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双心诊疗
“双心医学”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
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精神疾患相关性的学科。在 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 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
正意义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
“双心医学”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强调综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
双心病的治疗现 状
漏诊误诊率高达84.1%
医生对心理专科知识关注度低、多学科协 作医疗有待完善等原因,心脏科对患者焦虑、 抑郁的漏诊误诊率高达84.1%。
医疗资源浪费治疗率低
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不高,造成在心 脏科看病的许多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做了大量检 查,却没查出毛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且治疗率 极低。
2020/1/11
伊犁
21
心理疾病(癫狂)的中 医病机
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 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 扰不宁,动而多怒为特征。癫狂与西医学的抑郁 《焦黄虑帝相内类经似》。心病 的病因认识:“愁 忧恐惧则伤心”
“癫属阴,狂属阳...... 大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广泛焦虑问卷7 项 (GAD-7)》
三个问题中如有二个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
回答“是”,符合精
表(HAD)》
神80障%左碍摘右的。可自能2性01为4年1月《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
2020/1/11
伊犁
17
重点排查人群和双心患者群
重点排查 人群
双心患 1. 重复者检查群无器质性心脏病
1. 顽固性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 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公布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8 月9 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
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已经连续7 年编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防治现状和临床研究现况的综合报告,也是一部评价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进展的信息量较大的信息交流平台。
心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态势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约350 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图1、2)。
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 人,每10 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 人。
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 亿,即每5 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
其中高血压2.66 亿,卒中至少700 万,心肌梗死250 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心病500 万,风湿性心脏病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200 万。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率持续攀升高血压2.66 亿患者高血压是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
根据以往15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平均年增长3% 推算,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2.66 亿,即每5 个成人中至少有1 人患高血压。
超重/ 肥胖2.4 亿/7000 万人我国人群超重率(体质指数24~27.9 kg/m2)为17.6%,肥胖率(体质指数≥ 28 kg/m2)达5.6%。
18 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到2.4 亿和7000 万。
我国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仍然呈持续上升趋势,2009 年上述人群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0.0% 和8.7%,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达到45.3%。
【医院管理分享】:D-二聚体定量检测执行标准,吉林市人民医院践行
性能验证:
1.精密度
1.1实验方案:
根据WS/T 406-201常2文规件及,取组两合个项水平目的处质理控血速浆度,全连续球重最复快测定10次,计算
CV,SD,判定标准如下:
1.2要求:
CV要求在下表仪器标定的范围内 批内CV:≤4%
参数 单位 批号1 靶值 允许范围 批号2 靶值 允许范围
血栓栓塞性疾病几乎涵盖所有临床科室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D-二聚体临床应用的意义
•对DVT、PE等血栓性疾病的阴性排除 •对DIC等疾病的诊断和排除 •连续监测在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评估口服抗凝治疗患者预后的应用
D-二聚体检验方法的演变
• 低敏方法导致许多病理状态无法及时反映。
• 2007年美国医师学会(ACP)和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AFP)发布了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临床实践指南。 nn Intern Med.2007,5:57-62. Ann Intern Med. 2007,146:204210 •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肺栓塞诊疗指南。 Eur Heart J, 2008;29(18):2276-2315.
D-二聚体定量检测执行标准--WS/T 477-2015 1.样本采集和处理要求: 2.检测系统: 3.性能验证: 4.校准及校准验证: 5.检测程序: 6.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
D-二聚体定量检测执行标准--WS/T 477-2015
样本采集和处理要求:
1.依据检测方法的原理和要求,使用全血标本进行D-二聚体检测 2.使用血浆标本时,依照WS/T 359-2011的要求采集标本,使用109mmol/L枸橼酸 钠抗凝的静脉血分离血浆,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作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领域的权威文献,是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顶尖专家精心编撰而成的年度研究报告。
自2005年起,该系列报告持续追踪并详尽剖析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及疾病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公众提供了全面、准确且具有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升级,更加突出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响应“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卫生战略,力图推动心血管病防治工作重心由医院向社区延伸,构建全民参与的心血管健康保护网络。
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以2022年为例)不仅详实记录了我国心血管病的现患人数、患病率及死亡率等核心指标,揭示了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持续上升的严峻态势——每五例死亡病例中就有两例归因于心血管病,凸显其作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的地位。
报告还深入剖析了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多重因素,烟草使用作为首要危险因素被重点提及,鉴于中国是全球烟草消费大国,控烟工作对于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不健康饮食习惯、缺乏身体活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共病风险,以及心理压力、环境污染等因素也被列为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显著因素。
报告强调了近30年来我国在提升医疗可及性和服务质量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这些进步在国际上尤为瞩目,尤其是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有力支撑了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方式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报告敦促各方强化心血管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管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期遏制心血管疾病负担的进一步加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不仅对现有数据进行深度解读,还对未来防控策略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模型、优化疾病诊疗路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跨部门合作等多元举措。
心内科DD FDP AT的应用
D-二聚体、FDP与ATIII在心内科的应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9亿,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或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血管病!尸解资料显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动脉血栓高4倍,但只有11%~15%被生前临床诊断。
大多数静脉血栓没有症状,易被漏诊、误诊。
《“D-二聚体检测”在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时,主动脉血管壁中层因各种原因(如高血压或结缔组织缺陷)受损,血管壁内膜破裂,血液经由该内膜的裂孔进入血管壁内,必然导致D-Dimer 结果的上升,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其用于排除AAD的价值与VTE的价值基本一致。
高敏感度的D-二聚体检测可用于AAD的筛查和排除。
心内科疾病种类繁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的疾病,包括冠心病,类型之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因此需要严密监测血栓的形成。
一、动态监测的指标⏹D-二聚体(D-Dimer,简称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的特异产物,高水平的DD被认为是高风险VTE的指证。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总和(包含DD),是纤溶系统被激活的标志,联合DD可大大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抗凝血酶(AT),肝素类药物抗凝治疗及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肝素/低分子肝素本身并没有抗凝功能,需要依赖与AT的结合才能够表现出抗凝效果。
AT活性低于50%,肝素类药物抗凝无效。
二、动态监测的周期⏹若患者为VTE中高风险,建议每隔2d监测,一周后复查近端或全下肢静脉超声。
⏹若患者为VTE低风险或无血栓症状的患者,建议3-5天监测一次。
⏹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需要依赖AT,应该检测AT活性。
⏹对既往有严重静脉血栓或多次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警惕遗传缺陷性疾病,如抗凝血酶缺乏症,需检测AT活性。
中国心血管病调查报告
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06
中国心血管病未来趋势
心血管病发病率预测
总体趋势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 快,心血管病发病率将继续上
升。
影响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 性疾病的流行,以及吸烟、不 健康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普 遍存在,都将加速心血管病发
病率的上升。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预测
总体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危险
因素将发生变化。
影响因素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不健康饮 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的心血 管病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加强慢性疾病防控和不良生活习惯 的干预,提高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 认知和预防意识,以降低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的发生率。
预防措施
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筛查, 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 和预防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 式,以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
心血管病死亡率预测
总体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案的完善,心血管病 死亡率将有所下降。
影响因素
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早期诊断、及时 治疗和改善生活习惯等方面。
预防措施
加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早期筛查,提高心血管疾病 的治疗效果,以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吸烟、缺乏运动、不合理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心 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心血管病死亡率
心血管病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 因,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超过300 万。
VS
心血管病死亡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 中存在差异,农村地区心血管病死 亡率高于城市,男性心血管病死亡 率高于女性。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本文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是一份全面审视中国心血管健康现状及其相关疾病趋势的重要报告。
本报告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疗、预防控制等多方面的数据,揭示中国心血管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公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报告将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影响因素、防控策略及其实施效果,同时探讨未来心血管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能够对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改进实践提供指导。
二、心血管健康概况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趋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挑战。
总体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心血管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高位,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从积极方面来看,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方面,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不断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然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主要的健康杀手,且呈现出年轻化、高发化的趋势。
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网络,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衔接和协作,形成全链条的防控体系。
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挑战。
未来,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完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中国心血管病调查报告
推动健康生活方式普及
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心 血管病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推动 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实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增加运动
鼓励人们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 和胆固醇水平。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降低患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采 取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来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患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戒 烟限酒,以保护心血管健康 。
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
人群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存在差异,提示针对不 同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03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设计和实施过程
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心血管病现状、危险 因素及防治情况。
调查对象
全国范围内的人群,包括城乡 居民、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 人群。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结合 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 检测等方法。
死亡率
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给社 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主要危险因素和流行趋势
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流行趋势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呈 年轻化趋势。
地区和人群差异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 源分布等因素有关。
中国心血管病调查报告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中国心血管病现状 • 调查结果分析 • 影响因素探讨 • 预防和治疗措施建议 • 结论和建议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地区差异
心血管病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经济较发达地区相对较高。
影响因素分析
不良的生活习惯
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心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且易导致并发症。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噪音、缺乏阳光等环境因素对心血管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预防措施建议
改善生活习惯
保持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良好生活 习惯,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
控制慢性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有 效降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优化环境
改善生活环境,如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噪音、增 加阳光等,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03
中国心血管病诊疗现状及改进方案
诊疗现状及挑战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
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者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研 究,如全球心肌梗死注册研究、全球急性冠 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等。
与国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合 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者与国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建立 了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和 人才培养。
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交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者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和期刊交流,不断展示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的 成果和进展。
服务模式
以医疗机构内和社区两种照护服务模式为主,其中社区照护服务逐渐成为主 流
康复和照护服务的优化建议
加大政策支持
推广康复理念
加大对康复医疗服务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 法规,提高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待遇, 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康复医疗工作
加强对康复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患者对 康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加康复医疗服务 的需求
治疗部分则详细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 竭等常见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概述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发现。
该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工作者和公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文章将首先简要介绍报告的背景和目的,然后概述报告的主要发现,包括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主要影响因素、防控策略以及取得的成效。
文章还将讨论报告中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二、中国心血管健康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3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22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近40%。
这一严峻形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控心血管疾病,如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但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由于医疗资源不足、健康意识不强等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还将继续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习惯,也进一步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应对心血管疾病对中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威胁。
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情况呈现出日益严峻的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重磅!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发布:我国有2.9亿心血管病人
重磅!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发布:我国有2.9亿心血管病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严峻挑战。
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 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
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近几年来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2004年至今,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年均增速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呈现在低龄化、低收入群体中快速增长及个体聚集趋势。
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
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大幅增加,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2017 年2月14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为以心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我们应当积极贯彻执行。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自2005 年以来每年组织心内科、心外科、神经内科、肾脏科、糖尿病科、流行病学、人群防治、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编撰《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旨在为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指导与权威评价;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与策略提供技术决策依据;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1 心血管病患病与死亡情况1.1 心血管病患病情况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 亿,其中脑卒中1 300 万,冠心病1 100 万,肺原性心脏病500 万,心力衰竭450 万,风湿性心脏病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200 万,高血压2.7 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
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
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1 心血管病死亡情况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图1,图2)。
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3)。
2014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95.63/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3.72/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脑出血74.51/10万,脑梗死45.30/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1.9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36.2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脑出血52.25/10万,脑梗死41.99/10万)。
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图4)。
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
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心血管健康状况受到广泛。
近年来,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本报告将详细分析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旨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患病率持续上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
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城市高于农村,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危险因素流行: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中国普遍存在,且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呈加剧趋势。
防治措施:中国政府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
防治挑战: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
趋势:预计未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将保持上升趋势,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望逐步降低。
建议:加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鼓励科研创新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例如在城市地区加强慢性病管理体系建设,在农村地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现状、特点和未来趋势,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提高人民的心血管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简报
健康生活方式
适量运动
每天坚持30-60分钟的有氧运 动,如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 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 血管疾病。
健康饮食
多食用新鲜蔬果、全谷物、坚 果种子等,减少高脂肪、高糖 、高盐食物摄入,维护心血管 健康。
定期体检
每年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 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 时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 素。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中国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020年,中国成年人糖 尿病患病率达到11.2%。糖尿病易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约30%。此外,糖 尿病所需的医疗费用每年高达600亿元人民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有效 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至关重要。
临床研究
大规模临床试验
通过大样本人群的高质量临床试验,评估 新药物、新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 床实践提供依据。
精准诊疗方案
结合遗传学、影像学等前沿技术,开发出 更加精准的心血管疾病诊断和个性化治 疗方案。
疗效和安全性
密切关注各种治疗手段的长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技术
药物治疗
药物干预
针对心血管疾病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高血 压药、降脂药、抗凝血药等,能有效控制 病情进展。
缓解症状
药物可以改善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血 管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风险
及时服用指定药物能有效降低心脏病发作和卒中的风险,延长生存期。
介入治疗
管腔置入术
通过微创方式在狭窄或阻塞的 动脉内植入支架,改善血液流 通。
医疗保障
我国医保制度持续 优化,提高心血管疾 病诊疗的报销水平,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报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发布(附全文)
【报告】《中国⼼⾎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发布(附全⽂)2020-09-16 21:00近⽇,2019年《中国⼼⾎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
为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针,真正实现使⼼⾎管病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国家⼼⾎管病中⼼将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的《中国⼼⾎管病报告》改版为《中国⼼⾎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内容⽅⾯增加了⼼⾎管健康⾏为、康复、技术创新与转化等,倡导⼼⾎管全⽣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报告强调,为降低⽇益加重的⼼⾎管病的疾病负担,⼀⽅⾯仍要强调提⾼医疗⽔平,改善医疗质量,加强对⼼⾎管危险因素的控制。
另⼀⽅⾯也必须⼤⼒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强调“每个⼈是⾃⼰健康的第⼀责任⼈”,积极控制⾏为危险因素,如避免不健康饮⾷,规律⾝体活动等。
有研究发现,坚持健康的⽣活⽅式有可能避免2/3的重⼤冠状动脉事件和2/5的急性缺⾎性脑卒中。
⼼⾎管疾病死亡率仍旧⾸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管病中国⼼⾎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推算⼼⾎管病现患⼈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病1100万,肺原性⼼脏病500万,⼼⼒衰竭890万,风湿性⼼脏病250万,先天性⼼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压2.45亿。
2017年⼼⾎管病死亡率仍居⾸位,农村和城市⼼⾎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91%和43.56%。
图1 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A)和城市居民(B)主要疾病死因构成⽐(%)农村⼼⾎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于城市⽔平。
2017年数据显⽰,不论⼼脏病(154.40/10万vs141.61/10万)、脑⾎管病(157.48/10万vs126.58/10万),死亡率均是农村⾼于城市。
图2 1990~2017 年中国城乡居民⼼⾎管病死亡率变化⼈群不健康⾏为普遍吸烟:如不⼴泛戒烟, 2050年因烟草死亡⼈数将为 300万2018年中国成⼈烟草调查报告,≥15岁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6.6%,平均吸烟量为16.0⽀/d。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解读内容(全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解读内容(全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突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心血管病发病率仍持续增高。
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心血管病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促进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将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改版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增加了心血管健康行为、康复、基础研究等相关内容。
本文就最新出版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1]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一、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1 烟草使用全球每年约190万人因为烟草使用或二手烟暴露引发的冠心病失去生命,约占全球冠心病死亡的1/5。
估计38.2万人由于暴露于二手烟引发的冠心病而死亡,占冠心病总死亡人数的4.3%。
中国≥15岁人群吸烟率在2010年为28.1%,2018年下降至26.6%。
其中男性吸烟率50.5%,女性2.1%。
45~64岁年龄组现在吸烟率最高,达30.2%。
2019年,中学生吸烟率为5.9%,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和职业高中生分别为3.9%、5.6%和14.7%。
与2014年相比,初中生吸烟率下降33.9%(从5.9%下降到3.9%),尝试吸烟率下降27.9%(从17.9%下降到12.9%)。
2018年,中国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较2010年的72.4%有所改善。
中国吸烟男性的超额死亡风险15年间约增加1倍。
除非采取广泛的戒烟手段,否则中国每年因烟草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从2010年的100万左右,增至2030年的约200万,预计2050年将达到300万[2]。
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实施了地方性控烟法规,覆盖了大约10%的人口。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本文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是一份全面反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现状、流行趋势、防治策略及研究成果的权威报告。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流行病学数据、临床试验结果、政策分析和专家观点的综合梳理,揭示中国心血管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推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报告不仅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传统指标,还深入探讨了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早期诊断技术、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首先对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标准进行明确,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接着,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描述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包括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如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并探讨了这些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在防治策略方面,本文总结了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文章还介绍了国内外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包括新型药物、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期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强调了心血管健康与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心血管健康,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共同推动中国心血管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心血管健康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3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200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在心血管健康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心血管健康水平仍然较低。
一方面,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且控制率较低;另一方面,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不足,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普及率也有待提高。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心血管病是指发生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这些疾病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之一,并在中国造成了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国心里血管病的现状及进步趋势,中国心血管病探究中心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本文将简要概述该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心血管病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现状依据报告显示,心血管病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疾病肩负之一。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其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高血压也是中国居民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大约有1/4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
此外,报告还指出,心脏衰竭、脑卒中、心律失常和风湿性心脏病也在中国呈现不同程度的高发态势。
二、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报告指出,中国人群中存在一系列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练习。
过量的饮食摄入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以及长时间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导致心血管病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此外,吸烟、饮酒、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是中国居民患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三、心血管病的防治策略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心血管疾病肩负,报告提出了一些防治策略。
起首,加强心血管病的宣扬和教育,提高大众对心血管病的熟识和预防意识。
其次,改善饮食结构,缩减盐和糖的摄入,增加蔬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
同时,乐观推广体育练习,鼓舞每天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
此外,加强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缩减心血管病的发生。
最后,提高医疗体系的水平,提供更好的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和管理服务。
四、心血管病探究与将来展望报告还强调了心血管病探究的重要性,通过加强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不息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
将来,需要进一步深度了解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点,开展多中心临床探究,优化心血管病的防治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老龄化等因素影响,CVD死亡的绝对数字仍在快速上升,2013年较1990年增加了46%。
其中,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人数增加了90.9%,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了47.7%。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
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 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
根据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根据1991~2009年间开展的中国营养与健康研究(CHNS)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的比率从1991年的29.4%增加到2009年的38.7%,呈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1991~2009年间CHNS调查,整体来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呈上升趋势,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2009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6.1%、22.8%和6.1%。
1991~2009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7.1%上升到2009年的13.8%,年均上升率为0.47%。
2.2 吸烟自1984年以来,中国男性吸烟率一直属于世界上最高的人群之一。
1996~2002年,男性吸烟率高达60%以上。
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15岁及以上男性现在吸烟率52.9%,女性现在吸烟率为2.4%,7.38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利用1986~2000年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平均随访9.5年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男性现在吸烟者发生各型脑卒中的风险比为1.39,主要归因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增加。
2.3 血脂异常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研究报告,≥18岁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2002年明显增高。
TC水平男性为4.06 mmol/L,女性为4.03 mmol/L;TG水平男性为1.45 mmol/L,女性为1.21 mmol/L。
TC≥6.22 mmol/L 的患病率男性为3.4%,女性为3.2%,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中、西部地区;男性45~59岁和女性≥60岁年龄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最高。
TG≥2.26 mmol/L 的患病率男性为13.8%,女性为8.6%。
2011年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管理和胆固醇达标情况调查显示,39%的血脂异常患者接受降脂治疗,其中大多数使用他汀类药物。
LDL-C的达标率为25.8%,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极高危者达标率分别为19.9%和21.1%。
2012年DYSIS-China研究中,住院患者的他汀治疗率为88.9%。
接受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38.5%未达到LDL-C目标值,且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较高组不达标率较高。
2.4 糖尿病2010年中国慢性病调查数据,根据既往诊断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时血糖检测结果,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如果同时参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则糖尿病患病率为11.6%。
3B研究入选了104家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25817例,调查显示,72.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综合达标率只有5.6%。
大庆糖尿病研究在23年随访期间,56.5%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和20.3%的糖耐量正常者死亡。
CVD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有47.5%的男性和49.7%的女性死于CVD,且其中大约一半的死亡是由卒中所致。
2.5 超重/肥胖近20年来,在我国九省市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呈持续的上升趋势,超重+肥胖率由1991年的24.7%上升到2011年的44.0%。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中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达到30.6%、12.0%和40.7%,比2002年明显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有近一半的人体重超标,超重率为32.1%,肥胖率为12.4%,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为城市高于农村。
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明显增加,1985~2010年全国5次学生体质与健康抽样调查,2010年超重、肥胖率(9.6%和5.0%)分别是1985年(1.1%和0.1%)8.7倍和38.1倍。
2.6 体力活动不足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从1991年到2011年18~60岁居民体力活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职业活动下降最为明显,男性职业活动从1991年的382代谢当量(MET)-h/周降至2011年的264MET-h/周(下降31%),女性则从420 MET-h/周降至243 MET-h/周(下降42%);体育锻炼仍很低,2011年男性不足7 MET-h/周,女性不足3 MET-h/周。
青少年学生体力活动达标率仅19.9%,体力活动缺乏和不足的学生各占40%左右。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仅为11.9%,青壮年人群(25~44岁)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组。
2.7 不合理膳食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一些膳食特点明显不利于CVD预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脂肪供能比过高,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仍然较低。
膳食钠摄入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高达4.7 g/d(折合成食盐为12.0 g/d);膳食钾摄入量有增加的趋势,但仍低于指南推荐的2 g/d的水平。
2.8代谢综合征2002年CHNS表明,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和美国ATP III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2.9 大气污染近年来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PM)污染是心血管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尤其是PM2.5(细颗粒物)被认为是PM中最主要的致病成分,与心血管病的关联更为密切。
北京市2010年至2012年日平均PM2.5浓度为96.2 μg/m3,该浓度每增加10μg/m3,当日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增加0.27%。
PM2.5浓度对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作用还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暴露于高水平PM2.5后的1、2和3天仍然会观察到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升高。
65岁以上老年人群对PM2.5更敏感。
3. 心血管病3.1 脑卒中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14年中国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
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城市、农村地区的男性均高于女性。
依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4年有83.73万的城市居民和102.34万的农村居民死于脑血管病。
2003~2014 年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高于城市。
2010 年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调查,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年龄标化患 病率是 2.27%。
TIA 知晓率 3.08%,治疗率 5.02%,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治疗。
3.2 冠心病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02~2014 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态势。
2014 年中国冠心病死亡率城市为 107.5/10 万,农村为 105.37/10 万,较 2013 年均有所上升。
总体上城市地区冠心病死亡率略高于农村地区,男性高于女性。
2002 年到 2014 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从 2005 年 开始呈快速上升趋势。
农村地区 AMI 死亡率不仅于 2007 年、2009 年、2011 年 数次超过城市地区,而且于 2012 年开始明显升高,2013 年、2014 年大幅超过 城市水平。
2014 年中国 AMI 死亡率城市为 55.32/10 万,农村为 68.6/10 万。
无 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AMI 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 岁开始显 著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研究显示,中国 AMI 患者的 CVD 危险因素 中,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
3.3 心律失常根据 2014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网上注册资料,2014 年植入起搏器 53382 例,比 2013 年增长 3.2%。
起搏器适应证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 51.1%,房室传导 阻滞的比例 39.8%;双腔起搏器占比近 67%。
2014 年植入心脏转复律除颤器(ICD) 1959 例,比 2013 年增长 2.9%;单腔 ICD 占 67.1%,双腔 ICD 占 32.9%;ICD 用于二级预防占 52.1%,一级预防占 47.9%, 一级预防的比例较 2012 年的 42.7%和 2013 年的 45%稳中有升。
2014 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2379 例,较 2013 年增长 8.2%。
CRT-D 占 55%, CRT-P 占 45%。
2014 年射频消融手术量 8.82 万例,其中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比例为 19.7%。
自 2008 年起,房颤射频消融的手术例数稳定增长。
房颤导管消融仍以环肺静脉电隔离 为主,消融总成功率为 77.1%,复发率为 22.9%,并发症发生率为 5.3%。
2004 年对 10 个地区的调查显示,35~59 岁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 0.77%。
男性中 19.0%和女性中 30.9%的房颤患者有心脏瓣膜病。
只有 1%的房颤患者接受华法林 抗凝治疗。
3.4 心力衰竭2000 年中国 35~74 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 0.9%;男性 0.7%,女性 1.0%; 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心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
近二三十 年来,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转为冠心病。
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初步结果:目前心衰患者平均年龄 66 岁,54.5% 为男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 III~IV 级占 84.7%。
心衰的主要合并症构成发生 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压(54.6%)、冠心病(49.4%)及 慢性肾脏病(29.7%)成为主要合并症。
感染仍是心力衰竭发作的首要诱因,占 45.9%,其次为劳累或应激反应(26.0%)以及心肌缺血(23.1%)。
3.5 肺血管病 2007 年流行学调查显示,40 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病率为 8.2%, 农村为 8.8%,城市为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