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三要素讲课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
能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经历探究影响声音特性因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声音特性的三个方面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 难点频率和振幅的概念。
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其差异,引出声音的特性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1. 音调演示钢尺振动实验,让学生观察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高低。
介绍频率的概念,强调音调由频率决定。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音调不同的声音。
2. 响度播放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其差异。
进行敲鼓实验,改变敲击力度,观察鼓面振动幅度和声音响度的变化。
引入振幅的概念,说明响度由振幅决定,同时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音色用播放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发声的音频,让学生辨别。
讲解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给出一些关于声音特性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5 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布置作业(2 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相关习题,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但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在讲解频率和振幅的概念时,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有些紧张。
在学生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初中物理声音的现象 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音实验。
4. 能够运用声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理解。
2. 声音三要素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振动介质(如绳子、空气等)、音叉、听诊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声音现象的图片,如雷声、音乐会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 提问:你们对声音有什么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二、新课(20分钟)1. 声音的产生:a.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演示实验:用鼓、锣等声源产生声音,观察振动介质(如绳子、空气等)的振动。
c.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声源的振动情况。
2. 声音的传播:a. 讲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b. 演示实验:将声源(如音叉)放在玻璃瓶中,观察声音在空气和玻璃瓶中的传播。
c. 学生实验:用听诊器观察声音在空气和固体(如桌子)中的传播。
3. 声音的三要素:a.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b. 演示实验: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调,观察音调的变化。
c. 学生实验:用不同声源演示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三、巩固(10分钟)1. 提问:声音的三个要素有什么区别?如何改变?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实验的结论。
四、拓展(10分钟)1.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声呐、B超等。
2.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现象值得关注?如何解释?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要素。
2. 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要素。
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响度和音色第一章:音调1.1 教学目标了解音调的定义和测量单位掌握影响音调的因素能够区分不同音调的声音1.2 教学内容音调的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通常用赫兹(Hz)作为单位来测量。
影响音调的因素:音调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说明不同音调的声音,如钢琴、吉他等乐器的不同音符。
1.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声音,如钢琴键的敲击声,并尝试区分它们的高低。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乐器或声音产生器来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并互相比较和讨论。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不同乐器的音调不同,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区分不同音调的声音。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简要报告他们的发现和讨论结果。
第二章:响度2.1 教学目标了解响度的定义和测量单位掌握影响响度的因素能够区分不同响度的声音2.2 教学内容响度的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测量。
影响响度的因素:响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说明不同响度的声音,如雷声、蚊子飞行声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听不同响度的声音,如拍手声和鼓声,并尝试区分它们的强弱。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声音产生器来产生不同响度的声音,并互相比较和讨论。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区分不同响度的声音。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简要报告他们的发现和讨论结果。
第三章:音色3.1 教学目标了解音色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影响音色的因素能够区分不同音色的声音3.2 教学内容音色的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或特点,它反映了声音的独特性。
影响音色的因素:音色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波形和频率分布。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声音的特性”。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例题,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学会使用频率、振幅等物理量描述声音的特性,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频率、振幅等物理量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频率发生器、音叉、鼓、锣、尺子、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特性,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2. 基本概念: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频率、振幅下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特性的影响。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量描述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特性》2. 内容: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生活中一个声音现象,分析其音调、响度、音色。
(2)某同学用频率发生器产生1000Hz的声波,声音的响度为50dB。
请计算该声音的振幅。
2. 答案:(1)示例:汽车的喇叭声。
音调:低沉;响度:较大;音色:独特。
(2)振幅:A = 2 × 10^(5) 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物理教案-音调
物理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目标:1. 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掌握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能够区分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重点:1.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教学难点:1.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和应用。
第一章:音调1.1 音调的概念1. 引入: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声音,如钢琴、笛子等。
2. 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1.2 影响音调的因素1. 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调。
2. 讲解:音调受频率的影响,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 互动:让学生实验探究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第二章:响度2.1 响度的概念1. 引入:让学生听不同响度的声音,如大声说话和轻声细语。
2. 讲解: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和距离决定。
2.2 影响响度的因素1. 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乐器的响度。
2. 讲解:响度受振幅和距离的影响,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3. 互动:让学生实验探究不同乐器和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第三章:音色3.1 音色的概念1. 引入:让学生听不同音色的声音,如钢琴和小提琴。
2. 讲解: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声波的波形和谐波组成决定。
3.2 影响音色的因素1. 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
2. 讲解:音色受波形和和谐波的影响,波形和和谐波的组合不同,音色不同。
3. 互动:让学生实验探究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色与波形和谐波的关系。
第四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关系4.1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关系1. 引入:让学生听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4.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1. 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在音乐、语音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3. 互动:让学生实验探究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应用。
新课标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新课标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现象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声速的概念。
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原理。
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5. 生活中的声现象:噪声控制、声音的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噪声等声音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探讨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声音的传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声速的概念。
4. 声音的接收:通过观察人耳的模型,讲解听觉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6. 生活中的声现象:分析噪声的控制方法,探讨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如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来分析声音现象。
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生活中的声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2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和传播2. 音调:频率的影响3. 响度:振幅和距离的影响4. 音色:材料和结构的影响5. 声音特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各种材料制成的容器。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案第一课时:声音的定义和传播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定义和传播条件,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声音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音调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音调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音调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音调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频率变化对音调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频率下音调的变化。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课时:响度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响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响度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响度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振幅和距离与响度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振幅和距离变化对响度的影响。
初中声音教案
初中声音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区分乐音和噪音,理解音阶和和弦的概念。
4. 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乐音和噪音的区分。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
2. 音调和音色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音叉、鼓、铃等声音产生工具。
3. 声音传播的实验材料,如泡沫球、棉花等。
4. 乐音和噪音的音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音叉、鼓、铃等声音产生工具,让学生听声音并猜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0分钟)1.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3. 利用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三、声音的三个特征(10分钟)1.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2.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3. 音色:声音的质地,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四、乐音和噪音的区分(10分钟)1. 讲解乐音和噪音的概念。
2. 利用音频素材,让学生区分乐音和噪音。
3. 讲解音阶和和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声音产生工具和音频素材,进行实践活动。
2. 让学生通过调整音叉、鼓等工具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产生不同的音调和响度的声音。
3. 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音阶和和弦。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个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乐音和噪音的区分能力。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三要素
教学目标
知识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区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声源(如鼓)、听诊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产生的认识。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三、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15分钟)1. 教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会三个特性的变化。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享答案。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
二、深入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规律。
三、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设计实践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实践题,分享答案。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2. 学生领取作业,教师解答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一章:声音的定义与特性1.1 声音的定义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
解释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解释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释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释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不同的波形产生不同的音色。
第二章:声源的振动2.1 声源的振动介绍声源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基础。
解释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压缩和稀疏的波动,这些波动传播形成声音。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弦乐器的弦振动、打击乐器的打击面振动。
2.2 振动与音调的关系解释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说明频率越高,振动周期越短,产生的声音音调越高。
探讨不同乐器和声源如何通过改变振动频率来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第三章:介质的传播3.1 介质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包括空气、水和固体等。
解释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粒子通过振动传递能量。
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
3.2 传播距离与衰减解释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探讨声音衰减的原因,如介质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
介绍如何测量声音的传播距离和衰减程度,以及如何改善声音传播效果。
第四章:声音的接收与感知4.1 声音的接收介绍耳朵是如何接收声音的。
解释声波通过外耳道进入耳朵,振动耳膜,传到中耳的听骨,最终通过内耳的毛细胞转化为神经信号。
探讨不同因素如何影响声音的接收,如听力损伤、噪声干扰等。
4.2 声音的感知解释人是如何感知声音的。
说明大脑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识别出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等。
探讨声音感知的过程,包括声音的识别、解码和理解等。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与技术5.1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举例说明声音在通信、音乐、影视、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11.声音的三要素(讲义)
浙教版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三要素【知识点分析】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2.传声的方式: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同样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他们只能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
三.声波1.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介质沿直线传播。
2.回声: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等。
3.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4.声音的三要素:音调、音色、响度。
【例题分析】【例1】如图是音乐会上某演员唱歌的场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舌头振动产生的B.观众通过声音的响度来分辨出该演员的声音C.演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D.演员表演时“引吭高歌”,是指该演员的声音音调高【答案】C【解析】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观众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出该演员的声音,而不是响度,故B错误;C.演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故C正确;D.演员表演时“引吭高歌”,是指该演员的声音响度大,故D错误。
【例2】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
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确定车行驶了一里还是十里是根据鼓和镯发声有不同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答案】C【解析】人们确定车行驶了一里还是十里是根据鼓和镯发声有不同的音色。
初中物理教案 声音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如唱歌的人、音响设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声音有什么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用手指敲击音叉,让学生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实验二: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实验三:将一个气球吹起来,用手指按住气球的口,让学生听气球内的声音。
讨论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3. 实验四:将一个耳机放在学生的耳朵上,让耳机内的声音传播到学生的耳朵。
讨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4.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四、探究声音的特征(10分钟)1. 音调: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2. 响度: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 音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相同的音符,让学生听其音色。
讨论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4. 总结: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五、应用与拓展(5分钟)1. 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设备等。
2. 提问:如何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不能大声说话?六、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一章:声音的定义与特性1.1 声音的定义: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机械波。
1.2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它们的影响因素。
1.3 声速的概念:介绍声速的概念,解释声速与介质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声源的振动2.1 振动的产生:讲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并通过实例演示。
2.2 振动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振动,如机械振动、电磁振动等,并解释它们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2.3 振动的测量:介绍振动频率和振幅的概念,讲解它们对声音音调和响度的影响。
第三章:声音的传播3.1 空气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解释声压和声速的概念。
3.2 介质的影响:介绍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3.3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以及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的折射现象。
第四章:声音的接收与感知4.1 耳朵的结构:介绍人耳的内部结构,解释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4.2 听觉感知:讲解人如何通过听觉系统感知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4.3 声音的记录与重放:介绍录音技术的原理,讲解声音是如何被记录和重放的。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与技术5.1 声音的应用:讲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语音通信、音乐制作等。
5.2 声音技术的原理:介绍一些与声音相关的技术,如回声定位、噪声控制等,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5.3 声音与健康:讲解长时间暴露于大声环境对听力的影响,提供一些保护听力的建议。
第六章:乐器的声音产生6.1 弦乐器的声音产生:介绍弦乐器的工作原理,如吉他、小提琴等。
6.2 木管乐器的声音产生:讲解木管乐器,如长笛、萨克斯管等的声音产生原理。
6.3 打击乐器的声音产生:介绍打击乐器,如鼓、钹等的声音产生原理。
第七章:数字声音处理7.1 数字声音信号的处理:讲解数字声音信号的处理技术,如采样、量化等。
7.2 音频编辑软件的应用:介绍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如Audacity、Pro Tools 等。
小学声音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认识声音的三要素。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声音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条件。
2. 声音的三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音叉、鼓、吸管、玻璃杯、水、塑料薄膜等。
3. 教学辅助工具:秒表、量杯、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声音吗?你们能听到哪些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概念。
2. 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基本特性,如响度、音调和音色。
二、新课讲授1. 声音的产生(1)教师演示:敲击音叉,引导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现象。
(2)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2. 声音的传播(1)教师演示:将音叉放入鼓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的振动现象。
(2)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真空中无法听到声音?3. 声音的三要素(1)教师讲解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让学生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要素。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声音强弱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掌握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关系。
2. 教学难点:(1)声音强弱的判断及其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有强有弱吗?那么,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1)实验一:将音叉靠近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跳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2)实验二:用橡皮筋制作土电话,让学生体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强弱变化,进一步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2)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3)音色:声音的质感,与声源的材质和结构有关。
4. 应用实例分析(1)举例说明声音的强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喇叭、音响的音量调节。
(2)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如:为什么在安静的图书馆不能大声说话?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三个特征,重点掌握了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同学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6. 作业布置(1)总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举例说明声音的强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声音的三要素讲课教案_2022年学习资料
16.地震前夕,鸡飞狗吠、老鼠出洞、牛马-脱缰,原因是他们感觉到了A-A.大地在震前发出的次声波-B.大地 震前发出的超声波-C.大地在震前发出的次声波和超声波
17.潜水员在大海中下潜时,有时会听到海-面下鲸鱼发出的吱吱唧唧的叫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鲸鱼发出 是超声波-B.鲸鱼发出的是次声波-C.鲸鱼发声的频率在20一20000Hz之间
4.超声波、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在20Hz-2 000Hz的声音就叫声波,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却听-不到蝴 飞行的声音?-器-DgG-5r6.31/1209150125-0.3W
二响度-1.响度:声音的强弱-体验:用不同的力敲桌面,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2.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 越大-演示:-用不同力敲音叉,-观察乒乓球弹起的距离-和声音的大小.-俗语:响鼓需要重锤敲
18.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⑧-A.振动频率高-B.响度很大-C.传播速度快-D.发声体振动时间长-19. 们对一套音响设备赞不绝口,说它如-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指它的C-A.音调-C.音色-D.三者都是
20.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密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密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密蜂飞行 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A不同.-A.音调-B.响度-C.音色-D.都不是
小游戏:听声辨乐器-猜猜哪种是哪种乐器-能区分吗?-钙
课堂测评-1.决定音调高低的物理量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2.频率高于20000Hz和低于20-的声音人耳听 到.-3.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越大,响度越大.
4.乐队演奏时,凭音乐声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这是因为乐器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5.夏天摇扇时 振幅比敲鼓大,但我们听不到-摇扇的声音,原因是扇子振动的-频率太低-6编钟是我国古代的大型编组乐器,由大小 不同的钟排列在一起组成,敲击时,能发出-较高声调的是小(填大或小)钟.
声音的三要素讲课教案共25页PPT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谢谢!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初中物理声音章节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章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接收4. 声音的三个特征5. 声音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特征。
2.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声波图形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鼓、吹笛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结合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部位的作用。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讲解这三个特征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区分这三个特征。
6. 声音的应用: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讯、音乐、影视等,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重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试着用所学知识解释。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谱中的1.2.3.4.5.6.7等表示的就是音调. 2,女高音,男中音也表示的是音调的高低.
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 中国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奥
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独唱
4.超声波、次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在20Hz-20000Hz的声音就叫声波,是人 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超声波 交流,此时人类 不能 (填能或不能)
听到.
11.用锤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 音调、响
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 响度 .
12.用硬纸片刮木梳齿,快速刮过比慢速刮过
听到声音的音调 高 (填高或低),这说明
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13.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鼓面,发出声音的不同之处是( C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16.地震前夕,鸡飞狗吠、老鼠出洞、牛马 脱缰,原因是他们感觉到了( A )
A.大地在震前发出的次声波 B.大地在震前发出的超声波 C.大地在震前发出的次声波和超声波
17.潜水员在大海中下潜时,有时会听到海 面下鲸鱼发出的吱吱唧唧的叫声, 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C ) A.鲸鱼发出的是超声波 B.鲸鱼发出的是次声波 C.鲸鱼发声的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能区分吗?
课堂测评 1.决定音调高低的物理量是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 2.频率高于 20000 Hz和低于 20 Hz 的声音人耳听不到. 3.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振幅 越大,响度越大.
4.乐队演奏时,凭音乐声能听出有哪些乐器 在演奏. 这是因为乐器不同, 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 5.夏天摇扇时,振幅比敲鼓大,但我们听不到 摇扇的声音,原因是扇子振动的 频率 太低. 6.编钟是我国古代的大型编组乐器,由大小 不同的钟排列在一起组成, 敲击时, 能发出 较高声调的是 小 (填大或小)钟.
频率=振动次数/时间(秒), 单位为赫兹(Hz).
3.在结构、形状材料相同的情况下, 发声体 尺寸越大, 发声的频率越低, 音调越低.
对于片状物体,面积越大,厚度越厚,发声的音调越低; 对于细长物体,长度越长,直径越大,发声的音调越低;
古筝的每条琴弦的
长度和粗细都部相同,细 耳短的音调高,粗而长的 音调低.
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 度越小. 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越分散,响度越小.
三.音色 即声音的特色.
是由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等 方面引起的,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例: 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不同,就是音色不同
不同的乐器演奏相同的曲子,我们却可 以分辩出来;
小游戏:听声辨乐器 猜猜哪种是哪种乐器
18.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B( )
A.振动频率高
B.响度很大
C.传播速度快
D.发声体振动时间长
19.人们对一套音响设备赞不绝口,说它如
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指它的( C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是
20.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密蜂飞行时发出
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密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
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密蜂飞行时翅膀振
14.在音乐会上,长笛和二胡演奏同一首曲
子,但仍能明显区别开两者的声音,主要是由
于( D )
A.音调不同
B.振动频率不同
C.响度不同
D.音色不同
15.小提琴的声音传播多远也不会变成号 角声音,这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 A )
A.音色音调都不会改变 B.只有音调不会改变 C.只有响度不会改变 D.音色响度都不会改变
7.某物体每分钟振动12000次,振动频率是 200 Hz.它发出的声音我们 能 (填能
或不能)听到. 8.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原因是不同 乐器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
9.一位男低音歌手正 在放声歌唱,为他轻 声伴唱的是女高音歌 手,则女高音歌手 音 调高,男低音歌手 响 度大.
10.大象可以用 次声波 交流,海豚可以利用
动发出的声音的( A )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是
作业
• 视听课堂 • #34745 • 卫生:1-8号同学
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 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却听 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二.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
体验:用不同的力敲桌面,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
2.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演示: 用不同力敲音叉, 观察乒乓球弹起的距离 和声音的大小.
俗语:响鼓需要重锤敲
3.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章《声现象》
三、声音的特性
[演示实验]
敲打不同的几支音叉,仔细辨别它们声音的不同.
钢琴实验----可以发现它们声音的调不同.
也就是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
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原因:
木梳滑动逐渐加快,分 辨音调的高低变化情况.
你发现了什么?
2.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