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1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第一章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六、定义之争与两个学派
六、定义之争与两个学派
(一)定义之争产生的原因
概念多义
跨越性质
新兴学科
(二)两种定义—两个学派—两种研究方法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维尔曼、戴克斯特、巴尔登斯伯格(巴 登斯贝格,Baldensperger)、梵·第根、卡 雷(伽列)和基亚等。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 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 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 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 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 “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 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卡雷《〈比较文学〉第一版序言》
参考阅读
6、朱维之等 《比较文学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年。
7、[美]乌尔利希·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原理》,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8、 [法]马· 法· 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 版 社,1983年。
9、 [美]厄尔· 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
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 一个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现象之间具有 可比性,从而进行比较。
秦家琪、陆协新 《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方平 《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 的思考”》
2、考察
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 李渔与亚里士多德: 一个剧本只演一人一事。 “表面上看似相同的理论,所讲的却 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结构”。
国别文学(

比较文学1

比较文学1

浅谈电影《赵氏孤儿》在元杂剧版本上的突破从《左传》、《史记》,再到元代纪君祥所作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经过不断演绎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叙事。

其基本故事框架都是奸臣屠岸贾将赵氏全族灭门,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临危救孤,程婴以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的性命为代价,换得屠岸贾信任,并带着赵氏孤儿投入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灭掉权臣屠岸贾,最后赵氏孤儿终于报仇雪恨。

这样一个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后,大家通常会认为这会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

但《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却恰恰刻意模糊了故事的历史背景。

除了在影片开头有一个简略的说明性字幕,交代了“晋国”这样一个模糊的历史背景外,全片基本上不再纠结于真实的历史,而是想努力讲述一个对当下时代有所发问的故事。

陈凯歌把它变形:一是加入屠岸贾弑君情节,二是韩厥放孤后未自杀,三是加入了程妻一角,四是屠岸贾的死法。

他在故事层面基本延续了经典叙事的框架,但在两个重要细节上做出了不同的改编。

一是用合乎现代观众口味的方式,解释了程婴为何会用亲生儿子替换赵氏孤儿,从而确立了影片的基本视角;二是对“复仇”的主题进行了重新解读。

电影《赵氏孤儿》弱化了元杂剧故事的“忠义”色彩,更多着眼于小人物的“人性”情怀,这使整部影片的人物形象刻画更具有当代艺术叙事的复杂性和情感性,而不是单纯带有符号化脸谱的舞台人物形象的影像再现。

同时影片立意在表现小人物的善良与坚守,无疑更符合当代电影观众的大众情怀和艺术趣味,显示出导演力图使历史故事平民化、普世化的叙事视野和内在情怀。

在传统故事中,程婴之所以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掉包赵氏孤儿,是因为程婴是赵家的门客或好友。

在传统价值观中,程婴基于“忠义”的判断,做出这个选择虽然可能艰难但并非不可理解。

但在当代人眼中是无法接受的,电影中张艺谋将程婴的身份改变,他不再是赵氏的门客,也和赵氏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变成了一个无意中卷入大事件的市井郎中,从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他面对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最后演变成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悲苦,影片通过一系列小事件的设计,将“掉包计”这个关键转折点,经过精密的推算之后,变成了一个命运之中的无奈选择。

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参考阅读
10、[法]艾田伯:《比较文学之道:艾田伯文论选集》,
胡玉龙译,生活· 读 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11、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2、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3、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 14、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比 较 文 学
讲授:上官秋实
参考教材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第2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 2、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年。 4、孙景尧主编:《简明比较文学》,北京:中国青 年出版社,1988年。
法国学派定义分析:
1、学科性质: “文学史的一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对象、范围: “国际间的精神关系” 、“研究不同文学的 作家之间的……事实联系。”
3、研究方法: 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重在 考据、实证。
法国学派定义分析:
4、主要功绩: 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跨语 言、跨民族),从而也就确定了比较文学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 ,为比较文学开拓 了新领域; 澄清了比较文学同比较方法的关系 (“比较文单的“X+Y” ; 一种类型是简单地套用: 把西方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简单地套 用到中国文学之中。 把西方的批评理论,不加分析地运用于 中国文学研究。
如何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把握可比性?
“可比性”三部曲: 发现、考察、抉择
1、发现
相似性与可比性 显性的可比性 隐性的可比性
参考阅读

比较文学1

比较文学1

文学与造型艺术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而绘画等造型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一般来讲,二者的差异表现为一下几点:一、文学描写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件和动作,造型艺术描摹空间中的物体和形象;造型艺术的题材限于可见的,有限的自然物象,而文学的题材则要宽泛的多,可以描写无限广阔深邃的社会人生经验;造型艺术通常描摹“美的事物”,而文学却既可以写美,也可以写丑,既可以写崇高,也可以写卑微,既可以写悲剧,也可以先写喜剧。

二、就使用的媒介而言,造型艺术一般采用点、线、面、色彩以及其他材料,具有自然和物质的性质,易于表现空间景象,而文学采用语言文字,具有符号性,易于表现时间流动中的意象。

三、从感官的心理功能来说,造型艺术诉诸视觉,往往可一览无余,不必过多借助意象,而文学主要诉诸听觉和思考,须较多的依赖记忆和想象。

比较诗学具有俩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沟通,寻求各国文学之间,各学科之间,各文化圈之间的共同之处,并使之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则是互补,寻求各国文学之间,各学科之间,各文化圈之间的相异之处,使各种文学在互相对比中更加鲜明的突出其各自的民族特色、文学特性及其独特价值,以便相互补充、相互辉映。

20年代初期中国曾形成了第一次现代主义浪潮,但很快消退的原因有四:一是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根深蒂固,这是与现代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观念不相容的;二是现代主义进入中国,几乎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同步共举,而它在西方的具体表现就是对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的反叛与扬弃,在中国缺少它的社会文化土壤;三是中国新文学中的左翼进步力量十分强大,被视为“消极的”、“颓废的”、“右翼的”现代主义文学难以与之抗衡;四是当时中国不可能出现有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

五四文学独尊现实主义的原因是什么?其一,是“五四”的文学发展观是以文学进化论为主要依据。

自从1898年严复译《天演论》出版以来,达尔文主义、社会进化论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被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者奉为圭臬。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精选推荐

比较文学——精选推荐

⽐较⽂学第⼀章:⽐较⽂学的定义和功能1、⽐较⽂学的定义:①性质:是⽂学研究的⼀⽀,是⼀门独⽴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跨⽂化和跨学科的各种⽂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法:具有⽐较⾃觉的⾃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较⽂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较⽂学是⽂学史的⼀⽀,偏重于从⽂学史的⾓度给⽐较⽂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学之间的影响,寻找⼀种⽂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法。

④观点不⾜:拒绝把美学作为⽅法论带⼊⽐较⽂学研究,研究视域较⼩⑤法国派代表⼈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位代表⼈物,作品《歌德在法国》《⽂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个系统、全⾯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较⽂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较⽂学》⑥优点:1)为⽐较⽂学学科的建⽴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较⽂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了严密的⽅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较⽂学研究的重要⼿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研究。

①⽐较⽂学是⽂学研究,指向⽂学批评和⽂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规模结合⽐较和审美批评的⽅法,进⾏⽆事实联系的⽂学关系的研究④把⽐较⽂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学理论》(与沃伦合著)、《⽐较⽂学的概念》、《⽐较⽂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会议上宣读了⼀篇题为《⽐较⽂学的危机》的论⽂,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

教堂⼭会议是⽐较⽂学发展史上的⼀个转折点。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 ,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 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 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 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特的文学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或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来探讨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文学作品不再被局限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域,而是被看作全球文学传统中的一部分,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

比较文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主题和价值取向。

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传统、美学观念和思想风格,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2. 文学作品的时空比较除了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还致力于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揭示出文学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演变和相似之处,发现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中的延续和转变。

3. 文学形式和风格的比较比较文学也涉及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比较,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异同。

通过比较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4.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比较在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中,人们还会对不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人们可以寻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文学研究路径,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促进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探索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为全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繁荣。

比较文学-胡文慧

比较文学-胡文慧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讲什么是比较文学一.比较文学与既往文学史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作品研究。

不是单纯地研究一个作家在本民族的情况,而是把眼光投放在世界中。

联系: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文学史中的作品。

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1.跨越性跨越性即跨国界(族界)、语言、文化、学科。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如莎士比亚在英国的情况。

(墙内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经济、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一个国家内的文学)文学的民族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原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他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过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文学。

世界文学:指的是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有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大的绚丽多彩的综合体。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是国内与国外一种或两种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是跨越国家间的文学。

如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情况。

2.可比性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比附:支离破碎的比较,没有文学实质的比较,只是偶然性、非本义行的东西,而没有纳入文化本质、文化内涵的东西。

因此,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在比较时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做到汇通,避免比附。

可比性要遵循的原则:①被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同类的或相似的;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即提出一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现象之间有个可比性。

3.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根本的底线,离不开文学作品,以文学为根本。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文化研究能促进比较文学发展,但比较文学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1.什么是比较文学①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rapports defait),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②它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③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方法,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美国和法国学派的区别。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学派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影响研究的根源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美国学派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文类的文学研究,这是“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最根本区别之所在。

前者是以文学为中心,后者则把文学消融在其中。

比较文学教程-第1章--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

比较文学教程-第1章--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

案例五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弥尔顿《失乐园》中所描写的加帆车,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而且总共只有三行诗,即诗人把撒旦比作一只雕,从喜玛拉雅山飞下,想飞向印度去猎取食物:途中,它降落在塞利卡那,那是一片荒原,那里的中国人推着轻便的竹车,靠帆和风力前进。

诗中的“塞利卡那”,即丝绸之国的意思。

欧洲人最早记载中国加帆车的是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风物史》(出版于1585年)。

1588年,英国人帕克再将此书译成英文,文中写到:“中国人最善于发明,他们有各种张帆而行的车辆……从中国进口的布匹和陶器上,绘着这种车,足见这种图象是有实际根据的。

”十多年后,于1596年出版了荷兰航海家林硕吞《东西印度群岛游记》,两年后出现的英译本中,也记载了中国人“制造并使用带帆的车辆”。

作者又根据十六七世纪西欧舆地学家在绘制地图时所加上去的加帆车,再作考证:计有荷兰的、英国的多张加帆车插图,并都在弥尔顿之前流传于世。

同样,论文还考证了在弥尔顿之前,欧洲的一些数学家和工程师们(如比利时人斯特文等)一再“仿造”中国的加帆车的史实,来证明“这种从中国来的刺激”,“在欧洲即使不是家喻户晓,也是广为人知了”。

论文在地理、游记、舆地与工程方面,对中国加帆车在欧洲十六七世纪产生广泛影响的事实进行考证后,又进一步考证了英国文学中先于弥尔顿接受这一影响的事实。

英国剧作家、诗人本·琼生(约1572-1637年),在他的假面剧《新大陆新闻》(发表于1620年)中,就已经提到了中国式“随风转”的“手推车”等。

论文在完成了对欧洲的考证后,再回头考证了中国古籍中的有关记载。

最早是《博物志》和《帝王世记》。

然而,这篇论文就考证影响渊源最显功底也是最为关键的则是,斯特文仿制加帆车是受到中国明代朱载堉(1536-1611年)的启发,这是明代西方来的冒险家与传教士带回欧洲去的,尤其是十六七世纪在欧洲相当流行的黑林写的《小宇宙志》,使弥尔顿得此知识,因为这部书中写有“中国地势平坦,货车和车乘张帆而行”。

比较文学教程-第1章--歌德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辐射式影响

比较文学教程-第1章--歌德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辐射式影响

歌德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辐射式影响众所周知,歌德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对歌德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辐射式研究。

巴登斯贝格在1940年出版了《歌德在法国》之后,对歌德影响的研究专著层出不穷。

中国学者杨武能在1991年出版了《歌德与中国》一书,对歌德与中国的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了详细的阐述。

对杨先生而言,歌德与中国的关系,是东方与西方关系的体现,二者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邂逅,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德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

甚至中德两国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均反映在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中。

(注:见杨武能著《歌德与中国》,三联书店,1991年版)2001年,歌德250周年诞辰之际,康登出版社(Camden Hous)出版了论文集《歌德与英语世界》,讨论了歌德作品在译介中所产生的文化传导作用及其影响与接受的情况。

另一个例子是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红楼梦》,它不仅受到了中国读者经久不息的喜爱,而且也倾倒了世界各国的读者大众。

早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红楼梦》就传入了近邻的日本和朝鲜半岛。

据资料记载,1793年11月,南京王开泰寅二号船从浙江乍浦港运往日本长崎港的货物中有刻本《红楼梦》9部18套;同一时期,《红楼梦》刻本也传入朝鲜王宫,并有韩汉对照的全译本产生(乐善斋本)。

1832年,《红楼梦》首次由到中国留学的俄国学生带回俄国。

当时日本、朝鲜的许多人都能直接读懂汉语,因此,《红楼梦》的翻译比其外传在年代上要略微滞后一些。

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约翰•弗朗西斯•戴维斯译出了《红楼梦》第3回中的《西江月词》2首(注:刊于《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的“中国诗歌”,1830年),成为《红楼梦》传入西方国家的先声。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一百年间,《红楼梦》在世界各国以摘译、节译和全译本的形式传播,有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泰国文等20多种文字的译本。

仅从已知版本数看,世界上已有上百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译本。

比较文学1

比较文学1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题:1、流传学;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作家及文本、文学思潮与流派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主要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

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3、文化过滤;1)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2)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影响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4、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是对一种文学、一个文本中异国形象研究。

其特点是变异性、综合性。

5、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及其原因。

6、类型学;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不同国家、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的平行比较研究;我们将其归属于平行研究。

8、文体学;文体学是一种比较研究类型,它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较文学教程-第1章--荷马史诗对《埃涅阿斯纪》的影响

比较文学教程-第1章--荷马史诗对《埃涅阿斯纪》的影响

荷马史诗对《埃涅阿斯纪》的影响荷马史诗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塞缪尔•约翰逊甚至说整个欧洲文学不过是荷马作品的一系列注释。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公元前19)根据荷马史诗而创作的《埃涅阿斯纪》,写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纪在国都陷落后辗转漂泊到意大利创建罗马国家的业绩,成为后世文人史诗的典范。

维吉尔的这部史诗是适应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撰写的,诗人试图通过主人公的英雄业绩为帝国统治者追溯神圣的血统渊源。

因此,埃涅阿斯纪被写成一个神化的人物,这位特洛伊战争中的幸存者不仅命中注定要担负起拯救民族危难,创建罗马国家的历史大任,而且被表现为替全人类执行神意的英雄,同为英勇斗狠的武将,埃涅阿斯纪同阿喀琉斯有很大区别。

古代人那种天真可爱的蛮勇和质朴在维吉尔笔下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一种信徒式的虔诚。

阿喀琉斯的英勇和任性,是一种天生气质,尽管他也是神的后代,对天上的祖先却常常不敬。

激怒之下,他不但敢于骂神,还能斗胆打伤神。

埃涅阿斯纪也很英勇,但他的英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神的虔诚:既然神已预先决定他取胜的必然性,那还有什么敌人值得畏惧呢?同为地中海上漂泊求生的英雄,埃涅阿斯纪又同奥德修斯相差万里。

后者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坚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回到祖国,而前者虽然也经历了艰苦的航行,但只不过是命运的忠仆,在神的安排下亦步亦趋地从灾难走向光荣。

奥德修斯面对纠缠妻子的一群无赖,曾拍着胸膛告诫自己:“忍耐吧,我的心,你曾忍受过更大的痛苦。

”这句话表现英雄自制心理的内心独白经过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的引用和赞扬(参看柏拉图《理想国》卷二),在将近一千年之后又以公开训导的方式出现在埃涅阿斯纪口中时,已近乎斯多噶哲学的宣教了:“同伴们,我们不是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我们忍受过比这更大的痛苦,神会结束这些痛苦的。

”仅此一种区别,我们就不能附和着别林斯基说的,维吉尔只是“盲目模仿”荷马。

维吉尔用神化了的英雄颂扬罗马帝国的先祖,突出表现了强调责任、义务、个体献身国家的罗马精神。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1概述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2发展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3分类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
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三种关 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 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 科);
3.比较文学学科的“三个特性”(开放 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视 野、胸怀、整体;文学性:文学首先 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 历史、哲学、宗教);
英国诗人吉卜林说过:“啊,东便是 东,西便是西,/这两者永不会相遇,/ 直到在上帝最后审判的宝座前,/地和 天都静静候立;/可是当两个壮汉彼此 相对,/哪怕他们来自地球两端,/便不 再有东西之分,不分民族,也不分血
统的高低贵贱!”(《文化类同与文 化利用》,北大,1997,220)
孔子说过: “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比较文学研究,都 是对于文学关系的研究。
不过,我们要强调的是: 1,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 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 2,比较文学的核心概念是多元视域; 3,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可比性; 4,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文学关系;
5,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文学问题,离开 文学问题,本学科没有前途;
a.季羡林先生的定义
“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 的文学拿来比较。这也可以说是狭义 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 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 与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P70,北大出 版社1987年)
b.卢康华、孙景尧教授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 究,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彼此影 响和相互关系的一门文艺学学科。通过对文 学现象同与殊异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其相互作 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和社会意 识形态的关系,寻求并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 目的在于认识民族文学自己的独创特点(特 殊规律),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学乃至世界 文学;它是一门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 目的、方法、历史的文艺学学科“。(《比较文
尽管各国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由于语言本身的契约性,“比较文 学”这一概念已经世界各国约定俗成, 人们普遍接受了这简略说法。在本书 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 被理解为方法的代名词,它包括考证、 演绎、统计、对比等多种方法;“文 学”在这里也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指 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 学批评,即具有文学的综合性研究之 意。(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1)
其次是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即美国 学者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 研究”.
不论是跨国家、民族、语言、文化、 文明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还是没有 直接关系的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的美学 价值关系,或者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或者 是研究比较诗学或总体诗学的问题,都 是种种文学关系的研究。其他学科不 研究文学之间的关系,因而有其独立的 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的特点:比较性
比较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比较文学”, 自然与“比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 以说,“比较文学”能从“文学研究” 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学科,重要的一 点说是其“比较性”的特点。
比较文学的特点:汇通性
“比较文学”是一种汇通性研究,对比较两者的文学 和文化作体系化的、整体的把握,即使研究课题是 某两个或几个具体的现象,但必须把这些现象摆在 各自所属文化的体系中加以汇通的研究和比较,由 具体的现象出发而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规律性的 结论,深化对文学现象的认识。
第二、 “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实

不少人定义“比较文学”时,常用“跨国界、跨语 言、跨民族、跨学科”等来界定,但“跨文化”才 是实质,它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 本依据。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 文学,英、美 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 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 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 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 当然是比较文学。
3、可以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线 性思维;方块思维;那样的话往往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 、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关键作 用(文化品位的要求;协作精神的 要求;人文关怀的要求;学术前沿 探讨的要求)。
三、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1 有助于治学方法的改进;
2 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 外国文学(重新认识文学经典;同 类比较更加清楚);
我的认识:比较文学学科正在建设中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成立不容 讨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自己 的理论立场、有自己的成体系的研究 方法、有学科与教学体制的支撑、有 产生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比较文学 独立只有好处和利处.)
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关系的学科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可作这样一种界定:
比较文学就是关于文学关系的研究.首先是 各民族文学、各国家文学、各语种文学之 间关系的研究,即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 研究”;
d.杨乃乔先生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 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 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 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 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 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 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 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 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 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杨乃乔: 比较文学概论〉,北大,2002,98)
学导论》P7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c.乐黛云: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 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 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 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乐黛云:《中国大百科全书》之“比 较文学”词条)
第四、“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 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这里概括地指明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三种主要 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提出的“汇通研究”,这 里的“汇通”,强调的是对比较研究的两方 或多方都要具有整体的贯通的理解和把握, 不是就事论事作局部的、表面的比附或对照。 这里强调的既是一种研究的观点,也是对比 较文学学者的一种高素养要求。
李万均:《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比较文学的特点:开放性
实际上一般教材上的“综合性”、“族际性”、 “科际性”都是开放性的表现。“开放性”的涵义, 包括 “观念上的开放性”、“研究范围”的开放性, “方法上”的开放性。
还有“思维结构的开放性”。一般的文学研究,注 重文学的传承关系,从文学的历史源流加以思考, 这是一种纵向线性思维。也有的研究注重文学当代 现实的关系,从横向展开平面思维。比较文学研究 却进一步拓展为三维的立体思维:在比较文学研究 中,文学不仅是历史源流的发展,也不仅是现实生 活的表现,它同时还是不同时空的文学相互作用的 结果。
e.胡亚敏——从词源学定义比较文学
胡亚敏从词源学所作的讲解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在法语中是过 去分词(Comparee),它暗指的是文 学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各国文学关系; 在英国,“Comparatuve”是作为 “Literature”的修饰词,是形容词;而 在中国,汉语中的“比较”二字,更 容易让人想到比较的动作,同时,汉 语中“比较文学”一词,字面上也没 有文学研究的含义。
不是比较文学的例子:
《李白与杜甫》,从中唐元稹到现代的郭沫若将唐代的两位 诗人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各自的经历和诗作特点。但属于同 一文化体系,是国别文学研究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不是 比较文学研究。但《李白与拜伦》、《杜甫与歌德》,这样 的研究却是比较文学的命题。 《川端康成与日本古典文学》——《川端康成与西方现代主 义》。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 “文学阅读中的读者参与”等论题,尽管在论述中引证不同 民族文学的例子,但它是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一般规律, 不是比较文学。若换成《中西作家对生活的选择》、《中西 作家创作形象思维的异同》、《中西文学阅读中读者参与的 异同比较》等课题又属于比较文学。
第一讲
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 文学关系研究
玉门关遗址 迈锡尼的卫城狮子门
迈锡尼的卫城狮子门
玉门关遗址
2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 历来存在很大的争议,我们先看六位中国学者 的定义或讲解: 季羡林先生(国学大师) 卢康华、孙景尧教授 乐黛云先生(北大教授) 杨乃乔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胡亚敏先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曹顺庆先生(四川大学教授)
3 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外文学史 和文学理论(外来渗透;对外影 响);
4 有助于促进各国文学和文化的联 系与交流(理清事实;走出国外; 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四、学习比较文学的关键环节
(共有五点要求)
1、 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以及比较文学本身的知识储备(真正的 “博识”); 2 、两门以上外语的阅读能力(两种 “外国文学”的见解); 3 、中外文化知识的了解(跨文化与跨 学科); 4 、网络技术的有效掌握(尽收眼底; 发往世界各地); 5 、落到实处的研究路向(理论空洞化; 大而化之的议论与印象;扎实的影响研 究)。
这里的“跨文化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跨文 化”:一是跨越文学的所属的文化体系;二是跨越 大系统中与文学同一层级子系统,即跨学科。
第三、 “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
这里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观念上的沟 通、平等意识。
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这是比较文学得 以存在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基点也正是通过 比较研究,考察乃至建立不同文学传统之间 的联系,从而达到交流对话目的。比较不是 目的,比较中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通 过对话产生互识、互证、互补的研究成果, 这才是比较文学追求的目标。
6,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综合研究的方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