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一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6.18热力环流教案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篇章节(单元)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题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力环流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巴山夜雨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与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读图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出了一道找不同的题,请同学们找出《军港之夜》歌词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与理论上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下。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可能通过《军港之夜》与找不同这个游戏相结合,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为后面好同学们找出来没有,可能有的同学找出来了有的同学没有。
好,那么答案到底是怎样的呢?结果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来揭晓。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并找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以及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教师板书)同学们阅读完没有?【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具体形成过程。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30页的热力环流形成图,找出热力环流的定义,思考它的形成过程。
(教师板画)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我们知道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小结:
让同学们对比课本P30图2。3a和c,总结出规律再来画图验证
老师:现在我们现在来总结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切换ppt
热力环流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那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
学生:有
老师: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都是热力环流在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接下来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具体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我们看到课本P30图2。3的a图:
这是初始状态:
假设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
A、B、C三地气温相等,气压相同,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但实际上地表受热是不均匀的,看到b图。
假设B地受热多,A、C地受热少,B地近地面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A、C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因此,在同一水平面上,B点上空B'比AC上空A'C'的空气密度大,形成高气压,而A'C'则形成低气压.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在近地面,B地空气上升,在高空空气向两边流动,使B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A、C两地的空气柱接受了流入的空气分子,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的空气从高压的AC两地流向低压的B地.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产生气压差—水平运动
三、应用—海陆风
参考资料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课后
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在课堂学习中贯穿了读图﹑演示﹑探讨等活动,但较少用动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不易理解,这个是需要改进的。而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学习,教学突破口应该放在引导和训练学生对热力环流图片等的阅读和信息提取上,使学生能通过热力环流过程的学习更好的学习接下来的课程。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3.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大气中,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不同热量分布,形成的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包括:•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的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低气压带。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使得地球表面受到不同的热量照射,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导致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由于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影响,形成了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形成低气压带。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
3. 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热力环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从而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大气污染:热力环流会影响大气的扩散和传播,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自然灾害:热力环流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如飓风、台风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如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如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等。
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热力环流教案一、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导入课题→分析推理热力环流过程→归纳概括热力环流原理(理性认识)→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理解、总结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原理难点:分析热力环流过程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一个没有风的屋子里点一支松香或者蚊香后,它的烟是怎样的状态?生:呈直线向上。
师:那如果在旁边放一只蜡烛,此时的烟会试怎样的?生:(多种回答)师:这个问题在学习今天课程后,相信大家都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热力环流(板书:热力环流)师:我们之前学过地球表面的热量来自哪里?生:太阳辐射师: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生:地面辐射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师:对。
大气中有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还有各种天气的变化,这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举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分布是不均的,这就造成了纬度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引起了大气运动。
所以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XX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学生展示)(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模拟实验】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2.理解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掌握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洋流的关系。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原理。
2.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洋流的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
2.讨论交流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地图或杂志等资源展示地球的不同气候带和气温分布,引发学生关于气候带差异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1)热力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和水的流动状况,是由于热量的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
(2)由于赤道处的辐射能量最多,温度最高,空气会向高温低压区域移动,形成赤道低压带,同时受到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向赤道两侧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决定了全球的热力环流和气候带。
(3)地球的自转和赤道两侧的锥形运动,使得地球表面沿着水平方向上流动的大气和水体会产生一定的偏转,形成科氏力和地形力,引起气流和洋流的偏转。
2.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垂直热带变化使得不同的气温和湿度的区域对应不同的植被和动物群落。
(2)充足的日照量和温度使得热带雨林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而高温和低降水容易导致半干旱和沙漠化。
(3)热力环流也影响海洋和大气中的热量、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传输,导致洋流和气流的形成和运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的关系(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大陆上的冷空气抵达海洋上空,使得冷空气下降形成高压,形成冬季“持久”高压。
夏季,亚热带高气压均向西伸展,使得南亚印度洋上空形成低压,形成夏季的季风气候。
2.热力环流与洋流的关系(1)南北半球赤道两侧的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带的存在和偏向力的效应形成赤道反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系统,对海洋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众所周知的洋流。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2. 熟悉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3.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4. 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教学工具;教材《地理》教科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地球大气循环的图,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循环的概念,并提出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
Step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展示,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即因地球各地纬度和高度不同,在接收太阳辐射的大小和角度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并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即热带高压与副热带低压的形成。
Step 3:分类和特征介绍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包括地球大气循环的三大环流区域(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以及它们的特征(例如赤道低压带降水充沛,副热带高压带干燥少雨)。
Step 4: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垂直照射、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和调控。
同时,通过实例讲解不同地理位置和季节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Step 5:热力环流的作用讲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包括平衡气候、分布气候带、影响降水分布等方面。
Step 6:复习和总结带领学生复习热力环流的关键概念和内容,并总结重点。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例如阅读相关文章、答题或小组讨论等。
教学延伸:将课堂内容延伸至世界各地的热力环流特点和气候分布,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3.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4.能够解释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2.掌握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第二步: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热力环流是大气中水平方向上的风系统,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具有逆时针(在北半球)和顺时针(在南半球)的旋转方向;2.利用示意图和动画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态和运动规律。
第三步: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1.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即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介绍热力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的效应、地形等。
第四步: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15分钟)1.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2.讲解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地区的高温和高湿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上空风切变和螺旋云带的形成等。
第五步: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0分钟)1.简单介绍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包括:影响赤道附近地区的降水和风速、扰动大气环流、影响全球能量平衡等;2.观看相关视频,展示热带风暴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六步:小结与评价(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2.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1.示意图、动画和视频;2.课件和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2.实例分析;3.图片和视频展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全球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温度分布会出现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赤道附近温度高,而两极温度会很低?2.知识讲解:(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热力环流是指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大气环流。
地球的自转使赤道附近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由地球的自转和太阳辐射共同作用引起。
地球自转使赤道附近的大气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导致了热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地形地貌等。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全球风化带分布图和全球大气环流带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
4.图片和视频展示:教师展示一些有关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例如飓风形成的过程、气候带的分布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作用。
5.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6.拓展延伸:分组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区,探究该地区热力环流对当地的影响,并展示调研结果。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
(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人类活动可改变下垫面状况,如扩大湖面、森林面积,从而导致局部的环流状况改变,创造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40分钟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情景设问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辅。
【教学用具】电子教鞭,PPT
【教学过程】
学生小组活动承转:同学们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
看了热力环流的小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本上第31页上的文
字,小组讨论,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
程,并画热力环流的形成模式图,并请
代表起来讲解自己小组的观点
看书,并归纳讲解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画热力环流的形成模
式图。
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以及学生
的绘图、析图和
提炼地理原理
的能力。
充分挖
掘了学生的潜
力,培养了学生
思考、归纳、表
达、交流的能力
5分钟
教学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纠偏:
如果学生回答得很好,直接将学生
引入总结阶段。
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完全,则教师进
行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
分析。
1、分析受热均匀状态下
假设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
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
气压面如下
图:是平直并且相互平行的。
以上为原始状态的气温气压图,气温气
压的状况表明A、B、C三地气温相等,
气压相同,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
直运动。
以及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
学生认真听老师讲
解。
并进一步思考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热力环
流的理解。
学生观察、
领会、总结规律,并
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直观教学,形成
感性认识' 通
过演示热力环
流形成过程,通
过观看.分析、
思考.回答,教
师的讲解、归纳
来使学生获得
感性认识。
化繁
为简,一坏扣一
环,让学生更深
刻透彻的理解
热力环流。
3分钟
【板书设计】
第一节、热力环流
一氷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如下图:
A 地
受热多,B 、C 两地受热少,A 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 、C 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 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 、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高压与低压是相对同一高度的周围地区气压言的。
3、分析同一氷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近地面B 、C 两处气压高,A 处气压低,大气由B 、C 处流向A 处,高空,则由A 处流向B 、C 两处。
承转 过渡
讲解热力环流的4个知识点:
1.在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会下雨了吧,我们近地面由于有东西在燃烧,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到高空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其实火是诸亮放的,雨也是诸亮自己下了。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典型的热力环流
学生听老师讲解,并思考和记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相关的知识点。
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4分钟
一、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二、形成过程:(如图)
1.在近地面,热低压,热高压。
(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