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水单元教材分析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一种典型的液体。
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水时可以看见水泡,等等。
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碎片化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以6.3.2.3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水的三态变化(第1课到第4课),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和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比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第1课“水到那里去了”,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2课“水沸腾了”,本节课学生要做的是水沸腾的探究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和证据吗,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第3课“水结冰了”,学生要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材分析Water is an important substance on Earth and a typical liquid。
Student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knowledge about water in their daily lives。
such as its ability to clean items。
dissolve substances。
and form bubbles when heated。
However。
this knowledge is fragmented。
How can we transform students' sensory knowledgeof water into scientific concepts。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en water and water vapor。
What 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iquids。
These are the ns we hope students will focus on and explore.Unit 1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water" and guides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states of matter。
By observing the us states of water (solid。
liquid。
and gas) and studying the changes that occur during melting。
n。
and n。
students can establish the concept that "matter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t the same time。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册《天气》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册《天气》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概述《天气》单元统整“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2个主要概念组织教学内容,这2个主要概念分别是“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
本单元引导学生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期待学生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学生还会发现使用科学工具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天气》单元共8课。
第1课,单元起始课,明确学习的主题,测查学生前感念;第2~6课,转入对某一项天气特征的观测研究;第7课,分析和总结近一个月来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单元学习以来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第8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收集大量的数据后,分析、制作并发布的。
2、科学探究目标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天气。
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描述天气信息。
用统计图表等工具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讲述自己的观测、记录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交流。
3、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乐于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完成对天气特征的观测。
初步养成记录天气日历的习惯。
体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地观测天气。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教材容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科学是……2、做一名科学家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2、校园里的植物3、校园里的小动物4、植物·动物·人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1、生命离不开水2、观察水3、神奇的水4、地球上的水5、单元总结课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1、常见材料2、纸3、纺织材料4、金属5、塑料第五单元提出的问题1、尽可能多提出问题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教材导学目标科学探究:A—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3.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4、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B—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 、分析与解释之“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 、交流与质疑之“能条理清晰地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结论与拓展之“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C—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
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D—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A—1、在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照的过程中,知道科学是什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 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 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 不断变化的”概念;
• 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 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加强指
导
布置以后的气温的测量任 务
提到了水循 环,聚焦了 两个问题: 降水量是多 少、我们怎 么测
什 么 工 具 和 什 么 标 准
注意两点:刻度条老师提供。0刻度线 与杯子底部对齐。这里重点在使用。 不要花太多时间,结构不需要讲。
天气 日历 是24 小时 的降 水量, 这里 书上 教授 测降 水量 的方 法
关注物理变化的本 质进行对比
找相同之处 这个对三年 级的孩子有 点难,教师 加以引导
温度计的液柱上升下降帮助孩子理 解热涨冷缩。
• 三上水单元资料\8它 们发生了什么变化.ppt
• 三上水单元资料\三上 1-8《它们发生了什么 变化》田健兵
(1)(2)(1)(1).docx
大概念对应的3-4年级的学段目标
《水》单元课时之间的编排逻辑:
• 1-4课: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 现象开始,逐步深人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 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水的 特点。
•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杯水能溶解多少食 盐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 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 这种变化的因素。
子一 们年 做级 过下 的册
孩
对比实验的控 制条件
• 强调相同条件,注意 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 二勺。讨论最后一勺 要不要记录。
• 研讨指向不同物质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 吗?是对溶解概念的 进一步认识,也是对 水的进一步认识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舍家完小拉山白本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
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有关论述来建构的。
通过指导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对周围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从而打下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坚实基础和成科学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在原有的科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材料”、“水和空气”以及“植物的生长”。
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二、单元教材分析1、身边的科学本单元主要围绕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例如,通过制作小车、飞机等模型,学生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原理和力学性质;通过观察影子、反射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学性质;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沸点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热学性质。
2、生活中的材料本单元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其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学生将探究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等性质,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不同非金属材料的硬度、透光性等性质,了解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调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3、水和空气本单元主要介绍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例如,学生将探究水的密度、浮力等性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雨水的形成过程,了解水的循环过程;通过观察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变化,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4、植物的生长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学生将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新编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科学探究与动手操作相融合。
本册书共3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质”、“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我们生活中的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学习来逐步积累。
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善于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趣的,科学的本质是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文档将对最新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1. 天气变化和我们的生活:介绍了不同的天气状况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
天气变化和我们的生活:介绍了不同的天气状况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
2. 探索科学谜团: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际情境和实验,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探索科学谜团: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际情境和实验,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3. 身边的科学现象: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如植物生长、水的变化和日常物体的运动等,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身边的科学现象: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如植物生长、水的变化和日常物体的运动等,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整个单元的设计非常贴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每个章节都配有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强调实践和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增加了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科学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境进行延伸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综上所述,最新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是我县新课程实验的选用教材。
学习、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教学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科学课堂教学,更大程度地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本文就正开始实施的教科版三上小学《科学》教学,谈谈自己对教材学习的一些初浅认识。
一、教材基本特征分析1、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科学课程设置于3-6年级,三上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
充分考虑三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六个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蝗虫、我的身体、我的手和水、各种液体、纸、米饭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
不仅如此,教材还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
这种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尝试性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不可能从事相对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发展水平,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本教材将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
整卷以学生的系统观察活动为主线。
虽然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不同,观察对象也不同,但在活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循序渐进和有计划的发展。
2、观察活动教学的实施策略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以观察活动为主线编排的本册科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观察活动的多侧面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在最初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观察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及其意义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的感知过程。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随着人类不断探寻自然世界的奥秘,科学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许多国家的教学方案中,科学课程都在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分年级推出。
本文将对中国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展开分析,以期了解其教学内容及其对孩子发展的贡献。
首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为五个单元,分别为:“生物世界中的人”、“物体的特征与分类”、“物质变化”、“常见物体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力的作用”。
其中,“生物世界中的人”为本册教材的开篇,通过介绍人类的五官、肩膀和膝盖等等,初步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身体;而“物体的特征与分类”则帮助孩子们区分不同物体,如水杯、铅笔等等;“物质变化”教授是否可逆性变化的知识,给孩子们带来了实验的乐趣;“常见物体的结构和性质”介绍了自然界的常见物质,如气体、液体和固体,让孩子了解物质本质;“力的作用”则是教授不同力与物体间交互作用的知识点,如重力、浮力等等。
因此,这个教材包含了日常生活中许多实用知识,有助于儿童培养探索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每个单元内部,教材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比如故事、图片、实验和问答等等。
这些形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了互动和趣味性,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吸收知识的程度。
例如,在“人的身体”单元中,有一篇关于眼睛的小故事,故事中玩具熊不小心摔坏了一只眼睛,于是他去看医生做手术,最后戴上了眼镜。
通过这个小故事,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与故事角色情感交流的过程,还了解到眼镜的作用和人类视力的机理。
这种故事叙事与知识传递的形式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社会现象,培养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三,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还有一个特点是循序渐进的展开。
整本教材的教学难度、逻辑层次和知识延伸都有非常明显的渐进特点。
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概念都是根据孩子们的年龄、认知能力以及实践经验来设计的,从而保证了教材的有效性和可理解性。
例如在“水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个单元中,孩子们首先了解了水的三态,然后通过实验,看到了水的不可逆性变化,并最终引申到其他物质的变化形式。
教科版本小学三年级的上册的科学教材分析.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是由“植物” “动物” “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 4 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1. 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 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是由“植物” “动物” “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 4 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部编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单元分析(全册)
部编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单元分析(全册)
本文档对部编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进行全册的单元分析。
以下
是各个单元的简要分析:
单元一:科学小达人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科学知识的基础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
围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引导他们了解科学
实践的一般步骤。
单元二:昆虫的生活
该单元以昆虫为主题,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活性、分类以及它
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加深对昆虫的认识。
单元三:物体的特性
该单元通过对物体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如形状、颜色、材质等。
同时,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科学工具进行
观测和测量。
单元四:动植物的均衡
该单元引导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命特征,探索动植物的均衡关系。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学生将了解生物的基本需求和相互依存关系。
单元五:身边的水
该单元以水为主题,让学生了解水的来源、用途和变化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深入了解水的特性和水循环过程。
单元六:我们的身体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将了解人体的各个器官以及它们的作用。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学生将加深对人体的认识。
单元七:科学与生活
该单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生将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上是部编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单元分析。
通过这些单元的
研究,学生将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观察和实践能力,并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课件
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 生长、开花和结果等阶段。
解决策略探 讨
使用实例和故事
01
通过使用实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过程。
实践操作
02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原理的应用,加深
理解。
小组讨论
03
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提高
探究与讨论
总结词
通过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针对教材中的主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同时,鼓励学 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与巩固
总结词
通过复习和巩固,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和技能,提高学习 效果。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通过各种科学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 学技能和科学思维方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的培养。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和难度适宜的练习,为学生的后续学习 打下基础。
教材结构
教材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 都有一个主题,涵盖了生命科 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等 方面的内容。
合作与交流能力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 组合作,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交
流与讨论。
教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 成,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科学
知识。
教学方法有效性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 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实验教学环节安排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科学概念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学生对生命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小动物和植物的关注,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科学课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展有目的、有准备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使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得到发展。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主要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水单元教材分析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一种典型的液体。
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水时可以看见水泡,等等。
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碎片化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以6.3.2.3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水的三态变化(第1课到第4课),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和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比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第1课“水到那里去了”,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2课“水沸腾了”,本节课学生要做的是水沸腾的探究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和证据吗,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第3课“水结冰了”,学生要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当温度下降到0°C时,水开始结冰;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在试管中占据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第4课“冰融化了”,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体),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学生将更进一步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能够明白,要想回答“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这个问题,进行试验是最好的办法。
本节课,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将食盐和小苏打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对比,学生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多少是有限的,并且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6课“加快溶解”,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进行的实验中,只存在一个变量。
虽然教科书中没有提到“控制变量”这一实验方法,但是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渗透了这一方法,并且在之后的课堂中,学生要实际应用这一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践。
第7课“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对增加或减少水分是,食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第8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水、纸和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厉洁物理变化的本质。
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生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3、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4、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5、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6、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7、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8、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9、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3、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4、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5、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6、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7、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8、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9、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它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3、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4、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5、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以及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2、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3、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4、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
第1课“感受空气”作为单元起始课,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
在1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有必要对学生有关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重新进行梳理。
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空气与一种典型固体(石头)和一种典型液体(水)进行对比,找相同点,比如占据一定空间、能否被压缩、是否有质量,等等,本单元后续课时的研究内容都是基于本节课的认知基础展开的。
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本课将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三个连贯的实验,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在本课第一个实验中,水中倒扣的杯子底部的纸团不湿,初步证明空气占据了杯内空间,“保护”了纸团;在第二个实验中,杯底打孔,水占据了原先空气的空间,将杯子中的纸团浸湿;在第三个实验中,用打气筒往杯子里打气,空气排开水后重新占据了空间。
这三个实验,环环相扣,证明了空气和水及其他普通物质一样,会占据空间。
第3课“压缩空气”,空气和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本课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到空气和水的不同点上,关注到空气能否被压缩的问题上。
本课通过推拉注射器的对比实验,证明空气比水容易被压缩和扩张,并让学生尝试从物质微粒的角度进行形象化的表述和解释。
第4课“空气有质量吗”,围绕这个问题研究空气作为物质的基本属性——质量。
通过天平这种测量工具,让学生用比较准确可靠的方法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测量结果与预测结果之间可能存在的巨大反差,会让学生从质量这个维度上重新认识空气的物质属性。
第5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尝试让学生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测量和简单的数学计算技术,估计出一袋空气(100筒空气)的质量。
学生将这袋空气的质量与各种生活中常见的“轻质”物体比较,从而形成对空气质量的直观认知。
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本课希望通过一个有趣的“热气球”模拟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的细节中感受到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性质。
第7课“风的成因”,在认识了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性质后,学生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就更为容易。
本课通过一套简单的风模拟实验装置,让学生认识到温度差是空气流动成风的原因。
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本课作为单元的收尾课,除了让学生意识到空气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意义外,也从概括、归纳、整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到的有关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内容,用多种形式总结提炼。
教师可以借此评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4、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