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远去的路教案
六年级人教版艺术美术《远去的路》教案
六年级人教版艺术美术《远去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透视现象。
掌握用透视的方法表现远去的路的技巧,能够绘制出具有空间感的画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
以示范、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习透视的表现方法。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用透视的方法表现远去的路。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绘制出具有空间感的画面。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观察和表现透视现象,掌握透视的技巧。
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画面的构图、色彩和透视关系,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透视的图片、绘画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一幅具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如一条伸向远方的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图片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发现其中的透视现象吗?引出课题“远去的路”。
2.认识透视(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课件,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透视现象。
展示不同角度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透视关系,加深对透视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透视现象?透视在美术作品中有什么作用?3.欣赏作品(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以远去的路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等。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透视表现方法,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和透视关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提问学生:这些作品中,画家是如何运用透视来表现远去的路的?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4.教师示范(10分钟)教师选择一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铅笔和画纸,进行示范。
远去的路(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远去的路(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材依据本教案依据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远去的路》这一内容编写。
教材中,远去的路是本册教材的第八单元,旨在通过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美好的追求。
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学生能够理解“远去的路”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激发学生绘画创作热情,锻炼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内容一:认识艺术作品《远去的路》1. 教师引导教师简要介绍艺术家庞大克的生平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远去的路》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2. 学生欣赏教师向学生展示作品《远去的路》,并通过细节的观察展开探究:•作品的整体感受•细节变化•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内容二:探究艺术作品1. 以艺术作品为中心,探究人生意义教师以作品感知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自己的人生、生命和未来,并通过艺术作品提供的思想启示,让他们认识到美好的生命意义和生存理念。
2. 图像创作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远去的路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并将创作结果与同学分享,以达到学习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学方法•教师导入法:教师以引导、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图像设计法:让学生自由创作、发表作品,通过全班展示、比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和热情;•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美好生命的意义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认识、表达;•激发学生感知生命中美好的柔情、丽意、太阳、彩虹等美好元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知并理解抽象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作品激励学生思考人生、生命的意义和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介绍艺术家庞大克的生平和艺术风格;•以作品《远去的路》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与生命及未来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述对生命的感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3课 远去的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 学习和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3. 重点培养学生绘画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的能力。
4. 难点在于通过在不同位置观察路,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视觉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绘画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在不同位置观察路,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视觉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对颜色、形状和线条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透视的概念和规律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具体的绘画实践来加深理解。
在观察和绘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如何准确捕捉透视变化、如何运用透视规律表达画面等。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与引入(教师走进教室,拿着一幅远离的风景画展示给学生看)教师:同学们,看看这幅画,你们能告诉我画中发生了什么吗?学生A:画中的路越往远处走,越来越窄,树也越来越小。
教师:非常好!你已经观察到了画中的远近大小和近宽远窄的变化。
这种现象叫做透视。
透视是我们在绘画中用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远近关系的一种方法。
今天,我们将学习透视的一些规律和概念。
请你们认真听讲,和我一起探索透视的奥秘。
Step 2: 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教师:请大家站起来,找一个远离你们的同学,比如最远的同学。
现在,你们能告诉我这个同学在你们眼中是什么样的吗?学生B:他看起来比较小。
教师:非常好!当物体远离我们时,我们看到的物体会变小。
同学们,请你们回到座位上,拿起铅笔和画纸。
现在,用铅笔绘制一幅风景画,将远处的物体画得比较小,近处的物体画得比较大。
(学生们拿起铅笔和画纸,开始绘制)Step 3: 学习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教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再观察一下教室中的物体,尤其是长方体物体,比如桌子、柜子等。
小学美术《远去的路》教案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强化透视原理的直观教学,通过更多实例和图解,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透视概念。
(2)空间层次感的营造:学生在创作中可能难以把握画面中物体的大小和位置关系,导致画面缺乏层次感。
突破方法:教师可以提供参考图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空间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来加深理解。
(3)色彩搭配的应用: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和搭配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在创作中遇到难以选择合适色彩的难题。
突破方法:教师可以提供色彩搭配的模板,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不同的色彩组合,从而提高他们的色彩运用能力。
2.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3.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引入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提高教学效果。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透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在新课讲授中,我尝试运用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透视原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但仍有个别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小学美术远去的路教案
小学美术《远去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的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的运用。
2. 观察身边的景物,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绘画创作。
3. 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难点: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生准备自己的绘画作品,用于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2. 新课内容:教师讲解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的运用,并示范操作。
3.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绘画创作。
4.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景物,进行绘画创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价其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对生活中美的发现。
2. 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3. 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和交流,评价其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尝试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如写实、抽象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绘画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3. 鼓励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或创作活动,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原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原理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
2.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中的景物,发现见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展示设备。
学生:绘画工具、拼贴工具、彩色纸、皱纹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引题,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平时都会走过的马路,经过的地铁站,你们会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你经常看到在自然界中,离你远与近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1.欣赏观察图片(了解马路,地铁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消失现象,)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透视现象。
师:你们仔细看看马路离我们近的地方与离我们远的地方的区别?地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样子?离我们最远的又是什么样?学生仔细观察2.通过观察马路及地铁站里离我们最近的与最远的画面,区别景物的变化揭示新课:远去的路(板书)二、新授1.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师:我们要了解透视的表现方法,必须先解释视平线是什么?心点是什么?师:视平线在物体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透视中,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是近大远小,视平线以下却是近小远大。
心点就是位于观察者正前方透视视觉中心的消失点。
心点是眼睛正对的一点,必须交织在视平线上。
2.通过观察体会透视变化的特点出示西斯莱图片让学生观察左面一行树木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变化特点,慢慢的消失在心点和视平线上。
出示泰姬,马路,地铁站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风景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样的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六年级美术教案《远去的路》
六年级美术教案《远去的路》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观察自然景观,发现美的元素。
2. 欣赏并分析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1. 如何把握自然景观的美。
2. 欣赏美术作品的深度。
教学准备:1. 自然景观图片。
2. 美术作品图片。
教学过程:1. 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展示美术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观察到的自然景观转化为美术作品。
作业安排:1. 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绘。
评价标准:1. 学生能否观察到自然景观的美。
2.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绘画技巧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绘画技巧的掌握。
2. 色彩的感知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绘画技巧的灵活运用。
2. 色彩的搭配和运用。
教学准备:1. 绘画工具和材料。
2. 色彩样本。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形状、阴影等。
2. 引导学生感知和运用色彩,如色彩的搭配、色彩的运用等。
作业安排:1.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景观,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进行绘画。
评价标准:1. 学生对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第三章:创作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1. 创作能力的培养。
2.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教学难点:1. 创作能力的提升。
2. 美术作品的深度欣赏和评价。
教学准备:1. 创作材料和工具。
2. 美术作品样本。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业安排:1.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景观,进行创作实践。
2.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评价标准:1. 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6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第3课远去的路》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学会表现远处景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绘画实践、欣赏和分析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能,对于观察和表现景物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表现远处景物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困难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绘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色彩和构图表现远处景物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远处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践练习法: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掌握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2.准备远处景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远处景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远处景物的美。
同时,提问学生对远处景物的看法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如色彩、构图等方面。
3.操练(10分钟)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绘画练习,体会和掌握表现远处景物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表现自己独特的远处景物。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7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第3课远去的路》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对远去的路的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绘画技法和创作思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望。
然而,学生在绘画表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画面构图不饱满、颜色搭配不和谐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以改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绘画远去的路的基本技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绘画远去的路的基本技法,创作出一幅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法和创意表现出自己对远去的路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绘画远去的路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技法和创作思路。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3.交流法: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评价作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远去的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绘画远去的路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思路。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技法和创作思路,开始绘画自己的作品。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学生互相展示、评价作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其他技法和创意来表现远去的路,让学生进行拓展性练习。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绘画远去的路的技法和创作思路。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幅关于远去的路的绘画作品,下一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六年级美术教案《远去的路》
六年级美术教案《远去的路》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远去的路》主题产生兴趣。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展示不同艺术家创作的《远去的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远去的路”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艺术家创作的《远去的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远去的路”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欣赏作品时的反应和讨论的积极性。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内容和观点。
第二章:基本技巧训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绘画技巧的掌握。
2. 培养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教授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形状、阴影等。
2. 教授色彩搭配原则,如对比色、互补色等。
教学活动:1. 示范绘画技巧,让学生跟随练习。
2. 学生自主创作一幅《远去的路》作品,注意色彩搭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技巧运用情况。
2. 评估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和创作效果。
第三章:创意实践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如改变道路的形状、颜色等。
2. 学生欣赏和分析优秀的《远去的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改变道路的形状、颜色等。
2. 学生欣赏和分析优秀的《远去的路》作品,进行审美评价。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创意实践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
2. 评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优秀作品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综合与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内容:1. 学生结合所学的绘画技巧和色彩搭配,创作一幅综合的《远去的路》作品。
2. 学生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远去的路”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学生结合所学的绘画技巧和色彩搭配,创作一幅综合的《远去的路》作品。
2. 学生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远去的路”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
讲教案
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优质课
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2.欣赏作品,了解画家在画面中是如何运用透视进行创作的。
3.运用透视的基本规律表现作品。
4.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惯。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围绕这一知识点,可采用“观察—演示—欣赏—尝试”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绘画作品、自然界中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总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革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远去的路
一、引导阶段视频:播放公路上汽车行驶的视频,问题:视频中公路和路两旁的树具有什么现象?行驶的车具有什么变化?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感觉会很大、很宽、很高;相反,离我们远的会感觉很小、很窄、很低。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视觉现象,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六年级美术上册《远去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道路有哪些特点?它们是如何连接我们的生活和情感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道路主题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年级美术上册《远去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远去的路”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意义,认识到艺术作品中的道路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时间与情感的延伸。
2.学会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基本美术语言,表现道路的远近、曲折和光影变化,提升绘画表现力。
3.了解和掌握透视原理,学会运用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等技法表现道路的延伸感。
5.收集并整理一些描绘道路的美术作品,分析其绘画技法、构图和情感表达等方面,以便在下一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家长参与环节: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道路,了解家长对道路的感受和认识,将这种交流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作业提交时间:下次课前。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2.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每一次创作,珍惜课堂学习成果。
6.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道路主题,观察生活中的道路景象,进行绘画创作。同时,推荐相关美术作品和书籍,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描绘道路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些道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道路主题的美,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2.重视对学生绘画技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绘画表现力。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3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3课远去的路》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绘画和创作,让学生表达对远去的路的感受和想象。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绘画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以及创作灵感和思路,帮助学生完成一幅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美术作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技能,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但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创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指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可能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培养学生对远去的路的感受和想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远去的路的感受和想象,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展示绘画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引导法: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互动法: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具:准备教材和相关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2.课件和素材:准备相关的课件和素材,如绘画技巧的示例、作品的欣赏等。
3.教学环境:布置一个舒适、宽敞、明亮的教学环境,以便学生自由创作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路的图片和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远去的路的意义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并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指导,开始进行绘画和创作。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远去的路》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通过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道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学生在绘画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观察不细致、表达不准确、创新意识不足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通过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道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通过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道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观察和表达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绘画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绘画技能。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远去的路》。
2.教具:画纸、画笔、水彩、彩铅、油画棒等绘画工具;道路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画室,每个学生有一张画桌和足够的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道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道路的特点和景象。
六年级美术上册 《远去的路》教案设计
远去的路
一、导入
教师展示一张学校走廊的照片
师:是不是很熟悉?
生:
师:你们平时走在这里和今天在图片上看见它,感觉有什么不同?道路的宽窄有什么变化?
生:近大远小
板书:“近大远小”,“大”字写大,“小”字写小。
设计意图:从感官上让学生加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二、新课讲授
1 名画欣赏
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画家利用近大远小的方法画出了一条慢慢远去的道路。
师:路的宽窄有什么变化?树木的高矮有什么变化?
板书:路——近宽远窄树——近高远矮
生:(实际观察并且讲出近大远小的现象)
2 启发讲解阶段
师:你们想知道怎么画出有规律的近大远小吗?
教师演示方法:透视神器——2条松紧带、1个大头针
示范透视神器的使用方法(松紧带、大头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在画面中找到透视线和消失点)
3 小练习阶段
根据教师的示范,学生们在自己的小画板上练习一下
师:请同学们移动大头针,同时带动着两条松紧带,使它们形成各种角度的透视图
师示范一幅在透视神器的帮助下组成的简单作品
4 提高阶段
师:我们还见过弯曲的路,怎么画这种路的透视呢?
5 布置任务
师:请小组同学用透视神器选择一种角度,完成一条远去的路,可以用画、剪贴、各种材料去完成
6 作业时间
a点评阶段
b展示作品
c互评作品
三、教师总结。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 远去的路》人教 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选择与困惑,理解“路”对人的意义;2.运用素描和色彩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对社会与自我认识的理解能力,并增强美感、审美能力。
二、教学材料1.《远去的路》绘画,作者不详;2.炭笔、铅笔、橡皮、水彩颜料、毛笔等美术工具。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理解主题1.师生共同阅读教材中的《远去的路》,理解主题;2.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物在故事中所面临的选择与困惑;3.引导学生思考“路”对人的意义,启发学生自我认识的思考。
第二步:艺术欣赏1.通过展示《远去的路》的绘画,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欣赏;2.分析绘画形式、色彩运用,理解作者的意图;3.通过对比各种风格的画作,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的作品特点。
第三步:素描与构图1.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素描中的构图方法;2.让学生在铅笔和橡皮的基础上,练习素描的构图;3.让学生从故事主题和人物角色入手,构思素描的形象。
第四步:色彩表达1.教师介绍色彩理论,让学生了解颜色的基本概念;2.通过教师示范,讲解色彩运用的技巧;3.让学生在毛笔和水彩颜料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表达。
第五步:整合表现1.学生通过素描和色彩的练习,逐渐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2.引导学生整合素描和色彩,表达自己对故事主题和人物角色的理解;3.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欣赏,形成艺术分享和互动的氛围。
四、教学评估1.学生通过练习,能够掌握素描和色彩表现的基本技巧;2.学生能够运用素描和色彩,表达自己对故事主题和人物角色的认识和感受;3.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分享作品,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够通过素描和色彩表达自己对于故事主题和人物角色的认识和感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道路景象,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识别和表现能力。
2.提升美术表现技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手法,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的道路场景作品,增强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远去的路》这一课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在学习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描绘道路景象时,积极投入,课堂氛围活跃。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条、形状、色彩的协调运用和画面构成的合理性。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例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构建空间感和创作个性化的作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道路景象描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线条表现道路的曲折。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掌握知识点方面的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适当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在课后加强辅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点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审美情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简单的绘画练习,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线条、形状、色彩在创作中的应用。
3.远去的路(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3.远去的路(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题为“远去的路”。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道路,引导学生理解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培养学生对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掌握道路的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人文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道路形态、结构、走向的描绘。
2. 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道路图片、PPT、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1.1 教师展示道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道路特点,教师总结。
2. 新课内容2.1 教师讲解道路的表现方法,如线条、色彩、透视等。
2.2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学习道路的表现方法。
3. 实践操作3.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道路图片进行描绘。
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4.1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4.2 教师评价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
5.2 学生谈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板书设计:1. 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
2. 道路的表现方法:线条、色彩、透视等。
作业设计:1. 学生独立完成一幅道路描绘作品。
2. 家长参与评价,给予建议和鼓励。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道路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道路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对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同时,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人文,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3课远去的路》学历案-小学美术人教版12六年级上册
《远去的路》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远去的路》小学美术课程学习主题主要围绕绘画的构图技巧与道路画面的空间表达展开。
学生将通过观察、理解以及运用美术创作的基本要素,表达道路延伸的空间感,同时感受道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体验不同路面的形态美。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道路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道路的方法;学会构图的基本原则,理解道路空间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构图,创作出有空间感和美感的道路绘画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风景,提升学生对绘画中造型艺术和形式美的认知和兴趣。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在观察和讨论环节的参与度与思考深度,是否能准确把握道路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关系。
2. 评价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构图技巧的运用以及绘画表达的情感倾向是否准确得当。
3. 评价作品的空间感和形态美感,能否反映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对主题的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风格的道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道路的形态、空间感及周围环境的关系。
2. 知识与技能讲解:教师详细讲解道路的形态特征、构图原则及色彩运用技巧。
3.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或教师提供的图片素材,思考如何表现道路的空间感和延伸感。
4. 自主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构图,绘制出有特色的道路绘画作品。
5. 交流讨论: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6.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的形式,检测学生对道路基本特征及构图原则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一幅以《我的家乡路》为主题的道路绘画作品,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现家乡的特色与美感。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课后应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特别是对道路构图的理解和绘画表现技巧的运用方面。
小学美术远去的路教案
小学美术远去的路教案编写教案的作用是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远去的路》教案应该怎么制定?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策略:《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
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
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
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
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美术远去的路教案
编写教案的作用是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远去的路》教案应该怎么制定?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策略: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
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
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
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
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
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
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
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
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
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
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
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
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
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
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
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3)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
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
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
教师评价。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
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