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版(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决策者摘要和技术摘要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决策者摘要和技术摘要
本报告的叙述顺序是按照一个CO2捕获和封存 系统的组成部分一一展开。引言一章概括了评估的 总体架构并简要介绍了各种CCS系统。第二章阐明
了技术上和经济上适于捕获的主要CO2源,以便评估 在全球范围内采用CCS的可行性。第三章全面讨论 了CO2捕获的各种技术选择方案,第四章的重点放在 CO2 的运输方法。在随后的三个章节中,对主要封存 选择方案逐一作了阐述:地质封存(第五章)、海洋 封存(第六章)、矿石碳化和工业利用(第七章)。 第八章讨论了CCS的总成本和经济潜力,接着仔细审 查了CCS对温室气体清单和排放核算所产生的意义 (第九章)。
b See: http://www.ipcc.ch/meet/session20/finalreport20.pdf
iv
议。这四次会议分别由挪威政府(2003年7月,奥斯 陆)、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12月,堪培拉)、巴 西 政府(2004年8月,萨尔瓦多)和西班牙政府 (2005年4月,奥维多)友好承办。此外,还与一些 政府召开了许多单独会议、电话会议和沟通工作,这 对顺利完成本报告做出了贡献。
米歇尔·雅罗 世界气象组织 秘书长
在IPCC中历来如此,本报告编写工作成功与否 首先主要取决于全世界许多相关但又不同学科的数百 位专家的认知水平、工作热情和合作精神。我们谨向 所有的主要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撰写人、评审编 辑和评审专家表示谢意。他们为编写本报告倾注了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对他们致力于IPCC的进程表 示由衷的感谢。我们谨向第三工作组的技术支持组 的成员和IPCC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感谢他 们在又一次成功地编写IPCC报告的协调过程中的奉 献精神。我们还感谢各国政府支持其科学家们参与 IPCC的进程并向IPCC信托基金捐款,用于资助发展 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专家的必要的参与。我们谨感 谢挪威、澳大利亚、巴西和西班牙政府分别在其国内 承办了本报告起草工作的会议,尤其感谢加拿大政府 举办了有关此专题的一个研讨会以及承办了第三工作 组第八次会议,以便在蒙特利尔会议上对本报告进行 正式审议并予以接受。我们还感谢荷兰政府为第三工 作组的技术支持组提供了资金支持。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本指南在 2005 年进行了两次评审。第一次是专家评审,提出了 6000 多条意见,第二次是政府和专家联 合评审,又提出了 8600 多条意见。评审人所做的努力及其意见为最终报告的质量改进做出了很大贡 献,因此我们希望对他们表示感谢。此外,评审编辑所做的工作确保了收到的所有意见得到适当的考 虑,因此我们也希望对他们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 技术支持组
在法国印刷
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转 2108 -11, Kamiyamaguchi Hayama, Kanagawa 日本,240-0115
传真: (81 46) 855 3808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
译自英文
日本 Hayama 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为 IPCC 出版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 年。版权所有。 使用本指南时,请引作: IPCC2006,《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编写,编辑:Eggleston H.S., Buendia L., Miwa K., Ngara T. 和 Tanabe K.。 出版者: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
为回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出的邀请ipcc在其第20次会议2003年2月于巴黎上启动996年的指南包括199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3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写本指南有赖主要协调作者主要作者和供稿作者全世界有250余名专家供稿的专业技takahiraishi日本和thelmakrug巴西及盛顿美国阿鲁沙坦桑尼见第二次是政府和专家联了一项进程这项进程使其在第21次会议2003年11月于维也纳上就2006年ipcc指南的职权范围目录和工作计划2达成了一致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新结果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新结果
参考文献
IPCC
WGI,2001: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and Technical
Summary of the Working Group,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98 Houghton J T
3存在问题
(1)碳循环的问题 碳循环的问题:主要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问题,无法计算其吸收量。陆气通量、海气通量 误差大;例如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问题(表1)
表1全球碳循环收支表(取自IPCC TAR)单位:+亿吨碳
由表可见:陆一气通量误差范围最大,其次是海一气通量。陆一气通量是由两部分组成:土地 利用产生的碳源与作为余项计算的生态系统碳汇。前者为1.7 PgC/年(0.6~2.5),后者是通 过测箅反推出的,为一1.9 PgC/年(--3.8"-0.3)。这里PgC=GtC(十亿吨)。 (2)人类活动作用(温室气体与硫化物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变化,航空排放与尾迹等)的 检测 最近十多年来在这方面虽有很大进展,但还没有真正从定量上确定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新结果
・23・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新结果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1997年,IPCC第十三次会议决定开始编写第三次评估报告。这一报告涉及国际社会对气 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以及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影响和各国政府在21世纪应付 气候变化的长远战略。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核心是综合报告,它主要以通俗的笔法说明与关键政策有关的科 学问题,包括30~35页的决策者摘要(简称“短报告”)和约100页的“长报告”。由于这个报告 高度概括长达3000页的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为各国政府及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组织提供建议,各国均十分重视。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出版了三卷本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TAR)。第一卷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全面评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气候变化。第二卷影响、适 应和脆弱性。第三卷减缓气候变化。这是全世界约1000多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3年工作的结 果,它不但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团体提供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及适应 与减缓对策,而且也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这里重点介 绍该报告的主要结果和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

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

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2016-2-17内容介绍•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IAMs)•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类别•DICE/RICE•MERGE•FUND•PAGE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模型•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主要的模型框架主要有最优化模型,CGE 模型和模拟模型等三类•最优化模型按其目标函数可以分为福利最大化模型和成本最小化模型•模拟模型通过外生的排放参数决定了未来每个时期可用于生产的碳排放量评估在未来各种可能的排放情景下的社会成本•CGE模型以微观经济主体的优化行为为基础,以宏观与微观变量之间的连接关系为纽带,以经济系统整体为分析对象描述多个市场及其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估计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最优化模型•最优化模型按其目标函数可以分为福利最大化模型和成本最小化模型。

福利最大化模型的原理比较简单,即生产带来消费,同时带来排放;排放引起气候变化,而产生损失, 降低消费。

福利最大化模型是通过选择每个时期的减排量, 最大化整个时间内贴现的社会福利。

这些模型中,消费的边际效用都是正的,但随着社会变得富有而递减,DICE,RICE,FUND等模型都是福利最大化模型。

成本最小化模型是寻找成本一效率最高的气候政策的模型.有些成本最小化模型明确地包含气候模块,而有些模型只是选择排放代表气候模块——GET-LFL模型便是成本最小化模型。

模拟模型•模拟模型是基于对未来碳排放和气候条件的预测的模型模拟模型通过外生的排放参数决定了未来每个时期可用于生产的碳排放量,可以评估在未来各种可能的排放情景下的社会成本CGE模型(略)•CGE模型被用于分析气候政策的影响, 关注的焦点包括减排的经济成本和为实现某一减排目标所必需的碳税水平——碳税收入不同的使用方式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减排政策对不同阶层收入分配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减排政策对公众健康和常规污染物控制的共生效益与减排政策灵活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成本等。

IPCC第五次报告

IPCC第五次报告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主席帕乔里。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和托马斯·斯托克●第五次报告第一次报告是2011年5月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由三个工作组报告和一个综合报告组成,其完成时间表分别为: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科学基础【原因】(将于2013年9月完成)、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评价】(将于2014年3月完成)、第三工作组报告――减缓气候变化【对策】(将于2014年4月完成)和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完成)。

该报告由来自全世界831名作者参加撰写,其中中国作者44名。

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发布后,时隔两年,催生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5年,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发布后的两年,《京都议定书》诞生;2003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发布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后,全球社会对气候变化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巴利路线图通过。

此次,第五次发布后,2015年又将达成一个2020年之后的气候变化协议,又是一次关键性的时点。

●主要报告内容就是过去的气候(降雨、温度)以及主要影响(海平面、空气成分等)过去是怎么变化的。

以及今后的变化状况。

每次报告都给出三个情景的变化情况。

此次的主要报告是:过去130年全球升温0。

85度。

过去110年上升0.19m。

报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

据预计,应对气候变化较为脆弱的南亚地区将成为气温上升最快的区域,2046年至2965年,最高升温部分将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南部的地区,升温幅度为2~3℃,而2081年到2100年,这些地区的预计温度会上升3~5℃。

随着气候持续变暖,高温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IPCC最新发布:变暖趋势毋庸置疑2013年09月27日17:14中国天气网微博我有话说中国天气网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7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6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摘要内容。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起组建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起组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介绍1 IPCC产生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成立于1988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起。

IPCC的产生是源于以下原因:(1)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显著的影响;(2)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有关气候变化更多的认识,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需要采取措施减缓人类对环境的影响;(3)社会公众、民间团体、政府组织和科学界等均对气候变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但在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适应和减缓措施等还存在争议;(4)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国家安全等多方面的多边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地区甚至全球的冲突;(5)成立一个基于科学的跨政府机构,协调全球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行动成为迫切需求。

2 IPCC的组织结构IPCC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向UNEP和WMO所有成员国开放,每个政府都拥有一名负责协调本国与IPCC有关活动的联络员。

有关的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参与IPCC的工作。

(1)IPCC全会IPCC大约每年召开一次由政府代表参加的委员会全会,就它的结构、原则、程序和工作计划作出决定,专门委员会决定是否编写新的报告、报告的范围和大纲,并接受各种报告,IPCC主席和主席团由专门委员会选举产生。

(2)IPCC主席团IPCC主席团成员通常是为编写一份IPCC评估报告(通常是5-6年)而选出,主席团成员应当是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所有区域都应有代表参加IPCC主席团。

主席团由IPCC主持,并由三个IPCC工作组联合主席、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主席团联合主席、IPCC副主席、各个工作组副主席组成。

目前的IPCC主席团有31名成员。

我国的秦大河院士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

盘点气候风险机遇,展望健康繁荣未来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气候风险与机遇的重要性 (3)二、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 (4)2.1 全球气温变化概况 (5)2.2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5)2.3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三、气候风险管理 (8)3.1 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 (9)3.2 气候风险减缓措施 (10)3.3 气候风险应对策略 (11)四、气候资源利用与机遇挖掘 (12)4.1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13)4.2 能源效率提升 (15)4.3 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应用 (16)五、气候适应与健康发展 (17)5.1 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18)5.2 农业气候适应技术 (19)5.3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21)六、气候繁荣未来展望 (22)6.1 气候经济转型与创新 (23)6.2 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 (24)6.3 公众参与与社会行动 (25)七、结论与建议 (27)7.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8)7.2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风险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档将对气候风险进行盘点,分析其中的机遇,并展望健康繁荣的未来发展。

我们将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进行梳理,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风险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的进展。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带来的机遇,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创新、绿色建筑的推广等。

这些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气候风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的中暑、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等。

宁南山区胡麻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宁南山区胡麻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表明,近百年来,我国大陆区域平均增温0.9~1.5℃,且目前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阶段[1];年降水量未见显著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分布差异特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2]。

气候变化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等,进而对种植制度及作物布局造成影响[3]。

作物发育期变化对气候变化最敏感且最易于观测,发育期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地气候、环境状态,也反映了气候、环境变化一定时间的累加效应,能够表达出气候变化和作物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4-6]。

油料作物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7-12],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农业种植区,气候变化会导致油料作物的生育期发生变化。

胡麻是宁夏南部山区传统优质油料作物,该地区是全国6个胡麻主产区之一[13]。

在长期定位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分析宁夏南部山区(宁南山区)气候变化对胡麻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该地区胡麻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本文胡麻发育期观测记录来源于固原农业气象观测站,时段为1990—2020年,共28年(1992年和2000年因发生了严重干旱,观测地段胡麻被翻种而无数据,2013年中断1年)。

胡麻观测地段为旱地,无灌溉,观测品种为宁亚系列,耕作措施与大田相同,发育期的观测方法遵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于宁夏气象档案馆,资料序列为1971—2020年。

应用DPS19.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气象因子与胡麻发育期相关统计。

2结果与分析2.1近50年胡麻生长季气温和降水量概况固原旱地胡麻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段为4月上旬至8月上旬,统计分析1971—2020年该时段的气温和降水量情况及变化趋势。

由图1(a)可知,固原胡麻生长季时段的平均气温为15.3℃,最低值为13.6℃,最高值为17.1℃。

总体来看,胡麻生长季气温为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47℃/10a,增温明显且目前处在高位震荡阶段。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_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_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_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发展和应对举措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中国政府委托了国家气候中心进行了一项全面的国家评估报告。

首先,回顾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因素对中国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然因素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位居亚洲大陆之中,辐射和经纬度差异导致地势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另外,中国地处于亚洲季风区,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对中国的气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类活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根据评估报告的数据,过去一百多年间,中国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气温上升的速度更加明显,平均气温比过去上升了0.7℃到0.9℃,这一变化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要高出许多。

同时,中国的降水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土地干旱化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些气候变化给中国的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中国的未来气候趋势评估,报告指出,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变化将更为显著。

据专家测算,到本世纪末,中国的气温将比现在上升2℃左右,北方降水将进一步减少,南方则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影响。

这些变化将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田灌溉、水资源分配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针对中国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首先,我们要加快能源结构转型。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加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耕作方式的改进,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智库咨询报告优秀范文

智库咨询报告优秀范文

智库咨询报告: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1. 背景气候变化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剧,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政府、科学界和国际组织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2. 分析2.1 全球气候变化情况根据国际气候科学家的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几十年,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暴雨、干旱等也频繁发生,给人类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2 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来源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耗和工业生产。

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此外,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也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2.3 国际合作与政策措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积极展开合作,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协议和政策措施。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旨在推动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在2020年后实施《巴黎协定》,旨在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3. 结果3.1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城市和岛屿的存在。

其次,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干旱和热浪等频繁发生,给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人类健康、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3.2 应对措施效果评估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其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各国通过能源转型、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森林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管理等措施也有助于吸收和存储温室气体。

虽然一些国家在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仍在增加,气候变化问题依然严峻。

同时,适应气候变化也是重要的应对手段。

山东省2020年基础性地理省情监测实施方案

山东省2020年基础性地理省情监测实施方案
附表 1 山东省基础性地理省情监测 32 座近海主要岛屿名录 ...................38 附表 2 黄河三角洲专题监测涉及县(市、区) ..............................40 附表 3 地理省情监测地表覆盖分类方式采集的内容 ..........................41 附表 4 地理省情要素采集的内容 ..........................................45
6 组织实施 ......................................................... 28
6.1 实施原则........................................................ 28 6.2 机构职责........................................................ 29
山东省地理省情监测
编号:SDSQJC 01-2020
山东省 2020 年基础性地理省情监测 实施方案
主管部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编制单位: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二〇二〇年八月
山东省 2020 年基础性地理省情监测 实施方案
承担单位(盖章):
设计负责人:
审核意见:
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
年 月日
批准单位或部门(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III
1 概述
1.1 工作背景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后,按照国务院对地理国情监测 工作常态化的要求,从 2016 年开始,已连续四年开展了基础性地理 国情监测,监测成果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 展。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 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各项 业务工作对地理国情信息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 年 1 月 17 日,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明确 了新形势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任务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统 筹了自然资源调查和自然资源监测工作,地理国情监测作为专题监 测纳入整体框架。2020 年地理国情监测,将根据自然资源部统一部 署,以 6 月 30 日为时点,主要监测地表覆盖变化,直观反映水草丰 茂期地表各类自然资源的变化情况,同时体现与自然资源基础调查、 专项调查的统筹衔接,进一步凸显成果应用价值。 1.2 目标任务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城乡差异与尺度效应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城乡差异与尺度效应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城乡差异与尺度效应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5)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6)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二、文献综述 (8)2.1 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 (10)2.2 城乡差异的研究进展 (11)2.3 尺度效应的分析 (12)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4)三、研究区域与数据收集 (15)3.1 研究区域的选择 (16)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7)3.3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18)四、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 (20)4.1 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21)4.2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计算 (22)4.3 服务价值评估结果与分析 (24)五、城乡差异分析 (25)5.1 城市与农村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差异 (27)5.2 影响因素分析 (28)5.3 政策建议与优化策略 (29)六、尺度效应分析 (30)6.1 不同尺度下的服务价值变化 (32)6.2 尺度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32)6.3 尺度效应的优化策略 (34)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35)7.1 研究结论 (36)7.2 政策建议 (37)7.3 研究展望 (38)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BGI)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方法,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它融合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绿色交通和能源系统的构建等多种功能,旨在实现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城乡差异与尺度效应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BGI在不同城乡尺度上的服务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景观生态学等研究方法,本研究对城市和乡村地区的BGI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在城乡尺度上,蓝绿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附件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大纲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第一工作组第11次全会通过的修订版)决策者摘要技术摘要第1章:引言执行摘要•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基本依据和主要概念•对不确定性的处理•自第一次评估报告以来的气候变化预估常见问题第2章:观测:大气和地表执行摘要•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温度、湿度和云的变化•大气成分的变化•辐射场和能量收支的变化•水文、径流、降水和干旱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包括风•气候变率的时空分布型•极端事件的变化,包括热带和温带风暴常见问题第3章:观测:海洋执行摘要•海洋温度和热容量的变化•海洋盐度的变化和淡水通量•海平面的变化、海浪和风暴潮•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变化,包括海洋酸化•海表过程的变化•海洋环流的变化•海洋变率的时空分布型常见问题第4章:观测:冰冻圈执行摘要•冰盖的变化,包括物质平衡•冰架的变化•冰川和冰帽的变化•海冰的变率和趋势•积雪和冰覆盖的变率和趋势•冻土的变化•冰盖、冰架、冰帽、冰川和海冰的动态变化常见问题第5章:古气候档案信息执行摘要•早期器测、文献和自然气候档案的特征•辐射强迫和气候响应的重建•区域变率和极值的重建•气候突变及其区域表征•海平面和冰盖:分布型、幅度和变化速率•从古气候视角看待气候系统的不可逆性•古资料-模拟结果的对比常见问题第6章: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执行摘要•过去CO2、CH4、N2O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当前全球和区域的源、汇和存量的变化趋势,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各种变化过程和对这些过程变化的认识,包括海洋酸化•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互作用,包括氮循环•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的预估•温室气体浓度的稳定•碳循环-气候反馈和不可逆性•与碳循环有关的地球工程常见问题第7章:云和气溶胶执行摘要•云的观测及其在模式中的表征•云、水汽、降水和大尺度环流之间的耦合•云和水汽的反馈及其对气候敏感性的作用•气溶胶的观测及其在模式中的表征•气溶胶的种类,包括黑碳:化学特性、源、汇和分布•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和作用,包括航空尾迹和宇宙射线•气溶胶-云-降水的相互作用•与云和气溶胶有关的地球工程常见问题第8章: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执行摘要•自然辐射强迫的变化: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人为辐射强迫,包括陆地表面变化的作用•大气化学和大气成分的作用•辐射强迫的时空表征•温室气体和其他指标,包括全球增暖潜势(GWP)和全球温度变化潜势(GTP)常见问题第9章:气候模式的评估执行摘要•气候模式的层级:从全球到区域•降尺度方法•模式性能的评估,包括定量方法及其应用•模式的新组分及其耦合•气候模式中各种过程和反馈的表征•对当前和长期记录的模拟•对区域型、变率和极值的模拟常见问题第10章: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从全球到区域执行摘要•对方法学的评估•大气和地表的变化•海洋特性的变化•冰冻圈的变化•极端事件•器测时期之前的视角•归因对预估的含义常见问题第11章:近期气候变化:预估和可预测性执行摘要•年际到年代际气候变异和变化的可预测性•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预估•区域气候的变化、变率和极值•大气成分和空气质量•地球工程可能产生的作用•各种气候变化预估结果范围的量化常见问题第12章:长期气候变化:预估、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执行摘要•情景描述•对21世纪的预估•对21世纪之后的预估•区域气候的变化、变率和极值•强迫、响应和气候敏感性•气候变化的持续性和惯性•气候系统中突变和不可逆的可能性•气候变化预估结果范围的量化常见问题第13章:海平面变化执行摘要•过去的海平面变化及其组分的综述•模拟海平面变化的模式•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预估•海平面变化区域分布的预估•海平面变化的极端事件•潜在的冰盖不稳定性及其含义•数世纪尺度的预估常见问题第14章:气候现象及其与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关联执行摘要•变率型:观测、认知和预估•季风系统:观测、认知和预估•极值:观测、认知和预估•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常见问题附件1:全球和区域气候预估图集附件2:术语表附件3:缩略语和区域缩写附件4:作者名单附件5:评审人名单索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大纲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二工作组第9次全会通过的修订版)决策者摘要技术摘要在每章的大纲中,每一部门和地区的章节将包括称为[背景]的一套按统一标准设置的主题:•观察到的影响,及其检测和归因•预估的综合气候变化影响,及按不同情景和时间段的地区性差异•评估影响,脆弱性和风险◦对驱动因子的脆弱性(包括极端情况)◦在不同发展路径下不确定性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背景◦多种相互作用的胁迫◦不确定性◦影响和适应的价值判断◦关键脆弱性•适应和风险管理◦适应需求和差距(基于所评估的影响和脆弱性)◦实际适应经验,包括取得的教训◦观察到的和预计的适应障碍◦观察到的和预计的适应局限◦促进适应和避免不当适应◦计划的和自主的适应◦潜力和剩余影响◦阈值和不可逆变化•个例分析•研究和数据的差距每个章节都包括执行摘要,常见问题及参考。

IPCC第4次评估报告

IPCC第4次评估报告

字体 :时代新罗马字体 9.5/11.5。排版系统 :Adobe公司PageMaker软件6.5版
排版和插图设计支持:TERI出版社 本出版物在瑞典印刷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共同荣获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 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奖® 和诺贝尔奖® 奖章的设计均为诺贝尔基金会的注册商标
前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是由世界 气象组织( WMO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于 1988年联合建立的,其主要职责是评估有关气候变 化问题的科学信息以及评价气候变化的环境和社会 经济后果;并制定现实的应对策略。自那时起, IPCC的多卷评估报告已在协助各国政府采取并执行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特别是 满足了1992年建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缔约方大会(COP)及其1997年的《京都 议定书》对权威性咨询的需求。 自成立起,IPCC撰写了一系列评估报告(1990 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的本次报告)、特别 报告、技术文件、方法报告,这些报告已经成为标 准参考著作而被决策者、科学家、其他专家和学生 广泛引用。最近的出版物包括2005年出版的《二氧 化碳捕获和封存》特别报告和《保护臭氧层和全球 气候系统》特别报告,以及2006年重新编辑的《国 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一个关于《气候变化与 水》的技术文件正在编写之中。 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会议上通 过了本《综合报告》(SYR),这标志着完成了全年 不同阶段在“气候变化2007”总标题下分四卷发表的 《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综合报告》概括了 三个工作组报告的主要发现并综合了对决策者关切 的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论述:本报告证实了目前正 在出现主要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报告列举 了已经发生的和预计未来发生的全球变暖的影响, 并阐述了社会的适应潜力,旨在降低社会的脆弱 性。最后,本报告提出了旨在限制未来气候系统变 化幅度的成本、政策和技术分析。 《第四次评估报告》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成就, 有 500 多位主要作者和 2000 多位评审专家参与了该 项工作,该报告以广大科学界的工作为基础并提交 给 100 多个参与国的代表进行仔细审核。该报告是 众多不同相关学科专家热情工作、持之以恒、齐心 协力的结晶。我们谨向上述所有人员、 IPCC 主席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压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压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压篇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说明:以黑色字体为主第一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一、填空题1、时制规定,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2、湿度观测时掌握好溶冰时间是很重要的一步,当风速、湿度中常时,在观测前30分钟左右进行;湿度很小、风速很大时,在观测前20分钟以内进行;湿度很大、,风速很小时,要在观测前50分钟左右进行。

3、能见度测定的目标物大小要适度,视角以0.5-5.0°之间为宜,近的目标物可适当小些,远的目标物可适当大些。

4、霰为白色不透明的园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为2-5mm,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5、观测场内仪器都有其基准部位,下列仪器的基准部位是:小型蒸发器口缘,冻土器内管零线,定槽式水银气压表水银槽盒中线,干湿球湿度表感应部分中心,日照计底座南北线。

6、若无20Cm口径专用量杯,仅知某次降水量重为376.8克,则该次降水量为 12.0 mm。

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8、出现灾害性天气,台站应迅速进行调查,并及时记载。

9、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10、观测场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3 m,东西间距不小于4 m。

11、云状的判定,主要根据天空中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排列、高度以及伴见的天象现象,参照“云图”,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比判定是那种云。

判定云状要特别注意云的连续演变过程。

云状记录按“云状分类表”中二十九类云的简写字母记载。

12、荚状层积云(Sc lent)中间厚、边缘薄,形似豆荚、梭子状的云条。

13、日照计每月应检查仪器安装情况,仪器的水平、方位、纬度等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的函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的函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
报告(2023)》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4.06.02
•【文号】环办气候函〔2024〕210号
•【施行日期】2024.06.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应对气候变化
正文
关于印发《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的函
环办气候函〔2024〕210号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国家能源局、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为梳理总结《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以来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进展和成效,增进各方面对适应工作的了解,持续推进各层级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我们组织编制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

现印发给你单位,供参考。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4年6月2日。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摘要)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摘要)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摘要)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期刊名称】《世界环境》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 前言rn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总页数】11页(P23-33)
【作者】《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6
【相关文献】
1.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 [J], 何建坤;刘滨;陈迎
2.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J],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
3.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J], 林而达;许吟隆;吴绍洪
4.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J], 丁一汇;王会军;罗勇;陈德亮;高学杰;戴晓苏;任国玉;石广玉;宫鹏;郑循华;翟盘茂;张德二;赵宗慈;王绍武
5.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J], 林而达;吴建国;居辉;严
昌荣;王守荣;刘允芬;杜碧兰;赵成义;秦保芳;刘春蓁;黄朝迎;许吟隆;张小全;马世铭;蒋金荷;李玉娥;杨修;张建云;李从先;吴绍洪;赵宗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PCC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IPCC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国际论坛》2011年第6期应是一个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评估者,它应该力求公如今却越来越像一个气候变化理论的论证者,正客观,以至于对质疑的声音往往视而不见,而对支持的观点如此才导致像“ 冰川门” 这样在审查中都能网开一面,的丑闻出现。

IPCC在报告编写工作上的改革应该更强调包容性,不应该对不同的意见持完全对立和排斥的态度,而应该以科学的精神来对待,公正客观地呈现在其报告中,这也有助于IPCC给国际社会更正确更科学的结论作参考。

再次是在人事制度上。

IPCC在人员组成上还是有欠缺的地方,从比例上看,IPCC专家团队中的发展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还是来自中国家学者还是偏少,欧美发达国家,所以它还不能全面地代表国际社会中各方的观点。

这自然与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较高有关,但这样也容易导致欧美学者在工作中带有立场使得I偏向,PCC的报告更倾向于表达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而有失客观和公正。

好在IPCC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逐年改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学者得到增加。

另外,在报告编写和评审的过程中,IPCC应该〔16〕执行不到位,规定得再好也只是一纸空文。

IPCC所遭暴露出I遇的系列丑闻都与引用资料相关,PCC在编写报告的过程中未能保持严谨和谨慎的科学态度,不仅质量和有效性未经审查就引对某些引用资料的来源、用,而且对于一些缺乏科学成果支撑的结论也照用不背离了自身的相关规定。

同时,这些包含错误的表误,述在多次的评审过程中都未被发现或质疑,可见评审程序的效果令人堪忧。

为了确保规范引用和审查程序的严格执行,对于玩IPCC应当完善监督和问责机制,以约束他们忽职守的责任人给予相应的惩罚性措施,认真切实地贯彻I做好自己的本职工PCC的原则规定,确保I作,PCC报告的高度科学性。

四、结语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它威胁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如果任由气候问题持那么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续恶化,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单凭响;某个国家的力量根本难以有效地化解。

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

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部署,持续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落实落地,确保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圆满收官、启动并完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农业种养方式的转变,地方品种消失风险加剧,群体数量和区域分布发生很大变化,野生近缘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底数不清。

农业种质资源长期处于动态变化中,具有可变性,一旦消失灭绝,其蕴含的优异基因、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也将随之消亡,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到影响。

我国分别于1956—1957年、1979—1983年开展了两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活动,一大批农作物种质资源得到集中保护。

2015年,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目前已完成1616个县(市、区、旗)普查与征集、291个县(市、区、旗)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新收集资源9.2万份,还有707个县域的普查与征集、388个县域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尚未完成。

前两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分别于1979—1983年、2006—2009年开展,基本摸清了除青藏高原区域、边远山区以外的畜禽遗传资源家底,但距今已过去了十几年。

全国性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尚未开展过。

为此,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加快摸清家底和种质资源发展变化趋势,开展抢救性收集保存,发掘一批优异新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种质基础。

二、主要目标利用3年时间,摸清全国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主要性状等家底,明晰演变趋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特别关注Topic20☆中国畜牧业势,发布种质资源普查报告、发展状况报告,珍贵、稀有、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实现应收尽收,资源保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