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观念,思维]遵循思维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合集下载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观评报告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观评报告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观课报告听取了德州市实验小学庞世珍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

这是一节遵循思维规律、发展空间观念的课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内容。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 而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和探究的活动过程,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几何直觉。

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抽象的过程,在操作与体验中发展空间观念呢?看的出庞老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遵循学生的思维规,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切实有效地发展空间观念。

针对这节课,应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由实物图形,结合其特征,搭建成框架图形。

通过搭建长方体框架操作活动和有序交流表达,充分感知相对的面形状完全相同、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通过8根10厘米,4根10厘米搭建的长方体,感知长方体里相对的棱至少有4条,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再通过4根15厘米,8根10厘米搭建的长方体框架,感知棱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是说棱的长度决定面的大小,面的大小决定长方体的大小,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一直不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这个层次相对来说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另外一个是根据框架图形的部分,还原框架原图的模型。

这个层次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演示把12条棱,逐条减少至11条棱、10条棱、3条棱、2条棱。

通过拆解长方体框架演示,学生会在头脑中构建长方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当演示到只有2条棱时,学生看到的只是平面图形,无法构建立体图形。

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自然就产生了构建立体图形,至少要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也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再演示不同顶点、不同长度、不同角度的长、宽、高,学生依据3条线段的摆放展开想象还原长方体形状。

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

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

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是人类在认知空间方面的四种不同的思考模式。

它们是实际空间观念、逻辑空间观念、图像空间观念和概念空间观念。

1.实际空间观念实际空间观念是最基本的一种空间观念,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生存、交往、工作和行动的依据。

实际空间观念基于人类的感觉和经验,包括三维空间的认知、距离、方位、位置、方向等。

它是以实际的、具体的物体和空间为依托的,通过人类的感知和经验建立起来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主要基于实际的物体和场景,这是实际空间观念的体现。

此外,实际空间观念还涉及到了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和行动,比如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道路和交通的规划。

2.逻辑空间观念逻辑空间观念是一种基于思维形式和图式的空间观念,它是对实际空间观念的再现和抽象。

逻辑空间观念强调的是空间的结构和特征,在这个层次上,空间被看作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被描述成一种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

逻辑空间观念是对物体和空间的抽象,它强调的是空间的形式和结构。

这种空间观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在计算机科学、图形图像处理、建筑学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

3.图像空间观念图像空间观念是一种基于视觉形象的空间观念,它是对实际空间观念在人类大脑中的再现和抽象。

图像空间观念主要是通过视觉记忆和联想来形成的,这种空间观念强调的是图像、图案和几何形状等,同时也强调了色彩、质感、光影等感性的因素。

图像空间观念在绘画、设计、影视制作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4.概念空间观念概念空间观念是一种基于概念和推理的空间观念,它是对实际空间观念和逻辑空间观念在人类大脑中的抽象。

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通过抽象和推理来形成的,这种空间观念强调的是空间的抽象概念、符号和模型等。

概念空间观念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1. 引言1.1 重视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在当今社会,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图形与几何不仅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的特点,更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意味着我们将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空间思维、空间认知和空间推理方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视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还能够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和可能性。

1.2 重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教育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对其未来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空间观念是人们对于空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包括方位感、距离感、大小感等。

在当今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空间观念的发展不仅在数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学生进行空间观念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提供各种有效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发展出较强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图形与几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图形与几何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图形与几何是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各种形状和几何关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空间结构和布局,进而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和创造能力。

图形与几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玩遍结构,发展空间观念——《认识多边形》教学实践与思考

玩遍结构,发展空间观念——《认识多边形》教学实践与思考

玩遍结构,发展空间观念——《认识多边形》教学实践与思考空间观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1: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培养小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客观世界,让学生逐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升空间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小学数学则更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而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注重动手实践的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因此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搭搭、围围、画画、折折、摆摆等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去感受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图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解读】1.“前延后续”读教材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直观认识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一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常见的平面图形,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多边形的。

图形的直观认识,可以丰富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积累认识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第二册『长方体、正方体』教学片断及评析

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第二册『长方体、正方体』教学片断及评析

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第二册『长方体、正方体』教学
片断及评析
邵晓文;乔元萍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
【年(卷),期】2001(000)002
【总页数】2页(P103-104)
【作者】邵晓文;乔元萍
【作者单位】大连市西岗区红岩小学;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9.283.1
【相关文献】
1.发展空间观念不妨循序渐进--吴冬冬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赏析
2.让数学课堂绽放灵动的精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片断与反思
3.以学定教,收获意外的惊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练习题的教学片断与反思
4.遵循思维规律发展空间观念——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片断为例
5.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第二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六篇】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六篇】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六篇】第一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空间观念的含义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

我们所说的空间,主要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几何属性与变换,而空间观念则是人们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大脑表象,它包括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等,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素,它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二、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重点指出,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空间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物体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从能力方面看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性在小学阶段如何促使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中一定要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的空间知识主要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物体,因此,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时,是从认识物体、学习立体图形开始的,然后学习近平面图形,最后再进一步研究立体图形,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较大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高一数学按认知规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高一数学按认知规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高一数学按认知规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高一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但学习数学也需要借助认知规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因素。

1. 认知规律: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学习数学需要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等。

遵循认知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 感觉和知觉:数学涉及到空间、形状、数量等概念,学生通过感觉和知觉来感知和理解这些概念。

比如,几何形状的感知和空间配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知识。

3. 记忆:数学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定义、定理、推导过程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记忆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复习和记忆,可以将数学知识深深地印在大脑中,方便随时使用和应用。

4. 思维: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学习数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维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5. 想象: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问题,学生可以借助想象力来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想象,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使学习更加有趣和生动。

综上所述,认知规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都是高
一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因素,通过合理的运用和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者:张雪紫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3期摘要:数学是一门以研究图像空间形式以及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科类型。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在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之中的“关键素养”。

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的养成对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里面提出的要求,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进而有效构建学生的空间意识。

由此可见,“空间观念”逐渐发展成为学生发展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成为课堂教学要重点关注的核心内容。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直观、想象、语言三个思维层面对如何构建学生空间观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空间观念課堂教学所谓空间观念,即指的是根据物体几何形态(长、宽、高)进而针对物体形象进行概括,并且结合几何形象针对实际物体进行描述;参照描述语进而针对物体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物体方向以及具体位置进行想象;针对图形变化以及运动进行描述;结合语言描述针对图形进行刻画等。

作为学生精神发展最为直接的体现,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创新意识发展的载体。

从古至今,大多数举世闻名的人类发明和创造均是在脑海里面的想象基础上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空间模型才得以创造出来的。

空间观念在创新以及创作环节里面能够发挥十分显著的效果。

作为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思维发展了,观念才得以建立。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空间发展思维的主体是直观想象,逐步向抽象简单分析,复杂分析过渡。

它属于由低级阶段朝着高级阶段发展的环节。

这是一个学生对周围直观事物进行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通过加工抽象概括出来的过程。

如何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提升?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充分借助直观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基础,直观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主要的空间观是以直观想象作为核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展学生的直观思维,借助直观思维的发展达到空间观念的建构。

空间观念的内涵、特征及建立要点

空间观念的内涵、特征及建立要点

空间观念的内涵、特征及建⽴要点在⼩学数学的核⼼词中,“空间观念”⾃诞⽣以来名称从未变更,是教师⼗分熟悉的核⼼词之⼀。

但⼀线的教师似乎更擅长能⼒的培养,如运算能⼒等,⼀旦定位为“观念”,不少教师觉得有些⽞乎,从内涵的解读到策略的探寻,因⽽“空间观念”也成为教师“最熟悉的陌⽣⼈”!尽管提出多年,但实际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有必要引起重视,更好地落实相关课程⽬标。

本研究是针对延吉市职业⾼级中学《基础会计》教学⽽进⾏的。

近些年来,到职⾼学习的⼤部分学⽣初中成绩并不好,普遍存在着厌学和⾃卑情绪,升⼊到职业学校后,他们对专业课学习不适应,⽆法尽快掌握专业课知识。

但是他们也有优点,精⼒很充沛,思维活跃。

所以,在该学校运⽤此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问题:⼀、“空间观念”的内涵解读(⼀)课标的诠释教育部《全⽇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何图形,由⼏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换;能根据条件做出⽴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何图形的运动与变化;能采⽤适当的⽅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图形形象地描绘问题,利⽤直观进⾏思考。

”[1]⼩流域是河流⽔系中的基本集⽔单元,⼤流域⽣态治理的规划与实施,需要以⼩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

把⼤流域分解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流域,这些⼩流域是⼀个个相对独⽴的⽣态系统,也是⽣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为影响的⼀个个单元。

从⼩流域存在问题出发,遵循正确的⽣态治理理念和做法,可以把这些⼩流域从⽣态环境退化的单元改造成为⽔—⼟—⽓—⽣各圈层良性循环、⼈类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单元。

⼩单元的活动可以形成⼤系统的变化,同样,⼀个个⼩流域的⽣态修复将最终达成⼤流域整体⽣态系统的功能恢复与提升。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修改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何图形,根据⼏何图形想象出所描绘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绘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是三种不同的规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例如物理定律、化学反应、生物学机制等。

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无意识性,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影响。

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于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和稳定,促进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人类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社会规律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客观规律,例如经济规律、政治规律、文化规律等。

这些规律具有主观性和有意识性,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规律的作用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

人类需要遵循社会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同时也要适应和利用社会规律,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赢。

最后,思维规律是指人类思维中的客观规律,例如逻辑定律、语言规则、认知过程等。

这些规律具有主观性和有意识性,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

思维规律的作用在于规范和制约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促进人类智力和文化的发展。

人类需要遵循思维规律,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同时也要适应和利用思维规律,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无意识性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社会规律的主观性和有意识性要求我们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赢;思维规律的主观性和有意识性要求我们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遵循这些规律,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避免它们的消极影响,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小学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向理性发展。

他们开始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结构。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1. 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小学生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六七岁时,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主要依靠感官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将观察到的具体事物抽象化,并进行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

这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为后续的逻辑思考和概念形成奠定基础。

2. 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随着小学生的年龄增长,他们的思维开始从直觉思维转变为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是基于个体过去的经验和感官印象,属于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而逻辑思维则是建立在逻辑规律和严谨推理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通常从一些简单的推理开始,例如分类、序列和关系的建立,逐渐发展到更复杂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3. 具体事物向抽象概念的过渡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具体事物向抽象概念的过渡。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逐渐从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转向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小学生开始接触到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时间、空间、数量、运动等。

通过与具体事物的联系和比较,小学生逐渐形成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4. 自主思维向合作思维的过渡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个规律是从自主思维向合作思维的过渡。

在幼儿园和低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自主的,他们更多地依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开始尝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与同伴的合作、教师的引导以及家庭的支持,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发展水平。

5. 逐渐发展出系统性思维随着年龄和学习经验的增长,小学生逐渐能够发展出系统性思维。

遵循认知规律 实施有效策略发展小学生空间想象力

遵循认知规律 实施有效策略发展小学生空间想象力
快 。 为此 ,要 发 展 学 生 的空 间想 象 力 , 就应 先 激 发 学 生
指 导学 生进行 有效 观察 ,观 察时 ,既要 明确 观察 对象 、观
的 学 习兴 趣 ,使 他 们 能积 极 思考 ,主 动 探 究 ,从 而 获 得 察步 骤 ,又要 采用 不 同的观 察策 略 ,引导学 生在看 一看 、 摸一 摸 、摆一 摆 、说一 说等 教学 活动 中 ,逐 渐建 立空 间观 最 大 限度 的 发展 。
使学 生经 历 了初步 感知— — 建立 表象— —抽 象概 括三 个阶 段 。这里 ,我 们尤 其要 关注 ,加 强联 系生活 实 际, 因为经
验是 儿童 几何 学 习的起 点 。 三 、有效 观察策 略——发展空 间想象力的基础
能把握 其培 养规 律 ,因此 ,造 成大 部分 学 生空 间想象 力 缺
乏 ,甚 至有 些孩 子还 畏惧 《 几何 》的 学习 ,那 么 ,如何 提
高孩 子 的空 间想 象 能力 ,笔者 能依 据儿 童发 展 空 间知 觉 与 空 间观 念 的基本 特征 ,结合 平 日的教 学实 际 ,总结 了如 下
的教 学策 略 。

学生对 图形 的认 识 、对 图形性 质 的理解 、空 间观念 的
学生 的认 知规律 ,实施有效 的教学策略 ,从而丰 富表 象 ,意 义建构 ,发展 空间观念 。
【 关键词 】小学生 认知规律 教 学策略 发展 空间 想象力
二、联系实际策略一
发展空间想象力的支 点 儿 童形成 空 间观念 的心 理特 点 客 观事 物 的 空 间形 式 ( 空 间 几何 形 体) 进 行 观 察 、分 析 、认 知 的 抽象 思 维 能 力 ,它 主 要包
心 理学家 认为 : “ 认 知 兴 趣 是 一 种 积 极 探 究 新 事 物 ,渴 望 分数 获得 科 学 文 化 知 识 的心 理 倾 向 ” 。它 是 人

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一、思维规律
1、注意力集中:必要时要求自己长时间地保持充足的注意力集中,特别是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知识,专心思考后更容易把它们记住。

2、记忆法:把所学内容归纳整理,灵活运用总结、分析、比较、简析等方法,有记忆卡片、识记技巧等,搭配符号、谐音、代号、法则等牢记学习内容。

3、抒发情绪:及时抒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一方面既能释放压力,另一方面也能集中更多的精力,保持学习状态。

4、知识总结:利用凝聚力原理,调整自身节奏,实行知识总结,归纳综合,以学到的科学知识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紧紧拴在一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间断复习:定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复习,尤其是在休息和玩耍之间,间断性地去强化掌握所学知识,这样让学习保持更长时间的深刻记忆,让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

二、客观规律
1、勤学求索:不要幻想学习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勤学求索,对努力程度要充分认识到,辩证地认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过程,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有目标思考:要想学到有用的知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五路思考六字写作,分析不足并有目标地解决,动脑增加记忆的可能性。

3、多探究:学习不仅仅是套用知识,更要多探究,深入挖掘,只有理解了所学知识的深刻基础,才能使它与知识的整合更完整,加深印象。

4、强化练习:注意到反思的问题,多多练习,让学习知识变得熟悉易掌握,做到有目的有规律,坚持到最后才会有效率,易有进步,养成有效学习习惯。

5、宽度作用:意识到学习知识的宽度作用,不能断绝要学习到的知识,也要求自己不仅要精深,更要精确,把繁琐的知识转化为短小的精辟知识,把各种知识拼凑成一个统一的整合体。

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境界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境界”这个有点深奥但又超级有趣的话题。

你知道吗?这三大规律就像是三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规律一,是自然规律。

就像四季更替,花开花落,那是大自然的节奏,咱们得顺着它来,可不能逆天而行。

以前啊,咱们可能不太懂,对大自然过度索取,结果遭到了报复。

现在可不一样啦,咱们越来越明白,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银山。

还有思维规律。

咱们的脑子就像一个超级工厂,想法不断冒出来。

但得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让这个工厂高效运转。

以前可能我们想问题比较简单直接,现在懂得多角度思考,创新的点子一个接一个。

稿子二嘿,小伙伴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来谈谈“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先来说说自然规律吧。

哎呀,大自然可神奇了,风雨雷电,日月星辰,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则。

以前咱们人类总觉得自己很厉害,可以征服自然,结果呢,惹出了不少麻烦。

现在明白了吧,得敬畏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说,咱们开始重视环保,减少污染,保护那些可爱的动物和植物,这都是因为对自然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呀。

社会规律也很重要哦!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以前信息不发达,大家交流不方便,发展也慢。

现在可不一样啦,网络让世界变得小小的,各种新的行业和机会不断涌现。

咱们得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

聊聊思维规律。

脑子是个好东西,得好好用!以前我们可能思维比较局限,现在可不一样了,要敢于打破常规,跳出框框想问题。

创新的思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难题。

思想(观念、信念、规条)、思维、逻辑思维、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想(观念、信念、规条)、思维、逻辑思维、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想(观念、信念、规条)、思维、逻辑思维、它们之间的关

接下来我会花几篇文章谈一下逻辑思维。

今天先谈一下思想与思维的关系。

谈一下自己对思想的看法
谈思想会比较虚。

更聚焦一点去谈能比较切入实际。

思想的细化--->信念、规条、价值。

信念、规条、价值是根植于心智之中。

谈思想谈的是信念、规条、价值。

谈的是认知。

这个认知,就是你对世界有什么看法【世界观】。

这个认知,就是你对人生有什么看法【人生观】。

这个认知,就是你对事物的取舍有什么看法【价值观】。

这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方法,如果从佛学的视角是要透过【如是观、因果观】去建立起这三观。

如果从思维领域的视角,就是要透过
谈思考,要回归到最基础的层面,人是如何思考的,但要谈如何思考,就要回到思维领域最基础的知识层,让思考变得可以言说!。

哲学 思维规律

哲学 思维规律

哲学思维规律哲学思维规律是指在哲学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

这些规律和原则是哲学思维的基石,能够引导我们正确地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本质、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伦理道德的规范等重要问题。

下面将探讨几个常见的哲学思维规律。

第一,辩证法。

辩证法是哲学思维的基本法则之一,强调事物的矛盾统一性。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斗争而推动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例如,生命与死亡、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社会等都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矛盾,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指从具体的个别事实或现象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或原则,而演绎则是根据一般性规律或原则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归纳与演绎相辅相成,是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方法。

归纳与演绎的运用使我们能够从具体的实践中得出普遍的规律,从而推导出具体的应用。

第三,概念与定义。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反映。

定义是对概念进行明确而准确的解释和界定。

概念与定义是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通过概念与定义的运用,我们能够理清思维的逻辑结构,确立起思维的基本框架。

第四,逻辑思维。

逻辑是研究思维过程中正确推理和论证规律的学科。

逻辑思维贯穿于哲学思考的全过程,是确保思维正确性的重要手段。

逻辑思维要求我们运用正确的推理规则和论证方法,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第五,实证与理论。

实证是指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论证理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理论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对实证的总结和归纳。

实证与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实证与理论的相互印证,我们能够不断完善和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第六,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指对传统观念和权威观点进行质疑和反思的思维方式。

批判思维要求我们不盲从于权威,要勇于质疑和思考,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观点和观念。

批判思维使我们能够超越传统观念的束缚,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遵循认识发展规律

遵循认识发展规律

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是指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过程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认识发展规律是指认识在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包括认识的阶段性、深度性、广度性、系统性等方面的规律。

认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人类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简单认识到复杂认识,从表面认识到深层次认识,一步步地逐渐发展。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逐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之中。

认识的发展是有广度性的。

人类的认识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狭义到广义,不断地拓展和扩大认识的范围。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关注局部现象,还要把握整体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全貌和全面性。

认识的发展是有系统性的。

人类的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零散到有机,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认识体系。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掌握事物的部分内容,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框架。

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基础。

只有深刻理解认识发展的阶段性、深度性、广度性和系统性等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认识实践,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科学地促进认识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希望我们能够不断地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不断拓展认识的边界,不断完善认识的体系,为人类的认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是指按照人类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规律性来进行思维活动和认识过程。

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到深化,从表层认识到深层认识,这一切都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

而要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就要重视理性思考,不断积累经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逐步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

遵循认识发展规律要注重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事实和道理来分析问题,不受主观情感和偏见的影响,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思维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而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和探究的活动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抽象的过程,在操作与体验中发展空间观念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地发展空间观念。

本文结合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中对于“长方体”的认识这个片断的设计,谈谈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由表及里、层层剥茧,在操作中建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必须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面、棱、顶点”是学生认识长方体,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特征的难点,学生在刚接触时数面、棱、顶点的个数总显得很盲目的,也毫无规律,这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

通过上述切土豆的活动,学生清晰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

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立的元素,棱是面与面相交而成的,顶点是三条棱相交而得的。

这样的操作,有真切的素材,经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遵循了学生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帮助学生突破了思维的障碍,为空间观念的建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化物为图、逐步抽象,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

因而想象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材编排的发展过程,结合知识生长点,通过从实物图到几何图的转化过程中,把这个环节做好做优,来发展空间观念,我们认为画图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首先,从实物图转化为几何图,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把其中的一面粘贴在黑板上。

(如图4)如果要把这个长方体画下来,怎么画?从同学们的观察角度,来看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看到的面对着我们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上面和右面呢?(平行四边形)面对我们的一个面可以画成一个长方形,上面和右面的图形实际是长方形,但按照我们看到的画下来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课件出示完整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观察从直观图上看得见的棱有几条?(3条)看不到的棱在哪里,怎么画?生寻找看不见的棱,课件出示图5。

让学生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

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

然后呈现变式,理解长、宽、高,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

先擦去一条棱,让学生展开想象,再擦去三条棱,继续想象。

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才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保留哪三条?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小学生天性好动,触觉灵敏,想象丰富。

上述思维活动通过教师图例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借助想象,在操作与观察中进行感知、思考、分析,寻找到棱的特征,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从感知不断朝着空间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

三、打破常规、逆向思维,在补白中深化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等。

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补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练习设计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答案留白,让学生来添补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获得的不仅是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有对现实生活空间从直观体验到理性分析的经历,更有空间观念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例如下面的教学过程。

首先出示下题: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见图6)。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别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与各长、正方形的长、宽或边长大小进行观察、比较、联想,做对接选择。

让学生选择判断: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是哪幅图,为什么?(课件动态演示进行验证)前后两个面是哪幅图,为什么?(课件动态演示进行验证)接着提问:还差2个面,提供的图中有吗?想一想,左右两个面应该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说出答案后,再用课件画出示范图验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面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出示长方体的三条棱和5幅平面图,让学生选配。

学生根据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来推理,再由棱联想到面。

在观察、想象、推理中,形成了对长方体面的特征的认识。

在这样精巧的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建构了知识,而且获得了空间观念的发展。

数学课堂永远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多彩的世界。

发展空间观念需要教师准确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摸准学生真实的思维、经验这种脉搏,根据现状资源、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想象、综合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充分发挥着教学智慧,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拓展思维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在感受、品味的过程中,空间观念也得到切切实实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