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内业操作试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内业操作试题
A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考号:姓名:勘测局:
一、实测流量、悬移质输沙率计算(20分)
(一)、根据表1提供的资料,计算垂线平均流速、垂线平均含沙量。(4分)
(二)、用表1的计算结果与表2提供的数据,计算实测流量、悬移质输沙率(岸边系数采用0.7)(10分)
(三)、由以上计算结果,推求:
1、水道断面面积;
2、断面平均水深;
3、断面流量;
4、断面平均流速;
5、断面输沙率;
6、断面平均含沙量;
(四)、根据各测速垂线测时水位(见表3),采用加权平均法求相应水位。
二、水文资料整编(30分)
根据某站2006年2月24日~3月14日的逐时水位、单沙及实测流量资料,定线、推流并计算2月28日平均水位、日平均流量、日平均含沙量和日平均输沙率。
(一)、资料
1、某站2006年2月24日~3月14日逐时水位、实测流量、单样含沙量成果资料列入表4。
2、本站采用单断沙关系曲线法推求断面平均含沙量,C
s断=0.99C
s单
(二)、要求
1、用适宜的比例尺在50×75的米厘格纸上根据该站的测站特性正确绘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2、计算(各项结果必须列出详细计算过程)。
(1)、根据所提供资料推算2月28日流量过程;
(2)、用时间加权法计算2月28日日平均水位、日平均流量;
(3)、用流量加权法计算2月28日日平均输沙率;
(4)、用(2)、(3)的结果计算2月28日日平均含沙量。
三、雨、水情拟、译报(15分)
1.某雨量站61314400,7月13日2时~8时降雨105mm,日雨量为125mm,8时天气为阴,则编码为:
报文发出后,发现日雨量应为135mm,原编码需修正重发,则现编码为:
2.某河道站61102000,6月15日8时水位为36.88m,水势涨,查线流量为11600m3/s,应立即编报,则A格式编码为:
该站于13时24分水位涨至36.92m,水势持平,应再编报一次洪峰,则A格式编码为:
3. 7月13日8时,某河道站61200800,水位为203.86m,水势涨,查线流量为206m3/s,另一河道站61200300水位为207.14m,水势平,查线流量为280m3/s。若同时报送给2个站的水情信息,则B格式编码为:
当日9时,接到上级通知,需要该河道站(61200800)12日8时至13日8时每6小时的流量过程,其流量分别为543、483、370、296、 206m3/s,则C格式编码为:
四、水文预报(7分)
已知某流域控制断面6小时10mm单位线(见表5);时段长Δt=6小时的地
面净雨:h
1=10mm,h
2
=0.0mm,h
3
=30mm。
请列表计算该断面地面径流过程。
表5 某流域控制断面单位线(净雨10mm)
五、水文分析与计算(7分)
某流域集水面积为2360 km 2
,流域内设有A 、B 、C 、D 、E 共5个雨量站,雨量站分布及按泰多边形法求得的相应控制面积如图1所示,2006年各站年降水量分别为2275.6mm 、2130.0mm 、2200.4mm 、2158.1mm 、2178.8mm 。根据地区综合分析成果,该流域年降水量统计参数mm x 0.1265 ,Cv=0.30,Cs=2.5Cv (假定该流域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符合皮尔逊Ⅲ型分布,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模比系数K p 值见表6)。
(1)计算该流域2006年平均年降水量。
(2)分析该流域2006年降水量大致为多少年一遇?
图1 雨量站分布及相应控制面积示意图
表6 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模比系数K p 值表(Cv=0.30,C s =2.5C v ) P (%) 0.01 0.1 0.2 0.33 0.5 1
2
5
10
20 50
75
90
95 99
Kp 2.62 2.25 2.14 2.05 1.98 1.86 1.73 1.55 1.40 1.24 0.96 0.78 0.65 0.58 0.47
六、水力学计算(6分)
图2为某水库的溢流坝,水流由断面1-1流至断面2-2时的水头损失
g
v
h w 21.02
2=,上游水面及下游底板高程如图所示,坝下断面2-2的水深h 2=1.2m ,
求该断面的平均流速
v 2。(提示:运用恒定流能量方程
w h g
v p z g
v p z ++
+
=+
+
222
222
22
111
1αγ
αγ
;断面1-1、2-2均视为渐变流断面;α1取
1.0,α2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