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汕头的城市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汕头的城市建设

姓名:* * *

学号:************

学校:* * * * * *

学院:* * * * * * * * *

专业:* * * * *

老师:* * *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

提要: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端潮汕平原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处,是全国著

名侨乡,也是潮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本文通过对汕头市历史发展、地理区位优劣势的分析,试图找准汕头城市定位和城市建设目标,同时对旧城区改造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汕头,历史变迁,地理区位优势和劣势,城市定位,旧城改造,骑楼一、汕头市的历史变迁

宋朝时,汕头是揭阳县鮀江边的一个渔村。元代的时候,这里被称为“厦岭”。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汕头是潮州府澄海县的一部分。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汕头被称为“沙仙坪”。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改鮀蒲水寨为汕头汛,汕头之称开始见诸史册。因市区原处韩江三角洲的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古时栅薄称为汕,故名沙汕头。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这里筑炮台,此地改称“沙汕头”(沙汕头炮台),雍正、乾隆年间,沙汕头逐渐简称为“汕头”。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妈屿岛设立“常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划潮州为通商口岸,,由于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为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咸丰九年(1860年),潮海关在妈屿岛成立,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之弟华为士被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而俞恩益被清政府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海关监督,汕头正式开埠,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岸。恩格斯在其著作《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书中认为汕头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自此,汕头开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逐渐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

1930年,汕头正式建市,成为中国首批设市的城市之一。汕头老市区是以小公园为中心,周边安平路、国平路等街路呈类似法国巴黎凯旋门附近以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东部的旧埕头,北边的红亭,南侧的汕头港,形成了当时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1930年代,汕头的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抗日战争期间,汕头曾沦为敌占区。新中国成立后,汕头人民政府于1950年成立。不久,设立汕头专区,潮汕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向汕头转移。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市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汕头的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后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多次扩大,并于2011年扩至汕头全市。

二、汕头市的地理区位

汕头市地处粤东潮汕平原,其东北接饶平县,北枕潮安县,西接普宁市和揭东县,西南邻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汕头市位于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江出海口,地理区位较为优越,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一)汕头市地理区位之优势

潮汕平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连片分布的3000多平方公里,是广东第二大平原,由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平原和龙江平原五部分组成。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三大江河蜿蜒穿过,注入南海。而汕头市正好处于潮汕平原三江入海口,濒临南海,气候适宜(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利于耕种。汕头市海岸线曲折而长,近岸处水深

优良,一方面有利于渔民出海捕鱼,因此古时潮汕先民到达这里后便以捕鱼为生,逐渐促使一个个渔村的形成;而另一方面,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使得汕头市建成了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成为地区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试行西方经济制度,发展中国经济,中央领导人决定在东南沿海开设经济特区。不久,汕头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很快博得决策者的青睐,和厦门、深圳、珠海等一同被划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经济发展一度得以突飞猛进。

(二)汕头市地理区位之劣势

汕头市拥有诸多区位优势的同时,其存在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潮汕平原南面临海,东、西、北三面为山脉阻隔,从而客观上阻碍了潮汕地区与中国三大经济带之一珠三角的经济互动和文化交流,影响了当地经济建设的进程。

汕头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从市区北域穿过,台风及其造成的洪涝灾害十分频繁。每每遭遇台风,虽然政府在台风降临前都会发出预警,并组织人员将可能受灾民众提前撤离原住地,但因台风造成的房屋倒塌、农田冲毁、道路积水、堤坝垮塌、渔船受损和人员伤亡等仍然十分普遍。

三、整合地理区位的优势和劣势,给“鮀城”汕头新定位

汕头市是东南沿海对外开放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著名侨乡,其经济发展曾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辉煌过,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进行。但此后汕头经济却一直萎靡不振,城市建设也随之举步维艰。如何对“鮀城”汕头找准新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建设目标,是汕头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考问题。

(一)空间定位

港口是工业化时代城市繁荣的重要基础,要紧紧抓住汕头港地处东南沿海,水深优良,尤其是在粤东地区中的核心竞争优势,发挥汕头国家经济特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以发展大港口为核心,通过铁路、公路、航空(昔日规模有限的外砂机场已经迁至规模更大的潮汕机场)等立体交通网络巩固和拓展腹地,强化汕头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广东省次中心城市、粤东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的竞争力,成为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重要节点。(二)产业定位

利用滨海港口的长处,发展临港工业;利用侨乡的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侨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建设区域性(粤东)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会展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等;结合当地多台风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寻求更具生态效益型的农业。

(三)城市形象

充分展现汕头市海湾、河口三角洲平原、港口资源及旅游自由、山水结合景观、红树林和跨海桥等海滨景观,利用好潮汕文化,如潮剧、潮州工夫茶、英歌舞、潮汕小品、潮州大锣鼓以及各色小吃文化,发挥“滨海邹鲁、美食之乡”优势,使其成为东南休闲之都、现代化滨海人居名城。

四、关于汕头市旧城区改造的几点看法

汕头是一座以“百载商埠”闻名的城市,在这里,海洋文化与农耕文明相互交融。汕头开埠后,西方文化长驱直入,和东方相差甚远的建筑文化也因为西方的坚船利炮和侨商的牵线搭桥在汕头港着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骑楼文化。骑楼是汕头市旧城区的标志,是近代建筑艺术上的璀璨明珠,体现了汕头近代城市建设的风貌。

为了使汕头市能够紧抓时代的脉搏,为了缓解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为了把汕头建成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汕头市旧城区已经到了不可不改造的地步。然而,以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