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异同比较

合集下载

岩石类型

岩石类型

沉积岩岩石类型1.洞穴角砾岩(陆源碎屑岩)新鲜面: 土褐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

碎屑物质: 含量60%。

其中石灰岩角砾 90%±,粒度 8cm-4cm。

石灰岩角砾灰色呈次棱角状,溶蚀后呈次园状,磨圆分选性较差。

石英角砾含量10%±,粒度4-2mm,白色,分选磨圆较差,次棱角状。

胶结物: 含量40%。

由钙质、铁质、泥质和更细的碎屑物质所胶结。

成因:分选性差,磨圆差,搬运距离较短或未经搬运快速堆积而成。

2.石英砾岩(陆源碎屑岩)新鲜面:灰白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

碎屑物质:含量60% ±。

石英含量 90-95%,粒度 10-6mm ,无色,磨圆好,分选中等,圆状、次圆状,岩屑5% :粒度3-5mm,灰色,分选磨圆较差。

胶结物:含量40% ±。

Si质、 Fe质、 Ca质胶结。

成因: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棱角被磨蚀成圆状、次圆状,长期搬运沉积而成。

3.铁质石英砾岩(陆源碎屑岩)新鲜面:紫红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物质:含量70%。

石英含量100%,粒度8-6mm 。

石英砾石分选差,磨圆较好。

紫红色,被铁质氧化。

呈圆状、次圆状。

胶结物:含量30%,Si质、铁质胶结。

成因:砾岩碎屑搬运距离较近,碎屑物快速堆积,分选差,磨圆较好。

4.燧石质砾岩(陆源碎屑岩)新鲜面:灰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

碎屑物质:含量70%。

燧石含量80%,粒度10-14mm,圆状、次圆状,分选较差,磨圆较好。

石英含量20%,粒度10-12mm。

次圆状。

白色透明、玻璃光泽。

胶结物:含量30%,由硅质、铁质、胶结而成。

成因:分选较差,磨圆较好,搬运距离较远5.石英粗砂岩(陆源碎屑岩)新鲜面:灰白色或浅黄色,砂状结构,块状构造。

碎屑物质:含量70%,以石英为主,含量85%±,粒度2-1mm。

石英圆状、次圆状,分选好。

其次长石含量10% ±,粒度1- 0.5mmm 。

长石有风化现象,分选磨圆较石英差一些。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颗粒直径,mm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2的几 何 级 数 制
粒级划分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2 1~2 1~0.5
0.5~0.25 0.25~0.01
0.1~0.05
0.05~0.005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巨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粗粉砂
细粉砂
砾 砂 粉砂
研究意义 鉴别描述、分类命名沉积岩的依据,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碎屑颗粒的结构: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及岩石碎屑 的大小、形状以及空间组合方式。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1)碎屑颗粒的粒度 碎屑颗粒的大小,是
碎屑岩最主要的结构特 征。
颗粒最大投影面的外切矩形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第五章 沉积作用与沉积岩
第一节 搬运和沉积作用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碎屑岩 第四节 碳酸盐岩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一、碎屑岩的成分 二、碎屑岩的结构 三、碎屑岩的沉积构造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本节重点
1、识别常见碎屑岩的结构组分:矿物、岩屑、杂基和 常见胶结物 2、掌握碎屑岩的主要结构特征 3、识别常见沉积构造
夏2井,4717m,流纹岩岩屑 镇川1井 ,h8,千枚岩,燧石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镇 川1井h8,h8,燧石、石英岩岩屑 镇 川1井h8,石英岩、脉石英岩屑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1)杂基 ①定义:
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以悬移载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 的,粒径一般小于0.03mm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碎屑沉积 物
磷酸盐类矿物等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苏3井,3602m 石英加大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差异及其在开发中的影响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差异及其在开发中的影响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差异及其在开发中的影响石工11-2 11021075 杨森世界油气储集层体,在依物质组成划分的三大岩类: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火成岩中均有发育,但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发育为主。

我国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储集层体是以陆源碎屑岩为主,而古生代含油气盆地储集层体则以碳酸盐岩为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北方以陆源碎屑岩为主,而南方则以碳酸盐岩为主。

所以碳酸盐岩储集层体在我国无论是时代上还是地域分布上都与陆源碎屑岩不同.碎屑岩的储集空间主要是与岩石组构有关,特别是原生孔隙与颗粒的大小、形态、分选性、磨圆度、表面特征等有关,就是次生孔隙也与岩石组构有间接关系。

而碳酸盐岩储集层体的储集空间形成较为复杂,颗粒灰岩与岩石组构有关,而其他储集空隙主要是与成岩作用有关.一.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差异以下列举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主要区别:(1).碳酸盐储集层1)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由8 类岩石构成: (1) 表生期岩溶成因的岩溶角砾泥晶—粉晶白云岩、(2) 早期淡水溶蚀成因的膏盐溶蚀角砾泥晶—粉晶白云岩、(3)含膏盐或膏盐质白云岩、(4) 回流渗透白云岩化成因的粉晶—细晶白云岩、(5) 混合水白云岩化成因的残余结构细晶—粉晶白云岩、(6) 埋藏期酸性地层水再溶蚀成因的各类白云岩、(7) 早期及表生期淡水溶蚀与碎裂成因的去白云石化或去膏化次生灰岩、(8) 构造破裂成因的碎裂泥晶灰岩或白云岩。

2) 盆地内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由洞穴、溶洞、孔隙及裂缝构成,根据盆地内储集层中溶洞、孔隙及裂缝的发育程度,储集层储渗类型划分为晶间孔型及裂缝型单重孔隙介质储集层、微孔—溶孔型和裂缝—溶孔型双重孔隙介质储集层以及孔隙—裂缝—溶孔型三重孔隙介质储集层。

3) 根据储集层流动带指标FZI 的大小,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可划分为6 类岩石物理相及24 类岩石物理亚相; 在岩石物理相分类的基础上,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划分为5 大类7 亚类储集层,其中一类(好储集层) 及二类(较好储集层) 是盆地内赋存天然气的优质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马五1、马五4以及马五6段,二类及三类储集层是马家沟组储集层的主要类型,以孔隙为主的二1、三1类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马五1—马五6段,以裂缝为主的二2、三2类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马四段。

岩石学课后习题

岩石学课后习题

火成岩岩石学思考题第一章岩浆及岩浆活动1、如何理解岩浆的含义。

2、岩浆的粘度受哪些因素的控制。

3、岩浆中的挥发分对火山作用具有怎样的影响。

4、简述岩浆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物。

第二章火成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1、说明火成岩中的SiO2、Al2O3与(K2ONa2O)的含量对矿物成分及共生组合的影响。

2、火成岩形成环境对矿物组合具有怎样的影响。

3、火成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4、火成岩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5、根据结构与构造如何区分侵入岩与喷出岩。

6、判断矿物结晶顺序的标志有哪些?7、如何区分不同相的火山岩?8、简述常见火成岩岩石类型的矿物组合与结构构造特征。

第三章岩石化学1、CIPW标准矿物是岩石中实际出现的矿物吗?2、化学分析结果在火成岩研究中有哪些用途?第四章火成岩结构成因分析1、以过冷却条件下岩浆中晶体的成核与生长过程,说明不同深度火成岩的结构变化。

2、请用Di-An二元系相图阐明辉长结构、辉绿结构、间粒结构与嵌晶含长结构的形成。

3、请用相关二元系相图说明斜长石正环带、反环带与韵律环带的形成。

4、在花岗斑岩中常见到石英斑晶的熔蚀现象,试用相图加以解释。

第五章岩浆的起源与演化1、如何理解部分熔融作用?2、原生岩浆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演化为进化岩浆?3、岩浆房中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哪几种方式,其特点如何?4、鲍文(Bowen)反应系列可以解释哪些岩石学现象?5、岩浆混合作用受控于哪些因素?6、如何识别同化混染作用?7、岩浆侵位机制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第六章火成岩共生组合与成因1、总结一下安山岩的成因。

2、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主要有哪些,其鉴别标志是什么?3、总结不同构造背景下花岗质岩石的组合特征。

4、不同构造背景的玄武岩成分与成因有哪些不同?5、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的研究意义何在?6、何为蛇绿岩,其有何研究意义?7、如何区分不同成因的超镁铁质岩?实验一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1、根据斜长石与钾长石的含量比例,花岗岩可进一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特征如何?2、碱长花岗岩与碱性花岗岩有何区别?3、如何区分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与英安岩?4、对比片麻状构造与流纹构造。

岩石分类基本知识

岩石分类基本知识

第三章岩石特征在岩石圈中岩石种类繁多,按照成因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这三大类岩石在本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在野外识别和描述这三大类岩石是地质认识实习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认识各种地质现象的基础。

第一节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水、大气、生物、生物化学以及重力等的作用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同时也有火山喷发物质、生物以及宇宙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的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本区沉积岩主要有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两大类和火山碎屑岩。

一、陆源碎屑岩陆源碎屑岩是指陆源碎屑颗粒经过机械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根据碎屑颗粒的粒度大小又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四类。

1.砾岩本区砾岩按所在层位分为底砾岩和层间砾岩两种类型;根据砾石成分,把砾岩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两类。

底砾岩是在大旋回底部,即在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如长龙山组底部硅质砾底砾岩、府君山组底部泥灰质砾底砾岩、馒头组底部泥灰质砾底砾岩、本溪组底部白云质灰岩砾底砾岩以及北票组底部各种砂质砾底砾岩。

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它岩层间,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

如石千蜂组中的层间砾岩(砂页岩沉积韵律的底部、但砾石成分为砂质、泥质及燧石等)和北票组中的层间砾岩〔砾石成分为各种砂岩及燧石〕。

单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单一,同种成分的砾石占75%以上。

这种单一成分可以是稳定性较高的岩屑或矿屑,也可以是风化稳定性较低的岩屑。

前者主要是石英岩质砾岩,它是长期改造的产物,多见于滨岸沉积。

后者常见为石灰岩质角砾岩,它是岩石破碎后就近快速堆积并被埋藏的产物。

复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砾岩中含有多种成分的砾石,任何一种成分的砾石都不超过50%,砾岩的成分直接与母岩区有关。

这种砾岩在河流沉积及山前堆积物中常见。

2.砂岩按粒度可分为粗砂岩(颗粒粒径为2~0.5mm)、中砂岩(颗粒粒径为0.5~0.25mm)和细砂岩(颗粒粒径为0.25~0.1mm)。

沉积岩特征描述

沉积岩特征描述

岩石的特征描述在钻孔地质编录过程中,主要工作之一是划分地层、岩层,对岩层、岩石的特征进行描述。

本次仅介绍沉积岩的特征描述。

沉积岩主要分为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机械 -生物 -化学岩、可燃有机岩:1 、陆源碎屑岩:指母岩机械破碎产物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成的岩石,其组成成分中陆源碎屑物质含量超过 50%。

2 、火山碎屑岩:指组成成分中火山碎屑物质含量大于 50%的岩石。

3 、机械 -生物 -化学岩:指由机械作用、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共同形成或由其中两种作用共同形成的岩石。

4 、可燃有机岩:指由生物生成的可燃岩石。

第一节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机械 -生物 -化学岩的特征描述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机械 -生物 -化学岩的特征描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颜色沉积岩的颜色反映了岩石的成分、结构、成因,是进行分层、对比和推断古地理条件的重要标志之一。

沉积岩的颜色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而原生色又可分为继承色、自生色。

1 、继承色:取决于碎屑物质的颜色。

2 、自生色:取决于沉积和成岩阶段形成的自生矿物的颜色。

3 、次生色:是在后生作用 (如浸染等或风化作用过程中,原生色发生次生变化而形成的。

沉积岩的常见基本颜色主要为黑、灰、白、黄、褐、红、蓝、紫、杂色。

在对岩石的颜色进行描述时,不仅要说明颜色的种类,还要说明颜色的深浅度。

有时岩石时混合色,则用复合名称描述,复合颜色名称的前面为次要色,后面为主要色。

在描述岩石的颜色时一般不能使用实物形容。

二、结构(一、陆源碎屑岩的结构根据粒度的不同, 可将陆源碎屑划分为 4大类即砾 (巨砾、粗砾、中砾、细砾、砂 (粗砂、中砂、细砂、粉砂 (粗粉砂、细粉砂、泥。

1 、巨砾:粒度大于 128mm ;2 、粗砾:粒度介于 32~128mm之间;3 、中砾:粒度介于 8~32mm之间;4 、细砾:粒度介于 2~8mm之间;5 、粗砂:粒度介于 0.5~2mm之间;6 、中砂:粒度介于 0.25~0.5mm之间;7 、细砂:粒度介于 0.0625~0.25mm之间;8 、粗粉砂:粒度介于 0.0625~0.0156mm之间;9 、细粉砂:粒度介于 0.0156~0.0039mm之间;10 、泥:粒度小于 0.0039mm 。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比较.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比较.


结构对比————————胶结物
非晶质,显微镜下全消光的胶结物, 蛋白石、铁质、磷酸 盐矿物常形成非晶质结构
非晶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结晶细小显微镜下难辨晶粒,如玉髓、隐晶质磷酸盐、碳酸盐等。
嵌晶结构 碎屑岩
胶结物的结晶颗粒较粗大,胶结物晶体大于 碎屑颗粒, 往往将几个碎屑颗粒包含在一个晶体之内,成漂浮状。 方解石、石膏、沸石等易在成岩晚期阶段形成这种结构。

结构对比————————概述
碎屑岩的结构是指碎屑岩内各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碎屑岩的结构 组分包括碎屑颗粒 、杂基、胶结物和孔隙。碎屑岩的结构总称碎屑结构,具 体地说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粒度、球度、形状、圆度、分选性及颗粒表面特 征)、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孔隙的结构以及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 关系。
胶结物
沉淀于颗粒之间的结晶方解石或其他矿物 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苔藓、珊瑚、海绵、层 孔虫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 架 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按其粒度可大致分为砾晶、 砂晶、粉晶、泥晶
生物格架
晶粒
二 成分对比—————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碎屑岩 矿物 成分
目前已发现160种,最常见约20种, 一种碎屑岩中主要碎屑矿物3-5种。 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轻矿 物。
有世代胶结现象,第一世代
常为显晶质结构,第二世代 则变为嵌晶结构。

结构对比————————胶结类型
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 状接触
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含量 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 颗粒之间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碎屑 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 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其中互不接触而呈漂浮状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比较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比较
载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粒 径一般小于0.03mm的,细小的机 械成因碎屑沉积物
泥级的碳酸盐质点,小于0.005mm, 又叫“微晶”、“泥晶”、“泥屑”
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 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灰泥、 云泥;细粉砂级别的石英、长石 及岩屑
方解石、白云石
机械成因
机械成因:机械破碎磨蚀 化学成因:热带高盐度海水中沉淀生 生物成因:如钙质藻类
杂基的含量和性质可以反映搬运 介质的流动特性及碎屑组分的分 选性——碎屑岩结构成熟度的重 要标志
常发生重结晶 代表低能环境
三 结构对比————碳酸盐岩特有结构
1)晶粒: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2)生物格架:原地生长的群体生 物(如苔藓、珊瑚、海绵、层孔虫 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 的骨骼格架。
内颗粒:来自沉积地区以外的与粪球粒、鲕粒、藻粒、生屑
类 似
外颗粒:在沉积盆地或沉积环境内形成碳酸盐颗粒


泥级的碳酸盐质点,小于0.005mm,又叫“微晶”、“泥晶”、“泥屑”类

泥 似粘土杂基,可分“灰泥”和“云泥”


胶结物 沉淀于颗粒之间的结晶方解石或其他矿物
碳酸盐岩的胶结物常常 有世代胶结现象,第一世代 常为显晶质结构,第二世代 则变为嵌晶结构。
碎屑岩
三 结构对比————————胶结类型
镶(压)嵌式胶结 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
(d)
状接触
孔隙式胶结(b)
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含量 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
四 构造对比————————碎屑岩
对于碎屑岩,按成因可以把它的沉积构造分为机械成因构造(包括流动成因构 造和同生变形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和其他构造类型(鸟眼构造、 示顶底构造等)等类型。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要点

三大类岩石肉眼区分方法要点

第一节侵入岩的肉眼鉴定1.岩类的确定肉眼鉴定侵入岩的岩类,可以根据其矿物成分和颜色来进行。

(1) 主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组成侵入岩的矿物,主要有碱性长石、斜长石、钠长石、似长石(霞石、白榴石、方钠石等)、辉石、角闪石、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等。

1) 石英:岩石中有石英出现,通常表明SiO2过饱和,石英是酸性岩类的主要矿物。

石英在岩石中多呈烟灰色,不规则的粒状,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油脂光泽、玻璃光泽。

因此易于灰白色的斜长石区别。

但当长石等矿物的解理不发育时,可用肉眼观察长石的双晶来区别。

鉴定岩石是否含石英时,最好将标本用水湿后观察。

这样,在同其他浅色矿物区别时效果会好一些。

2) 碱性长石:主要为正长石、微长石,在浅成侵入岩中可见透长石。

这些长石,从化学成分上说,统称为钾长石。

钾长石经常是肉红色、褐黄色、灰紫色、灰白色等。

以肉红色的钾长石最为常见。

但钾长石也有灰白色的,斜长石也有浅红色、蔷薇红色或肉红色的。

在鉴定两类长石时,颜色只能作为辅助条件,须考虑其他特征。

产于花岗岩中的正长石、微斜长石,常为他形粒状晶体,呈斑晶时可为自形晶。

正长石的卡式双晶常见(将长石的晶面或解理面迎光转动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就可以看见以一条直线或折线为界,两边反光强度不一,即为卡式双晶)。

产于正长岩、霞石正长岩中的正长石,其颜色有时呈肉红色,有时呈灰色。

富钠斜长石在钾长石中呈条纹交生状态,成为条纹长石。

如果是钾长石在斜长石中成条纹交生状态,则成为反条纹长石。

粗大的条纹在手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如在钾长石的晶面或解理面上,可以见到一些大致沿一定方向的须根状细脉,其颜色多半比主题要浅,这些细脉就是条纹结构。

3) 斜长石:斜长石广泛产于各种侵入岩中,多呈暗灰色-白色,有时也有肉红色或褐灰色。

玻璃光泽,风华和蚀变后呈土状光泽,两组解理(即(001)与(010)解理)完全。

聚片双晶为重要鉴定特征,其观察方法如下:将标本来回转动,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晶面或解理面上的反光情况,当看到互相平行的明暗相间的线段时,就是聚片双晶纹。

岩相古地理

岩相古地理

碳酸盐沉积环境首先介绍一下碳酸盐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碳酸盐岩是指主要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所组成的沉积岩。

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它们经常还和陆源碎屑及粘土组成各种过渡类型的岩石。

据统计,碳酸盐岩约占沉积岩总量的20%,它在地球中的分布仅次于陆源碎屑岩。

在我国,沉积岩的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5%,碳酸盐岩占沉积岩覆盖面积的55%。

碳酸盐岩中的矿产非常丰富,其中层状矿床有铁、铝、锰、磷、硫、石膏、石盐等;而且碳酸盐岩本身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也是很有价值的矿产资源。

碳酸盐岩中蕴藏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世界上与碳酸盐岩有关的油气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0%,产量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

总之,对碳酸盐岩的研究与许多矿产,特别是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碳酸盐岩主要是海洋环境的产物。

陆地上的湖泊和其他环境也能形成碳酸盐岩,但其种类和规模无法与海洋环境相比。

古生代和前寒武纪的深海沉积物中普遍缺乏碳酸钙,很可能是那时分泌石灰质的浮游生物很少,甚至不存在所致。

现代深悔沉积物中,碳酸钙沉积物约占32.2%(平均含量),主要是抱球虫和翼足类软泥,也有珊瑚泥和砂。

碳酸盐岩的形成作用随着地质历史演变也有不同。

在前寒武纪,碳酸盐岩主要是由海水的直接化学沉淀和机械作用形成的。

到了寒武纪以后,海水由酸性变为碱性,介壳生物逐渐繁盛,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因的碳破盐岩逐渐增多,因机械作用或重力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还含有非碳酸盐自生矿物及陆源矿物混入物等现代碳酸盐沉积物中主要矿物为文石、方解石、高镁方解石以及少量白云石。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碳酸盐岩的基本结构组分主要有颗粒、泥、胶结物、晶粒和生物格架5种。

此外,还有一些次要的结构组分,如陆源物质、其他化学沉淀物质和有机质等,也还有一些派生的结构组分,如孔隙。

这些次要的和派生的组分对岩石性质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对岩石的成因及沉积环境分析也都有重要意义,而孔隙对油、气、水的运移和储集就更为重要了。

岩石学_重点

岩石学_重点

一、填空题1、沉积岩分类(P147)1)陆源碎屑岩类2)粘土岩类3)碳酸盐岩类4)其他岩类2、陆源碎屑岩结构碎屑颗粒特点形态碎屑颗粒本身的特点(粒度、球度、圆度、形状及颗粒表面特征)、胶结物的特点(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以及碎屑与胶结物之间的关系(胶结类型)(P152)3、胶结物的特点以及碎屑与胶结物之间的关系(P158)胶结物是指碎屑颗粒和杂基以外的化沉淀物质,通常是结晶的或非结晶的自生矿物,在碎屑岩中含量<50%,它对颗粒起胶结作用使之变成坚硬的岩石。

胶结物可以按照其结晶程度晶粒的相对大小和绝对大小分布的均匀性以及胶结物本身的组构特征等进行描述胶结物与碎颗粒之间的关系称为胶结类型或支撑性质分为1)基底式胶结2)孔隙式胶结3)接触式胶结4)溶蚀式胶结4、岩浆岩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P40)5、岩浆岩粘度的影响因素岩浆的粘度与岩浆成分、温度、压力及挥发分含量有关6、岩浆岩的结构、结晶程度(P17)岩浆岩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7、了解几大类典型岩石岩浆岩:橄榄石、金伯利岩、辉长岩、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花岗岩、辉绿岩、花岗斑岩沉积岩:砾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白云岩、鲕粒灰岩变质岩:片麻岩、蛇纹岩、千枚岩、构造角砾岩、石英岩、眼球装混合岩、斑点板岩、板岩、大理岩、千糜岩、钙质矽卡岩8、岩浆岩按照自形结构节理结构分类?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9、花岗岩沉积岩石英砂岩?10、沉积岩流水搬运决定因素碎屑本身的特点(大小、形状、密度)、流水能量的大小(流速和流量)11、层理构造基本分类?12、沉积相的分类大陆相组海陆过渡相组海相组13、胶结的基本类型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溶蚀式胶结14、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作用方式类型基本分类有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作用是指在地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负荷压力)、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作用方式:重结晶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形和碎屑作用类型: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其他类型的变质作用(冲击变质作用、洋底变质作用、叠加变质作用)基本分类: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混合岩、气液变质岩二、名词解释1、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其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2、沉积环境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条件有人认为沉积环境是沉积相的同义语3、沉积构造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肖(Shaw,1964)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陆 表海的水体能量特征,并且在能量的基础上, 对陆表海沉积物的分布也进行了相应的划分。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二、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及其能量带
欧 文 ( Irwin , 1965 ) 继 承 了 Shaw 的 陆 表 海的水能量及沉积相的观点,提出了陆表海清 水沉积作用的概念及相带模式。
IIrrwwiinn的的XX带带 IIrrwwiinn的的YY带带 IIrrwwiinn的的ZZ带带
2.威尔逊(Wilson,1975)的模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Wilson模式与Armstrong的相似,划分9个相带。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Wilson模式与Irwin模式比较
①盆地
深水盆地
②开阔陆棚
Wilson 的九个相 带中还提 出 了 24 个 微相,从 而使应用 这一模式 提供了方 便。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塔克(Tucker,1981)的模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Tucker将主要碳酸盐相与七种主要环境联
系起来:①潮上—潮间坪;②泻湖及局限海
湾;③潮间—潮下浅滩;④开阔陆棚及台地;
潮上带、潮间带
Z带
潮上带、潮间带、局 限潮下带
潮下带上部
Y带
开阔潮下带
潮下带下部
X带
四、混积型沉积相模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阿姆斯特朗(Armstrong,1974)对北美阿
拉斯加北极地区的石炭系两种不同的沉积组合
进行系统研究后,拟定了两个沉积模式,其中 之一就是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该模式
代表一个海进组合。
向岸一侧,见各种较粗的颗粒堆积,形成岩 石主要为生物屑灰岩、鲕粒灰岩、内碎屑灰岩。 分选和磨蚀良好,灰泥含量少,具交错层理。

【2017年整理】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2017年整理】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

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

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相及成岩史、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孔隙、裂缝、溶洞、储集空间体系,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参数确定及评价等。

基本工作流程列入表5.1。

无论是以原生孔隙为主,还是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沉积相及成岩史是这类储层形成和发育的基础。

它决定储集类型、孔隙、裂缝、溶洞发育程度和分布、储渗能力、储层非均质性。

也是储层层位对比划分的基础和依据。

一、沉积相描述1.沉积相标志(1)岩性标志。

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 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下面在表5.2中列出碳酸盐岩常见的几种颜色反映由氧化到还原环境的②自生矿物: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

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温度10~15℃。

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凝矿):海相矿物。

c. 锰结核: 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 黄铁矿: 还原环境。

f.石膏、硬石膏:潮坪特别是潮上、潮间环境。

③沉积结构。

碳酸盐岩的结构分为粒屑(颗粒),礁岩和晶粒三种。

不同的沉积结构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粒屑结构;粒屑结构由粒屑、灰泥、胶结物和孔隙四部分组成。

粒屑结构代表台地边缘浅滩相环境。

根据颗粒类型、分选、磨圆、排列方向性、填充物胶结进一步确定微相。

a.内碎屑、生屑反映强水动力条件。

b.鲕粒、核形石、球团粒、凝块石反映化学加积、凝聚环境,水动力中高能。

三大类岩石的描述与定名

三大类岩石的描述与定名
岩石的颜色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暗色矿物含量,暗色矿物含量多则颜色深。 (2)组成岩石的矿物晶体的粒度,粒度越细则颜色较深。
火成岩结构
结晶程度:
全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矿物颗粒大小:
矿物的绝对大小:
• 显晶质结构:粗粒结构(>5mm)、中粒结构(5mm~2mm)、细粒结 构(2mm~0.2mm)和微粒结构(<0.2mm)。
砂岩:根据粒度,可将砂岩分为极粗砂岩(2mm~1mm)、粗粒砂岩 (1mm~0.5mm)、中粒砂岩(0.5mm~0.25mm)、细粒砂岩 (0.25mm~0.125mm)和极细砂岩(0.125mm~0.063mm)。
内源沉积岩分类
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方解石含量>50%)和白云岩 (白云石含量>50%)。
次生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沉积岩在地表受风化
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结构指的是岩石组分的大小、形态和排列方 式,主要反映组分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陆源碎屑结构:包括碎屑颗粒结构和填隙物及其相互关 系。
• 碎屑颗粒结构:粒度、分选性、磨圆度 • 填隙物:包括胶结物和基质,其中胶结物结构有非晶质、隐晶
质和显晶质。
参与定名。
碎屑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中碎屑岩(砂岩)描述实例
标本1 产地: 北京昌平 时代: 震旦系龙山组。 手标本观察:灰绿色,碎屑粒度以0.2mm左右为主,细粒砂状结
构,分选及圆度均好。 碎屑物质含量>90%,以石英为主,石英略带浅红色,可能由于表
面染有氧化铁簿膜。胶结物为硅质和海绿石质,含量约10%。可 见微交错层理,由海绿石富集的薄层状而显示出来。 岩石命名:灰绿色细粒海绿石质石英砂岩

沉积岩之碳酸盐岩的形成、分类、结构及鉴别

沉积岩之碳酸盐岩的形成、分类、结构及鉴别

沉积岩之碳酸盐岩碳酸盐岩是沉积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

主要在海洋中形成,少数在陆地环境中形成。

古代广阔海洋中形成的碳酸盐岩,约占地表沉积岩分布面积的20%。

那么碳酸盐岩有哪些种类?又具有什么特征?与碎屑岩相比,碳酸盐岩颜色以灰色、灰黑色为主,也含有白色、灰绿色、黄褐色、紫红色等。

碳酸盐岩基本组分主要由颗粒、泥、胶结物、晶粒、生物格架等五类结构类型组成。

此外,还有一些次要的结构组分,如陆源物质、其他化学沉淀物质、有机质等;也有一些派生的结构,如孔隙等。

颗粒:碳酸盐岩中的颗粒,按其是否在沉积盆地中形成,可分内颗粒和外颗粒两类。

外颗粒指来自沉积地区以外的较老的碳酸盐岩碎屑,是陆源碎屑颗粒。

内颗粒指在沉积盆地或沉积环境内形成的碳酸盐颗粒。

这种颗粒可以是化学沉积作用、机械破碎作用或生物作用形成的,也可以是这些作用的综合产物。

内颗粒的类型主要包括内碎屑、鲕粒、藻粒等。

内碎屑主要是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各种碳酸盐沉积物,受波浪等的作用,破碎、搬运、磨蚀、再沉积而成的。

鲕粒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通常由核心和同心层组成。

核心可以是内碎屑、化石、球粒、陆源碎屑颗粒等;同心层主要由泥晶方解石组成。

藻粒是与藻类有成因联系的颗粒,包括藻鲕、藻灰结核以及藻团块。

泥:泥是指泥级的碳酸盐质点,是与颗粒相对应的另一种结构组分。

根据其成分,可分为灰泥和云泥。

灰泥是方解石成分的泥,也称微晶方解石泥;云泥是白云石成分的泥。

在现代碳酸盐沉积物中,灰泥大都由针状文石组成。

这种针状文石晶体的平均长度接近0.003mm,宽度约为长度的1/10。

灰泥存在3种成因类型:化学沉淀作用生成的灰泥;机械破碎、磨蚀作用生成的灰泥;生物作用生成的灰泥。

胶结物:胶结物主要是指沉淀于颗粒之间的结晶方解石或其他矿物,与砂岩中胶结物相似。

方解石胶结物晶体较清洁明亮,因此常被称为亮晶方解石、亮晶方解石胶结物或亮晶。

而泥晶级胶结物较少见。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区别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区别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区别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别担心,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两位“岩石朋友”,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轻松愉快,不用担心复杂的术语。

碳酸盐岩,哦,这可是个特有意思的家伙。

它主要是由碳酸钙和其他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想象一下,像小石头一样,里面满是海洋的回忆。

没错,很多碳酸盐岩都是在古代海洋里形成的,经过无数岁月的沉淀,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最经典的就是石灰岩和白云岩,这俩家伙可都是碳酸盐岩中的明星。

石灰岩可真是个多才多艺的家伙,不仅能做建筑材料,还能用来做水泥,甚至是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再说说碎屑岩,这位朋友可就有点不同寻常。

它们的成分可谓是五花八门,简单来说,就是由其他岩石或矿物的碎片拼凑而成的。

想象一下,海浪把石头磨得稀巴烂,然后再通过水流搬运到其他地方,最后在某个角落安了家,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碎屑岩。

常见的有砂岩和页岩,砂岩就像沙滩上的细沙,黏黏的,堆成一个个小沙丘。

页岩则像一块块薄薄的饼,层层叠叠,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这俩家伙虽然看上去各有特色,但都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流逝。

如果我们把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放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场岩石的聚会。

碳酸盐岩优雅而稳重,像是个古典乐手,悠扬地在古海洋的旋律中徘徊。

而碎屑岩就更像个活泼的年轻人,总是在说:“嘿,看看我这漂亮的颜色!”这两者的成因也各不相同,碳酸盐岩更像是一个化学反应的产物,细腻、温柔,经过沉积过程慢慢孕育。

而碎屑岩则是物理作用的结果,给人一种原始粗犷的感觉,像是一场山洪暴发后,留下的满目疮痍。

再深入一点,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一种生物化学的奇迹。

很多时候,海洋中的生物如珊瑚、贝壳等,死后就会沉积下来,变成了这个岩石的主要成分。

你可以想象一下,亿万年前,珊瑚礁在阳光下闪耀,直到今天,它们的“后代”依然在大地上扎根。

而碎屑岩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风和水的搬运。

这些小碎片被河流带着一路奔腾,最后在静谧的湖泊或海滩上安家,简直就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后,阐述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性及其差异,得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各向异性较大,且孔洞缝较发育。

然后通过对比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非均质性、建立相关性模型,分析并描述了在多种情形下其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碎屑岩储集层特性99%以上的储集层为沉积岩,其中又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1%为其它岩类储集层。

所以按岩类可分以下三种类型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的岩类包括: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其中物性最好的是中-细砂岩和粗粉砂岩。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传统的观念认为砂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的粒间孔隙为主,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次生的,并且都把次生孔隙(除了裂缝以外)解释为是地层出露地表时大气水淋滤的结果。

直到1979年,自从施密特麦克唐纳(Schmidt)发表了“砂岩成岩过程中的次生储集孔隙”【1】之后。

人们对次生孔隙的概念、类型、识别标志、形成机制及意义才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Schmidt将碎屑岩孔隙类型分为5种类型:间孔隙:一般为原生孔隙。

其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加有所降低,但降低的速度比粘土岩慢得多。

特大孔隙:按Schmidt标准,超过相邻颗粒直径1.2倍的孔隙属特大孔隙。

多数为次生孔隙。

铸模孔隙:是指砂岩中具有一定特征几何形状的介壳碎屑、碳酸盐粒屑、结晶矿物(盐、石膏、菱铁矿)被溶蚀后,保持原组构外形的那些孔隙。

属于一种溶蚀的次生孔隙。

组分内孔隙:一切组分,如颗粒、杂基、胶结物内出现的孔隙。

可以是原生的(沉积的和沉积前),也可以是后生的(成岩过程及其后新生的)。

裂缝:砂岩中裂缝较为次要,但如果沿裂缝发生较强烈的溶蚀作用时,它的作用就十分重要。

二、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1、沉积作用对砂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影响(1)矿物成分对原生孔隙的影响矿物成份主要以石英、长石、云母。

矿物成份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主要视以下两个方面:矿物的润湿性:润湿性强,亲水的矿物,表面束缚薄膜较厚,缩小孔隙空间,渗透性变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异同比较
班级:勘查1503
:骆坤
学号:1501040317
2016.11.18
序言
沉积岩总共有四种类型,主要是根据碎屑物质来源以及成岩石作用来划分。

这四种类型分别是:
1.主要由母岩风化物质形成的沉积岩
2.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形成的沉积岩
3.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
4.主要由宇宙物质来源组成的沉积岩
其中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类型,它还可以根据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物质及溶解物质)和搬运方式及沉积作用的不同而进一步划分为两类:碎屑岩和化学岩。

碎屑岩即陆源碎屑形成的沉积岩,可以根据其结构特征(粒度),进一步划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

化学岩按照主要的成分特征又可以分为碳酸盐岩、流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及其他化学岩。

母岩风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机械破碎阶段:物理风化为主,形成岩石或者矿物碎屑
2)饱和硅铝阶段:这一阶段特点就是岩石中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全部被溶解。

主要形成的是胶体粘土矿物----蒙脱石、水云母、绿泥石、高岭石等。

3)酸性硅铝阶段:几乎全部的盐基被溶解滤过,二氧化硅进一步游离出来。

而且碱性条件逐步被酸性条件所替代。

4)铁铝土阶段:这是风化作用的最后一个阶段,新形成铁质和铝质的土壤。

一、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成分比较
陆源碎屑岩的成分包括哪几部分?
碎屑颗粒:碎屑岩的骨架,主要由母岩物理风化作用过程中的机械破碎而成的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组成。

杂基:细小的碎屑,与碎屑颗粒同时沉积。

胶结物:化学沉淀物质,成岩期的产物。

孔隙:碎屑颗粒之间没有被填充的空洞。

碎屑成分包括:
矿物碎屑:单矿物碎屑颗粒。

石英、长石最多,重矿物含量少
岩石碎屑:矿物集合体颗粒,代表母岩。

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块。

岩屑的含量取决于:粒度、母岩成分、碎屑的成分与结构成熟度。

同长石类似,在物理风化、快速搬运和沉积条件下含量高
填隙物成分
一、杂基
碎屑颗粒之间,机械成因细小碎屑,以泥为主,可含一些细粉砂。

成因:悬浮搬运、机械沉积
识别:依据结构特征。

二、胶结物
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多沉淀于成岩-后生期。

主要有硅质胶结物、碳酸盐胶结物、氧化铁、石膏和硬石膏(蒸发环境)、磷灰石、沸石、海绿石等。

三、孔隙和裂缝
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称为孔隙和裂缝,是油、气、水的赋存场所。

主要分为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

碳酸盐基本组分的四种基本类型:
1、粒屑(颗粒)结构颗粒、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孔隙
2、泥晶结构
3、生物格架结构
4、晶粒结构
碳酸盐岩的成分
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含量大于50%)组成的沉积岩。

属于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约占沉积岩的20%
一、矿物成分(主要是CaO、MgO、CO2构成)
(一)碳酸盐矿物晶体化学和碳酸盐矿物
基本组成:RCO3
1.文石(霰石,CaCO3 )Mg 的含量低,Sr的含量高较方解石易溶解,极易转变
2.低镁方解石(即常说的方解石):含MgCO3 在2%~3%(摩尔分数)最稳定。

可直接沉积,也可转变而来。

3.高镁方解石含MgCO3 在12%~17%,甚至30%(摩尔分数)。

最不稳定。

很多无脊椎动物骨骼、珊瑚藻、早期胶结物。

泥晶、菱面体、柱
状晶等。

文石、高镁方解石→低镁方解石
4.白云石:理论白云石(CaMg[CO3]2),结构有序,古代地层中可见。

Ca:Mg=1:1
因此,相比与陆源碎屑形成的沉积岩,碳酸盐岩首先在物质成分上有一定的差别。

陆源碎屑主要是矿物碎屑,石英和长石,粘土矿物类的轻矿物为主。

而碳酸盐岩主要是化学岩,以碳酸镁钙形成的矿物为主,分别是方解石和白云石等。

在结构组分上,碳酸盐岩实际是具有陆源碎屑沉积岩的大部分组分的,相同的是碎屑颗粒,胶结物,孔隙。

杂基和泥晶对应。

二、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比较
碎屑岩的结构是指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和碎屑的大小、形状、填隙物的结构以及不同组分的空间组合关系。

具体的说,碎屑结构包括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和孔隙的结构以及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碎屑岩的结构组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和孔隙。

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一般包括粒度,球度,形状,圆度以及颗粒的表面结构。

比较典型的是杂基的结构和胶结物的结构。

陆源碎屑有淀杂基,外杂基,假杂基。

胶结物根据结晶程度又分为,显晶粒状结构,嵌晶结构,次生加大结构,栉壳状结构,斑状结构。

对于碳酸盐岩主要的是粒屑(颗粒)结构颗粒、泥晶基质、亮晶
胶结物、孔隙、泥晶结构、生物格架结构、晶粒结构。

一、颗粒
盆外颗粒、盆颗粒。

盆地碳酸盐沉积物因机械、化学、生物等因素形成的颗粒。

Folk(1959,1962)称其为“异化颗粒”、“异化组分”。

包括:碎屑、鲕粒、藻粒、生物碎屑、球粒等。

与陆源碎屑颗粒截然不同。

二、胶结物(亮晶、亮晶方解石)
以化学沉淀方式结晶于颗粒之间的方解石胶结物,清洁明亮,较泥晶粗大,大于0.005mm(0.01mm)。

常称:亮晶方解石、亮晶方解石胶结物。

这与陆源碎屑胶结物有相同的地方。

三、孔隙
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原生孔隙是沉积前及沉积期形成。

粒孔隙、粒间孔隙、遮蔽孔隙、生物潜穴孔隙、鸟眼孔隙等。

此生孔隙是成岩过程中的溶蚀孔隙。

如:粒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晶洞孔、溶沟等。

实际上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在结构上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主要不同还是表现在构造上。

叠层构造(叠层石构造、藻叠层、叠层藻构造)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暗基本层的交替。

暗层:富藻纹层,富有机质;亮层:
富碳酸盐矿物层,富碳酸盐碎屑。

风暴期或高潮期,水流带来碳酸盐颗粒,形成富碳酸盐的纹层。

在非风暴期,则形成富藻纹层。

二、示顶底构造
碳酸盐岩孔隙中,下部为色暗的泥粉晶方解石;上部为色浅的亮晶方解石,二者界面平直。

底部泥粉晶充填(沉积期)上部孔隙亮晶充填(成岩期)两种充填物的界面代表了当时(地下水)水平面。

三、鸟眼构造
泥、粉晶碳酸盐岩中,毫米级大小的孔隙,多呈定向,形似鸟眼。

为方解石、硬石膏、石英等矿物充填。

成因:干燥收缩孔、生物腐烂空洞、气泡孔。

主要发育在潮坪等浅水暴露环境中。

四、缝合线构造
压溶作用形成的压溶面,呈锯齿状、波状、指状。

(陆源碎屑也有相同的构造)
三、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异同
广义的成岩作用,碎屑沉积物沉积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以前或构造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一切作用。

一、压实作用
沉积物在上覆水层和沉积层的重荷(压力)下,或在构造形变的作用
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二、压溶作用
埋深增加,颗粒接触点上因压力增大(超过正常流体压力2~2.5倍),发生晶格变形和溶解作用。

三、胶结作用
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为岩石。

主要发生在成岩作用时期,孔隙流体系统开放,有饱和流体补给。

细粒砂岩的胶结作用比粗粒砂岩进行得更快、更强烈。

四、交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交代作用是指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

实质:体系的化学平衡及平衡转移。

含两个同时过程:原矿物的溶解 + 新矿物的生成。

五、溶解作用和次生孔隙
岩石组分发生部分或全部溶解的现象。

即酸性孔隙水使某些组分溶解所致。

不管是陆源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都有以上五种沉积岩共有的成岩作用。

而且形成的机理也几近相似,只是所需要的成岩环境有不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