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注: 强化不同于奖励,后者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
系的行为的主观解释,前者则是一个中性术语, 指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一)强化物
• 强化物: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 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
更大的持续性;反应 率慢慢降低
(二)强化程式
程序表 定义
例子
反应
当强化结束 的反应
计件工作、
固定比率 在固定的 (定比强 反应次数 做完6题
化) 后强化 可以玩
快速的反应,强 化后反应暂停
很少的持续性;当达 到预期的反应数目却 不再有强化时,反应 率急剧下降
变化比率 (变比强
化)
在变化的 反应次数 后强化
学生要学习分化,就必须对他们的反应的正 确或错误提供反馈。
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要 想得到强化,你就必须这样做”。
(三)行为的学习
3.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 泛化(generalizatioin):
指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 个情境或任务中。
• 泛化最容易在相似的情境或概念中发生,但由 于分化的作用,泛化的发生有时不太容易。
• 自然恢复:行为消退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强化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
• 泛化:经典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 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 分化: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3.相关概念:
• 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起到 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
小学儿童学习理论
36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1、基本观点: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关键之处是有机体 (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 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 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2、基本概念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惩罚:正(阳)性惩罚、负(阴)性惩罚 消退
37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箱内的 白老鼠
45
(二)惩罚:定义与类型
惩罚
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 能性减少甚至降低至零的过程。
阳性惩罚
呈现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能产生使行为发生的可 能性减少的效果。
阴性惩罚
移开或取消积极的、令人喜欢的刺激物,也能产生使该行 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
46
9
1、加涅(R.M.Gagne)
言语联想学习:如将单词组合为合乎语法规 则的句子。 辨别学习:如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 作出不同的反应。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10
1、加涅(R.M.Gagne)
按照学习结果的分类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
30
31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学习前: 食物 铃声 学习过程: 铃声+食物
(反复几次)
唾液分泌 注意,无唾液分泌 唾液分泌
学习后: 铃声
唾液分泌
32
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UCS
如:注射、疼痛 身体不舒服 拥挤的车厢
UCR
如:焦虑、恐惧 心情不佳 恐惧、出汗
CS
CR
如:眼镜、穿白衣 的男性 车站
17
(6)评价(evaluation)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7)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 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要了解这种关系。
• (8)问题解决学习。即学习运用规则去解决问题。
• 加涅认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 并在1971年把上述分类中的前四类合并为一类,把第 六类分为两类,即:
不依赖的,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 (三)我国的分类 • 1、潘菽的分类 •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四类: • (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 (2)技能和熟练学习。 •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 •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
• 2、冯忠良分类 • 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 (1)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
• 理解广义学习概念需要把握下面三个方面: • 第一,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 第二,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 第三,学习表现为个体心理、行为比较持
久和稳定的变化。
• (二)狭义的学习 • 即人类 学习,人类学习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自
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 • 人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 第一,从内容上看,人类学习比动物学习广阔得多。 • 第二,从方式上看,动物学习是一个直接经验的过程,而人类学
的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 • (2)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
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第二节 桑代克的试误说
• 桑代克(L. E. Thorndike),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提出了尝试—错误学说 • trail-error
第5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 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 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JPKC
3
三条学习主律
(1)效果律: (2)练习率: (3)准备律: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JPKC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JPKC
强化? or
惩罚?
1.强化和惩罚是从结果来加以区分的,有些看上去是强化 的实际是惩罚,有些看上去是惩罚的实际是强化。
2.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多维,很可能是强化和惩罚的复合体。
3.很多人认为阻止或避免人们做某事的唯一办法就是惩罚, 其实强化与此相反的行为反应,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JPKC
强化分类 强化还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 类:
正或补课之类的惩罚,往往使行为削弱,导致消退或回避。
通过交替使用奖与惩或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强化,教师 可以希望从学生身上得到预先设计的行为表现。
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
JPKC
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
通过将低渴望的活动和高渴望的活动联系起来,
以出现低渴望活动。
启示:
出更多的不良行为。
减少不受欢于违犯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
(金钱、时间、权利、快乐)。例如,随地吐痰后被 罚款。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地表明学生不良行 为的可能代价。例如,首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给出 警告;二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在点名册上作一标记,
这一标记意味着失去2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因此,当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 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二、学习的分类(一)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1、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规则或原理学习(7)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认知领域)(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领域)(5)态度(情感领域)(二)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三)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2、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3、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1、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2、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发现学习)(1)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2)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3)过程:①问题阶段②计划阶段③研究阶段④解释阶段⑤反思阶段3、合作学习(1)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2)意义: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③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不断提高(3)基本环节①教学之前明确目标、准备教学教材②开始之前,做好组织工作③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19世纪末的饿猫“迷箱实验”提出联结试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早在19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说。
➢所谓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斯金纳通过白鼠在“斯金纳箱”里的主动操作获得食物而建立了操作学习理论。
认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多,从而养成习惯,反之则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学习是一种反映概率的变化,强化可以增强反映概率。
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得到奖赏)和负强化(逃避或回避不愉快情景的出现)很多行为只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
经典条件作用强调用来控制反映前的刺激,公式为“刺激——反应”,那么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是对反应结果的强化,也就是反应后的刺激,公式为“反应——刺激”。
➢该派只研究有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过程,而对有机体的内部思维活动则从不研究。
B认知学习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强调学习中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
⑴完形说(珂勒)(P148)➢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于20世纪初的“黑猩猩够香蕉”实验,认为顿悟是成功的关键。
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决绝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整个问题的情境进行知觉,了解构成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Ivan Pavlov (1870—1932)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一)狗的条件反射作用实验实验结果(1)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2)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3)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事项:①无条件刺激(UCS):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②无条件反应(UCR)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③条件刺激(CS) :原来的中性刺激。
④条件反应(CR) :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学习规律1. 消退◆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2. 泛化:在条件作用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
3. 分化: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分化。
4.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
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测验失败(中性刺激)批评(条件刺激)——焦虑测验失败——焦虑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一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一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Thorndik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
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
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
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
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3.符号性表征(SymbolicRepresentation) 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 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不是 直接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映象, 而可以是抽象的、间接性的和任意性的。 借助于这些抽象的符号,个体可以通过 抽象思维去推理、解释周围的事物。这 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 的后期及其以后的年代。
1、位置学习实验
为了考察有机体学习结果的实质,设计该实 验 训练小白鼠走迷津到达食物箱 从起点到终点有三条途径通向食品箱 途径1最短,途径2次之,途经3最长
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图
托尔曼的结论:
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 作,而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学习达到 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 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即在 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迷津的“认知地图”
3、
学习过程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 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 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 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 地图。 强调预期在学习中的作用。预期的 证实 是一种内在的强化。
四、简短评价
贡献 把认知观点引入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 派将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观点。 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 目的性。 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其研究范 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先行作用。 局限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忽视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异。
2、学习的准备性:
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 的任何人--最最基本概念是最简单而又最有力的- -向儿童提供挑战性但合适的机会使其发展步步向前, 引导智慧发展--比如儿童用可触摸的材料进行学习.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02111)复习资料(已考过)
02111《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问: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2、问:(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中,初创时期指(1903年-20世纪20年代),过渡时期指(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发展时期指(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5、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和《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是他的代表作,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0)是其代表作,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影响巨大。
7、加涅是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条件》(1965)是他的代表作。
8、奥苏贝尔的1968年和197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影响较大,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9、安德森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1974),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10、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11、(名词解释):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和观察法不同。
教育经验总结法:它不只是调查法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一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一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Thorndik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
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
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
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
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第五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pt课件
(五)罗杰斯与斯金纳 的论战
斯金纳 1、关心外部控制; 2、理想的学习环境是能够提供精 确控制与可预测结果的教育环境; 3、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技 术的提炼与精确的评定方法来解 决教育问题; 4、教材编好、教学方法得当学生 就会好好学习
罗杰斯 1、寻找摆脱外部控制的手段; 2、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作出个 人选择; 3、开放学校、不分年级教室和 “自由”学校; 4、个人赋予教材以意义
4、采用个别化的教学模式,无统一的进度; 5、采用能力年龄混合编班; 6、采用无隔间的开放教室; 7、教师合作的协同教学。
3、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 人生追求的目标。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
1、自我实现论 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指作为人类共 性的潜能的自我实现;二是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指作为 个体的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
2、有意义学习论
指学习的内容对于学习者是有意义的,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 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挥发生重大变化的 学习。
三、辨别差异
2 1 3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客体 1 1 、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物的形 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才能 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 成过程。 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 2 、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认识事物要 2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正常的学习 2、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人脑好比电 由部分到整体。 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脑,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 3 、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 3 、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 3、认识事物首先要整体认识,整体理解有 重技能、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学与教的过程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学 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 习应重学习的情感因素。
第五章 护理学基本理论
解释护理现象,解释现象中的规律,从而指
导护理实践,本章我们要学习几个对护理学
影响甚大的一些相关学科理论,和护理学自
身的一些理论模式。
系统论
自护模式
需要理论
适应模式
压力理论
健康系统模式
成长与发展理论
照顾科学模式
本章节学习任务
明确几个护理学相关理论和护 理理论模式的概念和理念,并将 这些理论应用到护理工作中,指 导日常的护理工作。
1)初级评价 2)二级评价 3)重新评价 4)应对
3.霍姆斯和拉赫的生活变化与基本关系学说
个体的生活变化是一种压力,适应生活变化 需要消耗能量,个体在短时间内经受较多剧 烈变化可能会因能量消耗过度而生病。
社会再适应评分表
个人生活变化积分越高,随后发生疾病的可 能性越大。
(三)对压力的适应
1.适应的概念 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 存能力及过程 适应是所有生物体的特征,是应对的最终目的 2.适应的层次 (1)生理适应 (2)心理适应 (3)社会文化适应 (4)技术适应
(四)压力理论在护理上的应用
1.病人的压力 (1)医院中常见的压力源 1)环境的陌生 2)疾病的威胁 3)信息的缺乏 4)与家人的分离 5)经济问题
(2)护理人员如何协助病人减轻压力
1)为病人提供适宜的休息环境 2)针对病人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3)及时为病人提供相关信息 4)指导病人运用恰当应对方法 5)调动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生理性 需要
二维 分类
需要的分类
生理性 需要
精神性
需要
多维
分类
社会性 需要
社会性 需要
知识性 需要
情绪性 需要
3.需要的特征
第五章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理学基础是官能⼼理学。
它认为⼼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理官能得到训练⽽发展的结果。
形式训练说认为,进⾏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在于训练的形式。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了约200年,⾄今仍有⼀定的影响。
但该理论因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受到质疑和挑战。
(⼆)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教育⼼理学的创始⼈桑代克。
他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研究。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迁移。
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迁移。
共同要素说在某些⽅⾯对形式训练说进⾏了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
但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
因此有⼀定的机械性和⽚⾯性。
(三)经验类化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理学家贾德。
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的“⽔下击靶”的经典实验。
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
它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般原理,这种⼀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产⽣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强调原理的理解,这⼀点⽐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
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四)关系转换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格式塔⼼理学家,⽀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19年的“⼩鸡(或幼⼉)觅⾷”实验。
他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个决定因素。
他们证明迁移产⽣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从自己的研究对象出发,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a.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b。
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的过程);c。
各种类型的学习;d.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e.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f.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2。
教师学习学校心理学有何意义?a。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b。
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c.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学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
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b。
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的突破。
c。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最为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a。
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b。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c。
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
d。
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e。
人文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根据斯金纳用自己发明的 一种学习装置“斯金纳箱” 做的经典实验提出来 的。
斯金纳箱 skinner box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 作媒介)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 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 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反之,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 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强化理论----选择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满足人和动 物的、钱币(可买来一级 强化物),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 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 作用的过程。
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 射等)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
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11个月大的婴儿艾波特刚开始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老鼠,艾波特毫 无害怕的表现,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然后老鼠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 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使婴儿害怕的响声(无条件刺激US),经过 3次结合,单独出现小老鼠也会引起艾波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 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02111)复习资料(已考过)
02111《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问: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2、问:(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中,初创时期指(1903年-20世纪20年代 ),过渡时期指(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发展时期指(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5、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956)和《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是他的代表作,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60)是其代表作,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影响巨大。
7、加涅是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条件》(1965)是他的代表作。
8、奥苏贝尔的1968年和197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影响较大,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9、安德森与富斯特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1974),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10、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11、(名词解释):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和观察法不同.教育经验总结法:它不只是调查法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 外部条件),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内 部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即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 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必 须具有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 知识进行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 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 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注意重要或 新颖的信息
编码 短时 记忆 编码 提取 长时 记忆
二 学习的基本阶段
三 促进知识的保持
• (一)加工深度——指对材料的分析程度。深度的认知
加工就是赋予信息以意义,理解信息 的深层含义。 • 例如,有一段英语阅读材料。一级加工,是指你看到了字母, 二级加工指你能理解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却不知道整篇文章的 含义。三级加工指你能理解文章含义,并能根据文章的提示想 像其中的画面,能够根据其含义轻松的复述背诵。 • 加工深度理论假设,只有得到很深的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长期保 持下来。 • 一般来说,加工深度与常识,知识背景有很大关系。比如北京 人说“盖帽儿了”,外地人可能只能二级加工。而北京人就明 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耐了,厉害了,了得了”的意思。
•
1.作为编码系统的认知结构
• 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 统(coding-system),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 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 模式,是新信息籍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 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 人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人借助已有的类别来感知、处理外来信息,并 基于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 • 在他看来,人类是出于具有归类力,才不被周 围环境的复杂性所压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 202的0/5/情13 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除上述三条主要定律外,还有 12
五六条副律。
❖ 桑代克的理论主要的改变是:
第一,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 的联结力量,单纯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所以, 修改后他把练习律从属于效果律,练习律实际上已不 成为一条主要定律。
(四)分化
类化的反面,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 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
(五)高级条件反射
加涅根据学习的水平,由简到繁、由低到高,把 学习分成八类,顺次排列成一个累积学习模式。在这 种分类模式中,低级学习向高级发展,高级学习要以 低级学习为基础。
2020/5/13
9
六、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 ★★
(一)只有给予奖惩,学习才发生 (二)学习就是获得和吸收事实材料,获得愈多,
学得愈多 (三)凡是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 (四)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得最多的 (五)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 (六)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是一件苦差事 (七)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
规律支配。 2、激发智力潜能,促进个人心理发展 除了成熟因素外,人脑有很大的智力潜能。
2020/5/13
8
五、学习的分类★★
(一)根据学习内容和结果分类(我国) 1、知识的学习 ; 2、技能的学习 ; 3、以思维为
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
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心因动作领域 (三)加涅的分类
第二,效果律也有了重大的修改。由于赏和罚的
效果并不相等,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后来他就不再强
调烦恼情况所导致的效果。他指出:“当神经系统中
刺激与反应发生联结并伴随着满意时,联结就得到强
化,烦恼则极少能或不能导致联结的削弱或消失。”
实际上他只承认罚的间接作用。
2020/5/13
13
桑代克学习的理论的评价:
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
潘菽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及动物在
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
2020/5/13
4
上述定义的共同之处:
首先,人们都认为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
其次,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
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
2020/5/13
6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 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2020/5/13
7
四、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一)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能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1、学习影响成熟 成熟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它受生物
(一)准备律 “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当
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二)练习律: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1.应用律 :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
使这个联结增强。”
2.失用律 :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 使这个联结减弱。”
2020/5/13
3
一、什么是学习★★★★★
希尔加德等人定义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
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
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
倾向、成熟或学习者暂时状态(如疲劳、药物反应等
)来解释的。”
加涅则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
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
2020/5/13
15
基本的概念 ★★ ★
(一)消退
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CS)不再伴随 无条件刺激(US)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 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 再发生的程度。这一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 即称为消退。
(二)恢复
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
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
2020/5/13
1
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第二节 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四节 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 第五节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2020/5/13
2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二、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简要分析 三、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四、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五、学习的分类 六、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
2020/5/13
10
第二节 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斯金纳和巴甫洛夫 一、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二、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三、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五、强化的种类和技巧 六、理论的区别和教学运用
2020/5/13
11
一、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猫的学习实验 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 ★★ ★★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 理学理论。激起了后来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并 作了大量实验,也是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重 要的源泉。
广泛地被运用于中外学校教学的实践过程 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桑代克强调神经的联结,也承认观念的结 合,但他轻视顿悟和理解。
2020/5/13
14
二、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条件反射研究 无条件反射(UR) 条件反射(CR)
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
的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
象就被称之为恢复。
2020/5/13
16Leabharlann (三)类化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 (CS1) 形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CS1相类似的条 件刺激之二(CS2) 、 之三(CS3)不经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 这种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 被称为刺激类化。
所致;学习导致的变化要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
分开。
第四,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
不等于进步
最后,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
出来的结果
2020/5/13
5
三、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人类学习的特点★★ 1、学习的内容有本质区别 2、学习的机制或方式不同 3、学习的动能与动力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