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
安全心理学
第三章事故不安全行为因素心理机制分析第一节人失误及其心理因素分析1.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的。
2.人失误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3.斯文认为人失误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即规定的可接受的界限不恰当造成人的失误;二是由于人的不恰当的行为引起的人的失误。
皮特认为人的行为明显偏离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导致不希望的时间的拖延、困难、问题、麻烦、误动作、意外事件或事故。
里格比认为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超出了某种可接受的界限,即在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与被要求的功能之间出现偏差,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4.人失误的概念:人失误即指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偏离了既定的目标、没有完成所分配的功能或任务并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的行为。
5.对人失误的理解有六点论述:1、人失误是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可以测定失误率。
2、工作条件可以诱发人失误,能过改善工作条件来防止人失误比对人员说服教育、训练更有效。
3、关于人失误的许多定义是不明确的,甚至是有争议的。
4、某一级别人员的失误,反映了较高级别人员的职责方面的缺陷。
5、人们的行为反映其上级的态度,如果凭直感来解决安全管理问题,或靠侥幸来维持无事故的记录,则不会取得长期的成功。
6、按惯例编制操作程序的方法有可能促使人失误发生。
6.人失误、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概念的相互比较:1、人的不安全行为就是可能导致事故的人失误。
2、违章操作就是生产操作过程中的人失误。
3、由于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会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因此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本质是相同的。
(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体是在(或曾经在)事故现场的人员,一般是生产操作者(3) 防止不安全行为采用3E 原则中的教育和强制比较有效。
(4)人的不安全行为本身往往是错误的;换言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有意识的(故意的)错误行为。
安全生产中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在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员工不良心理现象,其行为轨迹直接或者间接演化为事故,是一个极需引起重视的问题。
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试就员工不良心理现象、产生原由、如何实行预防措施,笔者进一步探讨。
一、影响安全生产不良心理的常见现象企业职工的心理现象,随着时代变迁而渐渐变化,它对安全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前,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最常见的不良心理现象,列举其中十种:1、疲惫心理。
疲惫是人体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工作力量暂时降低的现象。
员工疲惫心理主要有:精神恍忽,工作失误。
人的疲惫使神经活动机能减退,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
员工带着疲惫心理,从事发电生产工作,存在安全隐患,简单发生事故。
2、厌烦心理。
厌烦是人的心情受到影响,大脑对工作失去兴趣,兴奋程度降低的现象。
员工厌烦心理主要有:消极对待,抵触心情。
工作任凭,不细致,缺乏主动性,没有挑战性。
心情取代理智,埋怨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人为我解决的问题。
3、急躁心理。
急躁是人的心情轻浮急躁,内心焦躁耽心的现象。
员工急躁心理主要有:行为任凭,过者为灾。
耽心心本职工作,片面追求荣誉、地位和待遇,缺乏塌实工作的耐性。
内心显得特殊脆弱,心绪不宁而急躁,表现为过急期望转变命运的欲望。
4、麻痹心理。
麻痹是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的知觉力量降低的现象。
员工麻痹心理主要有:丢失警觉,事故频发。
麻痹心理者,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当回事,得过且过,凭自己过去习惯阅历去工作。
5、胡涂心理。
胡涂是对事物的熟悉含糊或者混乱的现象。
员工胡涂心理主要有:盲目操作,造成事故。
工作关系胡涂不清,对工作任务不清晰,生产过程不熟识,我行我素,难于对付各种简单多变的状况。
6、幸运心理。
幸运是偶然的原由,得到胜利或者免去灾难的现象。
员工幸运心理主要有:习惯违章,自演惨剧。
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一次违章不出事,再次故技重施,抱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无非”的心态,认为违章不肯定出事,出事不肯定伤人,伤人不肯定伤已。
从事故案例解析安全心理四大祸
暮夜却金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 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 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 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 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 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 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 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 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 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个人从哪些方面做到慎独?
空顶作业
1、图省时、省力、省料、省事。 2、得过且过,能将就就将就。
带电作业
短母线放炮
假检、漏检
4、麻痹心理
麻痹心理:麻痹源于松懈,松懈在于对安全条件的 认同和满足,安全周期越长,麻痹意识越严重,安全意 识越松懈,以至失去警惕性当存在这种心理时,违章人 的头脑是清醒的,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客观条件的复杂 性,把规程和措施都抛至脑后,结果发生事故。 麻痹大意无异于养痈遗患,为虎作伥,须知苍蝇不 叮无缝蛋,事故专找麻痹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事故案例的学 习,分析四种不安 全心理的特征、表 现形式及不安全心 理防范措施 。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职工在日常工作中 反思不安全心理的 存在及如何消除不 安全心理。
在煤矿工作大家都知道,煤矿生产,安全为天,安全是天字 号工程,一旦失去了安全,于个人,生命无法保障,于家庭,幸 福毁于一旦,于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虽然当前煤矿百万吨死亡 率逐年降低,但事故总量仍然较大,今年以来国务院安委会挂牌 督办的煤矿事故就有17起,从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绝大 多数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深入分析其不安全行为,主 要源于不安全心理。
2005年某矿中班,正在进行掘进施工,在打 眼、装药、连线等工作完成后,放炮员进行爆破, 炮声刚过,当班掘进班长就快步进入硝烟弥漫的 迎头查看爆破情况,他发现爆破效果不好,有一 炮眼大部分未爆破,留有0.7-1米的残眼就急切 贴近查看,这时候残炮突然爆炸,班长当场崩伤 致死。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爆破后必须等待15 分钟后才能进去爆破地点作业,沿线路进行检查。
安全心理学对事故的分析方法
安全心理学对事故的分析方法安全心理学对事故的分析方法一、心理状态分析安全心理学在事故分析中,首先要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
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影响事故的发生。
心理状态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进行,旨在了解员工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认知和动机状态。
例如,对于事故发生前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调查和访谈来获取信息,进而分析出心理状态对事故的影响。
二、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原因分析是安全心理学在事故分析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事故的详细研究,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通常包括设备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等,而根本原因则可能涉及到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环境条件,管理因素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类似事故案例,找出事故的共性和特性,以便更好地理解事故原因。
三、预防措施制定根据事故原因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使员工了解并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技能。
2.安全设施建设:改善工作场所的安全设施,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流程优化: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减少员工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4.心理干预:针对员工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提供心理咨询等。
四、责任追究与教训吸取在发生事故后,需要进行责任追究,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
责任追究不仅有助于公平公正地处理事故责任人,还可以起到警示作用,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同时,应总结事故的教训,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教训的总结可以通过对事故案例的分析、对责任人的访谈等方式进行。
此外,还可以建立事故档案,将事故的详细信息、调查过程和预防措施等内容记录在案,以便查阅和参考。
五、实证研究与改进反馈安全心理学在事故分析中的应用需要经过实证研究的检验。
通过对实际事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验证心理状态分析、事故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制定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有效性。
安全事故心理学分析
安全事故心理学分析[摘要]:我国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社会影响"众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找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能够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文以一个实例出发,应用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心理过程各因素、生产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因素、生产环境因素、人际与组织管理因素等对事故进行分析,阐明人的心理怎么产生不安全行为。
[关键词] 不安全行为事故安全心理过程生产环境组织管理安全心理学是以研究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为目的和任务的科学。
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 通过研究分析广大生产人员的心理, 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与愿望, 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 有利于为生产环境的改善提供指导, 并且为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不同的矿工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 并对安全生产带来不同的影响。
矿工的个性心理与安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 掌握矿工不同的个性心理, 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培训, 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 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1事故案例1.1经过2006年11月3日13时,项目经理董连军电话通知侯某由准格尔工地到宏景塔工地搬运两台5T绞车、两捆钢丝绳和剩余物资,18时30分到达宏景塔工地。
随即,由班长覃洪和起重工左士东协助装车。
此时,天色已黑,覃洪、左士东说:“准备一个灯吧,”侯某说:“不用了,就四钩,一会就吊完。
”吊装完毕两台绞车后,在20时25分时开始吊装两捆钢丝绳。
20时30分,左士东把吊臂挂好钩说:“起吧!”侯某操作吊车起重臂操作杆起吊钢丝绳,吊车起重臂转臂时侧面碰到高压线,致使整个吊车带电,造成侯某触电身亡。
1.2直接原因①吊车司机侯某作业前未按操作规程检查作业环境,将吊车支在10千伏高压线下,且吊车起重臂伸出高度超过距地面高度6.5米的高压线。
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
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在工作场所或日常生活中,事故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然而,通过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和养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最小化事故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安全行为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遵循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
例如,在工作中,员工应该佩戴安全装备,比如头盔、手套和防护眼镜。
此外,他们还应该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避免跨越安全警示线或接近危险区域。
这些安全行为的目的是确保员工远离危险源,并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然而,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关。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进而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
举例来说,当人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压力巨大时,他们的专注力和注意力可能会下降,导致疏忽和错误决策。
此外,人们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例如,愤怒或冲动可能导致冒险行为,而沮丧可能降低人们的警觉性和动机。
因此,培养正确的心理状态对于预防事故至关重要。
首先,人们应该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和焦虑。
这可以通过放松技巧、冥想或运动来实现。
此外,建立合理的工作负荷和时间管理,以避免过度压力导致疲劳和错误。
其次,人们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比如,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思维方式,以增强自信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此外,有效的沟通和处理冲突的技巧也是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关键。
然而,培养安全行为和正确心理状态并非易事。
它需要持续的培训和全员参与。
组织应该提供全面的培训,包括安全意识、操作规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此外,管理层应该树立榜样,并且向员工传达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鼓励员工报告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提出改进建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同时,建立积极的工作氛围和支持员工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良好的安全行为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而正确的心理状态则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情绪心理与安全的实例及动机与行为关系的事故实例
情绪心理与安全的实例及动机与行为关系的事故实例1.情绪心理与安全的实例实例一:情绪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本原因。
一个青年工人,因家庭问题与兄嫂闹纠纷,被哥哥打了两耳光,他一气之下拿了根绳子欲寻短见,被老母苦苦劝阻。
没隔几天这个工人在一次作业中发生了事故而丧生。
实例二:济南某青年职工李××,父母双亡,工资很低,还要供养弟妹,本人又患肺病,27岁也未找到对象,生活的情绪非常低沉。
他常常对人说:“不如死了清心。
”上班经常迟到早退,违章作业不断发生。
企业工会经常派人找小李谈心,发给他困难补助,并送他到苏州疗养,病好后又帮他找到对象,李结婚时工会还帮他找了房子,小李万分感谢组织。
从此,他积极工作,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一年的工作中连续防止了两起重大事故,受到单位表扬和奖励。
上述两个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情绪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善于了解职工的精神状态,通常要注意如下心理问题。
低沉:或为家庭拖累所迫,或工作不如愿,或婚姻遇到阻力,或刚刚与同事、家人吵了架,情绪低沉不快,思想难以集中。
兴奋:朋友聚餐,新婚蜜月,或受到表扬奖励,或在工作中取得了某种进展,情绪兴奋,往往忘乎所以。
好奇:一些青年工人一是喜欢冒险,总想表现自己胆大、勇敢;二是猎奇,碰到什么新东西总想看一看、摸一摸,往往因为无知蛮干而出事。
紧张:或初次上阵,或刚刚发生过事故,或刚刚受到领导批评,或遇到某种意外惊吓,心情紧张多失误。
急躁:青年人干工作,往往有一种一鼓作气的冲劲。
当某一项工作临下班快接近尾声时,就想一口气干完它。
往往顾此失彼发生意外。
抵触:或是对某件事有看法,或是对某个领导不满,或是被人看成是“不可救药者”,他会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工作随便,干好干坏无所谓。
厌倦:青年工人喜新厌旧的心理也很强烈,比如开汽车愿开新的不愿开旧的。
又往往富于幻想,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不愿意干琐碎的、平凡的、单调重复的工作。
安全事故案例心得体会(15篇)
安全事故案例心得体会(15篇)安全事故案例心得体会篇一安全事故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时有发生,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分析以往的安全事故案例,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一起小型安全事故案例的经历,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案例描述在某工厂,一名工人由于操作不当,烧伤了自己的手臂。
据了解,该工人没有戴上必要的防护手套,也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由于疏忽大意,不幸的事故就发生了。
第二段:案例分析这起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体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和对操作规程的不熟悉所导致的。
首先,对于工人来说,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
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意识到,只有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其次,对于操作规程,员工必须要有必要的了解和熟悉。
只有深入了解操作规程,才能正确地进行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
第三段:案例思考通过对这个小型安全事故案例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安全意识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首先,安全意识是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员工才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其次,操作规程是安全的保障。
员工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操作规程,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还要理解其中的原理和重点,确保在工作中正确遵守规程。
第四段:案例启示这起小型安全事故案例告诉我们,安全责任是每一个员工都不能推卸的。
在任何时候,员工都应该认真对待安全管理工作,将其视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时刻牢记在心。
此外,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
只有将安全意识融入到员工的血液中,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
第五段:案例收获通过对这起小型安全事故案例的反思,我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体员工的不注意和疏忽所造成的。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
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企业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水平,为企业的安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发生的工伤事故高达上亿起,有30多万人在事故中死亡。
生产事故,成为仅次于疾病的第二杀手。
因此,加强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的头等大事。
那么,如何搞好安全生产,怎样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安全管理,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外,人为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不可忽视。
下面就情绪、性格、气质等心理因素对事故的影响进行分析。
1 情绪对事故的影响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保持下来的一种本能的反映。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情绪也在不断变化。
通常人们把基本情绪分为期望、厌恶、喜欢、忧伤、气愤、惧怕、自满、羞愧、轻蔑、怀疑等10种。
人的情绪就像一张白纸,环境的种种变化,都会在它上面留下痕迹。
情绪是受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事故的发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上有一种“事故倾向理论”认为: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出事故,其主要原因是个人情绪不稳定。
安全管理人员要善于观察分析,工作安排要因人而异,对关键的操作工更要特别注意,最好是安排情绪稳定的人去完成。
下面就周围环境对情绪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1.1 气候气象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身体与精神反应都深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
如淫雨霏霏,会使人情绪低落;气压降低,常使人焦躁不安等。
有利的气象条件(气温、湿度、气流、光照等)可使人情绪高涨,干劲充足,效率培增;反之会使人情绪低落,效率下降。
1.2 光线光线暗淡容易使人萎靡不振。
所以,在法国,每当阴雨连绵的季节,一些工厂就用灯光把车间置成旭日东升、曙光万道的景象;临近中午时,华灯齐射,现出万里晴空、“阳光”灿烂;快下班了,又是一番“夕阳”与晚霞的景色。
据说,这样的人造环境能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1.3 色彩色彩在客观上是光的一种特性,在主观上是人的视觉,如同嗅觉、味觉、听觉一样,是人的感官对外界刺激的反映。
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可刺激人的联想,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
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一、行为与心理的关系行为与心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行为可以影响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也可以反过来影响行为。
在事故中,这种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行为和心理因素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事故中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在事故中,不安全行为往往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
恐惧、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人们做出不安全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在恐慌状态下,人们可能会不顾安全规定而盲目逃生,从而增加了事故的风险。
三、事故中安全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事故中安全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归因理论、动机理论等。
这些理论表明,人们倾向于寻找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在安全行为方面,内在动机包括对安全的重视和自我保护意识,外在原因包括宣传和教育等。
四、心理因素对事故的影响及预防措施心理因素对事故的影响不容忽视。
例如,情绪不稳定、疲劳和压力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人的注意力和判断力下降,从而增加事故的风险。
为了预防事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心理素质等。
五、安全行为的心理培养与实践通过心理培养可以增强安全行为。
例如,通过宣传和教育培养安全意识,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同时,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安全技能和提高心理素质。
六、事故应对中的心理干预与救援在事故应对中,心理干预和救援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受害者和相关人员减轻心理创伤和痛苦,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例如,通过心理援助来帮助受害者缓解情绪,提高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七、安全文化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安全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预防事故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可以提高人们对安全的重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例如,通过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培训课程和实践经验等途径来培养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从心理学问题探讨人的安全行为
从心理学问题探讨人的安全行为不少安全管理者认为安全工作就是找问题、挑毛病,得罪人,好心一片,却得不到理解,日久天长,产生厌倦思想,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无起色,安全工作也渐渐被单位领导忽视,导致恶性循环。
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作方法生硬,不分对象,百人一面,千篇一律,因而,安全管理者应当心理学角度分析个性差异,因人施教,使工作更富有人情味,更具针对性和预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从三个心理学问题对安全管理中人的安全行为进行探讨。
一、人的现实需要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思想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
人的每个行为都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行为结束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
由此可见,现实需要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本动力,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研究和满足人的现实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结构的。
从当前的现状看,员工的现实需要主要包括: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求知成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物质需要是前提和基础。
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因此,安全管理工作要重视人的物质需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员工保持健康、饱满的情绪干好本职工作。
人的现实需要是有差异的。
由于各人所处的地位、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关系等的不同,各类人员的需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因此,安全管理者要善于观察人,了解人的需要,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调动不同类型的人的工作积极性.要通过分析具体人的具体需要来掌握人的行为的规律,提高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力。
安全心理与行为系列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对策
安全心理与行为系列不安全行为的分析与对策不安全行为是指在工作或生活中,因为个人的不注意乃至于轻视安全规范导致的危险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并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为了避免不安全行为带来的风险,需要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对不安全行为的分析1.无意识行为许多不安全行为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危险。
例如,使用手机或听音乐时走路、没有系安全带驾驶等行为都是无意识行为。
这种行为原因在于人类本能和食物链观念使得人们不容易意识到危险的存在。
2.被动性行为人们往往惯性地将故意的行为与意外相混淆,因此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危险。
例如,在上班的路上跟车子太近,不去查找盲点,在操作机器时有心灵不在,甚至一些劳动者在已知道风险的情况下也会犯下小错。
这些行为源于个人的消极情绪、对工作流程的不熟悉、对于安全规范的不敬。
3.违反规章制度一些人在工作中会无视规章制度,例如摆放杂物、乱扔垃圾、擅自改变设备等行为,这些现象离不开自觉和责任心,这种行为源于个人的生理反应、工作氛围、职业意识等。
二、对不安全行为的对策1.加强安全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会给自身和身边的人带来危险。
2.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及作业规范,规章制度严厉,落实上海化力度,从管理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加员工安全行为的主动性和安全意识。
3.设备停用、维修公告对于设备和工具进行定期维修保养和管理,建立设备停用、维修公告等制度,增加设备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设备损耗和人员伤亡。
4.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对员工进行日常安全工作的培训,提高员工取证、勘查等方面的技能水平,为员工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从企业、员工、设备等多方面入手,强化安全意识,严格管理制度,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可以有效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提升生产效率、维护员工积极性和企业形象,使企业更加稳健、强大。
安全事故反思报告
安全事故反思报告报告标题:安全事故反思报告一、事故背景近期,我们公司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给公司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事故的发生让我们深刻反思了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员工安全意识的不足。
二、事故原因分析1.管理层责任不落实:在事故发生前,我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但是由于管理层的疏忽和对安全问题的低估,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2.员工安全意识淡薄:事故的发生部分原因是由于员工对安全意识的淡薄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解和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忽视了安全操作规范。
3.设备维护不到位:事故发生的设备属于高风险设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未能及时进行保养和维护,导致了设备的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三、事故对公司的影响1.人员伤亡:事故造成3人受伤,其中1人伤势严重,需要长时间治疗和康复,对他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伤员的工作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财物损失:事故导致了公司设备的损坏和工作场所的破坏,造成大量的财物损失。
同时,由于事故的发生使公司声誉受损,客户信任度降低,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四、对策和措施1.加强安全管理体系:重新建立和完善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强化责任分工和管理职责,确保安全工作扎实开展。
同时,明确岗位安全责任,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员工的安全工作职责和义务。
2.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通过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提高他们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
3.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制定设备的保养计划和维修计划,加强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加强设备的安全操作培训,提高员工对设备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4.建立安全上报和隐患排查机制:建立安全事故和隐患的上报制度,员工有发现安全隐患或者事故的义务进行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对上报的安全事故和隐患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进行整改和防范。
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
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
在工作中,安全事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事件,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都造成了威胁。
经过这次安全事故的事件,我深感警醒,也有了一些反思和体会。
首先,我要反思的是自己的责任心。
在事故发生前,我疏于检查设备和材料的安全性,没有发现隐藏的安全隐患。
同时,我的工作态度也存在问题,对于安全规章制度的重
要性没有充分意识到。
因此,我认识到要加强自己的责任心,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
其次,我要反思的是沟通与合作能力。
事故发生时,我没有和同事及时沟通,没有及
时向领导汇报情况。
这样的不及时沟通导致事故扩大化,给后续处置工作带来了困难。
因此,我认识到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性,要随时与同事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沟通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我要反思的是自己的应急处理能力。
事故发生时,我没有能够冷静应对,没有
迅速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这给事故的后果带来了更大的影响,也给工作带
来了更大的困扰。
因此,我认识到自己的应急处理能力还需要提高,需要加强对紧急
情况的应对能力的培训和训练。
通过这次事故的反思和体会,我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将从
自身做起,加强责任心,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
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三大安全事故原因及违章人员不良心理分析
三大安全事故原因及违章人员不良心理分析经过大量的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我们认为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
大多数的人身伤害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而至,其导致安全事故的原因有三。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现代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工艺流程的需要,作业现场往往布满了各种高压的、运转的、高温的机械设备,操作者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必须严格按安全规程和作业标准操作。
这就要求操作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生产工艺技术,而且要能及时正确理解和处理反馈过来的各种信息,保持生产的正常有序进行。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人又有意识和行为,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人的行为最难控制。
而安全事故往往都是人由于不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甚至由无知的、侥幸的、不合乎逻辑的错误理念和行为而导致的,因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安全操作规程。
如操作无依据,没有安全指令;不按安全规程作业标准进行操作;人为的使安全装置无效;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对运转中的机械装置进行注油、检查、修理、清扫等。
2)、违反劳动纪律。
如工作时间开玩笑打闹、精神溜号、打盹睡觉、脱岗串岗等。
3)、误操作和误处理。
如在进行起重、运输、检修等作业时信号不清、报警不明;对重物、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物品等做了错误处理;误操作了有缺陷的工具、器具等。
4)、未使用或未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等。
导致人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所发生的不安全行为表现虽然有可能相同,但原因往往是因人而异,互不相同。
归纳起来,导致人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大至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方面的原因。
如鲁莽、任性、自负、不合作、懒惰、行动轻率、思想不集中、过分敏感、恐惧等。
2)、生理方面的原因。
如视力障碍、反映迟缓、体力不支、身体不适等。
3)、知识方面的原因。
如缺乏安全知识、缺少实际经验,技术知识不足,操作不熟练等。
运用安全心理学分析事故
运用安全心理学分析事故摘要: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事故的发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心理、生理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
运用学习心理学增进安全培训效果;有计划地增进职工的知识和技能,减少职工的个体差异;提高职工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应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技能训练。
关键词:事故安全安全心理学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故发生。
大量的事故统计表明,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据统计,法国电力公司在1990年提出的安全分析最重要研究报告中指出,70%—80%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日本劳动省1983年对制造业伤亡事故原因分析表明,85687起歇工4天以上的事故中,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占92.4%。
美国矿山调查表明,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5%。
我国煤矿中的“三违”现象是导致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它是典型的“人的不安全行为”【1】。
由此可看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事故的发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心理、生理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
因此,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人的心理的措施,对减少事故的发生有很大的作用。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通过提示人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情绪、情感、动机、态度和能力,更准确地进行事故预测、预防,并对安全实施管理和评价。
复杂心理现象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
认识过程主要包括人的感知和思维过程,感知和思维过程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
意向过程包括人们的情感、意识和注意等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
心理与安全生产分析
心理与安全生产分析心理与安全生产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而安全生产则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进行安全生产分析时,必须充分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心理因素在安全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在心理上健康稳定,能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相反,心理不稳定,可能导致个人对工作环境的敏感度提高,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安全生产的警觉性和应急能力。
因此,有必要通过心理健康培训和心理疏导等手段,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应对各种工作场所的压力和风险。
其次,安全生产对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生产的环境和氛围直接关系着员工的心理状态。
如果工作环境存在隐患、操作程序不规范、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导致员工的心理恐惧和不安全感增加。
而若企业能够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文化,加强对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培训,提供相应的安全设施和装备,改善工作环境,会增强员工的安全感,有效提升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另外,心理和安全生产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通过分析心理因素,可以发现员工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同时,通过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提高员工的工作安全感,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能。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心理与安全生产的有机结合。
首先,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提升其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其次,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
此外,通过定期组织心理测评和职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及时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心理与安全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只有充分重视心理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通过合理的安排和管理,才能实现心理与安全生产的良性互动,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与对策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与对策摘要: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普遍性的实验室不安全行为心理学特点、实验室危险事故的因素和易致人为失误的心理原因(疲劳、时间、睡眠、社会心理、事故前心理等),提出实验室安全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实验室违章违规操作行为的各种措施,如安全行为的强化、完善监督检查的机制、科学用人安排工作、必要的心理训练、尽可能采用防错容错措施、安全培训弥补遗忘缺陷、安全文化宣传等,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应用;Keyword:afetypychology;labafety;management;application;1、科研实验室的不安全行为及特点在我国,科研实验室主要分布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研发实力较强的生产企业和社会第三方专业检测单位等,是生产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
对于有科研实验室的单位而言,实验过程就是生产科研成果的过程,实验室就是生产场所。
实验室的重要功能是探索未知,这一特性决定了实验室工作具有挑战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实验室中不仅有各种具有潜在危险的仪器设备,室内往往集中地存放了大量的危险化学物品。
常年与这些危险仪器设备、化学物品相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灼伤、火灾、爆炸、中毒、辐射、电击等各种灾难性事故[9]。
随着国家近年来对各行各业科研硬件投入的加大、科研课题经费的增加,科研实验任务量整体攀升。
尽管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建了实验大楼,但科研实验室空间仍然整体偏紧,使用频繁,人员集中,学生流动性大,这对实验室安全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手册及各种安全规则规程可谓严格齐全,但大部分科研人员思维习惯以科研任务为重,实验室安全工作口头上重视,落到实际中却有难度,常常以繁忙的科研实验为由忽视安全细节,造成不安全行为和隐患随处可见。
实验者在实验室中的不安全行为,实际上就是实验活动或实验操作的违章违规,其表现出以下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
【摘要】:安全行为和安全心理与事故关系密切。
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事故有重要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对于心理、主观的原因,主要从人的内因入手,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等手段来控制或调整;对于生理或客观的原因,除了需要管理和教育的手段外,更主要的是从物态和环境的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人的生理客观要求,减少人的失误。
【关键词】:安全行为;安全心理;分析
安全行为安全心理与事故关系密切。
根据近几年对事故的研究表明:80%以上的事故原因与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相关,即人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心理直接或间接地与事故发生联系。
通过对事故规律的研究,人们已认识到: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的不安全心理与行为。
因此,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事故有重要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社会、生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失误和”三违”的原因是复杂的。
有了这样认识,对于人为事故原因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行为”这一层次上,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例如在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时,应分清是生理还是心理的原因;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原因。
对于心理、主观的原因,主要从人的内因入手,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等手段来控制或调整;对于生理或客观的原因,除了需要管理和教育的手段外,更主要的是从物态和环境的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人的生理客观要求,减少人的失误。
行为科学中的人的行为模式、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挫折行为研究、注意与安全行为、事故心理结构、人的意识过程等理论和规律都有助于研究和分析事故的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一是性格分析,人的性格特征与安全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具有较好性格特征的人,他们干起活来精力充沛。
观察情况认真细致,思考问题全面周到,操作作业不莽撞、不蛮干,这种性格有利于作业的顺利进行,有益于安全生产。
如果性格不好,头脑简单,马马虎虎、冒险蛮干,就会经常发生事故。
据国外文献介绍,事故频发倾向者往往有如下的性格特征:(1)感情冲动,容易兴奋;(2)脾气暴躁;(3)厌倦工作,没有耐心;(4)慌慌张张,不沉着;(5)动作生硬而工作效率低;(6)喜怒无常,感情多变;(7)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8)极度喜悦和悲伤;(9)缺乏自制力;(10)处理问题轻率、冒失;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
日本的丰原恒男发现容易冲动的人、不协调的人、不守规矩的人、缺乏同情心的人和心理不平衡的人发生事故次数较多。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容易诱发错误行为的因素有4个方面:
(1) 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在噪声、振动、高温、粉尘多、照明不良的环境下工作容易误操作,原因是容易引起心烦意乱。
(2) 人的生理节律变化的影响,如人在早晨5-6点意识状态最低,休息不好,睡眠不足,疲劳作业,酒后上岗,疾病后遗症。
(情绪周期23天,身体体力周期28天)
(3) 人的意识状态差别和情感变化的影响,如愤怒、激动、烦躁、神志不安、”分心”、”走神”或者”自动想法”等等,这些影响容易造成人的手眼不协调,灵活性反映能力差,判断能力差。
(4) 协同作业时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场合,无人负责时,受他人在场的心理影响,往往有互不负责的倾向。
二是习惯性违章行为分析,习惯性违章行为是指在操作作业中,表现出来的丧失自我保护和保护设备、工具等,违背劳动生产规律的不合理行为,错误行为。
职工的这些行为与职工的工作背景有一定关系,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即过去我就是这么干的。
当人最初以某种行为方式解决问题有效时,就会更加倾向这种行为,并经过反复实施逐渐形成,这种行为会成为习惯,这种习惯性行为往往在工作开始不出现,多出现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快要结束时,或者一瞬间,或者紧张时,特别急时。
一件事故的发生是多次错误行为的结果。
根据心理学所提示的规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而动机则是由于需要引起的。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例如安全管理中开办的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学员来自各个单位,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
这种热情是来源于其学习的动机。
因为在工作中,一个特种作业人员,缺少应有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技能,就不可能胜任工作,甚至会引发事故。
就是这种实际工作的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进而导致了学习的热情。
动机和行为有复杂的关系,安全管理中在对待事故责任者的分析判断上,要从分析行为与动机的复杂关系入手,为此,可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分析事故责任者的行为时,要全面分析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任何行为都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综合效应”。
因此,事故责任者的行为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分析个人因素时,要同时分析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
动机和行为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同一动机可引起不同的行为。
例如,想尽快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动机可表现在努力工作,提高效率;也可能出现蛮干违章,不顾操作规程等等。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例如”三违”这类不良行为,有的是有意为之,明知故犯;也有无意失误的情况;(3)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例如要提高工效,可能会忽视了劳逸结合,造成疲劳工作,从而导致事故。
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人的动机入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处理,这样才能既符合实际,又切中其弊,使事故责任处理准确合理。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心理情感是不稳定的,它随着周围环境、时间、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一个人在体脑俱疲的情况下,感觉技能变弱,听觉和视觉灵敏度降低,眼睛运动的正常状态被破坏,其心理技能就会改变。
这说明,个人心理因素对安全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直接、间接导致事故的出现。
所以我们认为对安全工作的轻视心理,麻痹心理、侥幸心理和情绪心理等是事故边缘心理。
一是轻视心理:安全与生产,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在一些管理者深层次的认识中,认识模糊,心中没有摆正位置,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潜意识中价值观还是见物不见人。
还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有三种现象:”亡羊补牢”现象,对安全生产工作平时不重视,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满足于表面化、形式化。
事故隐患不及时排除,直至发生事故才悔之晚矣;”愚民政策”现象。
为了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和小团体利益的需要,有的单位出了事故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极尽内部”摆平”之能势,把”四不放过”的原则抛在脑后。
外归因的现象;出了事故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归因于外部,没有找出真正原因,就敷衍了事。
二是麻痹心理:在多数情况下,习惯性作业简便易行,也没有出事故,从而”也不过如此”的思想慢慢成形,因此,这种习惯很容易被人接受或模仿。
麻痹心理是安全生产的大故,其危害性在于有了麻痹心理就会逐渐丧失自我保护意识、降低人的感知觉的兴奋程度,出现抑制或愚钝。
”无知型”、”糊涂型”就是麻痹思想的外在表现。
绝大部分人身事故的发生就是麻痹思想造成的。
分析其心理过程是:麻痹-不注意-忘记-触觉迟钝。
其主要是麻痹心理问题。
三是侥幸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耍小聪明,明知不该去做的事,也要去做。
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走捷径,或者自己欺骗自己”下不为例”而屡屡再犯,”凭经验办事”这些行为可能有时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快捷,有时也会让我们在行与不行中犯下大错,所以说侥幸心理就是事故的毒苗。
四是情绪心理:情绪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本原因。
情绪变化主要由应激事件对心理影响产生的,诸如:家庭暴力、离婚、家庭成员患重病或死亡、子女就业困难、家庭不和睦、操心日常开支、本人患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
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善于了解职工的精神状态,有个班组总结出三看:既班前看情绪,班中看表现,班后看贡献。
三知”五必访”等,经验非常有效。
在和职工日常接触中通常要注意如下心理问题:低沉、兴奋、好奇、紧张、急躁、抵触、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