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茶艺的名词解释

茶艺的名词解释茶艺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它以茶为媒介,通过泡茶、品茶的过程展示美学、礼仪、哲学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在茶艺中,有许多专有名词,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茶道(Chadou)茶道是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使用和品味茶的方式和流程。
茶道强调的是心境和仪式感,注重参与者对茶叶、茶具、水和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感受。
茶道包括烧水、准备茶具、掌握泡茶的技巧以及品尝茶的仪式。
2. 泡茶(Paocha)泡茶是指将茶叶与开水进行冲泡、沏煮等处理的过程。
在茶艺中,泡茶是一门艺术,既追求茶叶的香气和口感的最佳表现,又注重茶的外观和沏茶的仪式。
泡茶的温度、时间和水质等都对茶的味道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3. 茶具(Chaju)茶具是指用于泡茶、品茶的工具和器具。
不同种类的茶具有着不同的形状和用途。
常见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匙、茶盒等。
茶具的选择要根据茶的种类和品味来搭配,以使茶的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4. 茶叶(Chaye)茶叶是茶艺的核心,它是用来泡制出茶水的原料。
茶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特有的风味和香气,茶艺师需要根据茶叶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泡茶方法。
5. 品茶(Pincha)品茶是指品味和欣赏茶的过程。
在茶艺中,品茶不仅仅是对茶水的味觉体验,更是对茶叶的视觉、嗅觉和口觉的综合感受。
品茶需要有专注的心态和细致的感知能力,通过观察茶的色泽、闻香、品香、品茶汤、饮口等环节来体验茶的魅力。
6. 茶汤(Chatang)茶汤是指泡好的茶水。
茶汤的色泽、清澈度和香气是评价茶品质的关键指标。
不同种类的茶汤有不同的色泽和味道,品味茶汤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茶叶的特点和品质。
7. 高山茶(Gaoshancha)高山茶是一种生长在高海拔山地的茶叶。
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山茶叶生长缓慢,富含丰富的多酚和氨基酸,因此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高山茶以台湾阿里山茶、日本富士山产茶等著名。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华作为生活艺术行为之一的茶艺,是人们在茶事活动中的一种审美现象。
它具有美学的三个层次,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活动。
茶艺六要素就是茶艺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备固有的客观的美。
人们在感受茶艺各个要素之美的时候所产生的感官愉悦,产生美感,即审美意识。
当人们将茶艺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最集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审美活动。
因此茶艺就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的审美化,在这审美实践过程中人们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在整个茶艺操作过程中,审美体验本身的精神性会转化为感官的快适和满足,并进一步要求审美对象的精致化,从味觉嗅觉对茶叶、茶汤的香气和滋味,视觉对茶叶、茶汤、茶具、环境、服饰、形象,听觉对音乐、水声、器具响声及语言的轻重和节奏,触觉对各种茶叶、茶汤及器具材质和质感等等,都会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而提高茶艺的艺术品味。
审美体验是一种内心过程,品味则是一种感官反应。
两者构成审美欣赏的能力、情趣和判断,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中日益追求富有雅趣的生活方式,也要求将日常的饮茶活动提升到审美层次的品饮艺术。
于是,茶艺就与美学密不可分。
(1)关于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很多专家都在进行探讨,只是见仁见智,各有侧重,如有的主张茶艺的美学特征表现为:清、淡、静、和、真。
有的认为中国茶艺之美学特征为: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
有的则认为中国茶艺有12项之多:意境之美、典雅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雕镂之美、理趣之美、清空之美、淡泊之美、拙朴之美、阴柔之美、传神之美、韵味之美,此外还有阳刚之美、奇险之美,等等。
(2)茶艺是一门以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为中心的生活艺术,是茶人们自觉的审美实践。
而茶叶是茶艺的第一要素,只有在选择好茶叶之后才能决定用水、茶具,才能确定烹煮和冲泡方式,才谈得上品尝问题。
离开茶叶,茶艺就不能存在。
因此茶艺的美学特征就不能脱离茶叶的特性而凭空产生。
茶艺 的 概念

茶艺的概念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宋代之际,“艺”字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
“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大陆出现,但与现在的茶艺含义有别。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茶艺定型和完备的阶段,是在唐代。
距今1200多年以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做了系统的阐述。
随后的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
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
自清代以来,流传至今的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
茶艺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和标准,茶艺可以具体分为以下类型:(1)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性茶艺、表演性茶艺。
(2)以茶叶种类来分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再来细分,如红茶茶艺、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黑茶茶艺,黄茶茶艺,白茶茶艺。
(3)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瓷器大壶冲泡),还有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
(4)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
1(5)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
(6)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小儿茶艺、伤残人茶艺等。
(7)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
(8)以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
(9)以地域来分如北京的盖碗茶、西湖龙井茶、婺源文士茶、修水礼宾茶。
(10)以时期来分一是古代茶艺、二是当代茶艺。
无论何种茶艺,都体现出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茶艺师标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将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目前,很多家庭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居家茶艺的推崇理念,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有助于增强家庭人员的和谐气氛;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家庭生活情趣和交流沟通能力。
茶艺的概念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实际操作、现场问答等方式,由2~3名考评员组成考评小组,考评员按照技能考核规定各自分别打分取平均分为考核得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技师和高级技师鉴定还需进行综合评审。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 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 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 “精茶细吃” 。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 ,可大致掌握在 1 克茶冲泡 50~60 毫升水。如果是 200 毫升的杯(壶) ,那么,放上 3 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 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 5~8 克 。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 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 1/3 至 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 1/2 至 2/3 。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 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 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 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 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 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 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因此泡茶、喝茶是 一项技艺、一门艺术。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泡茶时涉及茶、 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 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 味的物质基础,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 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 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 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 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 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 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 是冲泡次数。 是冲泡次数。
什么是茶艺

什么是茶艺什么是茶艺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
下面为大家普及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欢迎阅读!1、什么是茶艺?答: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一门以茶为媒介的生活艺术。
它包括艺茶的技能,奉茶的礼仪,品茶的艺术,以及茶人在事茶的过程中沟通自然,內省自信,愉悦心灵,完善自我的身心体验。
2、有人认为茶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茶艺包括种茶、釆茶、制茶、卖茶、泡茶直到品茶的技能。
对吗?答:错!种茶是茶树栽培学,制茶是茶叶加工学,属于自然科学。
卖茶是茶叶营销学,属社会科学。
而茶艺属人文科学。
混在一起谈既不利于茶艺学科?设,又搅乱了岗位职称体系。
3、道法自然。
简简单单喝茶不好吗?为什么搞得这么复杂?答:生活从来是多姿多彩,可简可繁的。
做菜、吃饭、穿衣、喝茶无一例外。
茶自古以来就是雅俗共赏的,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
喝茶是很自我的事,你可海饮,可细品,也可以茶悟道,不应相互干涉。
4、为什么把茶艺定性为生活艺术而非表演艺术?答:表演艺术只重视视听效果,能吸引眼求即为成功。
而生活艺术重在实用,强调过程美和结果美相统一。
这样定性是从入门开始就把用心泡好一杯茶,礼貌敬奉一杯茶,艺朮品饮一杯茶做为重点,在此前提下让泡茶的过程给人美的体验或享受。
5、为什么要强调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答:因为茶道精神融汇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啜苦可励志,咽甘思报国的积极入世心态;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达生、贵生、养生的理念;佛家的茶禅一味、无住生心、活在当下的佛法真如。
所以只有以茶道精神为指导茶艺才有灵魂。
6、为什么要强调茶艺是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生活艺术?答:因为自从人猿相揖別后,人类就执著追求美丽的人生。
茶艺是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它要求茶人不仅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并且善于用美陶醉自已、感染別人。
美学能使人充分享受生命的美丽和诗意,否则只是经历了生命的过程。
参加茶艺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茶艺培训心得体会我们每一次参加培训都是受益匪浅,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许多我们所没有掌握的东西,将这一些知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就是培训的目的!下面是WTT整理收集的参加茶艺培训心得体会四篇,欢迎阅读参考!茶艺培训心得体会1 茶艺是什么?在没深入了解之前,可能只以为是泡茶以及泡茶的优美动作,别无其它。
但在接触之后便发现,它源于生活的本质。
经过九天的了解和操作,我发现当一个人在用心泡茶的时候,原本的暴躁会慢慢转为平静,似乎眼前也看到了茶叶浮沉中的壮丽河山,泡出来的味道也与之前截然不同。
通过培训,我发现之前存在很多认识上的错误,这或许是自己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根源。
在课程当中,绿茶是我最有印象的一个,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茶水更是凝神舒服。
茶,有几千年的历史,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通过学习之后再泡茶,我发现每一个动作,都代表这一个心态,一种意向,也明白了这是对茶具的尊重。
在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又是对喝茶的人的重视。
学习茶艺是一个慢慢提升自己修养的一个过程,而这其中大都是靠自己的努力。
茶具的干净、整洁以及着装的重视,带来的是身心的愉悦,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茶。
当人们相互敬茶时,各种礼数规范,又让我时刻谨记我们是礼仪之邦的传人,懂得事事必须谦恭,知礼方能有所成就。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明白了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
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
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彼此交流当中,我发现有很多人已经是很有经验的茶艺人士,他们对茶艺的了解和感触都会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氛围。
我也意识到学习不论年龄、不分先后,而茶的博大精深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无论在礼节、冲泡上面,我们看到的都不仅仅是茶艺了。
我认为茶道不单单是一种烹茶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心的方式,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心性。
中国茶文化的礼仪介绍

中国茶文化的礼仪介绍中国茶文化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那中国茶文化的礼仪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礼仪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礼仪介绍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艺。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台湾。
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
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
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
”“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
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
”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
”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在汉代以后,因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这种饮茶风气慢慢向由巴蜀向东部及南部扩散,使得华中地区的饮茶变得如日常般正常。
在西晋时期的上流社会对于茶到了崇尚的地步,如此也加强了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茶的发展,并成为了新的待客之道。
在唐代盛世时期,茶文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开始了人工种植茶树的技术,在饮茶方式上更是有了专门煮茶的方法;对于茶具也进行了系列化的分类。
同时唐代有大量的关于茶诗佳作面世,所以关于饮茶也有了茶规。
后来茶文化再经过了宋代、元代、明清代等发展和传播,在我国已经慢慢形成了精髓的茶叶文化,并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也把茶带出了中国。
茶文化复习资料思考题

茶文化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是以茶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
2、茶谚:茶谚是社会上流传的简单通俗易记而又富有哲理地反映出茶叶生产、加工、利用过程中的一些富有经验和道理的固定俗话(语句)。
3、茶叶冲泡:是指用开水将成品茶的内含化学物质浸出到茶汤中的过程。
4、茶政:所谓“茶政”,无非也就是国家对茶叶生产、贸易、税收等所颁布和制订的一些规定、制度、法令和政策等内容的总称。
5、茶法:是指历代封建政府为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运销,加强对茶叶生产者、交换者、消费者的剥削,以垄断茶利而实施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法令。
6、禅茶一味:禅味与茶味同一种兴味。
指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从而在饮茶过程中求得美好的韵律和精神开释。
与禅宗的静心、自悟相似相通。
7、茶道:茶道指的是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理念通。
即通过饮茶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形式。
8、温润泡:指的是置茶后冲入沸水,随即将茶汤倒出的过程。
9、贡茶:即产茶地向皇室进贡的专用茶。
10、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11、品尝:是指茶叶评审中赏形、闻香、观色、品味的过程。
12、无公害茶:指的是茶叶中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或夹杂物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茶叶产品。
13、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和加工,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出的,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的无污染、纯天然茶叶。
14、冲泡:是指用开水将成品茶的内含化学物质浸出到茶汤中的过程。
15、茶具:亦称茶器或茗器。
通指人们在泡茶、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茶道“四谛”为(A )。
中国茶文化 茶艺的艺术之美

中国茶文化茶艺的艺术之美中国茶文化——茶艺的艺术之美中国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表达的载体。
茶艺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之美。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与发展、茶艺的种类与表现以及茶艺的精髓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茶文化中茶艺的艺术之美。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茶起源于中国,自公元前2737年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树的存在以来,茶的种植与饮用在中国逐渐普及并发展。
历史记载显示,茶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随着茶叶的传播和科学种植技术的改进,茶叶的品种日益繁多,形成了多样化的茶文化体系。
在茶的起源与发展的背景下,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应运而生。
二、茶艺的种类与表现茶艺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种类,例如:茶道、茶禅一味、功夫茶、滇茶道等。
每一种茶艺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诉求。
1. 茶道:茶道注重礼仪和仪式感,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沉思。
从准备器物到泡茶的过程,茶道都强调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呈现。
茶道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通过泡茶、闻茶、品茗,将我们的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
2. 茶禅一味:茶禅一味是禅宗和茶道的结合,融合了佛教的哲学思想。
在禅宗强调的“即境即佛”理念下,茶禅一味以茶为媒介,让人们通过泡茶的过程来达到心灵的静谧与冥想,实现身心的平衡。
3. 功夫茶:功夫茶起源于广东,是中国传统茶艺中最为著名的一种。
功夫茶重视茶叶的形、色、香、味的综合表现,注重茶叶的制作和冲泡技艺。
泡功夫茶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掌握水温、时间、力度的把握,不同茶叶有着不同的冲泡方法和特点。
通过独特的冲泡过程和泡茶技巧,功夫茶展示了技巧与美感的完美结合。
4. 滇茶道:滇茶道是云南少数民族茶艺的代表。
在滇茶道中,将泡茶与表演相结合,以舞蹈、歌曲等多种表演形式展示茶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特色。
滇茶道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吸引了众多茶艺爱好者和文化探索者。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1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1茶文化教育概述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
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
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
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
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
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
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
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
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
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是什么意思

茶艺是什么意思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把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
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关于茶艺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关于茶艺是什么意思,欢迎查阅!茶艺涵义陈香白说茶道有‘七义一心’,茶艺是其七义理之一。
茶艺是茶道这一普遍概念下属的子概念,它是指在茶事活动中的以茶叶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总称。
可以把茶艺概括为“茶道的表现方法;可以把茶艺限制为“工夫茶艺”或是“绿茶茶艺”等等。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妙环境的领会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妙意境,其过程表达形式和精神的互相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制造等一系列内容。
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
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名贵等。
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
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善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予。
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区分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予。
如何来理解茶艺第一,简洁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
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依据茶道规章,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来宾呈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给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其次,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
茶艺多姿多彩,布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主动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
要呈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亲密协作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妙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
人生如茶,在紧急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尝,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实践茶文化心得体会

茶,作为我国传统的饮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茶就不仅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艺术。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我有幸参加了茶文化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文化起源于我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茶最早产于我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传播到中原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茶文化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系统地介绍了茶的起源、种植、采摘、制作、饮用等方面的知识。
茶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鼎盛,茶道、茶艺、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纷纷涌现,成为当时社会上层人士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通过茶事活动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文化。
茶道强调“和、敬、清、寂”四字,体现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2. 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品茶的艺术,包括茶具的选择、泡茶的方法、品茶的技巧等。
茶艺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3. 茶宴:茶宴是古代文人墨客聚会的一种形式,以茶为主要饮品,配以美食、音乐、书画等,旨在陶冶情操,交流思想。
4. 茶德:茶德是指茶文化中提倡的道德观念,包括“敬、俭、静、真、和”等。
茶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实践茶文化的体会1. 体验茶道,感悟人生在茶文化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茶道的魅力。
茶道讲究“和、敬、清、寂”,要求我们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当下。
这种精神内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感悟人生。
2. 掌握茶艺,提升生活品质通过茶文化实践,我学会了泡茶、品茶的技巧,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茶艺的概念

茶艺的概念
茶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它融合了艺术、哲学和礼仪等多个方面,被
视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修行方式。
茶艺源于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已成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遗产。
茶艺并不仅仅是泡茶,它更注重的是茶与人的心灵交流。
在茶艺中,泡茶只是
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体味茶的精神和提升自我的过程。
茶艺强调品味和欣赏茶的香气、滋味、形状等,同时倡导静心、净心的心境。
在茶艺中,重要的还有茶具。
茶具不仅仅是茶艺的工具,更是艺术品。
传统的
茶具造型典雅,制作精细,独具匠心。
通过欣赏茶具的美感,人们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茶艺的核心还在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茶文化融入了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
茶艺的展示和传授,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到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方式。
此外,茶文化也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一种独特的融合与共享作用。
茶艺作为一门文化艺术,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交场合中,都有其独特的存
在和作用。
通过茶艺,我们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体味到生活的美好与独特。
无论是独自品茗,还是与他人分享,茶艺都能够带给我们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总的来说,茶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既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又是一种生活
方式的体现。
茶艺通过泡茶、品茶以及茶具等方式,提供给人们一个独特的沉思与体验的时刻。
它寓意着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寻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追求生命的美好与含义。
无论是茶叶的品质,还是泡茶的技艺,茶艺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享受和满足。
什么是茶艺、茶道、茶文化?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什么是茶艺、茶道、茶文化?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展开全文
1、茶艺: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
2、茶道: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是一种修生养性的生活方式。
茶道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
3、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4、总的来说,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形式,茶道是茶艺的精神内涵。
茶文化包含了茶艺、茶道。
所以我们要学习茶文化,首先是从茶艺开始学习的,然后上升到茶道,一步一步来的。
茶,要自己喝;路,要自己走。
一杯茶的味道,听再多的人说,终归不如自己品出的味道来的真切,而由茶入道之路,终归还是要用自己的心亲自走一程。
中国茶艺的“创意”与“茶理”

中国茶艺的“创意”与“茶理”摘要:“创意”在各个行业都在使用,在中国茶文化界,“茶艺”也开始走上了“创意”之路。
无论是在国际茶文化的舞台上,还是在国内的茶艺师大赛的赛场,五彩缤纷的“创意”型茶艺都让大家一饱眼福,甚至震撼心灵。
茶艺已经开始从单一的生活型茶艺转向有独创的表演型茶艺。
然而,创新的背后却有着诸多的困惑,这种“创意”,它符合“茶理”吗?关键词:中国茶艺;创意;茶理今年是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修编年,各级政府正在抓紧规划的制定工作。
中国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
中国茶艺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品饮一壶茶的艺术。
茶艺分为三种类型,即(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和表演型茶艺),本文则特指表演型茶艺。
表演型茶艺是将泡茶技艺和艺术相结合,经过艺术加工的茶艺表演。
表演型茶艺较之其它“茶艺”,除了观赏性之外,更具艺术性。
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文艺形式”,它是通过对茶叶的冲泡、品饮等一系列的形体动作,反映的一种生活现象,表达一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节,讲究舞台艺术和音乐的配合,在使人得到感染和启示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
一、茶艺概述什么叫“茶艺”?当今茶文化界专家的解释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并无统一而非常明确的定义。
台湾的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融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
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
”台湾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1、技艺,科学地泡好一盏茶的技术;2、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
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的美,欣赏茶艺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
”茶文化专家陈文华认为:“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茶学专家童启庆教授认为:“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
“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美与心灵美。
谈谈高级茶艺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谈谈高级茶艺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谈谈高级茶艺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茶艺是指冲泡茶叶的技艺,是一门泡茶、品茶的艺术。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
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师高出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士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茶的理解并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对其有着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了解。
而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
茶艺师必须是通过专门机构的培训、鉴定,并获得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被称作是“茶艺师”。
作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1、实际操作能力茶艺师要具有选茶、择水、备具、冲泡等方面的操作能力,要熟练掌握茶艺程序和冲泡技巧。
同时,在整个茶艺活动过程中,女性茶艺师要求姿态端庄,动作优美柔和、自然娴熟,不扭捏作态;男性茶艺师要求动作自然熟练、干脆利落。
2、语言表达能力在展示茶叶时,要求茶艺师准确地向客人介绍所冲泡茶叶的种类、特点、产地等相关内容。
在冲泡过程中,也要同步进行解说。
解说词最好能结合茶叶的特性及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富有诗意。
在介绍及解说过程中均要求用标准的普通话,并做到自然、流畅,用词准确,语速适中。
3、茶叶审评能力合格的茶艺师首先必须是合格的.评茶员,能够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方而对茶叶品质进行审评,准确地鉴别茶叶的种类、等级及优劣程度。
要求茶艺师具有较敏锐的嗅觉、味觉及色泽辨别能力,熟悉茶叶审评器具和审评方法,并能正确使用茶叶审评术语。
4、沟通交流能力茶艺师培训时就要求待人热情、举止得体、接待有方。
能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安排客人入座、赏茶、品茶;能有效地与客人进行沟通、交流, 并耐心回答客人的问题,对不懂或不便回答的问题,应真诚地表示歉意;应虚心听取客人的意见或建议,并真诚地表示感谢。
5、美学鉴赏能力茶艺师的美学素养体现在茶艺礼仪、冲泡技艺、言行举止等多个方而。
另外,在品茶场地的布置及品茶氛围的营造上,茶艺师也要遵循美学的原则,如茶叶产品、茶几、茶具的摆放应根据空间的大小进行合理搭配,并选择适当的字画、插花、盆花等进行装饰。
什么叫“茶艺”?

什么叫“茶艺”?茶艺包括艺茶、制茶、品茶、论水、择器、意境等内容。
而王存礼等人认为茶艺大致体现在泡茶和品茶两个方面,同时还必须讲究品茶的环境、氛围以及品茶的程序、内容、礼仪等。
寇丹认为茶艺包含七方面的内容:各种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及外形欣赏、冲泡过程(泡好茶叶的必须技艺和泡茶本身的表演艺术)、茶具(是泡茶必须用具和玩赏收藏的艺术品)、修身养性的课程、人际关系的触媒、品茶的环境(包括空间设计、庭园布置、艺术品的陈列、背景音乐及灯光的安排等)、建立宁静与反省的心灵。
周洁琳认为当代茶艺内涵讲究六个层面:茶的欣赏、冲泡过程、茶器应用、养性修身、人际交流、品茗环境。
综合以上可知,多认为茶艺的整个过程均为其内容组成。
但我们应注意防止扩大茶艺的内容组成,应注意防止将茶艺的内容不分主次、不分轻重,同时又应有利于对茶艺的理解与建设。
对于“茶艺”的定义,海内外学者见仁见智。
广义的:茶艺“即”茶之艺“,主张茶艺包括茶的栽培、制造、品饮的方法,狭义的”茶艺“,是指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为客人敬茶时,一定要注意尽量双手奉茶,切勿将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将其浸入茶水,污染茶水。
在放置茶杯时,不要把茶杯放在客人的文件上,或是其行动时容易撞翻的地方。
将茶杯放在客人面前与右手附近,是最适当的做法。
茶艺的表演形式是很独特的,一方茶席、一张茶几、一套茶器、一位茶艺师就可以进行表演了,如果需要或为了加强效果,还可以配解说词,还可以配音乐,还可以配一名乃至数名茶侣(协助茶艺师表演的人员)。
因此单从形式上看,茶艺表演和戏曲表演(注:这里所说的戏曲主要指昆曲和京剧,下同)最为接近。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简洁集中,主题鲜明,能一开始就引起观众注意。
不足之处是表演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大同小异,缺少变化,其艺术性和观赏性相对于戏曲要逊色很多。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要做到相互尊重,做好相互之间的礼节。
泡茶也不例外,相互之间的礼节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茶艺,经常泡茶容易培养成一种良好的礼节习惯,待人处事更懂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泡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
因此不但要科学地泡好茶,还要艺术地泡好茶。
品茶主要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也包括观赏泡茶程式以及欣赏茶具,环境和音乐、服饰之美等等。
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就是茶道。
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中国古代也称作茶德,如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
中国唐代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到“孰知茶道全尔真”。
首次提出“茶道”的概念。
但是陆羽《茶经》中没有接受这个概念,着重阐述的是煮茶的技艺。
宋代的茶书也没有出现“茶道”一词。
只有明代张源《茶录》提到“茶道” :“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
” 仅仅是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与我们今天所谈的茶道并不一样。
明清以后的茶书也同样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中国古代也没有专门谈论茶道的著作和文章。
可见中国古代茶人们在茶事活动中,虽然蕴含茶道精神(如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的“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中淡闲洁,韵高致静”等。
)但是并不强调茶道,而是侧重于茶艺,因此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品茶艺术,陆羽《茶经》中就用很多富有文学性的描写来论述煮茶的技艺,以后的茶书都有专门章节记述品茗艺术(茶艺)。
所以,中国的茶艺特别发达。
◎中国茶艺在唐代已经形成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今江苏洪泽县西)。
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
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
茶熟,李公为吸两杯而止。
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
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
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
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谢茶博士。
” 由此可见:1、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
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表演,2、常伯熊将陆羽制定的茶艺程式“广润色之”,即进行很大的改进提高,才导致“茶道大行”。
3、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一定服饰、程式、讲解,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4、陆羽的表演不如常伯熊,故“李公心鄙之” 5、现在我们所看到《茶经》中有关煮茶的程式,很可能是陆羽参考常伯熊的“润色”而修订的。
◎中国茶艺的主要特点中国茶艺的主要特点是与茶道精神相通的,专家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如清、寂、和、美、廉、静、俭、洁、性、敬、融、理、伦、怡、真、健、正、圆等,都涉及茶艺(茶道)各个层面,但失之分散,没有突出最本质的特征,使人难以把握。
从茶艺操作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来看,有三个特征值得加以注意:静、和、雅,这三者首先来自茶叶的自然属性,然后体现在茶艺的艺术性,最后反映在茶道的哲学性。
它们既与茶叶、茶道的本质相通,也与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相通。
形象地说:静是茶之性,和是茶之魂,雅是茶之韵。
茶之性——静。
茶树身为灌木,默默生长在山野,既不似苍松迎风而掀起怒涛,也不像翠竹临空摇曳而引人注目,天然赋有谦谦君子之风。
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使人清醒而不过度兴奋,饮后使人更为安静、宁静、冷静、文静、闲静、雅静。
茶的这种特性也与人性中的静、清、虚、淡的一面相近。
因此茶事活动一般都要强调安静。
茶艺就是一种“静”的艺术,与劲歌、劲舞完全不同。
它与儒、释、道哲学思想追求的“静”相通。
儒家本来就以静为本,“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程颢《秋日偶成》)以静观之态与四时万物(包括众人)沟通就是典型的儒家观察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道家主张“无欲故静”,“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而佛学的“禅”,其本意译成汉文就是“静虑”,即以静坐的方式来追求顿悟。
因此,初学茶艺者从静入手,是一条捷径。
茶之魂——和。
茶性中和平淡,“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
”(北宋晁补之《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唐代的裴汶《茶述》指出茶的功效之一是“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大观茶论》也就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而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道家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和”在佛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主张在人际间要“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无量经》)所以各国的茶道思想中都有一个“和”字。
“和”是茶艺活动都要体现的最高境界,也是指导一切茶事活动的灵魂。
茶之韵——雅。
雅是茶树的特征之一,也是茶艺的特征之一,它是在“静”、“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气质、所体现的一种神韵。
所有的茶艺活动都讲究雅,如江西婺源县的“文士茶”就讲究“三雅:品茗环境要幽雅,泡茶的器具要高雅,品茗的人士要儒雅。
所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将品茗活动称之为”雅尚“。
儒家将“雅”作为修身养性的一个目标,而茶艺活动正是会使人脱俗,文雅、高尚,因而受到儒家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就明确指出”以茶可雅志(心)” 。
儒家发现茶艺的实践和茶道精神的形成正是“雅志”的一种理想途径,于是以茶之雅来培育人志之雅,使茶性与人性相契合,使茶道与人道相交融。
于是由茶性之雅,到茶艺之雅,至茶道之雅,最后造就了茶人之雅。
这也是茶艺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一个贡献。
因此,也可以说,静、和、雅也是进行茶艺表演和编创需要把握的基本特征,在今后的茶艺实践中需要加以注意。
茶的“四规”与“七则”“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一、茶的种类与制茶(一)茶的种类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命名方法也不少。
有的以茶叶产地的山川名胜为主题而命名,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进风翠绿”、“苍山雪绿”等。
有的以茶叶的形状而命名,如“碧螺春”、“瓜片”、“雀舌”、“银针”、“松针”等。
有的以茶叶的加工方式而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二)历史上制茶方法的发展花茶的制法,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绿茶等多种茶类制造听发展过程。
二、茶水古来论茶者,无一不极重水品,好茶好水才能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否则好茶之神韵必将随劣质之水而汰走大半。
那么,究竟以什么水煮汤点茶好呢?这一问题,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而在茶事开始受到特别重视的唐初则有了更高的讲究。
关于宜茶之水,早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便曾详加论证。
他的看法是: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进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
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久食,令人生颈疾。
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
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井,取汲多者。
天下二十名水次第: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蛤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园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三、茶器中国人饮茶,最早没有专门的茶具,到了西汉,在王褒的《僮约》中才第一次提到“烹茶尽具”,这个“具”,当属茶具了。
随着南北朝时饮茶之风开始兴起,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煮茶、饮茶的专门器具也就诞生了。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总结了前人的煮茶、饮茶用具,开列了20多种专门器具,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记录。
陆羽所列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如下几类:生火、烧水煮茶器具,包括风炉、承灰、莒、炭(左木右过)、火筴、鍑、交床和竹夹。
烤茶、煮茶和量茶器具,包括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
盛水、滤水和提水器具,包括水方、漉水囊、瓢和熟盂。
盛茶和饮茶器具,包括碗和札。
装盛茶具的器具,包括畚、具列和都篮。
洗涤和清洁器具,包括涤方、渣方和巾。
四、熟制与品饮(一)茶的烹制中国历代的烹制茶水之法大致有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等。
煮茶法是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烹煮,唐代以前盛行此法,陆羽在《茶经》中对其作了详细介绍。
大体上讲,先将饼茶研碎,然后煮水,当釜中水微沸时加入茶末。
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茶,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
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孟之中备用。
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
此时将二沸时盛出的沫饽浇入釜中,称为“救沸”、“育华”。
待精华均为,茶汤便好了。
点茶法以宋代最为盛行。
点茶法不直接将茶入釜烹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
但茶末与水也同样需要交融一体。
点花茶法是将梅花、桂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末茶同碗中,热茶水汽蒸腾,双手捧定茶盏,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同置碗中,热茶水汽蒸腾,双手捧定茶盏,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
泡茶法因茶叶种类不同、地区差异而有所区别。
但大体上讲,以民茶味、虽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
浓淡则因人因地而异。
(二)饮茶之法饮茶之法,在中国茶文化史或茶饮史上,颇具地域、民族、饮人类别等丰富的形态差异,同时也明显呈现为历史风格变化特点的文化现象。
五、斗茶斗茶是由品茶、点茶及对茶品的鉴别和茶事的艺术化中发展而来的。
斗茶又称“茗战”,究其源则见于唐代:“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唐·冯贽《记事珠应当指阳的是,“斗茶”,是竞争、比赛,比的是茶品、汤泉,竞的是点茶之技艺。
帮“斗茶”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点茶”,尽管二者有时混同称谓。
宋而后,“斗茶”之习渐寝,而“点茶”作为茶艺和茶道的技巧功夫、生活艺术却沿袭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