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生平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短暂而迷雾重重的生平全剖析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短暂而迷雾重重的生平全剖析楔子《滕王阁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妇孺皆知。
它的创作者,正是中国唐代的天才王勃,“初唐四杰”之首。
他是天纵奇才,才华盖世。
他又有涯先谢,英年早逝。
本文的主角就是这位生命短暂却华光照耀后世的天才——王勃(字子安)。
由于《旧唐书》和《新唐书》两部官方史料中,对王勃出生年份记载的缺失,并且对他死去时间的记录又互相抵牾。
因此,有关盖世天才王勃的生平,千百年来迷雾重重。
就连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时的年龄,千百年来就有13岁、14岁、22岁、29岁等各种说法,众说纷纭。
幸赖数代前贤学者对王勃传世作品进行前仆后继的辑佚,不断考证,有关王勃身上的谜团渐渐得以揭开,接近真相。
笔者在此要重点提及以下几位研究王勃的前贤名字,他们是:清代钱大昕、清代姚大荣、清代蒋清翊、清末罗振玉、民国刘汝霖、近代岑仲勉、现代傅璇琮。
本文即是综合以上前贤的考证成果,而绝不敢掠美。
王勃的出生年份先说王勃的家世,很清楚。
王勃,唐代山西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爷爷是隋朝大儒王通,父亲是王通次子王福畤。
王勃是王福畤的第三子。
王勃的出生年份,史书没有记载,他谜团的根源就诞生于此。
不论《新唐书》抑或《旧唐书》,均未记载王勃的生年,只说他非常聪慧,六岁即善辞章,九岁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并且作《指瑕》十卷。
按现代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的考证,唐麟德元年(664年),王勃被刘祥道向朝廷上表举荐,当时王勃才14岁。
如此,则王勃的出生之年,应当是唐永徽元年(650年)。
假若你只读两部唐书,却不读王勃的诗文作品,肯定无法厘清。
其实王勃的出生年份,王勃自己已经告诉了世人!!他在作品《春思赋》的开篇前两句已经说清楚了——“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咸亨二年,即公元671年,据此往前推算,可知王勃出生于唐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前一年,天可汗李世民刚刚去世,大唐王朝新的君主唐高宗李治正式登基。
王勃传世作品《王子安集注》,唐代杨炯整理,清代蒋清翊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历史趣谈:王勃简介 唐代时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王勃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勃简介唐代时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王勃生平导语:王勃(约650|676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王勃(约650|——676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
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
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
他们四人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生活常识分享。
王勃生平简介.doc

王勃生平简介王勃是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王勃生平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王勃生平简介早年经历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龙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祸起《斗鸡赋》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
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唐代诗人王勃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王勃生平简介王勃,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初唐四杰之首,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勃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勃生平简介王勃字子安,唐代著名诗人,祖籍古绛州龙门,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河津。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
据《旧唐书》王勃简介记载,王勃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六岁就能写文章,而且文笔流畅,被誉为“神童”。
王勃九岁时,不仅能读颜师古注的《汉书》,还撰写了十卷《指瑕》,指证颜师古的不足和错误,为世人称颂。
王勃十六岁就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职朝散郎,但王勃恃才傲物,因为写了《斗鸡檄》触怒权贵,被赶出沛王府。
遭遇挫折的王勃游览巴蜀山川景物,三年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文。
返回长安后,王勃求补得虢州参军一职,可后来又因私杀官奴而再次被贬。
676年8月,王勃在去交趾县探望父亲返回的路上,不慎落水后惊悸而死。
在诗人辈出的唐代,王勃以其独有的才华和文学主张为世人和后人所推崇。
王勃崇尚实用文学,抵制魏晋时期虚华无用的文风,在转变风气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在诗词方面擅长五律和五绝,现存于世的诗有80多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王勃在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佳品,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滕王阁序》。
王勃虽然英年早逝,但从王勃简介中可了解到他所撰写的著述却很多,比如《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等等,可惜尽皆失传了。
王勃代表作“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大气磅礴的《滕王阁诗》借凭栏所见抒发“物换星移”的人生感慨,堪称神来之笔,成为盛唐诗人王勃的代表作,由此,王勃本人也被唐高宗盛赞为“大唐奇才”,一度受到万众瞩目。
在盛唐众多的诗坛圣手中,“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一位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
相传王勃自幼聪明好学,文采出众,六岁能作诗,乃是一位天分过人的“神童”,十四岁便已经应举及第,一度出任虢州参军,被当时的朝廷中人普遍看好,都认为他前途无量,以至于他后来因事被贬,得知内情者,无不叹息。
王勃的详细信息

王勃的详细信息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勃一生短暂,但给中国的诗词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勃的详细信息,欢迎大家阅读!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
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 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
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6篇残缺之文。
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
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
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诗人王勃生平事迹简介

诗人王勃生平事迹简介王勃是初唐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勃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勃的生平简介王勃,字子安,是唐代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作为四杰之首,是一个自由聪慧的人,据史书记载,王勃6岁能写文章,被人称为“神童”。
王勃最擅长的就是骈文,《滕王阁序》就是骈文中的上乘之作。
王勃儿童期时就能作诗人而且构思巧妙,有很高的文学才能,9岁读《汉书》,只出了文中的错误,可见他已经很博学了,到了十岁王勃就看遍了六经,之后12到14岁,王勃去了长安学医,直到663年,王勃回到家乡才积极入仕,不到20岁,王勃就成了朝廷中最年轻的命官。
当上朝散郎的王勃毕竟年轻,文章虽然写的很好,但是人情世故上面还是欠缺的,当时王勃经过别人的介绍进了沛王府,担任修撰,为了得到李贤的欢心,在李贤与李哲斗鸡时写了一篇《斗鸡赋》,此文被唐高宗所阅后,唐高宗命人将他逐出长安。
后来王勃再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经过虢州时,虢州司法凌季为他谋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位。
期间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而被判死刑,不过后来得到赦免,但从此王勃与官场无缘,他的父亲也因此被贬为南荒之地的县令。
王勃被称为什么由于王勃拥有很高的才能,并且王勃的诗十分的流利婉约,独具一格,所以被人们称为“诗杰”。
但是,王勃最早的称呼是与杨炯、骆宾王以及卢照邻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并且,王勃在四人当中,排在首位。
王勃出名很早,在年仅十四岁的时候,便已经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在《滕王阁序》这一文章当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称为了千古名句,受到了后人的万千敬仰,是许许多多文学家的标杆。
王勃被称为什么呢?王勃之所以被称为“诗杰”,除了《滕王阁序》这一名篇之外,还有就是王勃写下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送别自己的朋友时必说的一句祝词。
王勃 名篇

王勃:名篇一、王勃的生平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初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出生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唐朝的开国元勋王世充的后代。
王勃年轻时聪明好学,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
在他的短暂一生中,王勃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并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以其豪放激昂、雄浑壮丽的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开元绝艳之才”。
然而,王勃的一生并不如意。
他曾经历过家族衰败、流亡异乡等不幸遭遇。
最终,在年仅27岁时因病去世,未能见证自己成为唐代文学史上重要人物的地位。
二、王勃的名篇——《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王勃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之一。
1. 作品背景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时期创作的。
当时,他正身处于流亡异乡的困境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同时,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世界闻名,给了他无尽的灵感。
2. 诗歌内容《登鹳雀楼》描绘了王勃在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感。
整首诗以壮丽瑰丽的景象展开,既有对长安城壁、城楼、宫殿等建筑物的描绘,也有对美丽江山和繁荣景象的赞美。
3. 诗歌意义这首诗以其雄奇豪放、气势恢宏的风格,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表达了王勃对家国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壮丽景色和人间繁华的向往。
此外,《登鹳雀楼》还通过描述长安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展示了唐代盛世繁荣的一面。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历史意义的杰作之一。
三、王勃的影响王勃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的文学才华却为后世所称道。
他的作品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后人奉为楷模。
首先,王勃的豪放激昂、雄浑壮丽的风格开创了新的诗歌境界。
他以自由奔放、豪情万丈的笔触,表达了对家国、对时代荣光和人间美景的热爱。
其次,王勃通过《登鹳雀楼》等作品展示了对长安城市和唐代盛世繁荣的描绘,使得后来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最后,王勃以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榜样。
人物小传-王勃

人物小传-王勃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中国唐代文学家,被尊称为"开创唐代文学之先河"的文学鼻祖。
他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早登台场的文豪之一。
王勃自幼聪慧多才,喜欢阅读典籍。
他的文学才华早在年少时期就开始展现,以其豪放秀逸的文风和富有震撼力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有《滕王阁序》和《登鹳雀楼序》等,这些作品以其理论深度和雄浑气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后世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勃的才华和成就使得他成为唐代宫廷的宠臣。
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和对权势的不畏惧,短暂的官场生涯并没有给予他安稳的前途。
他因犯了某种政治失误,被贬谪到偏远的岭南地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终年在山野之间度过。
尽管王勃的生命经历短暂而曲折,但他取得了杰出的文学成就,并在唐代文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以及对自然美和人性的赞美。
他的文学和思想鼓舞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王勃的一生曲折而不幸,但他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文学遗产,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读。
王勃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学才华可以超越时代和阶级,他的努力和才华为后世文学家树立了学习和追求卓越的楷模。
他的成就也告诉我
们,坚持真理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是文学家的责任和义务。
王勃的资料简介

4、毛泽东评价王勃说:“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魂归南海
王勃因为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一件事对王勃的打击非常大,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是在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之际,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之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王勃的生平简介

王勃的生平简介王勃的生平简介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勃的生平简介,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勃的生平简介这是一场无声无息的自然风雨。
落水,太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王勃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飘落水中。
在触摸到水的冰冷时,是怎样的一种求生欲望,不得而知。
但我始终固执地相信,那曾经一抹多舛的生命,将尘世的污垢在水中,得到了最彻底的洗涤。
他有天赋,从小就享有神童的美誉。
连他的朋友杨炯都认为他好像有天神相助。
身为隋末大儒、著名学者、诗人王通的孙子,少年的王勃只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为经天纬地的大人物。
右相刘祥道慧眼识英雄,十分惊讶,称赞王勃为“神童”,专门上书举荐这个“神童”。
于是就有了两年后的制科,王勃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6岁。
入朝为官,让才华横溢、思维敏捷的他如鱼得水。
少年得志的王勃,也像其他文人一样,渴求在仕途一展才华。
唐高宗李治召见他,当面询问考察,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朝廷每有喜庆大典,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情。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王勃比孔子、孟子还要幸运。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称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而王勃遇到了右相刘祥道,遇到了唐高宗李治,前途辉煌!初入京师,凭着高超的文采,少年英才的王勃让唐高宗李治龙颜大悦,这也惊动了另一位少年——皇子沛王李贤。
于是,王勃被沛王李贤邀至沛王府成为侍读,为沛府修撰,备受器重。
这是王勃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候。
然而命运也常常像游戏,时不时要捉弄一下这位少不更事、漫不经心而又自恃才高的少年。
正当王勃做着用文章来经营人生的美梦和万人羡慕的同时,一篇《檄英王鸡》为自己招来了祸患。
当时皇宫中风行一种斗鸡的游戏,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他们玩得正高兴,王勃却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来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助兴。
王勃的资料

王勃的资料简介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初期文学家,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他是中国文坛上最早的五言律诗创作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生平王勃出生于大唐盛世,家境优渥,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颖好学,喜欢读书写作,对诗词格外钟情。
年少时期,他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文学才华。
他师从于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陆龟蒙,受到了陆龟蒙的指导和影响。
王勃早年在文坛上并不被人重视,但他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
后来,他的才华逐渐被人们所发现,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赞赏。
他的作品开始流传,并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王勃的写作风格独特,他的作品大多富有感情,情景交融,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他善于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时事的评论和议论,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代表作品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滕王阁为背景,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抒发了王勃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对王勃自己文学创作的坚持和追求。
滕王阁序的开头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这一段描绘了滕王阁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滕王阁的美丽和壮观。
接着诗人写道:“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这一节描绘了滕王阁的内部景观,其中腾蛟起凤和紫电青霜的描写给人以神奇的感觉。
滕王阁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被广泛传诵,并被后世的文人学士们视为楷模。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是王勃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描绘了北方边塞的风貌,展现了军士们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精神。
这首诗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雄伟景色,展现了北方边塞的壮丽和恢弘。
接着诗人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表达了诗人意欲追求更高境界的志向。
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北方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和祝愿。
王勃的生平事迹

王勃的生平事迹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是「初唐四杰」之首(「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
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孙。
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
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勃既废,客剑南。
久之,补虢州参军。
坐事,复除名。
勃父福畤,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交趾省父。
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
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勃有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卷。
位居「唐初四杰」之首的王勃,自幼聪明过人。
七八岁时,文章就写得又快又好;十几岁,就很有名气了。
但他自恃才高,不巴结权贵,因此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一年秋天,王勃单身一人,千里迢迢地去看望被贬为交趾县令的父亲。
他在九月重阳这天,来到江西南昌(当时称为洪都)。
恰好这一天正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女婿吴子章的生日。
值此秋高气爽,佳节良辰,阎伯屿在临江傍水的滕王阁里大摆筵席,款待全城的达官显贵、文豪才子。
他在一个多月前,就叫吴子章认真写好了一篇《滕王阁序》,以便在宴会上当众炫耀。
王勃碰巧经过这里,只见车马盈门,宾客云集,热闹非凡。
他想进去看看,又觉得自己有些寒酸;无奈饥肠辘辘,精疲力尽,犹豫再三,决定还是壮着胆子进去吃喝一顿再说。
于是稍整衣裳,尾随源源而来的宾客走进去,在一个空位上坐下,却不料正坐在首席。
大家看王勃少年老成,凛然正气,倒也有几分敬服。
诗杰王勃的生平简介

诗杰王勃的生平简介诗杰王勃的生平简介诗杰王勃王勃(649/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初唐时代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诗杰王勃的生平永徽元年(650年)出生。
王勃出身世家,是隋炀帝时经学大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天下目为神童。
《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王勃写文章往往前先磨墨数升,然后畅饮酒酣,引被覆面卧,待酒醒时“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麟德元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大为赞赏,向朝廷表荐,麟德三年(666年),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王勃恃才傲物,经常得罪人。
后任虢州参军。
王勃私匿罪奴曹达,被告发。
王勃惧事泄,杀曹达,以“擅杀官奴”论死。
其父受牵连贬官交趾(今越南北部)县令。
不久,王勃遇大赦,仅去官职,上元二年渡舟前去交趾省亲,次年(上元三年)秋返回广州,渡海溺水而死,一说溺水被救起,不久惊吓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许多从事渔业、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称他为水仙王,供奉于船上、港口、河边。
王勃的诗多描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情志;也有一些抨击时弊,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贵族的不满之作;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
工于五律、五绝,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以其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
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他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启》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
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
”对初唐文坛的风气转变起了很大作用。
有关于王勃的资料

有关于王勃的资料 王勃 (约 650 年—约 676 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 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王勃的资料,希 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勃的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 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 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 文学才能。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 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 帝内经 》、《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 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 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 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 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 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 进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 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 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 《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 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祸起《斗鸡赋》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 的欢心。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 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
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 而叹道: “歪才, 歪才! 二王斗鸡, 王勃身为博士, 不进行劝诫, 反倒作檄文 (古 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 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王勃生平介绍

王勃生平介绍
王勃(650—676 ),初唐诗人。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
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
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
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
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参军;后来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
其父王福畴因受王勃牵连,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
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年仅二十七。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
他们都力求革新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的齐梁宫体诗风,拓宽诗歌题材,表现积极进取、健康昂扬的精神,抒发政治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由于他们在革新齐梁诗风和促进五律渐趋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杜甫有“王杨卢骆当时体”的赞誉。
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他的诗大都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
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阁序》著名。
历史故事-王勃的故事

王勃的故事
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初
唐四杰”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的家庭出身,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下
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勃的故事,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成长历程。
王勃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是
一位小小的县令,家境并不富裕。
然而,王勃却自幼聪明好学,对
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据史书记载,王勃小时候曾在家门口的石碑
上刻下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后来都被收录在了《全唐诗》中。
王
勃的母亲也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尽管家里条件有限,但她还是尽力
让王勃接受良好的教育。
王勃年轻时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在唐高宗年间考中了进士。
进
士是唐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的学位,意味着王勃已经成为了一名官员。
然而,王勃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立志要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成为官员之后,王勃开始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
他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的官员,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唐太宗时期担任
太子洗马一职。
王勃个人简历

王勃个人简历想知道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的生平事迹吗?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王勃个人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王勃个人简历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生活经历王勃,字子安,被称为诗杰。
王勃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
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诗人王勃的生平简历

诗人王勃的生平简历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勃的生平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早年经历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龙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生平: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主要事迹: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
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
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
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
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唱,仕途艰难的感叹和一些抒写乡思的作品。
在蜀期间,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王勃都称病辞谢。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
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
但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沉重的打击。
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
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
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
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
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
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
至于王勃擅杀官奴的具体情况,史无详载,是非莫辨。
不过,王勃没有象第一次废官后那样寄情于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这劫后余生。
“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著撰之志,自此居多。
……在乎辞翰,倍所用心。
”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决计弃官为民而不就任。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
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
这是王勃一生中创作最宏富的时期。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
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
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
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名人评论:自唐代以来,人们对王勃诗歌成就评价一直较高,但本世纪关于王勃诗歌研究的成果却不太多、也不太深入。
本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文学史、诗歌史及唐诗论著,大多着眼于王勃在近体诗成立过程中的贡献,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即云:"他所作以五言为最多,且均是很成熟的律体"。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也认为,"(王)勃诗率多五律","七律虽然在那时没有发扬光大,正式成立,但他也有仿佛那样的篇什;如《咏滕王阁诗》便是"。
胡云翼《唐诗研究》就说:"(王)勃的好诗往往在他的五绝中,《艺苑卮言》称其逼近乐府,信然。
但因其作品专尚才华,便免不了雕刻粉饰,这在他的七律诗中看得出来。
他仅有才华,而无气魄;加以少年殂落,未能尽量发洩才气,造诣便止于是了。
"相比较而言,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王勃诗歌的研究有所深入。
如刘开扬在其《初唐四杰及其诗》中说:"四杰的离别、怀乡诗以王勃写得最好",在四杰中王勃的诗受乐府影响最深。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王勃的诗"内容虽然开拓得不够广,但的确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他在"七言、杂言体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创造",他的"创作,初步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作基础的。
有风有骨,摆脱了齐梁浮华补假的习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
"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以创作而论,他的诗文在四杰中也是最有特色的。
……有很多作品中透露出由于政治上不得意而发出的不平之鸣。
" "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颇为壮健。
……全诗也具有乐观的气氛。
""五绝如《山中》,此外如《寒夜思友三首》等,不只以写景见长,抒情也恳切真挚,能够打动人的心弦。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的研究成果多了一些,但多为王勃一些名作的单篇赏析,专论王勃及其诗歌艺术的论文则寥寥可数。
八十年代初,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次关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城阙辅三秦"理解的争论。
丘良任在《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上发表了《"城阙辅三秦"解》,对当时多数诗歌选本、课本均释"城阙"为长安,"以为此诗为王勃在长安时作"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城阙"乃指"成都",此诗应为王勃在虢州时作。
不久,施蛰存、启功分别发表了《说"城阙辅三秦"》、《也谈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都认为,"城阙"非"长安",而是"成都",施文还认为,诗题中的"蜀州",即是指以成都为首府的旧蜀郡,不会像某些注本说的"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蜀州"的"蜀州",因为王勃卒于上元二年。
李坦在《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发表了《〈"城阙辅三秦"解〉献疑》、梁超然在《语文园地》1983年第6期发表了《城阙、宦游及其他──〈"城阙辅三秦"解〉质疑》均对丘良任文提出了不同意见。
程亦军对此次讨论作了初步整理──《对"城阙辅三秦"的不同解释》。
刘道明的《论王勃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从王勃的生平事迹、诗歌思想和对诗风改革的贡献三方面进行了论述,说王诗"都反映了与宫体诗不同的内容","实现了题材和内容的突破",其《铜雀妓》是"为吊古之作树立了典范",《采莲曲》比之杜甫的"三吏"、"三别"也"丝毫无有逊色之处",《滕王阁序》附诗"可称得上唐代七律走向成熟的一篇代表之作"等。
这些评价似乎都嫌过高,尚有可商之处。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
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
《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郑振铎先生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王勃作为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是无愧的。
我的读后感:王勃是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他用他的诗歌述说着他的所见所想,述说着他的欢乐与苦闷,失落与追求。
他用短暂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一道永远亮丽的文学风景,在腾王阁永不褪色的壮丽图画中,我们又隐隐捕捉到了他豪放超逸的情致之外的些许无奈;我们读到了那份萦绕在他心头的个人宦途失意的低沉感慨。
我们看到他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化悲凉为旷达的豪迈,他用坚毅不拔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情怀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拨动了生命中最强的音符,奏出了与命运抗争、不甘沦落、积极进取的命运交响。
范文:走进王勃作者:徐国琴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腾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喜欢王勃,完全是一篇文章。
文章是著名的《腾王阁序》,人人皆知。
篇尾赋诗曰: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对王勃卒于英年,十分扼腕。
上天总是不爱惜人才,世俗总是疾贤妒能。
因为年轻,所以心高气盛;因为博学,所以持才傲物。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性情中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免不了遭打击的宿命。
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腾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遥望清冷的腾王阁,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斜阳拥抱着欲泣的腾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