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中药处方大全

中医中药处方大全

中医中药处方大全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中药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处方经验,使得中药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中药处方,供读者参考。

1.诸事汤【组成】生地、黄柏、牡丹皮、木通、车前子、茯苓、山药、煨大枣。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适用症】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小便黄赤、烦热、口渴、或尿道灼痛等症状。

2.四妙丸【组成】僵蚕、蜜炙生姜、大枣、红枣、茯苓、甘草、白术。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适用症】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

3.八正合剂【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柴胡、枳壳、黄芩、生姜。

【功效】清热解毒、疏肝解郁。

【适用症】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头痛、目赤、口苦、烦躁不安等症状。

4.四季气调汤【组成】生姜、红枣、山药、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养阴、调和四季之气。

【适用症】用于气虚引起的四肢乏力、气短懒言、面色少华等症状。

5.八珍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党参、熟地、枸杞子、齐墨。

【功效】补气养血、健脾益肺。

【适用症】用于气血虚损引起的心悸失眠、乏力、面色无华等症状。

6.攻毒散【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黄芩、大青叶。

【功效】清热解毒、降火消肿。

【适用症】用于风热外袭、热毒内伤引起的咽喉肿痛、疮疖肿痛等症状。

7.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黄芪、云苓、裙带、党参、熟地、枸杞子、齐墨、山药、薏苡仁。

【功效】益气养阴、补虚填精。

【适用症】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乏力懒言、气短、脱发等症状。

8.消渴汤【组成】黄芪、黄连、黄柏、石决明、瞿麦、夜交藤、车前子、白茅根。

【功效】清热利湿、祛病浊。

【适用症】用于糖尿病引起的多饮多尿、口渴、便溏等症状。

9.逍遥散【组成】天麻、石菖蒲、山药、香附、仁参。

【功效】宁心安神、开窍醒脑。

【适用症】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

10.四逆散【组成】细辛、附子、干姜、独活、川芎、白芍、柴胡。

李先生万病用一方(五积散应用经验)

李先生万病用一方(五积散应用经验)

李先生万病用一方(五积散应用经验)李先生万病用一方摘自《医林旧事:那些远去的中医大师们》李二先生者,岳池啸马乡(解放后划属合川县肖家镇)人也,世居啸马寨下干坝子,清末岳池、合川间名医。

因幼时出痘,面部痘疮搔破而留下疤痕,兄弟三人,先生行二,时人遂呼为“李二麻子”,久之而忘其大名。

其治病也,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恒用一方治之,那方药便是古方“五积散”。

为简便书写,二先生将其方药刻板印刷,再据来诊者病情之寒热虚实,于方后增书引经草药数味。

病者服后无不效者,因而求治者甚多。

五积散出自《局方》,方中含麻黄汤、平胃散、二陈汤、四物汤诸方主药,功能表散风寒,内和气血,故凡外感风寒湿邪之疾,内伤生冷之证,以及妇人经带,男子寒疝等疾病,用之得当,无不效若桴鼓。

无怪乎,李二先生选中此方来医治百病。

(近代名医蒲辅周亦推崇此方。

)先生为人谦和,素性仁慈,心系病家。

凡病家有请,无论贫富、远近,咸往诊之。

先生诊病不计诊金,因而延请者贫病居多。

中年后,出诊每以驴代步。

驴项系一铜铃,一路叮当作响,沿途群众闻得铃声,便知先生路过。

若有病者,路请先生,先生辄驻足诊之,诊毕,仍出印版处方一张,方后添上几味药引,付与病家,又骑驴而去。

春夏疾病流行,诊务繁忙,当天所请病家,白天未曾走完,夜则继之。

或夜半人乏,或驴困不前,便于路旁树下,庙门桥脚,栓驴歇息。

务将所请病人,尽早诊治。

其心系病家,盖如此也。

逢场天,二先生在啸马街上某药店坐堂,药店内常病人盈门。

先生药方本已印好,只需据病加些药引,因而诊病较快,而药店常因五积散药味较多,检一剂药需费些时间,因令不少病家等待半天。

故尔药店老板与店中伙计,常于闲天将五积散原方预检数十包,俟逢场拥挤时,将预包之药付与病家,只需告知所加引子。

即使这样,逢场天也令伙计们忙到太阳偏西,方能吃上午饭。

生意如此兴隆,店主自然喜欢,小二未必高兴。

有一新来学徒,人小力弱,不克耐劳忍饥,背着主人时有怨声,恰被二先生闻得。

中药常见处方药

中药常见处方药

中药常见处方药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中药中,处方药是指根据中医理论以及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配制的药物。

这些处方药常常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与慢性疾病,并且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药常见处方药的使用情况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黄连汤黄连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处方,由知母、黄连、黄芩等多味中药组成。

此处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主要适用于肺热咳嗽、胃热呕吐、腹泻、痢疾等症状。

黄连汤的用法是将适量中药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煎煮20分钟至药液呈黄色即可。

一般每日3次,每次口服100毫升。

使用时,应注意过敏体质及孕妇避免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温经发汗的中药处方,由桂枝、生姜等多种中药组成。

此处方主要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如身体发热、头痛、恶寒等。

桂枝汤的用法是将适量中药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煎煮30分钟至汤色略带黄色即可。

每日3次,每次口服100毫升。

使用此处方时要注意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三、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补血养颜的中药处方,由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等多味中药组成。

此处方主要适用于女性在月经期间发生的症状,如经血量过多、月经不调等。

四物汤的用法是将适量中药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煎煮40分钟至药液颜色呈红色即可。

每日3次,每次口服100毫升。

使用此处方时应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总结起来,中药常见处方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根据中医理论以及患者的情况来配制,常常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和慢性疾病。

对于黄连汤、桂枝汤和四物汤等处方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进行了介绍。

在使用中药处方药时,应根据医嘱使用,控制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对中药处方药的正确了解和使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粉末特效处方集中医特效处方

中药粉末特效处方集中医特效处方

中药粉末特效处方集中医特效处方中药粉末特效处方集:中医特效处方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独特疗法和文化宝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借鉴。

中药粉末作为中医药的一种形式,不仅方便了携带和服用,还增强了其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粉末的特效处方,帮助读者了解中医特效处方的广泛应用。

1. 麻黄附子细辛汤粉麻黄附子细辛汤粉是一种经典的外感风寒型感冒药方。

将麻黄、附子、细辛等中草药研磨成细粉,服用时加入温水调匀即可。

该处方能够祛风散寒,开窍醒脑,对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2. 四逆散粉四逆散粉是一种用于治疗心绞痛的特效处方。

该处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等药物研磨而成。

服用时将粉末加入温水中煮沸后饮用。

四逆散粉能够温阳散寒,舒展心脉,有效缓解心绞痛和胸闷等症状。

3. 枳实大黄汤粉枳实大黄汤粉是一种治疗肠胃功能不良的特效处方。

该处方由枳实、大黄、芒硝等药物研磨而成。

服用时将粉末加入温开水中冲服,能够通便润燥,舒缓胃肠道不适和腹胀等症状。

4. 莲子退烧散粉莲子退烧散粉是一种治疗小儿高热症的特效处方。

该处方由莲子、炒麦芽、法半夏等药物研磨而成。

将粉末加入温水中调匀后饮用,能够清热解毒,有效控制高热、惊厥等症状。

5. 参苓白术散粉参苓白术散粉是一种治疗慢性肾炎的特效处方。

该处方由人参、茯苓、白术等药物研磨而成。

将粉末加入温水中调匀后服用,能够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有效改善慢性肾炎引发的水肿、腹胀等症状。

6. 鳖甲龟板散粉鳖甲龟板散粉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的特效处方。

该处方由鳖甲、龟板、桂枝等药物研磨而成。

将粉末加入开水中冲泡后饮用,能够强筋健骨,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中药粉末特效处方集,丰富了中医治疗的形式和方法,其应用范围广泛,疗效显著。

然而,粉末状的中药使用时也需要注意剂量的控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此外,由于个体差异和患者身体状况的不同,每个人对中药粉末的反应也可能有所不同。

中药处方组成如何进行科学配伍

中药处方组成如何进行科学配伍

中药处方组成如何进行科学配伍中药处方的科学配伍是中医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以及患者的康复进程。

合理的配伍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减轻毒副作用,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那么,如何进行中药处方的科学配伍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例如,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而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

只有深入掌握每味药的特点,才能在处方中准确地运用它们。

在进行配伍时,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者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在治疗风寒感冒的麻黄汤中,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以散风寒;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为佐药,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中药的配伍还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关系。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半夏畏生姜;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相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配伍。

中医的用药原则

中医的用药原则

中医的用药原则中医的用药原则处方原则,从大的方面讲有二条:一是必须在辨证立法之后处方;二是以《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等制方理论为指导组成方剂。

第一条已见前述,本节重点讨论第二条。

《内经》提出的处方原则—君臣佐使,是对处方用药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从众多方剂的用药方法、主次配伍关系等因素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处方指南。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正是对这一原则的高度抽象总结,反映了它的实质和意义,也说明它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故李杲曰:“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之,此制方之要也”。

无规矩不能成方园,因此处方用药决定何药为君、为臣、为佐使,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也只有如此,方能组出主次分明,配伍严谨,疗效可靠的良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它的含义与用法。

其含义是:君:即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为一方中的核心。

如麻黄汤中的麻黄;白虎汤中的石膏。

臣: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麻黄汤中的桂枝;白虎汤中的知母。

佐:其义有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如麻黄汤中的杏杜;银翘散中的牛蒡子、桔梗;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如大乌头煎中的蜂蜜;小青龙汤中的五味子;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亦可理解为在治纯寒证时,于热剂中少加寒品,以免热性上升,不肯下降,如加胆汁童便于热药中,引入肝肾之类;治纯热证时,于寒剂中少加热药,以行散之,以免凝闭郁遏之患,如左金丸之用吴茱萸。

他如为避免病势格拒,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亦反佐之意也。

使:有两个含义。

①调和诸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如麻黄汤中的甘草;②引经药,即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中药处方分析

中药处方分析
中药处方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如饮食禁忌、不良反应等。同时,医生还需要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加减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病情需要 在注意事项方面,患者需要注意遵医嘱用药,避免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患 者还需要注意饮食禁忌等问题,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 挥 在加减变化方面,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药物加减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病情需 要。例如,在治疗感冒时,如果患者出现咳嗽症状,医生可能会在原处方中加入止咳药物; 如果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则可能会加入消食导滞的药物 总之,中药处方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处方的疾病与症状、药物选择与配伍、 剂量与用法、方剂分类与特点以及注意事项与加减变化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中药处方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学习中医知识提高临床 诊疗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中药处方的药物选择和配伍是关键环节。医生需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轻重、患者体质 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还需要根据药物的药性、药效、剂量等因素进行合理的 配伍 在药物选择方面,需要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例如,针对热性疾病,医生 可能会选择具有清热泻火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针对寒性疾病,则会选择具有温中散 寒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 在药物配伍方面,医生需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药效的协同作用。例如,在桂枝汤中, 桂枝和白芍可以调和营卫、舒缓筋脉,与生姜、大枣等配伍可以治疗感冒与用法
中药处方的剂量和用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药物的剂量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 强度,而用法则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中药处方的剂量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来决定的。医生需要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剂量。同时,还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来选择合 适的用药方式,如口服、外用等 例如,在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山茱萸等药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该药需要口服,并在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引火归元治顽疾(附处方)

引火归元治顽疾(附处方)

引火归元治顽疾(转载)发表者:赵东奇引火归元”是中医的独特治法之一运用得当,每能提高疗效。

“引火归元”是治疗肾火上升的一种方法。

肾火上升又称为“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浮火”、“浮阳”等等。

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等。

其治疗,可于滋肾药(熟地、山药、山萸、女贞子等)中加肉桂、附子之类以引药下行,也可用肉桂、附子、五味子熟地等治疗。

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使之归于肾中;熟地、五味子补肾而收敛,使肾火不再上行,上热下寒诸证可以消除。

肾火即命门之火。

肾藏元阴元阳。

肾阴需命门之火的温养,命门则需肾阴的滋涵。

有人把命火喻为为龙火,如龙伏水中不宜浮越。

说明了命火与肾阴的关系。

若肾阴不足,往往导致龙火浮动(即肾火妄浮),便会出现上述多方面的症状。

“肾火妄浮”由于它既有阴虚的一面,又有阳虚的另一面,治疗上若一派滋润,不顾温阳或大剂温阳,不顾养阴,则妄浮之肾火愈演愈烈。

前贤创引火归原之法,于滋阴方药中加肉桂、附子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不升,疗效较好。

正如陈仲龄所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于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是也。

”引火归原法在临床上应用研极广,可治疗下列疾病:1、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头昏胀痛,太阳穴疼痛更甚,性情急躁,面部烘热,口干不欲饮,唇舌溃破,畏寒肢冷,两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证属下元空虚,阴不敛阳,阳浮于上,虚火上扰,治宜填精温肾,引火归原。

方药:首乌、枸杞、龟板、龙骨各30克,肉桂冠,5克,(后下)细辛4,5克,吴萸6克,川流不息芎、蒿本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尿崩症:口渴难忍,大量饮水,小便频数且量多,面红唇赤,畏寒,舌红无苔,脉虚数,证属下元虚寒,孤阳上浮,治宜温肾补虚,引火归原。

方药:制附片10克(先熬),肉桂花3——6克,山药30克,熟地20克,枸杞15克,乌梅10克,甘草20克,红参10克,水煎服。

方剂知识点

方剂知识点

方剂知识点一、方剂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治疗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配伍而成,用于防治疾病。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1. 主药:针对主要症状或病因选择的药物。

2. 辅药:协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

3. 佐药:减轻或消除主药的毒副作用的药物。

4. 使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

三、方剂的分类1. 按照治疗作用分类:- 发散风寒类- 发散风热类- 清热解毒类- 补益类- 活血化瘀类- 利水渗湿类- 温里祛寒类- 安神类- 平肝息风类- 化痰止咳类- 理气类- 收敛固涩类- 驱虫类- 其他类2. 按照处方来源分类:- 经典方:源自古代医学典籍的方剂。

- 经验方:根据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创制的方剂。

- 民间方:流传于民间,未经正式文献记载的方剂。

四、方剂的配伍禁忌1. 十八反:某些药物共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 十九畏:某些药物共用会减弱药效。

3. 妊娠禁忌:对孕妇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五、方剂的临床应用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随证加减:根据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

3.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1. 方剂药理研究: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 方剂剂型改革:开发新的方剂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依从性。

3. 方剂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方剂配比和质量控制标准。

七、常用方剂举例1. 麻黄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2.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

3. 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4. 八宝丹:用于治疗气血两虚。

5. 五子衍宗丸:用于治疗男性不育。

八、结语方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请注意,本文仅为方剂知识点的概述,具体应用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成药临床运用

中成药临床运用
的包装并携带方便。
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 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凉开、温开;
是以制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
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以
治疗里寒证的中成药。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三大类。临床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为辩证要点。临床可用 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末稍循 环障碍、血栓闭寒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者。
乙酰氨基酚等药。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
嗽、口干、咽喉疼痛。
【注意事项】饮食宜清淡,个别患者服用维C银翘片导致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死亡。
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
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
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为寒下、 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 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辩证要点。临床可用于治疗 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
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①麻仁丸
【主要成份】由麻仁、制大黄、炒杏仁、郁李仁、当归、生白芍、厚朴、枳实组成。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消食导滞。用于胃肠炽热所致的大便秘结、胸腹胀满、口苦尿黄。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性便秘慎用。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须的。

一配伍1含义:所谓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2目的:药物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3内容:(1)七情配伍A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中药临床应用的7中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B内容(1)单价: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他要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2)相须:即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之性。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生姜杀半夏。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生产或增强毒副反应。

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逐等。

如上所述,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6项。

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二)君臣佐使1.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能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药治疗老中医的有效处方

中药治疗老中医的有效处方

中药治疗老中医的有效处方中药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卓越的疗效和相对较少的副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接受。

老中医作为中医界的精英群体,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因此,中药在治疗老中医自身患病时的应用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中药治疗老中医的有效处方针对老中医经常遇到的健康问题,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节气血、益气健脾、滋阴养肾、健脾化痰、舒肝理气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部分处方。

1. 调节气血老中医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常常会出现气血不调的情况。

气血不调会引发一系列的身体问题,如心悸、头晕、乏力等。

针对此类情况,以下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处方:【处方一】杞菊地黄丸(方剂)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药、茯苓等。

功能:补肺益肾、明目退翳、滋补肝肾、调理气血。

用法用量:一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益气健脾老中医因长期奔波和工作压力,脾气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脾气虚弱。

脾气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以下是一种适用于益气健脾的中药处方:【处方二】四君子丸(方剂)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益胃止呕。

用法用量:一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滋阴养肾老中医由于长期从事中医工作,容易导致肾阴不足的情况,肾阴不足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腰膝酸痛、失眠等。

以下是一种滋阴养肾的中药处方:【处方三】六味地黄丸(方剂)组成:熟地、益智、山药、茯苓、牛膝、泽泻等。

功能:滋阴补肾、固涩安神、健脾养胃。

用法用量:一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4. 健脾化痰老中医长期从事医疗工作,面对各种病症,往往肺脾受到一定影响,导致痰湿症状加重。

痰湿症状的加重会引发咳嗽、胸闷等问题。

以下是一种适用于健脾化痰的中药处方:【处方四】陈皮牛膝散(方剂)组成:陈皮、牛膝、茵陈等。

功能:健脾燥湿、理气止痛、化痰止咳。

用法用量:一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5. 舒肝理气老中医在医疗实践中,常常会面对情绪波动等问题,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中药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流传。

其中,中药学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渐走向国际化。

中药经典名方作为中医传承中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世界范围内中医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

在很多临床研究中,中药经典名方也被广泛运用,对许多疾病的治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药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详细探讨。

二、中药经典名方的定义及研究价值中药经典名方是指历代医家总结经验和创造的具有独特药效的处方。

这些名方经过长时间世代流传,形成了一些标记性的方剂,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它们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中药经典名方通过临床验证,具有稳定的疗效和常规用量,并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药经典名方的研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这些名方具有较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内容,帮助解决中医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术认识与挑战。

另一方面,中药经典名方在临床应用研究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们可以参考和借鉴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途径,为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药经典名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领域1.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中药经典名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上消化道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针对这些疾病,中药经典名方常用于改善胃肠道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等方面。

例如,经典方剂“四君子汤”可用于缓解腹泻、便秘、腹胀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人参健脾汤”可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状。

2.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中药经典名方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

中药经典名方可用于刺激气道、降低痰液粘度、扩张呼吸道,从而增加气体交换、减轻咳嗽、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药饮片、中成药使用管理规定及标准文件

中药饮片、中成药使用管理规定及标准文件

新政文登015号沈北新区[2013]87号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饮片、中成药使用管理规定及标准》为了加强我区中药饮片、中成药临床安全使用管理,提高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应用水平,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特制订我区中药饮片、中成药使用管理规定及标准。

一、中药饮片的使用管理(一)、中药饮片处方1、中药饮片处方应按《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要求》开具,开具中药饮片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施治和配伍原则,还应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2、中药饮片名称应当使用规范名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7号)书写;3、剂量使用法定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下方,并加括号,如捣碎、先煎、后下等;对中药饮片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5、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

若有配伍禁忌和超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名上方再次签名;毒性中药饮片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二日极量,对处方未注明“生用”的,应给付炮制品;罂栗壳不得当方发药,必须凭有麻醉药处方权的职业医师签名的淡红色处方方可调配,调配时必须混入群药,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三日极量(18g),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儿童不得使用罂栗壳。

6、普通中药饮片处方2日内有效,需再次调配的7天内予以调配。

(二)调剂1、药师应当认真逐项审核处方,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方可调剂。

药师不得擅自更改处方。

2、调剂人员应当遵守调剂制度,凭本院合格有效处方,调配发药,非本院处方不予调剂。

教你如何开处方

教你如何开处方

教你如何开处方君臣佐使,各显其功有些慢性病患者接过医生所开的中药处方后,常会习惯性的数一数其中哪些药曾经服过。

如果处方中自己服过的药味稍多,看着眼熟,便说这些药都吃过,并对这张处方的疗效产生了怀疑。

其实,这种看法不正确。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患者所看的只是表面现象,他们不晓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看不出处方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医理。

事实上,最常用的中药不过几十味。

所以,很多药在处方上的出现频率较高。

一张处方,若将其中的药味稍作变动,功效就会大大改变。

如治疗表寒证的方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若把方中的桂枝换成石膏,那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治疗热证的方剂“麻杏石甘汤”。

前者治疗风寒表实证,而后者治疗肺热咳喘证。

由此可见,仅一味药的差别,功效则大相径庭。

一张中药处方,如果仅是不同药味的简单堆砌,而没有法度,这就叫“有药无方”,其疗效是可想而知的。

中医处方的组成,有着严谨的法度。

这法度就是君、臣、佐、使。

《黄帝内经》指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明代的何柏斋进一步说明:“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

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君药是针对病因、主病或主要症状起关键治疗作用的药物。

一般方剂中的君药只有一两味,用量也比较大。

但这里所说的用量大,是与该药的常用量相对而言的,并非指处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

臣药作用就像大臣一样,起辅助君王的职能。

在方剂中,它主要是一些加强君药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作用有两个。

其一,协助君药、臣药加强对其他病情或主要症状的治疗;其二,它可起到制约君药毒性或烈性的作用。

如泻下方剂“谓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甘草)中的甘草,便是佐药的代表。

使药一是可以引导诸药之力直达病所,起到引药归经的作用的药物;二是对整个方剂中的药物起到调和的作用的药物。

如在一些药方中加入大枣、生姜、甘草等,便是取其调和诸药之功效。

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蠡测(一)

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蠡测(一)

张炳秀运用“药引”经验蠡测(一)【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药引”的发展沿革,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张炳秀教授对“药引”的基本特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理解,认为“药引”有药物易得、质地新鲜、协同起效、品种丰富等特点,其作用有引经、协同、调节气味、吸附、减毒及心理暗示等诸方面。

文中还介绍了张炳秀教授常用的“药引”:鸡子壳、鸡子黄、松节、桑枝、陈葫芦瓢、侧柏叶、白茅根、玉米须、向日葵杆芯、鸭跖草、马兰头、落花生叶、粳米等。

【关键词】张炳秀老中医经验药引业师张炳秀教授,为安徽省卫生厅“首届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68计划)”导师,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部一局)“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工作”指导老师。

迄今已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学验俱丰。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国医堂首席专家。

先生学宗《内》、《难》,旁征各家,早年受名师发蒙,曾受业于“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王乐匋教授,深得王老学验精髓。

张师临证,喜用且擅用“药引”。

于药引之用,取材广泛,讲究实用,且注重地域特色,灵活处方用药,发挥特定疗效。

现就有关先生运用药引经验作简要介绍,以供读者诸君借鉴运用,丰富临证用药。

药引源流简析1.《内经》开“药引”先河,为后世丰富其内涵外延奠定理论渊薮药引的概念在《内经》中已现端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明·何伯斋在解释此段经文时说:“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张师认为,《内经》所谓的“使药”可谓是“药引”的雏形。

现代医家仍有谓“药引”即为“引经药”者,如《辞海》对“药引”的释义为“处方中选用某种药物以引导诸药达到病处”。

清·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张睿则谓“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也都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

《内经》还为后世“药引”概念的外延发展提供了理论渊源,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为后来医家对“药引”概念的丰富,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持。

中药处方点评促进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意义研究

中药处方点评促进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意义研究

中药处方点评促进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意义研究发布时间:2023-02-28T03:57:15.420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4期作者:陈忠新张文娓闫丽莉宋小雪[导读] 目的:分析中药处方点评促进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意义陈忠新张文娓闫丽莉宋小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处方点评促进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2年10月临床收治病例100份为本次研究中的,在研究的过程中按照是否进行中药处方点评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内处方的用药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观察组患者在处方用药后,患者的满意度为47/50(94.00%),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的满意率为38/50(76.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处方点评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能更好的促进中成药临床的合理应用,在患者临床治疗以及用药的过程中能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建议临床在中成药处方开设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药;处方点评;中成药;临床用药引言中成药是临床研究中一种常见的治疗药物,在对不同类型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副作用小,用药安全性高等特点,且具有价格适中,疗效高等特点,是临床用药中做常见的药物之一[1]。

但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在临床用药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中成药误用等时间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针对其用药原则以及药方组成,临床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加强中医与西医之间的联系,实现中药处方点评,已报账用药的合理性[2]。

确保用药的合理性,能更好的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在研究中以我院100份病例资料为对象,回顾性分析中医处方点评对中成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应用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2年10月临床收治病例100份为本次研究中的,在研究的过程中按照是否进行中药处方点评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处方来源包括儿科、急诊科、妇产科以及内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传统中医诊病,处方遣药,喜用引药,由于引药的巧妙应用,效如桴鼓。

引药是在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药物归经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历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体会到辩证立法虽然精确,但是能否收到预期良效,还要看遣药配伍是否妥当;因为药物一经配伍,就大大增加了各药作用的复杂性,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协调或制约),药物的性能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因此,古人对引药的应用十分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代代相承,逐步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引药的应用进展不大,有渐被忽略的趋势。

引药是在当前中药配伍应用亟待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应当努力发掘,使中医药学的方药理论得以深化,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一、引药概述引药,亦称引经药、药引、或引经报使,主要是指处方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应的药物。

它是在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和中药药物归经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正如传统之用桔梗为了引载药上浮治疗咽喉病,用桑枝为引以治上肢病,以牛膝为引以治下肢病,用羌活为引以治足太阳膀胱经病,用青皮为引以治疗足厥阴肝经病,用酒为引以活血通经,用生姜为引以发表和胃,用灯心草为引以清心通淋等。

其应用药材、蔬菜、果实、谷物、草木、虫介及金属等类皆囊括其中,真可谓方圆曲直,运用精当,达到炉火纯青、美不胜收的境界。

早在东汉时期,《伤寒论》113方中就有52个方应用了引药;金元时期,《珍珠囊》明确提出了引药为“引经报使之说”;明清时期,引药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并有《药引论》专著问世。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引药应用逐步成为了临床处方基本原则之一。

正如《医学阶梯》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

《医学读书记》亦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药引论》则明确指出:“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

”均说明了应用药引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大抵选用引药根据疾病表现、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以及治疗目的、立方原则、药性特点等因素而定。

正确地应用引药,对引诸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矫正药味,便于服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引药的临床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即用于引药归经、佐助、佐制、反佐、调和诸药等。

(一)引药归经:如参苓白术散中用桔梗为引,似舟楫载药上达上焦以益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用吴茱萸、生姜为引,直走厥阴引诸药散陈寒;芪芍桂酒汤中用苦酒为引,引药入营分以增强泄营中郁热和散肌腠水湿之功;失笑散中用醋调服为引,引药入肝以解肝经瘀血疼痛。

(二)佐助:如八正散中用灯心草为引,既可导热下行而通关窍,又能增强通淋除湿的作用;炙甘草汤中用酒煮煎为引,增强了疏通经络、畅利血脉的功效;括蒌薤白白酒汤中用白酒为引,助药上行通达气血。

(三)佐制: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下为引,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过于温燥和升散,使升中有降;凉隔散用白蜜为引,既可存胃津、润燥结,又能缓和硝、黄之峻下。

(四)反佐: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人尿、猪胆汁为引,取其性咸寒,引阳入阴,使温热之药不为寒邪格拒,以利发挥回阳救逆之作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为引,借其苦寒性滑引姜附大辛大热药物入阴,以制盛寒对辛热药物之格拒,具有“甚者从之”之意。

(五)调和诸药:如麻黄汤、桂枝汤中用炙甘草为引,以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龙胆泄肝汤中用甘草为引,以调和诸药苦寒之性;达原引中用甘草为引,以缓和厚朴、槟榔、草果之力猛并能解毒,又可缓和知母、黄芩之苦寒。

此外,也有调和中州,固护脾胃之意,如常用生姜、大枣、甘草为引,即有此意。

二、引药的临床应用(一)蔬菜类引药1、生姜:辛,微温;入胃、脾、肺、肝经,其性走而不守。

作引药其效有三:宣散表寒,降逆止呕;化痰涤饮,通络利窍;调理肝胃,畅达气机。

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

引药用量1~3片。

2、生姜皮:辛,凉;入脾、肺经。

作引药是取其以皮走脾之意,引诸药入脾,有和脾行水之功效。

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

引药用量1~3片。

3、煨姜:辛,微温;入胃、脾、肺经。

作引药是取其性平和,既无干姜之燥,又无生姜之散,有和中止呕,固护胃气的作用。

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

引药用量1~3片。

4、葱白:辛,甘,温;入肺、胃经。

作引药能领诸药达表入里,其效有三:和调阴阳,通阳散寒,疏散表寒。

但表虚多汗者忌用。

引药用量1~2寸。

5、葱尖:辛,甘,温;入肺、胃经。

作引药意在以葱尖通关利窍,可开通膀胱关窍。

但表虚多汗者忌用。

引药用量1~2寸。

6、胡荽:辛,温;入脾、胃、肺经。

作引药是取其辛温香窜之性,领诸药外达皮肤,有疏风解表,发汗透疹的作用。

但疹已透出或非风寒外束而是热毒壅盛所致的疹出不透者忌用。

引药用量1~2棵。

7、香菇:甘,平;入肝、胃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托痘排毒,疏风透疹。

但有中寒者不宜用。

引药用量1~3片。

(二)谷物类引药1、粳米:甘,平;入脾、胃经。

作引药是取其甘缓之性,调护胃气,以防大凉之剂伤中。

引药用量3~15克。

2、陈仓米:甘、淡、平;入脾、胃经。

作引药其效有二:调中益气,涩肠止泻;顾护胃气,化湿止痢。

引药用量3~15克。

3、糯米:甘,温;入脾、胃、肺、肾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行营卫,有益气行血、透痘助浆的作用。

但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运化者忌用。

引药用量3~5克。

4、薏苡仁:甘,淡,平,微寒;如脾、胃、肺经。

作引药能助药健脾益气,除湿散满。

但大便干燥及妊娠期慎用。

引药用量10~15克。

(三)虫介类引药1、蜂蜜:甘,平;入心、脾、肺、大肠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解毒调中或润肠通便。

但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便溏者忌用。

引药用量10~15克。

2、蚕茧:甘,温。

作引药能助诸药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有生津止渴之的作用。

引药用量2~10克。

3、珍珠:甘,咸,寒;入心、肝经。

作引药能领诸药入心,有镇心安神、养阴熄风的作用。

但阴寒证忌用。

引药用量0.5克~1克。

4、桑虫:甘,平;入肝、脾、肺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散风透疹,托痘发浆,活血解毒,祛瘀通经。

本品有毒易伤脾胃,故凡痘毒脾败、皮薄脚散、泄泻不止者忌用。

引药用量1~5条。

(四)果实类引药1、梨:甘,微酸;入肺、胃、心、肝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清热润肺,消痰止嗽;又可助诸药清滋肝肺,退潮热止咳嗽。

但虚寒咳嗽、脾胃有寒者忌用。

引药用量3~5片或汁液半杯。

2、胡桃肉:甘,温;入肺、脾、胃经。

作引药能佐诸药补命门元阳,通经脉郁滞;又可助诸药补肾以运脾阳,调中以行滞气。

但阴虚火旺及痰火积热者忌用。

引药用量1~3枚。

3、大枣:甘,温;入心、脾、胃经。

作引药能导诸药入脾胃,和中助运;又可助诸药补益心脾,滋补气血。

但心下痞满、中满呕吐者忌用。

引药用量2~5枚。

4、龙眼肉:甘,温;入心、脾经。

作引药能领诸药入心脾,补益气血;又可领诸药直达心经,养心安神而增寐。

但内有痰火及湿痰者忌用。

引药用量3~7枚或3~6克。

5、鲜青果:甘,涩,酸、平;入肺、胃、肝、脾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清肝凉胆,清胃降火,又可助诸药解温热之毒,疗咽喉肿痛。

引药用量2~7枚。

6、莲子:甘、涩、平;入心、脾、肝、肾经。

作引药是取莲肉芳香之味,以清养心君,除烦安神;又取其稼樯之味入脾。

固涩之性涩肠,故能止滑泻。

但中满痞胀、溺赤、便秘者忌用。

引药用量5~20粒。

7、藕节:甘,涩,平;入心、胃、肝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凉血止血,散瘀生新;又可助诸药解咽喉之热毒。

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引药用量2~7个。

8、荷梗:微苦,平;入心、肺、肝、脾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升清除眩,和营舒筋;又可助诸药行气化饮,宽胸和中,清解暑湿。

但大便干燥者忌用。

引药用量0.7~1尺。

9、荷蒂:苦,甘,平。

作引药能领诸药上达,能清解咽喉肿痛以及和血散瘀、清降心火。

引药用量2~3个。

10、荷叶:苦,涩,平;入心、肺、肝、胆经。

作引药用其效有三:引药上行,消解咽喉肿痛;升阳散风止头痛;清解暑热,定眩止晕。

但体虚阳浮之体忌用。

引药用量半张或一张。

11、西瓜翠衣:甘,凉;入肺、胃经。

作引药有辅助药清暑除烦、止渴利尿的作用。

但中寒多湿,大便滑泄者忌用。

引药用量30~50克。

(五)草木类引药1、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脾、膀胱、小肠经。

作引药能导诸药入心、脾、膀胱,以清湿热、利关窍;又能清上、中二焦之余热。

但气虚小便不禁者慎用之。

引药用量1~3克。

2、芦根:甘,寒;入肺、胃经。

作引药是取其体中空虚,以起辅助疏散透疹的作用;又取其清凉而上升,领诸药直达头顶,以散解瘟毒。

但脾胃虚寒之呕吐作胀忌用。

引药用量10~15克,或鲜品3~5把。

3、醋柴胡:酸,苦,平,微寒;入肝、胆、心包、三焦经。

作引药能领诸药入肝胆经,以解半表半里之邪。

但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者忌用。

引药用量1.5~3克。

4、益母草:辛,苦,微寒;入心、肝、肾、心包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活血调经,化湿清热;又可助诸药消瘀逐滞,养血生新。

但气血素虚偏寒及阴虚血少者慎用。

引药用量6~10克。

5、鲜扁豆花:甘,淡,平;入脾、胃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除中焦之湿滞,理脾胃以止泄。

但阴虚及便秘者慎用。

引药用量7~10朵。

6、鲜扁豆叶:辛,甘,平;入肝、脾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清暑利湿,行气和中;又可助诸药调理中州,调和肝脾,舒筋化滞,止呕止泻。

但阴虚及便秘者慎用。

引药用量10~15片。

7、竹叶:甘,淡,微苦,寒;入心、肺、肝、胆、胃经。

作引药其效有五:清上焦之热,以助清利咽喉;清化阳明,以助清理胃经湿热;清病后余热,使余邪从小便分消;清心肝之热,以助降五志火热;清化痰饮之热,以助化痰涤饮。

但中上二焦无热者慎用。

引药用量5~20片。

8、淡竹叶:甘,淡,寒;入心、肺、胃经。

作引药能清上焦之热,清利咽喉,导热下行,又可清化暑湿相合之湿热,使湿与热不相合。

但孕妇慎用。

引药用量3~6克。

9、枸橘叶:辛,温;入肝,胃经。

作引药能领诸药达中上二焦,起到利咽导毒及理气和胃的作用。

但脾胃虚弱者慎用。

引药用量30~50寸。

10、桑枝:苦,平;入肝、肺、脾、肾经。

作引药能领诸药入肝养血,抵关节而舒筋;又可助诸药驱风除湿,消肿止痛。

引药用量3~10克。

11、竹沥:甘,苦,寒;入心、胃、肝、肺经。

作引药意在取竹沥性滑流利,能领诸药走窍逐痰,通利经络,益阴除热。

但脾胃虚寒而致肠胃滑泄以及寒嗽者忌用。

引药用量3~30毫升。

(六)金石类引药1、赤金、金器:辛,苦,平;入心、肝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镇摄心神,安宁魂魄;又可助诸药凉肝解热,定惊止搐。

但阳虚气陷、下利清冷者忌用。

引药用量,常取整块或一件,入药同煎后取出。

2、纹银:大寒,入心、肝经。

作引药能助诸药安神定志,镇惊明目,顾护胎元。

但阳气虚弱有寒者忌用。

引药用量,常取整块或一件入药同煎后取出。

3、元明粉:辛,苦,咸,寒;入胃、大肠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