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建构主义理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建构主义理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1.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2.建构主义学生观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建构主义知识观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第二,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第三,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4.建构主义教学观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1)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学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3)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

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您对这些观点理解与瞧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客观的东西,而就是主体的经验、解释与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与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就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瞧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瞧待呢?那就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就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就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就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就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就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瞧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就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就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与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就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就是由牛顿通过实践与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与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与实用性。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在234由,12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1)知识观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无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而有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鬼。

至于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答案。

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摄氏度的时候会沸腾,但是在高原地区水在90摄氏度左右就会沸腾。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本身具有情境性。

c、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題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都不同,所以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另一个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其中,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动建构性认为学生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

这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认为学习需要同别人合作来完成。

这个对应的就是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c、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特点)3、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 代表人物:1、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认知发展涉及同化,顺应,和平衡。

2、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是一个主动地过程。

3、维果斯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是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

3.建构主义学生观
(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
的由来。

(3)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建构主义是我国新课改三大理论基础之一,另外还有:人本主义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四个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是动态的,可以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的时候,知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需要更新和创造。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倡“情境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不容忽视,已有经验值得尊重。

但学生之间的经验又是不同的,具有一定差异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身上的发展潜能,重视他们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同时不应该对所有孩子一样的要求,因为学生们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

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三种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主动建构性。

学生学习不是直接从老师手上接过知识,而是在老师引导下去概括、综合、重组和转换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小伙伴直接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

因为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性,交流合作学习可以丰富知识和增加经验。

作为共同学习的共同群体,社会互动的合作讨论、交流共享的学习,非常重要。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从情境性的、可以具体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的,而不是干瘪的符号或词语。

实践出真知,情境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创造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1、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和合作者3、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做好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4、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结合实例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合实例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合实例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本文将结合例子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解读。

一、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古代时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又有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现在看来,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错误的,他们都只是当时的一种解释,所以,他们都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我们经常会说“人多力量大”,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但是也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对于同一篇文章,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学生们的理解和看法也会不尽相同。

二、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主动解决问题而进行学习。

例如,家长告诉孩子父母很不容易,但是小孩理解并不深刻,于是学校让每个学生守护一个蛋,要求不能让它破碎,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

只有亲身经历主动构建,学生才能建立深刻的理解。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例如,学生们是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而完成学习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看法及对教课的启迪建构主义教课的目的是培育新世纪擅长学习的终生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拥有自我剖析和评论能力;反省与批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课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课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完全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课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应,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切的表征。

它只可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说、假定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后答案,它势必跟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停地改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说和假定。

知识其实不可以绝瞄正确无误地归纳自然与社会的法例,供给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合用的解决方法。

在详细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详细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建的。

2.知识不行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以外,只管经过语言给予了知识必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取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但这其实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类知识有相同的理解。

真切的理解只好由学习者自己鉴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不然,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不过一些抽象的、无心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不过一种对于某种现象的较为靠谱的解说或假定,其实不是解说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诚然包含真谛,但其实不意味着终极答案,跟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切的解说。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从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威望性可言。

所以,教课不可以把知识作为早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原因,用社会性的威望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好由他自己来建构达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剖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单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剖析、查验和批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姓名:徐小凤专业:学科教学(英语)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学生观。

1、行为主义知识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2、行为主义学习观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

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

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应。

S-O-R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的继承,不仅仅限于行为的习得。

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

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行为主义课程观●强调行为目标,强调行为塑造,这一点可以在博比特,查特斯和泰勒的课程设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强调单元教学,就是由易到难,分小步子组成教学单元,这一点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中体现出来●提倡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就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的。

4、行为主义教学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简称“学习论”,是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各种学说。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观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资料,提出了许多学习的理论。

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知识点在小学的教师资格科目二考试中属于全题型备考的知识点,题目难度稍大,题型灵活。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建构主义重要的“五观”。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考前冲刺直播课)第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主观性,认为知识是一种假说。

首先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最后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第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因此,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的理论基础。

第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首先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其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2020集美教师招聘备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

2020集美教师招聘备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

2020集美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属于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中学习理论部分的知识点,在考试当中这部分知识点是备考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结合例子理解记忆,出题形式多样,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需要重点把握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

接下来对这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剖析。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知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动态的,主观性的,因此你以为你现在学的知识是真理,然而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存在的真理。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知识需要在实践生活中运用和创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历程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可以理解为:学生来上课前其实在生活中已经有过相关的生活经验,是有一定的基础,这是丰富性。

然而每个学生因为生活经验、学习环境等等的不同导致每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理解不同,这是差异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
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 识。 能否基于这一指示作出推论和预测,从 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2、学习的内部过程:高水品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是的主要任务 是对各种实时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记 忆、复述和简单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 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学 习,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 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即与新经 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 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通过 一定的方式对此作出检验。
高水平沟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有相当多的沟通是围绕学习者对每个主题的见解、 想法而展开的。学习者就所探索的内容而展开交流, 在对话中可以体现出他们的高级思维活动。 2、随着交流的进行能自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 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共识。学习者要能自由地表 达自己的见解,提出疑问,能自由地对其他发言者进 行评价。教师应鼓励学习者的讨论,是他们心理上能 有安全感,能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对华始终能以参与者的想法为基础,最终能促进学 习者对某一主题的共同理解。
3、学习的控制:学习的自我监控
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学 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差距,采取 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学习 者还要不断反思自己及他人的见解的合 理性如何。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 督和调节部分地需要学习者去单独完成, 同时也需要学习者小组来共同设计和控 制。
1、什么是知识
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教育学中,如 果我们不能回答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那么我们 就自然不能回答什么是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就 不能对人类已有的知识财富进行筛选和组织, 形成课程知识,甚至就不能正确看待知识与教 学的关系。 什么是知识的问题是教育哲学主义的学习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刘儒德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涉及许多方面,但大凡一种学习理论,都需要回答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促进学习的条件是什么下面的模式图可以勾勒出建构主义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这一模式表明,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的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

这一学习结果是由于学习者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导致的。

——主动建构和先前经验。

建构主义的最基本理念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

“建构”这一术语是来自建筑行业的一个类比。

在建筑行业中,人们一般是在“建构”楼房、桥梁之类的新产品。

建筑行业中的“建构”实际上就是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的,通过合成建造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知识的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它们意义。

——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

学习总是在一定情境之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

学习时的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而是有机地卷入了建构活动。

——学习者共同体。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学习者表面上是一个人在独自学习,但他所用的书本、电脑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

知识是社会约定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区域之内。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总是与他所处的学习者共同体的观念和认识分不开的。

个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探究者,他头脑中有什么知识,他有多聪明,实际上还是与周围共同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结果(经验系统的变化)。

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结果是先前经验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重新组织、转换、改造。

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有认知方面的变化,知知识、技能,也有情感方面的变化,如动机、态度、信念、价值观等。

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现象或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到底哪个看法代表客观的东西都不是。

它们都不过是一种暂定性的解释、假设而已。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生活实例。

某人肚子痛,上医院看病。

如果他找的是西医大夫,会说这是胃炎,是因为胃里有病菌。

治疗的方法是吃消炎药,杀菌、消炎,这样治疗肚子就不痛了。

如果他找的是中医大夫,他会说这是肝脾不和,治疗的方式是吃草药,使肝脾调和,肚子就不痛了。

这里,肚子痛的现象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的!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

随着人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释、假设和方法来。

人类社会的公众知识如此,个体知识也是如此。

公众知识在每个学习者头脑中的意义不是客观的,而是每个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认识活动而主观创造出来的,是每个学习者的一种主观经验、解释、假设。

人脑不是电脑,同样一段程序在不同电脑中运行的结果可能是一致的,但同样一段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公众知识在不同个体的头脑中意义却是不一样的。

总之,无论社会公众知识,还是个体知识,都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这种知识观对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是相互关联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东西,那么,学习就不是被动地接受东西,而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如果按照以往的知识观,知识是无形的、客观的东西,那么,学习就很自然是接受东西。

因为知识既然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是绝对的、确定的,学生就只能接受这些绝对正确的东西了。

因此,学生的任务是往自己的头脑中复制信息、印入信息,学生在学校的工作就是将课本知识“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

具体来说,学生先是感知、理解信息,再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然后在课堂练习或者考试中将信息提取出来。

学生不管怎么想,最后都要同课本上说的一样,因为课本上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是客观的、绝对的、确定的,因而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知识观、学习观对学生的创造性是十分有害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个体学习者也生活在世界上,也有着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生活实践中所体验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也在作出自己的解释、假设。

幼儿园的儿童也对于“月亮为什么会走”的问题,自己作出这样的解释:“因为我走。

”即使成人直接教给儿童知识,知识在儿童头脑中的意义也不是现成的,而是建构起来的。

这经历了一个生发、形成的创造性认知过程,而非简简单单地接受、印入现成的东西。

为了使大家切身体验一下知识的建构过程,请大家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卖雪糕的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这个小孩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拿钱准备买雪糕。

如果学习只是复制、印入信息,那我们充其量只接受到“猛地冲进屋内”那里。

“省略号”所代表的意义是从哪儿来的,来自这段文字吗不是,而是来自我们的解释和推测。

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中的“卖雪糕的车”换成“希望工程捐款车”,变成下面这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希望工程”捐款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这个小孩这次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呢拿钱准备捐款。

倘若我们从不知道“希望工程”是什么,也不知道“捐款”是什么,你能想到他进屋拿钱准备捐款吗恐怕我们可能还以为这是一辆什么稀奇古怪的车,小孩是由于恐慌而躲进屋里呢。

这说明,学习不只是印入信息,而是调动、综合、重组甚至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

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

也就是说,知识的意义不是现成的,而是学习者经过建构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说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自己的解释,生成了自己的含义,那么,这一个过程必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自主的。

学习者一旦遇到什么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感到好奇和困惑,而且有化解好奇、消除困惑的需要,那他就自然而然地充分激活、联想过去的知识经验,进行高层次思维,来尝试作出各种解释,生成自己的理解。

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还体现在自主选择性上。

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寻找信息,然后加以解释。

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也是积极的学习者,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刺激。

他们所走进的世界不是一个“乱哄哄的地方”,一个任何刺激都同等重要的场所。

他们的头脑优先接受特定的信息:语言、数概念、自然界的特征以及物体的运动等。

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不仅是主动选择信息,而且是自主决定其意义,“自主”是建构性学习的本质属性。

建构主义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如果按照以往的观念,知识是东西,学习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是传递东西。

按照这样的教学观,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递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教师的工作就是先把书本上客观存在的、绝对正确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然后高法呈现、讲解、演示出来,一点一点地拷贝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教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头脑中所接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书本上的东西一模一样,正如教师将后中的茶杯传递给学生一样——茶杯在教师手中是什么样的,在学生手中也应当是绝对相同的。

通过练习、考试等活动,让学生做一些选择题、匹配题、填空题等,教师就能知道,学生头脑中所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东西是不是一致的。

教师在课堂上所关注的是:我怎么呈现、讲解、演示,一旦把信息讲出来了,我就大功告成了,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自然获得了与我头脑中一样的含义。

因此不再关注: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是如何解释的,又生成了什么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

教学不是传递东西或者产品。

要说教师在传递的话,教师充其量只是传递了语言文字符号信息,至于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是什么意思,最终还是由学习者决定的、建构的。

这好像收发电报一样,发送方邮局不能直接将汉字发送给对方,必须先根据已有的编码规则,将汉字转换成拼音字母,再转换成源代码。

接受方邮局接到电报源代码后,也不能直接获得汉字,而是必须利用已有的解码规则,将源代码转译成拼音字母,然后再转换成汉字。

接受方没有接受现成的“意义”,而是对接受到的代码信息进行了“建构”过程,“解释”了这些信息,生成了“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