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 16卷, 3期, 198-208

合集下载

北京的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的

北京的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的

北京的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结构z1、引言z2、北京市住宅郊区化过程z3、北京住宅郊区化的基本特征z4、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的动力机制z5、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问题1、引言z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

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指标都表明,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z制约城市化的政策、制度障碍正在逐步消除。

z预计中国城市化率到2025年将增长到55%左右,城市人口增加到8.3亿~8.7亿,新增3-4亿人。

中国特有的国情z资源存量、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的郊区化不论是过程、动力机制还是结果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不同2、北京市住宅郊区化过程z2.1 研究区域北京市的发展现状z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加,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z目前已面临用地、基础设施、环境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

北京的郊区化z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道路的大量修建、房地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奥运会建设等促使北京市的居住、产业出现了向郊区拓展的离散倾向。

z北京的郊区化与美国多中心郊区化模式不同,郊区依然由城市中心控制,郊区就业与配套设施大大滞后于住宅的发展速度,这就导致了城市圈层蔓延和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

2000 年人口分布密度2.2 建国以来北京新建住宅的分布z将建国以来北京新建住宅竣工面积资料汇总发现,北京住宅郊区化主要表现在北京新建住宅郊外扩展。

从1949年以来,北京市的住宅建设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它占总建设面积的60%左右,城区的建设量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远郊区逐渐增加。

表1 北京市不同阶段新建住宅面积(万平方米、%)区域/阶段合计面积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1949-1979310895730.8174956.340212.9 1980-1990508367613.3363371.577415.2 1991-200010260139013.5660364.4226722.1 1949-19908191163319.9538265.7117614.4 1949-200018541302416.31198464.6344318.62.3 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的几个阶段z(1)初始阶段(1990-1995年)从1990年开始,北京市近郊和远郊新建住宅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在1993年呈现出一个低谷,到1994年出现了“房地产热”,“圈地热”、“开发区热”等。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二)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二)

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二)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中国是一个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郊区化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下面列举了一些中国的郊区化的例子,并进行详细的讲解:1. 北京市郊区化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北京的郊区化现象非常明显。

一方面,北京市中心的房价不断上涨,许多人开始选择在郊区购买房产,并在郊区居住。

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也积极推动郊区发展,增加了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工作和生活。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2. 上海市郊区化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上海的郊区化现象也非常明显。

许多人选择在上海的郊区购买房产,享受较低的房价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同时,上海市政府也积极推动郊区的发展,增加了郊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工作和生活。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上海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3. 广州市郊区化广州是中国的南方大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广州的郊区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许多人选择在广州的郊区购买房产,享受较低的房价和宜居的环境。

与此同时,广州市政府也加大了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郊区的生活品质,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居住和工作。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广州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4. 成都市郊区化成都是中国的西部城市,也是四川省的省会。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成都的郊区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许多人选择在成都的郊区购买房产,享受较低的房价和宜居的环境。

与此同时,成都市政府也加大了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了郊区的生活品质,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郊区居住和工作。

这种郊区化现象导致了成都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而郊区的人口增加。

结论中国的郊区化现象在许多大城市中都非常明显,这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国居住郊区化研究述评

近年来我国居住郊区化研究述评

近年来我国居住郊区化研究述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198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到了1990年代,南京、杭州、武汉、深圳、沈阳、大连等城市也开始了郊区化进程。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特别是1998年推行的住宅制度市场化改革,促使城市郊区住宅开发建设迅速启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居住空间和居住形态,人们的居住观念与择居行为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向郊区迁居,引发的居住郊区化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近年来,在居住郊区化的研究中,居住郊区化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相应对策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一、居住郊区化的现状与特征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居住郊区化的现状与特征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学者们都认为目前中国居住郊区化进程仍然在快速推进,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1.远、近郊区的迁居差异近些年学术界的研究表明,远、近郊区在人口迁移速度与规模、居住业态等方面存在差异。

冯健、周一星对北京市的研究发现,北京城市居民存在较高的迁移流动性,而且以近郊区为最高、中心区次之、远郊区最低,反映出典型的“近域郊区化”发展特征。

不仅北京如此,张文新的研究表明,上海、广州、杭州、苏州;沈阳、大连等大城市的远郊区人口增长远远低于各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而各城市近郊区人口均有较大程度的增长,且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各城市平均人口增长率,这意味着我国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的目的地主要是近郊区而不是远郊区。

造成远、近郊区迁居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是郊区化过程中离心扩散占据主导,从近郊到远郊人口规模与住宅开发强度呈现逐渐减弱的特征。

2.居住郊区化的人口结构特征卢为民经对上海市统计局2000年做的“万户调查”资料分析,发现上海市民的家庭生命周期与迁居行为的关系呈以下特征:25-35岁之间的人可能已经结婚或生育,开始向外环线以外迁移,但并不愿意远离外环线;35—50岁的一些人有了积蓄或更高的收入,便逐渐选择到外环以外,甚至到郊区的县城、乡镇或农村居住;60岁以上选择郊区的人又大为增加。

北京郊区化发展及存在问题

北京郊区化发展及存在问题

5 % 人均 G P为 3 0 0 D 0美元 城市 中高收入阶层 0
从另外 一个角度来讲 ,城市 中心 区与郊区应结
居 民具 备向郊区扩散 的经济 能力。而 随着经济的发 合城市 的实体 地域与城市功能地域 来划分 。城市实 展、 人均 G P的持续提高 , D 越来越 多的城市居 民拥 体也 可以称为城市建成 区.在建成 区内城 市建筑和 有迁 出城市 中心 区的经济能力和现实可能性。
居住的郊 区化 . 工业郊区化 、 商业郊区化 和办公 郊区 问连续 、完全城市化的区域 城 市郊区是城市用地.
化随即展开 , 与此 同时城市 中心区出现衰败现象 而
农 业用地交错分 布、空 间不连 续的地带。郊 区化本
发展迟缓甚 至倒 退。因此西方发达 国家的郊区化是 身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 ,当原有被认 定的郊 区地段 已
【 src】B sdo eaa s ft u ubnzt n Ab ta t ae nt nl i o esb raiao h ys h i
o s r e eo e o nr sa d ta o e ig ti f we t nd v lp d c u t e n h t f in , hs e i B j
1 划分城市 中心 区与郊区的标准
【e rs Uraiao ,u ubnzt nCt cn r K ywod 】 bn t nS b rai i , i et zi ao y e
环境恶 化、资源 稀缺 、交通拥挤 、地价上涨 和犯罪
笔者 认 为判断 和衡 量 郊 区
者 为主体 , 被动特征 比较 明显 , 而且 以城区企业外迁
郊区化是城市 化发展经历 了向心集聚 阶段后离 为表征的工业郊区化也已经存在, 上世纪 9 O年代之 心分散 发展的阶段。 城市 集聚发展到一定程 度后 往 后 , 由于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的建立 , 工业郊 区化的趋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

第16卷第3期1996年8月地 理 科 学SCIEN T I A G EOG RA PHICA SIN ICAV ol.16N o.3A ug.,1996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提 要 根据P.霍尔的城市变动模型,认为城市中心区出现人口负增长是城市郊区化的典型标志,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确定北京在1982~1990年期间已经进入了郊区化过程,中心区人口的外迁强度为常住户籍人口的6%。

作者对比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郊区化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和认真对待的独特现象和问题。

关键词 郊区化 城市中心区 旧城改造 人口外迁 北京郊区化(suburbanizatio n)是整个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代表了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

始于二三十年代,盛于二战后的郊区化过程曾经给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带来许多深刻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否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它的发展机制是什么?与西方有什么异同?预后如何?本文以北京为例加以初步探讨。

1 模型和地域概念西方的郊区化虽然先后经历了人口、工业、商业和办公业等几次外迁的浪潮,但最基本的特征是人口外迁。

霍尔(P.Hall)的城市变动模型为鉴定一个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提供了简便的框架(图1)。

图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大城市中心人口的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中心市人口有增长,但速度低于郊区,呈现相对分散,这是郊区化的前兆。

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绝对分散。

这是开始进入郊区化的典型标志。

第五阶段郊区化进入高潮,甚至演变为逆城市化〔1~3〕西方大城市中心市的行政辖区一般小于城市建成区。

而中国没有中心市的概念,城市行政辖区总是大于建成区。

因此,研究中国的郊区化,必须首先确定与中心市相对应的城市中心区。

整个北京在地域上可分为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三个圈层。

对于我国大城市郊区化模式的重新审视

对于我国大城市郊区化模式的重新审视

建 筑的重新审视
( 同济 大 学建 筑 与城 市 规 划 学 院城 市规 划 系, 海 20 0 ) 上 0 00
摘 要: 世 纪 9 年代 以来 , 国大城 市相继 出 郊区化 , 2 0 0 我 现 同时也 出现 了城 市蔓延、 交通拥挤、 环境 恶化等城 市问题 。有人质疑这是郊 区化必 然导致的问题 。试通过对国外郊区化策略 的简 介绍, 要 结合实例 , 分析我 国目前解决郊区化 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存在 的不足之 处, 而对 以后城 市郊 从 区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建议 , 以期城 市能够更加健康 、 可持续的发展 。 关键词: 区化; 市蔓延 ; 郊 城 错位 ; 公共交通 1概述 民购物的大规模的购物中心 ; 边缘城镇, 即在原 的空间分离现象 。我 国的就业仍然集 中在城市 大多数 学者认 为 自 2 o世纪 9 年代 以来 , 有 的城 市周边郊 区基 础上形 成 的具 备就业 场 中心区, 0 而外来打工人员、 低收人人员大都居住 我 国的大城市 已经出现了郊 区化 的现象 , 如北 所 、 购物、 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都市 。边缘城镇 在城郊, 他们不得不到较远的地方就业 , 造成了 京、 上海、 广州等。各个城 市郊区化 的表现不尽 表现出如下特点 :建筑低且分散布局在广阔的 交通拥挤 、 社会隔离 、 空间隔离等社会问题。 相同 , 出现了几乎同样 的城市问题 , 但都 如城市 地域范围内;高速公路将郊 区城市与大城市连 仍 以北京市为例 , 阳、 在朝 海淀 、 昌平、 丰台 “ 摊大饼 ” 的蔓延发展 、 通拥挤 、 式 交 环境 恶化 接起来;边缘城市设有商业 中心和健全的娱乐 四个区进行调查。 从通勤距离来看 , 居民就地就 等 ,于是很多人认为郊 区化就必然导致城市的 设施。 边缘城 市出现以后, 美国的传统城市 中心 业比例较低 , 仅为 4 l 就近( . %; 7 在本区以内} 上 无序蔓延。对于此种观点 , 本人并不认 同, 部分 及其边缘城市构成的多中心大都市圈进一步呈 班的比重为 4 . %; 7 4 到邻近区以外较远距离 上 5 城市 自郊区化开始后所出现的问题 , 并不是郊 现外围拓展蔓延的趋势。 班的居民比重为 4 . %。 7 5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 7 区化本身这一过程所引起 的,它更多的是郊区 3 澳大利亚——郊 区中心城市模式 。 . 3 与美 之问 的距离在 1k 以上的 占到 6 . % H 居 0m 22 。 3 化过程中采用 的策略失误所造成 的。试通过对 国相比,澳大利亚州政府 的规划对郊区中心城 民就业与居住空间错位的现象已经十分突 出。 国外郊区化策略的简要介绍 , 结合实例 , 分析我 市的有序发展起到了关键 的作用。澳大利亚郊 4 交通拥挤。由于我国商业、 . 3 办公等的郊 国目前解决郊区化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的不 区化具 体表现在: 第一 ,富裕 阶层大 多居住 在 区化落后于居住的郊 区化 ,造成住 在郊区的大 足之处,从而对以后城市郊 区化的发展提供有 城市中心, 区居住 的大多是 中等 收入 阶层 ; 郊 第 量人员 白天进入主城 区工作 、晚上还要回到郊 利的建议 , 以期城市能够更加健康 、 可持续的发 二 , 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呈现连续性 , 澳大利亚 的 区居住 , 从而带来 了大量 的通勤人流。在北京、 展。 中心商务区只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展 ; 三, 市 上海 、 第 城 广州等大城 市, 由于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 2郊 区化的相关特征 沿交通干线 扩展 ; 第四 , 政府鼓励人 口郊区化 , 所造成的钟摆式人 流的现象 已非常明显,通往 21 区化的定义。城市郊区化 ( u u 同时又为防止郊区发展的无序, .郊 S br - 对其产业性质 、 城市 中心区的多条放射性路段或城市环路在高 bn a o) ai t n( z i 简称郊区化 )是城市化 的新的发展 区域布局以及程度规模等都进行 了适度限制 。 峰小时时段 内不堪重 负,严重影响了人们 的出 阶段 , 也是城市化的必经 阶段。 大多数学者普遍 积极强化政府规划在城市有序发展 过程 中的重 行效率。 认为郊 区化主要表现为人 口、 工业、 商业等从城 要作用 ,由此保障 了城市之问以及城 市中心地 4 郊区环境恶化 。 区原本多为农业等城 . 4 郊 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中心区人 口出现绝对数 区与郊区的协调发展 。 市非建设用地 , 既为农 民增加了收益 , 同时也给 量的下降 , 而郊区人 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上 升 4我国郊 区化 的现状 城市提供了更加接近 自然的空间。然而 自我国 2 郊区化兴起 的原因 。郊 区化 首先 出现 . 2 自2 O世纪 8 O年代开始 , 开放政策使 郊区化以来 , 区迅速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 改革 郊 并且 在英 国, 后以美 国的郊区化过程最为典 型。 区 中国的经济 、 郊 社会迅 速发展 , 城市化进程 加快。 多为低密度 、 低质量的开发模式 , 不仅蚕食了大 化是在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 人们 北京 、 上海、 广州等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 量的耕地,同时 由于郊区开发缺乏统一的管理 生活成本 日益提高 以及收入水平明显 提高的背 高, 城市功 能不 断完善 , 城市人 口急剧膨胀 , 面 与监督, 造成郊 区环境的不断恶化 , 严重影响了 景下 ,部分富人或中产阶级为了更好 的生活环 临着用地、基础设施、环境等多方面 的巨大压 郊区的生活品质 。 境迁往郊区 , 由此郊区化逐渐拉开序幕 。 二战以 力 。在这种压力下 , 以旧城改造 、 区开发 以及 新 5目 前郊 区化局势形成 的原 因及解决对策 后, 郊区化开始大规模地在全球各地 出现 。 区 国家的有关政策等为契机 , 郊 大城市的产业和居 51加强规划 , . 重点建设郊 区中心城镇 , 以 化大大缓解了城市 中心区的压力、提 高了大多 住相继出现 了郊区化现象。 与国外不同, 国郊 形成 良 我 好的城镇体系结构 。由于我 国大城市郊 数人的生活质量。 区仍由城市 中心控制 , 区就业 、 郊 基础设施以及 区的小城镇多存在规模小、 功能不完善 、 公共服 3国外郊区化的模式 与现状 配套的服务设施大大滞后 于居住的发展速度 , 务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 以对 中心城区的人 口、 难 国外不 同城市对 于城市郊 区化采用 了不 从而导致 了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 。 产业形成较强 的吸引力 , 造成 了资源的浪费和 同的应对策略 , 其中有失 败也有成功 。 我们希望 41 .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是我国大多数大城 效率 的低下。 因此 , 国大城市郊 区化发展 的首 我 通过对国外郊 区化不同模式 的比较 ,来探索适 市都在面临 的较为严重 的问题 。当城市发展到 要任务应该是在大城市周 围有计划 、 高起点 、 高 合我国郊区化 的应对策略。 一定阶段, 城市中心区难 以再负荷更多的人 口、 标准地规划建设一批中心城镇 ,构建合理 的城 3 英 国——郊 区新城模式 。新城理论起 产业 , . 1 在房地产开发 、 旧城 改造 、 住房制度改 革 镇体 系和城乡居民点体 系,促使郊区现有 的居 源于阿伯克比的大伦敦规划 。规划把伦敦分为 等的带动下 , 口从中心 区迁往临近的郊区。 住单一功能 向综合功能转化 ,使郊区新城成为 人 由 四层地域圈, 即内圈、 近郊 圈、 绿带圈与外圈。 前 于迁往郊外的多是低 收人人员 ,他们不愿 意也 新型 区域中心 ,以减轻城郊之间的通勤流量和 期外圈规划设置了 8 个新城 ,主要用 以疏散伦 不太可能迁移的太远 , , 区大都沿新 建的 交通压力I 因此 郊 呵 。 敦过剩人 口与工业企业 。后期为 了振兴城市经 环路 、 高速公路等低密度 、 低质量地蔓延 。 5 . 2加强对城市规模门槛 的研究 , 同时大 济 ,新城功能开始由转移过剩人 口和工业转向 以北京市为例 , 随着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 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事业 。 首先 , 城市规模 既要 协助大城 市恢复内城经济 ,除 了原有 的建设完 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快速 、 低效增 长趋势 。 满足城市的集聚效应 , 使城市效率最大化 , 同时 善、 基本的公共 和社会基础设施外, 加注意 了 19 年到 20 年 问非 农建设 用地共 增加 了 要防止规模过大 , 更 96 04 超过城市有效的服务半径而 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 的配套。 于是 , 新 95 k z 6 m , 相当于同期总人 口增长速度的两倍 多 运行效率下降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 强对于合理 城作为小城镇迅速 的发展起来

北京市郊区化及其动力分析

北京市郊区化及其动力分析
97 5
67 9 52 8


北 京 人 口郊 区 化 现 象
北京城市郊 区化开始的时『 是 2 世 日 0 】
远 郊区
顺 义 区 昌 平 区 大 Nhomakorabea 区 l .2 ( 3 B6
6 . 71
8 . 86
68 4
85 5
3 3

3R q
纪8 年代中后期 。 ( ) 经过将近2 年的发展 , 0 北京的郊区化正行进在起步发展的阶段 , 还远 没有像 一些 发达国家的城市一样 已 经进入郊 区化成熟阶段 。
29) 2. ( 16 3. 9
4 . 89
20 8. 2 l6 s. 8
5. 24
S ( 2 4 7 48
5 l 8l S
65 17 52 18
5 x) ( 7 S 2 86
6 l 24
海 淀 区 房 山 区
通 州 区
4 07 3. 3 18. 99 4 5 .
州l.8 62
1 1 .9 0 98 14 .4 3 35
24 2. o 8. 1 4
6 . 74
6 36 6 . 1S
28 5. 6 8. ’ 7} I
8. 67
7. 11 7 . 82
50 21 ) 9
74 4
64 2 48 5
6x ‘4 ) 47 3
Cl TY 城 I连 纯 I
北京市郊 区化及其动力分析
■ 申京淑 王德 文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 加速 ,人们意 识 中的三大区域的范围 ( 中心 区 、近郊 远郊区 ( 包括 昌平 、顺义 、通州 、大兴 、 房 山 、门头沟等其他十个区县 ) 。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大城市郊区化是每个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经过程,许多学者对于居住空间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城市郊区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总体布局的调整,改善城市空间状态,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郊综合发展。

一、北京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一)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都不断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口,造成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现象。

在中心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无限制的扩张,导致许多新城的建设都成了的“卧城”,如天通苑、通州等。

老城区的住宅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过高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使得居民对居住满意度下降。

再加上北京日益增长的房价和严格的限购政策,公共交通的相对便利,交通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大部分城区工作者不得不选择住在郊区,从而导致了北京城区郊区化进程的不断蔓延。

根据不断调整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再加之“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诸多实力较强的企业向郊区的迁移,使周围区县的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在郊区形成了新的产业带。

中心城区人口看到了郊区发展的繁荣景象,并且郊区的生活环境优良,交通无阻,导致大部分城区居民向郊区迁移。

(二)北京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北京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交通干道的交叉和多样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加速居住空间分异的进程。

交通和地价模式从根本上分配了居住区的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与交通结构存在耦合关系。

城市快速路网的建设,能够给郊区居住的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位于高速公路沿线住宅比较高档的居住区,成为了富人的集聚地,如五环、六环和出入北京的几条高速公路附近房价明显攀升。

而地铁沿线各个地段成为一般居住区,这里普遍居住着北京较低收入的人群,如地铁5号线天通苑地区;其次,城市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产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

在计划经济时期居民住房多由单位分配,一个单位工作的人们大部分居住在同一片小区内,每个“单位大院”形成居住隔离。

北京郊区工业化的产业问题

北京郊区工业化的产业问题

北京郊区工业化的产业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北京郊区工业化、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增收步伐不断加快。

但是,由于郊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没有良性互动,郊区工业化中还存在相当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社会分工滞后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求,郊区农民收入水平滞后于城市居民增长。

郊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存在“两个滞后”的问题,即本市农民的城市化、城镇化转移滞后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滞后。

而这两个滞后背后的本质是郊区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由于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特大城市强大的集聚吸引力,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来自全国各地,往往掩盖了自己郊区农民城市化转移缓慢的矛盾。

在北京很高的城市化率中,实际上主要是由外埠进京人口提升的,本市郊区人口转移所占的份额很小。

郊区农民的大部分群体被挤压在非农化(二三产业就业)和稳定的城市化转移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农户中兼业经营和有土地承包权又不经营土地的越来越多。

农户整体结构呈枣核状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两头小是指真正以农业为主,并且形成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的专业农户很少;另一头是真正脱离土地而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户也很少。

而既拥有土地承包权又不从事或主要不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户就成为主要群体。

这样一种农户结构,显然不能成为郊区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

为什么郊区农民的大部分被挤压在非农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中间状态呢?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向。

一个是来自农村内部的,即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其他财产权益不能在流转中处置,不能置换成迁居城镇的物质经济条件;另一个是来自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造成的农民进城门槛太高,特别是社保、医疗、就业和住房等基本问题很难解决。

一边是离土离乡的脐带割不断,另一边是进城的高门槛跨不过去。

这就是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深层矛盾,也是郊区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

显然,加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已经是郊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工农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经济原因。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来源:资源网作者:李争发布时间:2008.06.24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低于郊区,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离心化现象。

其实质是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逐步向城市性因素和农村性因素相互混杂的过渡地域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的外延扩张,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也提出了我国的郊区城市化问题,并指出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等。

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在郊区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实质目前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的理解还存在着误区,产生了概念上的错误,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正确理解郊区城市化的形式和本质有助于我们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

1.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广阔的郊区甚至小城镇或乡村迁移,引起城市郊区迅速发展成为新型城区,而老的中心城区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

郊区城市化首先出现在欧美等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以美国尤为突出。

与郊区城市化现象相联系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原有的中心城市功能衰退,环境恶劣,导致中心城区向郊区发展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如城市中心区企业外迁,郊区大型企业设施及住宅区与别墅区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城市郊区化主要是城市人口与工业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2.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外部因素有:(1)技术进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繁荣是城市郊区化必要的经济条件。

近代以来北京郊区型农业的变迁状况论文

近代以来北京郊区型农业的变迁状况论文

近代以来北京郊区型农业的变迁状况论文近代以来北京郊区型农业的变迁状况全文如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北京史研究大多限于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探讨北京城中的人、事、物,很少关注京郊农村。

农业经济史研究多以华北作为大经济区来考察,也并未体察到城郊农村与其他农村的区别。

通过阅读民国时期大量针对北平郊区的高校调查,笔者发现北平郊区独具特色,郊区农业在城市辐射之下,具有与其他地区农业不同的特征,即"郊区型农业".郊区型农业也称城郊农业。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和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早已开始"urbanagriculture"的研究,国内学者多将其译为"都市农业",它不仅包括城郊农业,也包括市区内零星分布的农业。

国内学界对都市农业概念的起源,以及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两个概念的异同仍存在争论。

[3]20世纪80年代初,郊区型农业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4]并很快受到政府重视。

1984年,配合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万里副在中央农业会议上正式提出郊区型农业概念,强调"大城市郊区要发展'郊区型'农业,可以少种粮食甚至不种粮食".[5]P49随后,郊区型农业进入实践阶段。

此概念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将郊区型农业的特点归纳如下:①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设施。

②服务于城市的生态环保特性。

③农产品商品化。

④农业产业化集约经营。

⑤具有一定的城市生活模式。

这些特点决定了该农业形态相对独立,既区别于乡村地区的一般农业,又在各大中城市的郊区具有共同性,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

目前官民均很重视的"郊区型农业",往往被史学同仁忽视。

难道中国历史上没有郊区型农业吗?如果有的话,这种农业形态的存在状况如何?近代以来的变化趋势怎样?这样的变化趋势是怎样造成的?它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民国京郊民众的角度,解读农业三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分析郊区型农业的特征;再通过对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等大环境的分析,明晰北京郊区型农业的变迁状况。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城郊关系及郊区的作用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城郊关系及郊区的作用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城郊关系及郊区的作用作者:柴浩放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0期摘要:世界城市研究中缺乏对郊区的关注,这构成世界城市理论中的一个小瑕疵。

西方的城市发展表明,大都市区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良性互动的城郊关系的建立。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城郊的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北京的郊区将为未来的世界城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同时还提供环境公共物品和高品质的居住区,这为郊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北京应统筹郊区建设,增强腹地实力,但同时应避免西方城市出现的极化与隔离等问题。

关键词:世界城市;北京;郊区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41-03一、相关理论及述评(一)世界城市研究中的短视症——忽视中小城市和郊区世界城市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沙森提出,是指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位于世界城市网络顶端的城市[1]。

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三个,分别是纽约、东京和伦敦。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已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

但世界城市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短视症,使得世界城市理论显得不完整。

一方面,它只关注于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高层、顶级城市,而对中小城市视而不见,对二者间的关系更是着墨不多。

另一方面,在世界城市内部,它只关注核心区,而忽视对郊区的研究。

研究者若是从世界城市角度出发,不可避免地会强调少数一些最重要的城市,即世界城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会被忽略,使我们无法全面地认识全球城市系统的动态性和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2]。

相应的,在世界城市内部,如果只强调核心区域,如CBD,而将广大的外围和郊区置于视线之外,也无助于全面认识世界城市的功能发挥。

世界城市通常有一个核心区,即中心商务区。

在这里,银行、公司总部林立,成为控制全球经济活动的中枢[3]。

现有文献,在具体到特定世界城市的功能区块的研究中,核心区及主城区是被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相对而言,对世界城市郊区的研究,是一个较少有人关注的领域。

郊区化影响下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变迁及发展探讨

郊区化影响下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变迁及发展探讨

郊区化影响下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变迁及发展探讨摘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近年来,我国郊区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城市人口从中心城市流向非城市地区。

而这些非城市地区往往都是大城市边缘区的城镇与乡村。

大城市边缘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空间,城乡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功能互补强烈,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有异于典型的乡村的中间地带。

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更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尝试从郊区化的角度剖析其给大城市边缘区乡村带来的影响,并探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促进城乡和谐统一。

关键词:郊区化大城市边缘区乡村变迁Abstract: China since the 1980s, Beijing, Shanghai, Shenyang and other cities have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sub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urban population shift to non-urban areas from the central city. These non-urban areas are major cities of the towns and villages of the marginal zone. Edge of Metropolis as a special kind of geographical space, it’s nature is different from a typical city, ther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rural middle grou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uburbanization to metropolitan fringe area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urbanization. Explore a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words: Suburbanization Edge of Metropolis Rural change1、郊区化1.1 郊区化的概念城市郊区化,是一种分散型城市化,不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而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

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

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

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其中,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的错位现象日益显著,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住宅郊区化,简单来说,就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地点逐渐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这一现象在北京的发展中尤为明显。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中心区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房价的高涨以及人们对更宽敞、更安静居住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在郊区购置住宅。

郊区的新建小区往往拥有更好的绿化、更低的人口密度和相对较为低廉的房价,这些因素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

然而,与住宅郊区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机会仍然高度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

北京的主要商务区、金融街、科技园区等大多位于市中心或靠近市中心的位置。

这就导致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空间距离,从而形成了就业空间的错位。

这种错位给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

首先是通勤时间和成本的增加。

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通勤上,不仅让居民感到疲惫,也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长时间的通勤还可能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和心理压力的增大。

其次,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

大量居民在早晚高峰集中出行,使得城市的交通系统不堪重负,进一步加剧了道路拥堵和公共交通的拥挤。

再者,由于居住在郊区,居民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也大打折扣,例如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相对不足。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度集中的就业区域导致城市中心的土地压力增大,基础设施负担过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郊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不利于区域的均衡发展。

那么,造成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的原因是什么呢?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部门未能充分预测到人口迁移的趋势和就业分布的变化,导致住宅和就业用地的布局不协调。

产业结构的特点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及其对策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及其对策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及其对策21世纪,北京城市化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即由向心集聚为主的城市化转向离心扩散为主的效区化。

在明晰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该文对北京郊区化进行了全面分析。

首先,论述了北京的人口、工业郊区化现象和有别于西方国家郊区化的趋势。

其次,剖析了北京郊区化的积极作用:人居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优化、环境质量提高,并同时分析了其消极影响:城区蔓延及绿化带遭蚕食、工业外迁的无序性、房地产开发过热、旧城保护受到威胁、外来人口恶性集聚。

最后,为了保证北京郊区化的有序发展,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编者新概念:郊区化释义世界城市化演绎模型表明,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等阶段以后必然会走向一种离心分散化的阶段,在该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的外迁,这一阶段被称为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郊区化的前兆表现为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在城市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下降,即相对分散。

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

正确理解郊区化需要明确区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镇化”。

“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在大城市由内向外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它与“郊区城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淆和替换。

“郊区城镇化”泛指城市郊区的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过程,这种郊区发展可以包括来自向心的、离心的以及本乡本土的各种力量;而郊区化的实质则是人口与经济等要素由城市中心向郊区的离心扩散,它构成郊区发展中来自城市内部的离心力量。

上述两种过程的立足点和重点也是不同的。

郊区化是立足于城市中心,考察由内向外的扩散力量;郊区城镇化是立足于郊区,考察各种力量在郊区集聚所导致的发展。

郊区化的扩散力量可以形成郊区城镇化的力量之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郊区城镇化的集聚力量都来自郊区化的扩散力量。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镇化”分别代表了离心扩散和向心集聚两种城镇化力量。

北京的郊区化:并非“逃离喧嚣”

北京的郊区化:并非“逃离喧嚣”

北京的郊区化:并非“逃离喧嚣”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改革》
【年(卷),期】2000(000)010
【摘要】科学家说自然种群存在“临界规模”当种群数量超过临界点时,自然选择将以残酷的毁灭方式达到新的平衡!人类也是自然种群。

人类社会存在“临界规模”吗?或许没有,因为人类拥有更自觉的自然调适手段;或许仍然有?不然何以20 世纪竟流行逃离都市的一股潜潮?不然何以会有资源枯竭的忧虑与思索?!但对中国而言,更严峻的还在于:既为不发展而痛苦,同时又要直面随发展而来的诸多焦虑。

【总页数】5页(P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1
【相关文献】
1.逃离喧嚣--评托马斯·品钦《低地》中弃民的追寻 [J], 袁琼;唐静静
2.纳溪:逃离都市喧嚣的“桃花源” [J], 张媛
3.以优雅的方式逃离城市的喧嚣梅赛德斯-奔驰S400L [J], 张乃超;朱广宇
4.逃离喧嚣甜蜜梦乡 [J],
5.逃离喧嚣甜蜜梦乡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和走向_学术研讨会纪要概要

_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和走向_学术研讨会纪要概要

WORD文档使用说明:来源于本WOED文件是采用在线转换功能下载而来,因此在排版和显示效果方面可能不能满足您的应用需求。

如果需要查看原版WOED文件,请访问这里文件原版地址:/9c51ec567b1397cc01382ba5.pdf |PDF转换成WROD_PDF阅读器下载“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和走向”学术研讨会纪要孟固北京市社科院文学所与北京文艺学会人大语文系日至、、它的一时沉寂正反映出它在显得纷杂浮躁的北京人文函大于“年月社会环境中的沉思与自省它在调整自己积蓄力量,。

、日在香山别墅联合召开”北京地域文、在创作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一学的现状和走向学术研讨会。

,专家学者走方面在考虑当北京的标志主要已不再是昔日的小胡同立的大厦,余人与会。

会议就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四合院、五坛八庙,而变成了林三环四环路另一方面也,向及研究状况发表意见、繁华的现代化商城,、会议认为北京地域文学是北京文学的,和世界公园的时候京味文学应该怎样表现”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时期文学阶段京,北京人的文化心态与文化选择在探索着如何突破老舍模式“味文学走在了前面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不小,对北京的地的轰动同时,。

新时期是传统与变革的交汇点, ,京域特色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述方式找到新的支点此外,。

,为京味风格与叙味文学顺应时代的变革目光对准新北京。

在高扬老舍大旗的揭示出当代北京人、年代末走红的王朔小说及影视“对传统道德的保持与变易与追求功的从邓友梅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既可以看到老舍又艺术中以王朔为代表的王朔现象,”不容忽《话说陶然亭》到陈建,视。

如果说,,邓友梅等人的京味文学较之老王朔等人则放,《卷毛》等京味小说舍已经减弱了批判精神的话先生的影响新老两代作家的文化认同、弃了批判限一,他们不是寓庄于谑,而是在把正可看到京味文学的作者们的追求住转型期北京人新的生活特点点,努力把握新的心理特事当笑话说的同时。

从本质上抹杀正邪的界、文风中的以痞气当幽默便是具体表现之给以艺术表现,。

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实国情 . 不顾城 市 发展 的客 观规律 . 一
无论 是 西方 发达 国家还 是 中 国 , 味地追 求西 方国家的城市郊 区化效应 . 城 市 郊 区化所 产生 和带 来的 作用 不仅 必然 带来 一 系列 难 以克服 的 问题 ,造
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 题及对策
十分 明显 而且 较 为相似 。其 一 、一定 成城 市规 模 的盲 目扩张 .使我 国的城 程 度上 缓解 了大城 市 中心 区的人 口过 市郊 区化 变味 .最 终反 而成 为城市 正 度集中、 住宅 紧张和 交通 拥挤 状况 . 改 常 发展 的一 大障碍 。 善 了城 市工 作生 活条件 ,促 进 了人地 ( 二) 布局 分散 ,城 市整体 规 划相 城市 郊 区化从 地域 空 间上看往 往
开 发的 工业 园 区 .大 大减 少了市 区的 土地 变得 支离破 碎 .各 业用地 分散 而
噪声 、废 气污 染 ,提 高了城 市 整体 生 零乱 ,不易合 理布 局 。近 年 来在一 些 态环境 的质 量 。
大城 市 周围 ,有些 农户 已不 止一次 地
二 、我 国城 市郊 区化 进程 中产 生 经 历 了征地 、拆迁 、搬 了建 、建 了又
城 乡运 输 系统 ,不 能满 足长 距离快 速 与农 村两 大地域 系统 相互 作 用的结合 市民向郊外迁移 , 这必然给城市郊区发 出行 的要 求 因而 使大 多数 城市 的郊 体 在各种社会 自然资源 、区域经 济布 展 带来 巨大 的人 E l 压 力 。而 我 国 目前
区化 只局 限 在 近郊 区 1 0公 里 以内 发 局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具有较强 的特殊 许 多城 市对 公 共服务 基础 设施 的建设
l 有相 当数量 集聚 在城市 ( 二) 科学 编制城 市规 划 和土地 利 这 些外 来人 E

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 四大问题浮出水面

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 四大问题浮出水面

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四大问题浮出水面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不少昔日郊区的村庄、农田已经高楼林立。

眼下,许多有实力的开发商正纷纷把目光聚向北京郊区,郊区城市化面临着又一次飞跃。

然而,在这种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悄悄浮出水面,值得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北京城市面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路网加密、交通线延伸、环线层层扩张、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城市的变化不但表现在老城区被整片改造,不少昔日郊区的村庄、农田也已经高楼林立,北京已经成为作家雷斯眼中的“巨大都市”。

眼下,不少有实力的开发商正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北京郊区,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将面临又一次飞跃。

然而,在城市发展改变城市面貌、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露出苗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商品房开发作为一种短期投资手段,在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以土地换发展”的模式实际已经成为不少郊区发展的主要手段。

不能否认这一手段的积极作用,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这一手段的结果———大量功能单一、形式单调的“卧城”。

由于缺少土地功能的合理组合,缺少就业动力,缺少人员的流动,“卧城”本身的发展将会逐渐失去活力,这在发达国家已经不乏先例。

只重视住宅的开发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交通问题郊区“卧城”不但在区域发展方面缺乏持久的动力,而且也由于居住、工作地点的严重分离,而极大地增加交通负荷,道路的发展总是赶不上汽车的增长,这种感觉不仅源于汽车行业的发展,城市发展状况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望京、天通苑、回龙观在上下班高峰进城道路的拥堵,就是这一问题的写照。

税源问题国外,由于房产税比例要比其他产业税收少得多,不少城市区域的管理者为了保证政府持续的收入,保证区域公共设施能够良好地运营,总是希望采用规划的手段减少住宅建设,增加产业建设。

而在北京,由于商品房开发容易启动、见效快,成了发展城市的首要手段,在目前税收体制下,这实际将断送地方政府财路,本市不少区政府在完成大规模城市改造后,已经注意到了由于产业缺乏引起的税收增长乏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表在《地理科学》,1996,16(3),198-206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100871)提要:本文根据 P.霍尔的城市变动模型,认为城市中心区出现人口负增长是城市郊区化的典型标志,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确定北京在1982-1990年期间已经进入了郊区化过程,中心区人口的外迁强度为常住户籍人口的6%。

作者对比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郊区化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和认真对待的独特现象和问题。

关键词:郊区化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人口外迁北京一. 前言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整个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代表了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

始于二三十年代,盛于二战后的郊区化过程曾经给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带来许多深刻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否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它的发展机制是什么?与西方有什么异同?预后如何?本文以北京为例加以初步探讨。

二. 模型和地域概念西方的郊区化虽然先后经历了人口、工业、商业和办公业等几次外迁的浪潮,但最基本的特征还是人口外迁。

霍尔(P.Hall)的城市变动模型为鉴定一个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提供了简便的框架(图1)。

图 1 霍尔的城市变动模型Fig. 1 A model of urban change by Peter Hall(来源:Peter Hall,1984)图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大城市中心人口的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中心市人口有增长,但速度低于郊区,呈现相对分散,这是郊区化的前兆。

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绝对分散。

这是开始进入郊区化的典型标志。

第五阶段郊区化进入高潮,甚至演变为逆城市化。

-------------------------*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间成果。

作者对胡兆量教授在资料上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方大城市中心市的行政辖区一般小于城市建成区。

而中国没有中心市的概念,城市行政辖区总是大于建成区。

因此,研究中国的郊区化,必须首先确定与中心市相对应的城市中心区。

整个北京在地域上可分为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三个圈层。

由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区组成的87平方公里的城区相当于解放初的北京建成区,包括旧城(62平方公里)及老城墙外的关厢.1993年人口240多万。

老城墙已被现在的二环路所替代。

把北京城区作为城市中心区十分恰当,能和国际上中心市的概念相接轨。

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四个近郊区相当于西方的城市外缘(urban fringe),但包括了一部分乡村地域。

城近郊区83个相互连接的街道办事处(简称街道)有500多万人口,代表了北京城市实体地域的主体。

远郊有八个区县,围绕近郊区的门头沟、房山、大兴、通县、顺义、昌平等六县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城市有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可以看作是目前北京都市区的范围。

三个圈层的人口密度差异极大,城区是近郊区的10倍,近郊区又是远郊区县的10倍。

三. 1982年以来北京开始了郊区化过程我们利用1964、1982和199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北京在两个时段的人口变动(表1)。

从表1可以推断:1. 1964-1982年期间,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城区;尽管宣武区的人口有微小下降,城区人口总体上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人口密度缓慢上升,北京尚未进入郊区化阶段(图2)。

图 2 北京按区县的人口变动类型(1964-1982)Fig. 2 The types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Beijing by District/County(1964-1982)2. 1982-1990年期间,内城各区的人口均转为负增长,8年间城区人口减少3.28%,即82,22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下降944人。

而近郊区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超过4%,远高于前一时期。

远郊区县人口的增长率低于全市平均。

在城区有千分之四左右的自然增长率下,城区人口下降显然是人口外迁造成的(图3)。

图 3 北京按区县的人口变动类型(1982-1990)Fig. 3 The types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Beijing by District/County(1982-1990) 我们再把第二时段的分析单元缩小到街道办事处,人口变动的地域差异就更清楚了。

从图4可继续推断:3. 旧城内的几乎所有街道办事处人口都有下降。

人口减少最明显,人口减少10%以上的街道集中在天安门广场周围的核心地区(西长安街、椿树、大栅栏、前门、崇外)和沿二环路内侧的地区(建国门、朝阳门、东四、北新桥、安定门、福绥境、丰盛、交道口、景山)。

其余人口减少的街道,下降幅度不到10%。

4.城区人口增加的街道办事处除了旧城东南和西南角两个人口密度较低的街道(龙潭湖和白纸坊)外,都分布在关厢,基本上属于低速增长类型。

5. 总人口增长超过40%,属于高速增长类型的24个街道办事处都分布在邻近城区的近郊区,它们是城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去处。

其中有九个街道(朝阳区的亚运村、安贞、香河园、麦子店、六里屯、潘家园,丰台区的方庄、西罗园、太平桥)是在这一时期新组建的,属于城市新扩展的用地。

图 4 北京按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变动类型(1982-1990)Fig. 4 The types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Beijing by Subdistrict(1982-1990) 由此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北京城区人口减少的幅度虽然不大,但毕竟进入了离心扩散的郊区化阶段,城区人口主要迁到近郊区而不是远郊区。

属于近域郊区化,还没有进入广域郊区化。

四. 中心区人口外迁的真实强度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城区在1982-1990年总人口减少八万二千多人并没有反映北京郊区化的真实强度。

因为,在人口普查中总人口统计包括三大部分:(1)有正式户口的常住户籍人口;(2)从外地迁入的没有正式户口的暂住人口,他们离开户口所在地已经一年以上或者户口待定;(3)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的人口。

如果把北京1982-1990年的人口变动按这三部分分解一下,如表2所示,北京城区人口下降的只是常住户籍人口,实际减少了14.4万人,占城区1982年常住户籍人口的6.12%,远高于上面提到的3.28%。

同时,从外地迁入城区的暂住人口增加了五万人。

迁往国外的人口虽然增长幅度很大,毕竟比重很小。

显然,从城区迁出的常住户籍人口是郊区化研究关注的重点。

如果把常住户籍人口减少的比重落实到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可以肯定其强度会远远高于它们总人口下降的比重。

可惜目前不掌握此项资料。

如此看来,城市的向心集聚和离心扩散过程总是同时存在的,郊区化只是城市中心区离心扩散力量超过向心集聚力量的一种现象。

五. 与西方不同的郊区化机制哈特向(T.A.Hortshorn)在解释美国郊区化的原因时这样说:“中心市发展乏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这些原因包括交通的改善,生活日益富裕,高速度的城市增长和随之而来的日益令人不满的城市问题。

随着迅速的道路建设,汽车为二战后的城镇化打开了一片很大的、以前邻近城市的乡村地域。

由于战争紧缩了对住房的需求和后来政府的大力鼓励(如建立联邦住房贷款),四十年代后期的住宅业的繁荣,加强了分散化的进程。

新房主感到没有昂贵的城市服务,在他们新的郊区住宅中也能过得很好。

对郊区较低税率的期盼,也鼓励人们向外迁移。

对于白人,也为他们逃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占优势的中心市提供了可能性。

”这一段表述相当全面地包含了西方郊区化的各种动力因素。

当然,中国的郊区化也是在城市交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特别是外来迁移人口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发生的,这一点和西方城市有类似之处。

但是,促使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条件和力量与西方国家有更多的不同。

1.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与西方国家郊区化开始时相比还是很低的,西方城市首先向郊区迁移的是富裕的中产阶级,而中国的中产阶级还不是很壮大,实际上还很弱小。

我国1990年的人均GDP只有1546元,(按当年1:4.78的汇率计只有323美元),城镇化水平为26.2%。

世界银行公布我国1993年的人均GNP为490美元。

北京是我国相对发达的地区,1990年的人均GDP为4883元,合1021美元,只相当于美国四十年代初的水平,1941年美国人均GNP934美元,城镇化水平57%。

2. 在西方国家,小汽车为中产阶级打开了通向郊区的大门。

但是,小汽车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家庭,它在北京郊区化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1993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约100万辆,其中私人轿车只有5万辆,它们只是少数企业家、明星们的奢侈品。

尽管据说我国能买得起轿车的家庭不少于500万。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还表明,35%的人表示需要家庭轿车,7.1%的人有迫切需要,但是1990年北京的交通结构中自行车占57.8%,公共汽车占31%,地铁4%。

单位和私人汽车加起来也只占有5.9%,而且主要是单位汽车,估计2000年也只望达到8.9%。

3. 在西方大城市,人们想逃离城市问题丛生和少数民族日占优势的中心市。

在中国,城市中心区非但不是一种推力因素,而且目前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人们希望留在各种设施比较齐全的城市中心。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北京居民从中心向郊区搬迁呢?我认为主要是三个原因:1.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促使人口外迁。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7年以来,城市土地由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

城市土地引入市场机制以后,原来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许多位于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居住用地转变为土地收益率更高的商业、贸易、金融、旅馆、写字楼等第三产业用地,导致大量企业和它们的职工向地价较低的郊区迁移。

据北京市经委对二环路内95个企业的一项调查,在相同地段,工业企业每平方米土地的效益是商业企业的十分之一。

北京计委的调查表明,二环路内91家工厂占地1.9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米土地年利润30元,相当于平均商业用地利润的五十分之一。

几年前雪花电冰箱厂将位于市中心3.8公顷的原址作价4.6亿元人民币让于外商,用这笔资金引进全套流水线,迁到郊区谋求新的发展机会。

一轻总公司把位于市中心的易燃企业北京火柴厂迁到郊区,原址进行房地产开发。

类似于这种“退二进三”的土地利用的调整,许多大中城市都在进行,它不局限于工业,也不局限于民用企业。

2. 城市道路的大量修建促使人口外迁。

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改善投资环境,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道路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干道网得到完善。

城市道路的修建,一方面是使城市土地地价升值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城市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