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科学地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地球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地球的知识非常重要。
下面是对六年级科学地球知识点的总结:一、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但并非完全球形,而是倾斜的椭球体。
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构成。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陆地和海洋的外壳,地幔是地壳之下的地层,而地核则是地幔之下的最内层。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指的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次自转完成约24小时,引起昼夜交替。
公转指的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完成一圈,引起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由大气、水汽和地形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气候在阳光照射、降水和温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地球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凝结、降水和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我们可以得到清洁的水源。
五、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和海洋等。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六、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我们应当珍惜地球的资源,采取行动来保护地球,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总结:通过学习六年级科学地球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构造、运动、气候、水资源、生态系统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地球知识的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为创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1地球的形状》优秀课件
我们来观看图片。
这可不是一般的地球照片,这是我们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 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拍下的地球的照片。
没确定地球形状前,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呢?
这种设想成立吗? 这种设想成立吗?
印度: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 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上
地球很大、很重,显然不成立。
中国(盖天说):天圆地方: 天像一个锅,是圆的;地像一 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1969~美国人登上月球
2003~杨利伟、神州5号绕地球14圈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交替循环对此提出了质 疑。。。。
说明:缺乏事实根据的 猜想根本经不住推敲, 是站不住脚的。
张衡
与现代天文 学天球概念 十分接近
张衡(浑天说):浑天如鸡卵, 地表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 ,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 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者近似球体。
亚里士多德
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资料分析
地球赤道周长 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千米
我们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根据以上数据,你们 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陆地面积?
510067866÷9600000≈ 53个中国面积
资料分析
根据上面的资料计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 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麦哲伦
总结:地球是球形的。
西班牙 麦哲伦环海地球路线
地球是个扁球体
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经过现代科学家的精密测 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 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科学、技术的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使得人们能够在太空中观察地球。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知识点整理2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1、古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3、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这种学说被称为(浑天说)。
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5、人站在海岸看远处的航船,先看到进港船只的(桅杆),再看到(船身);出港船只则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6、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者是(葡萄牙)的(麦哲伦),他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晰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8、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2005年10月,(“神舟6号”)把(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
9、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
10、(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2、地球的表面1、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卫星)在空中拍摄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精确)。
2、地球表面的形状各种各样,有高原、山地、海洋与岛屿、平原、峡谷等。
3、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白色)表示冰川,(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
4、地球上的七大洲是(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地球的形状ppt课件
实验
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 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1、用一艘模拟小船在桌面上模拟进港、出港航 行, 观察时视线平视。 2、把模拟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进港、出港航行。 观察时视线平视。 3、比较船在桌面上与球面上的航行有什么不同。
.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因为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的 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 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 班牙。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 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 形的!
.
古人的观点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 圆地方:天像一个 锅,是半圆的,地 像一个方形的棋盘, 是平的……
“天圆地方”
.
古人的观点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 出了另一种猜测
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 衡认为:宇宙像鸡蛋, 地球像蛋黄位于正中间, 外层是水包围着地,犹如 蛋壳包裹着蛋黄。
.
浑天说
古人的观点
第二单元第1课
地球的形状
XXXXXXXXX学校 XXX
.
地球
公开的第一张完整 的地球照片
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 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 洋的一部分。然而人类 在飞出地球之前,就已 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 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呢?
.
古人的观点
古代印度人认 为:大地被四头大 象驮着,站在一只 巨大的海龟身 上……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 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 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弧 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者 近似球体。
.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
后来,人们站 在海岸边看远处的 航船,发现总是先 看见进港船只的桅 杆,再逐渐看见船 身;出港的船只, 则总是船身先消失, 然后桅杆才逐渐隐 没在海平面下。据 此,人们猜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24页PPT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 形状》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了解近代和现代人是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地球是球形的。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预要求:阅读课本14到16页的内容,了解有关地球形状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糊口的中央,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终究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修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1、地球的形状二、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陆地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曾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如何逐步正确熟悉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熟悉,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熟悉。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出示课本第14页下面两幅图以及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相识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
可是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众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又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卫星照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准备讨论和实践活动。
3. 地球仪制作材料:纸板、彩笔、剪刀等。
4. 教学课件。
教案内容请提供相关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以便我为您编写详细的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卫星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观察成果。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增加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八、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物品,尝试发现它们的形状特点。
2. 结合家庭生活,思考地球形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年级科学地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地球知识点科学地球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地球都至关重要。
在六年级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简洁美观的形式,对六年级科学地球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但并非完全规则的球体。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外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由岩石和熔岩组成的固体层。
地核则是地球的中心,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每天自西向东一周,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一天。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3. 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在不同纬度上存在着不同的变化,根据气温和气候条件,我们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寒带位于地球的两极附近,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热带则位于赤道附近。
4.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是蓝色星球,几乎三分之二的表面都被水覆盖。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为海洋水、淡水和冰川水等。
我们要合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和污染。
5. 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上还存在着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预防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6. 地球的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要关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行动,如减少碳排放、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学习这些六年级科学地球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去。
希望我们能够用知识改变世界,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最新苏教小学科学六年级上《2.1.地球的形状》PPT课件 (10)
高低落差的精度小于5米。
内容提要
一. 基本概念 二. 马古拉公式和克莱罗方程 三. 地球扁率的测定方法 四. 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 五. 固体潮汐和负荷潮汐
固体潮汐和负荷潮汐-固体潮汐
1、固体潮:指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固体地球的局部变形。
2、拉普拉斯潮汐方程
32 56 100 180 325 425 550 750 1000 3000 10000
2.5524 0.0388 3.0564 0.0251 3.5703 0.0143 4.3439 8.07×10-3
3
5.7488 5.36×10-3
3
6.7022 4.86×10-3
3
7.8181 4.50×10-3
地球的形状
内容提要
一. 基本概念 二. 马古拉公式和克莱罗方程 三. 地球扁率的测定方法 四. 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 五. 固体潮汐和负荷潮汐
基本概念
一. 地球形状的物理定义 二. 地球形状的描述 三.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基本概念-地球形状的物理定义
地球形状不是指它的表面自然形状,而是通过 重力场或反映重力场影响的卫星运动的测 量而得到的大地水准面形状。平静海面及 其在地下的自然延伸,可以代表地球形状。
固体潮汐和负荷潮汐-固体潮汐-引潮力位产生
的重力变化
1.刚体地球情况
g a g
W2 a
1 W2 a
3 g m a 3 cos 2 2 M R
3 g m a 3 sin况
W W0 W2 kW2 g0r
W0是地球不受引潮力作用时,由于自身引力而形成的 重力位。
数的估计
毛伟建(1984)采用 G-D地球模型,通过对微分方程的数值积 分,得到满足边界条件的表面值。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证据。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学生通过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的证据。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证据。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发放地球仪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形状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
2. 学生能理解并解释地球形状的证据。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4. 学生能动手制作地球仪,展示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地球仪、卫星照片等教具。
2. 地球仪制作材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说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地球的初始的认识。
四、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六年级上册关于地球的知识科学
六年级上册关于地球的知识科学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家园,是我们所熟知的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拥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和现象。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椭圆形的,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 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 公里。
地球的表面被大约71%的海洋覆盖着,剩余的29%是陆地。
地球的大气层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氧气和氩气。
这些气体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它们能够保护地球表面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伤害,同时也能够提供生命所需的氧气。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岩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厚的岩石,地核则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球的运动也是非常有趣的。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4 天,同时地球还在自转,一天转一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地球上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自然规律。
地球是一个非常神奇和美丽的行星,它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积极探索地球的奥秘,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_地球的形状_1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经 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 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 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见证全貌:随 着科技的进步,人 类进入了太空,终 于从太空中看到地 球的全貌。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地球赤道周长 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千米
终 于
1961年前苏联 “东方一号”飞船 绕地球飞行
看 到 了
地 球
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
1969年美国阿 波罗11号登上月 球拍摄到地球的 照片
阿波罗11号拍摄到的地球照片
终 于
看 到 了
地 球
2003年 飞 我国宇航员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 船绕地球飞行14圈,用摄像机拍摄 下在太空看地球的精彩画面
地球的形状
古 人 对 地 球 形 状 的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 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古代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 空,而星星则从天上垂悬着。
猜 测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 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古 人 对 地 球 形 状 的
猜 测
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圆的, 因为他认为只有圆球在所有几何 形体中最完美。
中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 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 黄。
用来解释浑天说的模型
——浑天仪
古 人 对 地 球 形 状 的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 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 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 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 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因此从 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 掩盖。
【精选】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 (3)
课题:地球的形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地球的形状》。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作出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2、不迷信权威;3、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2、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2、由教师准备实验记录单和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小帆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二)学生准备:搜集麦哲伦相关资料,自制的小纸帆船。
五、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模拟帆船进出港、画麦哲伦航线、计算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中国国土面积、绕地球赤道一圈儿所用时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此,主要采用自学法,讨论法,演示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分钟)1、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宇宙科学的奥秘。
请同学们看视频。
2、播放视频,教师配合解说:这是浩瀚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球的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球的形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而不是平的。
教材还介绍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问题的答案。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地球的形状,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地球不是平的,而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3.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
4.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完整)《地球的形状》教案.
(完整)《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
李凤 201210240521
1.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通过想象建立假设、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表的迁移等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4。
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5.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探究。
6.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对我们的地球的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
基于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的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
7.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假设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理的质疑中不断推动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8.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运动》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班级姓名学号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
2、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围绕太阳转。
3、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火山喷发、地震、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等。
4、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5、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海洋的面积(71%)大于陆地的面积(29%)。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7、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8、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9、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10、昼夜交替的假说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11、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2、“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天文学大成》日心说《天体运行论》天文学家托勒密(古希腊)哥白尼(波兰)地球形状球体球体地球是否运动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地球所处位置及其他天体运动方式所有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动,并且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13、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14、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15、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
•
活动 技术的国家
地球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地球极半径 6357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 40091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千米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
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限时作业:
•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 椭球体 (并不是一个正圆 球体)。
•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由于活动范围有限,认为“天圆地方”→根据日常观察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地球的形状
为什么远去的帆船Biblioteka 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模拟实验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用地球仪代表我们的地球,小纸船代表 进出港的航船
实验过程:
• 1、让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观察你有什么发 现?
• 2、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你又有什么发现? • 3、比较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
的现象猜测:地球是个球体 →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事实 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真理→现代科技证实(卫星照 片):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 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ABCD ) • A、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 到船身; • B、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 体; • C、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 D、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 断地球是球体。
么结论?
应注意的问题
• 1、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视线要与地球仪的 顶端保持水平。
• 2、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 平。
• 3、重点观察桅杆和船身的变化。
• 神州六号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费俊龙、聂海胜两名中 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
• 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从中国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 箭发射升空。当时的三位宇航员是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