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4页)
屠呦呦阅读练习及答案
屠呦呦阅读练习及答案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21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
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
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21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材料二: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
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21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材料三: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月测(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月测试题(现代文阅读)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 全国通用(含答案)
老师的教诲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
于是,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
有一次上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
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郑老师亲切地问我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
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她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
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
”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教诲”的近义词是()“骄傲”的反义词是()再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2.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一个排比句。
3.与第一自然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_____”画出来。
4.为什么我终生难忘老师的教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文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写在横线上,并另外再写一句类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教导(答案不唯一)谦虚称赞批评2.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3.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4.略5.略涂改液的危害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涂改液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
2019-《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阅读附答案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1X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经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
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
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
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作者:王文学来源:《晚晴》2015年第11期“80后”,有梦不怕晚策划:艳子80岁,就是一杯陈酒,冽而绵;一壶浓茶,爽而甘;一瓣老姜,辣而烈;一棵苍松,郁而翠。
岁月又算得了什么?本期人物介绍的这些“80后”,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80岁,依然老有所用,不叹老,不讳老,有梦不怕晚!“青蒿素之母”——她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冥冥中安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
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
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其间,“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打开了成功之门。
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
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三无教授”——生活中保持粗线条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篇一」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峰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
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
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例如,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
20xx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
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
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
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
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
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
韩霁《一棵小草的初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10分)一棵小草的初心---记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药学家屠呦呦韩霁结缘①青蒿,在我国南北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科普读物上描述,“属菊科,一年生草本,原产于我国,后被许多国家栽培。
”就是这株貌不惊人的小草,倾注了屠呦呦一生的心血,屠呦呦也为青蒿赋予了新的生命——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挽救生命的神奇药物。
②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后为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之后又被选派系统学习了中医。
中西兼备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特有的优势,“两年半的培训让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可贵,以及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
”屠呦呦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③这时的中国正在遭受可怕疾病的侵袭。
疟疾,这种古老的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大范围疟疾爆发,发病人数超过1000万,1970年发病率高达平均每万人就有296.1人患疟疾,是解放后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④鉴于防治恶性疟疾药物研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1967年我国启动了旨在抗击疟疾等流行病的秘密科研工程,并将召开会议的时间5月23日定名为项目代号——“523”。
之后,全国7个省市、几十个单位、6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攻关迅速展开,到1969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草药,多达万余种,但结果并不理想。
⑤当时只是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凭借着过人的中西医知识和科研能力,被选派为科研组组长,加入了抗疟队伍,从此一生结缘。
初心⑥如同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将自已的精力、智慧全部“提炼”出来,奉献给了医药事业,实现着当初的愿望。
⑦上世纪70年代,科研条件落后艰苦,为提供足够的青蒿有效部分用于临床实验,科研人员在有限条件下采取“土法”——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
实验室的楼道里,摆放着盛满乙醚的7口大缸。
有些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乙醚是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麻醉作用,对人体有害。
《屠呦呦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屠呦呦: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全世界的目光从这一刻开始“聚焦”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
当身着一袭紫色礼裙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的时候,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3天前,屠呦呦在出席卡罗琳医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时,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n先生在屠呦呦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这位85岁的老人,另一只手为她拿着话筒,30分钟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在诺奖得主演讲会上,提及46年前的那场“战役”,85岁的屠呦呦仍然记忆犹新: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项目,她被指定为课题组组长,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
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开始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出以640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屠呦呦说:“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这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虽然有了这样一本“验方集”,但要从640种药物中筛选出对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其难度可想而知。
屠呦呦和她的队友们曾一度陷入到研究的“泥淖”中,找不到理想的出路。
面对挫折,屠呦呦也曾苦闷。
她后来回忆说:“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
”当她再次认真翻阅起曾出现抗疟苗头的几个药物的历代文献时,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也为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大部分单位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实验条件。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阅读心得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在中国,有一种平凡的小草叫青蒿,悠悠的静静的等待被别人发现。
在1930年的最后一天屠呦呦诞生了。
或许在见到药爷爷的那一刹那,她就爱上草药了吧。
或许在染上疟疾之后,她就立志要让人们不再受它折磨之苦了吧。
又或许,自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与青蒿、疟疾密不可分了吧。
她经历过疾病、战争和失败的痛苦,但她也感受到了解放后的欢乐,成功的喜悦。
没有经历过暴风雨就永远看不到彩虹,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真正的感受幸福与快乐。
只有经历过暴风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彩虹的美丽。
只有真正经历过长途跋涉才能感受到到达目的地后的欣喜。
屠呦呦就是这样的人。
自从她坚定地踏上打败疟疾的道路,那条蜿蜒曲折的道路,那条泥泞不堪的道路起,她就没有想过要回头。
她试验了各种草药,为了找到那个能够治疗疟疾的植物,她不惜一切代价,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懊恼、一次次的重头再来、一次次的重新翻阅那厚重的封尘的古书,重新找寻测试的植物。
巨大的毅力使她往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她未曾想过放弃,想到的只有如何走完这条路,如何帮助人类克服这种恶劣的疾病。
沮丧过,但未曾放弃过;犹豫过,但未曾舍弃过;迷茫过,但未曾回头过。
她犹如一颗星星,尽管注定会陨落,但要给人们留下一片光明。
终于在数不清第多少次的实验中,她发现了这个与她密切相关的植物——青蒿,她翻遍了每一本医药著作,寻找它的名字,希望能找到正确的提炼方法。
但不管使用哪种熬制方法,最终提炼出来的青蒿素都无法抑制疟疾。
可是她没有放弃,在无数次的查阅资料与实验中,伴着一声惊喜的尖叫,她找到了原因。
原来高温和乙醇会使青蒿素流失,不可以用高温去煮青蒿,要像古书里说的那样把它绞成汁。
又经过了无数次实验,她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并且在小白鼠和猴子身上它对疟疾的杀伤力达到百分百,但问题又来了,谁能知道它对人有没有副作用呢?就在大家都绞尽脑汁的时候,屠呦呦说了一句:“我去做那只小白鼠。
”尽管大家极力反对,她依旧坚定。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读后感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读后感屠呦呦,这个名字现在可是响当当的,但在她埋头研究青蒿素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呢?当我深入了解她的故事后,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每一件宝贝都让我惊叹不已。
你看啊,青蒿,那就是一株普普通通的小草。
在我们平常人的眼里,这小草可能就是路边不起眼的东西,最多用来喂喂小兔子之类的。
可是在屠呦呦的眼中,这小草就是能改变世界的宝贝。
这就好比在一堆沙子里,我们只看到了沙子,她却能发现藏在里面的金子。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做研究的时候,那可真是不容易。
那时候的条件,哪有现在这么好啊。
没有高级的实验室,没有超级精密的仪器,感觉就像是一群勇士拿着最简单的武器去打一场超级难的仗。
他们就从这株小草里一点点地提取东西,做实验。
失败了多少次?估计他们自己都数不清了。
但是呢,屠呦呦就像是一个特别固执的寻宝者,她心里就认定了青蒿里一定有对抗疟疾的秘密,怎么也不放弃。
疟疾这个病可不得了,在很多地方,特别是那些贫穷又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就像一个恶魔一样,夺走了好多人的生命。
屠呦呦研究出的青蒿素就像是专门来降魔的法宝。
这青蒿素一出现,不知道救了多少人啊。
那些本来被疟疾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吃了青蒿素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慢慢就好了起来。
这可不仅仅是救了一个人两个人,那是全球范围内的拯救行动。
这就好比一场大雨,滋润了那些被干旱折磨的土地,让生命重新开始生长。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那可是实至名归。
这奖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勋章,挂在她的胸前,也挂在我们中国人的荣誉墙上。
她的成功告诉我们,不管你做什么,只要坚持,只要用心,哪怕是从一株小草开始,也能做出改变世界的大事。
她就像一颗超级明亮的星星,在科学的天空里闪闪发光,让我们这些后来人都看着这颗星,想着自己也要努力发光发热。
而且啊,她还是个女科学家,这就更酷了。
女孩子可不能被小看,屠呦呦就是一个最好的榜样。
她让我知道,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只要有梦想,就去追,说不定哪天你也能拿着一株小草,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呢!。
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读后感
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读后感读后感一嗨,朋友!我刚读完《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啊!屠呦呦,这名字一听就不一般。
她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从那小小的青蒿里找到了大大的力量。
你能想象吗?为了找到对抗疟疾的方法,她和她的团队得有多拼。
那可不是随便搞搞就能成功的,得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重新开始。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心啊!我就在想,如果是我,可能失败几次就打退堂鼓了。
可屠呦呦不一样,她就认定了这条道,非得走到底不可。
而且啊,那时候条件也不好,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但她愣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从那株小草里提炼出了青蒿素。
这青蒿素可不得了,救了多少人的命啊!这可真是“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让我明白了,坚持和专注是多么重要。
只要有梦想,肯努力,谁都能创造奇迹。
哎呀,我现在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以后遇到困难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像屠呦呦一样勇敢向前冲!读后感二亲爱的,我来和你聊聊我读完《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的感受。
这本书真的太让我震撼啦!屠呦呦简直就是个传奇人物。
你知道吗?她一头扎进青蒿的研究里,那股子认真劲儿,太让人佩服了。
不管遇到多少难题,她都不退缩。
想想咱们平时,遇到点小挫折就叫苦连天的。
可人家屠呦呦,那是越挫越勇。
她为了做实验,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日夜,放弃了多少休息时间。
这种付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还有哦,她的成功可不是偶然的。
那是靠着扎实的知识,还有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
这株小草在她手里,变成了拯救无数生命的宝贝。
这得多牛啊!读完这本书,我心里特别感动。
屠呦呦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再小的事物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觉得自己以后也要向她学习,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坚持到底。
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做出点了不起的成绩呢!哈哈,梦想还是要有的,对吧?。
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读后感
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刚读完《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屠呦呦,这个名字,以前可能只是在新闻里听过,但这次深入了解她的故事,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能想象吗?就一株小小的草,居然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她为了找到对抗疟疾的办法,那可是付出了太多太多。
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换做是我,可能早就打退堂鼓啦。
可屠呦呦不一样,她有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
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那种坚持和执着,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啦。
而且啊,她的工作环境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
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这些都没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她的成功,不仅仅是为我们国家争了光,更是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想到那些因为她的研究而重获健康的人们,我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这也让我明白,只要有梦想,有决心,再小的草也能绽放出巨大的光芒。
我决定啦,以后遇到困难,我就想想屠呦呦,咬咬牙,坚持下去!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唠唠我读《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的感受哈。
哇塞,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吸引住啦。
屠呦呦,多了不起的一个人呐!她研究的那株小草,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巨大的奥秘。
为了搞清楚这小草的作用,她得翻阅多少资料,得做多少辛苦的工作呀。
我就在想,她怎么就这么厉害呢?不怕吃苦,不怕累,一门心思就扑在研究上。
要是我,估计早就嫌麻烦啦。
还有哦,她面对那么多的质疑和困难,都没有放弃。
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呀!我觉得她就是个超级英雄。
她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成功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的。
得付出努力,得有耐心,还得有那种坚定的信念。
每次想到屠呦呦,我就觉得自己也得加把劲。
不能遇到点小事就退缩,得像她一样勇往直前。
这株小草改变的可不仅仅是世界,还改变了我对困难的看法。
我以后也要像屠呦呦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读后感
《读〈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有感》哎呀呀,读完关于屠呦呦和那株小草改变世界的故事呀,我心里头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
我记得那天,我正和我爷爷在院子里晒太阳呢。
爷爷瞅着院子里的那些花花草草,就跟我唠起嗑来。
他指着一小丛长得挺不起眼的野草说:“你可别小瞧这些草呀,说不定啥时候就能有大用处嘞。
” 我当时还不信呢,撇撇嘴说:“就这小草,能有啥大本事呀,不就是在这儿长着呗。
”结果等我读完屠呦呦的故事,我才知道自己那想法有多傻啦。
屠呦呦奶奶呀,就从那普普通通的青蒿这株小草里,发现了能救命的宝贝呢。
想着屠呦呦奶奶在实验室里,成天对着那些青蒿,又是提取又是研究的,肯定特别不容易。
我就跟我妈说:“妈,你看屠呦呦奶奶多厉害呀,就从一棵小草里弄出了能治疟疾的药。
” 我妈也感叹着说:“是呀,人家那得下多少功夫,做多少试验呀,可不像咱想得那么简单嘞。
”我又想象着屠呦呦奶奶在研究过程中,说不定也遇到好多人不理解呢。
就像我之前觉得那小草没啥用一样,可能也有人觉得她研究这个没啥希望吧。
但屠呦呦奶奶可没管那些,就一门心思地钻研下去。
有一回呀,我在电视上看到关于屠呦呦奶奶领奖的画面,她站在那台上,笑得可温和啦。
我就对我爸说:“爸,你看屠呦呦奶奶,她这一研究可救了多少人的命呀,现在全世界都知道她啦。
” 我爸点点头说:“那可不,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呀,人家从一株小草里挖出了大宝藏嘞。
”从那以后呀,我再看到院子里的那些小草,就忍不住想起屠呦呦奶奶。
心里想着,说不定啥时候,又会有像屠呦呦奶奶这样厉害的人,从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里发现了不起的秘密呢。
嘿嘿,这屠呦呦奶奶的故事可真是给我上了一课呀,让我知道了可不能小瞧任何一样东西嘞。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 (31)
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方)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④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在失败了190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⑤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⑥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有删改) 217.本文以“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18.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219.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上获得突破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220.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答案】217.①题目语意双关,既指朴实无华的青蒿具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又暗示着屠呦呦对世界的卓越贡献。
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位女性科学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89岁的屠呦呦又获得人生最重的一个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颁发的“共和国勋章”。
这位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女科学家,究竟有怎样不平凡的人生?1972年7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东直门医院住进了三位特殊的“病人”。
说她们“特殊”,是因为她们并没有病,而是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冒着生命危险来当“小白鼠”,以身试毒。
屠呦呦说:“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抗疟的季度一般是7月到10月,过去之后病就少了。
那个时候我作为负责的,当然心里头(着急)。
因为我是组长,我给领导打报告说我们要自己来试一下。
因为也不是说盲目试的,它有一些毒副反应的因素。
”那年42岁的屠呦呦3年前接受了一个代号叫“523”的科研任务。
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
当时,严重的疟疾疫情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
有数据显示,美军在越战中,总共接到12.3万件的疟疾患病报告,其中,丧命的人高达5.2万,致死率将近一半。
不仅美军得疟疾,越南人民军也因疟疾伤亡惨重。
越南方面后来统计,1961年到1968年,越南人民军除1968年第一季度外,其他时间都是疟疾病员远远超过伤员。
越共总书记胡志明心急如焚,亲自给毛泽东写信,派特使秘密到北京,请求中方支援抗疟疾药物和方法。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协作、通力攻关,希望尽快找到防治疟疾的新药。
最初召开协作会议的日期,就这样成为一项紧急军工项目的秘密代号。
屠呦呦说:“(当时)抗疟药都产生了耐药性,不能用,效果不好了。
所以在全世界是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的抗药性的问题。
这时候,国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是1969年才参与这个项目的。
职称当时还是助理研究员的屠呦呦,之所以被委以重任当上组长,据说是因为她有两大优势:一是性格认真执拗,二是中西医贯通。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棵小草的初心——记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药学家屠呦呦韩霁结缘①青蒿,在我国南北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科普读物上描述,“属菊科,一年生草本,原产于我国,后被许多国家栽培。
”就是这株貌不惊人的小草,倾注了屠呦呦一生的心血,屠呦呦也为青蒿赋予了新的生命——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挽救生命的神奇药物。
②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后为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之后又被选派系统学习了中医。
中西兼备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特有的优势,“两年半的培训让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可贵,以及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
”屠呦呦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③这时的中国正在遭受可怕疾病的侵袭。
疟疾,这种古老的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大范围疟疾爆发,发病人数超过1000万,1970年发病率高达平均每万人就有296.1人患疟疾,是解放后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④鉴于防治恶性疟疾药物研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1967年我国启动了旨在抗击疟疾等流行病的秘密科研工程,并将召开会议的时间5月23日定名为项目代号——“523”。
之后,全国7个省市、几十个单位、6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攻关迅速展开,到1969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草药,多达万余种,但结果并不理想。
⑤当时只是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凭借着过人的中西医知识和科研能力,被选派为科研组组长,加入了抗疟队伍,从此一生结缘。
初心⑥如同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将自己的精力、智慧全部“提炼”出来,奉献给了医药事业,实现着当初的愿望。
⑦上世纪70年代,科研条件落后艰苦,为提供足够的青蒿有效部分用于临床实验,科研人员在有限条件下采取“土法”——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
《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草会改变整个女孩的一生。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篙也”,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
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
辽宁省辽阳市灯塔第一高级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辽阳市灯塔第一高级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晒出一片秋实洪忠佩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
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
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櫃、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
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
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
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
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
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
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
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
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阅读附答案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
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
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
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
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
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
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
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
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1X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
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
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
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
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
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
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3月,双
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1X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
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201X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
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X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X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