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与定位诊断要求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一、颅神经(一)颅神经在脑干的分布:脑干由中脑、脑桥、延髓三部分组成。

(图1)1.中脑的外形:有大脑脚、脚间窝、视束,动眼神经、滑车神经(II-IV)。

2.脑桥的外形:有桥臂、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V-VIII)。

3.延髓的外形:有锥体、锥体交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IX-XII )。

图1脑干颅神经分布(二)颅神经1. 嗅神经:由上鼻甲上部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聚集而成嗅丝(即嗅神经)→入颅→进入嗅球,传导嗅觉。

2.视神经1)视觉传导通路在视网膜内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节细胞为2级神经元)—→其轴突集合成视神经—→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延为视束—→视束绕大脑脚向后—→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脑距状沟两侧。

在视交叉中,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

因此,左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

当视觉传导通路在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A: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视野全盲;B:视交叉中的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C:一侧视束以后的部位(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D: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视野的鼻侧半偏盲。

2)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照射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照射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未照射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A:一侧视神经受损时,照射患侧瞳孔,两侧瞳孔均不缩小;但照射健侧瞳孔,则两眼对光反射均存在(即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与病例讲解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与病例讲解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视神经 视交叉
外侧膝状体
颞侧视野 鼻侧视野
视网膜
视束
视辐射 距状沟
视觉传导通路模式图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视觉传导路受损引起视野缺损
A 一侧视神经损伤致该侧眼视野全盲。
视野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顶盖前区 视辐射
A
C
D B
动眼神经副核
枕叶视区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四、左侧脊髓半横断—Brown-sequard 综合征 1)左侧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痉挛性瘫痪 2)左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精细触
觉丧失 3)右侧损伤平面以下身体痛、温觉丧失

背侧丘脑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腹后外侧核
中央旁小叶后部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薄束 楔束 三叉神 经脊束
内侧丘系交叉 脊髓丘脑束
薄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楔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孤束核 疑核
舌下神经核
锥体束
舌下神经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平丘系交叉横切面
前庭下核 孤束与孤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疑核
舌下神经核 下橄榄核
锥体束
锥体束
平橄榄中神经高系横统传切导通面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皮质脊髓束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定义和病例讲解
2、皮质核束 ①

神经传导及常见疾病的定位诊断

神经传导及常见疾病的定位诊断
③弥漫性 ➢ 侵犯两侧对称结构(脑\周围神经或肌肉) ➢ 代谢性&中毒性脑病 ➢ Guillain-Barré综合征
A
40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2. 确定病变空间分布 ➢ 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④系统性 ➢ 病变选择性损害某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 ➢ 如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变性
A
41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上行 传导 通路
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感受器
效应器
下行 传导 通路
A
2
传导通路的区分
由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髓、脑干、间脑、内囊至大脑 皮质的神经通路称上行或感觉传导通路。
由大脑皮质发出纤维经内囊、脑干、脊髓、周围神经至 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下行或运动传导通路。
A
3
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
A
38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2. 确定病变空间分布 ➢ 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②多灶性 病变分布于神经系统2个或以上部位, 病变通常不对称, 例如:
➢ 视神经脊髓炎 ➢ 麻风多数周围神经受累 ➢ 多发性脑梗死
A
39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2. 确定病变空间分布 ➢ 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3. 定位诊断通常要遵循一元论原则
➢ 尽量用一个局限性病灶 解释患者全部临床表现 ➢ 如果不合理或无法解释 再考虑多灶性或弥散性病变可能
A
42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4. 首发症状常有定位价值 ➢ 可提示病变主要部位 ➢ 有时可指示病变性质
例如, 一高血压病人 突发后枕部剧烈头痛\眩晕&呕吐, 并有一侧肢体共济失调, 但无肢体瘫痪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双眼同向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
一侧视神经
临床表现
该眼视野全盲
视交叉中央部 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桶状视野) 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
一侧视束(视辐射、 双眼病灶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区)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对光反射通路
视 束
视 交 叉 视 神Ⅱ 经
顶盖前区
双侧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躯干四肢
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
传导路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起止 行程
内侧丘系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内侧丘系交叉
肌 上肢、 、 躯干上部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Ⅰ 脊神经节
、 关
下肢、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T4~5
薄束



四肢肌
侧 束
躯干肌
四肢近端肌
锥体交叉 75%纤维
皮 前质 束脊
髓 躯干肌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中央前回中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
内囊后肢
中脑: 脚底中3/5
脑桥 基底部
延髓锥体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锥体束 支配特点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外侧核受对侧锥 体束支配,内侧核为双侧支配。

周围突 中枢突
损伤: 感觉性共济失调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1)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 路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及定位诊断)PPT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及定位诊断)PPT
缓解症状。
常用的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疗 法、超声波疗法、按摩疗法、 针灸疗法等,具体治疗方法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而定。
物理治疗过程中,患者需积极 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进 行治疗,不可自行更改治疗方 式或停止治疗。
同时,患者需注意观察身体反 应,如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加 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 疗方案。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神经系统传导障碍,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无 法有效缓解症状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前,患者需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确保 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神经减压术、神经重建术等,具体 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同时,患者需了解手术风险和术后注意事项,积极配合 医生的治疗方案,以便尽快康复。
症状
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等,具体 症状取决于受损的周围神经类型和部位。
治疗
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04
神经系统传导障碍的诊断方 法
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
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判断神 经传导是否正常,有助于诊断神 经根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通过测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和 潜伏期,评估神经传导功能,有 助于诊断周围神经病变。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
通过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观察 颅脑内部结构,有助于诊断脑出血、 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
MRI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技术,生成脑部 高分辨率图像,有助于诊断脑部肿瘤 、脑血管疾病等。
神经活检
• 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取部分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 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金标准。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病史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症状及体征
明确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逆向推断 查体及辅助检查 定位: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
的不同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 的常见症状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刺激性症状:
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 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 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 带感和冷热感等。
刺激性症状:
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所致;
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 经刺激性病变;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 另一分支;
单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后根损害
后角损害
前联合型
双侧对 称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
传导束型
脊 髓 横 贯 性 损 伤
延 髓 外 身型




单肢型



癔 病 性 感
觉 障 碍
周围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 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常伴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减退。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T4~5
薄束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的 区别

上神经元瘫
肌张力
增高
病理反射
+
生理反射 亢进
肌委缩

下神经元瘫 降低 _ 减弱 有
定位诊断与临床症状
不同平面受损害 的临床表现
记住三条通路—运 动、深感觉、浅感 觉。特点:,不同 层面,均有交叉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的步骤
定位:病变部位在颅内还是颅外脊髓 颅内:有颅神经损害、共济、肢体
A: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 视野全盲;
B:视交叉的交叉纤维损伤致 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C:一侧视束以后的部位受损, 致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
D: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 纤维损伤,则患侧视野的鼻 侧半偏盲。
视神经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视神经→ 视交叉→两侧视束 →两侧动眼神经副 核→动眼神经→两 侧瞳孔括约肌→两 侧瞳孔缩小。

3.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核
出颅 上
睑提肌、上直肌、下直、内直和
下斜肌。
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4.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核
中脑下丘出 脑后,绕大脑 脚外侧前行 支配上斜肌
6. 展神经
展神经核 延髓脑桥沟出 脑 支配外 直肌
5. 三叉神经
三 叉 神 经 运 三叉神经脊束核
反射及代表的脊髓平面
肱二头肌腱反射----颈5-6 肱三头肌腱反射----颈6-7 桡骨膜反射-----颈5-8 腹壁反射---上:胸7-8; 中:胸9-10下 胸11-12 提睾反射----腰1-2 膝反射---腰2-4 跟腱反射---骶1-2
1、颅神经 2、运动传导通路 3、感觉传导通路 4、脊神经体表分布 5、脊椎与脊神经关系 6、反射及代表的脊髓平面 7、上、下运动神经元瘫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

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

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

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常见病因有:感染、损害后的见于鞍345(二)眼动障碍的定位诊断:眼球运动由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完成,眼动障碍可由上述神经单个或同时损害引起。

临床以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多见。

1.动眼神经损害:(1)核性损害:动眼神经核群为一细长的细胞团块,位于中脑的上丘水平大脑导水管周围,双侧自上而下的排列为提上睑肌核、上直肌核、内直肌核、下斜肌核和下直肌核,各核两侧相距甚近,而前后距相对较远。

因此,中脑病变时,多表现为双侧的某些眼肌单个麻痹,而前端的Edinger-wesphal核常不累及,故瞳孔多正常。

见于脑干脑炎、脑干肿瘤及脱髓鞘病变。

(2)核下性损害:表现为眼睑下垂,眼球外下斜位、向上、向下、向内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因走行各段邻近结构不同的表现也不同:①中脑病变:为髓内段动眼神经纤维受损,常累及同侧尚未交叉的锥体束,故出现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伴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Weber综合征)。

见于中脑梗塞,肿瘤及脑干脑炎等。

②颅底病变:仅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多见于大脑后动脉瘤,小脑幕切迹疝等。

③海绵窦病变:早期可仅有动眼神经麻痹,但此处病变常累及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故多为全眼麻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瘫痪分布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肌束颤动 肌电图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中枢性瘫、硬瘫) 整个肢体(单瘫/偏瘫/截瘫)
增高,痉挛性瘫痪 增强、亢进 有
无或轻度(废用性) 无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无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周围性瘫、软瘫) 肌群为主
降低,弛缓性瘫痪 减弱、消失 无
有,明显 可有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有失神经电位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下运动神经元
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统 小脑系统
神经冲动 脊髓前角细胞 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下运动神经元 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
骨骼肌 肌肉的收缩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
支配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显著减低或丧失,腱反射消失。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体征
•止于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
上运动神经元的功能: 1.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 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
• 支配上、下肢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只接 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纤维
• 支配躯干随意运动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受双侧大脑皮质运 动中枢控制
➢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 下运动神经元 ➢ 肌肉 ➢ 锥体外系统 ➢ 小脑组成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 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延髓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纵贯脊髓全长 •沿途发出纤维止于同侧脊髓灰质, 支配上、下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 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伤侧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瘫痪, 而躯干肌不瘫痪
• 表现为硬瘫,肢体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 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2.下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 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它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 面来的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 一通路,其功能是将这些冲动组合起来,通过周 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肌肉的收缩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
浅感觉传导径路
3. 触觉传导径路
周围突 皮肤感受器
经脊神经 经后根入脊髓后索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Hale Waihona Puke 薄束核、楔束核 Ⅱ级神经元
脊髓后角细胞 Ⅱ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
触觉传导径路
上行纤维束
• 薄束和楔束 • 脊髓丘脑束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
亦称基底节(basal nucleus),位于大 脑白质深部,其主 要由尾状核、豆状 核、屏状核、杏仁 核组成
基底节组成图
基底神经节
豆状核
苍白球
纹状体
壳核
尾状核



杏仁核
屏状核
基底节的构成
旧纹状体 新纹状体
古纹状体
内 囊(internal capsule)
脊髓小脑后束
楔束
薄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来自延髓) 前庭脊髓束 内侧纵束 顶盖脊髓束
感觉传导束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各 种 感 觉 传 导 径 路 简 易 图
1. 深感觉传导径路
肌肉、肌腱、骨 周围突 膜、关节感受器 经脊神 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1.三级神经元传导 第1级神经元位于后根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延髓背部的薄束核 和楔束核。 第3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2.交叉上行 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上行。 3.经过内囊后肢传导。
三、运动系统
指骨骼肌的活动,包括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共济运动
• •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和定位诊断要求
感觉系统 脊髓的解剖结构及传导束 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常见损伤的表现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脑 脊髓
大脑 间脑 脑干 小脑
灰质
上、下行传导束
一、感觉系统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器官的各种形式刺激在人脑中的直 接反应。包括

振动觉

实体觉
复合感觉 图形觉
(皮质感觉) 两点辨别觉 定位觉
重量觉等
二、脊髓的解剖结构及传导束
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H”形灰质柱)
后角
外侧部 侧角(仅见于T1-L3节段)
前角
灰质连合中央管 中间带(前后角之间)
白质 位置 围绕灰质周围
长的上、下行纤维束 组成
短的脊髓固有束 后索
分部 侧索 前索
急性严重病变,由于断联休克作用,开始呈弛缓性瘫痪,休克期过后逐渐转为 痉挛性瘫痪,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损害严重程度及有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存在。 上运动神经元偏瘫,上肢屈肌比伸肌肌张力高,下肢伸肌比屈肌肌张力高,呈 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三)锥体外系统
➢ 广义的锥体外系统(extrapyramidal system)是指锥体系 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纹状体系统和 前庭小脑系统
1.特殊感觉——视、听、嗅、味 2.一般感觉——
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度觉、触觉 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关节的
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复合觉(顶叶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
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等
一、感觉系统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浅感觉
痛觉 温度觉 触觉

运动觉

深感觉
位置觉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成后索
薄束核、楔束核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Ⅱ级神经元
交叉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深感觉传导径路
2. 痛觉、温度觉传导径路
皮肤感受器 周围突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
脊髓后角细胞 前连合交叉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Ⅱ级神经元 脊髓丘脑侧束 Ⅲ级神经元
➢ 目前锥体外系统的解剖生理尚不完全明了,其结构复杂,纤 维联系广泛,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 丘脑、丘脑底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前庭核、 小脑、脑干的某些网状核以及它们的联络纤维等
三、运动系统及传导束
➢ 狭义的锥体外系统主要指纹状体系统,包括纹状体(尾 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总称 为基底节。
行经内囊的纤维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