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情分析
初中物理_第七章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1力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用示意图描述力。
2.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教材分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难点:对力的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1.借助自学课本,分析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概念的普遍意义,认识力的符号F,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7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在于力的合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合成原理。
3.设计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能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掌握力的合成原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设想: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
-设想:使用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和问题。
-设想: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力的分解应用题;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练习。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测量和合成。
-设想: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力的合成原理。
初中物理_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
(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force)是什么: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藤县岭景镇初级中学韦家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以往变物理的运动状态。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画力的示意图。
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难点:会利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介绍用力的示意图表达力的三要素。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思考: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用力拍,什么感觉?为什么?图片展示习题训练课堂小结边鼓掌,边感受,边思考通过图片分析,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习题训练回顾知识,小结内容体验学习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板书设计第1节力1、力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符号:F单位:牛顿(牛)符号:N2、力的作用效果形变速度大小运动状态改变速度方向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示意图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
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物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情分析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
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
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说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直角三角尺、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物理学中的力学。
同学们首先看图片中是什么运动?(学生:攀岩。
)徒手攀岩者在往上时需要用力。
我们常提到“力”这个字。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一)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他们的认知水平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对物理学科有着普遍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实验和动手操作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引导。
(三)学习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机,我计划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引入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讲解和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拉力、压力、重力等,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实际存在和作用,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如拉弹簧测力计、抛物体感受重力等,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开始,比如“力的猜谜游戏”,让学生通过猜谜的方式初步接触力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然后,我会播放一段与力相关的趣味视频,如“力的魔法展示”,通过视频中的生动演示和趣味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后,我会提出一个与力相关的问题,如“如果没有力,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发他们对力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欲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以下方式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简短的PPT讲解,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知识点,让学生对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我会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如拉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加深对力的理解。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自己动手拉弹簧测力计,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最后,我会通过一些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拉力会使物体加速?”,“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单位换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力的计算。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5.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过程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题:设计一些简单的力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为主,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力的变化,来理解力的概念。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同时,我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力的变化,来理解力的概念。
这个活动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为了进行这个活动,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比如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观察力的作用。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这个活动的效果,看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如果学生对这个活动感兴趣,我会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理解力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希望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力的定义。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方向和大小,并且让他们亲自操作弹簧测力计,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力的作用。
我需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
我会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力的变化,并且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这样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另外,我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时,我会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确保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受伤。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定义,能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重点)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学习过程:【活动一:力的定义】一、感知生活1、手拍桌子2、左手拍右手3、推土机推土4、人拉绳子5、吊车提起物体6、大象压跷跷板二、总结释义___________对__________的作用。
三、想一想请指出下列各图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排球运动员扣球的力2、举重运动员举杠铃的力3、汽车拉拖车的力四、练一练1.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桌面对书的支持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书对桌面的压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2、人推车前进时,对于推车的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B、施力物体是车,受力物体是人C、施力物体是人和车D、受力物体是人和车五、小结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用符号F表示。
3、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4、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活动二:力的作用效果】一、实验探究一:利用桌上的弹簧和橡皮泥,思考如何改变弹簧和橡皮泥的形状?实验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二、实验探究二:如何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如何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如何使运动的物体加速或减速,如何使运动的物体改变运动方向?实验现象: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使物体运动方向和运动的快慢发生了改变。
这几种情况都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践求真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练一练1、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网拍都变了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2.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的示例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物品。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的实例,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车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提书包;(2)拉窗帘;(3)推小车。
(1)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2)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力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良好。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只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还取决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例题八: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是5N,方向是北,另一个力是3N,方向是西,求这两个力产生的合力。
答案:合力= 5N * cos270° + 3N * cos0° = -5N + 3N = -2N
3.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作业布置:在巩固练习环节,提供更多样化的作业方式,如随堂练习、小组合作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小结环节,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一: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是5N,方向向北,另一个力是3N,方向向南,求这两个力产生的合力。
此外,我在技能训练环节设计了实践活动和实验,但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发现一些学生对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够。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强调和解释,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知识。
最后,我在课堂小结环节布置了适量的课后作业,但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发现一些学生对随堂练习的兴趣更高。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该章节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计量单位以及力的作用相互性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对运动和静止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将在这一基础上引入力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数学学科中关于计量单位的知识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机会。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橡皮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示例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完成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_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视频演示:按图1分别演示,观察小钢珠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
注意观察没有磁铁和有磁铁的作用下,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总结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我们已经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多个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在研究时应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学生凭经验猜想得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点都可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部分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附2.日照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议课记录单学校:日照东港实验学校授课人:学科:物理日期:4月20日议课人数:6人负责人:秦旭艳《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力的开始,虽然本节内容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对于力现象的感性认识还是比较丰富的,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对于力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
对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好奇心强,探究新鲜事物欲望强,容易接受感性的事物,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较高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为学好本节物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力》评测效果分析学生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点,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画力的示意图部分同学画的不规范,力的作用点找不对,力的三要素标注不全,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练习,不断提高画图能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印象深刻,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些同学感觉困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球等,用于进行力的实验和演示。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动画等,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理概念。
3.技术工具:互动白板、实物投影仪等,实现课堂上的实时互动和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踢足球、拉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2.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力的情况?这些力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点的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3)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游戏等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更感兴趣,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能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依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展示物理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实现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
(1)提问:针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等问题,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演示:进行力的实验演示,邀请学生参与,并解释实验现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力》。
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技能基础还有思维障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这对新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力的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
技能基础:八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进行过许多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经验,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思维障碍: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常见的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让学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力》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
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二、教法学法分析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
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六、教学过程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
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一)引入课题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探究点一:什么是力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1、学情分析的目的: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而本节所学的知识又是后续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有着重要的启后作用。
通过学情分析使更多学生学生掌握本节的知识,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情分析的内容:
【1】教学主题: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包含“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大方面。
【2】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较强,但抽象化能力还比较弱,虽然日常生活中涉及力的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学生都是在无意识中接触到的,他们对力的认识大多是零碎的、肤浅的。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二、学情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整体性的学情分析方法,通过课前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以前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已形成的学习习惯确定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