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面试题 考试题 总结
马克思常考简答题汇总-考试真题汇总
绪论1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及其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历年试题大题汇总和答案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一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定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3.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答:(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答:(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马克思问答题总结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教材P26-27、P29)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问答题汇总.docx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p14—15)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P16)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P35)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P40)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p41)4.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p41—42)5.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p44—4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1.唯物辩证法和刑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p54—55)2.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58—59)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p60)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P61—62)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p63)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p64)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p64)8.度的含义及把握度的意义。
(p65)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p66—67)10.辩证否定的内容及其意义。
(p68—69)11.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P69—70)12.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
(p75—76)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80—83)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p84—85)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
(p85—86)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其本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p93—96)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95—96)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p102—104)4.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的对立。
(p102)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106—107)2.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p110)第三节真理和价值1.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五篇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五篇范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简答一、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世界三大工人企业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四、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马克思考试题目
马克思考试题目第一篇:马克思考试题目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 3.恩格斯指出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4.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运动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实践性6.从物到感觉到思想,从思想到感觉到物体现的是:唯物与唯心的观点7.社会发展中起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8.资本论中,上衣无论是裁缝穿还是顾客穿,都有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指:使用价值 9.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10.商品二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关系的是:使用价值11.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不同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什么:尊重客观规律.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14.人的本质是什么: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商品二因素中反映人与社会关系价值二.多选题1.马克思主义是什么ABCDE2.价值的特点(ABCD)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E任意性3.劳动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体现在(ACD)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4.影响资本的周转因素有哪些()①资本周转时间②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比例5.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ABC)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三,判断题1.没有价值一定没有使用价值(错)2.没有使用价值一定没有价值(对)3.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对)4.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错)5.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错)6.“火是万物的本源”,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错)7.宗教….,所以宗教无意识形态(错)8.资本有机构成用C:V表示,V表示可变资本(对)9.未来消费资料将实现按劳分配(错)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四、名词解释1.什么是物质,以及提出物质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一、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答: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答:1、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范围内不能解决。
2、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时间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的加以理解。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时间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呢个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
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时间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不可能完全证实一切认识,而这种证实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4、在社会科学研讨中。
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凡是实践证明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保持;凡是被实践证明错误的认识,就要坚决及时的加以纠正;凡是尚未被证实或证伪的工具,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讨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三、研讨社会体系的重要原则1、整体性原则:整体不即是全部的总和。
XXX在研讨社会征象时深刻揭示了体系的整体性。
由于社会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挑选和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体系的新质态——体系整体机能。
2、结构性原则:结果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论述真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论述真题及答案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答: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是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2)马克思主义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2.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的条件(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1)人们在实践中最先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
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
第二,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
3.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性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规则是发达国家主导制定、进程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收益少,甚至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思考题解答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1)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实践。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答:(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马克思主义原理刷题总结
马克思主义原理刷题总结(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选择题1、认为一切物质都有反应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3、人类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5、唯物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6、哲学上的矛盾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7、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统一性和斗争性8、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主要矛盾9、区别同质事物的依据是:事物量的规定性10、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次要性质发生了变化,属于:阶段性质变11、假象是:从反面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1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哲学思想是: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13、辩证思维的实质是:对客观世界辩证规律的反映14、从抽象到具体,它属于:理性认识自身发展的过程15、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其逻辑过程的起点是思维的抽象。
16、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辨析题1、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本来的面目,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方面是绝对的,即关于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源、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地,这是唯物辩证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任何具体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相反,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使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事形而上学的观点4、在实践中,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5、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思想理论面试题及答案
思想理论面试题及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哲学部分主要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价值论,科学社会主义则关注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问题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它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这些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问题4: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答案: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改革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5: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答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创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马克思主义面试题 考试题 总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为他们的后续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它包括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3,辩证法的两大特征是什么?请分别加以阐述。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
联系是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过程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它揭示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终极事物是不存在的。
4,怎样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5,阐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马克思主义考试问答题总结doc
5、什么是剩余价值?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问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
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劳动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四、1、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
并用该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面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四方面,分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首先,它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以经济学的形式对劳动作为主体活动的创造能力的肯定。
第二,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分工问题。
第三,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
正当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恒的“自然形式”来论证的时候,19世纪初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却已对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第一,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必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问题,试图用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明政治制度。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是指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年)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梯叶里、基佐、米涅等。
首先,他们突破了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杰出人物自觉活动结果的英雄史观,提出应当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他们结合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具体的考察。
第三,这些历史学家不满意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政治机构决定社会生活的理论,试图证明财产关系是社会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现实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而出现的哲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其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贡献主要是:第一,它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
青马面试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培养工程”学员招新面试试题A卷1.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等思想的学习?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处于何等地位,固然有许多外在的原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它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程度。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反映了科学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它们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然而,由于近一百多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践和科学的飞速发展,由于曾经盛行的教条化、经验化倾向的影响,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观点已经不适用了,有些人却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了。
因此,要增强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一以贯之的继承性,一、首次提出并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或者本本,而是行动的根本指南。
恩格斯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那他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然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却历经波折。
我们党成立初期,僵化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暂时处于主流位置。
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透彻,再者没有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党犯了不少错误,给我们的革命带来了巨大危害。
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则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
毛泽东不仅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还结合具体实践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应体现在其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实现方法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题导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这些鲜明的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包含的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存在和思维有没有统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意识能动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行,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识。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核心大汇总
2011自考问答题核心部分自考成功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或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答:(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为他们的后续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它包括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3,辩证法的两大特征是什么?请分别加以阐述。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
联系是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过程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它揭示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终极事物是不存在的。
4,怎样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5,阐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首先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认识具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6.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不同。
一般来说,群众掌握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越多、越普遍,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小。
8,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内容上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两个方向,一生产力解决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以及作用。
9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的概念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既包括劳动者,也包括剥削者。
历史创造者不是单方面一个阶级就创造的。
奴隶社会战胜原始社会,是奴隶与奴隶主共同斗争的结果。
封建社会战胜奴隶社会,是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共同斗争的结果。
同样,资本主义战胜封建社会也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斗争的结果。
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共同斗争取得的胜利。
10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理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拉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们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但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同样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才是社会属性。
1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可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1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人的劳动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4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的形成是由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性决定的,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
垄断从根本上窒息市场活力,使市场经济无法健康发展。
2、垄断虽然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
争并存。
因为垄断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消灭商品生产;反而由于垄断的统治地位使竞争发展成为实力更强的大企业间的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多手段的竞争,当然,也是破坏性更大、后果更严重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