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学年—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复习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求大家做到:

第一步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

(2)体现论证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论证思路的词语

①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②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③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④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

⑤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3)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②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③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④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⑤已然、未然,或然、必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将、正在、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等等。

⑥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2)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点与面。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作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警示作用。

第二步提取要点,整体把握:勾画诸多要点是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作铺垫的。

1.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某一段落的各分句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的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段落之间和语句之间常见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运用等。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

2.会文意,释观点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3.理材料,定意图:梳理文章中的事例、事理材料,将材料与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相参照,明确作者引用材料的意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