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物质特性表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和碳的氧化物碳(C)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非金属元素。
它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存在于许多地球上的有机和无机物质中。
碳是生命的基础,它的化学特性使它能够形成数以百计的化合物,包括与氧原子结合而形成的氧化物。
碳的氧化物是指碳与氧原子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主要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CO2)和一氧化碳(CO)。
这两种氧化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由一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它是燃烧过程中的副产物,主要来自于不完全燃烧的化石燃料,如汽车排放、工业生产和室内燃烧器具。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
当我们吸入一氧化碳时,它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正常输送,可能导致中毒和窒息。
因此,正确使用和通风燃烧器具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一氧化碳的积聚。
二氧化碳(CO2)是另一种常见的碳氧化物。
它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无色气体。
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的浓度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二氧化碳的释放来自于许多人为和自然的过程,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植物呼吸。
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农业产量和海平面上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寻找可再生能源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
除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外,碳还可以和氧原子形成其他氧化物。
例如,四氧化二碳(CO4)是一种罕见的化合物,他们由四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它的存在是通过极端条件的实验室合成实现的。
此外,碳还可以与氧原子形成碳氧化物,如一氧化三碳(C3O)。
这些氧化物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我们对碳的特性和反应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碳的氧化物在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正确使用和通风燃烧器具是保护我们健康的关键。
二氧化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的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减少排放并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关键的环境挑战。
一氧化碳安全数据表(MSDS)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一氧化碳 危险、有害识别表
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防
护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标
识
中文名:一氧化碳
英文名:carbon monoxide
危规号:21005
分子式:CO
分子量:28.01
UN号:1016
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CAS号:630-08-0
理
化
性
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溶解性:微溶于水,℃:-140.2
储
运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切忌混储混运。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一氧化碳危险、有害识别表
泄
漏
处
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毒
性
侵入途径:吸入毒性:属高毒类
急性毒性: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
东洋碳素石墨产品物理特性表property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1 / 7 吸尘器用途
滚筒洗衣机用途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2 / 7 汽车用途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3 / 7 电动工具用途
工业用途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4 / 7
冶金和有色金属连铸用途
材质选用Grade Selection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5 / 7 光纤用途
物理特性(代表值)Physical Properties(Typical)
热处理用途
石墨中杂质含量分析表(以IG-110为例测定)Typical Impurity Level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6 / 7 机械密封用途
品种特性表Typical Properties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7 / 7 物理特性一览表Typical Grades/Properties。
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理化性质
- 化学式:CO
- 分子量:28.01 g/mol
- 外观和物理状态:无色无味的气体
- 熔点:-205 °C
- 沸点:-191.5 °C
- 密度:1.250 g/L
- 可溶性:低溶解性于水
危险特性
-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具有以下危险特性:
- 毒性:一氧化碳是一种强大的血液中毒物质,它与血红蛋白结合,阻止氧气的传递到身体的组织和器官中,导致缺氧和中毒症状。
- 易燃性:一氧化碳是易燃气体,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可在遇到明火或高热源时发生爆炸。
- 爆炸性:一氧化碳与空气的爆炸限是12.5% - 74%。
在高浓度下,一氧化碳可以引发爆炸。
- 非可见性: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在环境中很难察觉。
安全措施
- 预防:为了避免一氧化碳的积聚和暴露,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定期检查和维护燃气设备,包括燃气炉、热水器和锅炉。
- 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特别是在睡眠区域和燃气设备附近。
- 不在室内使用燃气或煤炭烧烤设备。
- 应急响应:如果发生一氧化碳泄露或中毒,应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离开泄露源,并通知相关部门。
- 寻求新鲜空气,并在急救人员到达前提供急救。
- 避免直接接触或呼吸一氧化碳。
- 后果管理:如若不慎暴露于一氧化碳,应咨询医生,因为一
氧化碳中毒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数据请参阅可靠资源或咨询相关专业
人员。
有机过氧化物的基本特性和风险预防
- 20 -
开发指南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07 年第 3 期
程 度 。 稳 定 的 过 氧 化 物 自 行 加 速 分 解 温 度 为 50~ 60℃, 不稳定的过氧化物为 20℃甚至更低一些。过 氧化物贮存温度须大大低于上述范围。通常稳定的 过氧化物贮存温度为 10~30℃, 而低温引发剂为- 20~0℃。
4、有机过氧化物的安全性与使用管理 对有机过氧化物危险性 的 〔10〕 全面评价如下: ①
易分解和燃烧的性质试验; ②分解剧烈性试验; ③爆 炸性试验。如表 2 为测定的几种有机过氧化物的有 关安全数据。
由于有机过氧化物对热不稳定, 易分解, 有的品 种对冲击和热很敏感, 在一定条件下会激烈地燃烧 或爆燃, 甚至有可能爆炸, 而有的品种危险性实际上 与普通溶剂近似。作为一种危险物品, 有机过氧化物 在其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的操作中, 均发生了相当 多的火灾和爆炸事故。
[11] 王自齐, 赵金恒. 化学事故与应急救 缓 〔M〕. 北 京:
1986.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263~278.
[2] 赵德仁. 高聚物合成工业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
[12] 杨 风 雷. 浅 谈 有 机 过 氧 化 物 的 储 存 〔J〕. 2003, ( 1) :
版社, 1981.
2007 年第 3 期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开发指南 - 19 -
( 5) 强还原性的胺类化合物和其他还原剂显著 地促进分解。
( 6) 铁、铅及铜合金等可促进分解。 ( 7) 橡胶可促进分解。 ( 8) 摩擦、震动或冲击储存容器造成局部温度 升高, 可促进分解。 2.4 有机过氧化物的聚合引发作用 用作引发剂的化合物一般是易于分解或通过化 学 反 应 容 易 产 生 自 由 基 的 化 合 物 〔8〕。 由 于 有 机 过 氧 化物分子中具有- O- O- 键, 可在较低温度下引起 热分解, 释放自由基。因此在高分子材料合成工业被 广泛的用于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主要是烯类单体的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1, 2〕, 这些单体有乙烯、氯乙烯、醋 酸乙烯酯、甲基丙烯树脂、丙烯、苯乙烯等。此自由基 加聚反应即为有机过氧化物的共价键均裂生成自由 基, 由自由基作为活性中心引发含有不饱和键的单 体分子聚合成大分子的过程。单体聚合成大分子经 历以下几个过程: 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所形成的自由基可改善高 分子混合物的产品质量、产量。使反应更温和、稳定, 减少副分解反应的发生。在高分子产品的工业化连 续生产中具有灵活的可调节性和可操作性。 引发剂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聚合反应速率, 并 影响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引发剂用量增加, 聚合反 应加快, 但聚合物平均分子量降低。通常引发剂用量 一般为单体重量的 0.1%~1%。 在选择聚合引发剂时, 应根据聚合目的与工艺 以及过氧化物的性质来选择最适宜的有机过氧化物 品种。如表 1 为一些最常用的聚合引发剂。
CO和CO2性质比较
CO2+ C
2CO
你能用多少种方法鉴别CO和 CO2气体呢?
燃着的带火的木条 通过灼热的CuO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用右图装置进行下列实验(酒精灯可改为酒精灯),
均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回答:
①若黑色粉末为氧化铜,A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黑色粉末变_红___ ,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一般情况下,既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 持燃烧
CuO+CO→△ Cu+CO2
无
无
高温 CO2+ C 2CO
无
CO2+H2O H2CO3
与石灰水反应
无
毒性 主要用途
相互转化
剧毒 燃料 冶炼金属
点燃 2CO+O2 2CO2
CO2+Ca(OH)2 CaCO3 + H2O
无毒,不供给呼吸
灭火 制汽水 植物肥
料 化工原料等 高温
家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
CO 和 CO2 的 比 较 四. 相互转化
碳三角 C
① ② ③ ④ ⑤
CO 和 CO2 的 比 较
物质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
色 态 味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理 性
密度
比空气略小
比空气大
质
水溶性
难溶于水
可溶于水
化 学 性 质
联系
可燃性
还原性 氧化性 与水反应
2CO+O2点→燃2CO2
______ 。
② 若黑色粉末是木炭粉,写出一个A中可能发生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
气体
CO物理特性
一氧化碳(CO)为无色,无味气体,分子量为28.0,一氧化碳比空气轻,一般都浮在空气的上层,对空气相对密度为0.967,在标准状况下1L气体质量为1.25g,100ml水中可溶解0.0249mg(20℃)。
燃烧时为淡蓝色火焰。
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强烈的毒害作用。
一氧化碳对人的毒理作用,主要是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结合.在正常情况下,当氧气进入血液后,即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随着血液循环、氧合血红蛋白流至周身各处,将氧释出,组织细胞即得到充足的氧气.但是,当一氧化碳被吸入后,先于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又称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此时,血液循环虽在进行,但血液中充满着碳氧血红蛋白,这种碳氧血红蛋白是不能携带氧气的,时间一久,组织细胞缺氧症状便十分明显,最后人体因严重缺氧窒息造成死亡.一氧化碳不仅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强,而且双方离解也很缓慢,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离解要慢3600倍。
病人初起为头晕头痛,眼花心慌,恶心呕吐.继之,眩晕加剧、昏睡,脉搏细快,最后陷入昏迷,大小便失禁,脉更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浅表至不规则,最后缺氧加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严重的一氧化碳中毒(如在晚间睡眠时发生中毒,直至次日才被发现),有时在急性症状消失后,出现后遗症。
常见的有急性痴呆木僵,震颤麻痹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麻痹,少数患者有意识模糊、健忘全盲或半盲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心脏血管系统损害及肢体末端坏疽等.应该提及的是,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与一般缺氧表现的青紫是不同的,这是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颜色即为樱桃红色,所以反映在皮肤粘膜处也呈此色.CO经呼吸道吸入。
吸入的CO通过肺泡进入血液,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
空气中CO分压越高,HbCO浓度也越高。
吸收后的CO绝大部分以不变的形式由呼吸道排出。
在正常大气压下,CO半排出期为128~409分钟,平均为320分钟。
MSDS-CO(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一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monoxide技术说明书编码:94CAS No.:630-08-0分子式:CO分子量:28.0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一氧化碳含量CAS No. 630-08-0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不详侵入途径:不详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CO和CO2性质比较
02
探索CO和CO2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和循环过程,以更好地了
解其对环境的影响。
开发新型的检测和监测方法,以提高对CO和CO2的检测精度和
03
灵敏度,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毒性
CO是一种有毒气体,吸 入后可引起人体缺氧和中 毒症状。
CO的毒性
致死量
01
长期影响
02
03
处理方法
CO的致死量约为0.5-1.0L,其中 毒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 乏力、呼吸困难等。
长期接触低浓度CO可能导致头 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症 状。
发生CO中毒时,应立即将患者 移至通风处,吸入新鲜空气,并 及时就医。
强调研究CO和CO2性质的实践意义, 如指导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02
CO的性质
CO的物理性质
密度
CO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约为1.25g/L。
颜色
无色气体。
溶解性质
01
02
03
可燃性
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蓝 色火焰,放出大量热。
还原性
CO具有还原性,能与金 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单 质和二氧化碳。
03
CO2的性质
CO2的物理性质
密度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大约是空气的1.5倍。
溶解性
CO2可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1 体积CO2。
颜色
CO2是无色气体。
CO2的化学性质
氧化性
CO2在高温下可与C反应生成CO,表现出氧化 性。
还原性
在特定条件下,CO2可被还原为碳单质。
稳定性
常温常压下,CO2是稳定的化合物,不易分解。
合成氨主要物料的物化性质
合成氨主要物料的物化性质1 一氧化碳分子式:CO,相对分子量质量28.01,为无色无臭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易燃,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CO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理化性质,溶点:-199.1℃,沸点:-191.4℃,,临界温度:-140.2℃,临界压力:3.50Mpa2 二氧化碳:2.1 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略带酸味(不易察觉)的气体能溶于水,一体积水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101千帕,25℃时)。
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73×106Pa即可变成无色液体,常压缩在钢瓶中存,在-56.6℃、5.27×105 Pa时变为固体。
液态二氧化碳碱压迅速蒸发时,一部分气化吸热,二另一部分骤冷变成雪状固体,将雪状固体压缩,成为冰状固体,即俗你“干冰”。
“干冰”在1.013×105Pa、-78.5℃时可直接升华变成气体。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77g/L,约是空气的1.5倍。
2.2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动物呼吸,是一种窒息性气体。
在空气中通常含量为0.03%(体积),若含量达到10%时,就会使人呼吸逐渐停止,最后窒息死亡。
枯井、地窖、地洞底部一般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所以在进入之前,应先用灯火试验,如灯火熄灭或燃烧减弱,就不能贸然进入,以免发生危险。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CO2十H2O = H2CO3CO2为酸性氧化物,易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CO2+Na2O = Na2CO3CO2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和水:CO2+2NaOH = Na2CO3+H2OCO2+Ca(OH)2 = CaCO3↓+H2O (此反应常用于检验CO2)CO2与碱作用还可能生成酸式碳酸盐:CO2+NH3+H2O = NH4HCO3CO2与水及难溶碳酸盐作用还可生成可溶性酸式碳酸盐CO2+CaCO3+H2O = Ca(HCO3)2CO2具有氧化性,其中碳为+4价,可被某些强还原剂还原,如与赤热的碳作用还原成CO,CO2与活泼金属作用被还原成碳:CO2+C=2CO (加热)CO2+2Mg=2MgO+C(点燃)二氧化碳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并放出氧气。
3危险化学品硝酸钴(硝酸亚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MSDS
燃烧性
不燃
燃烧分解物
氮氧化物。
闪点(℃)
/
爆炸上限(v%)
/
引燃温度(℃)
/
爆炸下限(v%)
/
建规火险分级
乙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禁忌物
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硫、磷。
危险特性
无机氧化剂。在火场中能助长任何燃烧物的火势。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74℃开始分解,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
硝酸钴
标识中文名:硝酸钴;Fra bibliotek酸亚钴危险货物编号:51522
英文名:chromium trioxide;chromic anhydride
UN编号:/
分子式:Co(NO3)2·6H2O
分子量:291.05
CAS号:10141-05-6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红色棱形结晶,易潮解。
熔点(℃)
55
相对密度(水=1)
泄漏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灭火剂:雾状水、砂土。
储运条件
与泄漏处理
储运条件:储存于干燥清洁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燃或可燃物、还原剂、硫、磷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输时单独装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等并车混运。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金属元素危害表
冶金工业中用来制造特种钢;钢铁生产上用锰铁合金作为去硫剂和去氧剂。在实验室中二氧化锰常用作催化剂使用(把二氧化锰加入双氧水中分解氧气,还有把二氧化锰混合氯酸钾一起加热)。
毒性及健康危害
慢性中毒
职业锰中毒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早期轻度表现有精神差、失眠、头昏、头痛、无力、四肢酸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的人易激动、话多、好哭等情绪改变,常有食欲不好、恶心、流涎、上腹不适、性欲减退或阳痿、多汗等,四肢有时麻木、疼痛、两腿沉重无力。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感觉两腿发沉、苯拙、走路速度减慢、易于跌倒、语言不清、口吃、做精细动作困难。重度中毒以上症状加重,四肢僵直、说知含糊不清,下颌、唇、舌出现震颤;写字试验时字越写越小,叫"书写过小症";精神症状为自主的哭笔、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
切断火源。戴好防毒面具,穿好一般消防防护服。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用水泥、沥青或适当的热塑性材料固化处理再废弃。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外观及性状
蓝色的银白色重金属
聚合危害
禁忌物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制造铅蓄电池
毒性及健康危害
慢性毒性
长期接触铅及其化合物会导致心悸,易激动,血象红细胞增多。铅侵犯神经系统后,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减退、疲乏,进而发展为狂躁、失明、神志模糊、昏迷,最后因脑血管缺氧而死亡。血铅水平往往要高于2.16微摩尔/升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因此许多儿童体内血铅水平虽然偏高,但却没有特别的不适,轻度智力或行为上的改变也难以被家长或医生发现。这也是为什么儿童铅中毒在国外被称为“隐匿杀手”的原因。
碳酸氢盐_光催化_co_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碳酸氢盐光催化co 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碳酸氢盐的光催化作用在环境和能源领域备受关注。
光催化是指在光照射下,一些物质具有吸收光能并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特性。
而碳酸氢盐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在光催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结构,可以被用作高效的催化剂。
本文旨在探讨碳酸氢盐的光催化机理以及其在CO反应中的应用。
首先,将介绍碳酸氢盐的性质和结构,从理论上解释其为何适合用于光催化反应,并分析其不同应用领域。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CO分子的特性和结构特点,阐述CO在光催化反应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综述目前对于CO在碳酸氢盐光催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方法介绍与步骤说明,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实验并得出相关结果。
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对验证结果进行进一步说明以及控制变量的解释。
最后,我们将总结实验数据并解释其结果,展望光催化CO反应在环境和能源领域中的前景,并提出研究限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加深对碳酸氢盐的光催化作用以及CO分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机制的理解,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期望能够推动碳酸氢盐光催化技术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能源方面的应用。
2. 碳酸氢盐的光催化作用2.1 碳酸氢盐的性质和结构碳酸氢盐,也称为氢碳酸盐或重碳酸盐,是一类化学物质,在化学结构上包含碳、氧和水素元素。
它们具有分子式为HCO3-的共同特征。
碳酸氢盐具有稳定性较好、易溶于水等特点,并且在光照条件下能够发生光催化反应。
2.2 光催化反应原理光催化反应是指在光照下,通过催化剂促使化学物质之间发生反应的过程。
对于碳酸氢盐而言,在光照下可以发生光解,将其分解成二氧化碳(CO2)以及水分子(H2O)。
这个过程需要高能的紫外线或者可见光作为能量来源,同时还需要合适的催化剂存在。
2.3 碳酸氢盐光催化剂的应用领域碳酸氢盐的光催化作用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光催化碳酸氢盐能够促进二氧化碳的转化和减少,有助于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
催化剂危险特性表
催化剂危险特性表
表12-1活性碳-危险特性
表12-2Rh-50-危险特性
表12-3ActiSorb-危险特性
表12-4DPT101-危险特性
表12-5KPT 101-危险特性
表12-6DPT 116-危险特性
表12-7G-32J-危险特性
表12-8KATALCO JM32-4-危险特性
表12-9KATALCO TM59-3-危险特性
表12-10低压羰基化催化剂-危险特性
表12-11PolyMax 153-危险特性
表12-12Selexsorb COS-危险特性
化学品危险特性表:
表12-132-丙基庚醇-危险特性
表12-142-丁烯(顺式)-危险特性
表12-15一氧化碳-危险特性
表12-16氢气-危险特性
表12-17戊醛-危险特性
表12-18丁醛-危险特性
表12-19异丁醛-危险特性
表12-20正丁醇-危险特性
表12-21异丁醇;2-甲基丙醇;异丙基甲酸-危险特性
表12-22丙烯;甲基乙烯;1-丙烯-危险特性
表12-23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危险特性
表12-241-戊醇;正戊醇-危险特性
表12-25甲醇-危险特性
表12-26甲基叔丁基醚(MTBE)-危险特性
谢谢观看!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尿素MSDS
六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人员应戴个人防护装置,用工 具回收至容器内,剩余物用清水冲洗排 入污水沟送废水处理厂.
七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处,避光保 存,轻装轻卸,以防泄漏.
十二 环境资料
医.
本品为营养物质,对环境有较大影响,
应特别注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易燃
危险特性:燃烧产生有毒气体.
灭火方法:发生火灾,应急人员戴个人
十三 废弃处理
防护装置,灭火剂、(水、雾状 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用焚
水、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砂 烧法处置.
土)
物品名称
化学物质安全特性表(MSDS)
尿素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页数
1
一 标识
八 防护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中文名:尿素呼吸系统防护:建议戴空气自给式呼吸装
置.
二 主要成份与性状
眼睛防护:建议戴化学安全目镜.
主要成份:CO(NH2)2 外观与性状:无色至白色有氨味固体
手防护:戴手套. 九 理化性质
溶解性:可溶
三 健康危害
健康危害:对眼睛有腐蚀作用,长时间
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接触、吸入,会损害呼吸系
统。
稳定性:稳定
避免接触的条件:酸性物质
四 急救措施
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
皮肤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清水
十一 毒理学资料
冲洗,如腐蚀继续,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无资料
作适当休息.
食入:用水清洗口腔,喝足量清水,就
二氧化碳危险特性表
稳定性:稳定
闪点CC):无意义引燃温度(C):无意
√
聚合危害:不聚合
爆炸下限(V%):无意义 爆炸上限(V%):无意义
禁忌物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意义
燃烧(分解)产物
佶睑特性.若润离执.秀舞内乐增土.有开烈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性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沸点(C):-78.5(升华)
相对密度(空气=1):1.53
饱和蒸气压(KPa):1013.25(-39C)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1席界潟由7℃).41
燃烧热(KJ/mol):无意义
临界压力(MPa>7 39
折射率:
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
溶解性:溶于水、烽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燃 烧 爆 炸 性
储 运
不燃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同温度不宜超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接触限值:中国MAC(mg∕m3) 18(XX)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美国TvL-TWA
CSHA5000ppm∙90(X)m"m3美国TLV-STELLACGlH 30000ppm.SWOOmM相
急性毒性:LD 50
LC
刈 是入途径,呻入
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 兼有缺氧的因素。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儿秒种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 孔扩大或缩小、大小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 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C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慢性影响:经 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主诉。但在 生前者心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电病例报道 但在牛产中!士否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电病例那道
羰基钴安全周知卡、职业危害告知卡、理化特性表
羰基钴安全周知卡危险性类别可燃有毒品名、英文名及分子式、CC码及CAS号羰基钴(八羰基二钴)Dicobalt octacarbonylCo2(CO)8CAS号:10210-68-1危险性理化数据熔点(℃):51~52 闪点:无资料沸点(℃):1.87相对密度(水=1):无资料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危险特性本品为橙红色晶体。
遇明火、高热强烈分解燃烧。
能与氧化剂、空气、氧、溴强烈反应,引起燃烧爆炸。
接触后表现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可引起中毒。
遇热分解释出具腐蚀性的烟雾。
目前,未见中毒的病例报告。
现场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
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食入:误服者,饮适量温水,催吐。
就医。
身体防护措施泄漏处理及防火防爆措施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小心扫起,避免扬尘,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
用水刷洗泄漏污染区,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浓度MAC(mg/m3):未制订标准当地应急救援单位名称市消防队:119市人民医院:120当地应急救援单位电话消防队:119人民医院:120危险性标志羰基钴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作业场所存在羰基钴,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羰基钴Dicobaltoctacarbonyl健康危害理化特性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可引起中毒。
遇热分解释出具腐蚀性的烟雾。
目前,未见中毒的病例报告。
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遇明火、高热强烈分解燃烧。
能与氧化剂、空气、氧、溴强烈反应,引起燃烧爆炸。
应急处理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
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食入:误服者,饮适量温水,催吐。
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co的配位数
co的配位数
以‘Co的配位数’为标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Co的基本特性。
首先,Co是一种重要的单质元素,符合化学符号C,原子序数为27。
它属于第八组,由24个质子和27个中子组成,且具有较强的磁性和电磁性,同时也是一种高活性金属。
其次,Co的配位数是指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与其他元素发生键合所需的最少的原子或分子数量。
由于它具有容易与活性有机物和其他金属结合的特性,所以其配位数为6,也就是说一个Co原子最多可以与6个原子或分子结合。
而且,Co的配位性质是空间位置以及原子大小,化学性质和电荷程度都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其具有强大的磁性和电磁性,在结构受到各种电荷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它能够更好地与外部分子结合,实现均匀分布。
此外,Co的配位数也会受到它被植入的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它能够影响Co的结构,影响其与植入物的相互作用。
一些植入物拥有强磁性,它们可以影响Co结构,改变其配位数,导致磁传输体偏移,从而影响其电学性质。
最后,Co的配位数也可以用来提高材料的性能。
比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Co配位数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改变材料的形状,增加润湿性,改善绝缘性能等。
综上所述,Co的配位数是它复杂化学反应的关键因素,同时它对于材料的性能也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应该更多地关注
Co的配位数,以便于更好地理解Co在化学和物理方面的表现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火方法
应急处理及急救措施 禁配物
泄漏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1,3,5-三硝基苯(干的或含水<30%)对称三硝基苯物质特性 msds
食入 健康危害数据 急性毒性 职业接触限值 工程控制 呼吸防护系统 眼睛防护 身体防护 手防护 其他防护 [急性毒性] 按按 GBZ2.1-2007 进行确定。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 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 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 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 与氧化剂、碱类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 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 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 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注意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 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 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 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 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 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 344 号令),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总局 05 年第 1 号令) 、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卫生部 第 23 号令) 《危险化学 品名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 年第 1 号)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通则》 (GB 13690-2009)等法规,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 作了相应规定。
相对密度(水=1) 0.79 饱和蒸汽压(k Pa)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闪点(℃) 爆炸上限%(V/V) 溶解性 主要用途 外观与性状 危险性及消防措施 燃爆危险 危险特性 有害分解产物 本品易燃。 [危险特性] 二氧化碳。 3.50 <-50 74.2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无色无臭气体。
1,3,5-三硝基苯(干的或含水<30%)对称三硝基苯物质特性 msds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 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 白浓度可高于 10 %;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 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 高于 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 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 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 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 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 响:能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 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 化碳、干粉。 强氧化剂、碱类。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 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 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 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 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表 1-108 物质名称 英文名称: 理化特性 危险化学品编号 分子式 熔点(℃) 21005 CO -199.1
一氧化碳物化性质一览表
危规号:21005
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 UN 编号:1016 分子量 沸点(℃) 相对蒸汽密度(空气=1) 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引燃温度(℃) 爆炸下限%(V/V) CAS.No.:630-08-0 28.01 .4 0.97 无资料 -140.2 610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