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活动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耳朵呢?【教师提问】水里游泳的人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吗?【教师活动】请三位同学上台:甲乙两位学生来用土电话讲悄悄话,丙同学站在乙同学旁,让乙丙同时回答甲讲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性能比较好。
【教师活动】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例题】君君在游览某文化长廊时拍下了一幅如图所示的古诗碑帖,诗中所描述的寒山寺的钟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上的.活动四:声音的传播速度【教师活动】用图片展示趴在铁轨上大概判断火车的距离。
【教师提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书本38页,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例题】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温度为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均填“大于”或“小于”)活动五:回声【教师活动】用视频展现回声现象,并讲解回声是:声音传播出去并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并向学生补充在天坛里面有三处比较著名的声学建筑,一是圜丘、回音壁、三音石。
【教师回答】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在本章起到基础的作用,为学习后两节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仅仅懂得如何制造声音却没有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思考,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生活和自然现象,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和从现象中归纳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4.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6.从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音叉、纸屑、直尺、鼓、两块小石头、橡皮筋。
(2)演示用的扬声器、声音的传播演示器、装有水的水槽。
五、教学过程1.播放音乐和让学生制造声音并诱导学生提问引出新课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
我们今天首先来学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1)声音的世界: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图3—1、图3—2、图3—3、图3—4,并播放一些相关的声音,使同学们徜徉在自然界的声音世界中。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演示实验:①小纸片在发声的扬声器里“跳舞”,引导学生分析小纸片“跳舞”的原因。
②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
学生实验:①用手接触自己的喉部,说话时感觉声带的振动。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听到声音,看到橡皮筋在振动。
③将直尺的一部分紧压在桌面上,一部分探出桌面,拨动直尺,听到声音,观察尺子在振动。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鸟优美的歌声,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耳中的?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老师演示课本图3—10的实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介质的变化情况是:空气越来越少,即瓶中逐渐接近真空。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对于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1.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讲解各特征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如“瓶子音乐会”。
3.讲授声音的传播条件,讲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噪声控制、隔音效果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
4.小组讨论:关注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他们全面发展。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鼓发声靠的是什么?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docx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咅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咅传播需要介质,声咅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声咅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鱼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与实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1、图3—2、图3—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咅是怎样产生的?声咅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來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中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不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 •师:同学们讲得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 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岀声咅,就像人的AVr -z±r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岀什么结论?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
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
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在1标准大气压下,15o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弦线;–缸状物;–音箱;–手电筒。
2.实验材料:–细线;–铅笔;–纸张;–铃铛。
3.教师准备:–教科书《沪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情境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击鼓、报警器、电话响铃等,让他们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引导学生回顾和了解上一节学过的内容:“光能如何传播?”第二步: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通过板书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产生压缩和稀薄,从而形成声波,传播到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有哪些?教师借助实例,引导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讲解。
–空气传声:任何物体在空气中振动产生声音,人耳便能听到。
–固体传声: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材料进行传播,比如传感器,手机等。
–液体传声:声音能够通过液体来传播,比如声音在水中传播,鲸鱼的歌声。
–眼、耳传声:使用特殊的仪器,可以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到耳朵,盲人可以通过触摸听到声音。
第三步: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实验1:实验声音的产生–材料:音叉、弦线、缸状物–步骤:将音叉固定在弦线上,拨动音叉,将音叉放在缸状物里,观察声音的变化。
–结果:音叉振动时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缸状物传播,放大了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音叉在缸状物里声音会放大?–讲解:缸状物能够将声音传导到更大的空间中,使声音变得更大。
2.实验2:实验声音的传播速度–材料:纸张、铃铛–步骤:在纸张上涂抹一层水,将铃铛放在纸张中央,轻轻敲击铃铛,观察纸张的变化。
–结果:铃铛敲击声会使纸张振动,水滴会受到振动的影响向外扩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张会受到振动的影响?–讲解: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并引起物体振动,所以纸张会受到铃铛振动的影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 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传播的条件。
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鼓、铃、尺子、泡沫球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例如,让一名学生敲击鼓面,观察鼓面振动产生的声音。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引导学生思考:振动停止后,声音为什么会消失?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实验内容包括:a. 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使用尺子振动产生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距离。
b. 将泡沫球放在尺子上,振动尺子,观察泡沫球的运动,探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c. 将泡沫球放入水中,振动尺子,观察泡沫球的运动,探讨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a. 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b. 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c. 真空能否传声?为什么?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如尺子振动产生的声音液体:如尺子振动在水中产生的声音气体:如尺子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和结论。
沪科初中物理八上《3第1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教案 (3)
神奇的眼睛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及其应用。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
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重点:放大镜、显微镜。
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难点: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几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放大镜)、凹透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教学设计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提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引入课题: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学生活动:根据师的问题讨论思考,进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知识。
三、合作共建,解决疑难探究1:利用桌上的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
讨论:文字离凸透镜多远才合适?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怎样的?水滴能把字放大吗?(做一做)1.显微镜引导学生探究2:一个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若要放大更小的物体,可否将透镜组合?将组合的较好的学生的透镜向大家展示。
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显微镜的发展。
2.望远镜探究3:一个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呢?引导学生选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来组合,观看远处的物体。
利用多媒体放映望远镜和天文望远镜的发展资料以及它们在天文事业方面的所起的重大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三章: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三章: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单位:介绍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以及声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理论学习: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 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2. 题目:举例说明声音的三个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如音量的调节(响度)、调音台的调节(音调)、不同乐器的音色区分等。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及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学生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
2.难点: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鱼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等。
【新课引入】风声、雨声、鸟鸣声---声音诉说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欢声笑语表达着我们内心的喜悦,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下面让我们开始奇妙的声音之旅。
【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一l、图3—2、图3—3素材制作的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上,体会有什么感受?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容易理解,但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以及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想: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音叉、拨动吉他弦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结合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声波传播的原理。
5.针对本章知识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
-要求: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深度,能够引发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声音知识点的理解。
6.知识拓展,联系实际:将声音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声音污染、超声应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作为导入,如播放一段大自然的雷声、雨声,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提问:“大家听到过雷声吗?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波传播的条件和特点。
-学生能够描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特点。
-学会使用示意图、模型等工具,形象地展示声波的传播过程。
2.学会使用科学仪器进行声音相关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波是如何传播的?
-影响声音特征的有哪些因素?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_0945文档
2020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
案_0945文档
EDUCATION WORD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_0945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估测声速。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教学器材】教师准备:鼓一只,纸一张,纸屑若干,广口瓶一只,泡沫小球一个,音叉一只,乒乓球一只,铁架台一个,水槽,两个石头,水杯,电子音乐盒一个学生合作组器材:纸一张,纸片,橡皮筋,音叉(包括小桂和音箱),塑料尺(或锯条)烧杯(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广口瓶。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很多音乐节目,其中《中国好声音》无疑是最火的,这充分显示了声音的魅力。
今天老师也让大家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图片展示大自然,鼠标点击发出各种声音。
我们走进大自然我们每天都听到很多声音,也发出很多声音,物体为什么能发声呢,声音的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发出后又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章声音的世界,首先我们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授课过程(一)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的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们来一个造声比赛,用一张纸看谁能有更多的方法使它发声开始学生开始实验。
分小组展示发声方法不利用其他工具,借助我们的身体,你能有哪些发声方法试试看,并体会发声部位有什么特点?探索性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鼓,音叉,让它们发出声音,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问题:物体发声时是不是一定在振动?问:你敲击鼓时,鼓振动吗?你怎么知道的?问:敲击音叉,音叉发声,音叉在振动吗?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在振动,动手试试看。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韦集中学单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的条件与传播条件,经过观察物体的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三、教学准备《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音叉、水、玻璃杯等]、教与学互动设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播放一段录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欣赏影片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导语二】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
【导语三】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 — 1到图3—4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 激活课堂气氛。
【导语四】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充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儿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Teaching plan of "3.1 scientific inquiry -- the g ener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ound" publis hed by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 s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5word版
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型科学探究备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达到: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抽象能力。
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声音的发生难点声音的传播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播放流水声、动物的叫声、音乐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学生实验: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观察下列两种情况下泡沫球跳动的情况。
①将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
②将音叉敲响,再使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音叉。
学生实验: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里的水面,可见水面的显著振动。
学生实验: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总结2、声音的传播同学们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怎样传播过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声音的产生条件:振动我们已经知道振动的物体能发声,振动物体通过什么把振动传给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分析回答。
九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沪科版
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4、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传播。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录音机和录有歌曲、瀑布声、琴声、电锯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声音的世界,着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出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注重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另外,分组活动、参与交流与评估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章声的世界(学案)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何种形式传播的?3、了解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有何不同?二、学习指导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阅读课本p30-32,观察教材提供的几幅图,总结物体发音时的共同特征。
你能让身边的什么物体发声?说说你的具体做法。
诗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
试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相互讨论、交流不同发生体发声时的特征。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阅读课本p32-33后思考下列问题:(1)声音的传播条件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实验(或事实)推理得出得结论?(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讨论一下,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3、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人的耳朵是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突出在外的是外耳的耳廓,还包括外耳道和鼓膜,它们的作用是收集声音、传递与感觉声音的振动;中耳由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组成,是传递声波的重要结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我们便听到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
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
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017-07-26【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
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
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017-07-26【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
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
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017-07-26【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