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7000字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7000字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为您提供10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
案例一:购物计算任务描述:设计一个购物计算的案例,让学生练习加减法运算和货币计算。
案例分析:假设小明去超市购物,他买了一瓶牛奶5元,一袋面包3元,一盒饼干2元,一袋薯片4元。
请学生计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找零多少钱。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购物清单,然后让他们逐步计算每个物品的价格,并求和。
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需要给出多少钱,并找零多少钱。
案例二:图形面积计算任务描述:设计一个图形面积计算的案例,让学生练习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案例分析:假设学生需要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提供一张图形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尺寸和标度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形状,并提供计算面积的公式。
然后,学生可以按照公式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并给出答案。
案例三:时间计算任务描述:设计一个时间计算的案例,让学生练习计算时间的加减运算。
案例分析:假设学生需要计算某个事件的持续时间,可以提供事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出持续的时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时间的表示方式,并提供计算时间差的方法。
然后,学生可以按照方法计算出持续的时间,并给出答案。
案例四:分数比较任务描述:设计一个分数比较的案例,让学生练习比较大小和简化分数。
案例分析:假设学生需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可以提供两个分数,让学生比较并给出答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表示方式,并提供比较大小的方法。
然后,学生可以按照方法比较两个分数,并给出答案。
案例五:几何形状分类任务描述:设计一个几何形状分类的案例,让学生练习识别和分类几何形状。
案例分析:假设学生需要将一组几何形状分类,可以提供一组几何形状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形状的特征进行分类。
小学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指导者。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案例一:解决学生对数学公式的困惑当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讲解数学公式时,学生往往会感到困惑,没有明确的理解。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解决方法一:引导发现可以通过提出一些生动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数学公式的规律和应用。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加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通过自己的发现,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增强记忆与应用能力。
解决方法二:示例讲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有趣的示例,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授小学二年级学生乘法时,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小明每天跑步3次,每次跑步10分钟,那么一周跑步多少分钟?”通过将公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的本质,还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案例二:培养学生对数学解题的思考能力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更注重结果的准确性,而忽视了解题过程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解决方法一: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性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解题。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几何学教学中,可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和推理,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解决方法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题,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解决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以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解题的多样化思维方式。
案例三:掌握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扩展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繁多,如何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拓展数学思维?解决方法一:巩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归纳总结课堂重点,并设计合适的练习和作业。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引导学生熟悉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遇到让学生熟悉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教学目标。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的顺序,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由数字1至10组成的卡片,并逐个唱出数字。
学生跟读数字,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数字的先后顺序。
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组乱序的数字,让学生观察并指出数字的先后顺序。
教师解释数字的顺序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排列顺序。
练习: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按照数字大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互相检查答案,并进行讨论。
巩固: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站在正确的顺序排列数字的位置上,通过学生的站位来检查他们对数字顺序的掌握程度。
拓展:教师提供一组3位数的数字,并要求学生根据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序。
学生可以使用大小比较符号(>、<、=)来表示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案例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个案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能够区分几何图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区分。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鼓励学生用手指出这些图形。
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游戏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图形点名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几何图形的特征,学生根据所说的特征快速站起来,然后说出对应的图形名称。
游戏2: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袋子中摸出一个几何图形,然后用手指展示给其他小组看,其他小组需要正确说出该图形的名称。
辨认:教师拿出一些几何图形的卡片,让学生与之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种图形,如若不同,要指出其不同之处。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用纸板剪裁、拼贴等方式制作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共5则)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7000字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7000字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1. 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10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2. 案例一:使用故事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故事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加减法运算。
- 案例描述: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们的故事,其中涉及到加减法运算。
学生通过参与故事情境,理解运算的概念和应用。
- 效果评价: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更加深入,学习积极性提高。
3. 案例二:游戏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通过数学游戏来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技巧的掌握。
- 案例描述:教师设计一个数学游戏,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运算,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 效果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技巧的掌握更加牢固,学习兴趣增强。
4. 案例三: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数学问题。
- 案例描述: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交流。
- 效果评价: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5. 案例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使用数学教学软件或互动白板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 案例描述:教师利用数学教学软件或互动白板展示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和参与互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 效果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学习兴趣提高。
6. 案例五:实地探究学习实地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和记录物体的长度。
- 案例描述: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测量,让学生亲自感受和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加法运算的引入背景描述: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老师要引入加法运算。
在教学之前,老师通过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并且希望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加法运算的本质和应用。
案例分析:老师首先准备了一箱小球,每个小球上面印有不同数字。
老师将小球分发给学生,并结合手抛小球、跳绳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
例如,老师给学生两个小球,一个上面印有数字2,另一个上面印有数字3,让学生将这两个数字相加,得到正确答案5。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了加法运算的概念和应用。
他们通过参与游戏等互动活动,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并且能够准确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教学案例二:几何图形的认知背景描述: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几何图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几何图形的特征,老师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老师设计了一个绘制几何图形的活动。
首先,老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些颜色纸和剪刀。
然后,老师播放了几何图形的PPT,展示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征和应用场景。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由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同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互相点评,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几何图形的学习。
他们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图形,加深了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同时,在课堂上展示和点评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拓宽了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完整)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引言本文分析了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旨在探讨学生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数的认识某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存在困惑。
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他们对数字的大小和顺序认知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物品来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制作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排列数字,加深对数字顺序的理解;- 进行游戏活动,例如数数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二:简单运算另一个一年级班级中的学生在简单运算方面遇到了困难。
他们很难正确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教师采用了以下策略:- 使用图形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过程;- 引入游戏和游戏化的研究方法,例如用卡片游戏来练加法和减法;-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三:空缺填补还有一个一年级学生,他在填补数字的空缺时经常出错。
教师发现他对数字的位置和顺序没有清晰的认识。
为了帮助他提高填补数字的准确性,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让他们通过频繁的练来提高对数字排列的敏感性;- 创造有趣的填空练,例如填数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填补数字的能力;-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小组填数字的游戏,相互研究和纠正错误。
总结通过对这些一年级数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概述阿凡提扣“生”“死去”签下的故事。
(阿凡提就是古时候一个很精明的人,他讨厌协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讨厌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缺钱的坏人都很害怕他,一直想陷害他,就打听个罪名把他第一关出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决罪犯时必须使他扣“生”“死去”签下,如果抽到“生”签下,就不必死去。
国王为了必须阿凡提死去,就把2个字都译成“死去”,有人把这件事说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使阿凡提扣“生”“死去”签下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吃掉,大家很惊讶他为什么这样搞,阿凡提说道:“整颗的签是我的,恳请关上剩的签下,如果就是‘死去’,那我的就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躲过了一劫。
今天,他走进我们教室里,想要看一看同学们与否和他一样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掏出一个箱子,放入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如果阿凡提说你们,他“拎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晓得他拎的就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要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道:“我拎的不是数学书,恳请大家猜一猜,我拎的就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建议有条理,讲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恳请学生...图中小朋友说道的话,说道说道和刚才猜书游戏存有什么相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特别注意鼓励有条理的推理小说)4.游戏(1)3人一组,恶搞课本p100页的基准3,分配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让学生观察。
师:这是什么角?学生:直角。
师:怎么判断的?学生:有一个90度的角度。
师:好!再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让学生观察。
师:这两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锐角和钝角。
师:怎么判断的?学生: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我会说一个角度,如果是直角,你们就举手,如果不是直角,就不要举手。
开始。
师:30度。
学生:不举手。
师:60度。
学生:不举手。
师:90度。
学生:举手。
师:110度。
学生:不举手。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更难的游戏。
我会说一个角度,如果是直角,你们就举手,如果是锐角,就摆手,如果是钝角,就不要动。
开始。
师:120度。
学生:摆手。
师:45度。
学生:摆手。
师:90度。
学生:举手。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我会在黑板上画出这些角度,你们来判断。
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角度,学生进行判断。
分析: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角的初步认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这个教学案例:1、增加角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知道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和道路,找出其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
2、增加角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角的度数和大小。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三角函数和角度制和弧度制的转换。
3、增加角的深入研究。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深入研究,让学生了解角的更多性质和定理。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和定理。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改进,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老师在本节课中安排了小组研究,让学生们分享和交流角的知识。
这种合作交流不应该仅限于教学环节,而应该在整个课程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十篇】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1)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我的教育行为是否贴合新课程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昨日我和同学们一齐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感受“1千克有多重”,经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忙学生构成质量观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参考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吸收了他人的精华,煞费苦心设计了一些与众不一样的活动,作为这节课的亮点。
其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学的体重,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
上课了,我精神饱满的走进课堂,前半节课进展的很顺利,一切都按照预设进行:(一)建立1千克=1000克,关于克你明白什么?能举例子说明吗?我手里的这块砖头大约有多重?猜一猜,验证,于是引导出1000克能够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千克来表示。
(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千克装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饮料,食盐,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
紧之后让学生举例子说说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三)拓展延伸: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
我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举手的仅有两个我在课前称过的同学。
(幸亏称了两位同学的体重,要不今日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我们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
我先叫最瘦的闫泽同起来,让大家猜一猜他的体重,每当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数字时,闫泽同就做出相应的反应:轻了,重了。
直到大家猜到他是26千克为止,学生兴趣盎然。
我说:此刻请出我们班的重量级的`人物王宇同学,大家来猜一猜他的体重。
本来,我打算以班级最重和最轻同学为参照物,然后在最终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我的体重。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篇小学二年级典型案例分析篇一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张同学今年八岁了,由于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
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
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针对张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一、引言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了一个求解实际问题的数学题目:“小明有8个苹果,他分给小红和小华,每人吃了几个苹果?”孩子们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困难,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还存在困难。
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及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不够熟练。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2. 案例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他分给小红和小华,小华分到2个苹果,小红分到多少个苹果?”这道题目是用故事情节来引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设计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解答这道题目的时候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和学习态度。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更多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3. 案例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结论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的困难、学习兴趣不够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案例一】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分析: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案例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7000字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7000字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1. 案例一:使用教具进行加减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是基础而重要的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运算,老师可以利用教具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使用算盘、计数器等教具来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加减法的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且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案例二: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之一。
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迷宫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解决各种数学问题,通过解题来推进游戏进程。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案例三:使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可以使用图表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柱状图或折线图,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并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4. 案例四:利用实例进行几何形状教学几何形状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几何形状的特点和性质,老师可以利用实例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并让他们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几何形状。
通过实例教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几何形状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5. 案例五:利用故事情境进行应用题教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老师可以利用故事情境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故事,并提出相应的应用题让学生解答。
通过故事情境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6. 案例六:利用分组合作进行数学竞赛数学竞赛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竞争意识的有效方式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么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么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么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生:书写。
集体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
集体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一):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3、案例描述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问题讨论(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9+7= 9+4= 9+3=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案例分析: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场景1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场景2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场景3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生1:4+1=5.生2:4和1组成5.师:为什么用加法生:(无人举手)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生:(略)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脱口而出)用加法.(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师:请四人小组讨论.生:(学生讨论)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1:用加法.生2:想组成分解.(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生3:心里想的.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生5:4和1组成5.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生7:先数4.师:再数几生7:再数5.(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7.[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8.[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二): 山西省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力及分析》中,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之写话习作给我的帮助最大.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倡导学生“自主写作”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x0c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巩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解题.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x09能抓住关键句,准确地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x09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课件、答题纸.教学过程:一:结合学生实际训练引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计时一分钟口算. (4分钟)交换订正.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为100%的举手,没举手同学说一说你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学好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今天我们一块上一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分析:(从口算引入,一方面能够加强口算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1分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分析:(开门见山,给学生明确地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和思路,为解答应用题做好必要的准备.)二、练习:(一)热热身:我们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抓住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进行分析的,先让我们一块分析几个关键句:(5分钟)读句子,找出标准量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2、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4、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86%小结:标准量× 分率=比较量分析:(分析好关键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训练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关键句获得了信息,就能够解答应用题了.在(3)中安排了对比的一组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两类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又进行了最基本的训练).(二)小试身手:李良子小学有男生16人,女生28人, (5分钟)口答,补充条件并列式.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5)男生是男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差的百分之几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种,学生有时容易找不好除数,通过这组发散练习,即对比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深刻性、解题技巧多样性的表现.)(三)初步展示(5分):师: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你们愿意提供吗你的体重是多少2、设问:你知道自己体内大约有多少血液在流动吗3、提供资料:人体中血液的质量约占体重的7%.试算自己体内的血液.4、反馈:我的体重是千克,体内大约有血液千克.你是怎样计算的分析:(掌握画图方法,对于解答应用题,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大有帮助.但画图也使学生的不易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这种快速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掌握好分析思路,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做也是避免学生磨磨蹭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亲临“沙场”:(只列式不(6分钟分析:(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通过选择正确答案,即复习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和成熟问题的解答方法,使练习不显单调,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分析能力.)只列式不(1)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2)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3)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4)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1、生画示意图2、分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相同点,不同点()分析:(这使学生真刀真枪的展示,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的对比练习,通过这种专门对比训练,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添加音乐是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投入到思维当中来.)(六)思如泉涌:看图编百分数应用题(6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解题多样性的训练,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对应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好同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对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七)学以致用:(6分钟)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23元,比音箱的价钱贵60%. DVD的价钱是彩电的8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分析: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答案进行比较,也是较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从意义去考虑, (2)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应用,巩固学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知识.分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对百分数理解的一种检验,学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正确解答,对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帮助很大.三、总结收获.(2分钟)说说这节课可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构思:这节课中,为了不断的激励学生,为学生安排了七个层次的练习,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知识从易到难,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得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利用有趣的题目:热热身、小试身手、初步展示、亲临“沙场”、思如泉涌、勇攀高峰等环节,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励他们不断的战胜以一个问题,到达知识的高峰.在这节课当中,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能够更加投入的进行思考,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四): 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多种案例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15 小时多种案例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五):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学情分析应该怎么写学情分析全班共有27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16人.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常用的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一学期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等.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的拼音和识字有了一定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分享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和问题。
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案例一:乘法运算的教学在教授乘法运算时,老师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引入:学校组织学生去动物园参观,门票每张 5 元,一个班级有 30 名学生,那么总共需要花费多少钱?老师首先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有的学生想到了一个一个相加,即 5 + 5 + 5 ++ 5(共 30 个 5),但很快就发现这样计算太繁琐。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随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乘法算式 5 × 30 = 150(元),并向学生们解释了乘法的意义: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这个例子中,30 个 5 相加可以用 5 乘以 30 来快速计算。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乘法运算,老师又给出了几个类似的练习题,如:每个书包 20 元,买 5 个书包需要多少钱?每盒铅笔 8 元,买12 盒铅笔需要多少钱?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加法运算的繁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这种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老师在讲解乘法的意义时,清晰明了,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明白了乘法是为了简化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
并且通过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有部分学生对乘法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案例二:图形面积的计算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先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板,问学生们如何才能知道这个纸板的面积。
学生们提出了各种方法,有的说用尺子量出长和宽,然后相乘;有的说用小正方形去摆满这个长方形,然后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 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 根小棒。
A 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 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 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 份,2 份,3 份,4 份,5 份,6 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 份不好分。
生2 :平均分成5 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 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 根小棒平均分成3 份,只有1 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 根小棒平均分成4 份、5 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 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 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 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 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试想,在案例的B 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 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
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课始。
A 教学: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 教学: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
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
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
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
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 。
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退位减法》教学片段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 道题目,其中2 道退位题。
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
(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
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
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
(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
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 分析:如果能细细体会其中每一步,就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备课时的良苦用心,体会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①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
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科。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
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 ,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
③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④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挑战性。
案例4《高矮》教学片段有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高矮》一课时,觉得教材中的主题图“高矮”关系不明显,就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了“ 9.11 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创设了一个情境图。
他是这样导入新课的:(1)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
)(2) 出示图片:美国纽约世贸大厦。
(3) 提问:观察这幢大楼,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这幢楼有很多层。
生2:我看到这幢楼有很多窗子,有很多门,有很多房间。
,,(4) 师:假如你以前曾经有机会站在这座楼从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生3 :我会很害怕。
生4:我会腿发软。
生5:我还怕会掉下来。
(5)师:这座大楼和我们的教学楼相比,有什么不同?生6:这座大楼更大。
生7:这座大楼更漂亮。
生8:要是我们能到这样漂亮的地方上课就好了,, ,,(6)师不耐烦地出示另外一张图片“你们看看,图片上这三个人谁高谁矮?!这时,教师有点急了,心想:总算引到主题上了。
可是,这时已用去15 分钟了!自然而然,这堂课完不成任务了。
1. 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应该如何整合教学资源。
2. 你认为该教师的引导有问题吗?如有问题请简要谈谈发生问题的缘由。
3. 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与引导” ,并为本教学片段设计至少三个问题。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见《数学课程标准》第51 页)。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片段一中的教师大胆舍弃教材中的主题图,选择了“ 9.11 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作为教学情境图,试图将数学学习内容“高矮”的导入与关注时事、关心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匠心独运。
然而,学生情境学习时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思维没有指向中心问题——比高矮,总在中心问题之外“画圈子” ,最终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策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
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提供专门起导入作用的情境图。
另外,从呈现的第1 幅场景图我们也可以发现,教材直接注明图中的男生高、女生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导入时多费时间,也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直接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比高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案例5:片段1、5 的认识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
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生:好!师:我伸3 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生:伸1 个。
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 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生:1和2组成3,1 加2 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
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 小?生:3个、2 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 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生:5 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分析: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尹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
同时,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 ,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案例6:在一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路边停放着一辆车,它挡住了商店所挂彩灯的一部分,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挡住了几盏灯,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显然,教师是想让学生通过两边露出的灯,发现这串灯的排列规律,然后根据这一规律来推理并找到答案。
这时,有一位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当教师让他发言时,他特别认真的说:“这汽车开走就行了”。
对此,听课老师全乐了,而执教教师却一本正经的对这位学生说:“。
” 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路偏离学习主题的一种现象,你认为该采用怎样的“纠偏” 做法来处理这种情况。
请你替代执教教师来完成“。
”中的内容,并说说你这样处理的想法。
案例7《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