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 色
•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 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 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中共干部通常穿中山装,夫人还是旗袍。 • 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 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 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 遍选择。
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艺术要求、美学追
索,是人的文明史,是人类史中的大篇章。 从中国百年的服装变迁看来,我们的祖国 经历了太多,我们的文明变化了太多。 从清初长衫马褂到如今的斓衣翩翩,中国的社 会性质、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生 活习惯改变了太多:
社会性质 政治格局 经济状况 审美观念 生活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 白银流失,举借 宽袍长袖以盖体 等级森严 社会 权封建王朝 外债,由列强控 制经济命脉 独立的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领导的 经济逐渐恢复和 大方适体显美丽 民主平等 国家 以工农联盟为基 发展成为世界第 础的社会主义国 二大经济体 家
“毛式中山装”
新时代的“毛氏中山装”
60年代
(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
• 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 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读书组“绝不停蹄”!
完
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渐渐蔓延到服装领域,中国 民众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精华资料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近代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一一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金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 生活,古称“靺鞨”。公元 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1115年, 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 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 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 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 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 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 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 之后,被蒙古军所灭。
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
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 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
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 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 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涡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 妆靥,这还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图
制作:267
一、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 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二、 夏商周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 盛的相对完整阶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 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 fèi音费)来变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 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绸、麻布 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中国近代服饰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民国男性服饰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 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 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 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2020/1/20
服 装 发 展 史
2020/1/20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至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 时 代 背 景 )
2020/1/20
童装——花布棉袄
男子服饰
1.新款中山装
2.衬衫
1.布拉吉连衣裙
女子服饰
2.列宁装
2020/1/20
80年代的童装:服 饰的春天
80年代国门打开,我国的 服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 开始在服饰上得以彻底释放!
布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大多数孩子还是穿着手工 做的衣服,但是衣料和样式已 经非常丰富,而且越来越多的 成衣开始出现,五颜六色的色 彩更加耀眼的点缀着孩子们的 童年。
2020/1/20
童装
男子服饰——西装
女子服饰
1.喇叭裤 2.牛仔装
3.蝙蝠衫
影视作品——《桥》
一.社会背景
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 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 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 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 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 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 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 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 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
2020/1/20
1.新款中山装
特色: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
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 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 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 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
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 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 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 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 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 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 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 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 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 稳重大方。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 中国2男02子0/1最/2通0 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 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新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
新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风云骤变的时代,新中国的建立,这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的.5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了一些挫折和磨难,这种时代变迁的印记必然在表现力极强的服饰文化中有所反映.中国人的衣着装饰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干预支配.因此,总结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以及趋势,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变革,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来的服饰变迁,是一个变动非常大、非常剧烈的时期,新中国50年来的服饰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l中国服饰泛政治化服饰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在政治变革、或局势不稳定的社会里,政治对服饰的影响力更大,决定着服饰的种种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政治变革.对服饰变化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服饰的泛政治化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变迁最大的特点.首先,服饰的变迁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而明显呈现出阶段特色:第一阶段:1949一1965年,国家意识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发生着作用,并没有采取强制力.服饰以朴素、实用为主.第二阶段:1966一1976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如旗袍、布拉吉、西装等.中国服装舞台上成了军便服的天下,服饰发展走向极端.第三阶段:1978一2000年,思想上的束缚得到解放.服饰发展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不再依附于政治,中国服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次,服饰变革与社会政治形势变化密切相关,政治运动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服饰习俗的急剧变革.例如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作为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服饰变革,需要找出代表旧制度的革命对象:旗袍、中山装、布拉吉、西装、长袍、马褂:同时也树立了作为革命和新时代象征的新的服饰样板,军便服伴随着红卫兵运动而登上了服饰舞台的中心.再次,服饰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服饰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之外独立存在,而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政治的干预支配,依附政治、参与政治、以至最终服务于政治.尤其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服饰表现人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这是由于政治权力过分集中、盲目的个人崇拜的盛行,造成人们意识形态上的极端束缚,缺乏理性.2经济水平决定服饰的兴衰服饰是国家经济水平的表现,从一个国家民众的衣着装饰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物质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始终亦步亦趋.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不连续,经济基础并没有根本好转.与这种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就是在服饰上以朴素、实用为美,服装款式单一、色彩单一.1978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工业国.`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服饰面料、质地不断创新,服装款式趋于丰富多彩.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政治渐渐远离服饰审美,经济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3服装款式自身创造、继承少,吸收借鉴多继承和借鉴是服饰发展的两条道路,继承主要是对民族服装的态度,突出的是传统特色;借鉴则更多的是对外来服装的选取和吸收,突出的是现代化特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服饰向前发展.然而,在20世纪50一70年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服饰的状况是建设少,毁灭多.既批判传统服装,又排斥外来服装.所以不但没有出现什么新款式,还扼杀了一些传统服饰的生存权,谈不上继承为主还是借鉴为主.只是在新中国初期,由于中国政府对苏联模式的认同,对苏联的服装也采取一种欢迎态度,布拉吉、列宁装在中国流行开来.但是,文革时期,这类服饰也遭到彻底地批判,苏式服饰成为修正主义的象征了.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只能以军装衍化而来的军便服代替.军便服表明一个人的阶级立场,表明一个人的政治态度.从此,服饰的发展陷入了僵化、刻板、缺乏造血功能的恶性循环里.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服饰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是中国现代服饰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时期,服饰以借鉴或者说以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为主.中国服饰向西方学习是难免的.因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在现代社会“西方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成果相对于东方文化来说要多,贡献要大,这是由于西方近现代社会变革发展所进行的历史性转折和突破使然,西方的工业文明远胜于东方的农业文明.”作为西方工业文明滋润下的服饰来说,它是适应工业社会的人们的衣生活方式产物,所以,它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广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服装代表的旗袍又重新出现.这一时期的旗袍,一是作为礼仪服装和社交服装出现.二是在传统旗袍的样式上加以变化,以更现代、更符合时代潮流的面目复出.例如上半身是旗袍的样式,下摆缩短到膝盖,方便活动.又如,传统对襟男装一唐装,在20世纪末也风行全国,甚至也波及到了海外.在夏蒙2001年世界男模大赛总决赛中,51名名模身穿唐装演绎太极拳.但是,我们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使中国传统服装发扬光大,那就是传统服饰的回归只是一种服饰流行现象,对此如何中国传统服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可置疑的是,借鉴西方的优秀成果,走向国际化是中国现代服饰发展的方向.世纪50一70年代在服饰中蕴含的平等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史上,国家政治始终在其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受国家政治意识的改造,衣着装饰成为封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服饰成为强化国家政治意识的工具.“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一系列服饰禁令,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特征.1949一1976年,新中国并没有放弃服饰的政治含义,而是剔去了服饰中蕴含的等级意识,体现一种阶级意识.“毛泽东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虽然贫穷但却保持社会主义纯洁性的、更少特权、更加集体主义、更少官僚主义的社会.”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服饰上追求一种更加纯粹的平等、平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有一些进步意义,这是以往社会所不曾具备的.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与民众同甘共苦,在服饰上并没有与大众不一样的地方,穿中山装、列宁装、军装甚至补丁衣服,这与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倡的平等观是相一致的.5传统服装款式的日趋衰落回顾这半个世纪以来的服饰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传统服装款式日趋走向衰落.旗袍的兴衰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旗袍由20世纪30、40年代的日常装演变为20世纪末的时装.新中国成立初期,旗袍的衰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国家提倡简朴、节约,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人们误认为穿旗袍就是不朴素,就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其二,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把妇女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样的口号激励着女性走出家庭,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工农业生产中,涌现的大批优秀的妇女,过去从来没有妇女参加的,或认为根本不适合妇女参加的生产部门,现在都有妇女参加了.①随着女性生活状态、工作性质的变化,她们的穿着打扮必须适应其身份的变化,如果仍旧穿着紧腰身的旗袍,那么活动起来不自由,不方便,和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也不协调.其三,20世纪30、40年代,旗袍的穿着者大多不从事劳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人都必须参加劳动,自食其力.而旗袍本身的设计缺陷或者说设计特色确实不适宜在劳动时穿着.为了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妇女们脱了旗袍,换上了短便装.其四,从心理上讲,人们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力求使自己能够从各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们认为旧的服装代表着旧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继续穿着.文化革命时期,旗袍随着“破四旧”运动彻底销声匿迹,政治最终宣布了它的死刑.人为地消灭了旗袍—中国传统服饰.20世纪末,随着世界上流行的怀旧思潮,中国也出现一股“复古风”“中国风”.旗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中国时装舞台上的一个亮点.不过在日常装的领域里,牛仔裤、西装、迷你裙、休闲装等西式服装仍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二50多年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1从众到异众的服饰心理人们在选择服饰的过程当中,往往有两种相反的倾向来左右着选择:一种是“异众”,标新立异,要突出自我,表现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价值追求和个性追求,引起更多的关注.另一种是“从众”,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或改变态度的现象.这种群体的一致性,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社会约束力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与生活习俗.是“从众”还是“异众”,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氛围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中国服饰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多样化的,旧的还没老去,新的方兴未艾,它其实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总体文化特征.但是,这一时期中国服饰的主流非主流已非常明显,服饰美的标准是“朴素大方”,反对所谓的“奇装异服”,大家热情地去追求“中山装”、“列宁装”,造成了服饰的“从众”现象.1966年后,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破四旧运动、红卫兵运动,把一切问题都上升到阶级立场上去定性,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反映在服装上就是,服装代表人的政治身份和政治立场,人们对服饰过度寻求它政治上的图解意义,使服饰的发展偏离了它本身发展的艺术规律,越来越沦为政治的附庸.同时,人们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庇护,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都试图通过服饰来体现自己的共性,把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减少与外界的不同,减少与其它人的外观差异.如此则达到了人与人在服装上的高度一致—千人一面.一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服饰为,“中国东部和中国的大城镇里,冬天,无论男女都穿着蓝色和灰色的斜纹粗棉布的长袖上衣和裤子.”“文化大革命时,要求男女一律穿制服、不化妆、剪短发,在外貌上没什么两样.”.文革时期是一个典型的服饰“从众时代”.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宽松的社会氛围让人们自由自在地选择.服饰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国服饰的发展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穿得越与众不同、越个性越受到人们的欣赏,人们称之为“异众时代”.1988年有人曾在西单百货商场门前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从商场门前走过的100个女青年中,竟然没有一件款式、色泽相同的衣服.一些服装店老板也抱怨,现在的服装生意越来越难做,虽然服装流行也有一个大趋势,但落实到具体款式上就众口难调了.因为人们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服装颜色、质感和款式,并不盲目追随“流行”.从穿戴的差异中去体会一种新鲜、新奇、炫耀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人们对流行有一套自己的心得,对自己的审美品味十分自信,“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现代着装者的主流意识.2直线到曲线、朴素到多彩的服饰审美服装的最原始功能是御寒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才增加了装扮美化的功能.新中国短短的50年里,中国民众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从服饰的形制上来说,新中国开始的30年里,中国人的服饰观依然受传统影响,服装为宽松型,直线裁剪很难说合身不合身,看不出身体曲线,不能收腰,上衣和裤长的比例就在人体的中间位置截然分开,没有层次上的变化.人们的衣着更主要是为了掩盖身体的形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旗袍的衰落也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因为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吸收了西方塑造人体曲线的特点.1978年改革开放后,传统的中国服饰观受到西方审美观念的巨大冲击,随着西方价值观、审美观的输入,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不断更新.人们对待新事物、新观念已变得更加宽容.多变、时髦、收体、多姿多彩、表现人体美的服装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潮流,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等等成了大街小巷常见的风景.其次,20世纪50一90年代,中国服饰的美学标准渐渐发生着变化,现出从朴素到充分展现自身美的趋势.在50年代,女性美的标准是:50中国服饰呈年代女英雄、女劳模;60一70年代女工农兵.所有报刊、杂志的封面女性全是浓眉大脸,面部粗线条,穿着朴素,一副为了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样子.在这种舆论的宣传导向下,如果“一个人穿的稍稍大方、美观些,就有敏感的好奇的眼睛打量你、谈论你、甚至于批评你,他们认为穿花衣服是`不进步’的标志.即使你工作得不错:学习也努力,还是有人批评你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直至70年代,中国民众服饰依旧是朴素为美.这一时期,连文学作品也热衷于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只有非凡的社会洞察力和革命素养,根本不关注自己服饰的美与丑.一些对漂亮服装有兴趣的人,一定是被批评嘲讽的反面角色.“革命”、“运动”以强大的力量压制了服装及其相关事物的发展和繁荣,扼杀了人们对服饰美本能的追求和欣赏.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始.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已被解除,工农业生产水平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得到质的飞跃,民众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民众开始按个人的审美水平、审美情趣决定穿着.人们以服饰为手段,发掘自身的美,让服饰与人合二为一.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品位和自身形体特点.波格达列夫说:“通过注意他的服装,我们更容易确定它的穿着者的社会地位,他的文化水平以及他的趣味.”②中国服饰朝着审美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是服饰观念的又一次更新,人们审美水平上升到又一个高度,服饰具有了私人化空间.每一个完整的装扮系列都成为一个精美的艺术世界.3单项输入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以苏联为模式的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其结果“一是长期的脱离会造成自身的封闭和僵化,无法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二是抵抗和脱离的同时所寻求的发展模式本身具有单一化、封闭化的特征……造成了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全方位落伍.”与此同时,西方各国却处于战后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稳定、交流频繁的时期,各国服饰得到了充足而长远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对外政策的限制,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受到限制,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无论是交流的范围、规模还是深度和广度,都不彻底和全面.基本上都停留在国内交流的小圈子里,仅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发生过一些不太频繁的交流,而且服饰的交流以吸收苏联的服饰款式为主.布拉吉、列宁装影响了中国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服装款式也被越南、柬埔寨、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在这些国家,也有一些人穿着中山装.据说,印度总理喜欢中国立领服装,认为其简洁而庄重.1958年10月14日,在纽约百老汇的歌剧院里上演了一出歌剧,剧中女演员克华的一袭旗袍受到众人瞩目.鉴于人们对旗袍的喜爱,歌剧院专门制作了一个片子介绍旗袍的制作程序,并广泛放映.客观地说,中国服饰的国际影响力还是太微小了.同期,由于一些广为人知的政治原因,中国拒绝与西方时尚界建立任何联系.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服饰发展始终游离于国际时尚潮流之外,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由于闭关自守而失去了服饰发展的原动力.再加上政治斗争的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内生力量和外来影响都不存在,所以,文革十年是新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最荒漠的十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中国主动地、积极地、深入地融入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中.中国服装界恢复了与西方主流服装界的联系.“世界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大融合、大碰撞的时期,’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都在寻求一种更加频繁的交流与接触,这种氛围也很好地带动中国服饰文化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80年代初,国际时装界巨子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相继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召开小型的时装发布会,传播现代服装理念.同时,国内的服饰专家和传媒也争相走出去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把西方各国先进的、整套的时装运营模式引进中国.1986年,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1985年,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第50届巴黎国际成衣博览会,带去了国内设计师设计的94件作品.1986年,中国又参加了第52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不断派设计师参加巴黎、东京的服装时尚发布会,并且多次获得大奖,中国服装已融入世界服装时尚主流之中,在国际时尚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1996年,国际服装时尚界“21世纪服装大赛获奖作品巡回展”把北京作为地点之一.其理由之一是“东京、巴黎和纽约已经是世界时装中心,而北京将成为世界时装中心.”这是对改革开放后中国时装界的极大肯定.与此同时,国际着名的时装大师还从中国民族服饰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东方风味的服饰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中国风”.服饰交流不仅造就了同一性、一致性;而且也使人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特色,从而更加珍视它.“事实上,全球化在推动了同一性增强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参与主体提供了发言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特点的条件”.’·所以说,服饰交流是双方面的,“西方的服装在改变了中国民众普遍穿着的同时,中国风格—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也触动和改变了西方的时尚.”、刃中国的服装走向了世界,世界也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平等交流、互相借鉴,促使服装的发展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总之,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艰难跋涉,甚至出现了文革十年浩劫.然而可喜的是,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迷雾,走向了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道路.中国社会的变革,不仅反映在经济变化上,更反映在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服饰是人类社会变迁的镜子,同时又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20世纪50一90年代中国服饰的发展演变,说明了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服饰是在整个中国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脱离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撑,服饰将无从谈起.中国服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变更而变更.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服饰的一些功能被逐渐淡化、隐化、一些被强化及显化.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服饰变迁,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服饰变迁背后深刻的社会含义.这一研究丰富和扩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内容.并对全面解读新中国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30页PPT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
程,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 们对着装的要求,八九十年代 喇叭裤、健美裤、蝙蝠衫、连 衣裙掀起一阵热浪。休闲装、 时尚服饰、牛仔服饰在市场上 大量涌现
90年代
现代服饰
款式新颖,样式独特,服饰 具有个性化、自然化和环保 化。此外,唐装、宋装、清 装等古韵犹在。
现代流行服装
以文治国
义
礼
下面为女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袄下裙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 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 最为流行,上衣有衫、 袄、背心、,样式有 对襟、琵琶襟、一字 襟、大襟、直襟、斜 襟等变化,领、袖、 襟、摆多镶滚花边或 刺绣纹样,衣摆有方 有圆、宽瘦长短的变 化也较多。
近
完代
袄
美 搭 配
袄 裙 与 中
山
装
旗袍流行
在不同时期有不 同的变化:袖子 从宽到窄,从长 到短;下摆从长 到短,再由短到 长,完全随着时 代的变迁而变迁。
穿军装个个
年 爱戴军帽,
代 是当时最为 的 时髦的衣服。
那个时候,
流 全国的人都
行 为拥有一身 绿军装而自
—
绿
豪。那时候 最流行的穿
军 法是要在军
装 装口袋上别 个五角星。
绿军装
80
年
代碎
的花 时衣 尚服
20世纪70、80年代前
的中国男式服装,更为千篇 一律。当时城市中的男装仅 有毛式制服、中山装、茄克 衫等几种,裤子大概只有一 种又肥又大的直筒裤了。
了解了近代的服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现代的服饰
旗 ; 袍
50
列宁装
年 本是男装 上衣,
代
却在当时的中国演 变出女装,并成为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1.西方文化的影响:近现代初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中国的西化运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西方服饰的流行和西式设计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中国服饰风格。
西装、礼服、连衣裙等西方服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时尚选择。
2.社会地位的象征: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服饰成为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过去,朝服、官服等仅限于贵族和官员阶层,而在近现代,人们通过着装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高级商人和富人开始模仿西方的着装风格,以彰显他们的社会声望。
3.女性地位的提升:近现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开始争取平等权利和自主性。
这种社会变革也反映在服饰上,之前束脚裙、缠足,以及头发盖披都被认为是妇女的地位象征,而近现代妇女开始逐渐放弃这些束缚。
女性开始穿着裤子、宽松的长袍等更为舒适的服装,表达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平等需求。
4.民族主义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的浪潮。
这种民族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服饰的演变。
民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兴趣和关注逐渐增加。
襄领、袄、旗袍等传统服饰重新被设计和改良,成为了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5.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在近现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变迁也融入了中国服饰的演变中。
中式服装和西方元素的融合成为了新的时尚潮流。
传统的中国服饰元素如绣花、褶皱、荷叶边等被加入到现代设计中,重新演绎了中国服饰的风格。
总而言之,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是一个多元化的历史过程。
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地位的象征、妇女地位的提升、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都是这一历史变革的主要特点。
这些变迁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形象和文化传承的追求。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帜,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中国民族服饰演变
汉服的形制:
中
中
衣
单
中
汉服主要由衣衫、裙、裤、袍、袴 裤
组成,民族服装发展至当代已无阶
级、朝代区分。
根据穿着的不同一般分为: 衣裙制、衣裤制 根据剪裁方式的不同分为: 通裁制、分裁制
中
中
——————————————— 衣衣中ຫໍສະໝຸດ 中中衣:裙
裤
汉服衬衣的统称,
穿在内衣与外衣之间 , 具体有中衣、中裤、中裙、中单 起护体、保暖、整形的作用。 主要为白色,也可以是其他素色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 行深衣和胡服。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 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 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 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 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 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 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 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 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胡 本图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 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
秦汉服饰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 很发达,所以有钱人 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 漂亮的衣服。一般人 家穿的是短衣长裤, 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 ﹝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 衣裙两件式,也有长 袍,裙子的样式也多 了。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 一般上身穿衫、袄、 襦,下身穿裙子, 款式多为上俭下丰, 从而打到俊俏潇洒 的效果。
东周男子服饰
本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 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 略为宽松。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 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 挂有玉制饰物,腰带主要有两 种:一种是丝织的为“大带” 或叫“绅带”、另一种是皮革 制成的为“革带”。这种服装 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 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 并在右侧挂玉佩。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服饰:古代中国服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室贵族的服饰,一类是普通百姓的服饰。
皇室贵族的服饰以华丽、富丽堂皇为主,常常使用珍贵的丝绸和花色纱布;百姓的服饰则以实用性为主,多采用麻布和棉布制成。
古代皇室贵族的服饰在颜色和图案上也有严格的规定。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高峰期。
唐朝的服饰以宽松、大袖口为主,女性的服饰则以多层长裙为特点,颜色鲜艳而华丽。
宋朝则更加注重衣着的整齐和谨慎,男性的服装以宽松的长袍和窄裤为主,女性则穿着贴身的衣裳并加上束腰带,强调曲线美。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服饰受到了宫廷礼仪的影响,服饰更加讲究礼仪和身份地位。
男性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女性的服饰则以襦裙为主。
同时,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服饰,比如女子的扇领背心和满族的对襟鸟架袍。
4. 近现代: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服饰发展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装、连衣裙等西式服饰逐渐普及,替代了传统的中式服装。
同时,一些传统的元素也被重新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形成了中国风格的时尚。
总体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历经了古代、唐宋、明清和近现代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服饰也不断变化和创新,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 当代时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服饰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
当代中国的服饰设计大胆创新,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许多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服饰打造了全球影响力。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个性化、时尚、舒适成为现代中国服饰的重要标志。
6. 传统服饰的传承与保护:尽管现代化的服饰风格盛行,但中国的传统服饰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
特色的汉服、唐装、旗袍等传统服饰在一些重要场合和传统节日中仍被人们穿着,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服饰,一些机构和组织致力于推广传统服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一、古代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5000年-1840年)中国服装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服饰主要以兽皮、树皮和植物纤维为材料,制作简单,功能性强。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麻、蚕丝等纤维材料制作衣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王朝相继建立,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展示出明显的阶层特征。
贵族阶层的服装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平民百姓则使用麻布或粗布制作的衣物。
随着中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的服饰文化也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中国服饰的样式和工艺也开始传入西方国家。
二、近现代中国服装的转型与创新(1840年-1949年)19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传统的服饰文化受到冲击。
西方的服装和时尚开始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的服装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服装制作工艺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被机械化取代。
同时,西方的剪裁和设计理念也开始融入中国的服装设计。
民国时期,中国的服装产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吸引了大量的设计师和制衣工匠。
中国的服装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和时尚感,各类服装设计师和时装公司纷纷涌现。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服装发展(1949年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物资短缺,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缓慢。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服装产业开始迅速崛起。
1980年代,中国的服装生产开始大规模扩张。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的设计师也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的时装周逐渐成为国际时尚界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服装市场逐渐分化。
高档品牌和快时尚品牌纷纷涌现,消费者对于服装品质和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中国的服装产业正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服装的变化
清朝的官帽一至六品的顶子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 黄铜的。当时只规定了颜色,没规定材料,材料是 官员们自己弄上去的。 品级 颜色 参考物 一品 亮红 红宝石 二品 涅红 红珊瑚 三品 亮蓝 蓝宝石 四品 涅蓝 青金石 五品 亮白 水晶 六品 涅白 砗磲 七品 亮黄 素金珠 八品 镂空黄(阴文) 雕花金珠 九品 镂空黄(阳文) 雕花金珠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 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 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 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 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 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 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 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 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 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 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 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 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 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平民男子 百姓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 戴斗笠,穿交领,衣长至膝,衣袖窄小, 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或赤足。裤角卷 起或扎裹腿,以便劳作,总体仍较宽松, 也有外罩短袍者。夏天也可赤裸上身, 下身穿犊鼻裈,一般是体力劳动者或乐 舞百戏之人。据当时规定:百姓一律不 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 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 萝卜裤:是一种高腰、宽松、收脚、裤筒 似萝卜的裤子。自80年代后期,“小虎队” 席卷而来,三个翩翩美少年穿着萝卜裤与 白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很快,校园里 的男生全都穿起了萝卜裤,双手插在裤兜 里,如果用白色的萝卜裤搭配白色上衣, 更觉得自己就是“白马王子”。
蝙蝠衫
• 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流行 的一种服装。当时,一部名 叫《霹雳舞》的美国歌舞片 成了青年人的“流行风尚 标”,影片里的演员身上穿 着蝙蝠衫,一遍遍模拟擦玻 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 景,成为了当时年轻人追逐 的偶像。那袖子大得出奇夸 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 张开双臂,形似蝙蝠的蝙蝠 衫,一时间,成了那个年代 颇具代表性的流行服装,并 且引发了后来一系列肥大衣 服的流行。
西装
蛤蟆镜
• 其实就是太阳镜的一种,由于其夸张的造型而被人形 象地戏谑为蛤蟆镜。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复苏 的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蛤 蟆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 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时代 新潮流”。
健 美 裤
• •
1982年夏天, 一种一开到 底,钉上大 扣子的布裙 悄悄流行, 随后,又出 现了一种黑 色紧身踩脚 裤,一时间 风靡大街小 巷,女人们 几乎人手几 条甚至多条。 因为面料舒 适,有弹性, 类似舞蹈裤, 因此更多人 叫它“健美 裤”。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
“趋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 迷你裙、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 们的服饰日益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
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
道:“几年或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 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 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 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旗袍史三个时期的结构研究
马克吐温:从幽默讽刺到深刻探 索
马克吐温:从幽默讽刺到深刻探索
马克吐温,这位美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以其独特的讽刺风格和幽默笔触闻名 于世。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马克吐温创作的三个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特 点和代表作品。
马克吐温:从幽默讽刺到深刻探索
在马克吐温的早期创作时期,他的作品主要以幽默讽刺为主。这个时期,他 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如《镀金时代》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在《镀金 时代》中,马克吐温以幽默讽刺的笔法描绘了美国内战后充满虚伪和浮华的时代。 而《汤姆索亚历险记》则是一部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顽皮少年 汤姆索亚的冒险故事。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马克吐温在幽默讽刺方面的才华。
马克吐温:从幽默讽刺到深刻探索
在晚期创作阶段,马克吐温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以严肃 的思考和深切的关怀为主。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铁道生涯》。在这部作品中, 马克吐温通过对主人公雷德克里夫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美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深 刻思考。他通过雷德克里夫的经历,反思了美国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表 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
第三时期:现代社会
这一时期的旗袍审美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既尊重传统美感的传承,又注重符 合现代审美的表达。旗袍的穿着场景也变得更为广泛,无论是重大节庆、社交场 合还是日常穿着,旗袍都是中国女性展现气质、自信的优选。同时,影视剧、时 尚杂志等媒体也对旗袍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
结论
通过对旗袍史三个时期的结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 服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传统美感体现,到 近现代历史中的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到现代社会中的多样化和创新,旗袍的历史 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恰好映射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服饰发展史
中国服饰发展史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中国的服装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一同诞生和发展的,在与时代相符的纵向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5000年的历史。
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那么中国服饰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服饰具体特色又是什么呢,请看如下表格:原始社会笼统式服装,有冠、靴、头饰、佩饰,以及簪发椎髻用的骨、石、玉笄等。
商周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上衣下裳已分明,衣袖有大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衣领多作矩式曲折直。
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具有明确的等级制特点。
明显地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礼”与“德”以及等级制的思想观念。
春秋战国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
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
服装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深衣”。
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服装色彩也有重大的变革。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
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势秦汉秦: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窄小,衣缘及腰带多为彩织装饰,花纹精致。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袑”风格。
足下为歧头履。
腰间束带。
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南北朝时期,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
近代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
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
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
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
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
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
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
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
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
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
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
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
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式的影响,旗袍式样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此时的旗袍,衣长大大缩短,穿着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
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
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但不久,又兴起低领来,领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无领旗袍的。
袖子的变化也是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至于衣长,一个时期流行长的,长至下摆曳地;以后又流行短的,短过膝盖。
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袍更加轻便、适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妇女穿旗袍的还很普遍。
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穿旗袍的就越来越少了。
但旗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民族服装,是具有一定特点的。
它线条简练而优美,造型质朴而大方,比较适合妇女穿着,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服装设计者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将传统的旗袍式样与现代女装式样揉合起来,使旗袍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政治的过分干预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中国政治上的极左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标准下清除了所有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的服饰,其中包括西洋的、封建的、奢华的艳丽的,甚至于性别特征明显的。
最后剩下的只有中山装、军装、学生装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服饰最单调贫乏的一页。
自民国以后,拥有时装,特别是妇女时装的出现。
他是一种时髦的服装。
既和与节令,也符合时代潮流,时时变化。
有很大的流动性,创造性。
近代妇女穿着时装是中国服装史上一大转折。
不同于历代那样受严格的封建等级服制的限制,难于有大的变革,而民国以来帝制废弃,封建限制逐渐消失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衣着,纹样,色彩,加之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时装业的兴勃时装上的推陈处新,争夺斗艳,造成服装史上空前的繁荣景象。
或许现在服装就是那只涅般的凤凰,世纪末的狂风烈火将使她锻铸一新,重现光辉。
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像饮食那样出于维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样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现代
不可否认,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服装走向衰落与脱变的一个世纪;同时,这个世纪也是民族传统服装孕育新生能量的世纪。
一百年前,在北京宣武门南,达智桥胡同的松筠庵里,一个蓄着长辫,自穿袍的年轻人,用有力的行草写下了中国近代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他就是康有为。
他在上疏奏折中称:“……以数千年一统缓之中国衰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可见当时中国服饰的改革与政治改革一样势在必行。
辛亥革命首义成功,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法令,将欧式的燕尾服,圆筒帽列为中国大礼服,西服为小礼服,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令确立西式服装在社会礼仪中的地位。
从此,中国自上而下地开设接受西式服装与服饰习惯。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蹉跎,负载着旧时代精神的民族传统服饰形式逐渐消失,中国人的衣行为模式逐渐与西方趋同,最终“与国际接轨”。
于今日的国际环境之中,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首先在物质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
趋势向同一,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譬如都市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家用电器、汉堡可乐、西装、T恤、等。
其次,物质生活的间接影响以及传媒通讯的直接影响精神领域的同一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甚至于语言表达都在朝着一个潜在的国际标准靠拢,服饰也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时期里,我们更不能忘记祖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开始的树叶兽皮到粗布麻衣再到绫罗绸缎,服饰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
中国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奇迹的神话。
现今,中国加入了WTO,更大的机遇在等着我们争取,更大的挑战也在等着去克服。
我们不能一味的看着门外,应该更好的运用已有的财富,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服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