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合集下载

绵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绵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绵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初步验收管理办法为切实保证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工作质量,统一实地文物调查质量控制基本标准,检验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工作成果,明确县域基本普查单元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工作结束条件,绵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及标准规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补充说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指导意见》、《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管理办法》,制定本验收管理办法。

一、验收组织(一)绵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初步验收工作,由绵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绵阳市普查办”)具体组织实施。

(二)各区(市、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市、县)普查办”],协助绵阳市普查办在本区(市、县)的初步验收工作。

(三)本验收管理办法参照《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管理办法》制定,并同《绵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初步验收实施方案》一并上报四川省普查办备案。

二、验收机构(一)绵阳市普查办组织市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和遴选涵盖文物普查各相关类别的专业人员,组成绵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初步验收工作组(以下简称“绵阳市普查验收工作组”)。

绵阳市普查验收工作组具体实施全市的普查质量验收。

在必要时,可邀请省三普办专家参加我市的验收工作。

(二)绵阳市普查验收工作组由市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共7人组成,负责每个县域基本单元的初步验收工作。

(三)各区(市、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参与绵阳市普查验收工作组在本区(市、县)的普查验收。

(四)实地文物调查阶段以每个县域基本普查单元的工作成果为验收对象,逐县组织开展,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各区(市、县)行政区域俟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工作验收合格并经省普查办复验后,方可正式结束实地文物调查工作,转入数据整理阶段。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

为了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将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开展文物普查,对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提高我国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普查的工作目标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国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文物周边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情况;总体评价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为文物的标准化和动态管理创造基础条件;提高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创造条件;协调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系,提升我国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普查的范围和内容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

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具体认定标准如下:1 古遗址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1.1 存在文化堆积,并有明晰的分布范围;1.2 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1.3 水库、湖泊、河流以及沿海水域内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包括沉船和地点明确的文物出土点;1.4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1.5 建筑及构筑物基址尚存。

2 古墓葬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2.1 形制结构或遗迹尚存;2.2 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的地域范围;2.3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3 古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3.1 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存在;3.2 建筑本体重修,但原有风格或形制基本保留;3.3 建筑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4 石窟寺及石刻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4.1 洞窟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2 石刻本体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3 石窟寺、石刻迁移,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5 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5.1 与历史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5.2 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形式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5.3 为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的建筑物、构筑物,具有标志意义或典型意义。

6 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不能列入上述各类别的文化遗存,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6.1 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本体存在;6.2 古脊椎动物或其他古生物化石地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分类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中包括若干子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及相关标准规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及相关标准规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及相关标准、规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6月目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10)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 (20)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30)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 (34)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 (37)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39)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 (4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 (46)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计量标准 (49)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 (5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子数据处理工作规范 (55)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数据汇总规范 (6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规范 (65)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规范 (68)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建档备案工作规范 (77)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

为了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将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开展文物普查,对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提高我国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一、前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和传承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作为对我国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和保护的重要举措,其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要围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展开探讨,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重要内容的理解。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背景和意义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背景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文物普查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旨在全面了解我国文物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意义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我国的文物资源情况,为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而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则是保障文物普查工作开展顺利的基础。

三、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的内涵和要求不可移动文物是指不便于移动的文物,包括建筑、壁画、彩塑、碑刻、石窟寺、庙宇塔庙、古树名木等。

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则是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分类和界定的标准。

根据文物保护法和相关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应当具备以下要求:1. 明确性:对于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应当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类依据。

2. 全面性:应当包含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覆盖范围广泛。

3. 稳定性:应当具有长期稳定性,对文物的分类和定义不应当频繁变动。

四、撰写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明确的分类标准,才能更加科学地保护和管理各类不可移动文物。

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时,能够充分考虑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要素,确保定名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总结和回顾本文围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展开了探讨,从该定名标准的背景和意义、内涵和要求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文物等级划分标准

文物等级划分标准

文物等级划分标准
文物等级划分标准是按照文物的质量、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等来
确定的。

具体的分类标准如下:
一级文物:集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典型性人物事迹、具有战略意
义的地理现象、确立了重要学说的成就、代表着我国早期历史文化的
物件等于一体的文物,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伟大风貌,是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代表,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和战略价值。

二级文物:指代表某一时期、某一流派或某一种社会现象和实践
的可观文物,能反映当时的历史舞台,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古今文化、历史及反映我国兴衰的文物起着重要作用,是我
国文物保护的重要资源。

三级文物:是指可以代表某一时期、某种文化体系的古文物、当
时流行的可观文物,这些文物一般都是某一市场、某一社会组织等社
会现象的可观文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文化价值,是我国文物生
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级文物:包括古文物、当时流行的文物,这些文物一般都是某
一市场、某一社会组织等社会现象的可观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文
化价值,属于文物保护的基础和根本。

五级文物:一般指普通的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它们没有达到前面
四级文物的规定,只是可以作为工具材料,跟踪社会历史变化,但不
能够反映历史某一时期的风貌,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资源。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

为了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将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开展文物普查,对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提高我国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普查的工作目标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国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文物周边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情况;总体评价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为文物的标准化和动态管理创造基础条件;提高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创造条件;协调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系,提升我国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普查的范围和内容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

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附件1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验收办法为了确保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的工作质量,检验实地调查阶段的成果,为下一阶段资料整理工作和普查的最终成果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验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每个普查单元。

二、验收依据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4.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5.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计量标准6.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三、验收组织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的验收工作由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统一组织实施;各省辖市、各县(市、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助省普查办开展本辖区的验收工作。

验收组由省、市专家和普查办人员组成,每个验收组人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5人,验收组组长由省普查办确定。

四、验收内容实地调查阶段的验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工作验收、数据质量验收、普查成果验收和调查现场验收。

(一)组织管理工作验收:是对该普查单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经费到位及使用、宣传及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工作的验收。

主要指该普查单元是否建立了完备的普查机构、当地政府是否配备了文物普查专项经费、是否做到了专款专用、普查人员是否做到了培训上岗、是否采取了富有成效的宣传方法、社会力量是否最大化地参与了文物普查工作等。

(二)数据质量验收:是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纸质与电子文本数据质量的验收。

主要指下列内容:1.地理位臵、定名、文物点简介、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部分描述是否规范;2.文物点的照片是否合乎要求;3.文物点位臵图和平面图是否规范;4.纸质表格和电子表格是否一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手册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手册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手册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手册是一本指导手册,旨在为文物普查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规范。

该手册包括以下内容:
1. 文物普查的基本概念和目的:介绍文物普查的定义、目的、重要性和意义,以便普查工作人员清楚工作的意义和目标。

2. 文物普查的组织与管理:包括普查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工作分工、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内容,确保普查工作的有序进行。

3. 普查对象的确定:明确普查对象的范围和标准,包括哪些文物需要进行普查,以及文物分类等相关内容。

4. 普查方法和技术:介绍文物普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调查、科学考古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以便普查工作人员能够准确、全面地进行普查工作。

5. 普查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指导普查工作人员如何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包括数据采集表的设计和使用、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等相关内容。

6. 普查结果的报告和利用:介绍如何编制普查结果报告,以及如何将普查结果应用于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内容。

7. 普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列举普查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解决方案和建议。

通过这本手册,普查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到文物普查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并掌握普查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完成普查工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具体认定标准如下:1 古遗址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1.1 存在文化堆积,并有明晰的分布范围;1.2 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1.3 水库、湖泊、河流以及沿海水域内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包括沉船和地点明确的文物出土点;1.4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1.5 建筑及构筑物基址尚存。

2 古墓葬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2.1 形制结构或遗迹尚存;2.2 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的地域范围;2.3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3 古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3.1 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存在;3.2 建筑本体重修,但原有风格或形制基本保留;3.3 建筑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4 石窟寺及石刻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4.1 洞窟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2 石刻本体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3 石窟寺、石刻迁移,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5 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5.1 与历史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5.2 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形式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5.3 为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的建筑物、构筑物,具有标志意义或典型意义。

6 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不能列入上述各类别的文化遗存,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6.1 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本体存在;6.2 古脊椎动物或其他古生物化石地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分类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中包括若干子类。

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试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09.06.01•【文号】办普查函[2009]352号•【施行日期】2009.06.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试点工作的通知(办普查函【2009】3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文物普查办公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渐近尾声,为校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见附件1),明确基本普查单元实地文物调查结束条件,国家文物局决定于2009年6月至7月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试点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安排国家文物局普查办在河北、浙江、江苏、四川、广东、新疆6省份选择已全部完成实地文物调查与数据登录工作的基本普查单元(县、区),与所在省份普查办共同组织开展验收试点。

其余省份普查办派员观摩验收试点,并对《指导意见》提出修改建议。

国家文物局根据试点情况与各省建议修订《指导意见》后,正式发布。

二、试点流程1、国家文物局普查办根据试点省份普查办推荐意见,遴选、确定验收试点,排定验收试点工作时间表;2、试点省份普查办在验收试点前组织完成自查工作;3、国家文物局普查办与试点省份普查办协商组成验收专家组,其中两名专家由国家文物局普查办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库”中遴选,其余专家由试点省份普查办确定;4、验收专家组按照《指导意见》要求的验收程序、内容与方法开展验收,形成验收结论;5、现场召开“ⅩⅩ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总结会议”,向当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通报验收结论。

6、每地验收试点工作基本时长为3天,第1天报到,第2天上午验收纸质与电子文本,下午随机抽取文物点赴现场复核,晚上专家组讨论形成验收意见,第3天上午召开验收总结会议,验收结束。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0洞穴址0聚落址0城址0窑址0窖藏址0矿冶遗址0古战场0驿站古道遗址o军事设施遗址o桥梁码头遗址o祭祀遗址o水下遗址o水利设施遗址o 寺庙遗址0宫殿衙署遗址0其他古遗址0帝王陵寝0名人或贵族墓0普通墓葬0其他古墓葬0城垣城楼0宫殿府邸0宅第民居0坛庙祠堂0衙署官邸0学堂书院0驿站会馆0店铺作坊0牌坊影壁0亭台楼阙0寺观塔幢0苑囿园林0桥涵码头0 堤坝渠堰0池塘井泉0其他古建筑0石窟寺0摩崖石刻0碑刻0石雕0岩画0其他石刻0古遗址古墓葬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0古建筑o石窟寺及石刻o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o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o名人故、旧居o传统民居o宗教建筑o名人墓o烈士墓及纪念设施o工业建筑及附属物o金融商贸建筑o中华老字号o水利设施及附属物o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o医疗卫生建筑o军事建筑及设施o交通道路设施o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o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称地址及位置GPS坐标纬度O f〃测点说明代码经度。

海拔高程米级别面积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o省级文物保护单位o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o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o未定分布面积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平方米年代统计年代类□日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匸夏商周(含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青代□近现代□不详0古遗址0洞穴址0聚落址0城址0窑址0窖藏址0矿冶遗址0古战场0驿站古道遗址0军事设施遗址0桥梁码头遗址0祭祀遗址0水下遗址0水利设施遗址0寺庙遗址0宫殿衙署遗址0其他古遗址别0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0帝王陵寝0名人或贵族墓0普通墓葬0其他古墓葬0城垣城楼0宫殿府邸0宅第民居0坛庙祠堂0衙署官邸0学堂书院0驿站会馆0店铺作坊0牌坊影壁0亭台楼阙0寺观塔幢0苑囿园林0桥涵码头0 堤坝渠堰0池塘井泉0其他古建筑0石窟寺0摩崖石刻0碑刻0石雕0岩画0其他石刻0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日址0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0名人故、日居0传统民居0宗教建筑0名人墓0烈士墓及纪念设施0工业建筑及附属物0金融商贸建筑0中华老字号0水利设施及附属物0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0医疗卫生建筑0军事建筑及设施0交通道路设施0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0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所有权0国家所有0集体所有0私人所有0其他隶使使用单位(人)属用情□办公场所□开放参观□宗教活动□军事设施□工农业生产□商业用途口居住场所用途况□教育场所□无人使用□其他用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中国 文物 分类 标准

中国 文物 分类 标准

中国文物分类标准中国文物分类标准是根据文物的性质、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等因素来进行分类的。

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文物保护政策,中国文物可以分为国宝、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等不同级别。

一、国宝国宝是指珍贵的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

这些文物象征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并在国家层面上受到特殊保护。

国宝的评定标准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保存状况等多个方面。

二、一级文物一级文物是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物。

这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代表了中国文化传承的精髓。

一级文物通常是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见证和重要人物遗物。

三、二级文物二级文物是指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物。

这些文物在研究学术、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有一定意义,但相对于一级文物而言,其价值和重要性稍低。

四、三级文物三级文物是指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物。

这些文物在研究学术、社会文化价值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但相对于一级、二级文物而言,其价值和重要性稍次。

除了以上的四级文物分类,还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些不具有实体形态,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承或实际操作来传承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文物分类标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术研究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

这些分类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并为后代提供更好的文化资源和研究材料。

中国文物的分类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对不同级别文物的分类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对文物的分类和研究,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划分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划分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划分标准
在中国,文物的划分标准主要依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

1. 一级文物:
- 一级文物是指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于研究人类历史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

一级文物通常是指古代的皇室宫殿、重要的历史遗址、重要文化遗产等,如故宫、兵马俑等。

- 一级文物受到最严格的保护,其保护范围和标准非常严格,一般不能私自出售、转让或私自搬迁。

2. 二级文物:
- 二级文物是指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于研究人类历史文明有一定意义的文物。

这些文物虽然价值较高,但相对于一级文物来说,价值略低一些。

- 二级文物同样受到严格保护,但相比一级文物,管理和保护方面可能会有些许不同。

3. 三级文物:
- 三级文物是指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于研究人类历史文明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文物。

这些文物价值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 三级文物的保护相对宽松一些,管理和保护要求相对较低。

以上是中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进行的一级、二级和三级划分标准,这些标准主要用于文物保护和管理,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

为了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将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开展文物普查,对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提高我国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普查的工作目标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国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文物周边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情况;总体评价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为文物的标准化和动态管理创造基础条件;提高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创造条件;协调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系,提升我国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普查的范围和内容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

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

三级文物定级标准

三级文物定级标准

三级文物定级标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三级文物定级标准这事儿。

你说这文物定级,就好像给文物们分个三六九等似的,挺有意思吧!咱先看看这三级文物得有啥特点。

就好比咱挑水果,得挑那些有点特别但又不是最顶尖的那种。

三级文物呢,它得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者科学价值。

你想想看,要是一件东西,平平无奇,没点故事,没点特色,那能算文物吗?肯定不能呀!比如说,有一件古代的小瓷器,虽然不是那种超级珍贵的官窑精品,但它上面的花纹挺独特,能反映当时的一些审美和工艺,那它就有可能被定为三级文物啦。

这就好像一个班级里,不是第一名第二名,但成绩也还不错,有自己闪光点的学生,也值得被关注和肯定呀!再比如说,一幅有点年代的字画,可能作者不是最出名的大师,但它的画风或者题材有那么点特别之处,能让我们了解到过去的一些文化风貌,那它也能进入三级文物的行列。

这就跟咱身边那些有特殊才艺或者经历的朋友一样,虽然不是大明星,但也有自己的魅力呢!你说这文物定级是不是挺神奇的?我们通过这些标准,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时光里的宝贝。

这就像是一场寻宝游戏,每找到一件符合标准的文物,都让人兴奋不已。

而且呀,这三级文物的数量可比一二级的多多啦。

这就好像星星,最亮的那些星星固然耀眼,但那些稍微暗一点但依然闪烁的星星,也构成了美丽的星空呀!它们分布在各个地方,也许在博物馆里,也许在某个收藏家的柜子里,也许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呢!咱普通老百姓要是能多了解了解这三级文物定级标准,说不定哪天走在路上,都能发现个宝贝呢!这可不是开玩笑哦,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啦。

所以啊,大家都行动起来吧,多去看看那些文物展览,多了解了解我们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说不定哪天你就能指着一件东西说:“嘿,这说不定能被定为三级文物呢!”那感觉,多棒呀!三级文物虽然不是最顶级的,但它们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一起好好珍惜和保护它们吧,让这些宝贝能一直流传下去,让后人也能看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这就是我对三级文物定级标准的理解,你觉得呢?。

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 【婚姻家庭法律知识】

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 【婚姻家庭法律知识】

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婚姻家庭法律知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1。

人类创造性的智慧的杰作;2。

—段时间内或文化期内在建筑或技术、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3。

是描绘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时期的建筑物、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的。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瑰宝,可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文化遗产包括什么,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

每一个文化遗产的诞生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评定,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了解和保护,小编将为你介绍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第一项标准,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遗产项目,如果要列入世界遗产,它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像雅典的卫城,它代表着当时古代希腊最高的艺术成就,反映了希腊人的创造力,反映了他们的智慧。

雅典卫城这个项目就符合我们世界遗产的第一项标准,特别是当中的这些神庙,是由希腊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建造完成。

第二项标准,是讲遗产项目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在世界的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它反映了建筑艺术或者这种纪念性建筑物的这样的一个艺术,包括城镇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所体现的这样的一种人类观念的转变。

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 【婚姻家庭法律知识】

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 【婚姻家庭法律知识】

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婚姻家庭法律知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1。

人类创造性的智慧的杰作;2。

—段时间内或文化期内在建筑或技术、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3。

是描绘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时期的建筑物、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的。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瑰宝,可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文化遗产包括什么,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

每一个文化遗产的诞生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评定,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了解和保护,小编将为你介绍文化遗产有哪些评定标准。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第一项标准,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遗产项目,如果要列入世界遗产,它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像雅典的卫城,它代表着当时古代希腊最高的艺术成就,反映了希腊人的创造力,反映了他们的智慧。

雅典卫城这个项目就符合我们世界遗产的第一项标准,特别是当中的这些神庙,是由希腊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建造完成。

第二项标准,是讲遗产项目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在世界的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它反映了建筑艺术或者这种纪念性建筑物的这样的一个艺术,包括城镇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所体现的这样的一种人类观念的转变。

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要求,管理区结合地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将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比较完备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开展文物普查,对于提高我地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我地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乌拉盖的作用;对于整合土地资源、促进管理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普查的工作目标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管理区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文物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情况;总体评价我地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对提升管理区文物保护的意识和科技管理水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普查的领导机构为确保我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经管理区党委研究决定,成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如下: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领导小组下设文物普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管理区文体局,办公室主任田冬冬(兼),办公室主要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

1、组织制定《乌拉盖管理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2、制定和组织实施普查各阶段工作计划;3、组织普查人员进行学习培训。

4、组织指导普查组进行田野式普查。

5、组织开展普查的相关宣传报道;6.组织普查档案的建档备案工作,建立普查文物数据库;(二)部门职责在管理区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文化遗产分类
〇洞穴址〇聚落址〇城址〇窑址〇窖藏址〇矿冶遗址〇古战场〇驿站古道遗址〇军事设施遗址〇桥梁码头遗址〇祭祀遗址〇水下遗址〇水利设施遗址〇寺庙遗址〇宫殿衙署遗址〇其他古遗址
〇帝王陵寝〇名人或贵族墓〇普通墓葬〇其他古墓葬
〇城垣城楼〇宫殿府邸〇宅第民居〇坛庙祠堂〇衙署官邸〇学堂书院〇驿站会馆〇店铺作坊〇牌坊影壁〇亭台楼阙〇寺观塔幢〇苑囿园林〇桥涵码头〇堤坝渠堰〇池塘井泉〇其他古建筑
古遗址〇洞穴址〇聚落址〇城址〇窑址〇窖藏址〇矿冶遗址〇古战场〇驿站古道遗址〇军事设施遗址〇桥梁码头遗址〇祭祀遗址〇水下遗址〇水利设施遗址〇寺庙遗址〇宫殿衙署遗址〇其他古遗址
别〇
古墓葬

古建筑

石窟寺
及石刻

近现代重要
史迹及代表
性建筑〇帝王陵寝〇名人或贵族墓〇普通墓葬〇其他古墓葬
〇城垣城楼〇宫殿府邸〇宅第民居〇坛庙祠堂〇衙署官邸〇学堂书院〇驿站会馆〇店铺作坊〇牌坊影壁〇亭台楼阙〇寺观塔幢〇苑囿园林〇桥涵码头〇堤坝渠堰〇池塘井泉〇其他古建筑
〇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名称
地址及
位置
GPS坐标纬度
°′″
测点说明代码
经度
°′″海拔高程
米级别
面积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〇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〇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〇未定
分布面积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平方米年代
统计年代
类□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含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清代□近现代□不详〇
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定名应本着简约、准确、易懂、避免重复的原则。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称应尽量避免重复。文物的定名中牵涉到地名时应尽量使用法定或通行的名称,避免使用俗称、俚语,如:“王八脖子遗址”。一般不使用现代机构或单位名称代替地名,如:“棉麻厂墓群”。具体定名规则如下:
〇石窟寺〇摩崖石刻〇碑刻〇石雕〇岩画〇其他石刻〇
古遗址

古墓葬



近现代重要
史迹及代表
性建筑

其他〇
古建筑

石窟寺
及石刻
〇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〇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〇名人故、旧居〇传统民居〇宗教建筑〇名人墓〇烈士墓及纪念设施〇工业建筑及附属物〇金融商贸建筑〇中华老字号〇水利设施及附属物〇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〇医疗卫生建筑〇军事建筑及设施〇交通道路设施〇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
1古代文物定名
1.1古遗址定名
1.1.1以“最小的行政区域名称或自然地名”+“遗址”定名;
示例1:
牛河梁遗址
示例2:
三星村遗址
1.1.2如果在同一最小的行政区域内或自然地名处有多处遗址,则在地名后加“方位”予以区别,“方位”用: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表示。
示例:
雷家坪东遗址
1.1.3古遗址中的古城址,历史设置或名称明确者可用原名。历史设置或名称不详者,可参照1.1.1和1.1.2方法定名。
〇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其他
所有权〇国家所有〇集体所有〇私人所有〇其他
隶பைடு நூலகம்
使使用单
位(人)属

情□办公场所□开放参观□宗教活动□军事设施□工农业生产□商业用途□居住场所用途
况□教育场所□无人使用□其他用途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
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具体认定标准如下:
1古遗址的认定
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
1.1存在文化堆积,并有明晰的分布范围;
1.2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1.3水库、湖泊、河流以及沿海水域内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包括沉船和地点明确的文物出土点;
1.4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1.5建筑及构筑物基址尚存。
6.2古脊椎动物或其他古生物化石地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分类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中包括若干子类。
一处不可移动文物只能归入一个文物类别,如果包含两类以上文物,以其主要文物内容归类。分类标准如下:
1古遗址
1.1洞穴址
1.2聚落址
1.3城址
1.4窑址
1.5窖藏址
1.6矿冶遗址
1.7古战场
1.8驿站古道遗址
1.9军事设施遗址
1.10桥梁码头遗址
1.11祭祀遗址
1.12水下遗址
1.13水利设施遗址
1.14寺庙遗址
1.15宫殿衙署遗址
1.16其他古遗址
2古墓葬
2.1帝王陵寝
2.2名人或贵族墓
2.3普通墓葬
2.4其他古墓葬
示例1:
大金得胜陀颂碑
示例2:
齐云山石刻
2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定名
2.1重要事件发生地及其纪念性设施,以“具体历史事件名称(具体地点)”+“遗址”定名;如属于会议类的历史事件,也可以“具体历史事件名称(具体地点)”+“会址(旧址)”定名。
示例1:
潘家峪惨案遗址
示例2:
古田会议会址
2.2重要机构旧址,以“机构原名(具体地点)”+“旧址”定名。
5.13医疗卫生建筑
5.14军事建筑及设施
5.15交通道路设施
5.16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
5.17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6其他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文物定名标准,可分别按古代和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分类予以定名。凡属于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应沿用原定名,如原定名与本标准存在较大出入,可在文物名录公布前统一进行科学修订。
示例1:
曹植墓
示例2:
封氏墓群
1.3古建筑定名
1.3.1古建筑(建筑群)历史上名称明确或已有约定俗成的名称者应按原称定名;同类或同名者可在原名前加所在地域名称以区分。
示例1:
黄陵庙
示例2:
沈阳故宫
1.3.2古建筑(建筑群)历史上所有者(或归属)明确的,以“所有者姓名(或家族称谓等其他代称)”+“建筑类别名称”(建筑群)定名。
〇石窟寺〇摩崖石刻〇碑刻〇石雕〇岩画〇其他石刻〇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〇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〇名人故、旧居〇传统民居〇宗教建筑〇名人墓〇烈士墓及纪念设施〇工业建筑及附属物〇金融商贸建筑〇中华老字号〇水利设施及附属物〇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〇医疗卫生建筑〇军事建筑及设施〇交通道路设施〇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
示例:
蔡家宅
1.3.3古建筑(建筑群)历史上所有者(或归属)不明确的,以“最小行政区域名称或自然地名(街道)”+“建筑”(建筑群)定名。
示例: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
1.3.4如果在同一最小行政区域名称或自然地名(街道)下有多处古建筑(建筑群),则在最小行政区域名称或自然地名(街道)后加“方位或门牌号等”,予以区别。
4石窟寺及石刻的认定
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
4.1洞窟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
4.2石刻本体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
4.3石窟寺、石刻迁移,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5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认定
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
5.1与历史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
4.5岩画
4.6其他石刻
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5.1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5.2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
5.3名人故、旧居
5.4传统民居
5.5宗教建筑
5.6名人墓
5.7烈士墓及纪念设施
5.8工业建筑及附属物
5.9金融商贸建筑
5.10中华老字号
5.11水利设施及附属物
5.12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
示例:
黄埔军校旧址
2.3名人故居(旧居),以“具体地点”+“人名”+“故居(旧居)”定名。其中“故居”指名人出生地及幼年居住地,“旧居”指其他时期居住地,如果不存在重复的现象,也可以采取将具体地点省略的定名方式。
示例1:
绍兴鲁迅故居
示例2:
黄兴故居
2.4名人墓以“人名”+“墓”定名;。
示例:
鲁迅墓
2.5烈士墓及纪念设施等以“人名”+“墓”或“历史事件名称(地名)”+“纪念设施名称”示例1:
示例:
上海外滩建筑群
3其他类文物定名
可参照上述标准定名
5.2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形式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
5.3为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的建筑物、构筑物,具有标志意义或典型意义。
6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
不能列入上述各类别的文化遗存,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
6.1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本体存在;
3古建筑
3.1城垣城楼
3.2宫殿府邸
3.3宅第民居
3.4坛庙祠堂
3.5衙署官邸
3.6学堂书院
3.7驿站会馆
3.8店铺作坊
3.9牌坊影壁
3.10亭台楼阙
3.11寺观塔幢
3.12苑囿园林
3.13桥涵码头
3.14堤坝渠堰
3.15池塘井泉
3.16其他古建筑
4石窟寺及石刻
4.1石窟寺
4.2摩崖石刻
4.3碑刻
4.4石雕
2古墓葬的认定
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