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一、思辨哲学的批判,迸发历史思维的火花

在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时,我感觉这本书政治意味没有像其他那些历史书那样,太重政治和国家,而忽视了其他社会层面的内容。相反,本书打破常规模式,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与“反变革”,涉及到宗族、教会、学会、行会、社会心理等等,哲学思辨的视野大大拓展,跳过政治史谈政治史的固有模式,探索政治史背后更深的社会层面。比如对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这个历史事件,我们很多教师也往往对袁世凯进行一刀切——负面评价,如善于玩弄权术,鼠窃狗偷,拥有自己的军队,财力雄厚,孙中山的妥协退让等,但是陈先生结合当时的社会心理,指出袁世凯能够成功窃取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心理是“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基于当时这样的时代背景,这样的社会心理,人们心目中的人选是袁世凯而非我们的国父孙中山。袁世凯也不像我们世人普遍评价他那样的不堪,他也做过一些积极的举动,如在山东保境安民,也曾提倡过立宪等,但历史上更多的是关注他的负面行为。陈先生跳过历史看历史,用他深邃的哲学思辨,还历史人物一个”清白“,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固有的历史思维模式,折服于陈先生独特的哲学思辨能力的同时,力求努力也将哲学的思考的种子播种于心间,慢慢的生根发芽,根植于自己的发展,迸发出不一样的思维火法。

二、知识的引领,更是思想境界的升华

本书以近代史为线索,在作者深邃的哲学思辨下,作者做出了很多历史经验的总结,让我在饱受知识洗礼的同时,又多这些耐人寻味的总结给以深思,在深思中启迪与豁然。是的,陈老师的这本力作,不仅让我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在对东方与西方进行比较时,用强韧持久的进取与保守防范的抵抗来概括,其中这样叙述道“没有罪恶,历史的停滞打不破,也就不会有进步。”这句论断,其实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现象的评论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在讲到“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是一种罪恶还是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时,我就觉得完全可以用上这句言简意赅,却饱含历史辨证意味。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式的思维方式早已根深蒂固,马克思认为只要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所以奴隶制度都被马克思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而这句历史论断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的进步有更辨证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发思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这样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歌很好的道出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现状,“埠口之开放,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外国资本主义的东

西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慢发生。”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在对清政府失望与对抗中,社会各阶层人民起来反抗,其中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是最终失败了,在分析原因时,我们总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分析——内部: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能够给与义和团足够的经济支持;外部:清政府的打压、帝国主义的反对。显然,这种分析的方式没有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有时一些精辟的论断反而给人给多的深思与启迪。书中,陈先生这样道来“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这句论断让我们对自古认定的“邪不压正”有一定的冲击,但细细想来,便是那样的让人折服。这样的认识上的冲突所做的结论,我相信会让我们的学生多历史有更多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个个“鹦鹉学语”,老师怎么总结就是怎样的论断,老师怎样的分析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一定是程度上让我们的学生思维有更多放飞的空间。

很显然,书中这样精辟的论断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句句斟酌,字字细思量,字里行间的哲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民族的关怀,我们的责任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此时我想到了新课

标的一个理念,那就是要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针对经常出现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强的现象,我们师者要扮演好公民教育的角色,通过教育教学,使我们的未来一代增强民族记忆力,最终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前辈陈先生在八九十年代就将这种思想融入他的作品中。在本书中,陈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分析探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变革”与“反变革”,让我们在史实中去感受在那段屈辱苦难中,我们的坚强与进步。历史的无情,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落后就要挨打,深扎在学生的脑海中,在饱尝了固步自封和科技落后的苦果后,痛定思痛,以史为鉴,明确自己是民族复兴大业的践行者,由此将理性认识化为实际行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新陈代谢,更是思想境界、理论层面的新陈代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有时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固有的定论多一点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同时学好历史,更需要自己要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注重学科间的优化合作力量。让我们的现实生活处处可以触摸历史,多一点阅读,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