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综述

农 业 技 术 的 扩 散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提 供 相 应 的 对
是 受 到 限制 的 , 而且 外 部 环 境 具 有 高 度 不 确 定 性 和 极 度 复杂 性 , 因此 人 的 经 济行 为 是 “ 限理 性 ” 有 的 。原 苏 联 经 济 学 家 切 亚 诺 夫 提 出 了 “ 自给 小农 学 说 ” 认 为 农 民进 行 农 业 生 产 的 主 要 目的是 满 ,
能 力 是 有 限 的 , 做 决 策 时 的价 值 观 和 目标 观 念 其
说 , 业 技 术 推 广 机 构 不 健 全 、 业 比较 效 益 低 农 农 下 、 户 自身 条 件 的 限 制 等 因素 成 为 制 约 我 国农 农 业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的 重 要 因 素 。 研 究 农 户 技 术 采 纳 行 为 的 特 点 、 响 因 素 及 内在 机 理 , 以 为 农 影 可 业 技 术 的推 广 提 供 相 关 的理 论 与 实 证 依 据 , 为 也
H g cl rl nvri , e i 0 9 , hn) a r ut aU i syB in 1 0 4C ia A i u e t jg 0
Ab t a t T e rs a c n f r r ’b h vo d p in o e c n lg a u s r c : h e e r h o a me s e a irt a o t fn w t h oo y w ss mma i d a d e t t d i emso e rt a e o o e r e n si e . n t r f h o ei l — z ma t c r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技术采纳方面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领域,本文试图通过对较成熟的几个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把握技术采纳模型相应的发展脉络,对该领域已有的成果作总结以帮助后来的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关键词: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当今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发展迅速,正在并将持续不断地改变社会生活。
技术可以提高生活乃至生产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们必须首先被人们接受才能延续下去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于是,在新的技术产生的同时,学者们开始研究用户对技术的采纳行为。
该项研究被认为是当代信息系统中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产生了许多的理论和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以及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utaut)。
一、相关理论模型分析1、理性行为理论(tra)理性行为理论是由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的基础来源于社会心理学,是用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而它也被证明能够成功预测并解释众多领域的人类行为。
依据该理论,人的很多特定行为表现是由其行为意愿(bi)所决定的,同时行为意愿又受到个人行为态度(a)和主观规范(sn)的双重影响。
具体说就是认为个体倾向于按照能够使自己获得有利的结果并且也能够符合他人期望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该理论主要有两个前提假设:一是个人采取某种行为,是在出于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二个是个人在决定了该行为之前会先考虑到其行为动作的隐含意义。
模型如图2.1所示:图2.1理性行为理论框架sheppard,hartwick and warshaw(1988)经过研究得出结论:tra具有很强的预测效用,该结论是通过对87个独立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的。
研究总共包括12624个观察样本,显著性水平为0.001。
浅谈线上消费者行为模型及理论

浅谈线上消费者行为模型及理论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网上购物的习惯。
由于网上关于商品的信息良莠不齐,消费者不得不建立自身判断信息的机制;显然,了解影响消费者线上信息采纳过程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改善网络环境,推动线上交易的进行,线上消费者的行为成为近期学者们的关注热点,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有关线上消费者行为的经典模型及理论进行总结,以引出对消费者行为模型及理论未来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购买意愿;信息采纳一、引言目前,在研究线上消费者行为的课题中,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和理论包括技术接受模型(TAM)、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和信息采纳模型(IAM)。
这些模型及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及运用不同的变量对消费者的行为作出解释,为消费者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对线上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的重要性,关于研究线上消费者如何进行信息采纳及购买的文章逐渐增多,其中运用的模型及理论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消费者行为的模型及理论进行总结,以为后续模型及理论的应用提出启示。
消费者行为模型及理论是一步步发展成熟的。
该方面受学者广泛运用的模型包括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采纳模型。
其中信息采纳模型是由详尽可能性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整合而来的,而技术接受模型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计划行为理论又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各个模型环环相扣,但又存在区别。
因此接下来将对这些模型及理论基础的应用做介绍以总结消费者行为领域的重要理论模型。
二、模型应用第三部分对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典型模型进行了梳理,近年来研究人员运用这些模型研究了不同角度和不同地域、背景的线上消费者行为,基于不同文章对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不同,对线上消费者行为模型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使用上述模型中的的单个模型或理论通过增减变量进行研究;2)综合其中的两个及以上模型进行应。
UTAUT模型在我国信息采纳中的研究现状

UTAUT模型在我国信息采纳中的研究现状何钦1,21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广西工学院管理系,广西柳州,545006摘要:在信息采纳领域,UTAUT模型是集多种理论之大成者,目前国际上基于UTAUT 模型的研究逐年递增,我国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对象比较局限。
本文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技术创新,信息采纳,UTAUT模型一、研究背景信息技术创新的采纳与应用是信息系统领域主流的研究分支,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过程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两方面,主要关注信息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与促进或阻碍潜在采纳者采纳创新的影响因素。
其中采纳行为理论是技术采纳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分支,信息技术采纳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预测或解释信息技术应用中用户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据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技术采纳过程中的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解释行为产生机理与相关影响因素。
二、UTAUT模型简介2003年,Venkatesh&Davis等人通过系统的描述,发现技术任务适配模型、创新扩散理论、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动机模型(Motivational model,MM)、复合的TAM 与TPB模型(Combined TAM and TPB,C—TAM—TPB)、PC利用模型(Model of PC utilization,MPCU)以及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等理论在不同范畴中也具有相应的解释能力。
基于此,Venkatesh &Davis将这些模型进行整合,在综合TAM、TAM2以及动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信息系统接受的整合模型,技术接受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
UTAUT把八个模型中的论点整合为四个核心构念(Core Determinant):“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社群影响”(Social Influence,SI)和“促成因素”(Facilitating Conditions,FC ),以及四个调节变量:性别(Gender)、年龄(Age)、经验(Experience)和自愿性(Voluntariness of Use),相关的构念以及解释见表1。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技术采纳模型概述•技术采纳模型的理论基础•技术采纳模型的主要框架目录•技术采纳模型在各领域的应用•技术采纳模型研究的展望与挑战•参考文献技术采纳模型的起源010203 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技术采纳模型扩展的技术采纳模型综合技术采纳模型广泛的应用领域实证研究理论贡献理性行为理论理论基础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意志和理性决定的,人们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和价值观,对行为进行权衡和选择。
描述性内容理性行为理论在技术采纳模型中,强调个体对技术使用的主观评价和理性决策,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理论基础描述性内容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在实施行为前会进行计划和决策,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行为意愿和行为控制。
描述性内容计划行为理论在技术采纳模型中,强调个体对技术使用的计划和决策过程,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行为意愿、感知行为控制和自我效能等因素的影响。
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VS创新扩散理论理论基础创新扩散理论主要关注新技术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传播和采纳过程。
描述性内容创新扩散理论在技术采纳模型中,强调新技术在社会中的传播和采纳过程,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网络、大众媒体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Davis 的技术采纳模型总结词详细描述扩展了 Davis 的技术采纳模型,更全面地解释了组织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详细描述Venkatesh 在 2000 年对 Davis 的技术采纳模型进行了扩展,引入了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等变量,以更全面地解释组织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该模型适用于解释组织对大型、长期、复杂技术的接受程度。
总结词Venkatesh 的技术采纳模型VSGollob 的技术采纳模型总结词详细描述Smith 的技术采纳模型总结词详细描述信息技术采纳模型该模型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采纳和实施,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综述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综述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技术接受模型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的重要理论模型之一,用于解释和预测用户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TAM模型认为,用户对技术的接受受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而这两个因素又受到外部变量如系统特性、用户特征等的影响。
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模型本身的完善和扩展、模型要素的分析和验证以及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等。
在研究方法上,技术接受模型多采用量表、问卷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拟合来检验和验证模型的适用性。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技术接受模型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信息系统采纳、电子商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
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接受模型在解释和预测用户行为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然而,TAM模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完全解释复杂的用户行为、对外部变量的解释能力有限等。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在模型的完善和扩展、考虑更多维度的变量以及跨文化、跨情境的普适性等方面加以深入。
本文通过对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的梳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然而,技术接受模型仍需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如模型的跨界适用性、对用户行为复杂性的解释能力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技术接受模型的应用领域,同时与其他理论模型的融合,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用户行为。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技术接受的心理和行为越来越。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作为解释和预测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度的理论模型,已经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本文将系统地回顾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发展历程、现状和争论焦点,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技术接受模型概述技术接受模型是一种解释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度的理论模型,由美国学者Davis于1989年提出。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技术采纳研究
要点一
人工智能技术采纳的 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 智能已经成为了企业和组织的核心竞 争力之一。因此,研究人工智能环境 下的技术采纳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要点二
人工智能技术采纳的 关键影响因素
包括技术特性、组织特性和环境特性 等多个方面。例如,算法的可靠性、 效率和安全性等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 采纳的重要因素。此外,组织的文化 、管理和业务模式等也会对人工智能 技术的采纳产生影响。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 论
汇报人: 2023-12-05
目录
• 技术采纳模型概述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技术采纳决策过程模型(TAP)
目录
•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IDM) • 技术采纳模型与其他模型的融合 • 技术采纳模型的前沿研究
01 技术采纳模型概述
技术采纳模型的起源
20世纪70年代
技术采纳模型最初起源于美国,主要应用于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技术采纳决策。
20世纪80年代
开始应用于信息技术和电信等领域,研究用户对新技术产品的采纳行为。
技术采纳模型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技术采纳模型开始研究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的用户采纳行为 。
21世纪初
技术采纳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移动通信、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提高技术采纳效率和效果。
02 技术接受模型(TAM)
TAM模型的构成要素
感知有用性 感知易用性 态度 行为意向 行为
指用户认为使用一个特定系统能够提高其工 作绩效的程度。
指用户认为使用一个特定系统的难易程度。
指用户对使用一个特定系统的积极或消极的 感受。
国外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应用研究综述

国外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应用研究综述作者:欧阳博刘坤锋杨海娟来源:《现代情报》2017年第08期〔摘要〕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于2001年提出,已在信息系统、图书情报、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介绍ECM-ISC的提出及演化过程。
其次,以施引论文为视角,结合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法,从应用目的、应用对象、应用形式、应用方法等方面揭示国外ECM-ISC的应用规律。
抽取ECM-ISC应用背景下影响信息系统用户持续使用的因素,归结为用户因素、系统因素和环境因素。
最后,提出ECM-ISC应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行为;信息持续使用模型;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综述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8.025〔中图分类号〕 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8-0171-07〔Abstract〕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 of IS Continuance,proposed in 2001,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Information System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Management and etc. First of all,the present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ECM-ISC was introduced. Th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ing papers,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keyword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ECM-ISC abroad in terms of application purpose,application object,application form and application metho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users’ continuous use of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ECM-ISC application were summarized,including user factors,system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inally,the shortcomings of the application of ECM-ISC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information system;information behavior;ECM-ISC;continuance use;impact factor;review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层出不穷的IS造成激烈的市场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技术采纳方面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领域,本文试图通过对较成熟的几个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把握技术采纳模型相应的发展脉络,对该领域已有的成果作总结以帮助后来的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关键词: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当今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发展迅速,正在并将持续不断地改变社会生活。
技术可以提高生活乃至生产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们必须首先被人们接受才能延续下去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于是,在新的技术产生的同时,学者们开始研究用户对技术的采纳行为。
该项研究被认为是当代信息系统中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产生了许多的理论和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以及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utaut)。
一、相关理论模型分析1、理性行为理论(tra)理性行为理论是由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的基础来源于社会心理学,是用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而它也被证明能够成功预测并解释众多领域的人类行为。
依据该理论,人的很多特定行为表现是由其行为意愿(bi)所决定的,同时行为意愿又受到个人行为态度(a)和主观规范(sn)的双重影响。
具体说就是认为个体倾向于按照能够使自己获得有利的结果并且也能够符合他人期望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该理论主要有两个前提假设:一是个人采取某种行为,是在出于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二个是个人在决定了该行为之前会先考虑到其行为动作的隐含意义。
模型如图2.1所示:图2.1理性行为理论框架sheppard,hartwick and warshaw(1988)经过研究得出结论:tra具有很强的预测效用,该结论是通过对87个独立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的。
研究总共包括12624个观察样本,显著性水平为0.001。
korzaan(2003)以tra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以网上购买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出结论:态度是使用意图的最直接和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而当主观规范或行为态度越趋于正向时,行为意愿越高;当主观规范或行为态度越趋于负向时,则行为意愿越低。
作为一般性的模型,理性行为理论并未指定特别的信念或行为。
因此对于各种有关于态度或行为模式的研究,往往可以通过针对不同行为找出其相关的信念,进而用理性行为理论加以解释。
从信息系统的观点来看,理性行为理论强调,任何会影响到行为的因素都会通过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这两个方面间接影响行为。
因此,诸如系统设计特性、使用者特征、任务特性、发展或实行的性质和组织结构等变量,都可归为外部变量,也就是外部变量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
虽然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但是并没有为某一特殊行为开发的量表,因此拿来研究信息科技相关的行为时,仍有不足之处(davis etal,1989)。
另外,理性行为理论的应用必须满足一定前提条件,当研究所要预测的行为符合此条件时,理性行动理论可以对个人行为进行很好的预测,但当所研究的行为受到非意志因素影响,如需要资源、机会、自我能力、知识或他人协助等因素才能展现的行为时,该理论对行为的解释力就会减弱,从而无法对个人的行为加以合理的解释。
这也是理性行为理论的最大弱点,而计划行为理论则克服了这个局限。
3、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是在tra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由于tra是在”行为的发生是基于个人的意志力控制”的假设下对个人的行为进行预测、解释。
但在实际情况下,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程度往往会受到时间、金钱、信息和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tra对不完全由个人意志所能控制的行为,往往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
因此,ajzen (1985)便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提出了tpb,期望其对行为的预测和解释更具适合性,而ajzen提出该理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可以追溯到 fishbein的多属性态度理论,多属性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
后来,fishbein 和 ajzen 共同对多属性态度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tra。
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 1985 年在tra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
1991年ajzen 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一文,标志着tpb理论的成熟。
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作出的改进主要在对行为意向的预测方面。
计划行为理论加入了新的决定性因素-感知的行为控制(pbc)。
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人感知到完成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反映了人对特定行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
个人预期的阻碍会随着他所认为的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与机会的增多而相应减小,他预期障碍越小,那么对行为的控制也就越强。
感知的行为控制是由控制信念与感知的便利性共同决定的。
该理论的模型如图2.2所示:图2.2计划行为理论框架近些年来,该理论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学者在tpb的基础上研究个体采纳新技术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
warkentin,gefen,pavlou and rose(2002)对tpb进行了扩展,增加了两个新的变量:信任和感知风险。
使得该模型包含了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并进一步把态度分解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被他们去掉了,与此同时,他们把信任分解为四个维度;模型还包括几个调节变量,比如:文化、用户状况(新用户还是老用户)以及信任程度。
他们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该模型不仅在美国是实用的,它也可以被应用到别的国度。
teo,t.s.h.(2003)以tpb模型为基础,研究了新加坡的internet用户对wap手机接受的影响因素。
研究通过网上调查来收集数据,结果发现,态度和主观规范会对使用意图产生影响,但是感知行为控制并没有对使用意图产生影响,对此可能的原因就是人们认为使用wap手机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感知行为控制不会有影响。
wang yi -shun,lin hsin-hui,luarn pin(2006)以tpb、tam和luarn&lin的网上银行接受模型模型基础,重新提出了一个整合的模型,再新的模型中他们加入了两个与资源相关的变量(自我效能和感知成本),一个和信任相关的变量(认知可信度)。
对量表的一系列分析表明该模型的五个独立变量能够非常好地预测和解释用户使用意愿。
3、技术接受模型(tam)技术接受模型是由davis(1989)率先提出的,它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试图解释和预测个体对某项信息系统的接受及采纳行为(agarwal和prasad,1999;venkatesh和davis,2000)。
tra认为个体的信念会影响到态度,进而形成意向,最后影响到他们的行为,tam模型对tra的的信念-态度-意向-行为的关系进行延伸,试图从人的心理、行为角度探讨个体接受或拒绝使用新技术的影响因素,tam认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后,形成对客体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进而对系统的使用意愿产生影响。
该模型作为目前最为成熟有影响力的用户采纳信息系统的模型之一,旨在解释和预测个人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系统交互后接受信息系统的情况,试图研究用户是怎样做出接受抑或拒绝信息系统的决策,解释信念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与用户态度、意愿和最终采纳计算机行为之间的关系。
技术接受模型的主要结构如图2.3所示。
图2.3 技术接受模型框架tam模型并不完美,研究人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改进,他们为tam引入了其他学科的不同理论模型如创新扩散理论idt、使用和满意理论u&g、可用性理论等。
其中创新扩散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注重新技术和社会行为而后者更加注重技术与用户行为,鉴于此hemil(2005)根据idt新增了感知风险和信任两个关键因素,对tam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安全至上信息系统的tam。
在该模型中系统设计特征显著影响感知风险与信任,而感知有用性又会受到感知风险的显著影响。
他的研究对象选择了艇长、瞭望员和操作员,对他们使用海安交通管理系统中的自动身份辨识子系统进行了测试,分别未使用的21个人和使用过的27个人做了问卷调查,研究了在他的模型下用户的表现和用户对系统优点的感知和使用意愿,从而得出结论,概括了对安全极其敏感的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情况;而对于把使用和满意理论(u&g)与技术接受模型结合的成果,头功当记在mei-ling luo的名下。
他向tam模型中引入了动机和满意度从而提出因特网信息服务接受模型。
这里的动机不同于行为意图,它摆脱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直接由用户自身来决定,并对使用行为产生最终影响;而是否满意则是由行为性使用最终决定的。
mei-ling luo分别使用这个模型对161人和242人的两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他们访问新闻类网站的影响因素,试图得出那些因素会制约他们使用因特网信息服务。
二、结语本文仅仅对技术采纳相关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几个理论模型做了相应的阐述和分析,围绕着这些理论模型许多学者进行了不断的修正从而又提出了不少的模型,鉴于本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并未将这些模型一一列举和比较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深入地对那些衍生模型和理论再做比较分析,得出他们的优劣点,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1]孙元.基于任务-技术匹配理论视角的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2]程晓璐.基于utaut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3]schmitt.b.h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 1999 pp.53-67.[4]i.ajzen,m.fishbein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80,pp.233-235.[5]a.bajaj,s.r.nidumolu a feedback model to understand information system usag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33,1998 pp.213-224.[6]p.y.k.chau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faetors affeeting the acceptance of case by systems developer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30,1996 pp.269-280.[7]章勤俭.用户接受移动商务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8]何德华,鲁耀斌.移动商务技术接受问题的研究述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9]李柱.移动商务采纳国内研究分析[j].电子商务,2010,(11). 作者介绍:周乐毅(1990-),男,河南洛阳人,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和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