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合集下载

测绘技术中的水利资源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测绘技术中的水利资源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测绘技术中的水利资源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而测绘技术中的水利资源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测绘技术中水利资源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水利资源遥感监测的背景和意义水利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水利资源进行监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水利资源监测方法往往耗时耗力,无法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

而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可以获取广域、全时空的遥感数据,具有获取及时、高分辨率等优势,可用于水利资源的监测和分析。

二、水利资源遥感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 数据获取水利资源遥感监测的第一步是数据获取。

这里主要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传感器的数据。

通过获取的数据,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全面而准确的监测。

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水利资源遥感监测中的关键环节。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预处理、图像分类、特征提取等步骤。

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旨在消除图像中的各种噪声干扰,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像元根据一定的特征进行划分和分类,以实现对不同水资源类型的识别和监测。

特征提取则是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与水资源相关的特征参数,以帮助分析和判断。

3. 水资源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基于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水资源遥感监测与分析。

常用的方法包括光谱特征分析、纹理分析、水体面积提取、水质检测等。

光谱特征分析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可以判断水资源的类型及其变化情况。

纹理分析则从图像的纹理特征入手,通过计算纹理统计量等指标,来判断水体的纹理和形态特征,以揭示水资源的内在规律。

水体面积提取是通过阈值分割、水体边界提取等方法,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水体的面积信息,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水质进行监测,通过分析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叶绿素-a浓度等指标,来评估水质的优劣。

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结合新型测试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技术作为新兴的电磁波理论,能在勘探的同时,建立切实有效的数据参数模型,确保整体工程建设机制的最优化。

本文对遥感技术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模型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标签:遥感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应用模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遥感技术发展进程在不断推进,应用领域也在持续扩大,各个行业开始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综合测量,使得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成为了经济建设中重要的技术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遥感技术被应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能起到预测水情以及工程安全维护的作用。

一、遥感技术分析(一)遥感技术概念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借助相应的遥感设备对目标和背景的反射以及辐射电磁波进行集中测定,将接收到到的电磁信号直接转化为电信号或者是图像,利用对应设备对数据以及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并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转换过程中,处理信息主要是借助电信号对其进行集中整合。

在遥感技术应用和落实过程中,采集目标特征要经过遥感设备以及多次勘探,确保电信号以及图像层级结构能符合实际数据运行标准,也能对不同的景物进行特点分析,便捷化的识别测试目标。

在遥感信息收集项目中,地球资源卫星型号以及像片具备几何特征以及光学特征,能最大化的满足相关运动轨迹以及地表状况,切实维护整体技术运行参数的操作轨道。

技术人员在应用遥感技术的过程中,能借助计算机的判别、读取、分析以及归类操作等进行系统化区域解读,实现遥感技术运行的最优化。

除此之外,遥感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效果也十分显著,主要是通过遥感设备进行系统化勘测和数据集中处理,在信息传输到指定的地面接收站后,能获得更加有效的卫星像片,并且保证结合改正以及辐射处理机制的判读贴合实际,真正为图像内容和图像实体状态的运行提供最有效的处理措施。

测绘技术中的农田水利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测绘技术中的农田水利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测绘技术中的农田水利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田水利起着关键作用。

农田水利的监测与分析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农田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监测与分析方法往往受到时间、空间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而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农田水利的监测与分析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一、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监测中的应用1. 农田水资源的遥感监测农田水资源的遥感监测可以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分析来实现。

通过卫星和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的影像数据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表水体信息,进而评估农田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可以进行农田水资源的定量和定性评估,为农田水利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农田灌溉监测农田灌溉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灌溉监测依赖于人工巡查和水表记录,工作量大、效率低。

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农田灌溉的快速监测和评估,精确掌握灌溉的面积、频次和用水量,从而为农田的灌溉调度提供参考。

3. 农田排水监测农田排水是农作物顺利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传统的农田排水监测依赖于地面水位仪和人工巡查,不仅工作量大且数据采集不连续。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构建农田排水网络,实时监测农田内的水位变化,并提供排水效果评估。

这对于排水系统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优化至关重要。

二、农田水利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1.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遥感影像的预处理是农田水利遥感监测与分析的首要步骤。

这包括影像的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地物分类等。

通过预处理,可以采集到高质量的影像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2. 影像分类与信息提取农田水利遥感监测与分析的关键在于对遥感影像进行合理的分类和信息提取。

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基于像素,容易受到数据维数灾难和光谱混合的影响。

因此,近年来,各种基于目标的分类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农田水利遥感监测。

3. 数据集成与模型构建农田水利遥感监测的目标是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农田水资源的分布和动态变化。

试析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试析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5、水利水电工程后期,在工程初期应预留相应的监测点,并将全站仪和RTK等设备用于测量监测点的位置变动情况,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完成后,利用全站仪测量高度差,同时运用水准仪测量建筑位移,对高精度的控制网需采用GPS进行静态测量。
四、遥感测绘技术应用前景
2、对水利水电工程渗漏可能性进行有效勘测。若水利水电工程发生渗透,不但不能保证工程的使用期限,而且会缩短工程的使用期限,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渗透问题,通常,岩溶地区的断裂带和地下暗河等易发生渗漏问题。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渗透问题,有关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查明工程渗漏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促进渗漏问题的解决,所以要重视遥感技术的应用,加强地质勘测,了解地质组成成分和分布状况。同时,对易发生渗漏问题的地质区域要做好相关记录,充分分析后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利水电工程的渗漏问题。
4、全方位勘测天然建筑材料。地质中有丰富的天然建筑材料,如土料、石料和混凝土等,对这些天然建筑材料的使用,有关人员应充分考虑材料质量、含量、开采难度等多种因素,但传统的勘测技术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直接限制了天然建筑材料的使用,导致工程建设成本的增加,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实现天然建材分布位置和含量的勘测,不但降低了天然建材的开采难度,而且促进了材料开采的高效率。
二、水利水电测绘工程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利水电测绘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仪器设备方面,还是在人员配置方面,都在逐步完善,这对推动测绘工程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测绘工程中,由于人员水平、仪器设备等的限制,测绘水平不高,不能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了提高测绘工程技术水平,我国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从最早的地面摄影到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再到先进的GSP技术,成为水利水电测绘工作发展的全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为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和运行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因此要高度重视测绘工程质量。在目前的水利水电测绘工程中,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系统的操作过程,同时在数据获取方面,可利用GPS技术获取准确的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能快速绘制出图形,简便了工作程序,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失误,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水利水电测绘工程进入一个全新进程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技术方面要不断创新,注重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操作人员,从而为我国水利水电测绘工程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探讨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探讨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探讨郑波(济南市水文局,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各行业领域注入新鲜的活力,如水文水资源领域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其所获取的水文资料可被用于水文水资源研究、监测与水资源管理活动实践中。

本次研究将对遥感技术的特征以及水文水资源领域中遥感技术的具体应用研究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遥感技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6-0113-01D〇I:10.16647/15-1369/X.2017.06.072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Zheng Bo(Ji'nan Municipal Hydrology Bureau, Ji'nan 250014, J 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injected fresh vitality into various fields.For example,in the field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xtensive.The hydrological data obtained by it can be used 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monitoring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practice.This study will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Key words: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Research progress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与利用是 当前国际社会倡导的主要话题。

浅析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浅析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浅析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摘要]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科学的进步为我国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测绘技术越来越完善,比如说全新的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水利水电工程测绘方法,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测绘的效率。

[关键词]遥感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应用0引言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多采用遥感技术,合理的应用遥感技术,能够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测绘范围,强化工程放线和选址的质量,避免出现盲目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作的现象,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野外的工作量,减少工程测绘的时间,提高测绘效率。

遥感技术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是发展最快的一种测绘技术,此外,这种技术能够应用在其他的方面,比如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勘查,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勘查,以及区域跨度大、施工距离长的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勘查等等,遥感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使得勘查和测绘工作的工作量大大降低,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

尤其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遥感技术的时间、光谱和空间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使得遥感技术对于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作用与日俱增。

1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作业中的成效和意义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作业决定着工程的质量,是工程能够进行的前提条件。

测绘作业的质量,对于设计工作有直接的影响,进一步,又会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因此,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必须进行全方面的考虑,不仅要从国家角度考虑经济、军事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也要对施工地点的地理条件、水质条件以及天气条件等因素进行了解。

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测绘技术,只是局限于地面的测绘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测绘的范围,对于一些自然条件很难准确的把握,特别是那些地质、水质和天气状况比较复杂的施工地点,这就对测绘作业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在放线、选址等工作的不确定性增加,严重时,还会延缓工程的施工进度。

论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与进展

论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与进展

论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与进展水文学研究与水文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生态坏境而言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效率,也为实际水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促进水文学、水资源预测评价等研究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本文将针对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与进展展开探讨。

标签: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研究;进展一、遥感水文技术的应用途径遥感水文技术的实际应用途径主要包括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个方面,直接运用方面主要是通过遥感技术实现对降雨量变化的估算,对水体面积变化的推算,对冰川积雪融化状态的监测,对洪水发生后整个过程的动态监测等,进而为水资源的控制与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与参考依据,如对于水体面积变化的推算与对于洪水过程的动态监测就能够在防洪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间接运用方面则要是通过遥感技术所获取的水文相关资料与数据,为水文观测研究过程中的参数与变量推算提供数据与资料支撑,一般是通过相关统计模型与概念性水文模型来对遥感观测检查中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求得诸如径流、水质、土壤水位等水文变量,在一些较为复杂的水文变量估算工作中,遥感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工作开展的效率与经济性,并保证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其所发挥的价值的不容忽视的。

二、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主要分类1.遥感信息与地面同步实测资料的回归模型这是一种较为适用于大型流域及长时段水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类型,该类型的最主要特点是缺乏物理机制,也正因此,这一模型在时空分辨率方面相对较低,对于短时段精确监测与规划则相对较为乏力。

2.遥感信息作为参数在各类水文模型中的应用这一类型主要是将遥感技术所获取的相关信息以参数形式参与到水文变量的估算当中,或是通过对原有水文模型结构的调整,与空间特征较为明显的遥感资料相耦合,构成新的遥感水文模型,进而应用于实际的水文研究与水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当中。

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水文资源技术就是主要针对水资源,能够进行高效利用的关键性技术,它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安定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在当今科技技术不断的应用发展之下,水文水资源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应用以及推广,产生了更高的经济价值和意义。

所以本文主要针对严管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当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所发挥出的应用效果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关性的建设意见,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水文水资源的然后运用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领域;遥感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引言:当今我国在社会主义体制良好作用之下,已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如何能够科学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使得社会能够稳步的前行,发展成为至关重要的焦点问题。

同时水文水资源在整个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要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资源本身对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要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水文水资源技术实际上就是生态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以及控制理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的一门综合体,其中主要的发展要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的改善以及创新,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

一、遥感技术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探测应用过程当中,遥感技术应用能够对相应的远距离探测目标进行及时的反射与辐射,同时能够收集到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电磁波的有效利用能够形成一个的图像影像,从而能够识别出相关的目标景物。

其中主要表现极大特点,第一,获取相关资料的时间较短。

能够在久短的时间内获取对有价值的资料材料,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帮助。

第二,勘测检测的范围比较广泛。

此项技术的应用要比陆地卫星轨道检测的高度和深度能够更加的广泛。

第三,应用的用途比较大。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为资源的考察,气象的检测观测,相关的地图绘制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同时还可以对水文水资源技术提供重要的帮助[1]。

二、我国的水文水资源应用遥感技术发展的现状(一)水文水资源主要体现的预测能力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主要是以科学技术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将水资源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

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测绘是水利水电的重点工程。

遥感技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利水电是国家重点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在設计、生态、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地质勘察、隐蔽工程试验和生态材料试验。

测绘过程对其应用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讨论了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标签:遥感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应用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的测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技术指的是从不相同的高度平台上,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然后将所有的信息传送到地面,对其进行有关处理,进而实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全过程。

遥感技术收集和运用的信息非常广泛,射线照相、地磁观测和宇宙射线观测都属于遥感的领域[1]。

遥感技术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系统,包括电磁辐射特性和信息传输;遥感信息检测手段的研究,主要是传感器的研究、遥感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和遥感信息的应用。

近年来,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遥感技术在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广泛应用。

人类逐渐需要对地球有更多的印象和更全面的探索,认识它的能量,认识它的变化,以便在未来更科学地部署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2.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的现状我国水利水电测绘工程技术在我国省的部属勘察设计技术的机构当中,有8000多人从事水利水电测绘工程。

在中国,进行了地面摄影测量和水利水电测绘工作。

随后引进了大量的分析测图仪以及模拟测绘仪,另外也有许多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和全站仪。

在90年代早期,GPS接收机被引入我国。

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测绘队伍,为中国水电项目的规划、建设、设计、科研和运行提供有效的测绘数据。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测绘中,“3S”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GPS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引进了《MAPCAD》硬件配置以及系统的天津设计院,针对地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对传统的撕膜、复照、刻图等许多复杂的工序进行了更新,并实现了一次性利用电脑完成色彩出版达到要求的编制工作;应用GPS于桥水库大坝变形观测的天津院试验的成果非常成功。

浅谈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浅谈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浅谈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通过与传统仪器人工测绘方式的对比,遥感技术具有统计全面、建模效果手段多以及误差较小、减少外业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势。

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及其他领域工程中的应用,是今后测绘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本文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标签:遥感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应用测绘数字化随着计算机、地面测量仪器、数字化测图软件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如今数字化测绘被广泛用于测绘生产和水利水电工程。

遥感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测绘行业的自动化和现代化进程。

遥感技术的成果已不仅仅是一张白纸图,还有方便传输、处理、共享的基础电子数字信息。

一、现状在传统的测绘工程中由于受到人员水平、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

仪器设备从最早的地面摄影到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再发展到技术先进的GSP 技术成为水利水电测绘工作发展的全新阶段。

测绘工程的质量对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科研以及运行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是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提高测绘工程的质量。

在现阶段通GPS 技术获得精准的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可以快速的绘制出图形简便了工作程序减少了操作过程中人为操作的失误,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摄影技术是水利水电测绘工程进入全新进程的重要阶段。

二、水利水电工程中常用测绘技术1.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GPS 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空间星座、地面控制以及用户设备。

GPS 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工程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等相关信息。

另外,在实际使用该技术时,不要求站点之间维持良好的通视,因而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具备较多智能化因素,有效提高了测绘的准确性、持久性。

2.RS(遥感)技术。

RS 技术即遥感技术,该项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测绘工作中,主要依据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通过传感器对电磁波信息的反射效果,实现对于地址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最后成像,将状况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地形地貌见(图1)。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作为主要的探测技术之一,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遥感技术所具有的收集资料便捷、监测范围较大、信息量庞大等特点,与其它的探测技术相比,具有质量高、速度快等优势,因此,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过程中,能够通过简化水文勘测工序,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基于此,文章对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标签:水文水资源;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水资源是人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换而言之,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作为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源,应当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而在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工作效率,为相关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离不开遥感技术的应用。

因此,文章对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1 遥感技术的特点在实际的探测过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传感仪对远距离目标反射、辐射的电磁波等信息进行收集并处理,在分析电磁波的基础上形成图像,从而识别与探测相关的景物目标。

遥感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获取资料的时间周期较短。

与实地进行地图测绘相比,陆地卫星每间隔16d左右,就能够覆盖地球一遍。

因此,应用遥感技术,能够有效的缩短获取相关资料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其二,探测范围广。

如果不考虑其它影像因素,陆地卫星轨道的高度约为航摄飞机的高度的九十倍,能够达到910km左右。

所以,遥感技术的探测范围很大,举例来说,一张陆地卫星图所能覆盖的范围约为三万立方千米。

其三,用途范围较大。

遥感技术可用于资源考察、气象观测、地图测绘等工作,当前,已广泛应用于农林、地质、水文、气象、测绘、环保、军事等领域。

2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遥感技术对于水资源保护、水文水资源调查、洪涝灾害评估、土壤水分及旱情监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遥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遥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态多样性的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实时监测湿地种类及其数量,为湿地的保护提供第一手材料显得尤为重要。遥感技术已经成为湿地研究的有力手段。可以提取湿地边界、进行湿地分类、湿地动态变化监测等。
2
青海湖: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
添加标题
03
遥感信息资源丰富,但目前数据资源的利用程度还很低,只有百分之几。
添加标题
02
在水环境遥感监测和水资源生态环境遥感调查评价中的应用,有极大需求,但遥感监测技术还未达到实用化水平。 基于网络的国家级或流域级遥感监测系统的开发研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遥感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欧空局已经建立了遥感卫星地面段管理中心(ESRIN),协调欧洲国家地面站建设,实现遥感数据资源的共享。
遥感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研究
研究过程
问题 的提出
研究的过 程和方法
存在的问 题与展望
研究 的情况
问题的提出
我国一直以来饱受洪涝和旱灾的侵扰,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因此各地都在兴修水利工程,与此同时,近年来保护环境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水利工程兴建的同时水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背景,让我们更想知道遥感技术是如何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研究。
基于遥感获取土壤类型信息
工程选址 利用遥感手段提取工程区域的地形、地貌、岩性、土壤、植被信息,为工程的选址和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对项目可选的位置、线路进行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进而选择最佳的位置、线路;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评估;对牵涉到移民,土地征用等需要补偿的问题可以利用对遥感图像分类等信息提取方法调查面积。 工程进度监测 工程中的进程监测,实时监测工程的进展和工作进行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工程效益评估 工程后的效益评估,用遥感技术调查水利工程后产生的直接响应因子,如水利灌溉工程,监测灌溉区域农作物的长势,水坝建成后实际的蓄水能力等。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遥感技术是利用从卫星、飞机等遥远距离获取的影像数据进行地质调查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在水文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监测、地质勘探、水土保持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阐述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水体监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遥感影像数据可用于监测水体的面积、深度和水质等指标。

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类,可以提取出水体边界线和水质分布图。

这样的信息对于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及时监测水体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地质勘探需要掌握地下水文地质信息和地质构造特征。

传统的地质勘探通常是通过钻探或地质剖面观测,但这种方法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影像数据来间接推断地下的地质结构。

通过解译遥感影像,并结合地面勘探数据,可以更精确地识别地下地质体的位置、厚度和性质,提高勘探效率和精度。

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可以提取出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等信息,进而评估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灾害风险等问题。

地表覆盖类型的变化也可通过遥感技术进行监测,从而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遥感技术的不同时间尺度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地表覆盖的演变过程,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有着广泛的前景。

它为水体监测、地质勘探和水土保持等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将更加高效和精确。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有许多优势,但其数据获取和处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地质调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遥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遥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赵少华1, 2,邱国玉1,杨永辉2 *,吴 晓1,尹 靖1国内这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运用遥感资料获取流域水文模型的输入和参数率定方面。

如王燕生[22]利用陆地卫星影像获取流域的下垫面资料,将流域按植被和土壤、土地利用分区,并应用气象雷达探测雨区及相应的面雨量,采用USDAHL 水文模型,进行了少冷河的洪水预报研究。

许有鹏等[23]以浙江省曹娥江流域为试验区,采用Sacramento 模型,重点探讨了利用Landsat TM 影象资料直接或辅助确定水文模型参数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表明应用遥感信息确定该模型参数,进行日、月和年径流的动态模拟是完全可行的,并可取得较满意的精度。

王腊春等[24]将遥感资料应用到新安江模型的参数提取,确定流域最大可能土壤蓄水量;该模型应用Landsat TM 数字磁带和黑白航空像片来分析研究区地表覆盖状况和辅助常规土壤图确定水文土壤类型,从而确定每一个分块面积上的CN 和S 值,在浙江溪西流域6次洪水的产流计算结果,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在~之间,精度满意。

徐雨清等[25]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6个自然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应用GIS 与RS 技术研究了该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问题,用GIS 提取流域边界、水道、地形和下垫面特征,应用卫星遥感(NOAA AVHRR 卫星数据)获取植被和土地利用状况,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该区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与降雨量、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关系,并建立了模型。

马铁民等[26]在新安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参数调整和修改,建立了吉林省辉发河流域的遥感水文模型并对该流域的水情要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该流域的水文及洪水预报效果良好。

3 几个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SCS 模型SC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 )模型是美国水土保持局研制的小流域暴雨径流估算模型。

它是根据降雨径流形成规律,并重点考虑形成径流的下垫面特征来研究暴雨径流的数量关系;同时结合小流域实验观测资料进行统计相关分析所建立的小流域暴雨计算模型。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力学与水文学研究进展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力学与水文学研究进展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力学与水文学研究进展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人类利用水资源、实现能源转化和保障防洪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发展与水力学和水文学的研究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实践的日益丰富,水力学与水文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水力学主要研究液体在各种条件下的流动规律和力学特性。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力学的应用涵盖了从水库大坝的泄洪消能、水轮机的工作原理到渠道和河道的水流运动等多个方面。

在大坝泄洪消能方面,新型的消能工形式不断涌现。

传统的底流消能和挑流消能虽然仍然广泛应用,但诸如宽尾墩联合消能、台阶式消能等新技术为解决高水头、大流量的泄洪问题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案。

宽尾墩联合消能通过改变水流的流态和分布,增强了消能效果,减少了下游冲刷;台阶式消能则利用水流在台阶上的跌落和碰撞来消耗能量,具有结构简单、消能效率高的优点。

水轮机的优化设计也是水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水轮机内部流场的精细模拟和分析,研究人员能够优化转轮叶片的形状和流道结构,提高水轮机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水电站和水头条件,开发出了适应范围更广的水轮机机型,满足了多样化的能源需求。

在渠道和河道的水流运动研究方面,数值模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软件能够准确地模拟复杂的水流情况,为渠道和河道的设计、整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预测水流的速度分布、水位变化以及泥沙输运等,从而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风险。

水文学则关注自然界中水文循环的过程和规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形成和洪水预报等。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准确的水文分析和预报对于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至关重要。

降水的监测和模拟技术不断改进。

新一代的气象雷达和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更精确的降水时空分布信息,为水文模型的输入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基础。

同时,基于物理机制的降水模型也在不断发展,能够更好地模拟复杂的降水形成过程。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一、概述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空间信息获取手段,近年来在水文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该技术通过搭载在飞机、卫星等平台上的传感器,远距离、非接触地获取地球表面及其环境信息,进而为水文学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水文学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研究深度也逐渐加深。

在水文学领域,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水体识别、水体面积监测、水体质量评估、水文循环过程分析等方面。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水体分布、形态、动态变化等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准确分析,为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治、水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水文学方法相结合,形成多源信息融合的水文学研究体系,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遥感数据源的不断丰富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研究进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高分辨率、多光谱、多时相等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应用,使得水文学研究的精度和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引入,也为遥感数据在水文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推动水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治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1. 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作为现代科技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空间扫描、光谱分析、雷达回波等手段,实现对地表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与解译。

其核心在于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载体,远距离、非接触地探测地面物体的性质、状态及其变化,为众多领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遥感技术便初露端倪,主要应用于航空侦察和军事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月球表面勘测,为后来的阿波罗11号任务成功登月提供了重要支撑。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力学与水文学研究进展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力学与水文学研究进展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力学与水文学研究进展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供应以及防洪减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水力学与水文学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学科,其研究进展对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力学主要研究液体在各种流动状态下的力学规律,包括水流的运动特性、能量转换、阻力特性等。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力学的应用广泛,如大坝泄洪、渠道输水、水电站引水和尾水系统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水力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应用使得对复杂水流现象的模拟更加精确和高效。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能够对水流在水工建筑物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详细的预测和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大坝泄洪过程中,CFD 可以模拟不同泄洪方案下的水流形态、流速分布和压力变化,从而优化泄洪设施的设计,确保大坝的安全运行。

此外,实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新型的测量仪器和技术,如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LDV)等,能够更准确地测量水流的速度场和湍流特性,为水力学理论的验证和发展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

水文学则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发生、循环、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水与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水文学的任务是为工程提供可靠的水文数据和分析成果,如设计洪水、径流过程、水资源量等。

在水文数据的采集和监测方面,现代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的精度和时效性。

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使得能够对大范围的流域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和分析。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可以获取流域的地形、植被覆盖、土壤湿度等信息,为水文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率定提供基础数据。

水文模型的发展是水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传统的经验公式法到概念性水文模型,再到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不断提高。

探讨遥感技术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中的应用

探讨遥感技术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中的应用

探讨遥感技术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中的应用摘要:遥感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护项目中,遥感技术可以合理地控制流域治理项目,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水资源调控、预测和安全监测,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和建设价值,在减少洪涝灾害的基础上保护农业用地。

关键词:遥感技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应用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在水文水资源勘测过程中发挥着良好效果,遥感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遥感装置和相关探测技术的合理利用,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实现对水文状况和水资源信息的准确探测,提高水资源的保护力度。

但部分工作人员并未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出现较多的问题。

所以,水文水资源勘查部门要对遥感技术进行充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应用,充分发挥其应用效果。

1遥感技术分析1.1遥感技术概念遥感设备可以测量和捕获目标及其背景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图像。

遥感是将探测到的信息通过几何修改和辐射传输到地面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处理。

分析和解释照片中的内容,以确保它符合真实的状态。

与计算机判读相比,人工判读主要是通过视觉和手工对比图像和数据的差异,分析和解释存在的问题。

在图像识别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解译使图像内容的分类和识别成为可能,该方法的应用涉及获取测量领域目标的光谱特征,作为计算机识别的基础和依据。

1.2遥感技术特征遥感技术特点非常明显,这就意味着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进行集中分析和数据采集。

首先,调查区域具有明显的特征。

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卫星图像可以综合捕捉3.4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也就是说,500多幅卫星图像可以综合测量我国的地表面积。

遥感技术的范围可以从时间节点的角度来分析,气象卫星可以在一天内拍摄两张全角度的远程地球侦察照片,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和分析大规模的突发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 2006, 15(6): 1391-1396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SW-446)作者简介:赵少华(198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及遥感水文生态。

Tel: +86-311-85814806; E-mail: zshyytt@ *通讯作者 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赵少华1, 2,邱国玉1,杨永辉2 *,吴 晓1,尹 靖1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21摘要: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在目前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在水资源的应用和管理中其作用日益重要,具有大流域尺度上快速应用、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

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文章综述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接着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其应用实例,包括SC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 )模型、SiB2(Simple Biosphere Model version 2)简化生物圈模型、SRM (Snowmelt Runoff Model )融雪径流模型以及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模型,最后展望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尺度问题上的时空变异性仍是其发展的关键,与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及其他空间技术的相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为水文学、水资源的预测评价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遥感;水文;径流;流域中图分类号:P3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6-1391-06水文模型是以水文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降雨和径流在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快速分析、数值模拟、图像显示和实时预测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和分布,以及物理和化学特性[1]。

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计算,水文模型可以对河流、流域、径流以及水体等进行监测预报、水资源调度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水文模型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流域某控制断面的洪水预报到全流域的洪水、水资源调度,导致模型的框架结构越来越复杂。

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力促进了水文模型的应用和发展。

对于遥感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Schultz [2]举出了利用多光谱Landsat 卫星数据估算模型参数、利用NOAA 红外卫星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量来计算历史的月径流量以及应用雷达测雨数据于分布式模型中来实时预报洪水的三个例子。

水文模型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可以为其提供DEM (数字高程模型)、土地覆盖/利用、降雨、地表温度、土壤特性、LAI (叶面积指数)和蒸散发等资料[3-5]。

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是流域水文模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简单来说,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就是与遥感信息相结合的水文模型,模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应用遥感资料,通过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准确地估算流域的水文概况、水体变化监测、洪水过程监测预报等。

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还不多,还没有对该方面的研究做系统深入的报道,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综述了近年来遥感水文耦合的模型在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别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水资源、水文学的预测评价研究等提供参考。

1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如降雨量变化的估算[6]、水体(湖泊、湿地等)面积变化的推算[7-10]、冰川和积雪的融化状态监测以及洪水过程的动态监测等(其中监测洪水过程的动态最具有代表性)。

如Zhang 等[11]在长江的汉口段流域上,提出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 2 卫星影像资料估算河流流量的方法,该法通过与河流宽度-水位及遥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耦合来测量河流水面宽度变化,从而准确评估其流量。

二是间接运用:利用遥感资料推求有关水文过程中的参数和变量。

通常是利用一些统计模型和概念性水文模型、经验公式等,结合遥感资料来获取诸如径流、水质(如全氮TN 、全磷TP 、悬浮物SS 、化学需氧量COD 、生物需氧量BOD 等)、土壤水分等水文变量[12],如对径流的估算,可通过估算降雨、截流、蒸散发和土壤蓄水量等参数来进行[13]。

对于全球或区域尺度上的蒸发估算,遥感技术不仅具有对大面积地面特征信息同时快捷获得1392 生态环境第15卷第6期(2006年11月)的手段(使得常规手段无法比拟),而且也是目前最经济和最准确的手段[14]。

Castruccio等[15]曾估计,遥感用于防洪抢险、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效率时,其在水文学中应用的产投比达到1∶75-1∶100。

2 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分类及其发展就目前的研究情况,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大致可分成三类:一是遥感信息和地面同步实测资料的回归模型。

此类模型基本上没有物理机制,故时空分辨率都较低,可用于较大流域(如一二万km2)长时段(如月)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二是将遥感信息作为参数输入与估计或参数率定等应用于各种水文模型中(松散结合和紧密结合两种方式),或者调整模型结构后与具有空间特征的遥感资料相耦合,形成新的遥感水文模型;三是应用遥感资料的水量平衡模型/方程。

此类模型的结构非常清晰,但计算过程中存在累计误差,因此需要其他辅助校验手段。

利用遥感信息结合地面实测资料,进而求得降水、区域蒸散发及土壤持水量的变化后,即可得到径流量[16]。

国外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遥感资料提取流域地物信息、估算水文模型的参数等,如进行土壤分类、应用一些经验性模型估算融雪径流、损失参数等,后期则注意适应遥感信息的模型结构的改造和设计。

Cermak等人于l979年就进行了早期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

主要是根据遥感监督分类技术,从CCT磁带上提取地物信息,与GIS系统上的资料配合来得到流域调查所需参数,其工作框图见图1[17]。

Finnerty等[18]分析了Sacramento模型中时空尺度(分辨率)对雷达获取降雨资料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地表径流、壤中流和补给的基流对时空尺度最敏感;蒸散发和河道入流的组分也比较敏感,同时提出了改进该模型参数的方法。

Mauser和Sehadlich[19]运用RS技术(Land-sat TM和NOAA-AVHRR)和基于Penman- Monteith的SVAT(Soil-Vegetation-Atmosphere-Transfer)模型为核心的PROMET模型,模拟分析了三种不同尺度下,即试验场地尺度、中尺度(150 km×100 km)和小尺度(7km×13 km),蒸散发的空间分布规律。

O'Donnell等[20]把遥感资料作为变量输入,在俄亥俄河流域上应用大尺度的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模型进行有关水文要素的研究,其结果表明,模拟的流量和蒸散发速率与实测值近似。

Anderson[21]介绍了用遥感数据在MIKE SHE模型中测定土壤湿度、降雨和叶面积的方法,为其提供蒸散发、土壤水分等资料,从而研究Senegal(塞内加尔)河流域的水文状况。

国内这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运用遥感资料获取流域水文模型的输入和参数率定方面。

如王燕生[22]利用陆地卫星影像获取流域的下垫面资料,将流域按植被和土壤、土地利用分区,并应用气象雷达探测雨区及相应的面雨量,采用USDAHL水文模型,进行了少冷河的洪水预报研究。

许有鹏等[23]以浙江省曹娥江流域为试验区,采用Sacramento模型,重点探讨了利用Landsat TM影象资料直接或辅助确定水文模型参数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表明应用遥感信息确定该模型参数,进行日、月和年径流的动态模拟是完全可行的,并可取得较满意的精度。

王腊春等[24]将遥感资料应用到新安江模型的参数提取,确定流域最大可能土壤蓄水量;该模型应用Landsat TM 数字磁带和黑白航空像片来分析研究区地表覆盖状况和辅助常规土壤图确定水文土壤类型,从而确定每一个分块面积上的CN和S值,在浙江溪西流域6次洪水的产流计算结果,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在6.5~8.3之间,精度满意。

徐雨清等[25]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6个自然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应用GIS与RS技术研究了该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问题,用GIS提取流域边界、水道、地形和下垫面特征,应用卫星遥感(NOAA AVHRR卫星数据)获取植被和土地利用状况,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该区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与降雨量、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关系,并建立了模型。

马铁民等[26]在新安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参数调整和修改,建立了吉林省辉发河流域的遥感水文模型并对该流域的水情要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该流域的水文图1 初级遥感水文耦合模型框图Fig. 1 Schematic of primary remote sensing and hydrology coupled model赵少华等: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1393及洪水预报效果良好。

3 几个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3.1 SCS模型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模型是美国水土保持局研制的小流域暴雨径流估算模型。

它是根据降雨径流形成规律,并重点考虑形成径流的下垫面特征来研究暴雨径流的数量关系;同时结合小流域实验观测资料进行统计相关分析所建立的小流域暴雨计算模型。

在降雨径流关系上,SCS模型考虑流域下垫面的特点,在水文模型参数和遥感信息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模型的基本形式为:Q=(P-0.25)2/(P+0.85); (P≥0.25)(1a)S=25400/CN-254 (1b)其中P为降雨量,Q为径流值,S为最大蓄水容量,CN(Curve Number)为径流曲线数。

此模型涉及到许多下垫面参数,并且由CN综合加以反映。

参数CN 综合表达了截流、入渗、地表存储过程等,其数值取决于流域的地表覆盖、土壤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等特征,这些特征均可由遥感数据信息来表征。

魏文秋等[27]通过改进SCS模型并应用遥感资料确定模型的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以安徽城西径流试验站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产流模拟的精度是满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