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山中》原文及翻译赏析1山中夜坐原文悠悠天地间,草木献奇怪。

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

翻译悠悠天地之间,草木呈献出干奇百怪。

老来独坐在蒲团上,觉得山中特别逍遥自在。

注释悠悠:寥廓,深远。

献:呈现。

奇怪:奇形怪状,隐喻宋亡后的种种怪事。

投老:到老,临老。

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时用。

赏析德祐初(即1275年),文及翁曾任参知政事,宋亡不仕,闭门著书。

这首诗就是写他在山中的隐居生活的。

诗题为《山中夜坐》,山中景色。

已属清幽,加之时当夜晚,蒲团静坐,气氛更为恬静淡泊,定下了诗的基调。

开头两句写山中景色。

悠悠,状天地的寥廓,景象开阔深远。

献,奉献,这里将草木拟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觉,竞相呈现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

这句隐喻宋亡后世态翻覆,种种怪事不堪入目。

后两句承“奇怪”而来,由写景转而写心境。

在草木争奇斗怪的热闹场合中插入“蒲团”,本来是不协调的。

加之是“投老”,坐一辈子,直到生命终结,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

但面对社会现实而富于正义感的诗人,既不能力挽狂澜,又不甘心依附元朝,除终老蒲团外别无他途。

“自在”而冠以“大”,似乎诗人对这种归隐生活,是十分喜爱和赞赏的。

据李有《古杭杂记》记载,文及翁及第后,与同科进士游览西湖,即席赋《贺新郎》一首。

词中说:“余生自负澄清志。

”又说:“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

天下事,可知矣!”可见文及翁本来是一个胸有大志、一心图谋恢复的有为之士,从他对林处士的讥诮,也可看出他对那些自命风雅、不问国事的所谓“高人隐士”是如何深恶痛绝了。

这样一位血性男儿,要在寂静的山林里孤坐蒲团以了残生,这里头当蕴含多少难言的隐痛。

平和的外表下深藏着的,是亡国的哀痛和愤激,外表越是恬淡和闲适,内心的痛苦也就越是深切和沉重。

应该说,这种“自在”的归隐生活,是作为社会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对现实的抗争。

南宋末年的词人刘辰翁有一首《柳梢青》词,其中写道:“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一】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赏析二】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赏析三】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山中》全诗翻译赏析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

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

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况属高风晚下一句【学习总结(1)】况属高风晚下一句是:【山山黄叶飞】是出自《山中》的名句。

附录全诗如下:《山中》家访工作总结作者:王勃(唐代)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关爱老人【学习总结(2)】“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作品《山中》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滞:停滞,不流通。

②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③属:恰逢,正当。

④高风:秋风。

【翻译】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山中》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

”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

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能够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方“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我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诗《山中》年代:唐作者: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品赏析【注释】: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及赏析《山中》原文及赏析15篇《山中》原文及赏析1【原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

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

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

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

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思乡的诗句】山中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勃古诗

【思乡的诗句】山中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勃古诗

【思乡的诗句】山中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勃古诗山中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相关内容相关内容译文作者:佚名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

黄叶在漫山飘飞。

相关内容鉴赏二作者:佚名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漫游巴蜀时写的.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例如,南朝齐诗人谢?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想象!而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巳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这抽象的情绪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如见、可触可感呢?于是,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纯是写景,写他遇着晚秋的风吹起来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这里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却强烈地感到,在这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上,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了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最后附带说一下,王勃是隋唐之交的杰出诗人王绩的侄孙.王绩有一首出色的田园诗《野望》:"东郊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勃《山中》的后半篇,从炼句取意,都可以看出是受了其叔祖《野望》诗中第二联的影响.但这两首诗在艺术结构上明显不同.《野望》是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采取情??景??情的结构方式,而《山中》却是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一】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赏析二】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赏析三】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山中王勃的诗

山中王勃的诗

王勃的古诗《山中》《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1.滞: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2.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3.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4.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5.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译文】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使我想起自己已经在外乡滞留的太久。

思念着万里之遥的故乡,我已准备踏上归程。

更何况现在已经晚秋风高,满山遍野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让我更加思念家乡。

【简析】《山中》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

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

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

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

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及赏析《山中》原文及赏析《山中》原文及赏析1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翻译荆溪潺湲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注释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元:原,本来。

赏析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

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

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

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了解《山中》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山中唐代: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注释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第一句是主观化地写景:“长江悲已滞”。

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

诗人为什么会有此感觉?第二句就清楚地说了出来:“万里念将归”。

原来,他远离家乡滞留于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

“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

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

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山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一】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赏析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赏析三】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古诗山中全文解析和题目 古诗山中王勃

古诗山中全文解析和题目 古诗山中王勃

古诗山中全文解析和题目古诗山中王勃今天讲的是王勃写的一首寄托旅愁乡思的小诗,看诗人如何在二十字内,借景抒情,把悲凉浑壮的气势展现给我们的。

先读一下原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中“念将归”是说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高风”根据后一句推断,应当是指秋风,秋高气爽而来。

全诗大意为:看着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

远隔万里的故乡,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

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

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

知道了诗的详细,来看一下往年都在考些什么题目。

阅读练习一1.从一、二句中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2.三、四句的写景有何作用?(6分)【答案】1.悲念(各1分)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羁旅之愁(2分)、思乡之痛(1分)2.后两句对一二句所写之情起映衬烘托作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象,映衬凄寂心情,飘零旅况,映衬旅思乡愁。

(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也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手法3分,分析3分)【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

王勃《山中》译文《山中》鉴赏及赏析

王勃《山中》译文《山中》鉴赏及赏析

王勃《山中》译文《山中》鉴赏及赏析《山中》是由王勃所创作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中》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山中》唐代: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山中》注释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山中》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第一句是主观化地写景:“长江悲已滞”。

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

诗人为什么会有此感觉?第二句就清楚地说了出来:“万里念将归”。

原来,他远离家乡滞留于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

“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

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

寄兴高远 情景俱足 王勃《山中》及赏析

寄兴高远 情景俱足 王勃《山中》及赏析

寄兴高远情景俱足王勃《山中》及赏析山中唐代: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注释⑴滞(zhì):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很多的乡思和烦忧。

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能够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能够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能够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但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所以,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山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勃

山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勃

山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勃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山中》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营造了一个非常开阔的意境。

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王勃《山中》赏析

王勃《山中》赏析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长江:古语多言“江”,上古四水之一。

即今长江。

悲:悲哀,悲伤。

已:已经。

滞:淹留,长期逗留,羁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指归程路远。

念:想望。

将归:将要归乡。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

况:何况。

属:正值,恰逢。

可参见“序属三秋”。

高风:指秋风。

南朝梁元帝《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一说山中吹来的风。

晚:晚间。

山山:连绵的山。

黄叶:枯黄的树叶,即秋叶。

飞:飘飞。

【白话译文】登山远眺长江,滞留期间不禁悲由心生。

归乡路,万里遥,心向家园却不能成行。

何况正值秋天,山风晚吹。

山山岭岭,黄叶飘飞。

登山远眺长江,悲伤以至心思凝滞。

归乡路,万里遥,心向家园却不能成行。

何况正值秋天,秋风晚吹。

山山岭岭,黄叶飘飞。

【意象群】长江:江水常用来抒发羁旅愁情,王勃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高风:指秋风。

点明季节,亦含有凄凉的意味。

黄叶:枯黄的树叶,即秋叶。

点明季节,亦含有凄凉的意味。

【背景】这首诗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被废斥后旅蜀后期的作品。

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

”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

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作者】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麟德(664)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

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

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

《山中》原文,翻译及解析

《山中》原文,翻译及解析

《山中》原文,翻译及解析《山中》原文,翻译及解析原文:山中王勃唐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滞:滞留。

长时间留在他乡,不能回家。

②将归: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将归”有二解:一、将归之人;二、将尽之岁。

③况属(zhǔ):适值,恰好。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况,犹正也,适也。

与况且之本义异。

”修订本《辞源》“属”字条下引《左传》“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释“属”为“适值,恰好”。

④戎行(háng),军队。

属当戎行,恰好在军队里。

⑤高风:指秋风。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伤悲,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傍晚暮气沉沉;更难耐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注释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

山中的诗意/山中的意思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

黄叶在漫山飘飞。

山中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 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 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 在异乡、 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 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 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 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 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 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 “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 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 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 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 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 《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 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

这里, “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 “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 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 似出自宋玉 《九辩》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 《九


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 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 如果从前面提到的 《羁游饯别》 、 《别人四首》 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 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 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 之人, 即诗人自己。

但另有一说, 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 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 似也可通。

这又是一个“诗无达 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 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

就整 首诗来说, 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 而又有以景喻 情的成分。

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 ,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 若离的。

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 安排在篇末, 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

南宋沈义父在 《乐府指迷》 中说: “结 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 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 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 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 《四溟诗话》 中说: “作诗本乎情、 景。

……景乃诗之媒, 情乃诗之胚, 合而为诗。

”这首诗, 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 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 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 因此, 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 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 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 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 落花飞。

”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 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 “黄叶飞”之异。

两诗参读,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 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