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王勃《重别薛华》赏析

合集下载

别薛华 王勃

别薛华 王勃

别薛华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抒写离情别绪之作,历代诗歌中不计其数。

但是,“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诗概》)。

《别薛华》则堪称是一首含意隽永,别具一格,意境新颖的送别诗。

首联即切题。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

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又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

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颔联和颈联俱是工稳而妥贴的对子。

近体诗到初唐“四杰”手中,已日臻成熟,从此诗亦可略窥一斑。

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

诗中“千”字极言其长,并非实指。

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

王勃早年因“戏为檄英王鸡文”,竟触怒了唐高宗,从此不得重用。

此诗是王勃入蜀之后的作品,时年仅二十出头,仕途的坎坷,对于王勃这样一个少年即负盛名,素有抱负,却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来说,其感慨之深,内心之苦,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恶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作者仍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叶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

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

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

王勃《别薛华》原文翻译与赏析

王勃《别薛华》原文翻译与赏析

王勃《别薛华》原文翻译与赏析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勃《别薛华》原文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译文】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艰难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寻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寂寞冷落会摧垮人生不过百年的身体。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

【赏析一】唐乾封元年(666),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

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

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总章二年(669),“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

’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

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

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

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

《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

【赏析二】王勃(650—676)初唐诗人。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

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

六岁能文。

高宗麟德三年及第,授朝散郎。

咸亨中,任虢州参军,不久因事革职。

上元二年(675),往交趾探视父亲(时任交趾县令),经南昌,作《滕王阁序》。

次年八月,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年仅二十七岁。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古,创作上反对浮艳诗风,努力拓展题材领域,其风格清新流畅,有《王子安集》。

《别薛华·送送多穷路》627(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别薛华·送送多穷路》627(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别薛华·送送多穷路》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前言】《别薛华》是唐代诗人王勃写给同乡好友薛华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

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

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注释】薛华:即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

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

薛王为累世通家。

薛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

遑遑:惊恐不安貌;匆忙貌。

问津:问路。

津:渡口。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

凄断:悲痛欲绝。

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

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

比喻行止无定所。

生涯:人生的极限。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

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翻译】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

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

《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

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

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

【鉴赏】公元666年(唐干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

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

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公元669年(总章二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

别薛华 阅读答案附赏析

别薛华 阅读答案附赏析

别薛华阅读答案附赏析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首联的穷字点明了什么样的送别环境?句中的两个叠词送送、遑遑是什么意思?(5分)
2.这首和一般写抒情的送别诗有何不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 穷字表明路途遥远而艰难,四周荒寂,人烟稀少。

送送的意思是少了一程又一程,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逞逞的意思是分别后诗人想到友人龋龋而去,沿途问路,惶惶不安,令人无比牵挂。

2.这首诗投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薛华的依依深情,并且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

【解析】
1.试题分析:第一问,根据诗句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可以分析、归纳概括答案;至于两个叠词的作用,要联系诗人王勃的身世,同时,联系诗的题目,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根据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一句,联系本诗
题目及诗歌内容,分析出诗人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等等。

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

王勃诗作《别薛华》赏析

王勃诗作《别薛华》赏析

王勃诗作《别薛华》赏析《别薛华》是唐代诗人王勃写给同乡好友薛华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

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

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别薛华作者:唐·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释】①全诗校:“《英华》作秋日别薛升华。

”②遑遑(huánghuáng):心神不安。

问津:打听渡口。

此处指行路。

《论语·微孙:“使子路问津焉。

”③“悲凉”二句:化用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争先万里途,各事百年身”句。

【赏析】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

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

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公元669年(总章二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

’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

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

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

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

《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

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

别薛华王勃阅读理解最新别薛华王勃阅读赏析

别薛华王勃阅读理解最新别薛华王勃阅读赏析

别薛华王勃阅读理解最新别薛华王勃阅读赏析别薛华①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

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首联的“穷”字点明了什么样的送别环境?句中的两个叠词“送送”、“遑遑”是什么意思?(5分)2.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6分)3.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穷”字表明路途遥远而艰难,四周荒寂,人烟稀少。

“送送”的意思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遑遑”的意思是分别后诗人想到友人踽踽而去,沿途问路,惶惶不安,令人无比牵挂。

2.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

“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

“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

3.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

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

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

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

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赏析】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王勃的《送薛华》印证了随园主人的这段话。

此诗匠心独运,借写送别友人来抒写人生遭遇,既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又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一方面极力抒写对友人同情与劝慰,另一方面也用以自慰自勉。

一语双关的手法几乎贯穿全诗,“多穷路”、“遑遑”、“独”、“悲凉千里道”、“漂泊”等语句,既是艰险路途的真实写照,又是诗人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的象征,真可谓丝丝入扣,字字切题。

唐诗鉴赏:《别薛华》诗歌鉴赏-精选文档

唐诗鉴赏:《别薛华》诗歌鉴赏-精选文档

唐诗鉴赏:《别薛华》诗歌鉴赏别薛华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抒写离情别绪之作,历代诗歌中不计其数。

但是,“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诗概》)。

《别薛华》则堪称是一首含意隽永,别具一格,意境新颖的送别诗。

首联即切题。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

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又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

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颔联和颈联俱是工稳而妥贴的对子。

近体诗到初唐“四杰”手中,已日臻成熟,从此诗亦可略窥一斑。

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

诗中“千”字极言其长,并非实指。

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

王勃早年因“戏为檄英王鸡文”,竟触怒了唐高宗,从此不得重用。

此诗是王勃入蜀之后的作品,时年仅二十出头,仕途的坎坷,对于王勃这样一个少年即负盛名,素有抱负,却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来说,其感慨之深,内心之苦,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恶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作者仍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叶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

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

别薛华王勃阅读题及答案

别薛华王勃阅读题及答案

别薛华王勃阅读题及答案
《别薛华》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别薛华》这首诗,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别薛华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别薛华》阅读原文
王勃《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别薛华》阅读题目
1. 首联的穷字点明了什么样的送别环境?句中的两个叠词送送、遑遑是什么意思?(5分)
2. 这首诗和一般写景抒情的送别诗有何不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别薛华》阅读答案
1. 穷字表明路途遥远而艰难,四周荒寂,人烟稀少。

送送的意思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遑遑的意思是分别后诗人想到友人踽踽而去,沿途问路,惶惶不安,令人无比牵挂。

2. 这首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薛华的依依深情,并且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

别薛华赏析

别薛华赏析

别薛华赏析哎呀,说起这《别薛华》啊,那可是首让人心里头泛起层层涟漪的好诗。

咱们不聊那些高深莫测的诗词理论,就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一块儿来品品这诗里的味儿。

一开头,“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这句子,就像是你我他,在某个清晨或黄昏,站在分别的路口,望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心里头那个不舍啊,真是“送了一程又一程,穷途末路也相送”。

而那“遑遑独问津”,就像是说,朋友啊,你这一走,剩下我一人,前路茫茫,连个问路的人都难找,这孤单劲儿,谁懂?接下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哎哟,这两句直接戳心窝子了。

千里迢迢的路,每一步都踩着悲凉,这种感觉,就像是寒冬腊月里喝凉水,从脚底凉到心头。

而“凄断百年身”,更是把人生百年的凄凉都凝聚在这一刻,让人不禁感叹,离别苦,离别难啊!再往后,“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这里啊,诗人和朋友之间的那份深情厚谊,就像是漂泊的浮萍,虽然各自在风雨中摇曳,但根儿是连在一起的。

他们的生涯,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共同经历着生活的苦与乐。

二部分呢,诗人开始感慨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珍贵。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句话,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不管我们是相聚还是分离,在彼此的心里,都像是梦中的人一样,那么真实,又那么遥远。

这种感觉,就像是小时候的玩伴,虽然多年未见,但一想起他,那份纯真的情感就会涌上心头。

然后,“离别情难舍,重逢意更深。

”这简直是说到咱心坎里去了。

离别的时候,那份依依不舍,就像是扯不断的线,让人心痛。

但转念一想,正是因为有了离别,重逢的时候才会更加珍惜,那份情谊才会更加深厚。

最后,“但愿长相守,岁岁共朝暾。

”这是诗人最美好的祝愿,也是咱们每个人心底的愿望吧。

希望朋友之间能够长相厮守,岁岁年年都能一起迎接新的日出,享受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别薛华》这首诗啊,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它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内心的感受,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

《别薛华·送送多穷路》翻译赏析

《别薛华·送送多穷路》翻译赏析

《别薛华·送送多穷路》翻译赏析《别薛华·送送多穷路》翻译赏析《别薛华·送送多穷路》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前言】《别薛华》是唐代诗人王勃写给同乡好友薛华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

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

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注释】薛华:即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

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

薛王为累世通家。

薛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

遑遑:惊恐不安貌;匆忙貌。

问津:问路。

津:渡口。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

凄断:悲痛欲绝。

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

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

比喻行止无定所。

生涯:人生的极限。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

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翻译】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

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

《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

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

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

【鉴赏】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

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

王勃《别薛华》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勃《别薛华》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勃《别薛华》阅读答案附赏析王勃《别薛华》阅读答案附赏析王勃的《送薛华》此诗匠心独运,借写送别友人来抒写人生遭遇,既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又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勃《别薛华》阅读答案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王勃《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试题】1. 首联的“穷”字点明了什么样的送别环境?句中的两个叠词“送送”、“ 遑遑”是什么意思?(5分)2. 这首诗和一般写景抒情的送别诗有何不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1. “穷”字表明路途遥远而艰难,四周荒寂,人烟稀少。

“送送”的意思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诗人与友人依依难舍;“遑遑”的意思是分别后诗人想到友人踽踽而去,沿途问路,惶惶不安,令人无比牵挂。

2. 这首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薛华的依依深情,并且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

【赏析】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王勃的《送薛华》印证了随园主人的这段话。

此诗匠心独运,借写送别友人来抒写人生遭遇,既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又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一方面极力抒写对友人同情与劝慰,另一方面也用以自慰自勉。

一语双关的手法几乎贯穿全诗,“多穷路”、“遑遑”、“独”、“悲凉千里道”、“漂泊”等语句,既是艰险路途的真实写照,又是诗人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的象征,真可谓丝丝入扣,字字切题。

写作此诗,王勃年仅二十出头。

这位少年即负盛名、抱负远大的诗人,在政治上却屡遭挫折,怀才不遇。

面对坎坷的人生际遇,王勃内心之苦痛,忧患之深重,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面对即将分别的挚友薛华,王勃悲从中来,以幽怨孤愤的肺腑之痛相倾:“天地不仁,造化无力”,使自己愿望破灭,前路迷惘,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以至陷入穷途之境。

王勃《别薛华》译文及注释

王勃《别薛华》译文及注释

王勃《别薛华》译文及注释
《别薛华》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译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艰难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寻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寂寞冷落会摧垮人生不过百年的身体。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

注释
薛华:即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

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

薛王为累世通家。

薛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

遑遑(huáng):惊恐不安貌;匆忙貌。

问津:问路。

津:渡口。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

凄断:悲痛欲绝。

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

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

比喻行止无定所。

生涯:人生的极限。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

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王勃别薛华原文及翻译

王勃别薛华原文及翻译

王勃别薛华原文及翻译“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出自王勃的《别薛华》。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别薛华》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译文】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艰难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寻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寂寞冷落会摧垮人生不过百年的身体。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

【注释】薛华:即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

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

薛王为累世通家。

薛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

遑遑(huáng):惊恐不安貌;匆忙貌。

问津:问路。

津:渡口。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

凄断:悲痛欲绝。

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

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

比喻行止无定所。

生涯:人生的极限。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

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知识拓展王勃成就】思想方面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

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

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

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

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

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诗歌鉴赏】王勃《重别薛华》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重别薛华》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重别薛华》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勃《重别薛华》原文及翻译赏析王勃《重别薛华》原文明月浮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王勃《重别薛华》注解、沉珠浦:河岸的美称。

浦,江岸。

2、濯(zhuó)锦川:即为锦江。

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艳丽,濯于他水,则锦色黯淡,故称。

3、绝岸:陡峭的江岸。

4、洲渚(zhǔ):水中小块的陆地。

5、亘(gèn):绵延。

6、长天:广袤的天空。

7、旅泊:飘泊。

旅,一作“飘”。

8、栖遑(xīhuáng):同“栖皇”,奔走不定,神情恐惧。

遑,一作“晚”。

9、“穷途”句:典出晋阮籍。

《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哭而返。

”0、潸(shān)然:流泪。

王勃《重别薛华》翻译明月照在冒著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清旧日把锦缎洗脸得更好看看的锦江。

这分别的地方,存有楼台,正对着又低又陡峭的江岸;存有洲诸,很长很长,紫带必须跟远天连出来。

旅途漂泊,现在必须以千里计数了;而悠悠人心惶惶的情景,认为必须陪伴我一辈子了。

眼前的穷途末路,就可以叫做我眼泪洗面;转头看一看我走到的里程,也就可以叫做我潸然出涕。

王勃《重别薛华》赏析《重别薛华》就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词作品。

此诗为《别薛华》的姐妹篇。

诗中先写景,后抒情。

景色晦暗阴凉、险要辽远,情思惶怨绸缪、凄惊悲苦。

情景融合,将迷茫凄惨和盘托出,梅西县而诚挚。

此诗就是咸亨元年(670)诗人在蜀中与薛华再次分别时所并作。

这首诗的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

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

诗的首联不仅写下时间、地点,还隐含了自己的反感,用夜明珠自喻,表明自己的遭遇如同夜明珠,虽然璀璨夺目,但磨灭在泥沙中无法熠熠闪烁。

第二联直接写眼前景物,视线由近及远,极为开阔。

王勃《别薛华》注释

王勃《别薛华》注释

王勃《别薛华》注释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别薛华》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别薛华》注释:
薛华:即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

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

薛王为累世通家。

薛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

遑遑(huáng):惊恐不安貌;匆忙貌。

问津:问路。

津:渡口。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

凄断:悲痛欲绝。

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

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

比喻行止无定所。

生涯:人生的极限。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

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勃《别薛华》译文及注释

王勃《别薛华》译文及注释

王勃《别薛华》译文及注释
《别华》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送送多穷路,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译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艰难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寻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寂寞冷落会摧垮人生不过百年的.身体。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

注释
华:即,字华,父元超,祖父收。

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

王为累世通家。

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

(huáng):惊恐不安貌;匆忙貌。

问津:问路。

津:渡口。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

凄断:悲痛欲绝。

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

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

比喻行止无定所。

生涯:人生的极限。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华与留下的自己。

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唐诗解读——王勃之《别薛华》

唐诗解读——王勃之《别薛华》

唐诗解读——王勃之《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飘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遑遑:内心局促不安貌。

问津:揣测。

解读: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曾经提醒一位朋友用其中一句“生涯共苦辛”来作为她的小说的名字。

凡写诗,景容易写,情不好抒,因为景是目之所及,留心便得,但情却要从心底发出。

这首《别薛华》以情贯穿,但却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王勃早年负盛名,素有济世怀抱,但因为“戏为檄英王鸡文”一事迁怒高宗皇帝,以致长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也可以看成是一首咏怀诗。

“别”是诗眼。

“送送多穷路”写眼前送别的情景,友人薛华要走,送了一程以一程,走了一段又一段,但仍不忍分手。

“送送”叠词使用,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遑遑独问津”是设想友人走后情形,面对前途的昏暗,作者难免有几分忧虑和惴惴的心情。

这两句作为全诗的开篇,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将眼前送别的情景和别后悲苦的感情很好的结合,同时注入了作者悲切的身世之感。

接下来的六句,就是顺着这条感情线索,以送别为师,侧重于抒发人生的艰难险阻、孤独凄苦。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友朋难见、英雄失路、明主难遇,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来陪伴这漫漫长路。

一个“凄断”抒发了诗人世事蹉跎而又壮志难酬的悲伤。

现在读来似有陈词俗调,但若联系王勃身世,想来也不难体会这五个字背后的欲诉无人懂的真意。

“心事同飘泊,生涯共苦辛”。

一个“同”、一个“共”,将自己与朋友的遭遇和感受联系起来,达到心灵的默契。

你我的生涯,都如浩渺的江上的一叶扁舟漂泊不定;你我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凄凉辛酸。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离开的人、留下的人;再次踏上新的征途的人、仍然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看来以后只能在对方的梦中相见了。

临别之际,只有道不尽尽声声祝愿,其余的也只能彼此祝福对方好自为之。

可谓欲解愁而愁情欲甚。

王勃古诗《别薛华》

王勃古诗《别薛华》

王勃古诗《别薛华》王勃古诗《别薛华》《别薛华》是唐代诗人王勃写给同乡好友薛华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勃古诗《别薛华》,一起来看看吧。

王勃古诗《别薛华》篇1【原文】别薛华作者:唐·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释】①全诗校:“《英华》作秋日别薛升华。

”②遑遑(huánghuáng):心神不安。

问津:打听渡口。

此处指行路。

《论语·微孙》:“使子路问津焉。

”③“悲凉”二句:化用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争先万里途,各事百年身”句。

【赏析】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

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

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公元669年(总章二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

’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

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

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

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

《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

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

《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

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

《别薛华》阅读答案及简析

《别薛华》阅读答案及简析

《别薛华》阅读答案及简析
《别薛华》阅读答案及简析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

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5分)
2.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

(1分)“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

(2分)“遑遑”想象有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

(2分)
2.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

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

(2分)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

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
豪迈。

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简析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

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

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别薛华
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译文】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

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

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注释】
①沉珠浦:河岸的美称。

浦,江岸。

②濯(zhuó)锦川:即锦江。

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③绝岸:陡峭的江岸。

④洲渚(zhǔ):水中小块的陆地。

⑤亘(gèn):绵延。

⑥长天:辽阔的天空。

⑦旅泊:飘泊。

旅,一作“飘”。

⑧栖遑(xī huáng):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

遑,一作“迟”。

⑨“穷途”句:典出晋阮籍。

《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哭而返。


⑩潸(shān)然:流泪。

【鉴赏】
此诗是咸亨元年(670)诗人在蜀中与薛华再次分别时所作。

这首诗的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

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

诗的首联不仅写出时间、地点,还暗含了自己的不满,用夜明珠自喻,说明自己的遭遇如同夜明珠,虽然璀璨夺目,但埋没在泥沙中不能熠熠发光。

第二联直接写眼前景物,视线由近及远,极为开阔。

秋天的江水如同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的景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凄凉悲苦之情由景而生。

第三联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面对滔滔江水,诗人产生旅泊千里、栖遑百年的感觉,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是最好的概括。

最后一联,诗人难以自已,直接写出与好友即将离别,漫漫旅途,只有泪水相伴的悲凉和哀愁。

诗中反映出沛王府放逐事件对王勃是致命一击,乐观向上、热情豪放的王勃渐渐远去,凄凉悲苫、忧郁彷徨的王勃开始出现。

此诗写景浩荡开阔,抒情真实自然,借景传情,景中见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