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九日》译文及赏析
《九日重阳节》古诗_作者王勃_古诗九日重阳节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九日重阳节》古诗_作者王勃_古诗九日重阳节的原文诗意翻
译赏析_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九日》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异客。
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
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
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
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注释
[1]何期:哪里想到。
[2]野旷云连树:孟浩然“野旷天低树”。
《九日》译文
今天云彩飘飘,景色迥然,流水更绿,青山更明亮。
我手携一壶流霞酒,采撷一朵黄菊花,欣赏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这里山石偏僻,松树古远,快乐的管弦乐随风飘洒。
酒杯当明镜照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哥们,你们在那里?你们还好吗?。
王勃故事原文及译文
王勃故事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译文】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
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
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
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
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注释】宿:事先。
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勃:指王勃。
泛然:轻松、愉快之意。
语益奇:(勃文)更加奇妙(这里指一句比一句奇妙)。
矍(jué):惊惶貌。
属(zhǔ)文:写文章。
属,连缀。
寤:睡醒。
易:更改。
【作者介绍】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唐代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是人才辈出的年代。
其中诗人王勃创作的这首诗—《蜀中九日》,至今让被人们所传颂着。
全诗如下:【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译文一】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译文二】
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
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诗词鉴赏_蜀中九日王勃
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诗词鉴赏_蜀中九日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唐代: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赏析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
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
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
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
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
王勃故事文言文
王勃故事文言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勃故事文言文王勃故事文言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古诗《九日》
古诗《九日》古诗《九日》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九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关于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九日》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生平资料早年经历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龙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九日》原文及赏析
《九日》原文及赏析《九日》原文及赏析《九日》原文及赏析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九日登高》原文赏析
《九日登高》原文赏析《九日登高》原文赏析1【关键词】诗词名句,抒情,思乡,鸿雁,重阳【名句】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出处】唐?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注】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说明】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
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诗中表明诗人心中已经厌倦南方的愁苦,并将思乡之情寄托于鸿雁身上,表达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愿望。
这首诗前两句交代背景,后两句将作者的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赏析】“九月九日望乡台”,起句就点题,点出重阳节望乡之事。
次句“他席他乡送客杯”交代诗人异乡送别友人之事,“他席他乡”已显得凄凉,还要送别友人,诗人孤独无助的心境不言而喻。
诗人长期滞留南方,他已经厌倦了异乡漂泊的.生活,他所思念的地方是北方的家乡,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北方,可是却由不得自己的希望。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诗人有家难回,却看到鸿雁偏从家乡的方向飞回来,北方,有诗人魂牵梦萦的家乡,你鸿雁归来,给人平添了多少惆怅?这两句抒情,是对自然现象无理的发问,将思乡之情推向了高峰。
并将南归的大雁与欲北归而不得的诗人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之苦。
这一脱口而出的发问,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
诗人将浓厚的乡愁融入无情的自然现象中,使情感显得更加深沉厚重。
《九日登高》原文赏析2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原文: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诗词赏析:阴行先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艺术概括。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唐代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是人才辈出的'年代。
其中诗人王勃创作的这首诗—《蜀中九日》,至今让被人们所传颂着。
全诗如下: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译文一】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译文二】
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
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
王勃的诗词《九日登高》赏析《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⑴望乡台:地名。
这里是借用其名,突出“望乡”。
⑵那:奈何,为什么。
赏析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
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这两句的确很妙。
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
”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扩展阅读:历史评价《旧唐书》:“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陆时雍:王勃高华。
胡应麟: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郑振铎:“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称赞王勃作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扩展阅读:王勃的主要成就思想方面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
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
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
【诗歌鉴赏】王勃《九日》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九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勃《九日》原文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王勃《九日》翻译
待更新
王勃《九日》赏析
《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词作品。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
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
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
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
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思乡的诗句】蜀中九日 九日登高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勃古诗
【思乡的诗句】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勃古诗【思乡的诗句】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勃古诗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痛,鸿雁那从北地去。
相关内容
有关内容译文
作者:佚名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览胜盼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来朋友返回,举杯之际,分外恨。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有关内容
赏析
作者:佚名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
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
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
真切动人。
)
有关内容王勃王勃(或~或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恩。
绛州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就是“初唐
四杰”之首。
古诗。
王勃《蜀中九日》原文译文鉴赏
王勃《蜀中九日》原文|译文|鉴赏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如这首《蜀中九日》及其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蜀中九日》吧!王勃《蜀中九日》原文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鉴赏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
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
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
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
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
王勃 九日登高
王勃九日登高
九日登高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
王勃《蜀中九日》的赏析及翻译
王勃《蜀中九日》的赏析及翻译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翻译: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赏析:《蜀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诗,本诗描写了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
王勃九日想表达什么
王勃九日想表达什么王勃被后人称为“诗杰”,王勃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写下了众多的诗篇。
除了《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篇人们耳熟能详的著作之外,还有很多,而王勃诗中《九日》就是其中一首。
那你知道想表达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王勃九日想表达什么《九日》原文是这样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九日》王勃这一首很短的五言绝句,但是却仍旧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与赞美。
《九日》的大致意思是: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只要是打开家门,到处都可以看见菊花。
但是陶渊明也有无可奈何的一天,那就是有一个送酒的人不知道哪里是陶渊明的住所。
王勃之所以会写下这一首五言绝句,就是因为王勃感叹自己与陶渊明十分的相似。
空有一身的才能,但是却没有人可以包容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让他们发挥才能,报效国家的途径。
最终只能隐居山林,与菊花为伴,最终使得人们再也无法找到他们。
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敬仰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官场上受到了挫折的人而言,更是他们崇拜的人。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为官的机会,归隐山林。
而《九日》王勃这一首诗就表明了王勃因仕途不顺,受到挫折,最终想要放弃入朝为官的念头。
想要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与品德高尚的菊花为伴。
王勃山中蕴含的情感是什么“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五绝《山中》是唐初著名诗人王勃的作品,诗中抒发了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的抑郁心情,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久居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诗文大意是,长江滚滚向东,承载着我的悲伤,我在外停留太久,心里想念着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此时晚秋的冷风猛烈,山上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
这首抒情小诗将羁旅之思表达的淋漓尽致。
诗人王勃因为一首《斗鸡檄》被贬,远赴他乡,客居异地,王勃用寥寥二十个字,巧妙的借景抒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悲戚和苦楚,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意境。
唐·王勃《九日》
唐·王勃《九日》
都人士
九日重阳节(通“九日崇洋姐”,指“陆终”和“昆吾”。
“九日”,指文化上的姞姓第九任帝王“陆终”;“崇洋姐”,指第四王朝第二任帝王“昆吾”,“陆终”传位与长子“昆吾”。
“姐”,《能改斋漫录》:“近世多以女('女’,指'昆吾’)兄为姐,盖尊之也。
”),
开门有菊花(通“开门游聚画”,指“彭祖”。
“开门”,成家立户。
“画”,指对封赐给各级贵族、士大夫的土地、城邑划定界线)。
不(biao)知来送酒(通“飙知来送酒”,指迅疾知情的三弟“彭祖”),
若(nuo)个是陶家{通“叒个是陶家”,指“彭祖”。
“叒”,《说文》:“日初出东方暘谷,所登榑桑('榑桑’通'扶桑’,指'彭祖’)叒木也。
”日出於('於’,指'彭祖’)谷而天下明,故曰暘谷。
“个”,繁体字“箇”,《说文》:“箇,竹枚也。
”《礼·檀弓》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通'晏子伊狐裘叁拾辇’。
'晏’,指'陆终’;'伊狐裘叁拾’,指晏子'彭祖’。
'辇’,古代用人拉的车,后来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遣车一乘('遣车’,古代指送葬载牲体的车子。
'一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指子姓第七任帝王'昆吾’,从'伯称’算起),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通'大夫无个’,指'彭祖’。
'无’,其古字形像人拿着舞具起舞的样子,是“舞”的初文),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陶家”,潮汕人称老板}。
【诗歌鉴赏】王勃《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勃《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赏析王波《蜀九天》原文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们厌倦了南方的苦难,野鹅来自北方。
王勃《蜀中九日》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2、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3.别人的宴会。
这是指送别朋友的宴会。
4、他乡:异乡。
5.南中:南,这里指的是四川。
6、那:为何。
7.北:北。
王勃《蜀中九日》翻译重阳节那天,我爬得很高,回首故乡。
当我在异国他乡时,我会摆一张桌子把我的朋友送走。
当我举杯时,我特别担心。
我厌倦了生活在南方的所有悲伤。
我想我回不了北方了。
为什么鹅来自北方。
王勃《蜀中九日》赏析《蜀中九日》是唐代王勃的一首诗。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王勃在异乡参加送别友人的宴会并登高回望故乡,他在诗中表明心中已经厌倦南方的愁苦,并将思乡之情寄托于鸿雁身上,表达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愿望。
这首诗前两句交代背景,后两句将作者的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王波一生跌宕起伏,经常为官员离家出走。
因此,乡愁送别诗是王勃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比如《四川九日》和他的代表作《送少夫渡蜀》。
咸亨元年重阳节(670年),西蜀客王波和朋友们一起登上玄武山,遥望故乡。
重阳节也是客人们的告别,这让诗人想起了他强烈的怀旧之情,所以他写了这首诗。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
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王波却把思乡之情归咎于北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日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译文:
在重阳节那一天,正是秋菊盛开的时节,几乎一开门,就能见到菊花。
不知来送酒的人中,那一个是陶渊明家的人。
赏析:
前两句,只说重阳节有菊花,为下两句引出喜欢喝酒喜欢菊花的陶渊明作一个铺垫。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因喜欢菊花,住宅前遍植菊花,有“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他嗜酒,饮必醉,
“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为古代文
人所欣赏。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犹如菊花般品格
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