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序言:在马克思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尔马克斯的哲学,而这本《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
为此,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浏览《资本论》全章,大致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
第一卷商品和货币在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中,我了解了什么是商品,以及它的产生、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缺少其中一个就不能称为商品。
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
这是对商品的描述。
在我看来商品之所以为商品,它从原本的物品表现出了特有的交换价值,从而被人们用于交易。
而商品的价值量和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生产力成反比。
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
在随后的阅读中,我了解了商品扩大的价值形式,举个例子:20匹布=1件上衣或=十磅茶叶或=1盎司金或=其它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了。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至货币,如果不历史地考察,是没有直线进入资本的途径的。
马克思解释说是生产力在起作用及各种历史机遇在起作用,但重点在讲解各种历史机遇。
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个模板,提供了满足人的历史活动的物的条件,这个物很大程度上不是量,而是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质(在起作用),不可想象是奴隶社会阶段的质。
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
它具体分为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两个部分。
资本论大学生的读书笔记5篇

资本论大学生的读书笔记5篇资本论大学生的读书笔记范文(1)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
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
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
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
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只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
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可以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
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但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非常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
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
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
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文明初期就有的。
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可以养活他本人,并且也可以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可以生存。
读书笔记资本论

读书笔记资本论读《资本论》,对我来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
这可不是那种轻松的闲逛,而是充满挑战和思索的深度探索。
一开始接触《资本论》,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概念,真让我有点头疼。
不过,当我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琢磨,却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书中对于商品和货币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经济舞台。
商品,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在马克思的笔下变得如此生动而深刻。
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让我想起了我去商场买衣服的经历。
走进那琳琅满目的店铺,各种款式、材质的衣服摆在那里。
一件漂亮的衬衫,它的颜色、剪裁、面料,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于美观和舒适的需求。
而它成为商品的那一刻,就被赋予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家为了生产这件衬衫,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构成了它的价值。
而我们消费者穿上它能遮体保暖、展现风采,这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当我掏出钱包付款的时候,货币就登场了,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实现了商品价值的交换。
再说说剩余价值的理论,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参观过的一家工厂。
那是一个生产电子设备的工厂,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地工作着。
他们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双手不停地组装着零件。
而他们拿到的工资,仅仅是他们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工厂的老板通过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那些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大部分都进了资本家的口袋。
这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剩余价值的概念,也让我对社会的经济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还有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残酷一面。
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这导致了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化。
我想起了家乡的一个小作坊,原本生意还算红火,但是随着大型工厂的兴起,它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小作坊的老板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扩大生产,最终只能关门大吉。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读《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并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景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可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经过程来补充,而流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异常是把流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我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所以,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我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著名的经济学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留下了很多的读书笔记。
接下来,我将逐步地分享我的思考过程。
首先,我注意到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本质。
他指出,资本是价值的自我增殖,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实现。
这一点引发了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这往往会导致工人的剥削和不公平的财富分配。
这使我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我对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产生了兴趣。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这使我明白了商品和货币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我开始思考如何合理运用商品和货币,以实现更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接着,我着重关注了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并且通过劳动来创造剩余价值。
这引发了我对工人权益的思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往往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他们却只能获得有限的报酬。
这使我思考如何保护工人权益,实现劳动价值的公平分配。
最后,我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灭亡,进而催生出社会主义社会。
这使我对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一个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并思考其中的观点,我得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和问题所在。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经济学和社会问题的兴趣,并促使我思考如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激发了我对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1.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首先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用于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
2. 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是一种用于生产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能力。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工人出售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获得剩余价值。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导致了工人的剥削。
4.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则希望提高工资和生活水平。
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稳定和危机。
5. 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社会主义革命将消灭资本家阶级,建立工人阶级的统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总结起来,《资本论》第一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这本书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节选读书笔记3篇

资本论节选读书笔记3篇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专业学习基本架构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虽然它也能自圆其说,但也有其缺陷。
政治经济学曾经是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学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其内容和思想逐渐被西方经济学代替。
遗憾的是,《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渐渐被排除出大学的教学内容之中。
而重读这一本经典著作,则可以帮助我扩展经济学的视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利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尝试解释新时代的经济现象并和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
比如,关于“钱生钱”这一经济现象,例如股票投资或者银行存款等经济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它把这一现象归纳为“货币的时间效应”或“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经济学概念。
它表现为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边际效用、消费倾向等因素。
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力决定,而货币则是商品的一种价格标准,同时也执行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货币是不能自我增值的。
显而易见,两种理论在这一经济学概念的解释上起了冲突。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有自我增值的属性;而政治经济学否定了这一概念。
该如何解释这两种思维的冲突呢。
在对《资本论》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我发现它对西方经济学的很多问题早已埋下了伏笔。
即使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出现远远晚于《资本论》的形成,但它依然可以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当然,这需要推导和归纳。
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既然货币是劳动所创造出的商品的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当然不能自我增值。
但资本的运动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而货币可以被转化为资本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后,新的商品便产生了。
商品被售卖后,实现价值和价格增值。
诚然,由于没有新的劳动,资本购买与商品售卖不会产生新的价值,只有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时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因此货币的时间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出的。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资本论读书笔记_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

Whoever you admire most in your heart, don't have to become that person, but use that person's spirit and methods to become yourself.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资本论读书笔记_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精选资本论读书笔记 (一)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就纯粹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概念、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个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就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第1页)在这一章中马克思认为“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二重见的去观察,即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
”(第1页到第2页)商品的二重见,第一重是使用价值,“物的效用,使那物成为一个使用价值”。
(第2页)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总是认为,使用价值只能在使用中体现,在我高中学习经济生活之前,我也这样认为的。
而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仅是由使用或消费而实现的。
”(第2页)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未必都是实在的商品体,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只是“服务”这种“物”,在使用或消费的前后都不存在,而只在使用或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并得到实现。
同时,“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2页)“交换价值,最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说商品有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矛盾的。
”(第2页到第3页)那是否意味着商品内在的价值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一斤米可以换回两个鸡蛋也可以换回一个苹果。
所以米的交换价值有很多,不止一个。
但米的内在价值没有发生改变,“诸商品的交换关系仍是以其使用价值的抽象为显著特征。
” (第4页)商品二重性的另一重是: “它们都是劳动生产物。
”(第4页)这就说明,商品不管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归结起来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
价值量的测定“由其中所含的劳动量去决定。
但劳动量以劳动时间测定。
”(第5页)如果我们要做一副刺绣去卖,一个人绣了一个月,一个人绣了两个月,那是否意味着绣了两个月的可以卖的很贵。
马克思的解释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等一的人类劳动,是统一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
”(第5页)马克思认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属性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之物,可以无价值。
”(第7页)天上降下来的雨水,我们可以接来浇花,但雨水不是商品,没有经过人们的劳动。
“有效用又为人类劳动生产物之物,可以不是商品。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序言:在马克思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尔马克斯的哲学,而这本《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
为此,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浏览《资本论》全章,大致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
第一卷商品和货币在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中,我了解了什么是商品,以及它的产生、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缺少其中一个就不能称为商品。
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
这是对商品的描述。
在我看来商品之所以为商品,它从原本的物品表现出了特有的交换价值,从而被人们用于交易。
而商品的价值量和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生产力成反比。
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
在随后的阅读中,我了解了商品扩大的价值形式,举个例子:20匹布=1件上衣或=十磅茶叶或=1盎司金或=其它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了。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至货币,如果不历史地考察,是没有直线进入资本的途径的。
马克思解释说是生产力在起作用及各种历史机遇在起作用,但重点在讲解各种历史机遇。
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个模板,提供了满足人的历史活动的物的条件,这个物很大程度上不是量,而是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质(在起作用),不可想象是奴隶社会阶段的质。
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
它具体分为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两个部分。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通用18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通用18篇)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31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31篇)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
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
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书笔记1《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
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资本论读后感简单版

资本论读后感简单版《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批判的重要著作之一。
我在读完《资本论》后,对这本书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读《资本论》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内在运行规律。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资本的生产和积累,而这种积累是建立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的。
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
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危机的频发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些问题至今在资本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对我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读《资本论》让我意识到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所有财富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作为雇佣工人被剥削。
劳动力的商品化和工人的被剥削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工人阶级是最广大的剥削群体,也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
通过剖析工人阶级的处境和角色,使我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我更加深切地意识到自身权益的保护和维护的重要性。
再者,读《资本论》也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曾预言,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条件。
他指出,资本主义由于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注定了它只能是一个暂时的历史阶段,而社会主义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思考。
尽管《资本论》的观点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它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我也深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因此,我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优质文档你我共享 第 1 页 共 1 页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一)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
专门给那些到这所军队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
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
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
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
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
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
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
我是翻阅这些书橱最全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
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
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
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
作者就是卡尔。
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文革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
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俗资本论读书笔记在脱离马克思学说的地方到处充斥着作者絮絮叨叨而又令人讨厌的梦呓,为了抽离这些无意义的话语,特意做笔记如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价值论为中心,分析了商品到货币的转化。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被认为是由使用价值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的,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被定义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物的有用性,任何一个商品首先需要具有使用价值。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从物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定义了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中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同时,马克思还分析了劳动的三种形态:流动状态的劳动;凝结的劳动;潜在劳动。
并认为价值必须是凝结在物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物化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即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之后,马克思引入了劳动生产力的概念,某种合目的的具体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也可称为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只会引起使用价值量的变化,而不会引来价值总量的变化,但会引起单位产品价值量的变化。
马克思的学说认为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就不能够成为商品。
而商品具有二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劳动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又是共同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即在一定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下所进行的劳动。
商品生产存在的两个条件分别是社会分工和私人劳动,而具体劳动便是社会分工的基础,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具体劳动两个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抽象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商品的价值。
之后,马克思开始阐述商品中的价值是如何表现的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价值形式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一、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别的一种商品来表现,简单价值形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二、扩大的价值形式,由一种商品的一系列简单的价值形式的总和构成三、一般价值形式四、货币形式,用货币表现商品的相对价值就是价格形式商品拜物教??→价值是商品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二章开始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
马克思说交换过程的矛盾就是“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于一切商品所有者只是个人的过程,同时又只是一般社会的过程”,他认为货币是交换过程矛盾的必然产物。
货币不仅是商品而且又是特殊的商品,货币最本质的特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货币的三种派生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货币尺度其他商品的价值,作为价格标准是计量货币自身的计量单位。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马克思提及了商品的四个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
在流通手段这一节中,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马克思提出了两种货币危机的理论:一是作为经济危机一个阶段或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在货币信用领域的反映;二是独立于经济危机以外而发生的货币危机,是由于灾荒、战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原因引起的货币信用危机。
在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存在下,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 到期的支付总额- 彼此抵消的支付)/同一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解释货币起源与其职能之后,马克思开始分析货币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成资本的。
马克思认为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G* = G + △G,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总公式中存在两个矛盾,“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马克思对劳动力作这样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他人为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不包含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可以自由出卖自身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
因此,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劳动力并不向来是商品,劳动者也并不向来就是雇佣劳动者,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工人生存和延续工人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话说马克思真是个老愤青)马克思经济理论中,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划分成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两部分来分析,他人为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无酬劳动的物化过程。
劳动过程有三个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的对象和劳动资料。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存在这样特点: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生产工人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当作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当作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一方面把一定量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又同时把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上,这就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这两种不同作用反映在资本构成上便形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家投在生产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投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即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马克思又引入了剩余价值率来说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即剥削率,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率。
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的做工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产品表现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剩余产品/ 必要产品。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可以缩短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通过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
对单个资本家来说,提高劳动生产力还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本身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会消失,而所有的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占有劳动生产力增进的结果。
而后本书又介绍了协作、简单协作、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概念,分析了协作为什么会提高劳动生产力,并认为协作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之后分别以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化大生产为例对协作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认为机器和大工业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认为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是因为需要通过人的协作劳动来使用自然力和科学。
马克思认为"对资本家来说,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这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
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条件,也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动机。
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关系,工人必须为资本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综合考察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起点;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要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这是因为机器是延长工作日最有力的手段;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互为前提又有区别。
注:马克思的学说认为剩余价值的存在就是剥削,劳动者如果用他的全部时间去生产维持他和他的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那就没有剩余劳动,也就没有剥削阶级。
剩余价值在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决定了剥削程度?那么劳动力和资本应该以何种比例分配生产出的商品与劳务的剩余价值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键?为什么马克思不说工人与资本家平分剩余价值呢?马克思认为劳动才创造价值,技术进步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还是说什么因素创造价值才是区分不同意识形态的关键?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三个规律: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也不论产品数量和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剩余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马克思说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而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现实关系。
“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劳动力每一小时的价格被定义为劳动价格,劳动价格= 劳动力的日价值(或日工资) / 工作日长度(小时数),工资主要有两种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条件:1.资本家能卖掉自己的产品;2.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各个集团之间已经瓜分完毕。
马克思认为生产主要有两种类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物质资料的替换是再生产的条件,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
共产主义者认为从再生产的过程来看,工人的劳动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资本都是剩余价值转化而来(这位剥夺资产阶级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提供了所谓的依据)。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以等价交换为形式,而以无偿占有为实质。
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了资本积累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