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读书笔记
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的《资本论》完全可以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正义而构建共产主义正义的“正义论”来阅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本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篇一】《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在书中他对很多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从诞生那天起,这本艰深的著作即让众多读者望而却步。
《<资本论>修炼宝典》一书,由堪萨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大卫•史密斯和漫画家菲尔•伊万斯合作,通过轻松的笔调和有趣的插图,为读者提供了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在书中,他对剩余价值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从诞生的那天起,这本艰深的巨著就让很多希望读懂它的人望而却步。
现在,学者大卫•史密斯和漫画家菲尔•伊万斯通过轻松的笔调和有趣的插图,打破了这本革命性的经典之作很难为大众所理解的“困难神话”。
通过200页漫画书,认识230万字《资本论》,这是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马克思资本论读书笔记【篇二】投资虽然仍是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但形势绝不像数据看上去那么靓丽。
相比2016年四季度,2017年1-2月仅基建投资增长加快,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名义增速都明显下滑。
另外,2月PPI同比增长率已接近8%,比2016年四季度涨幅高出了4个多百分点。
这意味着当前投资的名义增速中有很大一块是价格吹出来的“虚胖”。
如果用PPI来折算投资的真实增长率,那么总投资及各主要分项投资的真实增速都处在近些年来的低位。
2017年1-2月,投资资金来源的名义同比增长率大幅下滑到-8%,与投资名义增速之间拉开了超过15个百分点的差距。
在2014、2015两年中,正是投资资金来源增速长期低于投资增速,才导致投资增长连续放缓,经济增长持续走弱。
而从资金来源状况来看,当前投资面临着十年来最为严峻的资金瓶颈。
2月份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接近300%,成为不少人看多投资前景的依据。
读书笔记资本论
读书笔记资本论读《资本论》,对我来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
这可不是那种轻松的闲逛,而是充满挑战和思索的深度探索。
一开始接触《资本论》,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概念,真让我有点头疼。
不过,当我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琢磨,却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书中对于商品和货币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经济舞台。
商品,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在马克思的笔下变得如此生动而深刻。
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让我想起了我去商场买衣服的经历。
走进那琳琅满目的店铺,各种款式、材质的衣服摆在那里。
一件漂亮的衬衫,它的颜色、剪裁、面料,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于美观和舒适的需求。
而它成为商品的那一刻,就被赋予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家为了生产这件衬衫,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构成了它的价值。
而我们消费者穿上它能遮体保暖、展现风采,这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当我掏出钱包付款的时候,货币就登场了,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实现了商品价值的交换。
再说说剩余价值的理论,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参观过的一家工厂。
那是一个生产电子设备的工厂,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地工作着。
他们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双手不停地组装着零件。
而他们拿到的工资,仅仅是他们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工厂的老板通过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那些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大部分都进了资本家的口袋。
这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剩余价值的概念,也让我对社会的经济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还有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残酷一面。
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这导致了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化。
我想起了家乡的一个小作坊,原本生意还算红火,但是随着大型工厂的兴起,它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小作坊的老板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扩大生产,最终只能关门大吉。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读《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并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景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可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经过程来补充,而流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异常是把流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我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所以,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我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经济学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些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秘密等待我去揭开。
于是,我翻开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想一探究竟。
这一读,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刚开始读的时候,说实话,有点吃力,那些密密麻麻的理论和复杂的概念,让我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
但我这人吧,就是有股子倔劲儿,越难啃的骨头越想啃下来。
书里提到的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马克思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听起来挺抽象的,可我仔细一琢磨,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
就拿我家附近的菜市场来说吧。
每天早上,菜贩们早早地就把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肉类摆了出来。
那些水灵灵的青菜,红彤彤的苹果,新鲜的猪肉,这都是商品啊!它们都是农民和商贩们付出了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为的就是拿到市场上来交换,换成钱。
而钱呢,就是货币,它能让我们买到我们需要的各种商品。
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苹果。
我挑了几个又大又红的,问老板多少钱一斤。
老板说五块钱一斤。
我心里一盘算,觉得价格还合适,就买了两斤。
我掏出十块钱递给老板,老板把苹果递给我,这一交易就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苹果是商品,十块钱就是货币,它们完成了一次简单的交换。
还有啊,马克思在书中讲到了剩余价值。
这可真是个让人深思的概念。
我想到了我表哥的工厂。
表哥开了个小服装厂,雇了一些工人干活。
工人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生产出一件件漂亮的衣服。
可他们拿到的工资,只是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被表哥作为老板给赚走了,这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我记得有一次去表哥的工厂玩,看到工人们在车间里忙碌着,缝纫机“哒哒哒”地响个不停。
他们的脸上满是汗水,可手却一刻也不停歇。
我问表哥:“这些工人这么辛苦,你给他们开的工资高不高啊?”表哥笑了笑,没说话。
我心里就明白了,表哥肯定是从他们的劳动中赚取了不少剩余价值。
再说说资本的积累吧。
马克思说资本的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读《资本论》,这可真是一场独特的思想之旅。
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担心自己会被那些复杂的经济概念和理论给绕晕,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却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就说商品这个概念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品无处不在。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
但在《资本论》里,商品可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
它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和规律。
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对吧?但仔细想想,可不是那么回事。
比如说,我特别喜欢吃巧克力。
那巧克力就是一个商品。
它能满足我对甜食的渴望,给我带来快乐。
可这巧克力是怎么来的呢?它从可可豆的种植、采摘,到加工、包装、运输,再到摆在超市的货架上被我买到,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环节啊!种植可可豆的农民们,他们在炎热的气候下辛勤劳作,就为了收获那些小小的可可豆。
然后,工厂把可可豆加工成巧克力,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着,保证每一块巧克力的质量和口感。
再然后,运输司机们把巧克力运送到各个超市,销售人员把它们摆上货架,等待着像我这样的顾客来购买。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劳动,涉及到价值的创造和转移。
而商品的价格,并不是随意定的,它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生产巧克力的效率提高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巧克力的价格可能就会下降;反之,如果生产变得困难,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价格就可能上涨。
再说说货币吧。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钱,可很少去想钱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资本论》里,货币的出现也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想象一下古代的以物换物。
你有一只羊,想换一件衣服。
可拥有衣服的人不一定需要你的羊,这得多麻烦啊!于是,货币就应运而生了。
它作为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让交易变得简单了许多。
但货币可不只是方便了交易这么简单。
它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比如说,有了货币,人们就开始追求更多的货币,这就催生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资本论读书笔记_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
Whoever you admire most in your heart, don't have to become that person, but use that person's spirit and methods to become yourself.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资本论读书笔记_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精选资本论读书笔记 (一)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就纯粹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概念、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资本论节选读书笔记3篇
资本论节选读书笔记3篇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专业学习基本架构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虽然它也能自圆其说,但也有其缺陷。
政治经济学曾经是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学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其内容和思想逐渐被西方经济学代替。
遗憾的是,《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渐渐被排除出大学的教学内容之中。
而重读这一本经典著作,则可以帮助我扩展经济学的视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利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尝试解释新时代的经济现象并和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
比如,关于“钱生钱”这一经济现象,例如股票投资或者银行存款等经济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它把这一现象归纳为“货币的时间效应”或“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经济学概念。
它表现为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边际效用、消费倾向等因素。
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力决定,而货币则是商品的一种价格标准,同时也执行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货币是不能自我增值的。
显而易见,两种理论在这一经济学概念的表述上出了冲突。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存有自我变现的属性;而政治经济学驳斥了这一概念。
该如何表述这两种思维的冲突呢。
在对《资本论》的进一步自学和研究中,我辨认出它对西方经济学的很多问题早已种下了伏笔。
即使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发生远远晚于《资本论》的构成,但它依然可以对这一新生事物展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表述。
当然,这须要推论和概括。
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既然货币是劳动所创造出的商品的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当然不能自我增值。
但资本的运动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而货币可以被转化为资本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后,新的商品便产生了。
商品被售卖后,实现价值和价格增值。
诚然,由于没有新的劳动,资本购买与商品售卖不会产生新的价值,只有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时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因此货币的时间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出的。
资本论读书笔记心得(精品8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心得(精品8篇)资本论读书笔记心得篇1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并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很多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我的见解。
可是鉴于本人本事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一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必须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经过必须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很多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
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可是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终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
资本论的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5篇
资本论的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5篇资本论的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篇1】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读书笔记资本论
读书笔记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读完这部著作,让我对社会经济的运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开始分析,逐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则决定了商品的这两种属性。
这一理论让我明白了商品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其外在的物理属性,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而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一工资。
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
这种剥削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的不平等。
资本的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然而,随着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增加,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从而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失业现象;另一方面,资本的积累也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激化,最终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的商品积压,生产锐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只能暂时缓解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让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清晰的认识。
同时,这部著作也让我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更深的思考。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
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通用18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通用18篇)资本论读书心得笔记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选读部分:第二卷第十章至第十五章资本论第二卷总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一卷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流通中的表现及其运动规律,它是第一卷的继续和补充,又是第三卷的基础,构成一、三两卷的桥梁和纽带。
在这一卷中,我重点阅读了第十章到第十六章的部分,其中,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主要是评述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研究周转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第十五章则研究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下面就按照章节顺序具体介绍每一种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的精彩语句。
在第十章中,介绍的是重农学派的魁奈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魁奈把生产资本分为"原预付"和"年预付"资本,以价值转移方式作为划分标准,他正确地把这种区别说成是生产资本即并入直接生产过程的资本内部的区别。
然而,这种理论还是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只承认农业劳动是生产劳动,农业生产资本才有此划分。
在第十一章中,介绍的是李嘉图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提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只是为了说明价值规律的例外,即工资率影响价格的各种情况,此外,李嘉图还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分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分相混淆。
在第十二章中,研究的是生产时间中劳动期间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将劳动期间定义为由许多依次进行、互相连接的工作日构成的工作日。
其中,马克思指出生产行为持续时间的差别,不仅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发生,而且在同一个生产部门内也会发生,因为所要提供的产品的规模有大有小。
劳动期间的长短由产品的性质、规模和生产技术条件决定。
他重点说明了劳动期间对资本周转和资本预付量的影响:(1)劳动期间的差别必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2)劳动期间的差别在生产过程中断和受到扰乱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同后果;(3)劳动期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流动资本的预付量。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要加速资本周转必须缩短劳动时间,而劳动期间的缩短通常和在这一较短时间内预付的资本的增加联系在一起,这样,预付资本的量就随着预付时间的缩短而增加。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31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31篇)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
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
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第一篇:《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们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5月期间写出了第一部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资本论》的第一稿,此后他写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的第三稿。
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了《资本论》的第二,第三卷。
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资本论》总共分三卷,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它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
第一篇,分析商品和货币,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篇至第六篇,分析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阐明了资本积累理论。
上述第一部分是研究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三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直接产生过程,其中,前者是研究单独的、孤立的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研究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是恩格斯1885年写的,说明遗稿情况和《资本论》第二卷的编辑出版过程,同时驳斥了对马克思的种种指责并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特点。
在《资本论》的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资本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比第一卷单纯分析的资本直接生产过程,进一步具体化。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笔记五篇
Some things, slowly forgetting, may not be relief.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笔记五篇《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之后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此刻不必须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证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必须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
”在这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务必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好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处。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那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书笔记1《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物教的性质
马克思在第一章的后半部分引入了 “商品拜物教” 的概念, 我没有读这一章以外的内容, 因而在这里无非只是妄加揣测:这个概念的引入一定是为了后面揭示“剩余价值”的概念做 准备的。 只有在这种商品拜物教的神秘色彩下人们逐渐对未知的商品产生了一些潜意识里的 恐惧,进而对风险有了相应的回避的心理, “剩余价值”的占有者才会有机可乘。资本家正 是基于对资本的占有以及对于人们这种对于“未知”的规避心里,才得以完成他们的剥削。 马克思在第一章中也有过一段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盛赞——他称他在他的社会形态的基 础上很好的理解了经济社会的一些问题, 但是由于受困于奴隶社会自身的性质所限, 他无法 看到价值的本质,因而无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想马克思自己也会清楚的知道: 由于受困于他自己的时代所限, 也会有许多新的事物 是他所未知的——早在他出生的一个世纪以前股票已经在阿姆斯特丹出现, 可是今天各式各 样的通过内幕信息操盘的股票类经济犯罪一定是马克思所未曾预见的; 他也不会理解在我们 今天的社会里药家鑫杀人之后不喊一声“我爸是李刚”是个多么明智的举措。 我们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 集中点在于对于资本的大量占有以及由此所进行的剥削。 可 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们在对于资本的高度关注的同时, 更无法回避的是对于信息
的关注——信息与包含着各种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商品一样, 也是这个经济社会得以运转的必 不可少的部分。 与至少可以依托于商品而存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的是, 信息是一个极度难于量化流 通、 极度难于进行交易的部分。 然而他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又是那么的显著——人们 已经逐渐开始知道自己是如何被资本家通过资本占有的方式剥削, 却根本难于理解相对于资 本而言更加集中、更被垄断的信息是如何来剥削自己的。信息经常被人们忽视而单向流通, 最终汇聚到极少数人的手中并由他们借此完成对资本的合理的支配。 人们会抗议说, 我们要 平等,我们要涨工资,可很少有人会说: “把信息公开。 ”
总结
通过第一章的阅读我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商品和货币的价值方面的内容, 但是也许是受 限于自身水平的问题, 其中很多的东西我认为用简单的方程或者方程组就能够很简洁明了的 阐述清楚,并不能从大篇幅的阐述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是我需要加强的部分。
劳动
当我们抛开商品量的差别, 仅仅关注它本身的价值, 会发现每一个商品背后的劳动虽然 表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就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也就是是三磷酸腺苷(动物生存所必需的 能量储存物质,生物体能量来自于 ATP==>AMP+E)的消耗。所以简单平均劳动虽然是在不 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性质, 但在一定社会里是一定的。 而复杂劳动实 际上就是简单平均劳动的叠加。因此也就是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和质。 这也就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简单劳动的量形成了商品的交换价值, 其质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 值。
相对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似乎即是用商品 B 来表示商品 A 的价值。但是 AB 的作用是不同的,B 作 为一个能与 A 交换的东西来体现出了 A 的价值, 体现的是 A 的价值。 由于 AB 是不同的商品, 所以只有在 B 作为价值时才能与 A 作为等值的东西。如丁酸和甲酸丙酯,只有当二者同时 以分子式来表示,才能会说这两个物质等价,但实际上,由于官能团(羧基和酯基)不同, 其理化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而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以劳动的量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基准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因为 ATP 完全不能进行计算和测量,所以我们只能用其他的商品来进行衡量,这种其他的商品即 起的价值形式的作用。正如世界上存在的任何规律一样,绝对的量很难测得,只有相对的量 才更具有测量和计算价值。 当价值量发生了变化,这种相对的价值便也会发生改变。当等式一方商品价值不变,另 一方由于技术、 资源、 人工等方面的原因价值发生改变, 其系数必然会发生改变, 反之亦然。 正如 6=2x3,如果将 3 变成了 1,之前的系数 2 自然应该变成了 6。 这一部分的阅读可能是由于自身阅读的浅薄, 感觉很长篇幅的书写, 不过是在阐述一个 可以用简单的方程组就能表示的问题,即 a 3c, b 6c. b 2a ,如果 C 变成了其他, c 前系数会不会变之类的问题。
货币
通过等价形式(其实就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等式体现其无差别的劳动) ,人类社会出现了 以物易物的交易。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商品来作为衡量其它商品 价值的角色。金作为商品存在很久,人们发现它的价值较为稳定,理化性质较稳定,以其作 为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从而使得交易的形式发生改变。 而其他货币的出现也 基本都是这个规律。
《资本论》选读 读书笔记第二篇
第一章 商品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试图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解释我们所面对(至少是资本主义 社会里所存在的)经济存在模式。通过略读,有一些感悟。
商品价值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的二重性,简而言之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 。如何理解呢?使用价 值在概念上来讲是商品的有用性。电脑、食品都如此,因为其能发挥某方面的作用而存在的 价值。文中用铁、小麦、金刚石等举例,来阐述使用价值的来源: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 商品遍布存在。 所以广而推知, 只要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实体的东西, 似乎都是有使用价值的, 只是这种使用价值高低的区别和能否被人类使用。 如果说不能被人使用便没有使用价值, 感 觉会有一点唯心的色彩。所以,使用价值便是商品在质上的差别。而交换价值在概念上是一 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 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关于此,我们首先可以先 理解“比例和关系” 。在微观经济学中学到过必要劳动时间。既然是无差别的,便是可以进行衡量的,并且是可以抽象 出来用同样的符号来进行计算的东西,也就是量化的来看待。这一点很好理解,正如同方程 组 a 3c, b 6c. b 2a ,通过其价值量的不同,可以实现商品之间以某种比例来进行 交易。也可以说这是交易的基础,无论是以物易物,还是以币易物,都是以其价值量作为基 础来进行的。然后比例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又不同,这也很好理解。每个人类聚落距 离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的距离、使用难度、生产工艺是不同的,也就是必要的劳动时间是不尽 相同的,甚至由于国别的不同,关税交易税的不同也能影响到其内在价值。就像我们不能要 求同样的大米,东南亚的价格和国内的价值一模一样;同样一吨电煤,在日本和中国价值一 模一样;同样一部手机,在非洲和美国价值一模一样。这很好理解,地点的区位优势不同, 同样商品的价值肯定是不同的。 至于时间就更容易明白, 明朝一吨钢铁由于开采和锻造的工 艺落后,价值斐然;现在的一吨钢铁,价值肯定是比明朝要低很多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减少了。 通过“二重性”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从古至今,交易是 一直存在的,在交易的过程中,人们赋予了一些商品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 却被淡化——货币和以他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