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意识形态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分析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分析张蓉蓉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是意识形态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其关系着国家能否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引领社会思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当下的媒体一改从前的单一性特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由此出现了融媒体的概念。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融媒体的概念及特征出发,对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析,同时以期能够提出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路径一、融媒体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融媒体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为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最早提出。
他认为融媒体是“各种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
国内关于融媒体概念比较普遍的界定是“媒体融合”,认为融媒体是将不同媒体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型媒体,是媒体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
综合来看,融媒体确是衍发于媒体融合。
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以新的传播和运作模式为基础,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整合二者资源,达到深入融合,从而形成传播合力。
融媒体不仅拓宽了传播渠道,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增加了受众人数,提高了受众粘性,从而实现了1+1>2的传播效果。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发展,当下媒体传播已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体间深入融合。
融媒体打破了不同传播媒体间的界限,其以传统媒体为基础,大力整合新媒体资源,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影响力和运行机制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及时以及传播受众广泛等优势,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大大增加了传播力量和传播效果。
另外,融媒体虽然融合传统媒体与媒体,但其主要的传播阵地仍然是网络,加之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以及网络对不同主体之间平等沟通交流需求的满足。
传媒性质
• C、市场上的媒介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 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物质载体承载文化 内容(特殊符号与信息),受众对其消费 不是一种物质消费,受众消费的是其文化 内容,即接受信息和娱乐,是一种精神消 费,从而有可能对受众的思想意识产生影 响,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最终可能对 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媒介产品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 道德品质和社会风气
• 在我国,一直认为新闻媒介是上层建筑, 1992年以后,逐渐认识并பைடு நூலகம்认其经济 属性。现在我国对新闻媒体的管理采取的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政策,就是这种 认识的体现。 •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指在保证党 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 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
正确的价值取向永远不能背弃, 有责任感才会赢得公信力。
• 2003年1月18日,在柬发行量很大、影响力也很大的《吴哥之光》报道说, 泰国女影星素瓦南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面对一位柬记者何时到柬访问演出的 提问时,回答说:“如果吴哥窟归还给泰国,我就会到柬演出。”报道甫出, 就被柬多家传媒转载,即时被大肆渲染成泰国政府的言论。 • 在这股言论影响下的青年人高呼反对泰国的口号首先进行游行示威。后来, 人群渐渐失控。约50名柬青年翻过泰国驻柬大使馆的大门,破口大骂泰国 人,同时用石头砸破大使馆的窗玻璃,最后纵火焚烧使馆大楼。示威行动一 直延续到了30日中午,找不到泰国人的示威人群的行为越发偏激,并发展 为暴乱。他们放火烧毁街上的汽车,攻击泰国驻柬埔寨的其他官方机构和商 业目标。泰国在柬公司的建筑、工厂被人群肆意破坏、抢掠,损失严重。骚 乱发生后,泰国立时作出了激烈的反应。大约有800名泰国民众聚集在柬使 馆,抗议柬民众践踏泰国国王的画像。泰国出动了大量的防暴警察…… • 后经过特别委员会的调查,刊载泰国女星未经证实言论的《吴哥之光》总编 辑占瓦塔承认,该报日前刊登的泰国著名女演员的煽动性故事没有经过独立 查证,是三名身份不明的男子提供的消息来源。这则虚假消息差点使两国发 生战争,最后虽然和解了,但柬埔寨无条件赔偿给泰国4000多万美元,使 这个贫穷的国家的经济雪上加霜……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传播学理论)历年真题试卷汇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传播学理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简答题 2. 论述题 3. 名词解释题1.简述拉斯韦尔与默顿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
(北大2018年研;中央民大2018年研)正确答案:(1)拉斯韦尔的“传播的三功能说”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拉斯韦尔。
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嘹望哨”的作用。
②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2)默顿的传播功能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种功能: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它的公开性。
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
媒介的演替与人的“主体性”递归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及审思
媒介的演替与人的“主体性”递归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及审思一、概述在当代文化与哲学的广阔视域下,探讨媒介的演替及其对人的“主体性”影响,无疑触及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个体存在本质的关键节点。
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作为媒介理论的先锋学者,其媒介本体论思想为我们剖析这一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
基特勒的核心观点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形构社会现实、塑造认知模式与主体性的强有力力量。
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内涵,特别是他如何阐述媒介技术从口头传播、书写、印刷到电子与数字媒体的演进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如何被不断地重构与递归。
基特勒的理论突破了传统人文学科中人的主体性自治神话,揭示出主体性是在与不断变迁的媒介环境的互动中被动态地构建和再生产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将审视媒介演替的技术史维度,更将批判性地探讨这一进程如何影响人类感知、思维习惯乃至整个文化生产与接受模式。
通过分析基特勒的洞见,本文力图展现一个由媒介技术深刻嵌入并不断演化的人类主体性图景,进而为理解当下数字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一个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简要介绍媒介的发展历程和人的“主体性”概念在探讨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媒介的发展历程和人的“主体性”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媒介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口头传统到书写、印刷、电子媒介,再到今天的数字网络时代,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深刻影响了人类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社会结构。
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媒介技术的演进逻辑,而且反映了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人的“主体性”概念,源于哲学领域,涉及个体意识、自我认知、自主决策等方面。
在媒介理论中,人的“主体性”通常与个体如何通过媒介表达自我、构建身份和参与社会互动相关联。
随着媒介技术的演变,人的“主体性”表达和实现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在口头传统中,个体通过直接的语言交流构建社会关系和自我认同而在数字网络时代,个体通过网络平台的多媒体表达和社交互动来塑造自我形象和参与公共讨论。
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观点
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观点1. 刘易斯•芒福德和雅克•艾吕尔——媒介环境学派先驱和奠基人刘易斯•芒福德指出技术的起源是早期人类心理能量冗余的结果,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机体的延伸。
他勾勒了技术与人关系演变的过程:早期技术本以生活为中心,且与文化和谐共生,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所带来的进步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
追求效率、追求数量成为终极目的。
雅克•艾吕尔他认为技术具有某种外在独立性,而这种性质是人无法控制和干涉的。
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环境,并代替了旧的环境。
他的技术环境论影响了整个媒介环境学派,并逐渐演变成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理论:媒介环境论。
2.哈罗德•伊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伊尼斯认为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偏向,不同的文明亦有时间的或空间的偏向,而单一偏向的文明隐藏着或此或彼的危机。
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不仅包括媒介的时空偏向,还包涵了媒介的集中化或非集中化偏向。
这一偏向理论影响了麦克卢汉及后继的媒介环境学者,成为媒介环境学的核心理论命题之一。
麦克卢汉提出了“media ecology”这一名称,成为媒介环境学派影响最大的学者。
麦氏的媒介理论丰富深厚,他继承了芒福德的技术观点,指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他受伊尼斯的影响和启发,提出了媒介的感官偏向和冷热偏向。
提出了媒介环境的三层含义:媒介本身是环境的一部分;媒介会创造新的环境,改变旧的媒介环境,重塑环境;媒介环境具有隐匿性,媒介变迁之际是最容易识别新旧环境的时机。
3. 尼尔•波斯曼和沃尔特•翁——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波斯曼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的意识形态偏向等观点,并分析了电子媒介对印刷文化和理性思维的冲击。
他定义了媒介环境学,指明了媒介环境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衡量新媒介是否人性化的标准和三种平衡理论,践行了生态学的和谐共生、平衡理念。
4.保罗•莱文森和约书亚•梅罗维茨——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莱文森持有技术乐观主义论,提出了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和补偿性理论,将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如何做好媒体融合,推进意识形态工作
管理方略MODERNENTERPRISE CULTURE1132019.9MEC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便捷、易获取等优势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信息获取的认识。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做好两者的深度融合,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是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一个艰难、严峻的问题。
这就要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取其精华,针对传播的信息内容,选择适当的传播途径,更好地为意识形态工作服务。
一、新媒体的发展优势(一)即时性:以前一张报纸或者一个电视节目播出之前都要经过很多程序、很多环节,虽然一些通讯和新闻的即时性能得到发挥,但相较于新媒体还是会落后很多。
微信、微博、抖音、快闪等新兴媒体,都可以第一时间传播,极大简化了信息的采集、编辑、发布交流的环节,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便捷。
(二)共享性:网络连接的信息不受空间、地点限制的,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更宽广,受众人员更多,很多人发布的信息就是为了和大家共享,让更多的人看到信息,所开发出来的转发、分享等功能也旨在信息的共享。
(三)交互性:新兴媒体为人们表达自我的观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想法和需要,并反馈给媒体,还可以进行微博互动、论坛留言等。
诸如“十九大精神”学习这个主题,微信、微博都可以跟帖、交流,新兴媒体还可以设置在线答题、有奖竞猜等环节,以达到学习提升目的,实现媒体和接受者之间的沟通。
(四)多元性:多元性在于内容丰富及信息的发布主体、接受主体的多元性。
现在几乎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只要网站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海量的发布信息,人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权利和机会。
二、传统媒体的发展优势首先,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容忽视。
传统媒体对党的政策、方针、思想等的解读,往往是精准无误,在中心思想上也是高度精确的,并且传统媒体也将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其次,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也是必须重视的。
传统媒体发展的路程就是从庞杂到专业,从粗糙到精细的一个发展过程。
麦克卢汉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是相当著名的,即媒介即讯息;媒介冷热论;媒介延伸论。
同时,麦克卢汉还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评价:麦克卢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他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发,他的“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
片面性: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从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其他相关的复杂因素。
2.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
3.麦克卢汉倡导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
他想通过传播媒介来追踪人类文化的发展,但他的历史学却缺乏“真正的人民”。
提示:三言两语是很难概括麦克卢汉理论的功过得失的,推荐阅读《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学说。
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
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来看来,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他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媒介即人类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类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例如广播是人类听觉的延伸。
教科书上批判他说这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一种解释是说按照媒介传达信息的清晰度来评论其“冷”“热”。
清晰度高不需要人们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即使是“热媒介”,反之则是“冷媒介”。
鉴于人们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的不同,这种冷与热的区分是很难展开的,也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媒介即意识形态_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
[收稿日期]2000-06-11[作者简介]11邵培仁(1953-),江苏淮安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传播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学研究;21李梁(1976-),男,江西九江人,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邵培仁,李 梁(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他们在传播学上的贡献国内却鲜见评介和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
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通过传播上的操纵和欺骗,大众媒介不仅极为有效地清除了社会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统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终造就单向度的人和社会。
虽然这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批判,但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批判研究;意识形态;大众媒介[中图分类号] G 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 (2001)01-0102-08Media Is Ideology :The Frank furt Idea of Media Domination———Studing for the Media Dominating Theory of Frank furt SchoolSH AO Pei 2ren ,LI Liang(Department o 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China )Abstract :The Frank furt School has been recognized for their studies in philos ophy ,s 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psychology.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theories has not ,however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from the Chinese scholars.F ocusing on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dia domination ,the Frank furt School holds that mass media in a developed industrial s ociety has become anideology that functions as a legal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s overeignty.When manipulated ,mass media may help create a m ono -di 2mensional s ociety through effectively eliminating not only negative ideas on existing s 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s but als o potential ad 2verse family in fluences on the y ounger generation.Although this is a criticism of the media in the capitalist s ociety ,it is well w orth ourreflection.K ey w ords :the Frank furt School ;criticism of communication ;ideology ;mass media一在西方学术史上,“传播批判研究不是特指某一体系分明的研究派别,而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主张”[1]。
媒介帝国主义与意识形态效果
本主义意识形态影 响。因此, 第三世界国家应有选择 地 引进传播科技, 并采 用相应 的措施 ,抵抗资本主义 文化侵略 。在他后来不 断深入的批判性研究 中,席 勒 更 多的是 以国家主权 为核心 , 沿袭 “ 附理论 ”的 依 结构 模式, 以西 方资本主义的跨 国公司为分析对象 , “ 监视、 勾勒 资本主义 的这个扩散过程 以及资本主义为 达此 目的所采用 的日新 月异 之策略 ” 3 勒作为批判 。席 学派 的学者 , 的 “ 他 媒介帝国主义” 理论是在政治经济
维普资讯
新 闻知识 (0 6 0 ) 2 0 .3
・研 究 生 论 文 专 页 ・
与
吴 婷
“ 介 帝 国主 义 ” 理论 衍 生 于 “ 播 与 国家 发 媒 传 展 ”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是 7 年代 以来西方传 0 播 学批 判性研 究 的产 物 关于 “ 介帝 国主 义 ” 的 媒 理论 ,早期学 者们从政治、经济等制度 语境 下进行研 究:至上 个世 纪 9 0年代 ,汤林森 的 《 文化帝 国主义 》
这 时, 勃然 兴起 的有 关 “ 播与 国家发展 ” 问题 的 传 研究 , 成为传播 学研 究突破 的一个重要领域 。“ 媒介
帝 国主义 ”理论 即衍 生于 “ 播与 国家 发展 ”理 论 传 的演变与发展 过程中, 是这 个时期西方传 播学批判性 思维 的产 物 。1“ 媒介 帝 国主 义 ”这一概 念 是西方 文
部分 。发展 中国家使用西方 的传播科技 时, 就受到资
媒介在文化领 域的决定性作用 以及西方媒介 的霸权地 位所 意味 的文 化支配 。随着文化语境 的引入,研究者 们 从 媒介 文本 与传播 效 果的 维度 考察 “ 介帝 国主 媒 义” 。本文将 通 过 比较 几种 “ 介帝 国 主义 ”理论 , 媒 分 析 “ 介 帝 国主 义 ”理 论 的变 化 。 媒
[整理版]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同时也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与伪意识”。
(这种看法揭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建构和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不存在真实或虚假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1)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背景)“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的。
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的职责就是要科学地分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批判对观念的神秘主义理解。
然而,托拉西在其《意识形态的要素》中却体现出一种实证主义的非批判倾向。
据俞吾金教授的观点,这部著作,“至少是作为这部著作的第四、第五篇的‘意识及其作用’本身是从属于国民经济学的,因而也是对真实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歪曲和神秘化”。
于是,意识形态的含义就逐渐出现了逆转,意识形态被指认为粉饰现存、掩盖真实的观念和思想。
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对普鲁士政府书报检查令的批判,通过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认识到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虚伪性和隐蔽性,意识到这些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他开始认为,这种具有虚伪性和隐蔽性的统治阶级思想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与国家机器一起发挥维护社会、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功能。
他开始以自己在托拉西的基础上创制的Ideologie(意识形态)来指认这种思想观念。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主要由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不从事劳动,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
简言之,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靠剥削无产者而获得统治地位。
于是,不劳动的人掌握了上层建筑的观念、价值和信仰。
阶级身份、政党、社会利益都是根据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占有、控制和利益所得在社会组织层面得以建立。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本身可以用“堂芜特大”来形容,本身很杂,无论从其思想来源还是从其研究者(艾吕尔本身是神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其他的媒介环境学人也有从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领域涉足媒介环境学领域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杂家”、大家)来说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媒介环境学受芒福德、苏珊·朗格等的启发,在技术、符号等思想的基础上把传播研究的对象直接指向媒介/技术本身,也即是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即讯息”,这就扭转了北美传播学研究领域一向重视媒介/技术内容的倾向。他曾经说“媒介内容就像是强盗入门时身上携带的鲜美的肉,而狗却只注意肉,却忽略了强盗本身。”这句格言很发人深省,面对媒介/技术人类有时候是不是就像那个注意力涣散的狗呢?不得而知,因为出于尊严和一些片面的事实,肯定有人会反对。
下面还要补充的是,媒介环境学派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关注的焦点不同,所以相应的形成了三种不同倾向的理论。即,软媒介/技术论、硬媒介/技术论和媒介/技术与文化共生论。这三种阐释体系已经把媒介环境学这一宏观理论的形而上部分的探讨完成了,不管以前的媒介环境学人还是以后的擎旗者,也无论从什么专业背景来讨论,都离不开这三个方向。
3、媒介/技术与文化的共生论是以林文刚为代表的第三代媒介环境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媒介/技术由人所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在历史时期内,媒介曾借助少数的人征服多数的人,但是人类一旦惊醒,媒介/技术又从无例外的从属于人、臣服于人,所以人类文化和媒介/技术之间从没有谁彻底政府谁一说,所谓的“异化”也肯定会以人类的觉醒而结束。而且很明显,人类觉醒的时间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也不断的再缩短。人类从对自然的臣服中走出来用了上万年,从封疆的神权和皇权中走出来只用了上千年,而人类从对机器的依赖中走出来用了上百年,因此,由此我观之人类从对技术的崇拜中走出来会更短,只要我们警惕技术潜移默化的异化,我们就能在技术的异化中走出来。因此总体上来说,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与人类文化的博弈中未必给人类带来的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媒介环境学简答题
一、媒介环境学的内涵(名词解释、论述题常见考点)1、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公开提出,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
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
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
2、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它有3个互相联系的理论命题:(1)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媒介的物质属性结构和符号形式具有规定性的作用,对信息的编码、传输、解码、储存产生影响,对支撑这些传播过程的物质设备也产生影响;(2)传播媒介有偏向性:思想情感偏向,时空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上偏向,内容偏向,认识论偏向等,读者对伊尼斯的时空偏向论和麦克卢汉的感知偏向论已经比较熟悉;(3)传播技术对文化产生影响。
(注意:三个理论名词经常会单独拿出来考)二、媒介环境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在了解,有助于掌握媒介环境学的整体脉络,考试一般不会出题,但是知识性很强。
)1、媒介环境学的第一阶段:开创新思路这一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麦克卢汉、路易斯·福斯戴尔等,和先驱们相比,他们明确了媒介的定义,同时也更加专注于媒介与人关系的探讨,媒介环境学正式在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伊尼斯和麦克卢汉是多伦多学派闪耀的“双子星”,其思想观点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与讨论。
2、媒介环境学第二阶段:选取研究重点和第一阶段的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相比,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和詹姆斯·凯瑞均是选取了媒介环境学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阶段进行研究。
尼尔·波兹曼表达了对电子媒介的抗拒和对印刷时的留恋与推崇,而詹姆斯·凯瑞则是坚持主张把传播当文化进行研究。
什么叫做意识形态
什么叫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广泛被使用的、却常常令人感到困惑的词语。
它在不同的文化、政治和学术领域中被用来描述和解释各种不同的现象和现象相关的观念、信念和价值体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意识形态的定义、起源和影响,以增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定义意识形态是一套思想、观念和信念的综合体,通过它人们可以理解和解释世界。
它是一种特定社会群体内部的共享观点和价值观的框架,这些观点和价值观会影响个体的思考方式、判断力和行为。
意识形态通常围绕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组织。
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取决于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它可以是宗教、哲学、政治理论、意识形态体系、文化遗产或其他形式的集体观念。
尽管意识形态可能是理性的和基于科学的,但它也可以是基于信仰、偏见或政治动机的。
起源意识形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哲学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以及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阶级利益和社会结构的表达,并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与制度和权力有关。
在社会学领域,意识形态的研究开始于社会行动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
社会学家认识到了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对社会结构和行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它们在塑造社会秩序和冲突中的作用。
影响意识形态对个体和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它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1. 观念塑造意识形态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
它们可以影响个体对伦理、道德、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观点和信仰。
例如,宗教意识形态可以塑造个体对上帝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塑造个体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看法。
2. 价值判断意识形态也可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
它们可以指导人们对什么是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并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一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可能会影响其对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的重视程度。
3. 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塑造社会价值观和规范来影响社会结构。
媒介组织
媒介组织一、媒介组织及其地位1.定义: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2.对定义的理解: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媒介组织是经过认真筹划、充分准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
媒介组织的成立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定和社会大众的承认。
媒介组织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满足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
媒介组织成员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并以此谋生和养家。
媒介组织要开展活动、实现目标,必须合理地分化功能、协调行动、划清权限,形成媒介中特有的角色关系.媒介组织的行为讲究效率,强调时效,追求时间上的延续性互动关系的持续性.任何媒介组织都有至少一种以上的固定媒介用于专门的信息传播。
制订各种规章制度,以约束媒介组织成员的行为,为实现目标提供保证。
3.独特地位①公共事业单位公共事业是指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前提,以实现公众整体利益为目的,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或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组织、部门和公共企业。
一般所说公用事业包括电力、供水、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交通、通讯等。
②信息产业机构③社会机构二、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1.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①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其“媒介控制”理论主要体现在对“媒介的被控制”,“为何控制”以及“媒介控制什么”、“媒介如何控制”、“控制的后果”等问题的考察上。
②媒介的被控制:指国家对媒介的控制;媒介的控制:指媒介作为国家权力的一种舆论控制工具对社会的控制。
前者是国家对媒介的控制,后者是国家通过媒介对社会的控制。
国家对媒介的控制是对社会进行控制的前提,或者说媒介的控制不过是国家对社会整体实施控制的一个手段而已。
海德格尔论媒介
海德格尔论媒介爱德华·海德格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媒介理论的思想家。
出生于德国的他,以精神和意识分析为主要方向,注重媒介关系的双向性,认为媒介环境不单方面地影响创作者也在把影响传达给读者,把作者和读者放在一个独立的媒介场域中,即“中介场”。
海德格尔把媒介分为多种分类,比如说它可以被分为媒介的投射型、影像型、距离传递,抑或是联系技术。
由此,他提出了三种技术形态,即“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和“自主性” 。
从社会的角度上来看,社会形态的媒介是由社会原有势力管控的,它们是由社会力量组成的,具有宗教、道德、行政和政治等元素,比如出版媒体。
而文化形态代表得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媒介,海德格尔把它定义为有可能成为商品的可贩卖性媒介,也正是由于它们广泛出现,才能大环境下发挥它们的作用,到达千家万户,获得更多的读者,比如电影、电视和报刊。
最后,自主性的媒介是个人受众和编辑表达他们自身的意见的媒介,这类媒介有他们自己的活动场所,比如网络、博客和出版家。
海德格尔认为媒体具有“特殊的十足地位”,它将作者的观点传播到受众之中,并且它有可能传递意识形态或文化系统,从而影响公众的思维和行为。
此外,媒介还具有一种双重性,在一定程度上,媒介是对社会和文化的解释和叙述,这表明它具有“社会反射论”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它同样可以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这表明它具有“技术学”的作用。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关于媒介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媒介的双重性和它在社会解释中所发挥的作用上。
它具有社会反射论的功能,它可以传播或叙述,传播或记录这一社会解释,改变传播者和受众的思维行为,从而影响社会文化发展。
普通媒介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媒介学教程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
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具体版本,假设按照人教版的思路来理解这本书的基本框架。
二、内容摘要。
(一)媒介学的概念与范畴。
1. 媒介学的定义。
- 媒介学旨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中介因素。
它关注的是信息、文化内容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媒介在不同的社会、地域和群体之间进行传递的。
例如,在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丝绸、茶叶等商品在传播过程中携带了中国文化的信息,而西方的文化元素也随着贸易往来传入中国。
2. 范畴的界定。
- 媒介学的范畴涵盖了从物质媒介(如纸张、印刷术等)到非物质媒介(如语言、习俗等)的广泛领域。
物质媒介对文化传播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大规模印刷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
非物质媒介则更多地影响着文化传播的内涵和方式,不同的语言体系在翻译和交流过程中会对文化意义进行重新诠释。
(二)媒介的发展历程。
1. 早期媒介形式。
- 在人类社会早期,口头传播是主要的媒介形式。
人们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但也存在信息容易失真、传播范围有限等局限性。
例如,部落中的传说和故事就是通过口头传播代代相传的,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讲述者的记忆偏差或者主观添加而发生变化。
- 随着文字的出现,媒介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可以将信息固定下来,使得信息的保存和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
早期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如甲骨文)或者石头上,这些媒介虽然坚固但不易携带和大规模复制。
2. 印刷媒介的兴起。
- 印刷术的发明是媒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报纸等印刷品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
这不仅降低了书籍的成本,提高了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印刷媒介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兴的资产阶级能够通过印刷品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媒介说的名词解释
媒介说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我们经常会在新闻、杂志、电视等媒介中看到一些特定的名词。
这些名词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因此,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媒介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媒体的传播和表达方式。
1. 媒介首先,我们来解释媒介这个词。
媒介指的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或渠道,它可以是传媒设备、平台、网络等。
其目的是帮助传达信息,使信息能够被广泛传播和接收。
2. 比喻在媒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比喻的使用。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以便更生动地表达观点或深化理解。
比如,我们常听到“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这样的表述,它通过将社交媒体与高速公路作类比,以形象地表达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和速度。
3. 媒体再来解释媒体这个名词。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具体载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它是传递信息和观点的重要工具,能够触及人们的视觉、听觉和阅读等感官,对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4. 主流媒体主流媒体是指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传播能力的媒体机构,它可以影响公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主流媒体常常被认为是权威和可靠的信息来源,例如电视台、报纸等。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也逐渐崭露头角。
5. 新媒体新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传播信息的媒体形式。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方便和广泛。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即时互动和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
6. 公共媒体公共媒体是为公众服务的媒体机构,它的目标是提供公正、客观、准确的信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公共媒体的代表包括公共广播电视台、公共广播电台等。
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监督和调节的角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7. 媒介素养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媒介素养逐渐成为人们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新闻事业的性质
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负面影响 1、要有一个新闻法,以及与之配套的有关 法规。 2、要恪守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者的道 德规范 3、对新闻工作的进行普遍的人格教育和职 业操守教育 4、健全对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性 的监督机制
二、 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1.社会属性——社会文化事业 新闻事业的这种以传播新闻为主 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 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社会性 质和社会属性。
1新闻事业或媒介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同于国家机器和暴力机关不同于政治法律等机新闻事业以报道新闻反映和影响舆论从道义和精神方面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不具有行政和司法的强制力量它是批判的武器思想武器而不是武器的批判物质的武器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业的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的所共有 的基本特点; 特性指一类新闻媒介较之另一类新闻媒介 的基本特点; 个性指一家新闻媒介较之其他家新闻媒介 的基本特点。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法律政治制度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
新闻事业即新闻媒介作为人的精神交往活 动,只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由一定社 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经济基础。 这是认识新闻事业性质的重要的一步。但 深入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作为观念形态 的东西,新闻事业不同于法律和政治制度, 不能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只能属于上 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范畴。 其次,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 容的新闻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 构,载体又是有区别的,和上层建筑的其 他部门也是有区别的。
1、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 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四化 建设服务。 2、政治要求: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宣传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3、工作路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4、格局: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 存。 5、形成制性质: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6、运行模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因此,在宣 传报道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在经营上,各新闻 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媒介专业主义定义
媒介专业主义定义
媒介专业主义:
①媒介专业主义指的是媒介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它从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而来,成为媒介从业者所普遍认可的一套媒介理念。
其基本原则是建立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
媒介专业主义有利于确保新闻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有效功能的一种保障,从而也是新闻业赖以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立足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他们在传播学上的贡献在国内却鲜见评介和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
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通过传播上的操纵和欺骗,大众媒介不仅极为有效地清除了社会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统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终造就单向度的人和社会。
虽然这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批判,但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批判研究;意识形态;大众媒介在西方学术史上,“传播批判研究不是特指某一体系分明的研究派别,而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主张”[1]。
但是,在众多的流派中,法兰克福学派无疑是这类研究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而且也是对传播特别是对大众传播给予最多关注和研究的一个学派,其研究成果往往也是其它流派的理论源头。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中,有很多内容与传播有关,因为他们深信传播对获得生存是十分必要的。
该学派的学者本杰明(Walter Benjamin)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洛文塔尔(Leo Lowenthal)等,均在不同时期对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影和广播等)和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
这些研究成果,被传播研究的先驱之一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在《关于管理的和批判的传播研究》(1941)一文中,称之为最早的“传播批判研究”。
[2]这些传播批判研究,主要体现在作为媒介组织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两个方面,其论述涉及媒介、传播者、媒介产品、受众及传播体制等问题。
在对这些不同问题的研究中,对媒介及其控制的问题的研究在其整个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家通常不愿把传播与其他因素从它的整体系统中分离出来”[3],而更愿从整体上将自己的理论称为“批判理论”,并竭力与“实证理论”明确区分开来。
霍克海默就说过:批判理论不仅“关注现存的生活方式已经制定的目标,而且还关注人类及其所有潜能。
……它的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4]法伊(Brian Fay )在分析中指出,批判理论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方法对整体的现实的社会状况进行批判考察,以此来揭示通常隐藏在日常活动过程中的弊端和危害,进而实施变革、加以规范。
[5]波洛克和考克斯(Pollock and Cox)说道:我们“在准备塑造这个世界时阅读这个世界”,在揭示对立利益的冲突中寻找解决矛盾的方式。
[6]对此,亚力山大(Jeffery C.Alexander)认为:实证理论仅依赖于苍白的“技术理性”,而批判理论则依靠“批判理性”发挥作用;“实证理论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接受世界,不相信超越的可能性。
与此相反,批判理论把超越作为出发点,”主张按照理想模式来改变世界。
[7]因此,批判理论所持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甚至是抗拒现实的立场和态度,并“有一种希望受挫和遭遇困难的意识,......不信任‘中间路线’的思想或话语的‘整体化’模式”[6],但关心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关心各种社会的文化的甚至心理的冲突,试图以一种现世乌托邦来纠正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不公正现象。
同样,在传播批判研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想要做的,也是试图在阅读、审视、评判媒介产业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分析揭示“病态的”、“畸形的”西方社会的本质和对立力量间的潜在斗争,以及将媒介塑造成意识形态工具的合法化社会基础,并为他们重建理想化的媒介图式提供证据。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媒介的被控制”,即“谁控制着媒介”、“为何控制”以及“媒介控制什么”、“媒介如何控制”、“控制的后果”等问题的考察上。
媒介的被控制,是指国家对媒介的控制;媒介的控制,指的是媒介作为国家权力的一种舆论控制工具对社会的控制。
前者是国家对媒介的控制,后者是国家通过媒介对社会的控制。
国家对媒介的控制是对社会进行控制的前提,或者说媒介的控制不过是国家对社会整体实施控制的一个手段而已。
因此,“国家干预”理论也就成了法兰克福学派媒介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研究起点。
从3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在研究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时,就开始了对国家的考察。
战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根据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法兰克福学派的国家理论大体上可以据此分为两种,即前一时期的激进的国家理论和后一时期的现实的国家理论。
激进的国家理论以霍克海默和波洛克为代表。
他们认为,自从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后,也许它存在着成为民主国家的可能性,但就其现实的种种形态而言,它是地地道道的“独裁主义”国家。
这种独裁主义国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整个组织的恐怖统治”,以及通过满足国民一定程度的需要而使其“自愿服从”的高超伎俩。
无论是法西斯专政的德国和斯大林极权统治下的苏联,还是罗斯福治理下的美国,都是独裁主义国家。
这种看法明显地反映了理论家们对社会的绝望心态,深深打上他们苦难经历的烙印。
如果说他们的激进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其理论也不可避免地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影响到它的客观性。
战后,在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中,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形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进而提出了显然更为客观的现实的国家理论。
在马尔库塞眼里,独裁主义国家“有组织的恐怖”已不复存在,并已转变为“福利国家”,即它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其生活更为舒适和安逸来对其进行全面控制。
换言之,随着硬性控制的消失,软性控制开始勃兴。
哈贝马斯则进一步提出“现代国家”的概念。
他认为,“现代国家”最明显的发展趋势是“国家干预活动”的增强。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持续调整,使国家和经济日益混合在一起,因而这种国家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职能。
哈氏进一步指出,这种管理并非一种单纯的维持,而是一种主动的有明确意图的塑造。
综观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两个时期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国家理论发展迅速,其观点也各不相同,对于国家控制的性质和方式也有不同的描述,但他们都认为国家对社会的完全控制是确凿无疑的。
因此,独裁主义国家也好,福利国家和现代国家也好,它们对社会的控制只有方式的不同,功能和效果则是完全一致的。
换句话说,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在任何国家类型中都是存在的。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权力对媒介的控制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就曾以斩钉截铁的语气说过:“广播系统是一种私人的企业,但是它已经代表了整个国家权力,……切斯特农场不过是国家的烟草供给地,而无线电广播则是国家的话筒”。
[8]毫无疑问,诸如广播、电影等大众媒介是完全受国家权力控制的。
它的功能即是在国家控制下发挥的功能,它的力量就是国家的力量。
马尔库塞曾驳斥“信息和娱乐媒介”论:“人们真地能将作为信息和娱乐工具的大众媒介同作为操纵和灌输力量的大众媒介区别开来吗”?必须记住,大众媒介乍看是一种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工具,但实质上不发挥思想引导、政治控制等功能的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
[9]大众媒介即使作为传播信息和娱乐群众的过程,它也是国家权力对群众进行灌输和操纵的过程。
说到底,大众媒介是国家的“话筒”,是权力的工具,它的运作过程是受国家控制与操纵的。
三在激进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人士眼中,媒介不仅国家的“话筒”、权力的工具,它还是被国家加以利用的维护意识形态、传递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甚至它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职能,维护着国家统治的合法性。
“意识形态”作为传播批判理论的重要术语,它源于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Destuttde Tracy)的著作,被其看作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10]。
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是指由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力量维持的一套骗人的思想,而科学则必须用来发现真理并战胜虚妄的意识形态。
[3]恩格斯在给梅林的一封信中就写道:“意识形态是由所谓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11]。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在批判意义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念,认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一切意识形态的普遍特性,如阿多诺即认为“意识形态不真实,是虚假意识,是慌言”。
[12]弗洛姆则认为“就这些合理化了的意识形态具有掩盖社会和政治活动的真正动机而言,这些意识形态又是慌言”。
[13]法兰克福学派指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其作用在于维护国家权力的统治。
因此,意识形态已成为维持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
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对这种意识形态进行彻底的批判。
他们表示,批判理论就是要“具有意识形态批判的形式”。
[14]意识形态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有研究者认为“说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乃是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也不为过”。
[15]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主要体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批判。
相对于对国家对媒介的控制的关注.他们主要更多地将其理论目光聚焦在媒介对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上。
他们眼中的意识形态控制有两种意义:一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维护意识形态;二是作为意识形态,维护国家统治。
按照韦伯(Marx Webber)的说法,资本主义活动的组织方式是“自由劳动之理性”,亦即“工具理性”,资本主义一切活动无不浸润着这种工具理性。
韦伯将工具理性向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过程,称之为“合理化”过程。
[16]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指出,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流水线上的劳动者成了“一部机器”,甚至成了“机器的一部分”,“成了流水线上的一个原子”。
这种“合理化”进程和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它鲜明地体现在交往和沟通的技术化??作为沟通手段的大众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中。
这意味着传播媒介的“工具化”,即工具活动的标准渗透到媒介的运作之中。
那么,这种工具化的目标又指向何处、体现在何处呢?马尔库塞说:“在韦伯所说的合理化中,要实现的不是合理性本身,而是以合理性的名义实现没有得到承认的政治统治的既定形式”[17],即使政治统治得到承认,也就是使政治统治“合法化”,以维持既定统治的持续存在。
显而易见,媒介的工具化无非是充当维持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工具。
所谓合法化,哈贝马斯认为,是指一种政治秩序被人们当作正义的存在物而加以认可和承认。
因而统治的合法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媒介的工具作用就在于充当维护意识形态的工具。
[18]对于媒介工具化的具体体现,用霍克海默的一句话来描述再也准确不过了:“通过大众媒介以及其他影响方式来形成人们的思想和感情,通过对表达思想客体以及对客体的思想方式上对能够提供丰富信息的建议和操作进行有效控制,来缩小个人思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