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素质有待提高,但这些并不可怕。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是相对而言的,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管理和建设,全省人民通力合作,也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把吉林省社会经济实力提高上去,从而改变我省经济落后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①《吉林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吉林年鉴》,吉林年鉴出版社,1998年。
③《吉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1999年发。
⑤《1998年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劳动厅, 1999年发。
⑥林富德:“吉林省人口发展前景”,《人口学刊》1995年第5期。
(作者系吉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9年第6期(总第118期)
人口学刊
POPU LATION JOURNAL
No.6,1999
(Tot.No.118)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
王化波
从历史变动趋势看,日本的婚姻状况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日本同中国、韩国等其它亚洲国家一样,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们对婚姻一般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的战后重建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欧洲、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大量地渗入日本,日本人的婚姻观念,尤其是大都市里的年青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利用大量的数据,从未婚人口、初婚人口、再婚人口、丧偶人口、离婚人口等几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日本婚姻状况的发展变化,并分性别进行比较研究。
一、未婚人口
日本男性人口的未婚率一直稳定在30%左右。从纵向来看,1920年以来,同一年龄段的人口群的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从横向来看,不论在那一年,未婚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每年各相邻年龄段降低的幅度有所不同。
女性人口未婚率在20%左右。1920年至1995年,相同年龄段妇女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而从横向断面来看,不论哪一年,妇女的未婚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分性别比较,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的未婚率均高于女性人口。1920、1930两年,未婚率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而1950年以后相差8个百分点左右。据调查,近40年来,日本男性未婚者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25-35岁年龄段,而日本女性未婚者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在高年龄段男性未婚率的增加幅度均高于女性。
表1 15岁以上人口未婚率(%)
年代1920192519301935194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
男性29.330.032.333.235.034.335.334.834.532.429.128.529.631.232.1
女性18.719.121.222.624.925.727.126.927.124.921.520.921.723.424.0
资料来源:《人口的动向・日本与世界》,厚生统计协会发行,1998年
未婚状况与职业有关。据统计,男性未婚比例以生产、运输业最高,为30.2%;女性未婚率以事务、技术、管理业最高,为9.5%。这种比例排序与男女的梯形婚姻有关。一般来说,女性希望与比自己优越的男性结婚,事务、技术、管理业的女性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收入等,他们所希望的男性配偶数量较少,因而出现了找配偶难的局面。另一方面,从事这类职业的女性常常是事业型的妇女。按照以往日本的习惯,妇女在结婚以后,基本都要辞掉工作回家照顾丈夫和孩子。因此,很多人为了事业不得不放弃了婚姻或者实行晚婚。
在未婚者中,有一部分人是终生未婚者。把50岁未婚的人作为终生未婚者,可以得出终生未婚率。1970年以前,男性终生未婚率一直在2%以下徘徊,1975年以后,男性终生未婚率开始上升。女性1960年以前的终生未婚率在2%以下,1965年后超过2%,并基本上逐年上升。有趣的是,从1920年到1950年这30年间,男性终生未婚率大于女性,从1955-1985年这30年间,女性终生未婚率大于男性。1990年后男性又超过女性,1995年男性超过女性已达3.84个百分点。从50年代到80年代男女终生未婚率的异常变化与二战时期日本男子的大量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2 终生未婚率(%)
年代1920192519301935194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
男性 2.17 1.72 1.68 1.65 1.75 1.46 1.18 1.26 1.50 1.70 2.12 2.60 3.89 5.578.92
女性 1.80 1.61 1.48 1.44 1.47 1.35 1.46 1.87 2.52 3.33 4.32 4.45 4.32 4.33 5.08
二、初婚人口
从表3看,1930年以来日本男性20-34岁年龄段的初婚率较高。不论哪一年,25-29岁年龄段初婚率最高。1930-1980年,初婚率占第二位的是20-24岁年龄段,第三位的是30-34岁年龄段,而1990年以后向反方向发展,即占第二位的是30-34岁年龄段,第三位的是20-24岁年龄段。另外,15-19年龄段的初婚率一直稳定在2‰左右,以后不断上升,到1996年上升到11.07‰。因此,日本男性的初婚年龄段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1980年以前,日本女性的初婚率以20-24岁年龄段为最高,1990年以后以25-29岁年龄段为最高。纵向来看,各年龄段的初婚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例如,19岁以下和20-24岁的初婚率基本逐年下降,25-29岁、30-34岁的年龄段的初婚率基本逐年上升。和日本男性相比较,日本女性的初婚率较高,而年龄相对较小。
表3 男性年龄别初婚率 (‰)
年代1930195019601970198019901996
总数21.3311.6117.0321.0414.6911.9312.49 19岁以下 2.96 1.750.46 1.28 1.26 1.50 2.06
20-2450.7732.4529.9641.9635.0426.7927.53
25-2979.6148.7980.35100.6372.0868.0063.54
30-3425.5610.4019.0724.3126.4333.2634.19
35-398.64 1.76 2.91 3.50 4.138.2511.07
40-44 4.220.520.630.880.80 2.04 3.11
45-49 2.420.280.220.320.210.500.93
50-54 1.520.180.100.140.080.160.27
55-59 1.120.110.070.060.040.060.09
60-640.730.070.050.040.020.030.04
65-690.430.040.030.030.010.010.02
70岁以上0.220.030.020.020.010.000.00
表4 女性年龄别初婚率 (‰)
年代1930195019601970198019901996
总数22.8311.1016.4520.2214.0511.4912.02 19岁以下32.5511.87 6.407.50 5.20 4.59 4.67
20-2494.8850.7179.82100.4385.3554.4047.83
25-2928.6115.0538.8945.9253.4668.6668.64
30-349.42 2.74 6.40 6.317.7412.7318.96
35-39 4.300.84 1.72 2.30 1.84 2.55 4.14
40-44 2.460.360.53 1.140.660.720.89
45-49 1.540.180.210.490.390.310.32
50-540.970.110.110.150.230.140.16
55-590.530.060.050.060.100.090.08
60-640.240.040.020.020.30.040.04
65-690.110.020.020.010.010.010.02
70岁以上0.030.010.010.010.000.000.00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初婚年龄的变化。1950年以后,日本男、女两性的初婚年龄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上升的发展过程,但总的来看是呈上升趋势的。从1950年到1995年,男性初婚年龄由26.21岁升至30.57岁,升高了4.36岁;女性初婚年龄由1950年的23.60岁升至1995年的27.63岁,升高了4.03岁。从表中看出,男性的初婚年龄始终大于女性。据统计,1940年以前,日本男性的初婚年龄均比女性年龄大4岁以上,以后逐渐下降。1995年,男女初婚年龄差降到了2.94岁。
表5 初婚年龄 (岁)
年代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
男性26.2127.0427.4427.4227.4727.6528.6729.5730.3530.57
女性23.6024.6824.9624.8224.6524.4825.1125.8426.8727.63
三、再婚人口
由表6可见,男子再婚率最高的是30-34岁年龄段,排在第二位的是35-39岁年龄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