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
当代中日女性青年婚姻观的对比
当代中日女性青年婚姻观的对比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和日本的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女性的婚姻观更为突出。
女性婚姻观的变化,引起了相关的人口结构问题、少子化老龄化现象等社会问题的加剧。
标签:中日;女性;青年;婚姻观中日女性青年的婚姻观改变都是在社会发生巨大转型的时候,社会发展进程对于女性婚姻观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在日本泡沫经济的巅峰时期,女性择偶趋于功利性;之后,日本经济逐渐恢复,女性择偶自由、不受束缚,婚龄也逐渐推迟。
另一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女性择偶也是同样具有功利性,90年代后期至今,婚姻观呈现多元性。
一、日本:从“三高”到“三低”传统日本妇女的形象都是毕恭毕敬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被认为是日本女性毕生的追求,对于她们而言,理想的结婚对象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身材”。
女性要为了成全家庭放弃一些原来的生活,忍辱负重,甚至部分女性要忍受婆婆的挑唆,不知体贴还爱抱怨的丈夫。
随着社会发展,日本女性的视野与观念悄然发生变化,不断寻找自我意识,慢慢对原来的婚姻情况作出反抗,逐渐有了另外一套标准,“低姿势、低风险、低依存”,也就是第一,要求男性要对女性尊重,第二,男性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第三婚后不对女性有过多的要求,要有个人空间。
从这三个要求能看出日本女性开始以自己为主体考虑婚姻,日本女性在经济地位提高的前提下,开始独立自主,不再光依赖男性,也不愿为婚姻家庭让步。
另外还有“丁克一族”,即不结婚一族。
二、中国: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主结婚旧社会的中国,在封建社会的荼毒下,妇女大多愚昧、软弱、无知、任人摆布,所以婚姻大事大多是在无视女方意愿的情况下决定的。
虽然在后期,近代史上,有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与影响,但女性自身的觉醒仍走了一段长路。
经历了太平天国、维新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系列思想启蒙运动后,新思想的传入与发展使得女性的观念发生变化,近现代中国女性婚姻观开始从“门当户对”到婚姻自由。
从晚婚和非婚现象看日本人的结婚现状
从晚婚和非婚现象看日本人的结婚现状作者:韩宁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0期【摘要】当今日本社会各界对结婚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因为有人提出晚婚和非婚等一系列与结婚相关的问题是引起日本少子化问题的重要原因。
晚婚和非婚现象是什么,如今进行到什么程度,它们与少子化又有着怎样必然的联系。
文章将带着这些问题,以晚婚和非婚现象为中心,对现代日本的结婚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晚婚;非婚;结婚现状;少子化一、近代以来日本结婚状况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结婚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结婚不单只是恋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在各种社会条件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近代以来,日本政府对婚姻法进行了修订。
例如,在1871年提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可以自由婚配,同时1873年颁布法令允许由妻子一方提出离婚请求。
另一方面,明治民法规定婚姻的成立以户口登记为准,而未进行户口登记的婚姻被视为姘居,这削弱了法律对于妻子及非婚生子女基本权益的保护。
另外,此时的婚姻更重视的是两个“家族”的关系,规定女子嫁人后必须随夫姓(男子入赘的话改为妻子家族的姓氏),即夫妇同姓。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新的宪法对民法进行了修改,制定了“自由婚姻”制和“一夫一妻”制。
但是,考虑到女性怀孕的问题,规定女性不得在离婚6个月内再婚。
这些法律条款改变了战前以“家族”为核心的嫁入式婚姻观,这成为后来传统婚姻观念变化的基础。
战后不久,以相亲或熟人介绍为基础的“包办婚姻”成为婚姻形成的基本形态。
由于不能自由地选择结婚对象,达到适婚年龄还未婚的人只是少数。
这一时期多数女性会选择在合适的年龄结婚。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经济高度成长期末期。
伴随经济的高度成长,女性的学历不断提高,此时便产生了“高学历化”现象。
所谓的“高学历化”指的是子女的学历高出父母的学历这一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男女雇佣机会平等法”的施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同时女性慢慢地在经济上获得独立。
伴随着女性的“高学历化”,以及参与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无论结婚与否选择终生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
《昼颜》:日本女性婚恋新取向
《昼颜》:日本女性婚恋新取向王淑沅【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6(000)019【总页数】3页(P107-109)【作者】王淑沅【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日剧《昼颜》又称作《昼颜:工作日下午三点的恋人们》,该部作品在2014年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与良好的口碑。
这部电视剧重点叙述的是家庭主妇笹本纱和与泷川利佳子家庭婚姻生活不幸福而跨越伦理底线的故事。
自该剧搬上荧屏后,取得了较高收视率与良好的反响,极受当代日本女性以及中国女性的喜爱与追捧。
“昼颜”实际上是一种花,它只在白天释放生命之美,一旦夜幕降临便会凋零,常被当做是薄命之花。
而该部电视剧家庭主妇恰好在下午三点至晚饭前发生婚外情,而“昼颜”也刚好盛开于黄昏,“昼颜”花与家庭主妇互相映照。
该部剧中的主线笹本纱和与泷川利佳子的婚外恋情,同时也影射了当代日本家庭主妇的真实生活状况,展现了日本女性的婚姻态度与内心世界的变化,反映了当代日本女性自我意识已经逐渐的醒悟。
作为家庭主妇的笹本纱和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与丈夫相敬如宾。
每天早晨需要将上班的丈夫送走,还要照顾缠人婆婆的日常起居。
将家中的事务都安排好后,她便换上简单朴素的T恤牛仔裤与球鞋,然后骑着自行车到离家不远的超市工作。
[1]在一次偶然的意外中,纱和与利佳子相遇结识,并因此成为帮对方隐瞒婚外情的对象,最后纱和与已经结婚的生物老师裕一郎跨越了伦理的底线。
纱和在与生物老师裕一郎两人的恋情非常单纯,约会也只是互相牵手散步,而长期在男权主义影响下的家庭主妇纱和并没有想要背叛自己的丈夫。
因此,纱和的内心充满煎熬,对于丈夫,她感到愧疚,对于教师给予的爱情,她非常向往。
纱和原本就是单纯善良的女人,当她得知教师的妻子正是自己的朋友后,她选择了退出,她无法破坏别人的幸福家庭生活,特别是教师的妻子还是她的朋友。
这部剧通过细腻的细节内容表现出了家庭主妇纱和生活的不幸与内心的痛苦,她的丈夫只重视自我保养,每天都要敷面膜并且带着发网睡觉,丈夫对她没有丝毫的温情与柔情,这使得无性婚姻下的纱和内心慢慢枯萎。
战后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
战后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摘要:战后,随着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日本经济的完善发展,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提高,生活的重心从家庭转移,开始追求自由的生活,日本女性的婚姻观念逐步改变。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本女性不婚、晚婚已经成为日本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也导致了日本“少子化”“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日本女性;婚姻观;晚婚;不婚前言日本女性从传统的婚姻观到现代婚姻观之间的变化,深刻地反应了现代日本社会的现状以及导致其发生的原因。
此外,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造成了“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研究日本女性的婚姻观的变化,对了解日本社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田晓红认为,现代已婚的年轻女性的自我意识已经超越了传统意识的范畴。
她们的结婚观从以前的以经济第一,家庭第一服从他人的形态转变为以爱情第一,个人第一的自我意志型。
她们反对绝对的夫妻角色,认为家庭应该是夫妻共同搭建的暖巢。
现代日本女性的观念的确变了。
在她们的观念中,家庭的和谐是靠夫妻双方共同维护和稳固的。
傅紫琼认为,传统的婚姻观是束缚自身发展的,日本女性逐渐摆脱这种束缚,寻找新型婚姻观,探索新型家庭模式。
而这些变化也成为了女性在社会上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也成就了女性在意识上的巨大飞跃。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日本女性结婚观念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日本女性的传统婚姻观及现代婚姻观1.1婚姻观的内涵及婚姻形式婚姻观是组成人生观和社会伦理观的一部分。
作为社会伦理观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要求和婚姻家庭制度的根本观点,作为人生观的一部分,它主要指人们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婚姻的基本态度。
《现代女性知识辞典》将婚姻观定义为对婚姻行为的总观念。
其中包括爱情观念、男女平等观念、择偶观念、夫妻义务观念、以及生育观念等。
在不同的时期下会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也就会有不同的婚姻观念。
日本的婚姻制度总体上经历了四个变化过程。
日本女性在不同的婚姻制度下的家庭中,权力和地位都是有很大差别的。
古代日本婚姻制度
日本古代婚姻制度专业:专门史学号:2011010432姓名:牛秀普摘要婚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所谓婚俗,简言之就是男女双方在互相结合、组建家庭中的习俗。
它不仅包括成亲阶段,而且包括完婚前的准备阶段和完婚后的表现阶段,是一种能够贯穿人生全过程的重要习俗,因而一直以来备受人们重视。
谈及古代日本社会的婚俗,主要流行访妻婚,从3世纪的大和时代开始,直到14世纪为止日本流行的是走婚,即妻访婚。
这一婚姻形态是当时最普遍的婚姻形态,但并不是唯一的。
在妻访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男方居住在女方家的婚姻—妻方居住婚。
到了11世纪,妻方居住婚得到空前发展。
到11、12世纪,新处居住婚已流行于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中。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古代日本的访妻婚以及之后出现的妻方居住婚、新处居住婚。
关键词:访妻婚;婚姻形态;妻方居住婚;新处居住婚第一章访妻婚综合摩尔根和恩格斯等关于人类婚姻发展经历了历史的研究成果,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杂婚、血缘群婚、氏族群婚、对偶婚和专偶婚(即一夫一妻制)这样几种顺序相承的婚姻形态1。
而且,一般情况下,一定的婚姻形态反应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适应。
前四种婚制的。
姻形态与前阶级社会相适应,而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婚姻形态则是专偶制的。
但是在某些地区、某种历史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变异,变异的原因在于收到某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中断了自身自然演进的历史过程。
因此,原生形态的文明与外来文明杂合在一起,从而出现变异。
在亚洲先进文明的影响之下,日本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国家,鉴于此特征,并使两者杂糅在一起,其婚姻形态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别具一格的色彩。
访妻婚男女双方只是暮和朝离的不稳定的两性关系,相互间不需要信守婚姻的誓约,也无需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在这种婚姻中女性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婚姻生活方面拥有与男性一样的婚姻选择权与自主权,这是古代日本女尊男卑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摘要】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社会地位的限制到获得更多的教育与就业机会。
尽管在家庭角色和社会压力方面仍存在问题,但性别平等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也影响着女性的地位。
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仍然面临挑战,但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向好。
为了进一步改善女性社会地位,建议政府加强性别平等政策的实施,提高女性职场参与度,推动家庭责任的平衡分工,同时促进现代文化对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尊重。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持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教育、就业、家庭角色、性别歧视、性别平等政策、文化传统、现代化、发展趋势、建议、改善、社会压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恢复和提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在女性社会地位上,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性别角色开始受到挑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研究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对于理解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时期,日本女性在家庭生活、教育机会、就业情况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教育机会的扩大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女性开始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逐渐增加。
与此日本社会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和社会压力,这也给女性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对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教育机会、就业情况、家庭角色、性别歧视以及文化传统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1.2 研究目的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战后女性在日本社会中的变化和发展,解析现存的问题和挑战。
浅析渡边淳一的婚恋观
浅析渡边淳一的婚恋观作者:王彩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倘若说有一个人他将男女关系解析得如病历般分明透彻,那这个人除日本情爱大师渡边淳一外还有谁呢?弃医从文的他用医者独具的慧眼审视两性本质并以细腻的笔触着墨纸上,《一片雪》《失乐园》《女优》等皆为他不朽的情爱之作。
他的作品多以婚外恋描写为重点,对此不少人表示不解,渡边纠正说:“我写的不仅仅是婚外恋的问题,我关心的是爱的转变。
”在他看来婚外恋“是一种纯洁的爱情”。
在此,笔者将浅析渡边淳一的婚恋观。
关键词:渡边淳一;爱;婚姻作者简介:王彩凤(1991.8-),女,满族,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一、没有永恒的爱世人所向往的爱情正如诗中所咏:“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这种恋爱观也与我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相符合。
在两性关系中人们渴求恒久唯一,感情发生变化的那一方会被视为背叛者,但其实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
随着时空流转两性之爱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
渡边的理性之处便在于他看得到“爱的转变”,也是这份理性使得他的作品多了一份感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哪怕违背伦理道德,哪怕走向灭亡也要共浴爱河,这种为爱而死的勇气实在震撼人心,而他们却没有勇气重组家庭堂堂正正地在一起,因为渡边笔下的他们深谙爱并不是永恒的,激情与奔放才是爱的保鲜膜,家庭生活归根结底追求的是平淡,柴米油盐诸如此类固然细琐无味却是无法摆脱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多数的婚姻生活到最后更像是一潭桎梏的死水,已再也荡不起任何涟漪。
电影《手机小说家的爱情》中提到“爱就是身体”,意为一个人对爱的理解源于他的亲身感受,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品,可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明白爱的真谛,有的人虽隐约有些感触却无法用语言传达,在爱的问题上可以说渡边是具有发言权的,他是真正体验过爱并将这种实感以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出来。
浅谈日本的婚嫁风俗习惯
关键词 : 日本 婚 嫁
习俗
按照法律规定 , 日本人在男满 l 8周岁 、 女满 1 6周 岁后 即 可结婚 。 实际上 , 当代 日本社会 已经流行 晚婚 。 据资料记载 , 上 世纪 9 O年代初 , 男子初婚年 龄为 2 8 . 6 岁, 女 子为 2 5 . 9岁 , 当 代 日本 人的婚俗基本上 属于“ 嫁 入婚” , 即一般是 女方 出嫁 到 男方家庭 ,也有少数男子由于女方家庭无合适继 承人 等原因 而人赘 , 即采用 了“ 婿入婚 ” 的形式 , 婚嫁 的地域 范同也 已 比原 来扩大 。 他们 的婚姻方式大体可 以分为“ 恋爱结婚” 和“ 介绍结 婚” 两种 。 不过 , 即使是恋爱结婚 , 一般也都要采用介绍结婚的 形式 , 即都要 有介绍人 , 都要经过相亲 、 定婚 、 送彩礼 、 举行 结 婚仪式和婚宴等程序 , 因此 , 日本人 的婚礼 因各地 方的习俗不 同而有所不 同, 因此各地 的彩礼也有所不同。 现在 日本有很多 百货公 司有卖 以配置好 的五品 、 七品 、 九品包装彩礼 , 日本 传 统 的包装彩礼是七品 , 有 白扇 、 白麻线 、 海带 、 鲣鱼 干 、 寿 留米 、 柳樽 、 彩礼钱 。在 日本人们认为金品 比婚约来 的有效力 , 因此 日本人大多将金品当成约定的信物 ,如 有违 信则可依 据金品 进 行 后 续 的 问题 处 理 。 结婚的方式分类 1神 前 结 婚 式 : 神前式结婚仪式起始于 日本室町时代 ,是当时武官家庭 最为盛行 的一种结婚典礼。 礼节较为繁多 , 婚礼上男女双方需 通过 3 3 9次交杯酒来盟誓相爱一生 , 白头偕老 ! 因此整个婚礼 上最为重要 的一道程序那便是喝这 3 3 9杯交杯酒 了!客人给 新 郎倒酒时 , 每杯酒必须分i次 喝光 。然后再互相交换酒杯 , 给双方倒酒 。整个婚宴上 , 就这样不停 的相互敬酒 , 而整个喝 交 杯酒 的过 程则意 味着男女 双方喜 结 良缘 的过程 !而 B U — C I J E N S I K结婚上 , 用 玉串奉奠来代替点香 。 2佛 前 结 婚 式 佛前式婚礼上 , 男 女双方在佛像面前宣读婚约 , 向祖先报 告两人结为百年之好 , 相守一生 。 婚礼 上还把一种 叫” 纸垂 ” 的 白色纸剪成 又细又 薄的纸条 ,然后把 台他缠在 B I C I G I 树枝 上, 这是 一种传统 的风俗 , 意 味着 把 已故 的亲人 的魂招 回来 , 永保平安 ! 在婚礼 上进行玉 串奉奠仪式时 , 必须 由和男女双方 2 0 04 血 缘 亲 近 的人 主 持 1 3人 前 结 婚 式 [ 5 ] 江新兴 日本概 况 旅游教育 出版社 2 0 0 6 人前式 婚礼是在一种特定 的神 面前 举行 , 不用受男 女 [ 6 ] 石川顺一. 日本风一 I g E M ] (  ̄文版) 【 M] . 东京: 平凡社, 1 9 9 9 . . 双方家庭宗教信仰的约束 , 而只是在亲戚 , 朋 友面前签定一个 【 7 】 佐佐木瑞枝 陆泽 军 编译. 日本世情[ M 】 . 北京: 外语教 学 结婚合约书就行 了! 然后一起大声朗读婚 约书 , 宣读 自己对对 与研究 出版社, 1 9 9 5 . . 方 的爱 , 整个过程仅需 1 0到 1 5分钟。 结婚仪式结束后便是婚 [ 8 ] 姜三真. 日本概况【 M】 . 长春: 吉林教育 出版社, 1 9 8 6 . .
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禁忌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的习惯。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进入日本人的住宅时必须脱鞋。在日本,访问主人家时,窥视主人家的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在日本,没有请同事到家与全家人交往的习惯。日本人从来不把工作带到家里,妻子也以不参与丈夫的事业为美德。
日本人给人印象比较深的生活习惯有以下这些:
勤洗手
日本人喜爱清洁,从洗手做起。饭前便后洗手、回家之后要洗手,这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日本自来水的洁净标准高,饮用生水不担心病毒或者细菌感染。所以,在日本的住宅、饭店或公园里,人们口渴时就拧开水龙头解渴。
勤刷牙
日本人爱护牙齿,每次饭后有刷牙的习惯,不少日本人办公室里都要放一套牙具。还有不少日本人一吃完东西就会漱口刷牙。饭后刷牙,清除牙齿中食物的残留,对保护牙齿相当有益呢。
不随地吐痰。研究证明,很多病毒和细菌藏在痰里。日本人认为,不随地吐痰,是尊重他人、同时也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代表着个人教养水平。日本人一般吐在随身带的纸巾上,然后扔进垃圾桶。在东京,地上很少看得到痰迹,十分干净。
不边走边吃
在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吃东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街头食摊出售快餐食品,但买下后吃完再走才是有礼貌的。
垃圾分类盛放
垃圾分类在日本尤其细致,住户必须按可燃和不可燃分别装入垃圾专用袋,垃圾也不是随时可以往外扔的,哪天可以扔可燃垃圾,哪天可以扔不可燃垃圾,每个街区都规定了时间和地点,然后由环卫工人收走后,送到垃圾处理厂,或再利用、或掩埋和焚烧。
论日本人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征
论日本人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征尚会鹏内容提要:本文从心理文化的视角,探讨了作为日本人基本人际状态(缘人)一个维度的“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征。
“缘人”的感情配置模式的特点是,比西方的“个人”更容易得到心理—社会均衡,却不像中国人那样在以亲属集团为核心的小范围自动保持均衡。
感情的控制机制虽也是“抑制型”,但更趋于承认和评价自然感情,感情控制更趋于参考多种情境因素。
同时,还阐述了日本人作为感情控制机制表征的“耻感意识”和“情境型行为”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感情配置感情控制机制基本人际状态心理—社会均衡一、作为基本人际状态一个维度的感情模式感情需要是我们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
人与电脑的区别,在于人会将感情投注于某些人、某些物或某些文化规范而电脑却不能。
另一方面,人又不是完全“任情而动”,人与大猩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能够将自然感情向“理”(伦理、理性)的方向转化而大猩猩却不能。
人们一般将人际关系分为两类:一类仅为角色关系,如与出租车司机、商店售货员的关系,缔结这种关系主要是因为“有用”,一般不投注或很少投注感情;另一类是角色与感情结合的关系,如与父母、情人、好友的关系,对这类关系投注了感情。
后一类关系对我们最重要,是我们生活的本质所在。
根据许烺光提出的“心理—社会均衡”(Psycho social Homeostasis,PSH)1原理将我们的生活环境视为一个由不同层次(共八层)同心圆组成的“社会—文化场”,这个“场”中摆放着家庭、父母、婚姻、神明、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以及理想、信仰等文化规范,我们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投注不同的感情,将其安排在不同位置并与之保持着动态均衡。
我们把最重要、投注感情最多的东西放在距离我们最近、拿起来最顺手的地方(相当于图式中的第三层)。
这一层若缺少了,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不方便,会将其他层的内容移到这一层来以达到新的均衡。
哪些内容重要、哪些不重要以及按照何种规则将其编码摆放,不仅因个体而不同,也因文化而异。
日本家庭结构变动研究
日本家庭结构变动研究作者:王磊张卓然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23年第05期摘要: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结构通过直接作用于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来影响人口、社会与经济发展全局。
基于历次国势调查数据资料,全面描述了1960—2020年日本家庭结构变迁的总体状况及突出特点,系统分析了家庭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对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日本家庭户总量持续扩大的同时,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是核心家庭稳定、直系家庭衰落与单人户崛起;核心家庭变动的总体特征是标准核心家庭萎缩、夫妻核心家庭扩张与缺损核心家庭微增。
研究认为:日本家庭结构变动的多元驱动力主要包括少子老龄化、经济发展停滞与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家”制度崩溃与家庭关系平等化、单身风潮与女性思想解放等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诱因;日本家庭结构变迁对其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家庭结构;变动;日本;驱动力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23)05-0022-10DOI:10.14156/ki.rbwtyj.2023.05.003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结婚率下降、离婚率和不婚率上升、结婚时间推迟、初婚年龄提高、生育意愿下降和生育率长期低迷等多重因素冲击之下,日本少子高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此,日本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旨在提升生育水平的婚育支持政策。
由于受到传统中华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较强的相似性。
21世纪以来,中国少子老龄化问题也在日渐凸显,国内学术界针对日本经验教训的研究逐步深化。
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多关注婚姻与生育等问题,很少涉及日本家庭或家庭结构研究。
显然,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之中,婚育行为与家庭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针对日本家庭结构的研究对中国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日本女性の结婚観の変迁について(综述)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日本女性の結婚観の変遷について姓名:学号:系别:专业:年级: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摘要:当代日本女性的婚恋现校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史化,而婚恋现的史化足直接导致日本社会老份化、少千化的原因,研究日本女性婚恋观的史化及原因.对了解日本社会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女性,婚姻观,变迁关于日本婚姻文化而言的专著较少,研究论文方面也较少,查寻大量信息后总结。
专著类:如:《婚活》現象の社会学日本の配偶者選択のいま山田昌弘编著,《帝国結婚の岐れ道め》上野千鹤子+信田さよ子,对家庭快要崩溃处在危机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处在离婚与非婚的世界倾向下如何考虑并化危为安,如何教育好孩子,并讲解了日本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地晚婚化、非婚化的现状和原因,老年人的生活及有生活目标才会有好的婚姻家庭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21 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日]落合惠美子著,战后家庭发生的巨大改变,从女性地位、家庭的发展方向的更改作了深刻研究,《農村と国際結婚》佐藤隆夫,城乡差距以及思维模式的悬殊,国际婚姻的利弊。
《下流社会: 新たな階層集団の出現》三浦展,讲述了在怎样具体社会形态下,年轻人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是怎样变化的。
对不同阶层消费提出消费社会论点。
《家族の衰退が招く未来: 「将来の安心」と「経済成長」は取り戻せるか》山田昌弘、塚崎公義,对家族的危机是基于经济危机,对经济观念的确定来预测从家族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并给人以启示。
《幼児化する日本社会:拝金主義と反知性主義》榊原英資,从昨天和现在的经济、社会现象来分析它独特的视角。
《国際結婚の諸相》竹下修子,对国际婚姻的种种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在姜春梅著《从女性文学看日本婚姻观变化》(《外国文学研究》),王化波著《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人口学刊》1999 年第6 期),姜天喜著《日本婚姻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 5 月底31卷第2 期),王秀文著《谈谈日本的婚姻习俗及其沿革》,田晓虹著《战后日本婚姻关系的整合与冲突》(《日本研究》2001 年第 3 期),沈智著《浅析日本女性晚婚现象》(《文化视野》2012 年6 月刊),胡澎著《日本婚姻暴力的现状及对策》,胡澎著《透视日本的婚姻暴力》(《世界知识》2011 年 5 月)等研究论文方面论述了有关日本婚姻观特点及变迁方面的研究。
日本风俗与禁忌
信仰忌讳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语言禁忌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一般没有 4和42的房间和病床。
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
“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
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
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
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行为禁忌日本有纪律社会之称,人们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
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
通信时,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否则意味着绝交。
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
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
日本女性婚恋观的变化终稿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女性婚恋观的变化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汽车与交通学院车辆专业07级1班2011年1月17 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5.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工作进度计划:起迄日期工作内容(10年10月—10年11月)2010年10月11日—10月31日11月1日—11月14日(11年1月17日—4月30日)11年1月17日—2月20日3月7日—3月20日3月21日—4月3日4月4日—4月17日4月18日—4月24日4月25日—4月30日一、选题、审题阶段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毕业论文写作方向。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申报选择意向,由教研室统一协调,确定各学生的指导教师及写作方向。
学生收集资料,与导师协商后确定论题。
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毕业论文选题、审题表,确定论文题目。
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详细说明该选题的研究目的、要求、主要写作内容、前期工作安排及具备的条件等。
二、论文写作、答辩阶段寒假期间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献,拟写初稿,于2月20日以电子邮件形式上交论文初稿。
指导教师将论文初稿的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认真修改,于3月20日上交论文二稿。
论文终稿。
指导教师将论文二稿的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认真修改,于4月3日定稿。
论文评语。
指导教师写论文评语,评定成绩。
论文交指定评阅人评阅。
指定评阅人写论文评语、评定成绩。
论文答辩。
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答辩;4月24日答辩答辩委员会填写答辩评语,回馈答辩意见,评定答辩成绩。
对第一次答辩不及格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
综合评定论文成绩。
整理答辩记录等材料。
上交评语、答辩记录及答辩成绩等。
教研室审查意见:负责人:年月日院(系)意见:院(系)负责人:年月日摘要旧时代传统的日本女性将婚姻作为自己幸福的归宿和终身的职业,认为婚姻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
但近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日本女性婚恋观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浅析日本不伦现象的成因
2009年 第5期2009.05 241在日本,人们把夫妻关系之外与第三人发生的情感纠葛称为“不伦”。
在中国通常被称为婚外恋,在中国虽然不是一个遭到禁锢的话题,但是主流社会评价是负面的。
不伦虽然与现代婚姻制度相冲突,但在日本却被接受,甚至被宣扬成一种“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科赛认为,一般社会冲突可归结为价值观、信仰等非物质层面的原因和权利、资源分配等物质层面的原因。
当今日本社会从法律、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支持现代婚姻形态,“不伦”能够大量存在而且被广泛接受,背后潜藏的冲突因素也可以从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因素科赛认为社会冲突是因为“社会合法性”受到质疑,即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接受现有制度的正当性。
日本社会的不伦与婚姻关系的主要冲突表现在两性关系结合的正当性上。
就影响夫妻关系的正当性认知而言,日本社会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有如下几点:1.关于性的社会舆论较为宽松。
性图腾在日本从古至今长期存在,现在供奉生殖器的神社还在很多地方存在。
茨城县行方郡,水稻插秧之后,人们聚集在御舟神社举行庆祝活动,把用稻草制成男根和女阴吊起,在风的吹拂下,使之不断交合,以祈求神灵降福,获得丰收。
在这种文化传统里,性活动是神圣而纯洁的,甚至《古事记》等官修史书中都有性场景描写。
因此日本文明不像其他文明那样把性活动看做是隐秘、羞耻的事物,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日本人对性关系应该持有的严肃态度。
2.艺术文学的推波助澜。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不伦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对不伦现象的接受程度。
以描写女主人公用“心”去进行婚外恋的作品《去矿井》甚至获得了以大众性著称的直木文学奖。
渡边纯一所著《失乐园》在报刊连载时引起空前反响,单行本出版后日本读者争相传阅,改编成同名电影和电视剧上演之后家喻户晓,形成所谓“失乐园现象”。
此外电影《东京塔》等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大量涌现,不伦题材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关于日本人婚嫁习俗
关于日本人婚嫁习俗日本人的婚礼十分讲究,不惜花费重金。
尽管日本社会不断进步,国家不断现代化,但日本人依然保留着婚礼的传统观念。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日本人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日本人婚嫁习俗城市:人前结婚式人前结婚式是一种新的形式,既不在神佛前,也不在家中,而是在公共场合举行,如宾馆、饭店、酒家等。
新郎新娘在双方保证人随同下,来到结婚登记处,填写登记表,签字盖章,获取法律上的承认。
随后,新郎新娘或双方家长提前两三个星期发出请帖。
应邀出席婚礼的人,过去主要是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
近些年来,逐渐扩大到了朋友、工作单位的领导、同事。
婚礼是新郎新娘向这些人表示谢意的一个难得机会,感谢他们过去的爱护、栽培和支持。
婚礼上,新郎新娘穿着华贵的礼服,手捧鲜花,向来宾表示欢迎。
出席婚礼的来宾也都是身着节日盛装,尤其是新娘的女友们更是打扮得光艳照人,使结婚典礼锦上添花。
客人们依次向新郎新娘热情致贺词,有的还唱歌跳舞,为婚礼助兴。
在优美的歌声中,新郎新娘陶醉在新婚的喜悦之中。
在亲朋好友的一片祝福声中,新郎向岳母献鲜花,新娘向婆婆献花,双方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言语感谢对方的父母亲,表示永远铭记他们抚育自己爱人的恩情。
当婚礼进行到尾声时,新郎新娘要向哺育自己成长的父母告别,这时母亲抱着儿子,妈妈搂着女儿,千叮咛,万嘱咐,热泪流淌,情真意切。
欢腾的婚礼宴会一下子变得异常寂静,音乐声消失了,交谈声停止了,碗筷声听不到了,所有来宾都在注视着这催人泪下的离别,许多人被感动得洒下泪水。
婚礼结束时,新郎新娘欢送客人,向每位来宾回赠礼物,回赠的礼物大多是一套化妆品、一套茶具或一包糖果点心之类。
回赠礼物后,在客人的欢呼声、鼓掌声和祝福声中,进行"三三九次对酒饮"仪式,即新郎新娘用三对酒杯对饮三次酒,每杯三次饮完。
饮酒结束,新郎新娘在客人簇拥之下,离开婚礼大厅,回到自己的家里。
乡村:家庭结婚式家庭结婚式多在男方家中举行举行婚礼之日,新娘家要举行"告别宴会",招待近亲知已。
中日婚恋观对比分析
中日婚恋观对比分析引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许多差异。
在婚恋观方面,中日两国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区别。
了解中日婚恋观的异同点对于增进两国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对比分析1、结婚观念中国人的结婚观念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认为结婚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成家立业的基础。
因此,中国的结婚观念更注重婚姻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结婚观念更注重现实生活和物质基础,认为婚姻生活需要经济和物质的保障。
2、家庭观念中国家庭观念注重家庭、家族的利益和荣誉,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互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孝顺父母”等观念深入人心。
与此相反,日本人的家庭观念更注重个人和夫妻关系,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夫妻之间也更加注重平等和互相尊重。
3、婚姻态度中国人在婚姻方面比较重视婚姻关系的稳定和持久性,对婚姻的承诺和责任看得很重。
在面对婚姻问题时,中国人更倾向于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努力维护婚姻关系的和谐。
相比之下,日本人在婚姻方面更注重个体的感受和幸福感,如果婚姻出现问题,日本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离婚来解决。
结论中日婚恋观的对比分析显示出两国在结婚观念、家庭观念和婚姻态度方面的异同点。
这些差异的原因和特点主要受到两国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为了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彼此的婚恋观,尊重并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恋观念和选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群特殊群体,他们的婚恋观备受。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些参考。
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以某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大学在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
访谈则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
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
口素质有待提高,但这些并不可怕。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是相对而言的,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管理和建设,全省人民通力合作,也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把吉林省社会经济实力提高上去,从而改变我省经济落后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①《吉林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吉林年鉴》,吉林年鉴出版社,1998年。
③《吉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1999年发。
⑤《1998年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劳动厅, 1999年发。
⑥林富德:“吉林省人口发展前景”,《人口学刊》1995年第5期。
(作者系吉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9年第6期(总第118期) 人口学刊POPU LATION JOURNALNo.6,1999(Tot.No.118)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王化波 从历史变动趋势看,日本的婚姻状况具有双重特性。
一方面,日本同中国、韩国等其它亚洲国家一样,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们对婚姻一般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的战后重建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欧洲、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大量地渗入日本,日本人的婚姻观念,尤其是大都市里的年青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利用大量的数据,从未婚人口、初婚人口、再婚人口、丧偶人口、离婚人口等几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日本婚姻状况的发展变化,并分性别进行比较研究。
一、未婚人口日本男性人口的未婚率一直稳定在30%左右。
从纵向来看,1920年以来,同一年龄段的人口群的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从横向来看,不论在那一年,未婚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每年各相邻年龄段降低的幅度有所不同。
女性人口未婚率在20%左右。
1920年至1995年,相同年龄段妇女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而从横向断面来看,不论哪一年,妇女的未婚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素质有待提高,但这些并不可怕。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是相对而言的,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管理和建设,全省人民通力合作,也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把吉林省社会经济实力提高上去,从而改变我省经济落后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①《吉林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吉林年鉴》,吉林年鉴出版社,1998年。
③《吉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1999年发。
⑤《1998年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劳动厅, 1999年发。
⑥林富德:“吉林省人口发展前景”,《人口学刊》1995年第5期。
(作者系吉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9年第6期(总第118期) 人口学刊POPU LATION JOURNALNo.6,1999(Tot.No.118)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王化波 从历史变动趋势看,日本的婚姻状况具有双重特性。
一方面,日本同中国、韩国等其它亚洲国家一样,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们对婚姻一般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的战后重建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欧洲、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大量地渗入日本,日本人的婚姻观念,尤其是大都市里的年青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利用大量的数据,从未婚人口、初婚人口、再婚人口、丧偶人口、离婚人口等几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日本婚姻状况的发展变化,并分性别进行比较研究。
一、未婚人口日本男性人口的未婚率一直稳定在30%左右。
从纵向来看,1920年以来,同一年龄段的人口群的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从横向来看,不论在那一年,未婚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每年各相邻年龄段降低的幅度有所不同。
女性人口未婚率在20%左右。
1920年至1995年,相同年龄段妇女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而从横向断面来看,不论哪一年,妇女的未婚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分性别比较,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的未婚率均高于女性人口。
1920、1930两年,未婚率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而1950年以后相差8个百分点左右。
据调查,近40年来,日本男性未婚者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25-35岁年龄段,而日本女性未婚者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
在高年龄段男性未婚率的增加幅度均高于女性。
表1 15岁以上人口未婚率(%)年代1920192519301935194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男性29.330.032.333.235.034.335.334.834.532.429.128.529.631.232.1女性18.719.121.222.624.925.727.126.927.124.921.520.921.723.424.0 资料来源:《人口的动向・日本与世界》,厚生统计协会发行,1998年未婚状况与职业有关。
据统计,男性未婚比例以生产、运输业最高,为30.2%;女性未婚率以事务、技术、管理业最高,为9.5%。
这种比例排序与男女的梯形婚姻有关。
一般来说,女性希望与比自己优越的男性结婚,事务、技术、管理业的女性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收入等,他们所希望的男性配偶数量较少,因而出现了找配偶难的局面。
另一方面,从事这类职业的女性常常是事业型的妇女。
按照以往日本的习惯,妇女在结婚以后,基本都要辞掉工作回家照顾丈夫和孩子。
因此,很多人为了事业不得不放弃了婚姻或者实行晚婚。
在未婚者中,有一部分人是终生未婚者。
把50岁未婚的人作为终生未婚者,可以得出终生未婚率。
1970年以前,男性终生未婚率一直在2%以下徘徊,1975年以后,男性终生未婚率开始上升。
女性1960年以前的终生未婚率在2%以下,1965年后超过2%,并基本上逐年上升。
有趣的是,从1920年到1950年这30年间,男性终生未婚率大于女性,从1955-1985年这30年间,女性终生未婚率大于男性。
1990年后男性又超过女性,1995年男性超过女性已达3.84个百分点。
从50年代到80年代男女终生未婚率的异常变化与二战时期日本男子的大量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2 终生未婚率(%)年代1920192519301935194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男性 2.17 1.72 1.68 1.65 1.75 1.46 1.18 1.26 1.50 1.70 2.12 2.60 3.89 5.578.92女性 1.80 1.61 1.48 1.44 1.47 1.35 1.46 1.87 2.52 3.33 4.32 4.45 4.32 4.33 5.08二、初婚人口从表3看,1930年以来日本男性20-34岁年龄段的初婚率较高。
不论哪一年,25-29岁年龄段初婚率最高。
1930-1980年,初婚率占第二位的是20-24岁年龄段,第三位的是30-34岁年龄段,而1990年以后向反方向发展,即占第二位的是30-34岁年龄段,第三位的是20-24岁年龄段。
另外,15-19年龄段的初婚率一直稳定在2‰左右,以后不断上升,到1996年上升到11.07‰。
因此,日本男性的初婚年龄段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1980年以前,日本女性的初婚率以20-24岁年龄段为最高,1990年以后以25-29岁年龄段为最高。
纵向来看,各年龄段的初婚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例如,19岁以下和20-24岁的初婚率基本逐年下降,25-29岁、30-34岁的年龄段的初婚率基本逐年上升。
和日本男性相比较,日本女性的初婚率较高,而年龄相对较小。
表3 男性年龄别初婚率 (‰)年代1930195019601970198019901996总数21.3311.6117.0321.0414.6911.9312.49 19岁以下 2.96 1.750.46 1.28 1.26 1.50 2.0620-2450.7732.4529.9641.9635.0426.7927.5325-2979.6148.7980.35100.6372.0868.0063.5430-3425.5610.4019.0724.3126.4333.2634.1935-398.64 1.76 2.91 3.50 4.138.2511.0740-44 4.220.520.630.880.80 2.04 3.1145-49 2.420.280.220.320.210.500.9350-54 1.520.180.100.140.080.160.2755-59 1.120.110.070.060.040.060.0960-640.730.070.050.040.020.030.0465-690.430.040.030.030.010.010.0270岁以上0.220.030.020.020.010.000.00表4 女性年龄别初婚率 (‰)年代1930195019601970198019901996总数22.8311.1016.4520.2214.0511.4912.02 19岁以下32.5511.87 6.407.50 5.20 4.59 4.6720-2494.8850.7179.82100.4385.3554.4047.8325-2928.6115.0538.8945.9253.4668.6668.6430-349.42 2.74 6.40 6.317.7412.7318.9635-39 4.300.84 1.72 2.30 1.84 2.55 4.1440-44 2.460.360.53 1.140.660.720.8945-49 1.540.180.210.490.390.310.3250-540.970.110.110.150.230.140.1655-590.530.060.050.060.100.090.0860-640.240.040.020.020.30.040.0465-690.110.020.020.010.010.010.0270岁以上0.030.010.010.010.000.000.00下面我们具体来看初婚年龄的变化。
1950年以后,日本男、女两性的初婚年龄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上升的发展过程,但总的来看是呈上升趋势的。
从1950年到1995年,男性初婚年龄由26.21岁升至30.57岁,升高了4.36岁;女性初婚年龄由1950年的23.60岁升至1995年的27.63岁,升高了4.03岁。
从表中看出,男性的初婚年龄始终大于女性。
据统计,1940年以前,日本男性的初婚年龄均比女性年龄大4岁以上,以后逐渐下降。
1995年,男女初婚年龄差降到了2.94岁。
表5 初婚年龄 (岁)年代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男性26.2127.0427.4427.4227.4727.6528.6729.5730.3530.57女性23.6024.6824.9624.8224.6524.4825.1125.8426.8727.63三、再婚人口由表6可见,男子再婚率最高的是30-34岁年龄段,排在第二位的是35-39岁年龄段。
和初婚一样,再婚现象也不断向高年龄段转化。
表6 男性年龄别再婚率 (‰)年代1930195019601970198019901996总数 3.36 1.87 1.47 1.47 1.39 1.47 1.61 19岁以下0.020.020.000.000.000.000.0120-240.860.970.280.320.290.380.4625-29 4.79 3.61 2.22 2.43 2.07 2.11 2.3530-34 6.86 4.50 3.41 3.31 3.34 3.65 4.3735-39 6.78 3.71 2.85 2.57 2.66 3.31 3.8640-44 5.74 2.69 2.12 1.89 1.63 2.47 2.5545-49 4.51 1.95 1.70 1.60 1.20 1.79 1.9550-54 3.23 1.37 1.39 1.320.96 1.24 1.5055-59 2.530.95 1.02 1.090.840.86 1.0560-64 2.000.750.700.740.560.540.6865-69 1.440.440.540.520.410.320.4070岁以上0.780.220.310.250.220.170.191980年以前,女性再婚率最高的是25-29年龄段。
1990年以后为30-34岁年龄段。
和男性相比,女性再婚率较高的年龄段相对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