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萧红的评价

合集下载

萧红生平

萧红生平

萧红萧红的生平或许可以用这样一个意象来概括:一个总是艰难、笨拙地挺着大肚子的孕妇。

她到处流浪、漂游,并在一次次临产前被人或处于被人抛弃不顾的状态。

1911年5月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少年缺乏父母、祖母的爱,唯祖父爱之。

1927年,到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初中一年级。

被家里许配给汪家少爷汪恩甲,但萧红爱恋表哥陆哲舜。

1930年,萧红中学毕业后,因反抗包办婚姻,与家庭决裂,出走北京(随表哥、汪随后)。

随后与汪恩甲同居。

1931年,与汪重返哈尔滨,住旅店、怀孕,被汪抛弃,被扣。

陆哲舜去北平念大学,萧红遂离家出走,与表哥相聚,进入北平女师大附属女一中高中部。

表哥早有家室,他俩在老家引起轩然大波,陆家、张家都拒绝寄生活费。

北平天冷、米贵,陆哲舜渐生悔意,两人关系开始冷淡,1931年1月寒假回家。

萧红被父亲软禁。

假期结束前,她与家人周旋,假装同意与汪恩甲结婚,要置办嫁妆,得以去往哈尔滨,随即再次抵达北平。

待汪恩甲追往北平时,萧红已囊中羞涩,只得跟他回呼兰。

家人将她安置在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乡下庄园,严密监视。

直到10月初,她才伺机跑掉。

亲戚家不愿去,在姑母(陆哲舜之母)家又吃了闭门羹,她衣衫单薄,身无分文,暂时落脚同学家,也曾流落街头,险些冻馁而死。

战乱令百业萧条,不但求学成为泡影,求职也渺无希望。

1931年底,萧红无奈去找汪恩甲,但汪氏家族已对她深恶痛绝,他俩遂同居于哈尔滨东兴顺旅馆。

到1932年5月,他们在旅馆赊欠的食宿费已达四百多元(一说六百多元),汪恩甲回家取钱还债,这一走却从此失踪。

已有五个多月身孕的萧红陷入绝境,上天入地俱无门。

旅馆老板将她赶到储藏室,时时催逼,她曾经要过饭。

7月上旬,听说旅馆老板已经找好妓院,要卖她抵债,萧红急中生智,投书《国际协报》求助。

1932年7月,向《国际协报》副刊求助,结识萧军。

1932年8月,萧红产子,弃婴医院。

而后与萧军同居,生活艰苦,列巴加盐。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萧红评价史研究论文报告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命运。

然而,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人们对萧红的评价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萧红评价史的研究现状,并且列举出以下九个提纲标题:一、萧红的文学及其时代背景简介萧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的尖锐、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同时,她的作品也记录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历程。

二、40年代的萧红评价在40年代,萧红作为一位革命文学家,她的作品引起了当时文坛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一时期,她的作品被誉为“红色的玫瑰”,并被称为典型的“正面写作”。

三、50年代的萧红评价到了50年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萧红的作品也被重新审视和评价。

她的作品受到了左派文艺批判的批评,被指责为“民主主义的抒情主义”。

同时,她的生活经历也被怀疑和质疑。

四、文革期间的萧红评价在文革期间,萧红受到了严重的批斗和迫害。

她的作品被贬低为资产阶级的文艺产物,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之一。

五、80年代之后的萧红评价到了80年代,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思想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萧红的作品也受到了重新评价。

她的作品被重新发现和认识,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参照。

六、海外学术的萧红评价萧红的作品在海外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

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角度来看,萧红的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价值。

七、萧红评价史的学术研究萧红评价史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

许多学者对萧红的作品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八、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是深远的。

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也反映了文学作品如何成为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的变迁过程。

九、萧红评价史的启示萧红评价史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不可归于某一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倾向,而应该以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和人性的深刻共识来衡量。

对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评价

对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评价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对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评价臧梓洁 沈阳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以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婆婆为主要案例,分析《呼兰河传》中的人物,通过对小团圆媳妇婆婆的评价、娘娘庙烧香的人们的评价以及小团圆媳妇的评价,来阐述萧红在《呼兰河传》人物塑造中表达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民族文化作者简介:臧梓洁(1998-),女,汉,辽宁省丹东市人,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56-01《呼兰河传》是当代著名女作家于1940年12月创作完的一部小说,该小说内容与萧红爱恨纠葛的一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无论是抗战时代的火热激情、民族独立的追求,还是男权社会的欺凌与冷漠人性,均在此中有着明显的揭露,换言之,《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塑造中蕴藏着深刻的女性意识,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

一、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呼兰河传》中有一个场景是院子里所有人都在对小团圆媳妇品头论足,并众口一词的认为小团圆媳妇没有达到团圆媳妇应有的标准,此时,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为了促使小团圆媳妇符合大众“审美”,便通过毒打的方式想要将小团圆媳妇规矩成人们眼中的团圆媳妇。

“跳大神”活动开始之前,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便十分笃定小团圆媳妇是不健康的,是有病的,甚至可以说病的非常严重,所以用破棉袄蒙着小团圆媳妇,脸也不能让她露出来。

小团圆媳妇洗澡时,由于害羞没有完全脱掉衣服,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却找人将其扒光,而当热水烫晕的小团圆媳妇被解救且赤身裸体躺在炕上时,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却骂她不知羞耻,并快速扯过破棉袄盖在她身上;当后来听闻小团圆媳妇在睡了一觉之后大辫子便掉了,便认定她是一个妖怪,决口否认自己减了小团圆媳妇的辫子……通过种种事件可以发现,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在男权社会中已经完全接受了男尊女卑的思想,甚至认同自身被欺压以及奴役的命运,更为可悲的是,其在长久的生活中,未曾思考过如何反抗、自处,而是将自身被扭曲的思想强赋予其他女人,甚至对其他女人更为悲惨的命运表现的乐见其成。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名家评论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名家评论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名家评论
时代广场的蟋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蟋蟀,许多名家都曾对
其进行评价。

1. 萧红:蟋蟀极度敏感,能够感知到极微小的变化和细微的动静。

这使得它成为了作者笔下动人的描写对象,营造了生活中微妙而
细腻的氛围。

2. 朱自清:蟋蟀不仅是一种昆虫,更是一种有生命的生物。


不会因为自己渺小的身躯而放弃生存,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
奋斗,在自然界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鲁迅:蟋蟀虽然体型微小,但是它高昂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力让人感到无比的敬意。

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需要这样的顽强和坚韧,才能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屈不挠、继续前行。

4. 钱钟书:蟋蟀的特殊音乐才能让人对其产生兴趣和关注,它
的音乐也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

人类也需要这种精神,而不是被生
活所淹没,而是要能在交响乐的旋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5. 郭沫若:蟋蟀善于处理复杂的情境,在噪声和混乱的环境中
依旧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种能力不仅仅是适用于蟋蟀,更适用于
我们这样的人类。

生活中的噪音和挑战并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相反,
它们能够激发我们的潜力和智慧,让我们更加坚强看待生活。

萧红赏析[精华]

萧红赏析[精华]

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关于萧红的研究综述

关于萧红的研究综述

关于萧红的研究综述作者:高昕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0期萧红,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思想觉醒的中国版“娜拉”,因为其作品《生死场》受到鲁迅、胡风的赏识而名声大振,在时代的漩涡中因拒绝迎合当时的政治思潮,在几经感情伤害之后逃离香港,最后病逝于香港。

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留给世人百万文字,出版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等作品,显示了其独特而有生命力的艺术才华。

然而正如萧红传奇的经历一般,萧红和她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也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冷遇和热门、批评和赞誉此起彼伏。

一、八十年代之前的萧红研究八十年代前的萧红研究,最大的限制因素莫过于社会意识形态,以《生死场》初登上海文坛(1935年1月)到她逝世(1942年1月)为止的这段时间,研究萧红作品影响力最大的是鲁迅和胡风,二人分别写了《生死场》的序和后记,都表现出了直率的感动。

由于二人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他们的评价几乎成为当时舆论的风向标。

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逝世,给好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朋友们纷纷撰写文章来表达他们对萧红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比如茅盾为《呼兰河传》作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聂绀弩的《在西安》等。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茅盾和骆宾基,茅盾为《呼兰河传》写了序文(1946年8月),他用“寂寞说”来界定萧红及其《呼兰河传》,他认为萧红是不幸的、消极的、苦闷的。

继茅盾之后,骆宾基发表了《萧红小传》(1946年11月),他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因为作者和萧红之间的亲密关系,到了五十年代后半叶,议论仍未摆脱骆宾基《萧红小传》的圈子。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前,萧红在不同版本的文学史中多以抗日作家的形象出现,她的作品也只有《生死场》被简要提及,而其他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由于它们较为模糊的创作倾向被人筛除了,萧红在文学史中的形象在那个政治指挥文艺的溺爱年代显然是尴尬的。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三、世人评价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

萧红

主旨内涵多元化: 1.抗战主题的消解
真实反映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 村社会的黑暗和阶级斗争与民族斗 争的错综复杂。面对日寇来袭,善 良朴实的东北农民,走上民族战争 前线。
2.启蒙话语的崛起
国民性批判:小说中大量篇幅描写、关注“生死场”上 延续千年的畸形人生,人性的自我觉醒体现在社会强加 给的束缚的反抗。 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探究和落后、愚昧、陈腐文化心态的 历史反思是国民性批判的另一途径。
胡风把对《生死场》评析的重点放在 民众反抗的部分,一方面是时代所趋 做出的审美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批评 家本人的审美度向。当时中国社会处 于激烈的动荡之中,作为“左翼”现 实主义理论批评家的胡风,他的批评 侧重于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与时代内 涵,这是时代使然。
《生死场》研究观点
以前的研究者多定义为:抗日文学 《生死场》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度被定义为 三十年代抗日文学的奠基之作。人们把关注的焦点 集中于作者独特的身份(东北人)、作品中所反映 的特殊地域(东北)、时代的环境氛围(抗日)上, 加之鲁迅和胡风的评价,因而作品一出版迅疾得到 广泛地关注。 邢富君 陆文采《农民对命运挣扎的乡土文学---生死 场再评价》 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反应农民对命运的挣扎为主题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 文学史》中对《呼兰河 传》评价:“写在抗日 战争时期的《呼兰河 传》,在过去生活的回 忆里表现了作者对于旧 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 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 小而产生的孤寂的情 怀。” 这自然也是在复 述茅盾的观点。
石怀池的《论萧红》 观点是“她已经与现实脱了节,这个惊天动地的民族解放战争事业对她 已经是陌生的了,她的现实创作源泉已经枯竭,甚至连知识分子对于时 代的心灵的搏动也无法琢磨。她堕落在灰白的空虚的生活的泥淖。 韩文敏的《〈呼兰河传〉我见》 她提出“《呼兰河传》主题思想的提炼,应该说是在鲁迅的影响下完成 的”。明确了萧红与鲁迅文学创作上的师承关系,并指出了萧红创造时 “对于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是很自觉的”。但是韩文敏的论述也并 没有完全摆脱旧有评论标准的束缚,她认为《生死场》中那种“力的美” 的消失虽然是转折,但“不可否认是一种退步”。 钱理群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 对《呼兰河传》思想内涵的重新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呼 兰河传》是萧红在鲁迅的影响下创作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由此,研 究者们开始反思以往对《呼兰河传》的误读和忽略,有了一种新的思路。 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 认为《呼兰河传》时代审美要求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同时国民性的主题 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他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以往否定态度 的原因,他认为虽然《呼兰河传》与《生死场》实际上是同属于一个期 待视野,但是多数评论家着眼于审美表象,“赋予它一个过于肤浅,固 定的‘抗战文艺’视野”,所以评价自然是否定的。

萧红的简介资料

萧红的简介资料

萧红的简介资料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萧红的生平事迹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高二作文之萧红作文高中

高二作文之萧红作文高中

萧红作文高中【篇一:萧红(高考素材)】才女萧红魏微(著名作家)(一)“女文青”的悲哀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萧红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夫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夫出逃,引出著名的“萧军救美”一段。

这一段堪比小说情节,然而萧红自己断不肯这样写,也写不出,因为她是散文化的笔法,她最好的文字几乎都是非虚构的,是那些关于她童年的记述。

很多年后,也就是1940年,她离家出走已经有十年了,这十年,她几乎是马不停蹄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大半个中国她都走过了———这大概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离开家乡,到外面看看去!萧红的出走是为逃婚,然而即便不为逃婚,她大概也会找其他的理由逃出去的,小小的呼兰县城藏不下她,不是因为她要写作,立志当个作家,而是她身上有太多活泛的、不安定的因素。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历朝历代的“女文青”大多如此:爱折腾,不愿守本分。

这是一般文艺女性的通病———或许是所有人的通病,———那些有才华的去折腾文艺,没才华的去折腾异性,世间人莫不如此吧?也有一些人,是连带文艺、异性一块折腾的,并且都弄出了很大动静的,大概算得上是人间极品了:非有巨大生命能量的人不能为,譬如毕加索,譬如拜伦。

也有不折腾的,像张爱玲,我想,这是因为她有自知,太过冷静;就生命力而言,张爱玲是弱了些,远不及她的才华,幸好她那时还很年轻,是能够凝神、聚气写几篇漂亮文章的,再晚一些,恐怕就真来不及了。

我能够想象,她住在上海的那间公寓里,不拘是书桌旁,还是阳台上,整个身心都打开了,每个毛孔都在呼吸,感觉、听觉、味觉、嗅觉、自己、世界全连成一片了……即便没有胡兰成,这样的写作怕也不会持续太久,她是整个把自己搭进去写了,两年已是极限了。

我曾经比较过张爱玲和萧红———很多人都愿意把她们作比较———其实这两人毫无共同点,除了都姓张,都写得好,都活得惨。

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祖父后园和我》资料人物评价

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祖父后园和我》资料人物评价

《祖父、后园和我》资料人物评价总体评价: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夫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夫出逃,引出著名的“萧军救美”一段。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历朝历代的“女文青”大多如此:爱折腾,不愿守本分。

这是一般文艺女性的通病或许是所有人的通病,那些有才华的去折腾文艺,没才华的去折腾异性,世间人莫不如此吧?也有一些人,是连带文艺、异性一块折腾的,并且都弄出了很大动静的,大概算得上是人间极品了:非有巨大生命能量的人不能为,譬如毕加索,譬如拜伦。

也有不折腾的,像张爱玲,我想,这是因为她有自知,太过冷静;就生命力而言,张爱玲是弱了些,远不及她的才华,幸好她那时还很年轻,是能够凝神、聚气写几篇漂亮文章的,再晚一些,恐怕就真来不及了。

我能够想象,她住在上海的那间公寓里,不拘是书桌旁,还是阳台上,整个身心都打开了,每个毛孔都在呼吸,感觉、听觉、味觉、嗅觉、自己、世界全连成一片了。

即便没有胡兰成,这样的写作怕也不会持续太久,她是整个把自己搭进去写了,两年已是极限了。

名家点评:林贤治:“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林贤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

”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张耀杰:“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马勇:“萧红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王东成:“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茅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简介

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我眼中的萧红作文「精选」_作文1750字_作文范文_

我眼中的萧红作文「精选」_作文1750字_作文范文_

我眼中的萧红作文「精选」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下面小编为你分享一下我眼中的萧红,仅供参考!我眼中的萧红作文1记得小学第一次在课本中读萧红的《火烧云》后,开始去留意夏天的傍晚,天空中多彩的晚霞,然后一个劲儿的想着课文里描述的那瞬息万变的画面,也发现小孩子的开心是多么容易满足。

多年以后的现在,也开始慢慢读萧红的作品,喜欢她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的文体。

读《呼兰河传》,惊喜的发现《火烧云》原是小说的节选,兴奋了好久,只因又仿佛感受到了童年时代那种不可言喻的心情。

而我最喜欢萧红的一段文字莫过于:“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我说,这是多么的无拘无束,无惧无畏。

更喜欢的是,这些简单的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明快活泼,即使文字的背后隐藏着她淡淡的无奈的和浅浅的忧伤。

而萧红应该也是善于隐藏的,正如凛冽的气质下有着一颗敏感柔弱的心。

她的时代民国,是最不乏才子佳人的时代,现代教育思想西风东渐,萧红幸运的成为少数的受益者,也显然没有辜负时代给予的机遇。

她不算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确是最稀有的一颗。

她的童年是凄苦的,母亲的早逝离去,父亲的冷若冰霜,她终究是缺乏安全感的。

家里的后花园和年迈的爷爷是她内心最温暖的所在,爷爷的离去,院子的荒芜,已让她没了回家的理由。

她是倔强又是独立的,独立到不顾一切,摆脱家庭,为自己的爱情婚姻做主。

“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而她梦寐的黄金时代,只是一个小女子对自由的向往,对安定生活的追求,是如此的简单又宁静。

然而命运总爱和她开玩笑,她从东北的一个小镇逃到哈尔滨,辗转青岛,上海,飘零日本,赴临汾,西安,转道武汉,重庆,定居香港,一路颠沛流离。

所幸的是,她结交了一群在那个时代一起仰望星空的人,萧军、白朗、罗峰、胡风、梅志、聂绀驽、舒群、蒋锡金、丁玲等等,这些熟悉的名字或多或少都与她有着或深或浅的交集。

四大才女萧红有什么故事经历

四大才女萧红有什么故事经历

萧红生平经历萧红生平是非常令人瞠目结舌的。

她是一个有个性的女子,因为反对包办婚姻所以就逃婚了,后来生活困难又和未婚夫生活在了一起。

可是因为欠下了巨额债务,在旅店还不上住宿费,所以未婚夫就把当时已经怀孕的她给抛弃了,自己回了家。

而萧红本人却是有家不能回,因为自己的任性,已经让家里和自己断绝了关系。

在萧红生平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男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小小红军里面的另一个萧军。

那个时候萧军孩子报社,看了萧红寄给报社的求助信,就趁着哈尔滨一次发大水,把萧红给救了出来。

如果说萧军最初对面前的这个女人只是怜悯,那么后来就有了敬佩,再后来就产生了爱情。

他们两惺惺相惜,在文学的道路上相互促进,一起离开东北前往上海。

这个时候,出现了萧红生平里的另一个重要的男人鲁迅。

在上海,他和他的妻子对待萧红夫妇亦师亦友,萧红受到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可是因为和萧军的性格问题,两最终分手了。

萧红重新找了诗人端木,在生活不久之后,萧红因为肺癌死掉了,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萧红与鲁迅的故事鲁迅是五四运动重要的参与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其影响之深远是有目共睹的。

毛泽东曾经评价过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代表着中国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鲁迅与萧红之间的关系难以定义,他二人之间的交往为何那么的亲密呢鲁迅和萧红,相对两个人彼此而言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萧红在民国的众多女作家中,长得勉强算上中等水平,文采也并不是最好的。

之所以萧红能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鲁迅的倾力帮助。

有一部分人认为鲁迅和萧红只是简单的师生关系,当然有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鲁迅暗恋萧红。

他们的理由是只有暗恋一个女人,这个男人鲁迅才会努力推荐萧红的作品,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其实,鲁迅和萧红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欢是不可能的。

但是鲁迅在感情上是基本上不追女人的。

从朱安和许广平身上就可以看出来。

对萧红的评价400字左右

对萧红的评价400字左右

萧红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作家,她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大量具有深远影响的不朽之作。

她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萧红在文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她的作品数量和质量,更在于她对文学形式的创新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她的作品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普通人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苦难。

她的文字充满情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她的作品往往以小见大,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勇气。

萧红的生活经历也是她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她曾经经历过战争、贫困和社会动荡,这些经历让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也让她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她的作品也因此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萧红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她的创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生活经历也让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也让她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我们应该珍视萧红的作品,传承她的精神,让她的文学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一、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谢婉蓉,山东莱州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家。

她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生死场》、《凤霄》、《北妹》等。

萧红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而闻名,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二、创作风格
1. 写实主义风格:萧红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她揭示了社会底层妇女生活的残酷和压迫,描述了苦难女性的命运。

2. 妇女关怀:萧红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是其作品的核心,她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以及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3. 集体主义情感:萧红作品中常有对集体主义情感的歌颂,她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作用。

4. 忧郁风格:萧红的作品常带有忧郁的情感色调,其中体现了她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命运的悲观态度。

三、代表作品
1. 《生死场》: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破旧农村上演的妇女痛苦命运。

2. 《凤霄》: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沉沦,以死亡作为解脱的方式展现出女性的悲剧命运。

3. 《北妹》:通过对女性的复杂人物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女性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的现实。

四、影响与评价
萧红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她的作品对于探讨女性命运、剖析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批判现实的态度让她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她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打开了道路。

限于篇幅,以上仅为萧红研究报告的简要内容,不足以详尽展示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1. 简介萧红,原名谢娇英,生于1911年,逝世于1942年。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以其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深沉的思想内容而备受赞誉。

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写下了许多留传后世的优秀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2. 文学风格萧红的文学风格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常常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进行创作。

她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到文字中,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她的文字简练而有力,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3. 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通常以男女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为题材,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文字充满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意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愤懑和批判。

4. 影响萧红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她的写作风格直接了当,真实而感人,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她的作品深入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矛盾,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她的作品也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5. 评价对萧红的评价多数都是正面的。

她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

她的文字直击灵魂,打动读者的心,被誉为“笔下的女神”。

她勇敢地站在了社会底层弱者的一方,以她的文字为他们发声,批判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作品启示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引发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萧红的作品提出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她的作品过于悲观压抑,缺乏乐观和希望的元素。

有人指出,她的作品过于情感化,缺乏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这些批评意见提醒我们在评价萧红时要尊重多元的观点,并注重批判性思考。

6. 总结总的来说,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作家,她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使她的作品在当时和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寂寞、温情与批判--从“后花园”意象看萧红《呼兰河传》情感蕴藉

寂寞、温情与批判--从“后花园”意象看萧红《呼兰河传》情感蕴藉

2020年第3期(总第849期)丈敖冬'科寂寞、温情与批判——从“后花园”意象看萧红《呼兰河传》情感蕴藉的复杂性李静怡(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萧红的一生充满苦难,但她的作B并非仅仅体现了悲哀的基调。

本文通过《呼兰河传》中突出描述的“后花园”意象,分析萧红创作情感蕴藉的复杂性,即她对故乡人民的批判与同情,以及在荒凉寂寞中对饱含温暖与爱的“精神家园”的永久憧憬和追求。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后花园情感复杂性萧红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优秀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呼兰河传》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茅盾所作的《〈呼兰河传〉序》影响深远,他认为“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1,(11),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对萧红的误读。

通过对《呼兰河传》中突出描绘的“后花园”这一意象结合相关作品进行探究,可以看出,萧红的情感是复杂矛盾的,是寂寞与温情并存、批与的。

丁帆在谈及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乡土小说作家时称:“一方面是对那一片’净’的深刻眷恋,一方面是’'的深刻批&意,’‘批判的;'情’对’’的-这情绪的,为一作家的创作情感。

”冈这在萧红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即使在抗战的,萧红、-:“现者过去,作家的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的!”冋显示出对“”的-《呼兰河传》中描写的,其是后的家:“他是看是的,-”+1,(11®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批意-过,仅仅用“寂寞”和“批”对萧红的创作情感作全盘概括似乎并全面,作品中流露出了对的留恋和对平凡物的情,如有二伯、团圆媳妇等-并且,我能感受到作者浓郁的对童年的,其那片充满温暖与爱的后花园里-一、寂寞——无处不在的荒凉感茅盾《〈呼兰河传〉序》中用了28个“寂寞”描述萧红作《呼兰河传》的心境,主要以下两方面展开:“《呼兰河传》给我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1,('"“呼兰河这的'是寂寞的-”+1,(8)可归为萧红和两个角度-作品第章中萧红多次写道:“我家是荒凉的-”+1,(107,121)“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11(116,117"对应了茅盾评价的两个方面-萧红的角度看,她童年的寂寞可以“眼观”和“心感”两维度分析-视觉上,这家外表“似是很威武的”m(107),但其实内容空虚-无打理的子里堆放朽木头、破烂的坛子等,屋是破败的,存粮的屋子老鼠窝……这些细节的刻画给营造出压抑、荒凉的第一观感-深的心理,这寂寞作者年心的-萧红儿时的有,对,出.之的失-年后的萧红对家庭的空虚看得更清楚,道:“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这期间我觉得是残酷的-”同情的,家只是一个空虚的子,造萧红为一生的“者”-其次,童年萧红的仅家的屋子和那一片后花园,与他的通和对外界的探-这的时候得为:“家的,我i 寂寞-”+1,(92)这心理的是一的,更是童对年世界的和理-后花园童年萧红心中最广的一片,“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的世界”財78)-第一次后,一到了全的世界,街道、河、……更远的的方,以“后花园,我”曲%5"的-的物之后,那的心一的、更广的子,到那的屋子,的,更感到的寂寞-作《呼兰河传》两年,萧红《的鱼》中写中出的-是“的世界,失的世界呃的-用“”一,萧红是的这对的-萧红失败家中,那时的如的,是那狭窄的、的家和杀了年轻的萧红,选择像这一样,脱出家的锢-王妮给萧红所作的传记中,第五、六章的此进行了艺术化的达:“离乱:还妄飞吗?”冏(272)“夭逝:掉,我甘心-”冏叫“飞”一字、理的实,萧红的一断尝试作为一立像鸟一样高飞-当“飞”为“妄”,还有能支撑她继续活下去?只得濒死前发出绝望的呼喊:“半生尽遭白眼冷遇……先,甘,甘!”萧红的早逝既是因为疾病,更是这痛的“无高飞”造的-这“高飞”的心态,我们可以在作品中的“后花园”中看到些许影子-37语言文学研究其次,从小城居民角度看,他们生存的精神状态是“荒凉”的。

鲁迅对萧红的评价,五年级下册课本里

鲁迅对萧红的评价,五年级下册课本里

鲁迅对萧红的评价,五年级下册课本里
引言:萧红是薄命的,她在这个世界仅仅停留了31年。

萧红是不幸的,她从封建家庭逃出,但又落入一个黑暗的大时代。

萧红是孤独的,她在颠沛流离漂泊流浪的途中苦苦追寻着爱和温暖,却始终没能遇到一个靠得住的男人。

萧红是天才的,她在漂泊漂泊的路途中以带病之躯写下了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更是有《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这样的传世杰作。

鲁迅对于《生死场》的评价,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序言中: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精神是健全的……
鲁迅曾经这样高度评价一位女作家:“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

对萧红的评价

对萧红的评价
对萧红的评价
萧红在人们眼里是这样一个作家:富有 文学才华但却过早离世、留下了一些独特 但却并不很成熟作品。
书中大多表现了萧红对于旧世界的愤怒, 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 的孤寂的情怀。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
萧红的大红大紫,萧红的成为“伟大 作家”,与女性主义在80年代进入中国并 被用于文学批评和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不妨说,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入中 国,才使萧红从一个在文学史上并不占有 重要地位的作家,一跃而成为一个大作家 的。
孟悦、戴锦华两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女士以女 性主义的理论阐释《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 “女性苦难”。在这种理论眼光下,《生死场》中 没有以人物为中心的情节,没有面目清晰的人物形 象,并非因为萧红力有未逮,并非因为萧红实际上 做不到这一步,而是一种刻意的“构思”,是一种 精心的选择。
• 总结:
• 林贤治:抗战之后,国家意识形态因为民族战争的兴起而 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萧红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人道主 义和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品的价值不可能被充分认识。…… 她的《生死场》被当成了“抗战文学”,而她也因此被视 为一般的“左翼作家”,书中丰富的人性内容和非主流倾 向被遮蔽了。
• 这种情形一直延至八十年代,而这时,一种文艺思潮正好 为另一种文艺思潮所代替。一些与“鲁迅”、“左翼”相 关的作家和作品普遍受到轻视。尤其到了九十年代以后, 与思想知识界“告别革命”论相呼应,文学界贬损鲁迅及 左翼进步作家简直成了一种时尚。就这样,萧红成了前后 两种不同的文学思潮的牺牲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悦、戴锦华两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女士以女 性主义的理论阐释《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 “女性苦难”。在这种理论眼光下,《生死场》中 没有以人物为中心的情节,没有面目清晰的人物形 象,并非因为萧红力有未逮,并非因为萧红实际上 做不到这一步,而是一种刻意的“构思”,是一种 精心的选择。
• 总结: • 林贤治:抗战之后,国家意识形态因为民族战争的兴起而 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萧红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人道主 义和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品的价值不可能被充分认识。…… 她的《生死场》被当成了“抗战文学”,而她也因此被视 为一般的“左翼作家”,书中丰富的人性内容和非主流倾 向被遮蔽了。 • 这种情形一直延至八十年代,而这时,一种文艺思潮正好 为另一种文艺思潮所代替。一些与“鲁迅”、“左翼”相 关的作家和作品普遍受到轻视。尤其到了九十年代以后, 与思想知识界“告别革命”论相呼应,文学界贬损鲁迅及 左翼进步作家简直成了一种时尚。就这样,萧红成了前后 两种不同的文学思潮的牺牲品。
对萧红的评价
——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萧红在人们眼里是这样一个作家:富有 文学才华但却过早离世、留下了一些独特 但却并不很成熟的作品。 书中大多表现了萧红对于旧世界的愤怒, 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 的孤寂的情怀。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
萧红的大红大紫,萧红的成为“伟大 作家”,与女性主义在80年代进入中国并 被用于文学批评和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不妨说,是女性主成为一个大作家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