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四讲 雅尔塔体系下的 冷战与和平
![第四讲 雅尔塔体系下的 冷战与和平](https://img.taocdn.com/s3/m/cf419233376baf1ffc4fad9d.png)
美苏争霸——冷战格局的发展(20C50S中~80S)
50S中~60S初
主要 领导 态势 特点 争 霸 事 件
60S后期~70S末
80S
苏:戈尔巴乔夫 美:里根、布什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国 对抗走向缓和并最终结束 苏:撤出阿富汗 恢复苏中关系 退出东欧等地区 双方:签署反导等条
苏:赫鲁晓夫 苏:勃列日涅夫 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 美:尼克松 争霸优势在美国方面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
• 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 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 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 反对强权政治。 •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 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 的形势。
缓和与紧张并存紧张为主 从对峙走向缓和 苏:1955年签订对奥 和约 1956年与西德建交 企图控制中国 双方:1959年戴维营 会谈 1960年U—2飞机事件 1961年,“柏林墙” 事件 1962年“古巴导弹危 机 美:侵略越南 苏:在南亚次大陆、中东 和非洲建立、军事基地 1979年,出兵阿富汗 双方:签订系列限制和裁 减核武的协议;双方首脑 互访和会谈;双方参加“ 中欧裁军会议”和“欧安 会”相互加强思想文化渗 透 美:1973年从越撤军;同 中国关系正常化 ;对苏 “缓和”外交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课件-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课件-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679dbfd0912a216147929e5.png)
技巧体验:1. 如图一、二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 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1945年的德国
图二 1948年的德国
(1)分别说明图一、二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概括指出图二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 原因:图一: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 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 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 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2) 影响: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
六、归纳美苏在争霸时期各自对中国的政策,并
分析其原因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1)美国:因为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中国的发展壮大 恐惧不安,采取孤立、反对中国的政策。
(2)苏联:因为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 控制中国,采取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答案】(1)美、苏两国。导致美苏两国军备 竞赛升级,尤其是在核军备上。 (2)美苏争霸造成了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 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是当时世界不得安宁 的根源。 (3)世界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仍不太平。世 界人民必须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
3.第三阶段:美攻苏守80年代 (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 攻为守。 (2)重大事件: a.“缓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收缩 力量,不干涉东欧和与西方缓和); 1987年与里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双方进 入“第二次缓和”期。
4.冷战的结束: 1991年12月21日,苏联完全解体,标志着 冷战结束。
在“冷战”高峰时期,美、苏两国所拥有的核武器 分别超过3万枚和4万枚,足以把世界毁灭数次。 材料二 据统计1946~1975年期间,美国总共有19 次直接或间接发出使用核武器的威胁,苏联也多次 准备按下核按钮。 材料三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 条约》。近年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执意部署国 家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又拒绝批准《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世界近现代史》
历史:第四章《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历史:第四章《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4e326c1a58da0116c1749e2.png)
一、结合二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和朝鲜半岛的相 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二战后德国与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有何相同点? 答:二战后,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并分区占领,进而扶植 不同的势力建立了不同性质的政权造成的
2、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意志民族用和平 方式由分裂走向统一。概括说明完成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答:原因:东西德人民之间的联系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要动力 国际局势的变化-----重要外部条件 意义:符合德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统一后的德国逐渐在国际事务中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以上史实反映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答: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国际关系的发 展趋势是趋向于和平。
19、中东战争 20、发展中国家的局部战争
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
21、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第18课、“冷战”中的“热战”
原因:
朝鲜半岛分裂;发生内战
美国插手(联合国军); 中国援朝; 1951年,谈判; 1953年,停战。 性质: 影响:体现了,打破了, 造成了,冷战产物。
朝 鲜 战 争
D
能力提高:
5、朝鲜半岛分裂55年,北南双方最终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走 向和解,说明了( ) A、朝鲜半岛双方从此不再有对抗和冲突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美国在亚洲的霸权政治失败 D、朝鲜南北双方走向统一
B
6、朝鲜在历史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南北分裂, 这是由于( ) A、日本法西斯对朝鲜分而治之的结果 B、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C、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 D、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分别占领造成的
3、“这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 是美国总参谋长对 ( ) 次战争的认识? B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4、朝鲜战争宣告结束的标志是( ) A、五大战役的结束 B、上甘岭战役的结束 C、朝鲜停战谈判的开始 D、交战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总结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62fffe10661ed9ac51f310.png)
单元总结(四)知识导图思维整合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条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膨胀,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2)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苏联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
2.过程(1)从二战后期开始,美苏等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2)随着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苏联采取一系列对抗措施,建立情报局,成立经互会,组建华约组织。
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两极格局的演变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两极对峙演变为美苏之间的争霸。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双方既有紧张的对峙,如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也有缓和,如戴维营精神的出现,但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2.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由全面扩张转为战略收缩,在与苏联搞“缓和”的同时,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苏联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出击。
3.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重新强硬,步步进逼,而苏联无法承受全球争霸带来的沉重负担,开始主动同美国“缓和”。
三、两极格局的结束1.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苏联和东欧局势混乱。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宣告结束。
四、冷战的发展:美苏争霸中三阶段的较量1.第一阶段的较量(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和解”——1959年的赫氏访美与戴维营会谈;美国艾森豪威尔的两手政策。
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2.第二阶段的较量页 1 第(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尼克松主义的外交方针和勃列日涅夫的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也有对抗。
教材精析精解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材精析精解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https://img.taocdn.com/s3/m/d3467a34a417866fb84a8ea9.png)
13.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武汉市弘桥中学 汪学毅 曾 芳【导学指南】二次大战后,出现了美苏两极对峙的雅尔塔体系,形成长期“冷战”的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
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
学习这个专题,我们应当: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了解美苏争霸的发展过程。
3.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以及中东战争等局部战争。
【材料选读】材料一 杜鲁门主义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必须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
……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美国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伟大的责任已经降临到美国头上。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在国会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演说(1947年3月12日)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瓷器店。
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百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知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持续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上,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的演说(1947年3月),转引自基辛格《大外交》材料解读“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美国的支持……伟大的责任已经降临到美国头上。
”也就是向世界宣布美国现在的责任已经不在只是针对美国本土,而是对世界扩张,这种扩张其目的是把苏联的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的范围内,不准苏联染指其他地区的事务。
“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是指美国全面开始全球扩张的外交政策。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https://img.taocdn.com/s3/m/cb89a71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0.png)
争霸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争霸加剧了地区的动荡紧张和局势的复杂;
军备竞赛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冷战思维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恶劣;
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
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
练习题:“冷战”相对于“热战”而言,泛指组建相互对峙的军事集团、 经济封锁、外交对抗、军备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以及相互攻击对方的社 会制度与价值观念等“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美世治中 国界军壮 抗上事大
力有的战 量形发后 。成展初
抗中期 衡国, 美家新 苏还独 的没立
定政国意现平利有雅
两治霸志了共进助尔 极的权;大处程于塔 格烙主④国精;加体 局印义打的神②速制 的;和上利;体战的 基⑤强了益③现争确 础奠权大和体和胜立 。
拓展:雅尔塔 体系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异 同
1. 二战后美苏逐渐由盟友关系发展为冷战的对手。简述双方冷战对峙的主要表现。 2. 有人说“冷战”是指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所以在“冷战”格局下没有硝
烟弥漫的战争,天下太平。这种说法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知识备考清单【答案知】识要(点1解)读杜鲁门巩固主提升义训练的提出和欧洲共产党、工人党 情报局的建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 立;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不对。第一,“冷战”中也有“热战”。如美国发 动的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第二,“冷 战”中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所以避免了世界大 战的发生,形成了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RJ版)
冷战是二战后美、 苏为首的两大集团 之间,主要是美苏 之间所进行的除直 接交战以外的全面 对抗,涉及经济、 军事、外交、文化、 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4.14“冷战”的缘起素材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4.14“冷战”的缘起素材岳麓版选修3](https://img.taocdn.com/s3/m/516a764f65ce05087732130e.png)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4.14“冷战”的缘起素材岳麓版选修3第14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冷战”的缘起素材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
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首脑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和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于1945年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
②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
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④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有关问题。
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
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第四章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4
![高中历史第四章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4](https://img.taocdn.com/s3/m/699ab6a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d.png)
伯特兰·罗素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第三代罗素伯爵,OM,FRS(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3rd Earl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
无数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立场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
由于其对基督教的批判立场,他也不断的受到基督徒和教会的人身攻击。
他出生于1872年,当时大英帝国正值巅峰,逝于1970年,此时英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其帝国已经没落。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生平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勋爵(Lord John Russell)在18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Viscount Amberley)是一名无神论者。
罗素的母亲也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
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教父是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
在双亲去世后,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罗素(未来的第二代罗素勋爵)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
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
罗素在17岁时认识了美国人阿莉丝·皮尔索尔·史密斯(Alys Pearsall Smith),很快便爱上了这位姑娘,两人在1894年结婚。
这段婚姻在1911年宣告结束,主要是因为罗素的不专情:他和包括奥特林·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夫人在内的多人都曾有过亲密的接触。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和数学,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并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
高中历史第四章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和平演变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四章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和平演变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a076b9c60912a2161579290f.png)
和平演变定义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
“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渊源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根本思路是“寻找一种方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在两制度之间进行一场“和平竞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以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和平演变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第一个途径是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
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播送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
这两个电台公开成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那么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那么、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
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
美国等西方国家随时密切注视着东欧、苏联等国的内部动向,例如,当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成立以后,“美联社〞“路透社〞“自由欧洲电台〞等都大加吹捧。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https://img.taocdn.com/s3/m/66a0c0be27284b73f3425049.png)
7
冷战的开始
原因: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从盟友走向对峙冷战的原因 客观原因: 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不同
主观原因: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美苏互相视对方为最大的威胁和敌人。
美:一些美国人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一切邪恶的根源”;制定对 苏“遏制战略”。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 丘吉尔发表富尔敦演说,认为社会主义在欧洲的出现,如同一 幅铁幕在欧洲降落,并号召美国等西方国家反对“红色恐怖”。 ——美国在战后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和强权政治,促使冷战形成。
本册教材知识结构: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讲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与和平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讲二战后的主要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 ”,讲二战后爱好和平的人民为争取和平而作的努力
可编辑ppt
1
什么叫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指从二战后期以美苏英为主的同盟国通过召开 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一系列协议所形 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冷战?
一般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其实冷战是相互的,苏联也同样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行 冷战。
可编辑ppt
2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两极格局下的冷争与和平 ——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的冷战与和平 ——战后美苏冷战与对峙关系
可编辑ppt
9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斯大林选区选民大会上发表公 开演说,他明确指出: "我们的胜利说明:获得胜利的是我们的苏维埃 社会制度,苏维埃社会制度在战火中胜利地经住了考验,并证明它具 有充分的生命力。“
斯大林的这段话显然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斯大林已开始把 战时的反法西斯联盟分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股力量;二、斯大 林认为,社会主义的力量经过战争的考验将不断强大起来,因为战争 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斯大林公开发表上 述言论时,他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已经在向建立与资本主义对 立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理论转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第三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初)
(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 开始转攻为守。
(2)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理论;1987年12月与里根签署“中导条约”。 (3)结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1991年12月 苏联的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4、美苏关系发展变化的启示
2、冷战
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 (1)概念: ,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 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 态各个领域。 (2)原因: ①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②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 ③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美苏矛盾激化。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至70年代末)
(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2)重大事件:①“缓和”:1972年的尼 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的欧安会的 召开;②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 国提出“卡特主义”和“星球大战计划”, 美苏关系紧张。 (3)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 关系重陷低谷。
①争霸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②争霸加剧了地区的动荡紧张和局势的复杂; ③军备竞赛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④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⑤冷战思维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恶劣; ⑥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 ⑦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
练习题:“冷战”相对于“热战”而言,泛指 组建相互对峙的军事集团、经济封锁、外交对抗、 军备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以及相互攻击对方的 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等“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 行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后美苏逐渐由盟友关系发展为冷战的 对手。简述双方冷战对峙的主要表现。 (2)有人说“冷战”是指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 敌对行动,所以在“冷战”格局下没有硝烟弥漫 的战争,天下太平。这种说法对吗?结合所学知 识简要评价。
拓展: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异同
1.相同点 (1)都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 上建立。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定了基本原则并重新划 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 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产。
2.不同点 (1)前者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后者体现了英法 美等帝国主义的意志。 (2)前者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妥 协。后者是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3)前者是超出欧洲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后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4)前者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后者是建立在战胜 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的,必然随着德国的重 新崛起而破产。
二、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1)特点:表面缓和,实际是最紧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①缓和:戴维营会谈: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 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很快苏美关系趋于 紧张,两国展开新的争夺。②紧张:第二次 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 赛;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3)结局: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指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 (1)概念: 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 会议、波茨坦会议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 范围等而确立的世界秩序,其实质是美 苏日本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③苏联在战争中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 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 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评价: ①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有助于加速战争胜利进 程;②体现和平共处精神;③体现了大国的 利益和意志;④打上了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的烙印;⑤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重点: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了解七八 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难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美苏“冷战” 及争夺世界霸权;“和平、发展”的时代主 题。
一、两极格局及冷战
1、雅尔塔体系
【答案】(1)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欧洲共产党、工人党 情报局的建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 立;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2)不对。第一,“冷战”中也有“热战”。如美国发 动的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第二,“冷 战”中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所以避免了世界大 战的发生,形成了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
(3)表现:
项目 政治 美 杜鲁门主义 (开始)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苏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军事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约组织(对峙形成)
(4)评价: ①美苏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 和平与安全;②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地区 局部冲突争端不断;③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