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刻划人心灵的戏剧大师曹禺 (2)

合集下载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人物素材 曹禺2不分版本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人物素材 曹禺2不分版本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早读人物素材曹禺2不分版本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早读人物素材曹禺2不分版本人物〔曹禺2〕三、嘉言语录【关键词】曹禺剧作语言、个性化、动作性、抒情性、音乐性在20世纪初的中国诞生了一位戏剧大师——曹禺。

这里就《雷雨》这部作品谈谈对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的浅薄认识。

一、语言高度个性化剧作家塑造舞台形象,必须通过剧中人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直接诉诸观众的耳目,不像小说那样,可以利用表达人的身份,从旁加以说明以丰富读者的想象,因此语言对于戏剧中的性格描写有特殊作用。

戏剧语言的任务,首先在于显示剧中人的性格特征,言为心声。

曹禺先生给每个人所写的台词好似并非出于剧作家的手笔,而是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它的语言来自生活。

这些语言外表看来都是较普通的日常语言,但随处都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人物个性化的思想性格特征。

使人读完对话,就能感受到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我们结合《雷雨》分析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

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对话:周朴园〔向鲁妈〕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鲁侍萍〔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拿起来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

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嗯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鲁侍萍〔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指窗户〕窗户谁叫翻开的?鲁侍萍哦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突然觉得很奇怪〕你站一站,你——你贵姓?鲁侍萍我姓鲁。

周朴园你好似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

周朴园你三十年前在无锡吗?鲁侍萍是,老爷。

周朴园三十年前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姓梅的?周朴园我派人打听过。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你——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突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课外阅读】《雷雨》解析与测评

【课外阅读】《雷雨》解析与测评

【课外阅读】雷雨》解析与测评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情节设计:戏里有戏,显隐交织。

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如何使复杂的人物关系,激烈的矛盾冲突得到集中呈现呢,剧作家们喜欢运用戏里有戏、显隐交错的“回顾”“穿插”手法。

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这场戏里又牵扯出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相恋生子而又相离的故事,周鲁相认是正在发生的显在情节,周鲁从前的恩怨则为过去的潜在的事件。

周朴园与鲁大海在客厅里的冲突这场戏又引出了周朴园的发家历史。

前者为显,后者为隐。

这样故事套故事的巧妙安排,使得故事在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剧中矛盾冲突集中、紧张。

使得剧情显得紧凑丰富又显得扑溯迷离,曲折有致,扣人心弦。

试想如果不这样,怕要安排三四幕才讲得清楚。

岂不拖沓冗长乏趣?2.两类冲突凸显周朴园的思想性格戏剧人物的思想性格只有在戏剧冲突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

课文部分上演了两场戏。

先是周朴园与侍萍的感情戏,后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劳资戏。

在这场感情戏里,我们固然看到了周朴园作为一个人,他有感情渴望,他对侍萍的纪念、怀想是真实的,但这种感情是有限度的,一旦侍萍出现,周朴园自以为会影响到他现有的家庭、声名和利益之时,他就非常警惕,他就自私到毫不犹豫地赶走侍萍及其家人。

由此看来,周朴园纪念侍萍之举很大程度上是刻意而为之,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想给家人给社会制造一个假象从而维护自己好父亲好丈夫好绅士的形象。

这场戏里,周朴园之自私、虚伪暴露无遗。

在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交锋中,周朴园一面进行残酷镇压,一面收买分化,表现得态度强硬、老谋深算。

再加上从他的发家史看,他的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行为性格就特别鲜明了。

3.人物语言:个性化《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

总体看来,周朴园说话盛气凌人,侍萍说话抑郁平缓,鲁大海说话直截了当。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理解(二)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理解(二)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理解(二)阅读《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重逢时的一段对话,完成题目。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①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②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③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2.鲁侍萍认出周朴园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潜台词。

【答案】1.震惊-恐惧-冷酷。

2.一丝幻想,一丝眷念-极度悲愤,彻底清醒。

3.①你来是要报复我吗?是要让我身败名裂吗?是要向我敲诈勒索吗?……①啊?你的背后还有主谋?你们还有更大的企图? ……①三十年来我日夜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三十年的光阴仍然没有让你忘记旧恶,你处心积虑三十年还是找来了,你真狠毒。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由“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你——侍萍?”可知其“震惊”;由“(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可知其“恐惧”;由“(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可知其“冷酷”。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由“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可知其对周朴园抱有“一丝幻想,一丝眷念”;由“不是我要来的”“(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可知其“极度悲愤,彻底清醒”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分析潜台词就是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你来干什么”是对周朴园的语言描写,是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对鲁侍萍的质问,结合舞台说明“忽然严厉地”可知,此时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到来充满了恐惧,他急于了解鲁侍萍来此的目的。

【课外阅读】一个透明的生命曹禺及其《雷雨》

【课外阅读】一个透明的生命曹禺及其《雷雨》

【课外阅读】一个透明的生命——曹禺及其《雷雨》“他是一个极丰富极复杂的人,他很真诚。

他有很多缺陷和弱点,但是他没有罪孽。

”曹禺的女儿,当代作家万方如此评价他的父亲。

常人说“知子莫如父”,反之,我看也能成立,那就是“知父莫如女”。

万方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读到了曹禺写于一个小本子上的一段话:“灵魂的石头就是为人摸,为时间磨而埋下去的。

”作为曹禺的女儿,万方比常人更能近距离地了解曹禺,曹禺也常无所顾忌地向女儿坦露自己的心迹。

“为尊者讳”,虽然是中国人的传统,但万方对父亲的评价也并非溢美之辞。

因为,我宁愿相信一位女作家的良知,也不愿去再阅读那些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史教科书上的关于曹禺的枯燥陈述与评价。

一1933年,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一位23岁的年轻人,完成了一部四幕话剧——《雷雨》。

这一话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史有了自己的成熟而又不朽的作品。

这位年轻人就是曹禺。

二十三岁,曹禺还是一位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三年级的学生,就一鸣惊人,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应有的地位。

曹禺的成功难道是偶然的吗?不,艺术大师的诞生没有偶然。

大凡艺术大师都有一种天性,对生命的痛苦与孤独,他们较之于常人更加善感,这也是曹禺的天性。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曹禺的父亲名万德尊(1885—1929年),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

学成归国后曾任师长,做了一个小军阀。

万德尊曾娶过三个妻子,曹禺的母亲是他的第二个妻子,生曹禺三天后就因产褥热去世,继母薛咏南是曹禺的母亲的孪生妹妹。

少年的曹禺,其实生活并不艰苦,甚至可以说养尊处优。

他家在天津租界拥有一座阔气的公馆——“小白楼”。

那座“小白楼”的大门,迎接过北洋军阀的大政客黄孚,也目睹过来万公馆应酬的黎元洪的姨太太的芳容。

曹禺没有上过小学,是家里请来教师授课。

教曹禺的先生,曾教过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由此足见曹禺家庭的显赫。

但感情上曹禺是寂寞的。

他同父异母的大哥与父亲十分不和,甚至有着很深的敌意,三十多岁就死去了。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雷雨选场 含答案 精品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雷雨选场 含答案 精品

第8课雷雨(选场)学习重点通过品味语言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学习潜台词刻画人物的心理的作用,分析戏剧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曹禺的名言1.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2.常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常相知。

3.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

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4.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是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

5.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

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讲这句话——“我把人说清楚了”。

二、人之本性1.如果你控制不了钱,那么钱就来控制你。

(哈夫·艾克)2.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

(切斯特菲尔德)3.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罗·勃朗宁)4.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

(汤姆斯·麦考莱)5.在只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是最容易显露的。

因为那时人最不必掩饰。

(培根)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烦躁.( ) ②规矩.( ) ③汗涔.涔( ) ④惊愕.( ) ⑤打量.( ) ⑥窟窿..( ) ⑦敲诈.( ) ⑧谛.听( ) ⑨卑鄙.( ) ⑩昧.心财( ) ⑪郁.热( ) ⑫咀嚼..( ) ⑬繁漪.( ) (2)多音字①茄⎩⎪⎨⎪⎧ 雪茄.( )茄.子( ) ②间⎩⎪⎨⎪⎧ 空间.( )离间.( ) ③仆⎩⎪⎨⎪⎧ 仆.地( )仆.人( ) ④分⎩⎪⎨⎪⎧ 分.钟( )本分.( ) ⑤伺⎩⎪⎨⎪⎧ 伺.候( )伺.机( ) ⑥混⎩⎪⎨⎪⎧混.蛋( )混.合( ) ⑦勾⎩⎪⎨⎪⎧ 勾.当( )勾.勒( )2.辨形组词(1)⎩⎪⎨⎪⎧ 谛( )缔( )(2)⎩⎪⎨⎪⎧ 虐( )谑( ) (3)⎩⎪⎨⎪⎧ 燥( )躁( ) (4)⎩⎪⎨⎪⎧ 悯( )惘( ) (5)⎩⎪⎨⎪⎧ 厮( )撕( ) (6)⎩⎪⎨⎪⎧ 漪( )旖( ) (7)⎩⎪⎨⎪⎧ 愕( )颚( ) (8)⎩⎪⎨⎪⎧ 侍( )恃( )待( )3.理解词义(1)汗涔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沉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痛不欲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门当户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词填空(1)意气·义气①他们两个人________相投,所以经常意气用事。

精选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曹禺传节选

精选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曹禺传节选

曹禺传(节选)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

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

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

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

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

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

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

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

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

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

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

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

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

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

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

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阅读答案曹禺

雷雨阅读答案曹禺

雷雨阅读答案曹禺【篇一:雷雨思考题的答案】的戏剧。

或许作者自己在写这部话剧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什么反封建,想过迎合时代的需求,只是雷雨在上映之后,恰好被那个时代所需要,于是被冠以各种思想,在那样的舆论压力之下,或许作者自己也没有勇气说明自己的真是意图是什么。

雷雨中出现的乱伦只是为了促进情节的发展,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试想,如果去掉了乱伦这条线,整个雷雨的故事就完全不能串联在一起,那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也不能表现出来。

乱伦只是为了铺垫情节发展而已。

雷雨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悲剧所在,但这个悲剧是作者自己造成的,他是这出悲剧的缔造者,也许和曹禺之前生活的家庭环境氛围有关,他很压抑,想释放一下自己的情绪,但这无关与这个时代的潮流和大背景,只是处于个人的一种报复心理。

他在写这出戏的时候也许更本没有意识到所谓的时代需求到底是什么。

雷雨浪漫,其中有很多桥段可以体现这一点,在整个雷雨的氛围是压抑的,不是明朗的,这跟鸳鸯蝴蝶派的整体格局是相悖的,所以不能简单的说它是鸳鸯蝴蝶派的偷情作品。

我认为周朴园只是一个正常人而已。

他是资本家,他想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与当世的逐利资本无异,他用工人的生命成就了自己的富有和家世,这一点我们无法原谅,却也能理解,倘若换位思考,如果我们当时处在他的位置上,我们又会怎么做?我想,每个男人都没有办法彻底忘记自己的初恋吧,对于侍萍,就算是她不在了,当年的感情也不是说散就散了,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想起,更何况后来的妻子繁漪没有给过他侍萍给他的幸福,人在不幸福的情况下怀念曾经的幸福,这很正常,也许,他也是想用怀念侍萍的方式来刺激繁漪,想让她明白自己觉得不幸福的事实,想让繁漪做一些改变,想和繁漪做一对幸福的夫妻。

同时,他还是周萍的父亲,周萍自小知道自己母亲去世,如果父亲一点不怀念母亲,这会让儿子觉得父亲冷血,竟然一点都不想念母亲。

我个人认为,繁漪是个很极端的女人,她的确很雷雨,做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但是有的时候我又不免觉得她太极端了,她认为是周萍救了自己,可是天下那么大,好男人多的是,何必缠着一个已经不爱自己的周萍身上呢,如果她真的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那么,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观点她应该很清楚,这样一想,繁漪太固执,太执拗,她并不是雷雨,而是把自己锁在一个象牙塔里面走不出来。

语文原创试题(33)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原创试题(33)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原创试题(3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悼念李默然:莫道极目满江红,只缘沁园春上雪刘澍2012年11月8日17时53分,著名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老师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众所周知,李默然最为人们所广泛熟知的角色就是在中国经典电影名片《甲午风云》中饰演的男主角——与日寇血战到底的爱国将领、北洋水师管带邓世昌,他那棱角分明、极具个性化阳刚的刚毅面孔,再加上他深厚的舞台表演功底及文学艺术的修养积淀,简直就是当年历史人物的再生复活。

如今,斯人已乘黄鹤去,伤感有余之时又感由衷慰藉,李默然老师倾情塑造的银幕形象,角色化成叠影,连同影迷真爱,永生永世存活在中国电影斑斓璀璨的时代画廊里。

李默然突出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舞台上,他会在表演中设计中国戏曲的表演技巧,比如在1986年的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上,受中国戏曲的启发,在话剧《李尔王》中用“四跪”将人物的情感历程进行了充分展现。

1986年,在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李默然成功演出《李尔王》,他塑造的李尔,被称为国际上“著名的四大李尔之一”。

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席菲力浦·布罗克班克冲上舞台与李默然拥抱,激动地说:“你是演出《李尔王》的五国演员中最出色的一个!你是中国的活李尔!今天晚上是个了不起的夜晚,你的李尔王,演得非常动人,太棒了。

我在中国看到了一台真正英国式、法国式的李尔王。

”毫无疑问,中国经典电影名片《甲午风云》成就了李默然。

当年,这部影片的副导演刘文华一开始找到李默然,看到他满脸都是“疙瘩豆”,按照那个时候选角的惯例,本能地将他列为反派一号李鸿章的被选人之一,未曾料到的是,出任片导演的林农慧眼识珠,他见到李默然之后,一眼确定他是正角男一号邓世昌的“材料”。

李老师的相貌酷似古人,再加上让他朗诵了一段《满江红》,觉得他更适合邓世昌的角色,于是最后就有了李默然塑造的经典形象之由来。

李默然把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风骨鲜明生动地呈现上了银幕并永远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成为中国银幕上别具一格的“硬汉”标本。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理解(一 )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理解(一 )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侍萍(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什么?说吧。

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你想见他?鲁侍萍嗯,他在哪儿?周朴园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

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

不过是——鲁侍萍不过是什么?周朴园他很大了....。

鲁侍萍(追忆)他大概是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

周朴园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

我难道不知道这样的母亲只给自己的儿子丢人?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拿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

(慢慢撕碎支票)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节选自《雷雨》)1.指出文中加点语句的潜台词。

(1)他很大了。

(2)谢谢你。

2.结合上下文,概述画线部分的作用。

【答案】1.(1)你不该认他。

(2)我不要你的钱,钱弥补不了你的罪过。

2.①推动剧情(情节)发展。

①表现鲁侍萍想见见亲生儿子急切又理智的心理。

①揭示母子不便相人的社会原因。

①情理兼具,言辞恳切,富有感染力。

①大段台词,使对话节奏产生变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艺术能力。

(1)结合前文“你想见他”“他现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

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

不过是——”以及后文“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分析可以得出周朴园一直告诉周萍其亲生母亲已经死了,不愿意周萍知道鲁侍萍是以前侍萍,不愿意周萍认鲁侍萍母亲。

怀念曹禺阅读理解

怀念曹禺阅读理解

怀念曹禺阅读理解
【最新版】
目录
1.曹禺其人及其作品
2.曹禺对现代话剧的贡献
3.怀念曹禺的原因
4.曹禺的影响和遗产
正文
一、曹禺其人及其作品
曹禺,原名万家宝,是我国著名的话剧作家,也是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话剧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等。

这些作品以深入揭示人性,强烈反映社会现实而著称,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曹禺对现代话剧的贡献
曹禺对我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在题材、形式、表现手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打破了旧有的戏剧模式,推动了话剧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三、怀念曹禺的原因
我们怀念曹禺,首先是因为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其次,曹禺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敬仰。

他坚持艺术真理,敢于直面生活,坚持自我,展现了艺术家的高尚品质。

四、曹禺的影响和遗产
曹禺的影响深远,他的作品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高度评价。

他的作品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充分体现了他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

曹禺的遗产是他留下的丰富作品和艺术理论,这些都将永远照亮我国话剧艺术的道路。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后撷珍2雷雨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后撷珍2雷雨

素材点说1.周朴园点说在坚毅威严的外表下,是他那虚伪和冷漠的内心,他自以为自己站在高高的塔顶上,一切都尽在把握,却不知他其实是命运掌心的傀儡。

他理想中那个讲究尊卑长幼的“模范家庭”,早已危机四伏,处处都是漏洞和陷阱。

暴风雨的午夜,一切毁灭,只能留下他独自品尝苦果。

有了罪恶的过程,便有了罪恶的结果;有了不负责任的当初,也............................便有了这悖论的悲剧,这不是........................“.因果报应....”.的宿命,这是过程与结果的必然。

....2.周萍点说这是一棵柔弱的植物,随着暴风骤雨飘摇跌宕。

也许它也有着细腻的根、葱郁的叶、甚至带着点淡淡清香的花,只是如此渺小得不为人知。

每当看到东摇西倒的它,人们只有叹气,而它却悄悄收闭起花叶,唯有选择逃避。

周萍的选择是一种自赎,岂料用以拯救他的却是另一种更大的罪恶。

人生即是如此,处处充满了悖论,而诚挚的感情和真心的忏悔招致而来的往往只是命运的无情嘲弄。

你可能是无辜的,你的无辜是因为你的生活环境,你也是这个环境的牺牲品;你可能是有责任的,你的责任是你把爱情放错了位置,而又不敢承担。

你的环境划定了你的命运,而你的性格却使你从未成为过你。

要知道,环境可能影响命运,而不能主宰命运,主..........................宰命运的只有你自己。

......评说天下晚年曹禺,再也没能写出“大作品”2014年7月13日《中国科学报》剧作大师曹禺,在“文革”时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身心遭受了严重摧残。

“文革”结束后,虽然恢复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职务,但这对他是另外一种摧毁。

他的女儿万方回忆说:“我爸爸八十岁的时候,常常念叨‘人生如梦,人生如梦’。

我亲眼看到爸爸的晚年被一种痛苦持续不断地困扰,他想重新获得写《雷雨》时候的力量,但是他已经被异化了,他已经不是他,已经回不到原来那个曹禺了。

他不知道怎么写好了,老觉得,这么写对吗?这么写行吗?他的脑子已经不自由了……一直到死,他都没有真正恢复到他写《雷雨》时候的那个自由自在的灵魂。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理解(十)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理解(十)

曹禺《雷雨(节选)》阅读理解(十)阅读《雷雨》的两个节选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一)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

(慢慢撕碎支票)(节选二)鲁大海(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这是假的。

你们自己假造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

(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1.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

主要指剧中的人物的性格冲突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

节选二的主要戏剧冲突是什么?(4分)2.三处画线部分是对鲁侍萍三次“哭”的描写,请结合台词及舞台说明的内容,谈谈鲁侍萍这三次“哭”背后的心理及其变化。

【答案】1.(1)两代人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2)资产阶级和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2.鲁侍萍第一次“哭”,“泪满眼”,包含了鲁侍萍渴望见到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的激动和痛苦的心情,也包含了对周朴园的怨恨。

鲁侍萍第二次“哭”,“大哭起来”,是因为见到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感到伤心和愤怒。

“走至周萍面前,抽咽”,本能地喊出儿子的名字“萍”,又意识到不能暴露母子、兄弟关系,转为掩饰的痛苦、无奈的复杂心理。

我所景仰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

我所景仰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

我所景仰的戏剧大师 曹禺先生中国戏剧家协会㊀杨景辉㊀㊀曹禺,是我最崇拜的中国现代剧作家,是他的«雷雨» 引诱 我走进了戏剧世界.还记得,1955年我在长沙长郡中学读高中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和一位爱好戏剧的同学,放弃晚自习,偷偷地跑到湖南剧院看湖南省话剧团演出的«雷雨».我没有想到,在舞台上,还有这么一个神奇的世界.当时,我已经完全进入了戏剧幻觉的境界.当看到第三幕雷雨交加之时,我竟然下意识地担心:啊呀,糟糕!下这么大雨,没有带伞,怎么回去呀!散场后,出门,一见皓月当空,不觉失声地笑了:啊,原来在看戏嘛!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曹禺的戏剧,也是第一次看真正的话剧.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时,我多么希望见到这位创造如此迷人戏剧的作家呀!这次看«雷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一生的命运,促使我走进了戏剧界.梦想终于实现了.1961年,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戏剧家协会工作,单位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加筹备于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㊁歌剧㊁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文化大革命 中被打成 广州黑会 ).由于会议的需要,我拜访了曹禺先生,在铁狮子胡同他的寓所,聆听了他对这次会议的意见.第一次同他见面的情景,和我那难以抑止的激动心情,至今还记忆犹新.以后见面的机会,就渐渐多起来了.文化大革命 后,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想编辑出版曹禺的剧作全集.1979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一选题,编辑室和有关领导一致赞成.为此,我专门征求了曹禺先生的意见,于1979年3月27日和5月16日,先后两次应约去三里屯他的寓所同他商谈此事.当我详细陈述了我的想法之后,他十分高兴地同意了,我也欣喜不已.这两次访谈,在我的«曹禺戏剧集»的工作记录本中,做了记录.3月27日,在我征求他对出版«戏剧集»的意见时,他说: «雷雨»最早的版本的序幕和尾声都不要.«序»也可以不要. «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是我和宋之的在一个月内凑出来的.写得不好,可不选.当时 四大名旦 参加了演出,张道藩也参加了演出,我也上了台.这个戏不怎么样,选不选你们考虑. «戏剧集»可以一个戏一本.但装帧要好一点.要排得松一点,不要排得太紧. 他还说: 评论«雷雨»和«日出»的文章很多,可以出一本关于这两个戏的评论集子,包括杨晦的文章,带有尖锐批评性的文章,还有胡风的文章.1936年周扬在«光明»杂志发表的文章,文字非常漂亮. 要收集各家之言,骂的也可以.要百家争鸣,摆开来谈,看谁家的对.5月16日的访谈,时间很长,主要内容包括他的家世㊁生平和创作道路.这些内容,在田本相的«苦闷的灵魂 曹禺访谈录»中,都做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这两次拜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当我向他告辞时,他不顾我的劝阻,执意要送我下楼,他穿着睡衣睡裤从三楼一直送我到院子里告别.这是 文革 后我同他的第一次见面.为了编好这部书,我找来了曹禺剧作的许多版本.我正在核对«雷雨»的不同版本的时候,突然,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田本相同志出现在我的编辑视野中.现代文学编辑室的孟伟哉同志转来他写的长篇论文«‹雷雨›论»,我一口气将它读完了,非常兴奋.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读过像这样全面而深刻地评论«雷雨»的文章.于是,我很快约他来社里见面,并正式约请他撰写研究曹禺的专著 «曹禺剧作论».书稿完成了,经过 三审 ,决定出版.发稿前,我同本相同志商量: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研究曹禺的第一部专著,我建议先请曹禺先生看看,这样,无论从出版社的角度,还是从你个人来说,对曹禺先生都是一种敬重,更何况还能听到他的宝贵意见. 经本相同志同意,由我将书稿转交给了曹禺先生.先生很快将书稿看完了,给本相写了热情洋溢的信,对他的专著十分赞赏,并约他见面长谈.应曹禺先生之约,先后于1980年5月23日和6月22日,我陪同本相拜访了曹禺先生,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先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两次谈话,内容很丰富,不但详细㊁系统地谈了他的生平和创作,而且针对当时戏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谈了一些极为重要的意见.本相将这两次谈话整理成«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经曹禺先生亲自修改㊁定稿,作为附录,收入«曹禺剧作论».这篇长文,成了曹禺研究的重要文献.后来,我又约请本相撰写«曹禺传»,在写作过程中,又有一系列的访谈(有时我也在场),他将历次访谈的录音㊁笔记,和刘一军同志一起整理出一部弥足珍贵的著作 «苦闷的灵魂 曹禺访谈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戏剧出版社恢复建制后,又把«曹禺文集»这一选题带过来了,作为重点图书列入了编辑出版计划.1986年8月12日,我以 话剧编辑室 的名义,正式写了«关于编辑出版‹曹禺文集›的报告».«报告»说:本社从1980年恢复业务以来,计划编辑出版曹禺同志的剧作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今年年初,我们再一次提出编辑出版«曹禺文集»的建议,立即引起王正等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并得到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同志的热情支持.经王正㊁本相㊁景辉同志同曹禺同志洽商,正式确定由本社编辑㊁出版«曹禺文集».经曹禺同志同意和总编辑王正同志批准,约请田本相同志担任«曹禺文集»主编;参加选编工作的还有中央戏剧学院话剧文学教研室的部分教师;本社杨景辉同志参加选编工作,并任«文集»责任编辑.«文集»的选编范围,包括曹禺同志有关文学艺术的重要著作.计分七卷:第一至四卷为话剧剧本创作,第五卷为改译㊁翻译剧作和电影剧本,第六卷为戏剧论著,第七卷为小说㊁诗歌㊁散文和其他文章.每卷发曹禺同志的照片㊁手迹或书影㊁剧照若干幅.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出齐.«文集»的编辑过程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轶事值得谈一谈.版本的选择,是编辑㊁出版«文集»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十分慎重.为此事,曾同曹禺同志反复协商.在田本相于1987年2月16日给社长刘厚生㊁总编辑王正的报告中,记录了这一过程:最初,我接受任务后,即和景辉同志作了反复研究,并请示了曹禺同志.商定«文集»所收剧本均按文化生活出版社最早版本,只作个别文字的订正,加上必要的注释出版.«田汉文集»也是这样.此一方案,经曹禺同志过目,也同意了.不料,曹禺同志在我们已经按原方案编出第一卷后打电话给我.提出按照修改本出版.我陈述了意见,但他仍坚持按修改本收入.这样,我们只得又重新编了第一卷.(为什么他开始已经同意选用最早的版本,后来又改变了主意?是什么原因?我一直没有弄明白 笔者)最近,我去看望曹禺同志.我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谈的:一㊁去年在鲁迅逝世五十周年学术会议上,一些国外专家对我们某些文集出版颇有意见,如花城出的«沈从文文集»,不但有修改,而且许多篇目以 存目 处理.外国学者认为,这样就没有学术价值了.他们,国外难找到的是初版本.二㊁我听到有关专家同行对«曹禺文集»的编辑意见,也认为以收初版为最好.这样做,不但有学术价值,也有收藏价值.目前国内缺的就是这样一套完整的文集本.曹禺听了我陈述的意见,他说,就按你的意见办好了.他说,看来还是按初版收较有价值.我听后十分高兴.因此,我建议从第一卷开始即按初版本收印.此时,第一卷已按修改本排好了版,打出了校样.为此,我向社领导建议:拆版,重新发稿,全部按文化生活版排印.虽然经济上受一些损失,但可大大提高«文集»的价值.这一建议,得到王正㊁厚生同志的支持.王正同志的意见是: 为保留作品的原貌以及为研究家㊁戏剧艺术家提供原来的版本,当然以出版曹禺剧作的初版本为妥.现曹禺同志既已同意按最初的版本编文集,我们理应照此办. 厚生同志的意见是: 同意.但最好用什么方式同曹禺同志正式明确一下,例如由田本相同志同曹禺同志交换信件等等. 本相同志将这一意见报告了曹禺同志后,曹禺同志正式致函田本相主编:田本相教授:承赐教,赞同我的文集一律根据 文化生活出版社 版本出版.请代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敬颂撰安曹㊀禺㊀一九八七㊁二㊁廿七至1990年9月,«曹禺文集»前四卷(全部话剧剧本)如期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最完整㊁最有价值的版本.当我和话剧编辑室的同志将精装样书送到北京医院他的病房时,他十分高兴,并和我们合影留念.非常遗憾的是,«曹禺文集»的出版遭受了意想不到的厄运,半途而废,后三卷至今未能出版.曾引起曹禺同志的强烈不满.事情是这样的.1990年11月20日,在事先没有向我打招呼的情况下,戏剧出版社代社长,背着本人召开党员大会,突然宣布将我调离出版社,到剧协研究室工作(不安排任何职务).为此,我先后于1990年11月25日㊁1991年1月10日给剧协分党组和文联党组写了书面报告,要求不要调离出版社,继续留在这里做编辑工作,并申述了留社的理由.最后退一步说: 如果非要调动我的工作不可的话,那么,我请求组织上让我完成手头的工作以后再做决定.目前,我还有一些重要书稿正在进行编辑工作,如«曹禺文集»第五㊁六㊁七卷(我不仅是文集的责任编辑,而且还参加了文集的选编㊁校注等工作);«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从讨论提纲到写出初稿的全过程我都参加了)等,这些重点书稿,都需要我亲自去完成,不便移交他人.剧协领导人对我的请求不予理睬.文联党组同意了我的要求,电话下达了指示.然而剧协领导人竟然目无组织纪律,抗拒上级指示.更加疯狂地㊁变本加厉地对我施加压力,立即下命令,要人事处第二天早上八点钟将我的关系转到剧协,并通知我三天之内必须到剧协报到,否则就停发工资.还是吃饭要紧,我迫不得已,就这样离开了出版社.«曹禺文集»也随着我的调离半途而废了,给戏剧出版社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在同曹禺先生的交往中,还有一次见面始终难以忘怀:1983年,在纪念田汉诞生九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之后,湖南正在编辑这次学术会的论文集(我和邓兴器同志负责审稿),约请曹禺先生题写书名.一个炎热的下午,曹禺先生的护理小白打电话给我,说书名已写好,要我去取.我急忙驱车前往北京医院.进病房,见他鼻孔里插着管子,正在输氧,手里仍然拿着书,读得很专注.我轻声地叫了一声.他略一惊,居然没有发现我进来.他歉意地笑了一笑.握手寒暄后,我坐在他床边.他拿出一个信封递给我,我打开一看,在一张约十六开的宣纸上,题写了 田汉研究 四个字,落款 曹禺题 ,并有鲜红的印章.字显得苍老,又透出几分遒劲.我欣赏一阵后,向他道谢,他还是谦逊地笑了一笑.我们大约交谈了半个多小时,谈话的内容,主要围绕读书㊁治学方面的问题.谈话间,他突然话题一转,拉着我的手问道: 我是哪一级的干部?我一愣,既诧异又纳闷:怎么,干了一辈子,还不知道自己的级别?为什么这个时候又要弄明白?我想了一想,答道: 我记得,当年田(汉)老当剧协主席的时候,是属于副部级的干部;您是剧协主席,又是全国文联主席,起码是副部级干部吧.有那么大的官吗?当然有.假如要出差,怎么办?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用询问的目光望着他.于是,他又补充问: 可以报销路费吗?当然可以.在哪儿报?在文联和剧协都可以,我想. (当时我没有想起来,在北京人艺报销更没有问题.)可以有人陪同吗?一般可以带秘书随行.噢.噢 了一声以后,就沉默了.我也就完全明白了:他想去上海.来医院之前,小白同志在电话里就告诉我,他的夫人李玉茹同志去上海治病已三个多月了.她临走前 谎 称是去上海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她的病情更是瞒着他的,免得他产生精神负担.因此小白嘱咐我,同曹禺同志见面时,千万不要提起李玉茹同志.我遵守护理人的嘱咐,没有再说什么了.我怕他太累,就起身告辞.不料,他拔去输氧管,坐起来,要小白扶他下床送我.我心里十分不安,一再劝阻,他就是不依.他执意让小白扶他坐在轮椅上,推着他送我到电梯口,一直等到电梯关上门,目送我下楼,才回病房.从医院回来后,我把这一情况向邓兴器同志说了.他是文联的副秘书长,对此事十分重视,即去医院办理此事.他对曹禺同志说:路费文联可以报,不但可以派人陪同,还可请医生护理.后因医院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不宜外出,故未能成行.这一次见面的情景,总萦绕在我的脑际,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禁不住含泪感慨:若不是他过分思念他的夫人,想起去上海,恐怕见了马克思还不知道他在共产党里当了多大的 官 哩!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林语堂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事情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餐.人必有痴,而后有成.曹禺一生痴于戏剧,他的生命已经融化在戏剧事业之中了.他的思维空间几乎被 戏剧 二字填满了,哪有闲工夫去关心什么级别㊁待遇呢,早把它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因为有这种 痴性 ,才有可能成为20世纪杰出的戏剧大师.如果没有这点 痴性 ㊁ 痴心 ,怎么可能创造出«雷雨»㊁«日出»㊁«北京人»这样的经典来呢?!痴 哉!大师.伟哉!大师.。

曹禺雷雨阅读答案

曹禺雷雨阅读答案

曹禺雷雨阅读答案曹禺雷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非得经历才能感触的深刻,所以未来在生活积累更加丰富真切时再写,会获得更大成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曹禺雷雨》阅读原文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曹禺雷雨》阅读原文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

我已经演了几年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

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

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

我有无数的人像要刻画,不少罪状要诉说。

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下种结成果实,大约有五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校——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学度过的。

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

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

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

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

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

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刻,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

奇怪,有时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土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着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处石塔,在迷雾中消失。

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的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10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

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像是沉浸在《雷雨》里。

我奔到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喝足了玉泉山引来的泉水,才觉察这一天没有喝水。

点滴忆曹禺阅读理解及答案

点滴忆曹禺阅读理解及答案

点滴忆曹禺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念曹禺巴金家宝逝世后,我给李玉茹、万方发了个电报:“请不要悲痛,家宝并没有去,他永远活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话很平常,不能表达我的痛苦,我想多说一点,可颤抖的手捏不住小小的笔,许许多多的话和着眼泪咽进了肚里。

躺在病床上,我经常想起家宝。

六十几年的往事历历在目。

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故事是从这里开始。

靳以把家宝的一部稿子交给我看,那时家宝还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

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

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就像从前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一样,剧本抓住了我的灵魂,我为它落了泪。

我曾这样描述过我当时的心情:“不错,我流过泪,但是落泪之后我感到一阵舒畅,而且我还感到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身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精力。

《雷雨》是这样地感动过我。

”然而,这却是我从靳以手里接过《雷雨》手稿时所未曾料到的。

我由衷佩服家宝,他有大的才华,我马上把我的看法告诉靳以,让他分享我的喜悦。

《文季月刊》破例一期全文刊载了《雷雨》,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

第二年,我旅居日本,在东京看了由中国留学生演出的《雷雨》,那时候,《雷雨》已经轰动,国内也有剧团把它搬上舞台。

1936年靳以在上海创刊《文季月刊》,家宝在上面连载四幕剧《日出》,同样引起轰动。

1937年靳以又创办《文丛》,家宝发表了《原野》。

我和家宝一起在上海看了《原野》的演出,这时,抗战爆发了。

家宝在南京教书,我在上海搞文化生活出版社,这以后,我们失去了联系。

但是我仍然有机会把他的一本本新作编入《文学丛刊》介绍给读者。

1940年,我从上海到昆明,知道家宝的学校已经迁至江安,我可以去看他了。

我在江安待了六天,住在家宝家的小楼里。

那地方真清静,晚上七点后街上就一片黑暗。

我常常和家宝一起聊天,我们隔了一张写字台对面坐着,谈了许多事情,交出了彼此的心。

《曹禺传(节选)》阅读答案

《曹禺传(节选)》阅读答案

《曹禺传(节选)》阅读答案曹禺传(节选)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

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

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

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

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

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

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

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

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

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

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

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

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

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

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

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点滴忆曹禺答案

点滴忆曹禺答案

点滴忆曹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念我的父亲曹禺我父亲的一生都和戏剧紧紧连在一起。

小时候他就是个小戏迷,才三岁,就被我的奶奶带到戏院看戏,小小年纪,就被舞台的奇妙吸引。

长大一些,他和小伙伴在自家的院子里演戏,可以算作他最初的戏剧实践。

上了南开中学后,他参加了南开新剧团,演戏,导戏,翻译西方戏剧,从那以后,戏剧就成了他一生的迷恋与追求。

《雷雨》是他最著名的剧作,上演至今已经70多年了。

我记得他和我讲过,那时候他还在南开中学念书,有一个同学叫杨善全,他和杨善全说,我有一个故事想写出来。

杨善全就说,那你讲讲吧。

他讲了,头绪很多,讲得很乱,杨善全没听出所以然来,只说,很复杂呀,你写吧。

后来他又创作了《北京人》,有评论家说《北京人》是曹禺创作历程中的高峰,是他写得最好的戏。

作为一个编剧,我感到惊异的是,要具有怎样的感悟力,体味多少不愉快,刻骨的厌恶,埋得极深的苦痛,才能写出老太爷曾皓那样的人物,而我爸爸那时还是个青年。

记得我曾经问过他写东西时的感受,他回答说:“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印象,许多憧憬,总是等写到节骨眼儿就冒出来了。

要我说明白是不可能的。

”我一直觉得《北京人》里每个男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他比他们加在一起还要丰富生动。

“文革”时期,我爸爸被打倒,被揪斗。

有一段时间,他被关在牛棚里,白天扫大街,晚上不能回家。

他曾回忆说:“我羡慕街道上随意路过的人,一字不识的人,没有一点文化的人,他们真幸福,他们仍然能过着人的生活,没有被辱骂,被抄家,被夺去一切做人应有的自由和权利。

”后来放他回家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吃大量的安眠药,完全像一个废人。

粉碎“四人帮”后,我爸爸恢复了名誉,担任了很多职务,参加很多社会活动。

但他最想做的是写出一个好剧本。

在他的内心,他始终是一个剧作家,他的头脑就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一刻不停地转,我爸爸这一生从来感受不到“知足常乐”和“随遇而安”的心境。

晚年的日子里,他一直为写不出东西而痛苦。

《曹禺执教剧校》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禺执教剧校》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禺执教剧校》阅读练习及答案《曹禺执教剧校》阅读练习及答案曹禺执教剧校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1936年的初秋季节,他一直忙着整理行李,接待新的朋友。

他作为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应聘到这里来教书。

虽然,很疲惫,但心情却有另一番新的滋味。

他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也渗透在教学里。

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

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即使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内在的底蕴。

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

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是美不胜收。

许多同学回忆说,万老师上课,可谓绝妙,他有学问,会表演,又有创作经验,因此,讲起课来就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加上他那口才,所以,每次上课,课堂里都挤得满满的,连外班的学生也来听他的课。

他还有一套辅导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和理解剧本的水平,除重点讲授一些剧目,还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名著。

他不是一般地布置一下,任其自流,而是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某某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要写出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

这样一种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益匪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鉴赏能力。

因为他所读中外戏剧名著较多,才能这样指导学生;同时,也因为他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这样不怕麻烦,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排戏,他基本上是运用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

他首先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

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

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含义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样动作,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

学生们说:万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

(新高考)曹禺《雷雨》阅读训练(石家庄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新高考)曹禺《雷雨》阅读训练(石家庄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新高考)曹禺《雷雨》阅读训练(石家庄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

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

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鲁侍萍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听说地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

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

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周朴园你去告诉四风,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检出来。

鲁侍萍旧衬衣?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村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周朴园要哪一件?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上特绣着一朵梅花。

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还有一件——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待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名师讲题】宋宝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曹禺戏剧的启示》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宋宝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曹禺戏剧的启示》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1934年,曹禺发表其成名剧作《雷雨》,此时距中国话剧诞生不足30年。

茅盾曾评价:“当年海上惊雷雨。

”《雷雨》的出现成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此后曹禺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剧作,这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名作,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它们不仅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而且常演常新,此外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京剧、评弹等多种艺术形式。

那么,曹禺戏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何而来?曹禺走上戏剧创作之路,与他在南开新剧团阅读《易卜生全集》的经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相关。

他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曹禺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他所熟悉的。

曹禺称写作为“心血”,正因心血的滋养,让他的戏剧具有了生命的能量。

他曾告诉老伴李玉茹,在《雷雨》成稿之前,他已反复写了很多场景和片段,不满意就重写,以致废稿塞满了床底。

由此可见,优秀的创作者,是时代生活作用于心灵并在艺术的熔炉里锻造而成的。

曹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崛起的一代剧作家,深受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

他关注现实,也注重艺术的旨趣。

他描写现实,却不拘泥于写实,表现出对发展趋向充满理想主义的憧憬。

《日出》中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北京人》中愫方、瑞贞奔向自由的步伐,都是沉郁、幽暗背景中绚丽的曙光,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化、寓言化表达。

曹禺的一些戏剧素材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不仅没有接受障碍,反而形成了一种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一份可以品评的人生况味、一方渴望进入的意象丛林。

这是因为,剧中人与今天的观众依然能产生某种精神连接、情感共鸣。

《雷雨》中繁漪“最雷雨的性格”里对爱情的渴求、对自由的向往,《北京人》中愫方隐忍而哀静的目光,《家》中瑞珏弥留之际对于飞雪的怅望,那种情感的张力直达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对生存之关怀、对命运之思考、对心灵世界之探索,构成了曹禺剧作的深层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刻划人心灵的戏剧大师曹禺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

从它们诞生的三十年代,就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

而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曹禺先生的戏,依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宠儿。

在解放战争年代,在解放区还曾上演过《雷雨》。

解放后,曹禺的戏在五六十年代,则成为中国舞台上最招人喜爱的保留剧目。

在文革之后,曹禺剧作的演出和改编,研究和评论达到一个高潮,几乎他所有的戏都被排演了,几个主要的戏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甚至芭蕾舞。

为什么他的戏,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这么喜欢呢?为什么他的戏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去演出呢?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

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

在曹禺的戏里,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命运,诸如蘩漪、侍萍、四凤、陈白露、翠喜、小东西、仇虎、金子、愫方、文清,还有觉新、瑞珏、鸣凤……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作家是怀着怎样一个伟大的仁爱的心灵,又是有着多么宽广的人道的关怀!甚至,连周朴园,他都有着怜悯。

在他看来,人的悲剧境遇,人类的悲剧,几乎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

曹禺所具有的悲剧思想是杰出的,是十分深刻的。

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甚至现代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人有着他这样宽广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

他在晚年,之所以对一些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并不是指责,而是由于他对中国话剧寄予了最深刻的期望,才把他心中的宝贝托出来。

曹禺这样说:“所有伟大的作家的好作品,不是被某个狭小的社会问题限制住的。

《红楼梦》就不是被一个问题箍住了,它把整个社会反映出来了。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至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等,也不是那么具体地提到某个社会问题,这些作品反映得很深刻很广泛。

文学反映生活,可以更广阔,更深厚的,应该看得广泛,把整个社会看过,经过深入的思索,看到许许多多的能够体现现时代精神的人物再写。

作品是要真正的叫人思、叫人想,但是,它不是叫人顺着作家预先规定的思路去思”,按着作家已经圈定的思路去'想'。

而是叫人纵横自由地广阔地去思索,去思索你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思索整个的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去思索人类。

显然,这是他毕生的创作思想的结晶,是格外值得我们珍惜和研究的。

我看,也部分地道出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一代又一
代观众的原因。

由于写了人,才能对人有所吸引,才能引起人的关爱。

人的心灵是相通的,不但是共时性的相通,也可以是历时性的,世世代代的相通。

曹禺先生的人文胸怀,自然是重要;但是真正把人写好,又是谈何容易!
曹禺先生是一个对人,对人性有着最最充分的研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细微的体验的伟大作家。

对观众来说,最逗起他们情趣的是人,是人的性格,是人的心理和感情世界,是人性的复杂和隐秘。

而在曹禺的剧作中,他对人,对人的性格的刻划,不但倾其毕生的精力,而在探索人性和人的感情世界上,他确是杰出的一个,甚至可以同世界那些戏剧大师媲美。

人们常常有一种偏见,以为外国人能做到的,似乎中国人就不能做到,因此,多年来,对曹禺先生剧作的评价,都为这些偏见习见所困扰。

郭沫若在看过《雷雨》后就说:“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

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使用心地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破绽。

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最杰出的一个。

”的确,曹禺说:人是非常复杂的,又是最宝贵的,同时,又是最值得研究的。

他一生都在探索人,探索人的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灵魂,把他们的最隐秘的情感世界,最复杂的人性心理,展现在舞台上。

无论是被侮辱的被损害的,抑或是被压抑的变态的;无论是罪孽的卑微的心灵,还是最圣洁最美好的灵魂,……都在笔下被展现出来。

正是这些,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激动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表演的欲望。

我以为,曹禺先生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能塑造人的灵魂的作家,最能揭示人的灵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作家,一个善于刻划人的深刻灵魂的大师。

如果说,曹禺的戏剧有着什么诱人的秘密?那么,这个秘密就是他把最伟大的人文胸怀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结合起来。

这就是曹禺戏剧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我们纪念曹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祝愿他的戏剧精神能够在中国的戏剧界得以传播,得以发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