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ef95b5634028915f814dc255.png)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麻醉方式:1、全身麻醉2、患者病情危重时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
物品准备: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干持物钳1套。
2、敷料基础敷料包1个,大腹包1个、手术衣4~6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止血纱布、明胶海绵、面片、小纱布、缝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1套、开颅电钻1套、中心吸引1套。
手术体位:1、仰卧位使用于额顶部血肿2、侧卧位适用于顶颞及枕后部血肿。
手术步骤:1.皮肤消毒常规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2.头皮切口和止血2.1在切口两侧铺以干纱布块,沿切口线分段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整个皮瓣可分为3~4段完成。
每切开一段,即用头皮夹夹住内、外缘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大的出血点可以电凝止血。
2.2钝性或锐性分离皮肤-腱膜瓣与其下的疏松组织层。
2.3止血满意后,将皮肤-腱膜瓣翻向颅底侧,并在其下垫以纱布团,使皮肤-腱膜内的血管不致因屈曲过度而闭塞,然后以盐水纱布覆盖其上。
用双2-0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将皮瓣翻起固定,充分显露术野3.骨瓣成型3.1切开头皮和肌肉后,按骨瓣形状弧形切开骨膜,以骨膜剥离器分开骨膜及颞肌。
3.2设计骨孔,通常一个骨瓣共钻孔5~6个,空间距离6~7cm。
3.3将电钻与颅骨表面垂直钻透颅骨。
钻孔完成后,以小刮匙或脑膜剥离器刮尽孔内边缘残留的内板碎片,将线锯导板插入相邻的两个骨孔之间,用线锯将骨瓣各边一一锯开。
3.4若用气动或电动钻时,可换上铣刀进行切割。
3.5最后,沿颅骨锯开线插入骨膜剥离器至骨瓣下方,翻起骨瓣将骨窗下缘附着的肌肉稍向下推开以咬骨钳将骨折线两侧骨瓣修齐,并用骨蜡涂塞止血。
3.6取下的骨瓣可放入双氧水中浸泡4.清除血肿4.1用一窄脑压板或神经玻璃子由颅顶部向颅底侧逐渐清除血块,出血点电凝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4.2将骨窗周围硬脑膜用6*17圆针3-0丝线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放猴子硬脑膜剥离形成新的血肿。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bd17e6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6.png)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什么是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是指在硬膜外腔内形成的血液积聚,造成颅内压增高以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
硬膜外血肿的常见原因包括头部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等。
硬膜外血肿护理的基本原则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监测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控制颅内压:通过给予镇痛药物、呼吸道管理、降温等措施来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免受损伤。
3.血管舒缓:保持合适的体位,避免颈部和颅内压的剧烈变化,减少血管的扩张和破裂的风险。
4.功能维护:保持患者的基础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等,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5.饮食调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少,符合病人的能量需求。
6.营养支持:如果病人无法正常进食,需要通过胃肠外营养或静脉营养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
7.情绪护理: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病人的不良情绪。
硬膜外血肿护理的具体措施1.定期检查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等。
2.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3.坚持按时给予镇痛药物,保持病人的舒适感。
4.管理病人的呼吸道,保持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等。
5.维持病人的体温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体温引起的不良后果。
6.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发生剥脱和感染。
7.遵守医嘱,正确给予药物,如抗凝血药、降压药等。
8.饮食要求:根据病人的需要,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9.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过程,缓解焦虑和恐惧。
硬膜外血肿护理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硬膜外血肿的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脑积水、脑梗死等。
处理方法如下:1.颅内感染的处理方法包括给予抗生素治疗,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及时处理感染。
硬膜下、外、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硬膜下、外、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d0c99a7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b.png)
硬膜下、外、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头部内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中医护理常规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是指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如钝击、穿透伤、爆炸或下坠的间接损害所造成的。
等。
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危、变化快。
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三型。
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属中医的“头部内伤”范畴。
【临床表现】1.较轻的病人可表现为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轻度头痛、头晕、呕吐。
2.稍重者可有较剧烈头痛、头晕、反复呕吐、精神淡漠、不愿说话甚至嗜睡。
3.重者昏迷或深昏迷,严重躁动或完全不动,频繁呕吐,频繁或持续癫痫发作或去大脑强直发作,表现出运动区及脑干的损害;如有偏瘫或截瘫,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提示脑疝形成;严重损伤者对刺激完全无反应,接近或已进入脑死亡。
4.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瘫痪、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
【护理】一、临证护理(一)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注意有无昏迷,昏迷时间的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以及口、鼻、乳突部有无出血瘀斑、脑脊液漏,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腑、躯体损伤症状,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状等。
2.病人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
(1)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
(2)意识进行性障碍:如昏迷逐渐加重,或原发性昏迷,清醒后不久又进入昏迷。
(3)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4)脉搏洪大而缓,微细欲绝,呼吸深慢或浅促,血压骤升或骤降。
(5)使用甘露醇脱水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尿量等变化。
(二)一般护理1.按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室温宜22℃~25℃。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等刺激。
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和脑肿胀,降低颅内压。
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者抬高床头15℃~30℃,患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
医院神经外科创伤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神经外科创伤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8c59015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2.png)
医院神经外科创伤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护理常规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常因颅骨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沟引起脑膜中动脉出血所致,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
一经确诊须紧急手术。
一、术前护理1.病情观察(1)病人伤后出现昏迷,随后意识清醒或好转,不久再度陷入昏迷或昏迷程度加重,即“中间清醒期”,是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
在病人中间清醒的过程中,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缓慢,应及时使用脱水剂。
(2)烦躁不安的病人,应排除体位不适、尿潴留、呼吸道梗阻等情况,加强安全防护。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血肿同侧的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偏瘫,应警惕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
(4)观察肢体运动功能,了解肢体的肌力、肌张力、有无感觉障碍及病理反射,如: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且进行性加重,应考虑小脑幕切迹疝,必须紧急手术。
2.术前准备:按要求做好备皮、备血等工作。
二、术后护理1.体位:全麻未清醒的病人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分泌物的排出。
意识清醒、血压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 度,以减轻脑水肿。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定时翻身扣背。
对深昏迷者应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吸痰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引起病人剧烈咳嗽。
3.并发症的观察(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意识、瞳孔的变化,防止复发性血肿、迟发性血肿、继发性脑组织肿胀的发生。
(2)昏迷病人加强基础护理。
4.保持引流通畅:硬膜外引流管应放置低于创腔10~15cm,并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滑脱,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
5.饮食营养:病人清醒且病情平稳者,术后1日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普食。
长期昏迷的病人,可鼻饲流质饮食。
6.保持大小便通畅:术后3日内不可用力排便,以免颅内压增高,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7. 遵医嘱,行抗感染、止血、脱水及高压氧治疗。
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1.注意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及时解释和说明病情,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使其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实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实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0b6b5e2969dc5022abea002f.png)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麻醉方式:1、全身麻醉2、患者病情危重时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
物品准备: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干持物钳1套。
2、敷料基础敷料包1个,大腹包1个、手术衣4~6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止血纱布、明胶海绵、面片、小纱布、缝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1套、开颅电钻1套、中心吸引1套。
手术体位:1、仰卧位使用于额顶部血肿2、侧卧位适用于顶颞及枕后部血肿。
手术步骤:1.皮肤消毒常规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2.头皮切口和止血2.1在切口两侧铺以干纱布块,沿切口线分段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整个皮瓣可分为3~4段完成。
每切开一段,即用头皮夹夹住内、外缘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大的出血点可以电凝止血。
2.2钝性或锐性分离皮肤-腱膜瓣与其下的疏松组织层。
2.3止血满意后,将皮肤-腱膜瓣翻向颅底侧,并在其下垫以纱布团,使皮肤-腱膜内的血管不致因屈曲过度而闭塞,然后以盐水纱布覆盖其上。
用双2-0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将皮瓣翻起固定,充分显露术野3.骨瓣成型3.1切开头皮和肌肉后,按骨瓣形状弧形切开骨膜,以骨膜剥离器分开骨膜及颞肌。
3.2设计骨孔,通常一个骨瓣共钻孔5~6个,空间距离6~7cm。
3.3将电钻与颅骨表面垂直钻透颅骨。
钻孔完成后,以小刮匙或脑膜剥离器刮尽孔内边缘残留的内板碎片,将线锯导板插入相邻的两个骨孔之间,用线锯将骨瓣各边一一锯开。
3.4若用气动或电动钻时,可换上铣刀进行切割。
3.5最后,沿颅骨锯开线插入骨膜剥离器至骨瓣下方,翻起骨瓣将骨窗下缘附着的肌肉稍向下推开以咬骨钳将骨折线两侧骨瓣修齐,并用骨蜡涂塞止血。
3.6取下的骨瓣可放入双氧水中浸泡4.清除血肿4.1用一窄脑压板或神经玻璃子由颅顶部向颅底侧逐渐清除血块,出血点电凝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4.2将骨窗周围硬脑膜用6*17圆针3-0丝线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放猴子硬脑膜剥离形成新的血肿。
硬膜下脑内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硬膜下脑内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ff7af01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b.png)
硬膜下脑内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一、背景介绍硬膜下脑内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指的是出血或血肿在硬膜下空间内,同时涉及到脑内外两个区域。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和科学的护理措施对于病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护理常规1. 观察与评估-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 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特别是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的改变。
- 紧密监测患者的神经状态,包括意识水平、肢体运动、言语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 注意观察患者的头颅指征,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2. 保持平稳环境- 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和适宜湿度,防止过度出汗或感冒。
- 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过多的噪音和光线刺激。
- 控制室内的空气质量,避免烟雾、异味和尘埃对患者的刺激。
3. 安全护理- 确保床椅的安全性,避免患者摔倒或受伤。
- 经常检查病人的皮肤,预防皮肤损伤和压疮的发生。
- 防止感染的传播,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包括手卫生、戴口罩等。
- 防止误吸,对于患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及时安排营养师提供适当的饮食方案。
4. 活动与体位- 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理论上应是半卧位,以减轻颅内压力。
- 避免过度活动,尤其是剧烈的运动,以防止出血点再次破裂。
- 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定期翻身、更换体位,促进术后恢复。
三、护理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遵循医嘱,按时服用药物,不随意更改或停止用药。
- 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时纠正贫血情况。
- 保持患者的身体清洁,定期更换床单、衣物等。
- 定期随访患者,及时评估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护理方案。
以上就是硬膜下脑内外血肿护理常规的完整内容,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其康复。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康复而努力。
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5d6687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5.png)
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1.密切观察病情: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等。
如果病人有任何病情恶化的迹象,应立即报告医生。
2.病人休息: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病人需要充分
休息来提高恢复的机会。
护士应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并避
免病人过度劳累。
3.医嘱药物:根据医生的嘱咐,护士需要按时给病人服用药物。
常用
的药物包括解热药、抗炎药、抗血栓药等。
护士需要监测病人的用药反应
并记录。
4.监测头部伤口: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开颅手术。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头部伤口,注意有无出血、肿胀或感染等情况。
护士还需要记录伤口的状态并及时处理。
5.预防并处理并发症: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脑积水、脑水肿等。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
措施预防或处理并发症。
6.定期康复评估: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神经功能
障碍,如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等。
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包括肌力、感觉、平衡能力等,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以上是对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的介绍,护士在护理过程
中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护士还应多方面关心患
者的身心健康,并提供必要的康复与心理支持。
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6faa92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0.png)
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前言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档介绍了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的护理常规,以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和照护。
护理常规1. 临床评估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意识状态、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
这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2. 低头位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患者常需要采取低头位,以减少颅内压力。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保持正确的低头位,避免过度低头导致褥疮等并发症。
3. 引流管理脑外血肿患者需要进行引流处理,以减少颅内血肿的增加。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及时清除引流管及其周围的积液,确保引流畅通。
4. 头部抬高除了低头位外,患者的头部应保持抬高,以促进脑外血肿的吸收。
护理人员应在床头垫高一定高度的枕头,使患者头部保持适当抬高的角度。
5. 体位转换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患者需定时进行体位转换,以避免长时间处于固定的体位造成肌肉萎缩、压疮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定期进行体位转换。
6. 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变化,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告知医生。
7. 康复护理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患者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康复护理工作,包括进行功能锻炼、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的护理工作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本文档介绍了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的护理常规,供护理人员参考和借鉴。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3ed350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9.png)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积聚形成的一种颅内疾病,常见于头部创伤或手术后。
该疾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护理前准备1.了解患者情况:在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信息。
2.评估患者状态:对于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反应等。
3.制定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
二、药物治疗1.降低颅内压力: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颅内压力往往会升高,需要应用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如甘露醇等。
2.止痛镇静:硬膜外血肿患者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应用止痛镇静药物,如阿托品、吗啡等。
3.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
三、手术治疗1.开颅手术:对于硬膜外血肿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清除积聚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血液。
2.穿刺抽液:对于轻度硬膜外血肿患者可以采用穿刺抽液的方式排除积聚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血液。
四、康复护理1.监测患者状态: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不断监测其神经系统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营养支持:硬膜外血肿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如静脉营养等。
3.预防并发症:硬膜外血肿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肺栓塞等。
4.康复训练: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语言康复、运动康复等方面。
五、护理注意事项1.保持通畅呼吸道: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发生。
2.定期更换体位: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定期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某一部位导致压疮的发生。
3.避免剧烈运动: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取等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9bece5b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4.png)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一、定义硬膜外血肿(extradural heatmas,s EDH)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
二、症状、体征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增长速度和并发的硬膜下损伤有关。
(一)意识障碍: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取决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血肿形成速度和颅内其他损伤的存在。
典型性表现是伤后昏迷,有一“中间清醒期”,随即又昏迷。
(二)神经系统症状:早期较少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仅在血肿压迫脑功能区时,才表现出相应症状。
如血肿持续增大,引起脑疝时,则可表现出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等典型征象。
(三)颅内压增高及脑疝表现:随着血肿的体积增大,病人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出现库欣反应。
如颅内压持续增高,则引起脑疝,造成严重后果。
三、护理问题(一)颅内调适能力降低与颅内血肿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四)皮肤切口与手术创伤有关。
(五)自理缺陷与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六)焦虑、恐惧与担心手术效果和预后有关。
(七)有误吸的危险与意识障碍有关。
(八)有出血的危险与手术创伤有关。
(九)有跌倒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有关。
(十)有受伤的危险(管路滑脱) 与留置引流管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体位1、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人员探视,病房通风良好。
2、手术后取平卧位或头高足低卧位(一般抬高15-30°)。
3、有意识不清、走路不稳、视物不清、失明、定向障碍,精神症状、幻觉、复视及癫痫病史者,应用床挡、约束带固定,防止坠床。
(二)饮食1、术后暂禁饮食。
2、可进食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三)病情观察颅内血肿病人多数可因血肿逐渐形成、增大而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在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一且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立即采取降颅内压等措施,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d3defce82cc58bd63186bde0.png)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
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
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护理
![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3e7f3f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a.png)
治疗护理措施
治疗护理措施
卧床休息:保持患者平卧位,避免头部 震动,减少出血风险。 环境保持舒适安静:减少刺激,降低患 者的紧张情绪。
治疗护理措施
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 、脉搏、呼吸和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功抢救病人。
治疗护理措施
注重患者的口腔护理:避免患者咀嚼或 吞咽困难,保持口腔清洁。
护理措施后的评估和指导
护理措施后的评估和指导
评估患者的疗效: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 征改善情况,了解治疗的效果。 提供适当的指导: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 绍硬脑膜外血肿的护理要点,包括合理 的休息、注意饮食、避免剧烈活动、定 期复诊等。
护理措施后的评估和指导
强调预防措施:告知患者如何预防再次 发生硬脑膜外血肿,包括安全用药、注 意头部保护、避免外伤等。
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护 理
目录 患者的病情评估 治疗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后的评估和指导
患者的病情评估
患者的病情评估
患者的病史信息:了解患者的既往疾病 、手术史和用药史等。 预测患者的风险:评估患者的年龄、性 别、体质、伤势严重程度等因素,预测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患者的病情评估
症状和体征观察: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 状态、脑神经功能、瞳孔状态、生命体 征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a0a94c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e.png)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措施简介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康复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内容。
病情观察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过程中,病情观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等效性、肢体活动度等指标,以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不良症状。
并及时记录和汇报患者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护理中,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降颅压、解痉等措施。
抗凝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发生血管栓塞的风险。
降颅压药物如脱水剂、呋塞米等,能够降低颅内压力并缓解脑组织水肿。
解痉药物则主要用于控制痉挛和抽搐等症状。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硬膜外血肿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要特别注意饮食,以防止加重脑组织内压力。
通常,护士会按照医嘱执行液体饮食,以减轻胃肠负担。
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钠盐的摄入,避免水肿加重。
具体的饮食方案应由专业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
康复护理硬膜外血肿的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认知训练等。
此外,合理的康复护理还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心理支持等。
护士需要积极与康复团队合作,制定并执行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并发症护理中,护士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首先,护士需要定期翻身患者,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同时,还需要留意静脉应用药物的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等并发症。
护士还应当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结语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措施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护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护理技能来有效照顾患者。
通过合理的病情观察、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康复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康复质量,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1ce71ae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e.png)
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引言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疾病,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了巨大威胁。
护理是治疗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的护理常规。
1.病情评估对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病情评估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神经系统状况、生命体征等。
特别需要关注患者的头痛程度、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指标。
2.安全护理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患者需要严密监测,确保其安全是护理的重要任务。
护理人员应定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同时,要保持患者环境的安静,避免刺激,注意防止意外跌倒等事故。
3.疼痛管理患者常常伴有严重头痛,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疼痛程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缓解。
可以尝试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如良好的休息、冰敷等。
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药物进行疼痛管理。
4.神经功能监测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等指标。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5.定期翻身和床位护理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易发生压疮。
护理人员应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保持皮肤的整洁干燥。
另外,还要注意患者的被褥整理,避免过紧或不透气的床单,保证床位的整洁和舒适。
6.营养支持患者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促进康复。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的细节,如饭前漱口、饮食刺激等,尽量避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7.心理支持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积极沟通,耐心倾听其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同时,也要与家属沟通,帮助他们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相应的支持。
结论颅内硬膜下脑外血肿的护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脑膜外硬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脑膜外硬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bc419b4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c.png)
脑膜外硬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1. 背景和定义脑膜外硬脑内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脑膜和软脑膜之间或脑实质内积聚形成的血肿,常见于外伤或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出血。
2. 护理目标- 维持脑膜外硬脑内血肿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 防止脑膜外硬脑内血肿扩大并进一步造成神经功能损害。
- 减轻患者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
3. 护理措施3.1 监测生命体征- 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 每8小时测量一次意识状态,记录并及时评估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
3.2 防止脑膜外硬脑内血肿扩大- 卧床休息,保持头部高低位。
- 避免用力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
- 保持正常排尿和排便,预防便秘。
- 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 配合医生开具的药物治疗,如解痉、降压等。
3.3 神经功能评估和保护- 定时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如意识、视力、语言、运动功能等。
- 给予相关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能力。
- 避免使脑膜外硬脑内血肿扩大的刺激因素,如剧烈晃动、用力活动等。
3.4 疼痛管理- 定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镇痛治疗。
- 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刺激因素。
4.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4.1 预防并发症- 预防感染: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衣物等。
- 预防褥疮:定期翻身,保持皮肤的血液循环,并保持干燥清洁。
- 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定时进行肢体活动,配合抗凝治疗。
4.2 处理并发症- 处理抽搐:确保患者安全,清除口腔分泌物,给予抗抽搐药物。
- 处理感染:及时发现感染症状,送检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 处理脑积水:如出现脑积水症状,及时安排脑室引流。
5. 护理宣教和随访-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脑膜外硬脑内血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护理要点。
- 患者出院后定期复诊,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恢复训练和药物治疗。
- 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鼓励积极乐观的心态,提供心理支持。
以上是脑膜外硬脑内血肿的护理常规完整内容,请护士们按照上述护理措施进行配合,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b1b1230c0b4e767f5bcfce13.png)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护理常规【概述】慢性硬膜外血肿是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者。
一般而言,伤后13天以上,血肿开始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性血肿的诊断依据。
本病以青年男性为多,可能是因为硬脑膜在颅骨上的附着没有妇女、儿童及老人紧密,而易于剥离之故。
好发部位与急性硬膜外血肿正好相反,即位于额、顶、枕等处为多,而颞部较少,究其原因,多系颞部血肿易致脑疝,故而病程发展较速。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疼、乏力、智能下降、轻偏瘫及眼底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
老年人则以痴呆、精神异常和锥体束体征阳性为多,易与颅内肿瘤或正常颅压脑积水相混淆;小儿常有嗜睡、头颅增大、顶骨膨隆、囱门凸出、抽搐、痉挛及视网膜出血等特点,酷似脑积水。
Bender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分为四级:Ⅰ级:意识清楚,轻微头疼,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Ⅱ级: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Ⅲ级:木僵,对痛刺激适当反应,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Ⅳ级:昏迷,对痛刺激无反应,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
1.意识障碍: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这类病人的意识变化,有三种不同情况:①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这类病人容易漏诊。
②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昏迷,随后即完全清醒或有意识好转,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③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2.颅内压增高:随着颅内压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和四曲线的典型变化,即Cushing's反应,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呼吸缓慢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3.神经系统体征:单纯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受损体征,仅在血肿形成压迫脑功能区时,才有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护理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cc477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6.png)
目录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简介 护理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亚急性硬膜外 血肿简介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简介
硬膜外血肿是指发生在硬脑膜 和蛛网膜之间的一种血肿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是指病程介 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的一种硬膜 外血肿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简介
病因:头部外伤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症状:常见的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 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预防压疮:避免患者长时间保 持一个姿势 密切观察病情:关注患者生命 体征、神经症状等变化,及时 汇报医生
护理注意事项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饮食 计划
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抱怨和担忧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护理注意事项
意外伤害预防:告知患者如何 避免外伤,避免即将出现的可 能的问题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早期护理:留意患者生命体征 、神经状态及意识改变情况, 避免再次外伤 急救护理:控制患者颅内压和 颅内压力,必要时进行急性手 术治疗
护理措施
术后护理:关注患者术后情况,进行必 要的引流、抗感染等治疗
患者教育:告知患者如何预防外伤,以 及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
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
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