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名词
2015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考研真题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doc
![2015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考研真题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34365fe0f8c75fbfc77db23d.png)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构造地质学一、考试要求: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三个方面。
对于考生而言,应当熟练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含构造地质学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实验技能四大方面。
二、考试内容:1.基础知识(概念、理论)(1): 产状及不整合面状构造的产状及其在地形地质图上的分布特征、线状构造的产状;不整合的概念、类型、成因、识别和表现(2): 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应力的相关概念、平面主应力状态及主应力莫尔圆;应变的相关概念、岩石变形基本方式、岩石变形阶段及其特点、递进变形,应变椭球体;剪裂角分析;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构造应力场及其表示方法(3): 劈理和线理劈理的结构、分类、地质意义和野外研究方法;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大型线理和线理的研究。
(4): 褶皱构造褶皱的基本要素、褶皱闭合要素;褶皱分类与组合;褶皱的形成机制;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褶皱构造研究的基本内容(5): 节理构造节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节理的分类,剪节理与张节理的特征,节理的组合,构造节理分布的基本规律,节理的观测和研究,覆盖区节理研究方法(6): 断层构造断层的概念和几何要素、断层分类与组合类型、断层形成的安德生模式、断层的标志、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生长断层及其主要特征;伸展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和底辟构造、冲断构造、扭动构造(7): 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吴氏网的使用方法,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及地层厚度的测算,褶皱构造的赤平投影,断裂的赤平投影。
2.基本技能(1):分析水平岩层地质图及原始尖灭;分析倾斜岩层地质图、用间接法求岩层产状要素;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2):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3):分析断层地质图求断层产状及断距;利用钻井资料编制断层构造图(4):分析褶皱、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编制构造纲要图、综合分析地质图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2.题型结构a:基本概念(45分)b:简述题(45分)c:论述题、读图题(60分)石油大学华东专业课考研复习资料联系扣扣 173488256四、参考书目1. 朱志澄,宋鸿林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构造地质学(山东联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构造地质学(山东联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aecb382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2.png)
第一章测试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质构造B:褶皱C:断层D:节理答案:A2.造山带属于A: 全球构造B: 大型构造C: 中型构造D: 小型构造答案:B3.大型建筑的施工是工程问题,与构造无关。
A:错B:对答案:A4.构造地质学研究以时间为线索地质构造的A: 运动学B: 古环境C: 几何学D: 动力学答案:ACD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等。
A:磁力勘探B:遥感技术C:重力勘探D:地震勘探E:野外地质调查F:GPS技术答案:ABCDEF第二章测试1.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A:倾角B:倾伏角C:视倾角D:侧伏角答案:C2.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表现为()A:与地层等高线平行B:封闭曲线C:直线状D:不确定答案:C3.岩层产状和厚度不变,若坡向与倾向相同,当坡角越接近傾角时,则露头宽度()A:越大B:不确定C:无变化D:越小答案:A4.两套地层间接触关系反映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A:角度不整合B:平行不整合C:假整合D:整合答案:A5.下列选项中不足以说明不整合存在的是()A:轻微褶皱B:古风化壳C:强烈地震D:底砾岩答案:A6.野外测量某一单斜岩层走向为330°,倾向北东,倾角45°,其产状用方位角表示法表示为()A:N60°E<40°SE>B:SE35°/70°NEC:N30°W/25°SWD:60°∠45°答案:D7.在垂直单斜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视倾角()真倾角。
A:等于B:不确定C:小于D:大于答案:A第三章测试1.物体中过一点正交截面上()个分量决定一点应力状态A:18B:9C:6答案:C2.在进行点应力状态表征时,一般选取一个体积趋于零的A:长方体B:八面体C:立方体D:十面体答案:C3.截面上,正应力随着()的变化而变化,对其求导可得到应力极值A:合应力B:截面法线方向C:截面法线与X轴的夹角D:剪应力答案:C4.通常,规定立方体六个面上受到的三对正应力大小顺序是?A:σ2>σ1>σ3B:σ2>σ3>σ1C:σ1>σ2>σ3D:σ3>σ2>σ1答案:C5.以主应力矢量σ1、σ2与σ3为半径所作的一个椭球体,用来代表作用于该点的应力状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be50e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76.png)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油藏工程名词解释
![油藏工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fa01e28915f804d2b16c166.png)
第一篇油气藏工程基本概念第一章油气藏工程名词解释第一节开发地质基础名词火成岩 igneous rock由地壳、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或喷出的情况下冷凝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 metamorphic rock岩浆岩或沉积岩在温度、压力的影响下改变了组织结构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 sedimentary rock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化(机械或化学分解)、再经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再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陆地表面占岩石总分布面积的75%。
沉积岩与石油的生成、储集有密切关系。
它是石油地质工作的主要对象。
碎屑沉积岩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在机械力(风力、水力)的破坏作用下,原来岩石破坏后的碎屑经过搬运和沉积而成的岩石。
例如砂岩、黄土等。
火山碎屑岩则是火山喷发的碎屑直接沉积形成的岩石。
化学沉积岩 chemical sedimentary rock各种物质由于化学作用(溶解、沉淀化学反应)沉积形成的岩石。
如岩盐、石膏等。
岩石结构 rock texture指岩石的颗粒、杂基及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岩石构造 rock structure指组成岩石的颗粒彼此相互排列的关系。
岩层 rock stratum由成分基本一致,较大区域内分布基本稳定的岩石组成的岩体。
层理 bedding受许多平行面限制的岩石组成的沉积岩层状构造。
水平层理 horizontal bedding层面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层理。
水平层理表示沉积环境相当稳定。
如深湖沉积。
波状层理 wavy bedding层面象波浪一样起伏。
海岸或湖岸地带由于水的波浪击拍形成的层面。
交错层理 cross bedding一系列交替层的层面相交成各种角度的层理。
由于沉积环境的水流或水动力方向改变形成的层理。
沉积旋回 sedimentary cycle岩石的粒度在垂直向上重复出现的一种组合。
正旋回 normal cycle岩石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岩石结构。
【精品】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学综合试题(超高清)
![【精品】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学综合试题(超高清)](https://img.taocdn.com/s3/m/9021e7056c85ec3a87c2c51c.png)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质学综合总1页第1页
注意:考生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所有试题答案必须标明题号,按顺序写专用答题纸上(第一题必做,第二、三任选其一)。
以下是试题内容:
一、基础地质(50分)
1、名词解释
地层断口变质岩洋流冰川地震作用潮汐等粒结构震中距沙漠绿洲
2、简答
①将今论古基本思想;
②何为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类型;
③风化作用基本类型;
④陆壳洋壳类型;
⑤简述国际上通用的地质年代与年代地层单位。
二、构造(100分)
1、名词解释
倾角铅直厚度残山变形共轭剪切破裂角蠕变增量应变岩石的强度柔流褶皱作用逆牵引背斜节理组韧性剪切带压力影构造地台伸展盆地
2、简答
①生长背斜基本特征;②断层几何要素;③平移断层派生构造;④生长断层基本特征;
⑤喷出岩体原生破裂构造;⑥板块划分;⑦压陷盆地类型。
3、论述
节理分期与配套
三、沉积(100分)
1、名词解释
杂基结构成熟度波痕牛轭湖重结晶作用同生作用球粒叠层构造腐殖煤沉积相二元结构泻湖CCD 浊流碳酸盐台地
2、简答
①静水条件下沉积速率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②接触关系、支撑类型及其对应;
③结核的类型及判定结核形成阶段的标志;④砂岩中石英、长石、岩屑富集条件;
⑤火山碎屑岩主要岩石类型及碎屑相对含量;⑥回流渗透白云岩化;
⑦湖泊滩坝亚相沉积特征;⑧鲍玛序列特征;
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微相划分及主要沉积特征;
⑩礁的相带划分及沉积特征;
3、论述
分别说明与河流、海浪、潮汐及重力流作用有关的层理类型及特征。
中国石油大学历年石油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中国石油大学历年石油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468db166c85ec3a87c2c570.png)
1999年博士生入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氯仿沥青“A”2、孔隙结构3、排替压力4、隐蔽油气藏5、生物气6、油藏地球化学7、前陆盆地:位于皱褶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它包括从山前拗陷到克拉通边缘斜坡的过渡区。
前渊盆地、山前拗陷、山前拗陷—地台边缘拗陷、山前拗陷—地台斜坡等概念都属于前陆盆地范畴。
8、油气藏描述9、控制储量10、流体封存箱: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指沉积盆地内(1分)由封闭层分割的(1分)异常压力系统(1分)。
箱内生、储、盖条件俱全,常由主箱与次箱组成。
有两种类型,一为超压封存箱,孔隙流体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另一为欠压封存箱,岩石基质支撑盖层及上覆岩石—流体的重力。
二、问答1、叙述现代油气成因模式,并简要说明我国陆相油气成因理论研究的进展2、举例说明我国东西部含油气盆地类型及其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差异3、围绕勘探的任务和目标,试述不同勘探阶段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4、试述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地质因素5、讨论烃源岩的排烃机理6、试评述“含油气系统”,并举例说明7、试论述现代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8、试论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答、(1)成因类型: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
有机成因气包括生物气、油型气(腐泥型气)、煤型气(腐殖型气)。
另外,有人对有机成因气除分为上述几种外,还划分出了低温-热催化过渡气以及陆源有机气等(2)地球化学特征:无机成因气,取决于具体成因,一般非烃成分含量较高,可含少量甲烷。
来自深源的无机气一般含较高的氦、氩等。
生物化学气,成分主要为甲烷油型气:依其源岩成熟程度分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
石油伴生气和凝析油伴生气的重烃气含量高。
过成熟的裂解干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极少。
煤型气:主要为甲烷。
其凝析油重,常含有较高的苯、甲苯以及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
另外,煤型气常含汞蒸汽陆源有机气是指成气母质是介于油型气和煤型气母质之间的过渡型,其特征也如此,是陆源有机质,多位分散III型有机质生成的,现在一般归于煤型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课程前半部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课程前半部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13e76c3da38376baf1fae6b.png)
海相: V, Ni含量高 , V/Ni>1 ①判断沉积环境 , V/Ni<1 陆相: V, Ni含量低 ②进行油源对比 : V、Ni在石油生成、运移成藏 过程中分布稳定
二、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烃类化合物(C、H) 非烃类化合物(C、H、S、N、O)
石油中的烃类化合物
1、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 (1)烷烃(具有碳链结构)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
一、天然气的分类
分散型
④煤层气(矿井瓦斯)
煤层中所含的呈吸附或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气体成分以CH4为主,含N2、CO2、H2S及氨。
⑤溶解气:地层条件下,溶于石油或地下水的天然气。
油溶气:油藏中溶解的天然气, C2+高,可达40%。
⑥固态气水合物(冰冻甲烷,水化甲烷)
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甲烷等气体被天然的冻结在 扩大的水分子晶格中。
由于同源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的类型和含量 比较相似,因此可作为油源对比的标志或“指纹”
(2)环烷烃(具有碳环结构) (3)芳香烃(含苯环结构的不饱和烃)
2、石油中的非烃类化合物
(1)低一中分子量的非烃类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 评价石油质量的指标 2)含氮化合物
研究石油成因
动物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也存在卟啉同系物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储集层及其性质**
砂(砾)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它岩类储集层
盖层**
第一节
储集层及其性质
一、基本概念
储集岩: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 储集层: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又称储层。
油层、气层、油气层
二、储集层的性质(孔隙性、渗透性)
1.孔隙性—决定储层能够储存流体的数量
中国石油大学 地质学复习资料
![中国石油大学 地质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2edcdece2f0066f5332236.png)
一、基本概念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目前特别是研究地壳的一门科学。
(课件)2、地温梯度(低温增热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加的温度,用℃表示。
(10页)3、重力异常:在实际情况中各地测定的重力值并不等于理论值的现象(8页)4、软流圈:构造地质学中称该地震波速降低的低速带称为软流圈。
(16页)5、岩石圈:在软流圈上部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16页)6、克拉克值:国际上将某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重量百分比叫做克拉克值。
(16页)7、矿物: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17页)8、解理:矿物晶体受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71页)9、岩石: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矿物有规律的集合体。
(94页)10、地质作用:人们把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18页)1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又常称构造运动。
(20页)12、地震:地震就是大地的震动,是地应力突然释放产生的地壳快速颤动。
(22页)13、震级:震级的大小是由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确定和由仪器来测定的。
(23页)14、烈度:地表面及其上的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强烈程度称为烈度。
(23页)15、岩浆:岩浆是地球深处天然产出的高温、高压、含大量气体发挥组分,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26页)16、岩浆作用:是指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
(笔记)17、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及变质岩是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过程中,使原来的沉积岩、岩浆岩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新的岩石即为变质岩,形成变质岩的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33页)18、变质岩: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过程中,使原来的沉积岩、岩浆岩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新的岩石即为变质岩(33页)19、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因长期受到O2、CO2、水以及生物等影响而发生化学分解和机械破碎的作用(或过程)成为风化作用。
地质学基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质学基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https://img.taocdn.com/s3/m/a2791588bceb19e8b8f6bab8.png)
绪论概念:1、地质学: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目前特别是研究地壳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地球发展历史以及利用地质规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服务。
2、“将今论古”思维方法:指用现在观察到的自然规律去解释地史所发生的同类过程的一种历史比较的方法。
第一章、地球概述1节、地球表面特征概念:1、大陆架:围绕陆地的水浅的海底平台。
2、洋脊:分布于海底的巨大的山脉,它延伸于四大洋,长达数万公里。
3、岛弧: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火山列岛。
分类:1、大西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大陆架——围绕陆地的水浅的海底平台。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的部分。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的过度地带。
2、海底地形的划分:大陆边缘:指大陆与大洋盆地相连接的地带。
大洋盆地:分布有海山、海岭、深海丘陵、海底平原、深海盆地等地貌类型。
大洋中脊:分布于海底的巨大的山脉,延伸于四大洋,长达数万公里。
常识:1、地球的形态:一个梨形球状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004km2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概念:1、重力异常:校正后的重力实测值与计算值不一致的现象叫重力异常。
2、地温梯度: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一百米所升高的温度。
海底为4—8度,大陆为0.9—5度,平均约3度。
分类:1、地表以下依温度的分布状况和热源的分层:外热层——其地温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
常温层——其地温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温度。
内热层——常温层以下的温度层。
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常识:1、地壳平均密度:地表平均2.7-2.8g/cm32、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指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交角。
磁倾角:它是指磁力线与地面的交角。
磁场强度:北极为0.58T,南极为0.68T,赤道0.31T3、地壳浅处平均地温梯度:海底4-8度,大陆为0.9-5度,平均约3度3节、地球的结构概念:1、软流层:深度约60—250公里区间,其物质的塑性明显增大,局部地段呈现出液态。
【精品】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802构造地质学(高清图文)
![【精品】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802构造地质学(高清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f204067cd184254b3535e8.png)
考试科目:构造地质学(C 卷) 总2页 第1页
注意:考生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所有试题答案必须标明题号,按顺序写专用答题 纸上。 以下是试题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45 分) 1、 伸展盆地与压陷盆地;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3、塑性变形与断裂变形; 4、背斜与向斜; 5、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 6、张节理与剪节理; 7、页理与流线; 8、闭合度与闭合面积; 9、极射赤平投影。 二、简述题(共 45 分) 1、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5 分) ; 2、底辟构造的形成条件及类型(10 分) ; 3、简述安德森模式(10 分) ; 4、平行不整合的特征及构造意义(10 分) ; 5、逆(冲)断层构造样式(组合形式) (10 分) 。 三、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论述断层的识别标志; 2、 论述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 四、读图题(30 分) 1、 在平面主应力状态下,根据下列公式做出平面主应力摩尔圆(20 分) 。 ������������= τ������=
������1+σ2 2
+��
������1−σ2 2
sin 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构造地质学(C 卷) 总2页 第2页
注意:考生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所有试题答案必须标明题号,按顺序写专用答题 纸上。 以下是试题内容: 2、 根据下图,简述济阳凹陷的构造特征(10 分) 。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b5bb3edaeaad1f346933f8e.png)
《石油地质学》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指石油和沥青中碳的同位素的相对丰度。
5.干酪根:沉积岩中的那些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6.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7.氯仿沥青“A”:是用氯仿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
8.油型气: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包括湿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裂解气。
9.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0.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
既是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11.未熟—低熟油:未熟油与低熟油的合称。
12.生物成因气:指沉积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
13.烃原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只提供工业数量的石油的叫石油岩。
提供工业数量的的天然气的叫气源岩。
14.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因此,它们具有特殊的“标志作用”。
15.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考试资料【修】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考试资料【修】](https://img.taocdn.com/s3/m/27a2a94176c66137ee06199a.png)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考试资料:地质学知识总结一、名词解释:地质学: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目前特别是研究地壳的一门科学。
洋脊:分布于海底的巨大的山脉,它延伸于四大洋,长达数万公里。
地温梯度: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一百米所升高的温度。
海底为4—8度,大陆为0.9—5度,平均约3度。
软流层:深度约60—250公里区间,其物质的塑性明显增大,局部地段呈现出液态。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地球的表层,它由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层和其上的地壳组成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地球或地壳内部物质组成、结构以及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内力引起的地壳的缓慢的机械运动。
岩浆作用:是指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
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
变质作用:地壳内早已存在的岩石,当原有的物化条件改变时,其自身也发生相的改变,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风化作用:在地表附近的条件下,坚硬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壳:残留下来的风化产物在陆地上构成了不连续的薄层叫风化壳。
剥蚀作用:流动介质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流动介质将母岩风化剥蚀产物搬离原地的过程。
沉积作用:搬运物终止搬运堆积下来的作用。
喀斯特: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地貌。
海岸带或滨岸带:风暴浪所及的上线至波浪作用所及的下限之间的水域。
浊流:清澈水体中沿底部运动的一股被泥沙搅和的水团, 比重一般大于1.5 。
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
风成黄土:由风堆积的粉沙和尘土统称风成黄土。
矿物:自然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以及确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矿物的解理:矿物晶体受外力打击后沿某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现象,这种光滑面叫解理面。
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岩浆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中矿物的结晶状态,它包括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以及晶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1年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2021年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5773cc7375a417876f8f46.png)
When I was young, happiness was a thing, and when I got it, I felt happy.同学互助一起进步(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3、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4、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5、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6、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7、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8、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9、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10、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11、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12、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13、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称排烃。
14、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是指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这样产状的岩层。
●层面: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小的间断面,经常发育层面构造。
●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原始倾斜: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原始倾斜一般在古隆起的周围或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发育。
●穿时现象: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成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作穿时现象。
●走向: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discomformity):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Angular uncomformity):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超覆不整合:由于水侵作用,在海(湖)盆地的边缘地带,使越来越新的地层直接覆于剥蚀面之上而形成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非整合(nonconformity,国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而形成的不整合关系。
代表较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古潜山:古潜山与潜山的涵义是相同的,是指由古老的岩石组成的、被后期的沉积地层所覆盖的山。
即较老地层组成的地形突起(基岩突起)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下降埋藏,上覆有较年轻地层沉积。
●内力:是指同一物体内部各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内力又可分为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应力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它表示内力的强度。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称为变形。
变形可以是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形状的改变,或二者均有改变。
●应变:物体受力后变形程度的度量,包括线应变和剪应变。
●泊松效应:每种岩石都有自己的泊松比,一般均不超过0.5。
岩石这种性质称为泊松效应,它对解释岩石的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应变椭球体:在变形前的连续介质中任意划定一个圆球体,当介质发生均匀变形时,圆球体变成了椭球体,这种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弹性:岩石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岩石的这种力学性质叫弹性。
●塑性:当外力继续增加,变形继续增强,以致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时,此时如将外力去掉,变形后的岩石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岩石这种力学性质叫塑性。
●递进变形:岩石在受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初始形态变形为最终形态的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发生的瞬时无限小应变的累积过程,此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松弛:若保持变形不变,而应力随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称为松驰。
●蠕变:岩石在受力变形过程中,若保持应力不变,应变则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大,这种现象称蠕变。
蠕变是不可恢复的永久应变●构造应力场:受力岩体中的每一点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瞬时的点应力状态组成的空间称为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内某一瞬时一定范围内的应力状态。
●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它发育在强烈变形轻度变质的岩石里,如褶皱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发育状况往往与岩石中所含片状矿物的数量及其定向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
棂柱表面有时被磨光,并蒙上一层云母等矿物薄膜,其上常有与其延伸方向一致的沟槽或凸起,并常被与之直交的横节理所切割。
露头中,窗棂构造呈规则状,重复出现,与褶皱形式类似,波长为几厘米到几米。
●铅笔构造:是轻微变质的泥质或粉砂质岩石中常见的使岩石劈成铅笔状长条的一种线状构造。
小的像短牙签,较大的则像魔术棒。
●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
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状结晶矿物组成。
●褶皱:岩石中各种面状构造(层理、层面、面理)发生弯曲形成的变形构造。
●背斜与向斜:根据组成褶皱的中心地层(核部)和两侧地层(两翼)的新、老关系,将褶皱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核部由老地层、翼部由新地层组成的褶皱。
向斜是核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地层组成的褶皱。
●倾伏角:线状构造的倾伏角是指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其在水平面投影线的夹角。
倾伏方向:线状构造的水平投影线指向该线向下一端的方位。
●侧伏角:是指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或其它几何参考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该构造面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侧伏方向:是构成上述锐夹角的走向线的一端的方位。
●褶皱的波长和波幅:褶皱的大小以褶皱的波长(W)和波幅(A)来确定。
褶皱波长(W):一个周期波的长度,即等于两个相间拐点之间的距离。
波幅(A):中间线与枢纽点之间的距离。
●闭合背斜:如果背斜的枢纽向两端倾没时,成为一个四周被同一岩层包围的背斜,叫做闭合背斜(Closed anticline)。
●闭合度:背斜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
在构造等高线图上,则是最高等高线与最低的闭合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闭合面积:背斜已被闭合部分所占的面积,也就是闭合构造内最低一条完全闭合的构造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
指的是平面面积。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系指岩层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褶皱的过程而言。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因受到与层面垂直方向上的挤压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为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
●剪切褶皱作用(Shear folding):是指岩层沿着一系列不平行于层面(一般呈大角度)的密集剪裂面或劈理面发生有规律的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作用,也称滑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Flow folding):是指高塑性岩石(如盐岩、石膏、粘土)或处于高塑性状态的岩石,受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塑性流动并形成褶皱的作用。
●膝折作用:它是一种兼具弯滑褶皱作用与剪切褶皱作用两种机制的特殊褶皱作用。
膝折作用实质上包括转折端的不平行于层面的剪切滑动和两翼的层间滑动。
●生长背斜(Growth Anticline)是指在盆地普遍沉陷、沉积的背景上,由于局部通常是基底的局部)隆起所形成的沉积岩层的背斜构造,也称同沉积背斜、同生背斜。
●节理:岩石中有一定排列规律的无明显位移的裂隙。
●节理组: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相同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组。
●节理系: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系。
●节理的分期:就是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的先后关系。
常利用切断错开,限制中止、相互切错等现象。
●节理的配套:是找出反映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序次和不同级别的节理,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推导出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方向。
重要的是确定剪节理的共轭关系。
●断层: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而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面:断层的断裂滑动面,简称断层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表或地下某层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断层盘:断层时断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
●相当点:相当点是指未断之前的一个点在断层位移以后出现在两盘上的两个点。
●相当层:相当层指出现在断层两盘的同一地层。
●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持的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
●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背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持的抬升断块形成的构造。
●半地堑:单侧由正断层控制的下降断块;或由一组倾向相同的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样式。
●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撒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似花朵,称为花状构造,也称棕榈树构造。
组成花状构造的断层可具有张剪性质或压剪性质,据其可将花状构造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两种,简称正花朵和负花朵。
●推覆构造:大逆冲断层的上盘,因从远处推移而来称为外来岩块,推覆体就是一种外来岩块,逆冲断层与推覆体共同构成逆冲推覆构造或者推覆构造。
●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
●飞来峰: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成为飞来峰。
●枢纽断层:正、逆、平移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都是直线运动,事实上许多断层常常有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
断层的旋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一端,表现为横过断层走向的各个剖面上的位移量不等,一种是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中点,表现为旋转轴两侧的位移的方向不同,如一侧为上盘上升,而另一侧为上盘下降。
对于旋转量较大的断层可称为枢纽断层。
●擦痕:擦痕是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留下的摩擦痕迹,是两盘岩石被磨碎的岩屑和粉砂在断层面上刻花的结果,表现为一组比较均匀的细纹。
●阶步:阶步是发育在断层面上或纤维状晶体中的一种小陡坎,其高度一般不超过数毫米,延伸方向大致与擦痕或纤维状晶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断层效应:指被断地层表现出的位移情况。
同一条断层,当其切过不同产状的地层,或在不同的剖面上进行观察时,可以发现以断层两侧地层的错开关系为依据而测算的位移方向和距离也各不相同,这种现象叫断层效应。
●生长断层:是在沉积过程中长期发育,逐渐“生长”起来的断层。
其落差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下降盘地层厚度比上升盘相应的地层厚度明显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