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总结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的测试知识点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的测试知识点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中生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高二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介绍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
一、政治领域1. 各国政治制度: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美国的民主制度,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等。
2. 政治运动:掌握不同时期的政治运动,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并理解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 世界政治格局:了解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包括东西方冷战格局,南北问题等,探究其中的地缘政治因素。
二、经济领域1. 经济体制:熟悉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掌握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等概念和特点。
2. 经济发展: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的经济崛起等。
3. 国际经济关系:了解贸易、投资、全球化等概念,掌握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三、社会文化领域1. 文化传承: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埃及的古文明等。
2. 科技进步:了解科技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如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社会变革:熟悉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如工人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等,深入了解其中的动因和影响。
四、历史事件与人物1. 重要历史事件:掌握一定数量且知名度较高的历史事件,如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重要战争、革命等。
2. 重要历史人物:熟悉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如中国的毛泽东、美国的林肯、南非的曼德拉等,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五、历史方法与思维1. 历史研究方法: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史料的采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解读等。
2. 史学思维:培养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大事件,提升历史学科的学习水平。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一、历史学科基础知识1.历史学科概念与特点: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
2.历史学科的发展:主要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西方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等。
3.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历史与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等的交叉学科。
二、历史学研究方法1.史料的收集与鉴别:历史文献的分类、历史资料的存储与保护等。
2.历史资料的价值与限制:不同历史资料的可信度与局限性。
3.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历史综合法、历史演绎法、历史规约法等。
三、历史基本概念与理论1.历史发展的本质:历史的客观性和选择性,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等。
2.历史观:不同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和特点,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象征史观等。
四、历史时期与事件1.历史时期的划分:中古时期、现代时期、近代时期等。
2.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如罗马帝国的衰亡、法国大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等。
五、世界历史与国家历史1.世界历史: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的发展与影响。
2.中国历史: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及其影响。
六、历史思维与判断能力1.历史相对论的理解与应用:历史现象的多元解释。
2.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通过事件之间的关联,找出因果关系。
3.历史信息的评估:对历史事实与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归纳,但并不是全部。
学生在备考历史学科考试时,应根据教材和考纲中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复习。
同时也要注意提升历史思维与判断能力,加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做到知识点掌握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2024年9月历史考试总结
____年9月历史考试总结____年9月,历史考试是我国高中学生的一项重要考试。
本次考试主要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近现代史三个部分。
下面是对各部分重要内容的总结。
一、中国历史部分1. 三皇五帝时期:学生需要掌握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基本事迹,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秦汉时期:要了解秦朝的统一政策、嬴政的改革以及兵马俑的发现等重要事件。
同时,还要熟悉汉朝的统治政策、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需要掌握三国时期著名将领诸葛亮、曹操、刘备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梁、南朝陈等朝代的兴衰变迁。
4. 唐宋时期:要熟悉唐朝的开放政策、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盛唐文化的繁盛。
此外,还要了解宋朝的政治制度、科技进步和北宋与南宋的对比。
5. 明清时期:重点掌握明朝的开放政策、海禁的实施以及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需了解清朝的建立、满族的入主以及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农奴制。
6. 近代史:要了解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世界历史部分1. 古希腊和古罗马:学生需要掌握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雅典民主制度以及古罗马的共和制和帝国制度。
此外,还要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和对世界的影响。
2. 中世纪欧洲:要熟悉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兴起,以及天主教会的影响和十字军东征等重要事件。
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需要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的影响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4. 近代欧洲历史:重点掌握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生需要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战场布局和主要战役,以及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和对世界的影响。
6. 第二次世界大战:要熟悉二战的起因、各国的参战情况和主要战役,以及战后的冷战格局和联合国的成立。
三、近现代史部分1. 辛亥革命:学生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高中会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历史知识点繁多,内容广泛,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总结。
下面就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进行一个简要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分水岭。
3. 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4.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开创了汉文化的鼎盛时期。
5.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三国鼎立,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共和政体的建立。
4.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 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契机。
三、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1.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
2.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规模的人民解放战争。
3.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跃升为社会主义国家。
4.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场政治运动。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衰落- 商朝的兴衰与迁都- 周朝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2.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 诸子百家与思想繁荣3. 秦汉-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建立与衰落-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与民族关系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与民族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发展5. 隋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唐朝的鼎盛与衰落-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6.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 辽宋夏金的并立与战争- 宋朝的海外贸易与科技发展7. 元明清- 元朝的统一与灭亡- 明朝的建立与衰落- 清朝的兴起与近代化的尝试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晚清-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外困境-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民国-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府的统治-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国的抵抗- 解放战争的进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4.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世界史1. 古希腊罗马- 希腊的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罗马的共和国与帝国2. 中世纪欧洲- 基督教的传播与欧洲的封建制度- 大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3. 近代欧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4.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5. 冷战与当代世界- 冷战的兴起与结束- 欧洲的联合与亚洲的崛起-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挑战与机遇以上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感想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计划本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的任务是为高二理科班的历史教学及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备考,为了更好的进行复习工作,下面就相关方面简单谈谈我们的看法与感悟。
一、思想高度重视,将水平测试当作高考对待。
学业水平测试考察知识点比较多,复习时间有限(本学期还有两本必修教材没有复习),所以必须在思想上足够重视。
这里不单单要求教师高度重视,也要求学生高度重视,只有学生配合,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我们通过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一是向学生不断灌输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性——是普通高考的组成部分,决定以后能否报考志愿以及报考志愿的批次;二是给予学生充分信心,不管层次如何的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要拿下C还是比较容易的。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与情况,鼓励学生保C冲B。
二、科学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
凡事预则立,从复习伊始,我们就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并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的课时安排不断调整。
计划突出高要求、低起点、重基础、低难度、重覆盖、求全面的特点。
我们的计划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也涉及补差和自主学习辅导的安排。
第一阶段复习突出知识整合,通过比较、提炼,对重要知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压缩”,把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力量”。
第二阶段突出应试性。
对考试说明涉及的每一个考点进行分析,确定可能考查到的知识点,预测每个重要知识点有可能的考查题型,精选模拟题强化训练。
三、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重点。
《考试说明》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也是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说明》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缩小了测试范围。
教学和复习时必须紧扣考试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要盲目扩大范围,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难度,毕竟学业水平测试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
必须重视《考试说明》新增加的内容,新增加内容往往会成为命题的重点区域。
同时必须研究近几年的学测题目,总结命题规律,对尚未涉及到的重点问题、重点章节重点考、反复练。
2024年高二历史学考工作总结范本(二篇)
2024年高二历史学考工作总结范本一、工作背景高二历史学考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学考是通过对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二、工作内容1. 学习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在高二历史学考中,我们首先对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了学习。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历史、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等,这些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的基础。
历史学的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历史文献法、历史实证法等,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历史问题和进行历史研究。
2. 学习历史学的理论在高二历史学考中,我们还学习了历史学的理论。
历史学的理论主要包括三大理论:史料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
史料主义认为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物质变化和社会关系的结果,历史辩证法认为历史是由矛盾和冲突推动发展的。
3. 探究历史问题在高二历史学考中,我们通过探究历史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可以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能够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培养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了解各种历史文化,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来理解现实世界。
三、工作总结在高二历史学考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考的知识量较大,学生有时会感到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待培养历史学考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但目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人教版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精选3篇)人教版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篇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行政机构枢密院——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人教版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篇2)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矛盾:宋辽、宋夏战事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积弱-----军队战斗力弱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原因:冗兵,冗官,冗费3.庆历新政中心:整顿吏治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高中历史知识点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古代中国的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近现代中国历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世界历史,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欧洲、近现代世界等内容,重点掌握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历史研究方法和史料分析,包括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料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比较广泛,考生需要
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积累相关历史知识和答题技巧,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
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统一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和中央机
构三公的职权范围。
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这一制度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汉朝的中外朝制和郡国并行制,唐朝的三省六部
制,北宋的强化中央集权措施以及元朝的行省制。
这些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权力的集中与分散,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全部背过可以考95分以上学生必备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全部背过可以考95分以上学生
必备
1.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夏商周的建立与衰落: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与发展,周朝的建立与分封制度的运行。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三家分立,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兼并吞并的趋势。
-秦统一中国: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秦始皇的统治措施,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的灭亡。
-新旧王朝的更迭: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迁。
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清朝的衰落与外来侵略: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护法运动,北洋政府的建立与发展。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北伐战争,国民党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统治与肃反运动。
-抗日战争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全民抗战,重庆谈判,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解放区经济的振兴,抗战的胜利与国共内战的爆发。
3.世界近代史知识点
-欧洲的大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的冷却,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战争的原因与战争的过程,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形成:纳粹德国的崛起与希特勒的侵略,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盟军的胜利与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划分,冷战的背景与特点。
-联合国与世界诸多国际组织的成立与发展:联合国的成立与目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建立,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
2024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考点总结
2024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考点总结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2. 秦汉经济的发展与城乡关系3. 秦汉法律制度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4. 秦汉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点5. 秦汉农业技术的进步及其影响6. 秦汉与匈奴、西域等边疆地区的联系与影响第二章中世纪欧洲的形成与发展1.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以及对欧洲的影响2.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3. 封建制度下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兴起4. 城市与教会的权力对抗及其影响5. 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6. 中世纪欧洲文化与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第三章近代欧洲的变革与革命1.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与发展2. 宗教改革与新教的兴起3. 经济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4. 啤酒革命和英国清教革命的原因与影响5. 西方科技与文化向东方传播的途径与后果6.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影响第四章近代中国的启蒙与变革1.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思想与影响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与发展3.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5.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6.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第五章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国际关系演变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2. 冷战的形成与特点3. 西方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与合作4. 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与非洲、亚洲的解放运动5. 冷战期间的危机与对抗6. 二战后国际体系的演变与多极化趋势第六章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1.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初期2. 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经济的发展3.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 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的转型5. 台湾问题与中共的对台政策6.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以上仅为在____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课程可能涉及的考点总结,内容较为简略,具体考纲和要求还需以教材为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期末总结
高二历史期末总结一、前言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也是中学生重要的学科之一。
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素养,以及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高二历史学习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本文将对高二历史学习进行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中国古代史学习总结高二学年,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一,学习秦代历史。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时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广大地域的大业。
通过学习秦代历史,我了解到了秦始皇的非凡智慧和卓越领导能力,以及秦朝的许多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创新成果。
同时也了解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轮制造标准等事迹,使我对秦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二,学习西汉历史。
西汉时期,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
通过学习,对刘邦建立西汉的历程和他的一系列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西汉历史中最为著名的事件是“马上封侯”,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封侯制度的创立,标志着尊重功勋、开创个人晋升的先河。
第三,学习三国时期历史。
通过学习三国历史,我对曹操和刘备的改革措施和治国理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曹操以其睿智、果断的官僚体制和周详、完善的励精图治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刘备以“安抚百姓,伐暴除害”为原则,注重广纳民心。
三国时期的历史描写了统一的希望和统一的志向,给了我们很多的教益。
第四,学习明清历史。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通过学习明清历史,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两个朝代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和人物事迹。
其中,明朝的杨博是中国的伟大著述家,他创作了众多的世界名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我们对我国历史的沧桑巨变有了更加全面的把握,同时也对历代的治国理政、人物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涉及了广泛的内容和知识点。
为了提高历史学业水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学科知识点归纳。
1.时代与历史事件: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重要事件,如古代文
明的起源,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工业革命的兴起等。
2.人物与政治:学习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政治思想和行动,
如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里根等。
3.地理与文化:了解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
及不同文化的产生和传播,如中东地区的古代文明、东方文化的传入等。
4.经济与社会:研究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变迁,如农业社
会的崩溃、商业和货币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等。
5.政治体系与治理:理解历史中不同政治体系的形成与运作,如共和制、君主制、议会制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势。
7.军事与战争:研究历史时期的战争原因、过程和影响,如两次世界
大战、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等。
8.历史方法与研究:了解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观点,如考古学、文献学、口述史、历史地理学等。
9.历史观与价值观:掌握不同历史观的内涵和主张,如唯物史观、英
雄史观、民族史观等,以及历史价值观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10.当代史与命题分析:了解当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问题,分析
历史命题和问题,如全球化、民主化、发展与不平等等。
以上只是历史学科中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很广泛且深入,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才能真正提高历史学业水平。
历史高二期中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高二期中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在和未来。
在高二历史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并理解大量的知识点,以便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对历史高二期中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复习备考。
1. 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1.1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起源,食物采集和狩猎阶段。
1.2 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开始,人类进入农耕社会。
1.3 文明的起源:河流流域的文明(尤其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
2. 古代国家的兴起2.1 早期王朝: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河谷文明、古中国的夏商周三代。
2.2 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的兴起与争霸。
2.3 罗马帝国:共和国与帝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
3. 中世纪的世界3.1 罗马帝国的分裂: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盛衰。
3.2 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圣战对中东和地中海地区的影响。
3.3 封建社会:封建领主、骑士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4. 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4.1 文艺复兴:意大利为中心的文化运动,对艺术和科学的重要贡献。
4.2 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的海上探险,发现新大陆和建立殖民地。
5. 近代欧洲的变革5.1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5.2 经济改革:商业和工业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5.3 主权国家的崛起:绝对君主制的兴起和欧洲的战争。
6. 近现代的世界6.1 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的观念变革与科学方法的建立。
6.2 法国大革命:民主、平等与人权的理念在欧洲传播。
6.3 工业革命:机器工业的兴起,工业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7. 亚洲国家的崛起7.1 印度、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7.2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国家在战争中的角色与影响。
7.3 当代亚洲的挑战与发展: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亚洲区域合作。
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重扩展对知识点的理解,尝试将其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事件。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知识点总结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包括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文明和古代历史古代文明和古代历史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等。
古代文明的学习可以从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进行总结。
2.中世纪历史中世纪历史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结束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
例如,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十字军东征等都是中世纪历史中的重要议题。
3.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近代历史从15世纪开始,主要包括大航海时代、宗教、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等。
现代历史则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进行总结,例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4.中国历史5.世界史和全球化世界史是历史学科中的一部分,主要研究世界各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
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可以关注重要的世界史事件和文化交流,例如,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殖民主义、工业革命等。
6.历史名人和历史地理历史名人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历史地理方面可以总结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7.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观点历史学科还包括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观点的学习。
历史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历史考证、历史比较、历史分析等方法。
历史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例如,唯物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等。
总之,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需要全面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文化成就和社会变革。
同时,也要理解历史思维方法和不同历史观点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和学习,可以加深对历史学科的理解,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
高二历史的期末总结
高二历史的期末总结高二历史是我国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阶段,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更加深入,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篇总结将从高二历史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感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回顾。
一、高二历史的学习内容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变革、资本主义的传入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要问题。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深刻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二、高二历史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历史时,我们要注重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要善于读史书。
读史书是了解历史知识最直接的途径,通过阅读各种历史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资料,从而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
其次,要注重思考。
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要注重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推断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
此外,还要注重实践。
历史学科需要我们实践与实证,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手段,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三、高二历史学习的感悟通过学习历史,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基础。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一起。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了解当下的社会和我们的未来。
此外,历史的学习也是价值观培养的过程。
历史是我们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石。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伟人和英雄的品格和行为,在感受到他们的伟大时,也不禁受到他们的德性和品行的启发,使我们更加珍视现在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高二历史的学习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加深了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2024年高二历史学考工作总结
2024年高二历史学考工作总结本学年历史学科工作,是我作为高二班主任的第三个学年,在领导班级的历史学科工作中,我始终以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为核心目标,积极与学科组进行合作,全力推进学生历史学科水平的提升。
在全年的工作中,我特别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今年,我们班上共有4个历史学科教学班,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学情和学习目标,因此我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我根据每个班级的学生水平和学科要求,在每学期开始之前,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通过每周教学计划的制定,对教学进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控制。
同时,我还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效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同时,我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学与考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科知识与考试要求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考试技能。
通过分析历史学科考试的题型和评分要求,我针对考试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同时,我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知识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和历史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本学年,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也给历史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我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等工具,我创设了网络教学资源库,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高二学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简要
高二学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简要高二学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简要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_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高二学考历史教学总结
高二学考历史教学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学考历史教学总结高二学考历史教学总结5篇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之余需要对自己进行一次教学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二、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1、秦朝: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第二册P24)(1)中央官制a、最高统治者: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
b、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
(第二册P24)a、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b、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c、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2、汉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汉初时的汉承秦制(第二册P31)a、背景: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b、内容:(a)中央制度:继承秦朝中央集权体制。
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
(b)地方制度:继承秦朝郡县制度,同时,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度。
(第二册P31)①郡国制原因:错误吸取秦亡教训。
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
②内容: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③后果:地方势力膨胀。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c、特点: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为”措施:a、中央官制上,形成了“内朝”与“外朝”体制(第二册P34)(a)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
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b)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b、地方措施:(第二册P34)(a)创设刺史制度。
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b)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削弱地方王国势力)(3)东汉豪强地方势力强大。
(第二册P39)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及其表现:(特征)a、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
b、军事上: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用以看家护院,称雄一方。
c、政治上:把持地方舆论,使家族声名远扬。
有些名门望族还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甚至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
d、后果:这些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隋唐三省六部制与正事堂——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册P51)(1)创立与发展(特点)。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2)内容:a、中央机构: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b、职能: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c、中央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3)评价:a、实质: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
b、作用:①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②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4、北宋文官体制(第三册P3)(1)创建的原因:a、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b、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2)军事制度改革:a、中央军事制度:(a)961年,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帝总揽兵权衙统兵和皇的体制(c)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b、削弱地方军事力量: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又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3)政治制度的改革a、基本国策:宋初以“重文轻武”,防范武将专权,b、选拔途径: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c、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a)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b)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5、元代行省制度(第三册P22)(1)元朝统一的意义:元朝灭亡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再次实现全国大统一。
(2)巩固统一的措施—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行省制度的建立a、目的: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b、中央政府:(a)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
(b)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
c、地方行政则创置行省制度。
(a)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b)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
6、明朝的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第三册P29)(1)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内阁制度的建立(中央机构改革)a、废除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结果: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力不从心。
b、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c、形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此后,建制不断完善的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d、职责:内阁大学士人数不等,职责为起草诏敕、票拟批管、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e、作用:(a)明朝中后期,虽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
(b)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7、清朝时军机处的设立——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第三册P37-38)(1)直接原因:雍正帝以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机构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2)职责:中央行政。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3)作用;削弱内阁,加强皇权。
a、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b、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二)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改革A、商鞅变法(第二册P22)1、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内乱不止,国势日弱,屡遭邻国入侵,促使泰国变法图强(2)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2、内容: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
3、影响:(1)孝公死后,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2)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的秦国开始发起对六国的兼并战争,历史步入了统一战争的进程。
B、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第二册P48)1、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2、目的: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3、措施:(a)迁都: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将都城南迁至洛阳。
(b)语言与服装: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c)汉姓: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d)政令: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e)通婚: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
(f)道德: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4、作用:a、加快民族融合进程。
b、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5、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1)经济上: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2)生活习俗: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a、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
b、胡服以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的流行。
(3)文化艺术: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
6、民族融合的意义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A、汉唐丝绸之路和遣唐使1、丝绸之路的全盛—中国古代西北对外陆路交通。
(第二册P59-60)(1)西汉时,丝绸之路开辟与概况: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两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来往、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2)唐朝时,丝绸之路的全盛。
a、原因:唐朝西部疆域(西北地区)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b、情况:(a)地区:西域及大食(唐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络绎不绝、往来于途。
(b)重要民族: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c)经济文化交流:①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②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面、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③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
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c、影响:虽然当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的外域文化以中亚、西亚、南亚为三大支,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广阔得多,可以说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2、“遣唐使”(第二册P62)(1)日本曾先后十多次派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人数多时一次达五六百。
(2)留学生归国时,带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献典籍。
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B、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和科技的对外传播1、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发展(第三册P15)(1)原因:a、客观上: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b、主观上: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