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7篇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7篇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1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
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
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复习目标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三、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难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五、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完整)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压强》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压强的看法.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5、会用所学知识解说生活中常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案例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察看压力的作用成效2、研究压力作用成效的有关要素3、学惯用控制变量法和变换法研究问题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察看、实验以及研究活动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尊敬客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2、经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成功的欢乐,培育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3、培育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平时生活中的问题【教课要点】压强看法的理解【教课难点】有效组织好研究活动概括出压力作用成效与什么要素有关,真实理解压强的看法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教课方法】一、直观演示法:经过实验直接体现,让学生直接察看压力的作用成效,给学生产生对压强的直接的感觉,及惹起他们的兴趣二、议论法:经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睁开议论并发布看法,培育学生擅长思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三、讲解法:教师经过简洁、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教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简单控制教课进度,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批系统的科学知识四、增强方法:介绍公式后,经过在课中增强练习和课后作业来增强学生对压强的理解和公式的运用【课时设置】一个课时【教课方案思路】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教课时,本着切近生活、从学生的实质出发,创建出研究问题的情形,让学生踊跃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培育参与的意识,提升参加能力;经过准备教具,亲历研究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实时的运用知识剖析问题,稳固提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增强自信心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课准备】(教师)软毛巾一块,木盒一个,钥匙串,一个三角尺,一支铅笔。
(学生)课前仔细进行预习。
【教课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发问:1.大家都知道,在雪地里行走,脚很简单堕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的脚不只不会陷进雪里,并且还可以在雪地上滑行,这是为何?2.同学们察看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感觉宽带子好,仍是细带子好,为什么?3.请大家取出你们的三角板,没三角板的用铅笔取代,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 .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知道是为何吗 ?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此中的道理。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压强,学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强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2. 难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图片: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站在同一片雪地上,站在滑雪板上的同学浮在雪面上,穿自己鞋子的小朋友却陷进了雪里。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2. 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穿的鞋子不同。
3. 教师追问:鞋子不同为什么就相差这么多?那蚊子为什么能用口器很容易刺破皮肤,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地里?通过追问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
二、生成新知1. 教师解释压强的概念: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
2. 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压强的存在,如: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捏笔时手指的不同感觉。
3.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课堂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压力和受力面积下海绵的形变程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压力作用效果的规律。
四、应用拓展1.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计算给定压力下的压强,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公式。
2. 学生能运用压强知识分析生活实例,提出合理的建议。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推荐5篇)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推荐5篇)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3.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4.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对自然学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
难点: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多媒体电脑的基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的制作、输入、编辑,以及网络的初步知识,会收发邮件,会上网搜寻相关的信息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协作学习,反馈交流,应该能够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本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选择足够的信息资源完成教学。
内容包含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意义建构、应用创新等多种学习情景.可方便地为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同时创设了多个多媒体动画模拟学习情景和相关的信息链接.如动画展示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飞速滑行进行设疑。
同时利用人机交互性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兴趣。
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同时电脑模拟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放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压强的教案(精选11篇)
压强的教案压强的教案(精选11篇)压强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
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
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采集实验数据。
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
观察现象。
收集数据。
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
松软的沙滩。
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
几乎寸步难行。
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压强》教学设计与实施
《压强》教学设计与实施压强是物质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知识点。
教学压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前置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对压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熟悉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测压强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骤。
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压强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压强;(2) 能够分析压强变化的规律,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压强计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3. 压强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帮助,以确保学生能够领悟和掌握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实验教学策略利用实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应当悉心指导学生实验的步骤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协作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1.课件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课件讲授法,通过图表、图像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直观地展示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引入实际场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
通过实验课堂模拟和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亲身体验并形成深入的认识。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探究和思考。
初中物理教案 压强
初中物理教案压强教学目标:1. 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压强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压强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海绵、尺子、重物、容器、水、气压计。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压强相关的图片,如:气泡、压力锅、泵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压强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压强。
二、探究压强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海绵平铺在桌面上,用尺子测量海绵的厚度,然后在海绵上放置一个重物,测量重物对海绵的压强。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海绵的厚度、重物的质量和压强。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 力 / 面积。
三、压强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压强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压强计算的练习。
四、压强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压强应用相关的图片,如:气压计、泵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是如何利用压强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解释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压强相关的现象,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引言:物理学中的压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初中物理课程中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理解和掌握压强的概念对于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初中物理压强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定义;2. 学习计算压强的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概念和定义;2. 压强的计算方法;3. 压强与力的关系;4. 压强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压力的概念和分析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
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不同大小的力对物体的压力是否相同?有何差异?”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出压强的概念和定义。
2. 理论学习:2.1 学习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首先,教授学生压强的定义:在物体上的一个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然后,教师通过示例和图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压强。
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中,互相向导,并互相检查答案。
2.2 压强与力的关系:教授学生压强和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不同面积上分别施加相同大小的力,并观察压强的变化。
通过实验的结果,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力越大,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3. 实践活动:3.1 实验:压力的分布在实验室或教室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个透明的均匀物体,如玻璃板或塑料板,然后,请学生将均匀的重物放在不同的位置上。
学生可以使用一个小面积的物体和一个大面积的物体分别施加相同的力。
然后,学生可以使用干净的纸巾或其他吸水材料测量和观察物体上的压力的分布情况。
3.2 讨论: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面积上压强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物体上压力的分布和对物体的影响。
4. 应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压强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压强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压强公式的运用。
2.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压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内容:1. 压强的概念:介绍压强的定义,解释压强公式。
2. 压强的计算:讲解如何根据公式计算压强,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压强的影响因素:探讨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4. 实例分析:运用压强知识分析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问题。
5.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进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2. 讲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压强公式。
3. 分析压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强的作用。
4. 讲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例,运用压强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压强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例分析:展示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例,探讨如何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5、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3、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活动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一、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直接呈现,让学生直接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给学生产生对压强的直接的感受,及引起他们的兴趣二、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观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三、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四、强化方法:介绍公式后,通过在课中强化练习和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压强的理解和公式的运用【课时设置】一个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教学时,本着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出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力;通过准备教具,亲历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及时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巩固提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软毛巾一块,木盒一个,钥匙串,一个三角尺,一支铅笔。
(学生)课前认真进行预习。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1.大家都知道,在雪地里行走,脚很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的脚不但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这是为什么?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3.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没三角板的用铅笔代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压强》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重点探讨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并介绍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 使学生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压强计、实验器材(如气球、海绵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气球在手指按压下变形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2) 讲解压强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介绍压强的单位,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压强现象。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压强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有关压强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演示:演示压强计的使用,引导学生观察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并解释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
2.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4.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下列物体的压强:a) 重量为10N的物体,受力面积为0.1平方米。
b) 重量为5N的物体,受力面积为0.2平方米。
2) 解释生活中一个与压强相关的现象。
2. 答案:1) a) 压强为100Pa;b) 压强为25Pa。
2) 示例:在冰面上行走时,穿着冰鞋可以减小脚对冰面的压强,从而防止陷入冰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使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压强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压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压强的计算。
2. 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压强计、压力传感器、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压强计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压强的存在。
2. 提问:什么是压强?为什么会产生压强?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 讲解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 = 压力 / 面积。
3. 讲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4. 举例说明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轮胎的压强、大气压等。
三、动手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使用压力传感器测量不同物体的压强。
2. 让学生用气球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如何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设计一个测量桌面压强的实验。
2.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压强有关,并进行简要描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讲解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压强的教案
初中压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压强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步行时脚下的压力、举重时的压力等,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提到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等。
2. 生成新知:(1) 教师介绍压强的概念,解释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 压力 / 受力面积。
(2)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一:保持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压强的变化。
实验二:保持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压强的变化。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主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3. 巩固知识:(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问题。
如:为什么步行时脚下的压力会感到舒适,而举重时压力会感到巨大?(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应用拓展:(1)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
如:为什么汽车在泥泞的道路上容易打滑?为什么冰面上的压力会导致冰裂?(2)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并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问题解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影响压强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环节二:新课讲授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
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交流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
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
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3篇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
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
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
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案压强
初中物理教案压强教学目标:1. 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
2. 掌握压强的单位,能够进行压强的换算。
3. 了解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压强的单位及换算。
3.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压强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压强单位换算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具:压强计、压力计、受力面积演示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压强计演示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压强的大小会受到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影响?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压强的概念,介绍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 压力 / 受力面积。
2. 讲解压强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3. 讲解压强的换算,如:1MPa = 10^6 Pa。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压强实例,如:大气压强、水压强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这些实例。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练习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
2. 拓展压强的应用领域,如:工程、医学、环境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在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时,注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在课堂练习环节,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可以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压强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对于压强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关注物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定义,知道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4)通过实例分析,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压强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习题练习、课后拓展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4)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难点处适当退一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压强》教案教学
《压强》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压强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P表示压强,F表示力,A表示受力面积)。
3.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4. 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力、受力面积、介质密度。
5.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增大介质密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影响压强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的变化。
3.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压强,为什么需要学习压强。
2. 讲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压强的基本概念。
3. 演示实验:观察不同压力、受力面积下压强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的现象。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影响压强的因素。
5.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压强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压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 通过实验报告、作业练习评价学生对压强计算和影响因素的掌握。
3. 结合生活实例,评价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压力计、受力面积不同的物体、实验桌等。
2. 教学课件: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影响因素等。
3. 实际案例资料:涉及压强的新闻、故事等。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压强,掌握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认识到压强对物体的影响。
3.能够应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压强对物体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压强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模型、压力计、实验设备。
五、教学过程导入:1.使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针尖尖的东西容易扎进物体?为什么站在尖锐的石头上会感到疼痛?这与什么有关?引导探究:2.导入压强的概念:提示学生站在桌子上感受压力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站在一只脚上和双脚站在一起时感受的压力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进行实际测量:给学生展示使用压力计测量压力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将测量数据填入表格并互相交流结果。
4.呈现数据实验结果:学生上台汇报各自组的实验结果并总结出相关规律。
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压力与力的大小、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归纳总结:5.总结定义与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测量数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出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练习巩固:6.布置练习题:在课堂上布置与压强计算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评。
拓展延伸:7.拓展压强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研究人体站立的原理、利用压力来剥橙子皮等。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应用案例。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压力与力的大小、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应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上布置的练习题,并思考压强的应用案例。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压强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3.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4.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对自然学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
难点: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多媒体电脑的基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的制作、输入、编辑,以及网络的初步知识,会收发邮件,会上网搜寻相关的信息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协作学习,反馈交流,应该能够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本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选择足够的信息资源完成教学。
内容包含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意义建构、应用创新等多种学习情景.可方便地为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同时创设了多个多媒体动画模拟学习情景和相关的信息链接.如动画展示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飞速滑行进行设疑。
同时利用人机交互性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兴趣。
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同时电脑模拟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放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教师:大屏幕投影、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
学生: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沙的容器等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规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实验:手指压住铅笔两端,感觉有什么不同?(图实验一)
问:为什么笔尖的一端手指感到痛?是压力大吗?
(二)压力
设计多媒体动画模拟:书放在气球上,气球的形状慢慢变化。
问:气球的形状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引导,这个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施力、受力物体各是什么?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进一步扩展: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压力作用呢?学生举例后,通过多媒体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同时演示一些常见物体压力图示的画法。
总结:一、这种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
(三)压强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多媒体动画模拟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手指压住铅笔头,然后再压住铅笔尾。
实验二:手掌接触的部分和指尖接触气球的部分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
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每组器材:海棉、
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盛有适量水的矿泉
水瓶等(右图示)。
还在学习资源库中链接了“开展科学探
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学会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科学
探究方案”等内容,启发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学生
也可以上网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可以通过链接、粘贴等方式补充进学习资源库里.其他学生都可以在线浏览.实现资源共享。
此处实验方案较多,对同学的不同方案,只要方法正确,都要给予充分鼓励。
选取两个代表性的方案。
方案一:
器材:矿泉水瓶、海绵、水。
方法:(1)在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水。
(2)将瓶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3)将瓶中灌满水后再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4)将瓶中灌满水的矿泉水瓶横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比较(2)、(3)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3)、(4)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方案二:(右图)
器材:装沙的容器、压力小桌、砝码。
方法:(1)将压力小桌的桌面放在沙面上加上砝码,观察下陷的深度。
(2)将压力小桌的四条腿放在沙面上,观察下陷的深度。
(3)把砝码放在桌面上后,观察四条腿下陷的深度。
比较(2)、(3)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1)、(3)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进行信息搜寻、矫正、完善,学生是通过操作、
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
经由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有关。
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作用的效果。
对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有困难的
学生.也可以不动手做实验,利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源,动画模拟实验,完成探究实验的全过程。
(四)压强的计算公式:
1.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3.单位:帕斯卡(Pa)1Pa=1N/m2
4.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其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
(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组织学生自学课本79页“压强的增大与减小”部分,总结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教师多媒体展示,请学生分析哪些图片是需要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减小压强的?
①增大压强的方法有:、。
②减小压强的方法有:、。
(六)小结
引导学生应用所受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七)反馈练习
1.图示,物体重10N,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40N,,墙壁受到的压力是()
A 10N
B 40N
C 30N
D 50N
2.下列事例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 )
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
D.用细线切割湿软的肥皂
3.滑雪板长2m、宽10cm,当质量为60kg的人用它滑雪时,求雪地受到的压力和压强。
(设每块滑雪板的质量为1kg)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初步的区分压力和重力,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科学的探究,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探究只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中提供的器材。
针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适时变通,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和动手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对于压强的应用先组织学生自学然后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样使学生本节课学有所得,综合科学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