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例国人正常脾脏大小的CT评价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脾脏肿大ct诊断标准

脾脏肿大ct诊断标准
脾脏肿大的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直接测量脾脏的大小。
正常脾脏的长度应为10-12cm,宽度应为5-6cm,厚度应为3-4cm。
如果测量的数值超过这些正常范围,则说明脾脏有肿大。
2. 在CT横断面上,脾脏的大小超过5个肋单元。
3. 在CT扫描过程中,如果肝脏已经扫描完毕而脾脏还没有完全扫描,这也表明脾脏有肿大。
根据脾脏肿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肿大。
轻度肿大时,患者左上腹查体不可触及肿大的脾脏,CT检查提示脾脏的体积在6-9个肋
单元之间,可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中度肿大时,左上腹查体可在左肋下触摸到肿大的脾脏,CT检查可发现脾脏大小约在9-12个肋单元之间。
重度肿大时,巨大的脾脏可在患者的肚脐水平触及,CT可见脾脏将患者的胃肠管
明显挤压,可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应由专业医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如诊断为脾脏肿大,应尽早治疗以避免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脾脏CTMRI影像诊断

十七、脾先天发育异常-一、游走脾-二、副脾-三、无脾综合症-四、多脾综合征
一游走脾-冬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的其他位置。-冬原因:脾蒂及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多无症状, 生扭转时产生右上腹痛严重者-可致急腹症。-冬查体:腹部扪及一活动包块。
二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多位于脾门或脾门附近,多为单发。-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512-y2802-m36.5-FOV 35.llcr-圈-V120-k250-rtH德-a-0/1.01 arge-it市0-m第5-面42-m04候-3.5▣-+10-①-多发脾脓肿-图
二十、脾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性肿瘤-一囊肿-二脾血管瘤-脾恶性肿瘤-一脾恶性淋巴瘤-(二脾转移瘤
一良性肿瘤-脾囊肿-【概述】-良性病变。-冬多见于40岁以下,男女发病比率为2:1。-冬多单发。
0-b-副牌-g-d-e-6
十九、脾脓肿-【概述】-冬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最常见的病因: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冬亦可见于腹部脏器 严重感染。
【临床】-冬败血症症状: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水-典型症状:局限于左上腹痛或左肩胛区痛。 必-体征:左上腹触痛和摩擦音,左侧胸腔积液-脾大
四、脾脏异常影像学表现-一正常CT表现-脾脏大小的异常-冬正常脾外缘累计肋单位不超过5个,下缘消-失早于肝 缘。-脾囊肿-冬脾内局限性低密度,为脾内肿瘤;钙化则见-于错构瘤、血管瘤、结核、寄生虫感染后。
二正常MR表现-副脾-%信号始终与脾相同。-脾囊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境界清楚。
【CT表现】-冬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冬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 冬增强:对比剂快速注入,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增强,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大小正常范围在体表面以下1-
2个横断面。
脾脏增大是指脾脏在CT扫描中显示出比正常情况下更
大的体积。
脾脏增大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引起的,包括感染、肿瘤、炎症和其他系统性疾病。
在CT下,脾脏增大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脏横断面直径,正常成年人的脾脏横断面直径在8-12厘
米之间。
当脾脏横断面直径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考虑为脾脏增大。
2. 脾脏体积,通过CT扫描可以测量脾脏的体积。
正常成年人
的脾脏体积在150-200立方厘米之间。
当脾脏体积超过正常范围时,也可以考虑为脾脏增大。
3. 脾脏密度,脾脏密度的改变也可以反映脾脏疾病的情况。
在CT扫描中,脾脏密度的改变可以提示出血、坏死、肿瘤等病变。
4. 脾脏与其他器官的关系,在CT扫描中可以观察脾脏与其他器官的关系,如肝脏、胰腺、肾脏等。
脾脏增大时,可能会对周围器官产生压迫和位移。
总之,通过CT扫描可以准确地诊断脾脏增大,并且可以对脾脏增大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当发现脾脏增大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正常成人脾脏大小影像测量的一种新方法

参 考文献:
[ ] 赛 群 , 小寒 , 1徐 朱 刘斌 , a 等. 一鹅 膏 蕈碱 诱 导小 鼠肝 细 胞 凋 亡 的 实 验 研 究 E] 中 华 急 诊 医 学 杂 志 ,0 5 1 ( )1 5 18 J, 2 0 ,42 ;1— 1 [ ] 盛 岩 , 平 , 建 强 , . 稀 褶 黑 菇 提 取 液 诱导 小 白 鼠肝 肾细 2蒋 张 刘 等 亚
・5 6・
黑龙 江医药科学
2 1 年 6 第 3 卷第 3 00 月 3 期
正 常成 人脾 脏 大 小 影像 测量 的一种 新 方 法
吕亚 囡 , 胡万鹏 , 实香 孙
( 连 市 中心 医院放 射 科 , 宁 大连 1 6 3 ) 大 辽 1 0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 键 词 ; 脏 ; T; 脾 C MR; B超 中 图分 类 号 : 4 5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o8 14 2 1 )3 05 一O R 4 B 1 0 —0 0 (0 00 - 0 6 2 在 影 像 学 中 , 脏 断 面 形 态 多 变 , 如 何 确 定 脾 脏 大 小 脾 故 13 脾 脏 大 小 测量 的径 线选 择 及 测 ■ 方 法 . 测 量 脾 脏 大 小 时 的 径 线 选 择 及 测 定 方 法 如 以 下 图所 示 ,
着 白毒 鹅 膏 菌 提 取 液 处 理 时 间 延 长 , 胞 凋 亡 数 增 加 , 一 细 进
生 化 改 变 的 生 理 性 细 胞 死 亡 。凋 亡 的典 型 特 征 是 早 期 为 核
染 色 质 浓 缩 、 裂 ,电镜 下 可 见 核 碎 裂 和 固 缩 现 象 ,以 出 芽 碎
步 说 明 白毒 鹅 膏 菌 提 取 液 导 致 某 种 蛋 白合 成 障碍 而 启 动 细 胞 凋亡 的发生 。 电镜 下 细 胞 核 和 细 胞 器 的 亚 微 结 构 清 晰 易 辨 , 清 楚 分 辨 出 凋 亡 细 胞 。 研 究 证 明 ,白毒 鹅 膏 菌 提 取 能 本 液 能 诱 导 小 白 鼠肝 细 胞 凋 亡 ,这 一 结 果 提示 ,人误 食 白毒 鹅 膏 菌 而 引 起 中 毒 , 细胞 坏 死 , 白毒 鹅 膏 菌诱 导 肝 细 胞 凋 肝 与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大小和形态特征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一般来说,脾大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的最长径进行评估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大CT诊断标准:
1. 脾脏的最长径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脾脏最长径应该小于12厘米。
如果脾脏的最长径超过12厘米,可以被诊断为脾大。
2. 扩张脾静脉:扩张的脾静脉也可以被视为脾大的指标。
脾静脉的直径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1厘米,可以被视为脾大。
3. 脾脏的形态特征:除了大小之外,脾脏的形态也可以用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例如,如果脾脏出现结节、囊肿等形态异常,也可以被视为脾大。
需要注意的是,脾大的程度不仅仅依赖于CT检查结果,还需
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因此,在进行脾大的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与临床医生进行讨论。
脾脏的正常CT表现

4.鉴别诊断:需与腹部肿瘤鉴别,勿把副脾
误认为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物。脾摘除后
副脾可增大。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 如淋巴瘤。
多脾综合症
•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为先 天性脾脏发育异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 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 【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 压痛以及腹膜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 速下降,并有休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 廓不清或消失,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 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 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 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可导 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脾血管瘤
•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 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 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 史长达数年以上。
• 【诊断要点】 1.瘤体较小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 时偶尔发现,瘤体较大者可有腹胀表现。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
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当 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 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脾包膜下血肿
•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 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脾脏疾病的CT诊断作者:张艳雄综述何继勇审校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084-02作者简介:张艳雄(1974.5-),男,本科,党员,主治医师,放射科主任。
脾脏属网状内皮系统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尽管磁共振、核医学和超声成像对其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CT仍是脾脏检查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因其具有高峰对比强化,特别是现代多排螺旋CT的应用,它具有连续数据采集和克服病人呼吸运动伪影的优点,从而使脾脏病理学的改变得以充分显示,对微小实质性病变和血管异常的检查更具有独到之处。
本文就应用螺旋CT进行脾脏病变检查作一介绍。
1 检查方法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非离子型造影剂按2ml/kg计算注射量,以3ml/s速度注射,动脉期为注药后27-30s开始扫描,门脉期为注药后60-70s。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螺距为1.0,5mm准直,层厚为10mm连续重建。
延迟扫描(注射后3-5min)可对某些疾病的鉴别发挥更大作用。
2 正常脾脏的CT表现脾脏位于左上腹,由淋巴滤泡和网状内皮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血窦组成。
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在CT图像上其长轴不超过5个肋单元,厚不超过4.5cm,下缘不超过肝脏下缘,其前缘和后缘不超过中线[1]。
在CT平扫图上正常脾脏密度均匀一致。
它的增强早期是不均匀强化的,这是由于血液通过血窦时分成两路到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通过“开放循环”到达脾静脉,余下的血液经过“封闭循环”直接建到达脾静脉,它不影响脾索血流,后者为一更迅速过程,由于上述原因,这种不同的血流就产生了不规则的和迂回的增强表现,这种表现被命名为网格状图形强化。
约有50%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上表现不均匀性增强,其中66%的病例可在血管造影中表现此种强化。
这种不均匀性增强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缘故而在螺旋CT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在大多数CT扫描中都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