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答案(第1章~第3章)概要
普通化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答案为C,因为C选项中的物质是离子晶体,离子键的键能较大,熔点较高。
习题3:答案为D,因为D选项中的物质是原子晶体,原子间共价键的键能很大,熔点极高。
习题4:答案为A,因为A选项中的物质是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沸点较低。
第4章答案
习题4-3:答案
习题4-1:答案
习题4-2:答案
习题4-4:答案
解析过程: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
解析答案:答案详见PPT
题目类型:选择题
第4章解析
题目类型:选择题
解析答案:答案详见PPT
解析内容:对第4章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难点和重点
汇报人:XX
感谢观看
02
习题解析
第1章解析
题目类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习题答案:提供第1章课后习题的答案及解析
注意事项:解题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易错点
解析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思路、答案解析等
第2章解析
习题2.1:答案详解
习题2.2:答案详解
习题2.3:答案详解
习题2.4:答案详解
第3章解析Βιβλιοθήκη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普通化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
01
习题答案
02
习题解析
01
习题答案
第1章答案
习题1.1答案:略
习题1.2答案:略
习题1.3答案:略
习题1.4答案:略
第2章答案
习题1:答案为B,因为B选项中的物质是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较小,熔点较低。
半导体物理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有效原子数为
3
13(顶角原子)
3
12(面心原子)
5 2
个原子
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S
1 2
a
2
2
a
10 2
a2 4
5
第1章
所以,(111)面的原子面密度为
第1章
3.已知Si的晶格常数或单胞的边长a=5.43089 Å, 求: (1)Si的原子体密度。 (2)(111)面、(110)面以及(100)面的原子面密度,比较哪个晶面的面 密度最大?哪个晶面的面密度最小?
解:(1)每个晶胞中有8个原子,晶胞体积为a3, 每个原子所占的空间体积为a3/8,因此每立方
图3
第2章
2. 图中的A、B 分别为两种半导体材料价带中载流子的E-k关系抛物 线,其中哪个材料的电子有效质量小?为什么?试确定两种电子的 有效质量之比(以自由电子质量为单位) 。
解:由图可知,B材料的能带极值附近的曲率变化较大,故其电子 有效质量小。所以,A、B材料的电子有效质量之比为0.26,B材料 的电子有效质量小。
Eg h
1.12 4.135 1015
2.711014 (s1)
hc Eg
4.1351015 31017 1.12
1107.1(nm)
第3章
1.掺杂半导体与本证半导体之间有何差异?试举例说明掺杂对半导体的 导电性能的影响。
2.试简述杂质在半导体中的几种作用,并分别在能带图上标志出其在半 导体中的跃迁过程 3.试说明浅能级杂质和深能级杂质的物理意义及特点。 4.何谓非平衡载流子?非平衡状态与平衡状态的差异何在
半导体物理习题答案(1-3章)
第1章 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1. 设晶格常数为a 的一维晶格,导带极小值附近能量()c E k 和价带极大值附近能量()v E k 分别为2222100()()3c h k k h k E k m m -=+,22221003()6v h k h k E k m m =-0m 为电子惯性质量,112k a =, 0.314a =nm 。
试求:1) 禁带宽度;2) 导带底电子有效质量; 3) 价带顶电子有效质量;4) 价带顶电子跃迁到导带底时准动量的变化。
解:1) 禁带宽度g E ,根据22100()2()202c dE k h k k h k dk m m -=+=,可求出对应导带能量极小值min E 的k 值:min 134k k =, 由题目中()c E k 式可得:min 12min 3104()4c k k k h E E k k m ====; 根据20()60v dE k h k dk m =-=,可以看出,对应价带能量极大值max E 的k 值为:k max = 0;可得max 221max 00()6v k k h k E E k m ====,所以2221min max 2001248g h k h E E E m m a=-== 2) 导带底电子有效质量m n由于2222200022833c d E h h h dk m m m =+=,所以202238nc m h md E dk== 3) 价带顶电子有效质量vn m由于22206v d E h dk m =-,所以20226v nv m h m d E dk ==- 4) 准动量的改变量min max 133()48hh k h k k hk a∆=-==2. 晶格常数为0.25 nm 的一维晶格,当外加102 V/m 、107 V/m 的电场时,试分别计算电子自能带底运动到能带顶所需的时间。
解:设电场强度为E ,电子受到的力f 为dkf hqE dt==(E 取绝对值),可得h dt dk qE =, 所以12012ta h h t dt dk qE qE a===⎰⎰,代入数据得: 34619106.62108.310()1.6102(2.510)t s E E----⨯⨯==⨯⨯⨯⨯⨯ 当E = 102 V/m 时,88.310t s -=⨯;当E = 107 V/m 时,138.310t s -=⨯。
天大化工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1-3章
第一章 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1.某气柜的容积为6 000 m 3,若气柜内的表压力为5.5 kPa ,温度为40 ℃。
已知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为:H 2 40%、 N 2 20%、CO 32%、CO 2 7%、C H 4 1%,大气压力为 101.3 kPa ,试计算气柜满载时各组分的质量。
解:气柜满载时各气体的总摩尔数()mol 4.246245mol 313314.860000.10005.53.101t =⨯⨯⨯+==RT pV n 各组分的质量:kg 197kg 24.246245%40%4022H t H =⨯⨯=⨯=M n m kg 97.1378kg 284.246245%20%2022N t N =⨯⨯=⨯=M n m kg 36.2206kg 284.246245%32%32CO t CO =⨯⨯=⨯=M n mkg 44.758kg 444.246245%7%722CO t CO =⨯⨯=⨯=M n m kg 4.39kg 164.246245%1%144CH t CH =⨯⨯=⨯=M n m2.若将密度为830 kg/ m 3的油与密度为710 kg/ m 3的油各60 kg 混在一起,试求混合油的密度。
设混合油为理想溶液。
解: ()kg 120kg 606021t =+=+=m m m331221121t m 157.0m 7106083060=⎪⎪⎭⎫ ⎝⎛+=+=+=ρρm m V V V 33t t m m kg 33.764m kg 157.0120===V m ρ 流体静力学3.已知甲地区的平均大气压力为85.3 kPa ,乙地区的平均大气压力为101.33 kPa ,在甲地区的某真空设备上装有一个真空表,其读数为20 kPa 。
若改在乙地区操作,真空表的读数为多少才能维持该设备的的绝对压力与甲地区操作时相同? 解:(1)设备内绝对压力 绝压=大气压-真空度= ()kPa 3.65Pa 1020103.8533=⨯-⨯ (2)真空表读数真空度=大气压-绝压=()kPa 03.36Pa 103.651033.10133=⨯-⨯4.某储油罐中盛有密度为960 kg/m 3的重油(如附图所示),油面最高时离罐底9.5 m ,油面上方与大气相通。
电力电子技术王兆安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第 1章电力电子器件第 2章整流电路第 3章直流斩波电路第 4章交流电力控制电路和交交变频电路第 5章逆变电路第 6章 PWM控制技术第 7章软开关技术第 8章组合变流电路π π π第 1 章 电力电子器件1. 使晶闸管导通的条件是什么?答:使晶闸管导通的条件是:晶闸管承受正向阳极电压,并在门极施加触发电流(脉冲)。
或:u AK >0 且 u GK >0。
2. 维持晶闸管导通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才能使晶闸管由导通变为关断?答:维持晶闸管导通的条件是使晶闸管的电流大于能保持晶闸管导通的最小电流,即维持 电流。
要使晶闸管由导通变为关断,可利用外加电压和外电路的作用使流过晶闸管的电流降 到接近于零的某一数值以下,即降到维持电流以下,便可使导通的晶闸管关断。
3. 图 1-43 中阴影部分为晶闸管处于通态区间的电流波形,各波形的电流最大值均为 I m ,试计算各波形的电流平均值 I d1、I d2、I d3 与电流有效值 I 1、I 2、I 3。
π π 4a)12π 0 ππ 5π 2π 0π 2π44 2b)c)图 1-43 晶闸管导电波形I m 2解:a)I d1= 2 1 赲υλ0πI m sin ω td ( ω t ) = ( +1 ) 猏υλ0 0.2717 I m 42 22 I m3 1 I 1= 赲υλ0π ( 2 π 4b)I d2 = 1 赲υλ0ππ 41I m sin ω t ) d ( ω t ) = + 猏υλ0 0.4767 I m 2 4 2πI m 2I msin ω td ( ω t ) = ( + 1 ) 猏υλ0 0.5434 I m π 22 2I m3 1 I 2 =π 赲υλ0π( I m sin ω t ) d ( ωt ) = + 猏υλ0 0.6741I 4 24 2π πc)I d3= 1 21赲υλ002 I md ( ωt ) =π2 1 I m 4 1 I3 =赲υλ002 I md (ωt ) = I m 2 π2多少?这时,相应的电流最大值 I m1、I m2、I m3 各为多少?解:额定电流 I T(AV) =100A 的晶闸管,允许的电流有效值 I =157A ,由上题计算结果知a) b) II m1 ? 猏υλ0329.35,0 4767II m2 ? 猏υλ0 232.90,0 6741I d1 猏υλ0 0.2717 I m1 猏υλ0 89.48 I d2 猏υλ0 0.5434 I m2 猏υλ0 126.56 1 c) I m3=2 I = 314, I d3= I m3=78.545. GTO 和普通晶闸管同为 PNPN 结构,为什么 GTO 能够自关断,而普通晶闸管不能? 答:GTO 和普通晶闸管同为 PNPN 结构,由 P 1N 1P 2 和 N 1P 2N 2 构成两个晶体管 V 1、V 2,分 别具有共基极电流增益 α 和 α ,由普通晶闸管的分析可得, α + α =1 是器件临界导通 12的条件。
计算机数学基础(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1-3章
计算机数学基础(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第1-3章习题1.11.(1)D (2)A (3)A (4)D (5)D (6)C (7)C (8)D (9)C 2.(1)]14,6[],3,2[-=-=f fR D ; (2)];1,0[],1,1[=-=f fR D(3));,0[),,(+∞=+∞-∞=f fR D (4));,0[),,(+∞=+∞-∞=f fR D(5)]1,1[),,(-=+∞-∞=f fR D3.(1)(2)不同;(3)(4)相同。
4.(1)];2,2[-=fD (2)),1()1,(+∞-∞= fD(3)RDf= (4)},,01|),{(R y R x y x y x Df∈∈>++= 5.(1)2010+-=h T (2)斜率10-=k (3)C ︒-5 6.(1)有界,]3,1[=fR ; (2)有界,]56,25.0[-=fR;(3)无界,),0(+∞=fR; (4)有界,)1,0(=fR。
7.(1)非奇非偶函数;(2)偶函数;(3)偶函数;(4)偶函数。
8.(1)周期函数,周期为π2;(2)不是周期函数;(3)周期函数,周期为π; 9.(1)1;(2)2。
10.(1));,(,15))(()(23+∞-∞=-+=++g f R x xx g f);,(,1))(()(23+∞-∞=+-=--g f R x x x g f );,(,263))(()(2345+∞-∞=+-+=fg R x x x x x fg),33()33,33()33,(,132))(/()/(223+∞---∞=-+= g f R x x x x g f(2)]1,1[,11))(()(-=-++=++g f R x x x g f]1,1[,11))(()(-=--+=--g f R x x x g f]1,1[,1))(()(2-=-=fg R x x fg)1,1[,11))(/()/(-=-+=g f R xxx g f11.(1)),(,62118))(()(2+∞-∞=++=g f R x xx g f),(,236))(()(2+∞-∞=+-=f g R x x x f g),(,88))(()(234+∞-∞=+--=f f R x x x x x f f),(,89))(()(+∞-∞=+=g g R x x g g(2)),0()0,(,21))(()(3+∞-∞=+= g f R xxx g f),0()0,(,21))(()(3+∞-∞=+=f g R x xx f g),0()0,(,))(()(+∞-∞== f f R x x f f),(,410126))(()(3579+∞-∞=++++=g g R x x x x x x g g12.(1)9,)(5-==x u uu F (2)xu u u F ==,sin )((3)1,ln )(2+==x u u u F (4)3,1)(+==x u u u F13.(1)xx x f2351)(1+-=-; (2)2)(11-=--x e x f; (3)xx x f -=-1log )(21;(4)⎩⎨⎧<≤--≤≤--=-.01,01,1)(1时当时当x x ;x x x f14.(1)由ue y =,x u arctan =复合而成; (2)由x v v u u y ln ,ln ,ln ===复合而成; (3)由x v v u u y sin ,,ln 3===复合而成。
分析化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三版习题答案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1-1 简述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 化学分析法有什么特点? 1-3 仪器分析法有什么特点? 1-4 如何选择分析方法?1-5 已知铅锌矿的K 值为0.1,若某矿石样品的最大颗粒直径为30 mm ,问最少应采集多少千克的样品才有代表性?解:当K = 0.1,d = 30 mm ,m = Kd 2 = 0.1 ? 302 = 90 (kg) 最少应采集90千克的样品才有代表性。
1-6 取锰矿试样15 kg ,已知K 值为0.3,当破碎至全部通过10号筛时,请问最少试样量为多少?用四分法可连续缩分几次?解:当K = 0.3,d = 2.00 mm ,m = Kd 2 = 0.3 ? 22 = 1.2 (kg)即破碎至全部通过10号筛时,样品的最大颗粒直径为2 mm ,则最少试样量为1.2 kg 。
由15/2n = 1.2,有2n = 12.5,n = 3.6 ≈ 3 (次) 用四分法连续缩分3次后,试样量为1.88 kg 。
1-7 一含Pb 试样0.5250 g 经过适当处理定量地生成PbSO 4沉淀0.4264 g 。
求算该样品中Pb 组分以PbSO 4、Pb 和PbO 等形式表示的质量分数。
解:4PbSO 0.426481.22%0.5250ω==Pb 40.4264M(Pb)0.4264207.21= = 55.49%0.5250M(PbSO )0.5250303.26ω=PbO 40.4264M(PbO)0.4264223.2159.78%0.5250M(PbSO )0.5250303.26ω==?=1-8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相对密度为1.057含HCl 12%(质量分数)的盐酸溶液;(2) 相对密度为0.954 含NH3 11.6%(质量分数)的氨水溶液。
解:(1)1.057100012%c 3.5 (mol/L)36.46==(2)0.954100011.6%c 6.50 (mol/L)17.03==第2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2-1 按照误差的分类,下列情况各引起什么误差?(1) 砝码腐蚀。
物流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13章)
第1章物流经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物流: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物流经济学:物流经济学是物流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本质是经济学,是以物流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它是主要研究物流活动中如何遵循经济规律,依据经济目标而对物流行为进行优化的第三利润泉:第三利润源泉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在1970年提出的。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
于是就大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即第一利润。
当产品充斥市场,转为供大于求,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这就是第二利润。
当销售达到了一定极限时,同时发现物流不仅可以帮助扩大销售,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新利润增长源泉。
于是,出现了西泽修教授的"第三利润源泉"说。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单选题1.D2.A3.C4.D5.A三、多选题1. ABCD2.ABC3.ABC4.ABC5.ABC四、判断题1.错。
物流经济学是物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本质是经济学。
2.对3.对4.对五、简答题1.研究物流经济学意义有哪些?答:.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管理者以“理”来“管”的水平;有利于物流产业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更加合理、协调的发展;为物流企业管理者提供了经营决策的有效方法。
2.物流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包括.物流的市场价值、物流劳动所创造的产品是以“物流服务”的形式存在的、物流服务的使用价值表现为“服务物流”、物流服务的价值表现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123章
第1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习题及详解一.判断题1. 状态函数都具有加和性。
(×)2. 系统的状态发生改变时,至少有一个状态函数发生了改变。
(√)3. 由于CaCO3固体的分解反应是吸热的,故CaCO3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负值。
(×)4. 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效应时,其热效应与过程无关,这表明任何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的起,始状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5. 因为物质的绝对熵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温度升高可使各种化学反应的ΔS大大增加。
(×)6. ΔH, ΔS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ΔG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7. 凡ΔG大于零的过程都不能自发进行。
(×)8. 273K,下,水凝结为冰,其过程的ΔS<0, ΔG=0。
(√)9.反应Fe3O4(s)+4H2(g) → 3Fe(s)+4 H2O(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10.反应2NO+O2→2NO2的速率方程式是:,该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二.选择题1. 某气体系统经途径1和2膨胀到相同的终态,两个变化过程所作的体积功相等且无非体积功,则两过程( B )A.因变化过程的温度未知,依吉布斯公式无法判断ΔG是否相等B.ΔH相等C.系统与环境间的热交换不相等D.以上选项均正确2. 已知CuCl2(s)+Cu(s)→2CuCl(s) Δr H mΘ(1) =170KJ?mol-1Cu(s)+Cl2(g) → CuCl2(s) Δr H mΘ(2) =-206KJ?mol-1则Δf H mΘ(CuCl,s)应为( D )B. -363. 下列方程式中,能正确表示AgBr(s)的Δf H mΘ的是( B )A.Ag(s)+1/2Br2(g)→ AgBr(s)B.Ag(s)+1/2Br2(l)→AgBr(s)C.2Ag(s)+Br2(l)→ 2AgBr(s)D.Ag+(aq)+Br-(aq)→ AgBr(s)4. 298K下,对参考态元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Δf H mΘ≠0,Δf G mΘ=0,S mΘ=0B.Δf H mΘ≠0,Δf G mΘ≠0,S mΘ≠0C.Δf H mΘ=0,Δf G mΘ=0,S mΘ≠0D.Δf H mΘ=0,Δf G mΘ=0,S mΘ=05. 某反应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低温时不能自发进行,则其( B )A.ΔH>0, ΔS<0 ;B. ΔH>0,ΔS>0C.ΔH<0, ΔS<0 ;D.ΔH<0, ΔS>06. 1mol气态化合物AB和1mol气态化合物CD按下式反应:AB(g)+CD(g)→AD(g)+BC(g),平衡时,每一种反应物AB 和CD都有3/4mol转化为AD和BC,但是体积没有变化,则反应平衡常数为( B )9 97. 400℃时,反应3H2(g)+N2(g)→2NH3(g)的K673Θ=×10-4。
第1-3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解: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硬件即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如主机、外设等。
软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人们事先编制成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信息组成,用来充分发挥硬件功能,提高机器工作效率,便于人们使用机器,指挥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工作的程序、资料、数据集合。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如何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解:(1)第一级:实际机器M1 (机器语言机器),机器语言程序直接在M1上执行;(2)第二级:虚拟机器M2(汇编语言机器),将汇编语言程序先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再在M1-上执行;(3)第三级:虚拟机器M3(高级语言机器),将高级语言程序先翻译成汇编语言程序,再在M2、M1(或直接到M1)上执行;(4)第零级:微程序机器M0(微指令系统),由硬件直接执行微指令。
(5)实际上,实际机器M1和虚拟机器M2之间还有一级虚拟机,它是由操作系统软件构成,该级虚拟机用机器语言解释操作系统。
(6)虚拟机器M3还可以向上延伸,构成应用语言虚拟系统。
说明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差别及联系。
解:机器语言由0、1代码组成,是机器能识别的一种语言。
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时要求程序员对他们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及其指令系统十分熟悉,编写程序难度很大,操作过程也极易出错。
汇编语言是符号式的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它由一些特殊的符号表示指令。
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汇编语言程序必须先被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被机器接受并自动运行。
汇编语言的每一条语句都与机器语言的某一条语句(0、1代码)一一对应。
高级语言是面向用户的语言,与具体的计算机指令系统无关、对问题的描述更接近于人们习惯,且易于掌握和书写。
它具有较强的通用性,程序员完全不必了解、掌握实际机器M1的机型、内部的具体组成及其指令系统,只要掌握这类高级语言的语法和语义,便可直接用这种高级语言来编程,给程序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半导体物理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半导体物理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1.倒格子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一种晶体的正格矢和相应的倒格矢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解答:倒格子的实际意义是由倒格子组成的空间,实际上是状态空间空间,在晶体的X 射线衍射照片上的斑点实际上就是倒格子所对应的点子。
由正格子的基矢(a 1,a 2,a 3)就得到倒格子的矢量(b 1,b 2,b 3),其中其中Ω是晶格原胞的体积。
由此可以唯一地确定相应的倒格子空间。
显然,倒格子与正格子之间有如下关系:所以一种晶体的正格矢和相应的倒格矢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Ω⨯=Ω⨯=Ω⨯=213132321222a a b a a b a a b πππ,,ij i i πδ2=⋅b a (i,j=1,2,3)2.假设有一立方晶体,画出以下各晶面(1)(100);(2)(110);(3)(111);(4)(100);(5)(110);(6)(111)3.已知Si的晶格常数或单胞的边长a=5.43089 Å, 求:(1)Si的原子体密度。
(2)(111)面、(110)面以及(100)面的原子面密度,比较哪个晶面的面密度最大?哪个晶面的面密度最小?解:(1)每个晶胞中有8个原子,晶胞体积为a 3,每个原子所占的空间体积为a 3/8,因此每立方厘米体积中的硅原子数为:原子体密度=8/a 3=8/(5.43×108)3=5×1022(个原子/cm 3)(2)(111)面为一个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有效原子数为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个原子(面心原子)(顶角原子)25213313=⨯+⨯4521022212a a a S =⨯⨯=2a所以,(111)面的原子面密度为(110)面为一个边长为 的长方形,有效原子数为长方形的面积为所以,(110)面的原子面密度为22524525aa ==等边三角形面积有效原子数2a a ⨯个原子(体对角线原子)(面心原子)(顶角原子)42212414=+⨯+⨯222a a a S =⨯=222224aa ==等边三角形面积有效原子数(100)面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有效原子数为正方形的面积为所以,(100)面的原子面密度为因此,(111)面的原子面密度∶(110)面的原子面密度∶(100)面的原子面密度为 ∶ ∶ = ∶ ∶1说明(111)面的原子面密度最高,(100)面的原子面密度最低。
计算机网络-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
计算机网络-清华版_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P421.请参考本章对现代Internet结构的描述,解释“三网融合〞开展的技术背景。
答: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以与基于对等结构的P2P网络、3G/4G与移动Internet的应用,使得Internet 以超常规的速度开展。
“三网融合〞实质上是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与电视传输网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
2.请参考本章对Internet应用技术开展的描述,解释“物联网〞开展技术背景。
答:物联网是在Internet技术的根底上,利用射频标签、无线传感与光学传感等感知技术自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构建覆盖世界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信息系统,促进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
3.请参考本章对于城域网技术特点的描述,解释“宽带城域网〞开展技术背景。
答:宽带城域网是以IP为根底,通过计算机网络、播送电视网、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城市区域的网络通信平台,以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与大规模的用户接入提供高速与保证质量的效劳。
4.请参考本章对WPAN技术的描述,举出5个应用无线个人区域网络技术的例子。
答:家庭网络、平安监控、汽车自动化、消费类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医用设备控制、工业控制、无线定位。
5..请参考本章对于Internet核心交换、边缘局部划分方法的描述,举出身边5种端系统设备。
答:PDA、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无线传感器节点、RFID节点、视频监控设备。
7.长度8B与536B的应用层数据通过传输层时加上了20B的TCP报头,通过网络层时加上60B的IP分组头,通过数据链路层时加上了18B的Ethernet帧头和帧尾。
分别计算两种情况下的数据传输效率。
〔知识点在:P33〕解:长度为8B的应用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8/(8+20+60+18)×100%=8/106×100%=7.55%长度为536B的应用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536/(536+20+60+18)×100%=536/634×100%=84.54%8.计算发送延时与传播延时。
计算机导论(第3版)-1-3章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简要叙述ENIAC之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答案:(1)算筹;(2)算盘;(3)计算尺;(4)机械计算机;(5)机电计算机。
对于(3)—(5),列出其代表机型。
2、对比说明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各自的主要特点。
答案:(1)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元器件;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使用水银延迟线、静电存储管、磁鼓和磁芯作主存储器;输入输出装置主要用穿孔卡片;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元器件;出现了FORTRAN、ALGOL和COBOL 等高级语言;采用磁芯存储器作主存,采用磁盘与磁带作辅存;除了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开始进入实时过程控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
(3)第三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集成电路作为基本元器件;高级语言得到广泛应用;用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普遍采用了微程序设计技术,设计了具有兼容性的体系结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都有很大发展,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提高和完善;出现了成本较低的小型计算机。
(4)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微处理器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普通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进一步扩大,开始使用光盘和激光打印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得到广泛使用;微型计算机诞生;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有了很大的发展,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3、微型计算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微型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1971年诞生的微处理器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再加上存储器和接口芯片,便构成了微型计算机。
1981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计算机IBM PC后,微型计算机得到了快速发展。
微型机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才使计算机走进了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和千家万户,也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4、简要说明第五代计算机的含义,如何评价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
英语语言学第1-3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英语语言学第1-3章课后练习题答案《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第1-3章练习题参考答案Chapter 1 IntroductionP131. 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答:Linguistics i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conduct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nature and rules of the underlying language system, the linguists has to collect and observe language facts first, which are found to display some similarities, and generalizations are made about them; then he formulates some hypotheses about the language structure. The hypotheses thus formed have to be checked repeatedly against the observed facts to fully prove their validity. In linguistics, as in any other discipline, data and theory stand in a dialectical complementation, that is, a theory without the support of data can hardly claim validity, and data without being explained by some theory remain a muddled mass of things.2. What ar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What does each of them study答: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are:(1) phonetics: it studies the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2) phonology: it studies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3) morphology: it studies the way in which linguistic symbols representing sounds are arranged and combined to form words;(4) syntax: it studies the rules which govern how words arecombined to form grammatically permissible sentences in languages;(5) semantics: it studies meaning conveyed by language;(6) pragmatics: it studies the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use.3. In what basic ways does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答:The general approach thus traditionally formed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over the years is roughly referred to as “t raditional gramma r.”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 rammar in several basic ways.Firstly, 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Second, modem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Traditional grammarians, on the other hand, tended to emphasize, maybe over-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written word, partly because of its permanence.Then, modem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also in that it does not force languages into a Latin-based framework.4. Is modern linguistics mainly synchronic or diachronic Why答:In modem linguistics, a synchronic approach seems to enjoy priority over a diachronic one. Because people believed that unless the various states of a languag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re successfully studied,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5. For what reasons does modern linguistics give priority to speech rather than to writing答:Speech and writing are the two major media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Modem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as the natural or the primary medium of human language for some obvious reas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nguistic evolution, speech is prior to writing. The writing system of any langu age is always “invented” by its users to record spee ch when the need arises. Even in today's world there are still many languages that can only be spoken but not written. Then in everyday communication, speech plays a greater role than writing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onveyed. And also, speech is always the way in which every native speaker acquires his mother tongue, and writing is learned and taught later when he goes to school. For modern linguists, spoken language reveals many true features of human speech while written language is only the “revised” reco rd of spe ech. Thus their data fo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re mostly drawn from everyday speech, which they regard as authentic.6. How is Saussure's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similar to Chomsky's distinction between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答:Saussure's distinction and Chomsky's are very similar, they differ at least in that Saussure took a soci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and his notion of langue is a matter of social conventions, and Chomsky looks at language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to him competence is a property of the mind of each individual.7. Wha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do you think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good,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答:First of all, language is a system, i.e., elements of language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rules.Second, language is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linguistic symbol and what thesymbol stands for.Third, language is vocal because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languages is sound.Fourth, language is human-specific, i. e.,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8. 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have been specified by C. Hockett to show that i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2.2语言的识别性特征)美国语言学家C. Hockett提出了人类语言的12种识别性特征,其中最重要的识别性特种有5种:即语言的任意性、创造性、二重性、移位性和文化传递性。
习题答案(第1章~第3章)
《汽车机械基础》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什么叫互换性?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是什么?从一批相同规格的零件(或部件)中任意拿出一个,不需任何修配就能装到所属的部件(或机器)中去,达到预定的配合要求,并能满足技术要求及保证良好的使用性能,这就是互换性。
零、部件的互换性为生产的专业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从而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保证机器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同时给机器的维修带来极大的方便。
2.加工误差、公差、互换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零件几何参数允许的变动量称为公差。
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等。
公差用来控制加工中的误差,以保证互换性的实现。
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参数的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保证互换性的基础。
3.公称尺寸,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极限尺寸之间有何区别。
公称尺寸是指设计给定的尺寸。
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是指通过测量得到的尺寸。
极限尺寸是指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4.公差、偏差有何区别?尺寸公差是指尺寸允许的变动量。
公差等于上极限尺寸与下极限尺寸之代数差的绝对值,也等于上极限偏差与下极限偏差之代数差的绝对值。
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偏差分为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而极限偏差又分为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
5.配合有几种类型?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
6.千分尺(又名螺旋测微计)是如何提高测量精度的?其最小分度值为多少?其意义是什么?千分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测微螺杆和螺母套管所组成,是利用螺旋推进原理而提高测量精度的。
其最小分度值为0.01mm,表示其测量准确度为0.01mm。
7.为什么进行公称尺寸分段?公称尺寸分段后,对同一公称尺寸段内的所有公称尺寸,在相同标准公差等级情况下,规定相同的标准公差,减少了标准公差数目、统一了公差值、简化了公差表格以及便于生产实际应用。
8.试比较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放大测量原理和读数方法的异同。
《电路分析基础》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各章习题参考答案第 1 章习题参考答案1- 1 (1) 50W ; (2) 300 V、25V, 200V、75 V ; (3) 2=12.5 Q R a=100 Q, R4=37.5 Q1- 2 V A=8.5V, V m=6.5V, V B=0.5V, V C=- 12V, V D=-19V, V p=-21.5V, U AB=8V, U BC=12.5,U DA=-27.5V1- 3 电源(产生功率): A 、 B 元件;负载(吸收功率): C、 D 元件;电路满足功率平衡条件。
1- 4 (1) V A=1 00V , V B=99V, V C=97V, V D=7V, V E=5V, V F=1V, U AF=99V, U CE=92V, U BE=94V, U BF=98V, U CA=- 3 V;(2) V C=90V, V B=92V , V A=93V, V E=-2V, V F=-6V, V G=- 7V, U AF=99V, U CE=92V, U BE=94V, U BF=98V, U CA=- 3 V1- 5 I 〜0.18A , 6 度,2.7 元1- 6 I=4A, I1=11A,I2=19A1- 7 (a) U=6V, (b) U=24 V, (c) R=5Q, (d) I=23.5A1- 8 (1) i6=-1A ; (2) u4=10V, u6=3 V; (3) P1=-2W 发出, P2 =6W 吸收, P3 =16W 吸收, P4 =-10W 发出, P5 =-7W 发出, P6 =-3W 发出1- 9 I=1A , U s=134V , R~ 7.8Q1- 10 S 断开:U AB=- 4.8V , U AO=- 12V , U BO=-7.2V ;S 闭合:U AB =-12V, U AO =- 12V , U BO=0V1- 11 支路 3,节点 2,网孔 2 ,回路 31- 12 节点电流方程: (A) I1 +I3- I6=0,(B)I6- I5- I7=0,(C)I5 +I 4-I3=0回路电压方程:① I6 R6+ U S5 +I 5 R5- U S3 +1 3 R3=0 ,②-15 R5- U S5+ I 7R7- U S4 =0 ,③-丨3 R3+ U S3 + U S4 + I 1 R2+ I 1 R1=01- 13 U AB=11V , I2=0.5A , l3=4.5A , R3~ 2.4 Q1-14 V A=60V V C=140V V D=90V U AC=- 80V U AD=- 30V U CD=50V1- 15 I1=- 2A I2=3A I3=- 5A I4=7A I5=2A第 2 章习题参考答案2- 1 2.4 Q 5 A2- 2 (1) 4 V 2 V 1 V; (2) 40 mA 20 mA 10 mA2- 3 1.5 Q 2 A 1/3 A2- 4 6 Q 36 Q2- 5 2 A 1 A2- 6 1 A2- 7 2 A2- 8 1 A2- 9 I1 = -1.4 A I2 = 1.6 A I3 = 0.2 A2- 10 I1 = 0 A I2 = -3 A P1 = 0 W P2 = -18 W2- 11 I i = -1 mA , I2 = - 2 mA , E3 = 10 V2- 12 I1 = 6 A , I2 = -3 A , I3 = 3 A2- 13 I1 =2 A , I2 = 1A , I3 = 1 A , I4 =2 A , I5 = 1 A2-14 V a = 12 V , I1 = - 1 A, I2 = 2 A2-15 V a = 6 V , I1= 1.5 A , I2 = - 1 A ,I3 = 0.5 A2-16 V a = 15 V , I1 = - 1 A , I2 =2 A , I3 = 3 A2-17 I1 = -1 A , I2 = 2 A2-18 I1 =1.5 A , I2 = - 1 A , I3 = 0.5 A2-19 I1 =0.8 A , I2 = - 0.75 A , I3 = 2 A , I4 = - 2.75 A , I5 = 1.55 A2-20 I3 = 0.5 A2-21 U o = 2 V , R o = 4 Q, I0 = 0.1 A2-22 I5 = -1 A2-23 (1) I5 = 0 A , U ab = 0 V ; (2) I5 = 1 A , U ab = 11 V2-24 I L = 2 A2-25 I s =11 A , R0 = 2 Q2-26 18 Q, - 2 Q, 12 Q2-27 U = 5 V2-28 I =1 A2-29 U = 5 V2-30 I =1 A2-31 10 V , 180 Q2-32 U0 = 9 V , R0 = 6 Q, U=15 V第3章习题参考答案3- 1 50Hz, 314rad/s, 0.02s, 141V, 100V, 120 °3- 2 200V, 141.4V3- 3 u=14.1si n (314t-60 °V3- 4 (1) ®u1-贏2= 120°(2) ®1 = -90° %= - 210°, %1-屁=120° (不变)3-5 (1) U^50 .^_90 V , U2 =50 .2 -0 V ;(2) U3=100 2 sin (3t+ 45 °)V , U4=100 ■■ 2 sin ( ®t+ 135 °)V3- 6 (1) i 1=14.1 sin ( 72 °)A ; (2) U2=300 sin ( 3—60 °)V3- 7 错误:(1),⑶,(4), (5)3- 8 (1) R; (2) L ; (3) C; (4) R3- 9 i=2.82 sin (10t-30 °)A , Q~ 40 var3- 10 u=44.9sin (3141-135 °V, Q=3.18 var3- 11 (1) I=20A ; (2) P=4.4kW3- 12 (1)I ~ 1.4A , I 1.4 - 30 A ; (3)Q~ 308 var, P=0W ; (4) i~ 0.98 sin (628t-30 °)A3- 13 (1)I=9.67A , I =9.67450 A , i=13.7 sin (314t+150 °) A ; (3)Q=2127.4 var, P=0W;(4) I C=0A3- 14 (1)C=20.3 尸;(2) I L = 0.25A ,l c = 16A第4章习题参考答案4-1 (a) Z =5. 36.87 J, Y =0.2 /36.87 S; (b) Z =2.5 - 2/45 门,Y =0.2.2/45 S4- 2 Y=(0.06-j0.08) S , R~ 16.67 Q, X L=12.5 Q, L~0.04 H4- 3 U R=6 0^0 V U L=80/90 V , U S=100^53.13 V4- 4 卩=2 0 £ 3 6.874-5 Z =100 2^45 ;:■,卩=1^0 A , U R=100^0 V , U L=125/90 V , U C=25/ 90 V4-6 Y =0.25 2^45 S , U =4 “2/0 V ,卩R = .2. 0 A , I L =0.^ 2 / 90 A , I C=1.2.2/90 A4- 7 ll =1 0.「2 4 5,A U S=100 乙90 V4- 8 (a) 30 V ; (b) 2.24 A4- 9 (a) 10 V ; (b) 10 A4- 10 (a) 10 V ; (b) 10 V4- 11 U=14.1 V4- 12 U L1 =15 V , U C2 =8 V , U S=15.65 V4-13 U X1 =100 V, U2 =600 V, X1=10 Q, X2=20 Q, X3=30 Q4- 14 Z =20 .2 45 门,l =2. -45 A , h = 2 0 A , .2/-90 A , U ab=0V 4- 15 (1)1 =£2 A, Z RC=5、2「,Z =5 10 门;(2) R =10 门,X^10'J4- 16 P = 774.4 W , Q = 580.8 var, S = 968 V A-4- 17 l1 = 5 A , l2 = 4 A4-18 I1 = 1 A , I2 =2 A , l =.5. 26.565 A , S =44.72. -26.565 V A4-19 Z=10", I=190A, U R2 =5 2 135 V , P =10 W64-20 a =5X10 rad/s , p= 1000 Q, Q = 100 , l = 2 mA , U R =20 mV , U L = U C = 2 V4-21 30 =104rad/s , p= 100 Q, Q = 100 , U = 10 V, I R = 1 mA , I L = I C = 100 mA4-22 L1 = 1 H , L2 ~ 0.33 H第5章习题参考答案5- 3 M = 35.5 mH5- 4 301 =1000 rad/s ,302 =2236 rad/s5- 5 Z1 = j31.4 Q , Z2 = j6.28 Q 5- 6 Z r = 3+7.5 Q5- 7 M = 130 mH5- 8 “2 二-2/45 A5- 9 U1 = 44.8 V5- 10 M12 = 20 mH , 11 = 4 A5- 11 U2 = 220 V , I1 = 4 A5- 12 n = 1.95- 13 N2 = 254 匝,N3 = 72 匝5- 14 n = 10 , P2 = 31.25 mW章习题参考答案 (1) A 相灯泡电压为零,B 、C 相各位为220V I L = I p = 4.4 A ,U p = 220 V ,U L = 380 V ,P = 2.3 kW (2) I p = 7.62 A ,I L = 13.2 A A 、C 相各为2.2A ,B 相为3.8A U L = 404 V U A N =202/ -47 V cos $ = 0.961 , Q = 5.75 kvar Z =334 28.4 门 (1) I p = 11.26 A , Z = 19.53 / 42.3 °Q; (2) I p = I l = 11.26 A , P = 5.5 kW U l = 391 V i A =22 2sin(・t —53.13 ) A i B =22 .2sin(・t —173.13 ) A i C =22 2 sin(,t 66.87 ) A U V = 160 V (1) 负载以三角形方式接入三相电源 (2) I — =3.8 T 2 -15 A , 1仁 =3.^-2/ 135 A , 仁 =3.8、「2也105 A I A =3.8、. 6/「45 A , I B =3.8I Q 「165 A , I c =3.8.6. 75 A L = 110 mH , C = 91.9 mF 章习题参考答案 P = 240 W, Q = 360 var P = 10.84 W (1) i(t) 4.7sin( t 100 ) - 3sin3 t A (2)I ~ 3.94 A , U ~ 58.84 V , P ~ 93.02 W 0MU m n o L 1 r~2 ------------- 2 u 2(t) m sin(,t —-arctan 1)V , R 2 (丄J 2 z 2 R ' 直流电源中有交流,交流电源中无直流 U 1=54.3 V , R = 1 Q, L = 11.4 mH ;约为 8% , ( L'= 12.33 mH ) 使总阻抗或总导纳为实数(虚部为 0)的条件为 尺二& = Rx = ■ L/C G =9.39 折,C 2 =75.13 M F L 1 = 1 H , L 2 = 66.7 mH C 1 = 10 M F, C 2 = 1.25 M F 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66-16-36-46-56-66-76-86-96-106-116-126-136-146- 15第77- 17-27-37-47-57-67-77-87-97- 10第88- 68-78-8i L(0+) = 1.5mA , U L(0+) = - 15Vh(0+) = 4A, i2(0+) = 1A , U L(0+) = 2V, i1(s)= 3A , i2(^)= 0, U L()= 0 i1 (0+) = 75mA , i2(0+) = 75mA , i3(0+) = 0, U L1 (0+) = 0, U L2(0+) = 2.25V6i c (t)二 2訂 A 4tU L (t) =6e _V u C (t) =10(1 _eg 0t )V , i C (t) =56说*人 500t 貝 u C (t) =115e~ sin(866 亠60 ) V10t 10t 山⑴=12e - V , L(t) =2(1 —e — )A 1 t U R (t) =~U s e 下2C V , U R (3 J - -U S e-V (1) T = 0.1s, (2) u c (t) =10e -0t V , (3) t = 0.1s u C (t) =10 _9e 」°t V 10t _ i L (t) =5e 一 A (a)f(t) =1(t —t 。
《数字通信原理(第三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数字通信原理》习题解答第1章 概述1-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答:模拟信号的特点是幅度连续;数字信号的特点幅度离散。
1-2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模型中信源编码和信源解码的作用是什么?画出话音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答:信源编码的作用把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即完成模/数变换的任务。
信源解码的作用把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即完成数/模变换的任务。
话音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模型为1-3 数字通信的特点有哪些?答:数字通信的特点是:(1)抗干扰性强,无噪声积累;(2)便于加密处理;(3)采用时分复用实现多路通信;(4)设备便于集成化、微型化;(5)占用信道频带较宽。
1-4 为什么说数字通信的抗干扰性强,无噪声积累?答:对于数字通信,由于数字信号的幅值为有限的离散值(通常取二个幅值),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噪声干扰,当信噪比还没有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即在适当的距离,采用再生的方法,再生成已消除噪声干扰的原发送信号,所以说数字通信的抗干扰性强,无噪声积累。
1-5 设数字信号码元时间长度为1s μ,如采用四电平传输,求信息传输速率及符号速率。
答:符号速率为 Bd N 66101011===-码元时间 信息传输速率为s Mbit s bit M N R /2/1024log 10log 6262=⨯=⋅==1-6 接上例,若传输过程中2秒误1个比特,求误码率。
答:76105.210221)()(-⨯=⨯⨯==N n P e 传输总码元发生误码个数1-7 假设数字通信系统的频带宽度为kHz 1024,可传输s kbit /2048的比特率,试问其频带利用率为多少Hz s bit //?答:频带利用率为 Hz s bit Hz s bit //2101024102048)//33=⨯⨯==(频带宽度信息传输速率η1-8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数字通信技术目前正向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小型化、智能化,数字处理技术的开发应用,用户数字化和高速大容量等。
电磁学习题答案1-3章
第一章 习题一1、电量Q 相同的四个点电荷置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0点为正方形中心,欲使每个顶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为零,则应在0点放置一个电量q =-(1+2√2)Q/4 的点电荷。
2、在点电荷系的电场中,任一点的电场强度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场强的矢量和,这称为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3、一点电荷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很大,则该点的电场强度E :( C )(A)一定很大 (B)一定很小 (C)可能大也可能小4、两个电量均为+q 的点电荷相距为2a ,O 为其连线的中点,求在其中垂线上场强具有极大值的点与O 点的距离R 。
解法一:22020214141aR qπεr q πεE E +=== 21E E E+=,θE θE θE E cos 2cos cos 121=+=2222042a R R a R q πε++=()2/32202a R R πεq +=E 有极值的条件是:()0222/522220=+-=a R R a πεq dR dE 即 0222=-R a ,解得极值点的位置为:a R 22=∵ ()2/722220223223a R a R πεqR dR E d +-=,而 0398402/222<-==aπεqdR E d a R ∴ 中垂线上场强具有极大值的点与O 点的距离为a R 22= 且 ()202/3220m a x 332/2/2aπεq a a a πεq E =+=解法二:θaq πεr q πεE E 2202021sin 4141===,21E E E +=+qθE θE θE E cos 2cos cos 121=+=θθaq πεcos sin 21220=)cos (cos 21320θθaq πε-=E 有极值的条件是:0)sin 3sin 2(2320=-=θθaπεq θd dE E 有极值时的θ满足:31cos 32sin 1cos 0sin 2211====θ,θ;θ,θ )cos 7cos 9(2)cos sin 9cos 2(232022022θθaπεq θθθa πεq θd E d -=-= 0)cos 7cos 9(22011320221>=-==aπεq θθa πεq θd E d θθ 032)cos 7cos 9(22022320222<-=-==aπεq θθa πεq θd E d θθ 可见 θ = θ2时,E 有极大值。
计算机网络第1-3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概述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的优点:适用于连续传送大量数据。
电路交换的缺点:电路建立时间长,线路利用率低。
(2)报文交换的优点:采用了存储转发技术,线路使用率高。
报文交换的缺点:延迟长。
(3)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的缺点: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同时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由用户直接使用。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工作方式:(1)边缘部分: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通信方式。
(2)核心部分:采用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答:相同之处:两者所描述的都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1)10cm(网络接口卡)(2)100m(局域网)(3)100km(城域网)(4)5000km(广域网)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即求传播时延带宽积。
结果见书上课后参考答案。
1-25 试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透明”这种名词的例子。
答:这种例子有很多。
比如日常家用电器,我们并不知道家用电器具体工作原理,但只要清楚某按钮可以完成什么功能,就可以使用家用电器为日常生活服务。
第二章物理层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热工基础》(张学学主编)第一章-第三章参考答案
《热工基础》(张学学主编)第一章-第三章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热力学中为什幺要引入平衡态的概念?答:平衡状态是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
而稳定状态则是不论有无外界影响,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
可见平衡必稳定,而稳定未必平衡。
热力学中引入平衡态的概念,是为了能对系统的宏观性质用状态参数来进行描述。
2.表压力或真空度能否作为状态参数进行热力计算?若工质的压力不变,问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是否可能变化?答:不能,因为表压力或真空度只是一个相对压力。
若工质的压力不变,测量其压力的压力表或真空计的读数可能变化,因为测量所处的环境压力可能发生变化。
3.当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大还是愈小?答:真空表指示数值愈大时,表明被测对象的实际压力愈小。
4.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有何区别?答:无耗散的准平衡过程才是可逆过程,所以可逆过程一定是准平衡过程,而准平衡过程不一定是可逆过程。
准平衡过程只注重的是系统内部而可逆过程是内外兼顾!5.不可逆过程是无法回复到初态的过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答:不正确。
不可逆过程是指不论用任何曲折复杂的方法都不能在外界不遗留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使系统回复到初态,并不是不能回复到初态。
引起其他变化时是可以回到初态的!6.没有盛满水的热水瓶,其瓶塞有时被自动顶开,有时被自动吸紧,这是什幺原因?答:水温较高时,水对热水瓶中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压力升高,大于环境压力,瓶塞被自动顶开。
而水温较低时,热水瓶中的空气受冷,压力降低,小于环境压力,瓶塞被自动吸紧。
大气压力改变,热水能量散失,导致内部压力改变,压力平衡打破7.用U形管压力表测定工质的压力时,压力表液柱直径的大小对读数有无影响?答:严格说来,是有影响的,因为U型管越粗,就有越多的被测工质进入U型管中,这部分工质越多,它对读数的准确性影响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机械基础》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什么叫互换性?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是什么?从一批相同规格的零件(或部件)中任意拿出一个,不需任何修配就能装到所属的部件(或机器)中去,达到预定的配合要求,并能满足技术要求及保证良好的使用性能,这就是互换性。
零、部件的互换性为生产的专业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从而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保证机器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同时给机器的维修带来极大的方便。
2.加工误差、公差、互换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零件几何参数允许的变动量称为公差。
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等。
公差用来控制加工中的误差,以保证互换性的实现。
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参数的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保证互换性的基础。
3.公称尺寸,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极限尺寸之间有何区别。
公称尺寸是指设计给定的尺寸。
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是指通过测量得到的尺寸。
极限尺寸是指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4.公差、偏差有何区别?尺寸公差是指尺寸允许的变动量。
公差等于上极限尺寸与下极限尺寸之代数差的绝对值,也等于上极限偏差与下极限偏差之代数差的绝对值。
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偏差分为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而极限偏差又分为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
5.配合有几种类型?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
6.千分尺(又名螺旋测微计)是如何提高测量精度的?其最小分度值为多少?其意义是什么?千分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测微螺杆和螺母套管所组成,是利用螺旋推进原理而提高测量精度的。
其最小分度值为0.01mm,表示其测量准确度为0.01mm。
7.为什么进行公称尺寸分段?公称尺寸分段后,对同一公称尺寸段内的所有公称尺寸,在相同标准公差等级情况下,规定相同的标准公差,减少了标准公差数目、统一了公差值、简化了公差表格以及便于生产实际应用。
8.试比较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放大测量原理和读数方法的异同。
游标卡尺的示值机构是由主尺和游标两部分组成,利用主尺和游标上刻度间距的差值来提高其测量精度。
螺旋测微计主要由测微螺杆和螺母套管所组成,是利用螺旋推进原理而提高测量精度的。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首先在主尺上读出游标零线所对的尺寸整数值,其次找出游标上与主尺刻线对得最准的那一根刻线,读出尺寸的小数值,整数与小数之和,就是被测零件尺寸。
螺旋测微计读数时,先在螺母套管的标尺上读出0.5mm以上的示值,再由微分筒圆周上与螺母套管横线对齐的位置上读出不足0.5mm的示值,再估读一位,则三者之和即为被测零件尺寸。
9.游标有20个刻度的游标卡尺游标总长等于19毫米,它的测量精度是多少?测量时如游标的零刻度在尺身的2.4厘米和2.5厘米之间,游标的第16条刻度线与尺身对齐,测量的结果是多少?测量精度是0.05mm;测量的结果是24.80 mm。
10.为什么规定安全裕度和验收极限?通过安全裕度和验收极限来防止因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而造成工件“误收”和“误废”。
·1··21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 一般来说,零件的实际尺寸愈接近基本尺寸愈好。
× (2) 公差通常为正,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为负或零。
× (3) 孔和轴的加工精度愈高,则其配合精度也愈高。
×(4) 过渡配合的孔轴结合,由于有些可能得到间隙,有些可能得到过盈,因此,过渡配合可能是间隙配合,也可能是过盈配合。
×(5) 若某配合的最大间隙为15μm ,配合公差为41μm ,则该配合一定是过渡配合。
√ 12.改正下列标注错误: (1)0025.050+φ (2)0.0340.02563φ++(3)0.054100φ+ (4)0.0760.03060φ-- (5)062.0040-φ (6)0.10.160φ+-(1)025.0050+φ (2)0.0340.02563φ++(3)054.00100+φ (4)030.0076.060--φ (5)0062.040-φ (6)1.060±φ 13.试根据表1.15中的已知数据,填写表中各空格。
14. 试根据1.16表中的已知数据,填写表中各空格15.查出下列配合中的孔、轴极限偏差值,求出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配合公差,说明该配合的基准制及配合性质,并画出公差带图。
(1)50H7/g6φ (2)65G6/h5φ (3)120H7/r6φ (4)35S7/h6φ (5)45H8/js7φ(6)55Js8/h7φ (7)35H7/n6φ (8)70N7/h6φ (9)72F6/k5φ (10)30F9/k6φ(1)孔极限偏差值:)H7(500025.0+φ, 轴极限偏差值:)(650025.0009.0--g φ, 公差带图:(2)孔极限偏差值:)G6(65010.0029.0++φ, 轴极限偏差值:)h5(65013.00-φ, 公差带图:(((公差带图:·5·(9)孔极限偏差值:)F6(72030.0049.0++φ, 轴极限偏差值:)k5(72002.0015.0++φ, 公差带图:加工最容易?(1)039.0050+φ,0039.050-φ,0.0600.03450φ++,500.031φ±;(2)039.0050+φ,0022.010-φ,046.00250+φ,60.015φ±;(3)50js7φ,30js8φ,50f9φ,10H6φ。
(1)公差等级最高、加工最困难的尺寸:0.0600.03450φ++,公差等级最低、加工最容易的尺寸:500.031φ±; (2)公差等级最高、加工最困难的尺寸:0.046250φ+,公差等级最低、加工最容易的尺寸:60.015φ±; (3)公差等级最高、加工最困难的尺寸:10H6φ,公差等级最低、加工最容易的尺寸:50f9φ。
18. 某配合的基本尺寸为φ30mm ,按设计要求,配合的过盈应为-0.014~-0.048mm 。
试决定孔、轴公差等级,按基孔制选定适当的配合(写出代号)。
解 (1)按题意,选定基孔制。
(2)确定公差等级。
因为[T f ] = Y min - Y max =(-0.014)- (-0.048)=0.034mm=34μm由表1.3查得IT7 =21μm,IT6 =13μmT f = T h + T s = 21 + 13 = 34μm≤[T f ]= 34μm故确定孔为IT7级、轴为IT6级(公差等级小于IT8)。
(3)确定配合代号。
因已选定基孔制,故孔的公差代号为H7,EI = 0,ES = EI+IT7 = +21μm。
Y max=EI-es es=EI–Y max =0 –(-48) =+48μmei = es-IT6=+48– 13 = +35 μm由表1.4查得φ30基本偏差为ei=+35 μm的基本偏差代号为s6故孔、轴的配合代号为φ30H7/s6(4)检验。
Y min = ES – ei = 21 – 35 = – 14μm≤– 14μmY max = EI – es = 0 – 48 = – 48 μm≤– 48μm故φ30H7/s6满足使用要求。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1. 判断题(在括弧中打上√或╳)(1)拟合要素与实际要素相接触即可符合最小条件。
(╳)(2)形状公差带不涉及基准,其公差带的位置是浮动的,与基准要素无关。
(√)(3)形状误差数值的大小用最小包容区域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4)应用最小条件评定所得出的误差值,即是最小值,但不是唯一的值。
(╳)(5)直线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
(╳)(6)圆度公差对于圆柱是在垂直于轴线的任一正截面上量取,而对圆锥则是在法线方向测量。
(╳)(7)形状误差包含在位置误差之中。
(√)(8)评定位置误差时,包容被测提取要素的区域与基准保持功能关系并必须符合最小条件。
(√)(9)评定位置误差时,基准要素的拟合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10)建立基准的基本原则是其拟合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11)定位公差带具有确定的位置,但不具有控制被测提取要素的方向和形状的功能。
(╳)(12)定向公差带相对于基准有确定的方向,并具有综合控制被测提取要素的方向和形状的能力。
(√)(13)跳动公差带不可以综合控制被测提取要素的位置、方向和形状。
(╳)(14)轴向全跳动公差带与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公差带相同。
(√)(15)径向全跳动公差带与圆柱度公差带形状是相同的,所以两者控制误差的效果也是等效的。
(╳)(16)包容要求是将尺寸和形位误差同时控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的一种公差要求。
(√)(17)按同一公差要求加工的同一批轴,其提取要素的局部直径完全相同。
(╳)·6·(18)极限尺寸相等的两个零件的最小实体尺寸也相等。
(√)(19)评定形状误差时,一定要用最小区域法。
(√)(20)位置误差是被测提取要素的位置对基准的变动量。
(√)2. 试比较下列各条中两项公差的公差带定义、公差带的形状及基准之间的异同?(1)圆柱的素线直线度与轴线直线度;(2)平面度与面对面的平行度;(3)圆度与径向圆跳动;(4)圆度和圆柱度;3. 什么是几何公差?它们包括哪些项目?用什么符号表示?几何公差是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所允许的变动全量,包括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
形状公差按项目特征可分为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线轮廓度、面轮廓度。
其中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无基准要求时为形状公差,有基准要求时为位置公差。
位置公差按项目特征可分为定向公差(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定位公差(位置度、同轴度、对称度)和跳动公差(圆跳动、全跳动)。
符号见教材所示。
4. 什么是形状误差、定向误差和定位误差?它们应分别按什么方法来评定?形状误差是指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变动量。
评定被测提取要素的形状误差时,拟合要素相对于被测提取要素的位置不同,评定的形状误差值也不同。
因此,在评定提取要素的形状误差时,拟合要素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这就是:拟合要素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
所谓最小条件,就是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这个准则就是最小条件。
定向误差是指关联被测提取要素对一具有确定方向的拟合要素的变动量。
拟合要素的方向由基准确定。
评定定向误差时,拟合要素相对于基准保持图样上所要求的方向关系。
定向误差值是用定向最小包容区域(简称定向最小区域)的宽度f或直径φf表示。
定位误差是关联被测提取要素对一具有确定位置的拟合要素的变动量。
拟合要素的位置由基准和理论正确尺寸确定,对于同轴度和对称度,理论正确尺寸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