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如何共鸣
头腔共鸣 声乐发声的方法
头腔共鸣声乐发声的方法
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基于口腔共鸣,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来达到的。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获得头腔共鸣的发声技巧:
1. 微笑:在发声时保持微笑的状态,可以让声音位置更高,更容易进入头腔。
2. 哼鸣:通过哼鸣训练,可以逐渐找到歌唱的位置和状态。
哼鸣时,声音会变得更加集中和明亮。
3. 小开口:不张大嘴唱歌,闭上嘴巴迫使自己打开喉咙歌唱,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鸣,使声音更加清晰和集中。
4. 抬软腭:在发声时,抬高软腭可以帮助打开鼻腔和头腔的通道,使声音更容易进入头腔。
5. 集中注意力:在发声时,集中注意力,想象声音是从头腔中发出的,而不是从喉咙发出的,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头腔共鸣技巧。
头腔共鸣在声乐中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声音更加高亢、明亮、圆润和具有穿透力。
为了掌握这种技巧,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探索,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
唱歌如何共鸣
唱歌如何共鸣当人呼出的气体通过具有某种紧张度(张力)的声带时,会发出微弱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基音。
基音进入人体解剖结构的共鸣空间后,能够产生声波共振,也就是共鸣。
店铺就为大家介绍唱歌时如何共鸣,仅供参考。
共鸣的方式一、口腔共鸣是各共鸣腔体中最方便得到的共鸣和最容易感受到的共鸣,也是声音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
口腔共鸣的要求: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天,下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盖有上提的感觉,包括软腭和上舌都有上提的感觉。
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运动,这就使得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咽部位,流畅向前,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
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咽喉部位的振动,减轻了咽喉部位的负担,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喉头及声带等发声器官也就受到了保护。
口腔共鸣使声音丰满,音色优美。
口腔共鸣是胸腔共鸣和头腔(鼻腔)共鸣的基础,同时歌唱的咬词吐词是由口腔,舌头及咽喉等来先同完成的,所以口腔的张开应该是以咬字吐词的状态为基础适当张开。
过分的追求口腔张大会带来歌唱语言的不准确不清晰,造成歌声下语言脱节分离。
共鸣的方式二、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也有称为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的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软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随之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觉,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
但要注意一点,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来,否则就会产生鼻音。
头腔共鸣使声音获得明亮的色彩,是有穿透力。
声波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透明。
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论科学歌唱的三腔共鸣
论科学歌唱的三腔共鸣一、声音共鸣的物理原理声音共鸣是指当声波穿过某种物质时,由于其自身的特性而被放大和反射的现象。
在人类的声音发声过程中,也存在着共鸣的物理原理。
人类的声音产生于声带振动,然后通过喉咙、口腔和鼻腔等腔道的共鸣作用,形成最终的声音。
三腔共鸣即指的是喉咙、口腔和鼻腔这三个地方对声音的共鸣作用。
喉咙是声带的振动器,它产生的声音首先进入到口腔中,接着通过口腔的共鸣作用进一步放大,并最终通过鼻腔的共鸣作用形成更加丰富和饱满的声音。
这种三腔共鸣的形式使得声音更加圆润、富有变化和表现力,是科学歌唱技巧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二、声音共鸣的形式在科学歌唱中,声音共鸣的形式对于声音的品质和表现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口腔和鼻腔的共鸣作用,决定了声音的色彩和音质,而喉咙的共鸣作用则决定了声音的音量和力度。
在进行歌唱练习时,需要充分利用这三腔共鸣的作用,调整好口腔和鼻腔的空间,使声音得到合理的共鸣放大,同时通过喉咙的调控,掌握适当的发声力度和张力,使得声音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从而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三、对歌唱技巧的影响三腔共鸣对科学歌唱技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声音的音质、音色和音量,还直接关系到歌手歌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在科学歌唱中,歌手需要通过科学的呼吸和声音调节,使得三腔共鸣的共鸣效果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喉咙的共鸣作用决定了声音的音量和力度。
通过合理的发声技巧和声带的调节,歌手可以掌握好声音的力度和音质,实现高音和低音的自如切换,从而展现出更加丰富和饱满的音色。
口腔和鼻腔的共鸣作用则对声音的饱满和色彩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口型和舌位的调整,歌手可以使声音在口腔中得到适当的共鸣放大,表现出更加明亮和富有变化的音色;而通过鼻腔的共鸣作用,歌手可以使声音更加富有韵味和柔和,从而更好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三腔共鸣对于歌唱技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决定了歌手声音的品质和表现力,直接关系到歌唱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民族声乐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唱法,它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声乐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水平。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方法。
一、共鸣的概念和作用共鸣是指声音在发声体内产生的共振现象,是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
共鸣的产生需要依靠发声体的共鸣腔来完成,而共鸣腔主要包括喉咙、鼻腔和口腔。
当声音在这些共鸣腔内共振时,声音会变得更加圆润、富有色彩,同时也增加了音量和穿透力,使得声音更加动听。
这对于民族声乐表演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民族声乐在表现力上更加强调自然、真实和情感的传递,所以需要更加出色的共鸣技巧来增强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共鸣的训练方法1. 基础共鸣练习基础共鸣练习是共鸣训练的基础,它主要包括鼻腔共鸣、喉咙共鸣和口腔共鸣三个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来增强基础共鸣技巧:(1)鼻腔共鸣练习:这个练习可以通过闭住嘴巴,用鼻子发出声音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可以先用手捂住嘴巴,然后发出“M”、“N”等带有鼻音的字母声,目的是让声音更多地通过鼻腔发出,增加鼻腔的共鸣效果。
(2)喉咙共鸣练习:这个练习可以通过用手轻轻摸喉咙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在唱歌时可以感受到喉咙共鸣的感觉,微微用手按压喉咙可以使声音更加圆润和丰满。
(3)口腔共鸣练习:这个练习可以通过开口大声唱歌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可以练习唱开口音、清晰发音的歌曲,感受口腔共鸣的效果。
2. 增强共鸣的训练基础共鸣练习是共鸣训练的基础,但要想让声音的共鸣效果更加出色,学生还需要进行一些增强共鸣的训练。
例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1)深呼吸训练:深呼吸可以增强声音的共鸣效果,因为它可以充分利用气息,使得声音更加充沛和有力量。
所以可以通过练习深呼吸、大声呼气的方式来增强共鸣。
(2)发声体按摩:发声体的放松也是共鸣训练的重要一环,因为只有发声体放松了,声音才能更加自然和顺畅地发声。
歌唱的共鸣
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歌曲情感的各种声音色彩。
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共鸣的作用。
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很多,由于共鸣时产生的浮音与声带振动发出的音组成重音,因此,它使声音得到了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
1、共鸣的运用: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个声区的混合比例,使个这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稳,使声音获得更好的效果。
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渗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
在歌唱发中,声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饱满、音乐优美、色彩丰富。
2、歌唱共鸣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声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获得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1)口腔共鸣: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
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面部集中反映而引起振动。
这种口腔功名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作用。
(2)头腔共鸣: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骨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喉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亮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停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
(3)胸腔共鸣:发声时,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传送到胸农会引起共鸣。
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歌唱练声技巧
歌唱练声技巧歌唱练声技巧011、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泡一样轻轻地发声。
或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
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
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
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
注意:在大声说话时,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
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忘了说话内容。
气息问题发音“震动,震动”气息,要使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要有饱满的气息。
呼吸要深入。
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
平时可以多做些深吸缓呼的练习。
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
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
声线问题我们的发音,有一个不容易察觉的线路,比如打呼哨,声音很响亮,道理就在于气息畅通,声音集中,通行无阻。
说话也是这样,要尽量让自己的气息贯通,让气音尽量沿着口腔内部的中纵线穿透而出。
这样才能使声音集中而响亮。
歌唱练声技巧02首先是练声的时间和地点问题,时间和地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练声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般都认为早晨练声比较好,实际上练声时间的选择和练声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什么时间练可以因人而异,只要能把它作为正常作息安排的一部分,天天去练,不间断就可以了。
如果在睡眠过后练声需要注意到:要经过一些轻缓的运动,先把身体活动开,特别要使大脑由抑止转入兴奋状态。
关于练声时间的长短,应该根据嗓子的承受能力和练声的效果来定。
了解歌唱中的四种共鸣
了解歌唱中的四种共鸣歌声的共鸣,在声响学中归属于“强迫震动共鸣”一类。
所谓“强迫振动共鸣”是指声波以物体作媒介传导到另一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共鸣。
歌唱活动中的共鸣绝不是一种单纯形式。
歌声的共鸣原理既属于“强迫振动共鸣”,同时也具有“感应振动共鸣”的效能。
1、口腔共鸣的基本特征歌唱时,口腔的负担比较繁重。
一方面,通过口腔的调节可使发声通道内获得良好的基础共鸣——喉咽腔共鸣、口腔前后部共鸣,并以此两腔的共鸣为基础发展更为丰富的胸腔共鸣与鼻腔共鸣。
另一方面,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等语言形态也要依靠口腔内各器官阻气来完成。
此外,还要协调口腔咬字阻气与喉部发声的复杂关系。
如果语言咬吐与发声共鸣不能有机协作,势必会造成歌声与语言脱节,致使词义表达不清,失去歌曲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提起的软腭口腔的上部分为硬腭和软腭两部分。
自然张开的口腔中,软腭用力提起使口腔内部呈“拱形”状,声波从喉头发出时的朝向,在口腔的集中点正好在硬腭与软腭交界处,就是说,此处是口腔内的弧形集中点也是形成共鸣的最佳选择点。
即“找到了声音安放的高位置”这种口腔共鸣,既是连接下部的胸腔共鸣和上部的鼻咽腔共鸣的纽带。
又是口腔各部位阻气咬字与发声结合的最佳点。
2、胸腔共鸣具有胸腔共鸣的歌声宽厚深沉,泛音浓郁,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是人声不可缺少的共鸣因素。
形成良好的胸腔共鸣,首先必须有一个扩大的胸部共鸣腔,胸腔扩大时,喉部颈部气管乃至锁骨部、两肋部均应保持自然放松,没有挤压和紧张的感觉,才能使声波顺利到达胸腔形成共振。
3、头腔共鸣鼻咽腔上部各窦中所形成的共鸣。
色彩明朗、辉煌,灵巧而富于表现力。
鼻与鼻咽腔参与共发声共鸣活动,即“高位安放”,采用“嗅吸香味”的方式发声。
4、混合共鸣高声区偏重于上部共鸣特别是鼻腔共鸣(头部各窦);低音区偏重于胸腔共鸣;中音区则是口腔共鸣起主导作用。
但是,为了获得既统一又丰富的整体歌唱共鸣效果,无论演唱高中低音区的哪一个音,均应该是头腔、口腔、喉咽腔、胸腔共鸣所组成的“混合体”。
歌唱发声的共鸣训练方法
歌唱发声的共鸣训练方法目的:改善声音效果,获得很快、很高的泛音频率,使声音具有强而有力的、穿透乐队“音墙”的致远能力。
标准:保持胸口以下的空腔与它上面的腔体相通,上下通气,里外通气。
步骤:1、共鸣与呼吸好的共鸣状态就是深呼吸状态。
用深呼吸的感觉把腔打开了等在那唱,好的共鸣音响就出来了,胸腹之间的气儿和上面各种空腔都互相通着气,上下通气,里外通气,音越高,气越通。
没有高位置,就没有深呼吸。
2、共鸣与音源1)、“让声音落下来”的练习目的:共鸣的音响效果好,音色纯。
方法:一起音就要张开大嘴,贴着咽壁看着“嗓子眼儿”往下吸着唱,往后往下“看”,一直“看”到“横膈膜”,让声音落下来,落在喉底的胸口上。
胸口以下越空、越松、越通,共鸣的音响效果越好,音色越纯。
练习:1=D 2/4 1 0 | 3 0 | 5 0 | 3 0| 1 —||ma ma ma ma ma要领:A.在小腹处平静地吸气。
B.牙关节、下巴与前颈部保持“懒洋洋”的松弛状态。
C.守在胸口(第二纽扣处)发声。
D. 用“想、听、看”的心理指导,“让声音落下来”,每唱一句,都要听到胸口松松落底的共鸣音响。
这种胸腔共鸣是整体混合共鸣的基础。
E. 起音时,在胸口以“垂直叹气”的感觉发声,“找气儿,不找劲儿”。
F. 喉头上没有任何感觉。
2)、“贴着咽壁吸着唱”的练习目的:前后、上下所有的共鸣通道都“打开”。
方法:发声时先用“后半扇儿唱”的感觉想着后脖梗,在后颈的位置找咽壁,从后头“张嘴”想着“贴着咽壁吸着唱”。
这时小舌头庆委、松弛地上抬,同时喉结下沉,于是拉开了咽腔上下的空间距离,喉咙便在“吸气”的感觉中“打开”了,同时还要凭着“内听觉”和“内视觉”去“听”、去“看”产生在咽壁和咽腔通道里明亮、纯净、松弛、柔和的共鸣泛音音色,“贴着咽壁吸着唱”可以产生三个不同方向的“吸气感”:在口咽腔的咽壁上有一种向后(从嘴到咽壁)吸的感觉;在鼻咽口的后上方有一种向后上方吸的感觉;在胸口直到腰部有一种向下向四周围吸的感觉。
歌唱中的“共鸣”有多重要,教你共鸣调节技巧
歌唱中的“共鸣”有多重要,教你共鸣调节技巧歌唱大讲堂(1)中声区共鸣的调节:中声区最主要的共鸣腔为口咽腔。
它是一个能改变形态和容量的腔体。
各个共鸣区共鸣使用的比例均是在口咽腔进行协调平衡的,因而可以说它是共鸣使用的基础。
其实共鸣的运用就是发声与共鸣相互结合成为一种单一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
不存在没有歌声的共鸣,也不存在没有共鸣的歌声,它们是不可能分开活动的。
口咽腔最靠近喉头的上端,喉的底部与气管紧紧相连,适度打开喉咙相应也就是扩大了适于歌唱的口咽腔共鸣体。
由此可见,形成正确的口咽腔共鸣体与发声时打开喉咙形成正确喉形的活动是一样的。
“面罩”部位主要指两眼和鼻梁之间的三角区。
“面罩”唱法是在软腭上提、下腭向下的同时,用正确的“哼鸣” (m) 将气息控制在“面罩”部位,“面罩共鸣”能使歌声圆润、悦耳,富有穿透力。
歌唱大讲堂(2)高声区共鸣的调节:高声区最主要的共鸣体是头腔,它是改善声音的有效手段。
因为有了头声,不但能使声音集中、明亮,而且穿透力强,所以头腔共鸣是很值得珍惜的。
在发高音时,需要歌唱者在中声区正确的口咽腔共鸣体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喉咽管道,这样才能进一步打开上部共鸣体,使整个咽腔形成一个畅通的适于发高音的共鸣管道:同时加大气息的压力,使音流通过喉、口、鼻、鼻咽部位引向头部共鸣体而产生共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头腔共鸣。
随着音高的上升,共鸣管道就明显地变窄变细,相应声音逐渐向后上方倾斜,而共鸣管道也明显地向头的后上方移动,尤其H b2 以上的声音,歌唱者会感到发自脑的后上方。
由于髙声区的共鸣管道极其窄小,在运用的过程中只能用思维调节、意志控制,而不能用肌肉去调节与控制(那样会影响共鸣的充分发挥)。
同时还要精神振奋、充满信心,把注意力集中在鼻、鼻咽部位,这样有助于把声音准确地送到头部共鸣体。
歌唱大讲堂(3)低声区共鸣的调节:低声区最主要的共鸣体是胸腔。
当声门音(声门下的空气由于全部容量的增强,嗓音泛音中那些基础的和较低的分音或泛音)向下传送到声门下的胸腔时所产生的共鸣效果被称为胸腔共鸣。
唱歌时的共鸣原理
唱歌时的共鸣原理
唱歌时的共鸣原理是指声音在人体内部产生共鸣,通过共鸣峰的形成来增强声音的音质和音量。
共鸣可以将声音的能量从喉部传递到其他共鸣腔体,例如口腔、鼻腔和头部等空腔。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共鸣腔体:
1. 喉部:声音的产生源自声带的振动,声音经过喉部时将会产生喉头共鸣。
这种共鸣主要影响声音的音高和音色。
2. 口腔:咬住舌头,闭上嘴唱歌时,声音主要会共鸣在口腔内部。
通过改变口腔的形状和大小,可以调整声音的音色和明亮度。
3. 鼻腔:当你的声音通过鼻子出来时,鼻腔也会起到共鸣的作用。
打开或关闭鼻腔通道可以影响声音的质量和明亮度。
4. 头部:声音的共鸣也可以在头部内部发生,包括颅腔和面部骨骼的共鸣。
这些共鸣腔体能够增强特定频率范围的声音,使其更加丰满和有穿透力。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共鸣腔体,歌手可以调整声音的音质、音色和音量,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专业的歌手能够发出更加浑厚、富有表现力的声音的原因。
唱歌技巧—学好这10个共鸣技巧,高音、颤音、怒音轻松唱
唱歌技巧—学好这10个共鸣技巧,高音、颤音、怒音轻松唱说到唱歌很多声乐老师都会说到“共鸣”这个词,那么人声都有哪些共鸣呢?又如何掌握共鸣这个技巧呢?这个给大家介绍10种练习共鸣的方法,让大家轻松学会哦!!人声共鸣大致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鼻窦、鼻咽腔)、口腔共鸣(口腔、口咽腔、喉腔)、胸腔共鸣(气管、支气管、肺部)。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其实很小的,只占人们讲话时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
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音器官,直接引起语音共鸣的是声带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头腔也有共鸣作用。
说话用声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
共鸣器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
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
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这里就是制造语音的地方,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以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
低音共鸣区,主要的胸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
要想使说话的声音好听和持久,就要正确的运用共鸣器。
而运用共鸣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畅”与“阻”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所谓“畅”,就是整个发音得声道必须畅通无阻,胸部舒展自如,喉部放松滑润,脊背自然伸直,以便声音不憋不挤,形成一个声柱流畅地奔涌出来。
所谓“阻”,并不是简单的把声音阻挡住,而是不让声音直截了当地通过声道奔涌出来,让它通过共鸣器加工、锤炼、变得洪亮、圆润、雄浑、优美动听。
要处理好“畅”与“租”的关系,必须进行共鸣训练,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共鸣训练方法。
唱歌共鸣方法1: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
唱歌共鸣方法2:学鸭叫声。
挺软,口腔张开成一圆筒,边发gaga音,边仔细体会,共鸣运用得好的gaga音好听,共鸣运用得不好的gaga音枯燥、刺耳。
唱歌共鸣方法3:学牛叫声。
类似打电话的“嗯”(什么?)和“嗯”(明白了)。
唱歌共鸣方法4:牙关大开合,同时发出“啊”音。
唱歌时怎样共鸣
歌唱的共鸣器官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而根据声音特色和声区划分,分别有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歌唱发声时,我们的声音通过我们体内的各个共鸣腔体,引起共振,这就是共鸣。
共鸣对声音起着修饰美化的作用,任何一个优秀的歌手,其发声和美妙的歌唱都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唱歌技巧 A我们平时生活中采用的是自然式呼吸,这种是下意识的,气吸得少而浅,呼气也不用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钟左右,不能用于歌唱。
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腹式呼吸法,既气要吸到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
一次呼吸往往长达十几秒钟,歌唱的高低强弱,茚扬顿挫的变化,全*呼吸肌肉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
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这就是人们说的“声*气传”。
⒈吸气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深深地闻了一下鲜花的异香----好,这就是歌唱的吸气,这样吸气得才深。
吸气要用鼻和口同时自然的进行,尽力作到平稳轻巧,柔和,不可用强制力量,不能僵,气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窝处。
吸气以后要有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
找到这种感觉是唱歌的关键。
⒉呼气呼气的方法就是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腹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
想象自己手里拿一大瓶香油往另一个小瓶里灌时那种小心翼翼,憋住气息的感觉,呼气要均匀,舒缓。
各位可以准备一张10平方大小的薄纸片,放在墙上,距离它4---6CM,吸气后保持一下,然后用口吹气使之不落地,半分钟以上便为合格。
也可以代之以一只燃烧的蜡烛,对着火苗发“U”音,正确的气息是火苗倒而不灭,时间越唱越好。
⒊怎样训练横膈膜的力量横膈膜的力量对气息的保持和声音的力度都很重要。
传统的训练方法有;⒈数数字;深吸一口气,利用腰腹的力量保持住,从1开始数,数到60为合格。
数数要均匀要有节奏,不能偷气。
⒉吹灰;深吸一口气,然后就像吹掉桌上的灰尘一样往前吹气,节奏是一慢而快,体会横膈膜的力量。
唱歌 共鸣原理
唱歌共鸣原理
共鸣原理是声音传播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描述了当一个声源发出特定频率的声波时,其他物体会因为与该频率相匹配而共振。
共振的产生是因为声波的振动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产生了共振现象。
在唱歌时,共鸣原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会产生声波,然后通过咽喉、口腔和鼻腔的共鸣腔管进行共鸣。
共鸣腔管包括喉、齿、舌、口腔以及鼻腔等部位。
当空气通过这些腔管时,它们会因为固有频率和声波频率的共振而放大声音。
要想发出稳定、悦耳的音调,我们需要合理地利用共鸣原理。
唱歌时,我们应该通过调整口腔和咽喉的姿势来控制声音的共振效果。
不同的声音高低、音调和音色,都需要通过调整共鸣腔管的大小和形状来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歌手的嗓音听起来独特的原因。
通过充分利用共鸣原理,我们可以发出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声音。
训练好共鸣技巧不仅可以提升声音的音质,还可以增加嗓音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因此,在唱歌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感受自己的共鸣感,并且将其运用于歌唱中。
总之,共鸣原理对于唱歌是非常重要的。
在唱歌时,合理利用共鸣腔管的共振效果能够提升声音的品质和效果。
通过不断地训练和感受共鸣感,我们可以掌握更加出色的唱歌技巧。
让我们一起用共鸣原理唱出美妙的音乐吧!。
唱歌的呼吸与共鸣训练技巧
唱歌的呼吸与共鸣训练技巧引言唱歌是一项需要良好呼吸与共鸣控制的技巧。
良好的呼吸控制能够帮助歌手更好地掌控音乐,而有效的共鸣训练能够提升声音的质量和表现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唱歌的呼吸与共鸣训练技巧,帮助你提升自己的歌唱实力。
一、呼吸训练技巧1. 深腹式呼吸深腹式呼吸是唱歌时最常用的呼吸方法之一。
通过扩张腹部,使空气充分进入肺部,从而产生更加稳定和持久的气息。
步骤:1.站立或坐下,保持身体放松。
2.深吸一口气,让腹部逐渐鼓起来。
3.吐气时,放松腹部,让气体自然流出。
深腹式呼吸的训练可以通过日常练习来进行。
例如,在静坐时,每天进行10分钟的深腹式呼吸训练,可以有效强化呼吸肌肉。
2. 呼吸节奏控制唱歌时,呼吸的节奏控制至关重要。
合理的呼吸节奏可以帮助歌手呼吸更加自然而流畅,同时避免出现短气或气息不稳的问题。
技巧:1.确定歌曲中的呼吸点,通常是在歌句的结尾或适当的地方。
2.利用练习时的“口型连续练习”来加强呼吸节奏的控制。
以歌曲中的部分旋律,不断重复地唱,借此训练掌控呼吸节奏和流畅的过渡。
在日常练习中,可以选择一些歌曲来进行呼吸节奏的训练。
通过反复熟悉和练习,培养自己的呼吸控制能力。
二、共鸣训练技巧1. 颌骨松弛与颔骨联动颌骨的松弛和颔骨的联动是唱歌时共鸣的关键。
通过正确地放松颌骨和利用颔骨联动,可以使共鸣更加明亮、丰满。
练习方法:1.轻轻咬住一支铅笔或类似的物体,放在嘴巴中央。
2.咬住铅笔后,张开嘴巴,感受到铅笔的上下移动。
3.在张开嘴巴的过程中,观察自己的颌骨是否有松动和颔骨的联动。
练习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音阶来进行,通过张开嘴巴和颧骨的联动来提高声音的共鸣效果。
2. 音域拓展训练音域的拓展是声音共鸣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合理有序的训练,可以提高歌手的音域范围和共鸣的稳定性。
技巧:1.选择一个你熟悉的音阶。
2.从最低音开始,逐渐往上唱到最高音。
3.在唱每个音时,注意共鸣的感觉和清晰度。
4.每个音练习的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逐渐延长。
小度写范文唱歌如何共鸣模板
唱歌如何共鸣当人呼出的气体通过具有某种紧张度(张力)的声带时,会发出微弱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基音。
基音进入人体解剖结构的共鸣空间后,能够产生声波共振,也就是共鸣。
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唱歌时如何共鸣,仅供参考。
共鸣的方式一、口腔共鸣是各共鸣腔体中最方便得到的共鸣和最容易感受到的共鸣,也是声音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
口腔共鸣的要求: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天,下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盖有上提的感觉,包括软腭和上舌都有上提的感觉。
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运动,这就使得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咽部位,流畅向前,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
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咽喉部位的振动,减轻了咽喉部位的负担,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喉头及声带等发声器官也就受到了保护。
口腔共鸣使声音丰满,音色优美。
口腔共鸣是胸腔共鸣和头腔(鼻腔)共鸣的基础,同时歌唱的咬词吐词是由口腔,舌头及咽喉等来先同完成的,所以口腔的张开应该是以咬字吐词的状态为基础适当张开。
过分的追求口腔张大会带来歌唱语言的不准确不清晰,造成歌声下语言脱节分离。
共鸣的方式二、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也有称为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的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软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随之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觉,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
但要注意一点,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来,否则就会产生鼻音。
头腔共鸣使声音获得明亮的色彩,是有穿透力。
声波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透明。
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歌唱发声的共鸣训练方法
歌唱发声的共鸣训练方法歌唱发声的共鸣是指通过正确的呼吸和技巧来使声音产生共鸣效果,使声音更加丰满、饱满和富有穿透力。
共鸣训练是歌唱技巧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良好的音色、声音控制和音域拓展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共鸣训练方法:1.呼吸训练:正确的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均匀、深入的呼吸可以帮助声音产生更好的共鸣效果。
可以通过做一些呼吸操练习,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来训练正确的呼吸方式。
同时,注意放松身体和肌肉,将空气通过喉部送入肺部。
2.声音放松:声音放松是为了使声带得到放松,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效果。
可以通过轻轻摇晃头部、转动颈部或颔骨、按摩喉部等方式来放松声带。
同时,在放松的状态下,用正常的空气流动并发出声音。
3.音域拓展:共鸣训练还可以帮助拓展音域。
通过逐渐上升或下降音阶来训练低音和高音区域的发声,使声音在不同的音域中都能产生共鸣效果。
4.共鸣点的掌握:共鸣点是指声音在喉咙、头部和胸部等不同部位产生共鸣的位置。
正确地使用共鸣点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富有共鸣力。
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寻找和掌握共鸣点,如喉音练习、头顶共鸣练习、胸腔共鸣练习等。
5.发声技巧的磨练:发声技巧对于产生共鸣效果也非常重要。
通过练习一些发声技巧,如发音清晰而准确、气息控制、调整音量等,可以帮助声音更好地产生共鸣效果。
6.反复训练和听音:共鸣训练需要长期的反复练习,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发声。
同时,多听一些有共鸣效果的歌曲,学习他们的发声技巧和共鸣效果,从中获得灵感和指导。
总结起来,歌唱发声的共鸣训练方法包括呼吸训练、声音放松、音域拓展、共鸣点的掌握、发声技巧的磨练,反复训练和听音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可以帮助歌手培养出丰满、饱满和富有共鸣力的声音,从而提高歌唱技巧和演唱表现。
共鸣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共鸣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共鸣训练是一种通过身体发声来培养共鸣音质和提高呼吸控制能力的
声乐训练方法。
它可以帮助歌唱者改善音色,增加音量和强度,提高音准
和气息控制,使歌唱表达更加自然和生动。
下面是一些共鸣训练的方法和
技巧。
1.瞬间共鸣法
这是一种通过快速、连续的吸气和呼气来激发共鸣音质的方法。
首先,保持放松的姿势,用鼻子快速地吸气,然后用舌头抵住上腭,用口腔和头
腔的共鸣来发声,最后缓慢地吐气。
重复这个过程几次,直到能够清晰地
感受到共鸣的震动。
2.追求谐振区域
人的声音是由共鸣腔体的谐振所形成的。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追
求谐振区域来唤醒共鸣音质。
首先,在一个低沉而放松的音调上发声,然
后逐渐提高音调,观察声音是否能够在特定位置上获得更强的共鸣效果。
找到这个谐振区域后,可以保持音调并尽量放松地发声,加大气流来增加
共鸣。
唱高音技巧和发声方法
高音技巧和发声方法
作为一名唱歌爱好者,我一直在探索高音技巧和发声方法。
经过多年的练习和研究,我总结了一些经验,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共鸣控制
共鸣是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喉咙、口腔、鼻腔的共鸣。
在唱高音时,我们需要控制共鸣,让声音更加清晰、明亮。
具体方法如下:
1. 喉咙共鸣:唱高音时,喉咙要尽量放松,声音要从喉咙深处发出。
可以通过练习发声来放松喉咙,比如发出“啊”的声音,然后逐渐提高音调。
2. 口腔共鸣:口腔共鸣是指声音通过口腔的控制,使声音更加清晰。
唱高音时,要让口腔尽量打开,舌头平放在口腔底部,这样可以让声音更加自然。
3. 鼻腔共鸣:鼻腔共鸣是指声音通过鼻腔的控制,使声音更加柔和。
唱高音时,要让鼻腔通畅,可以通过练习呼吸来放松鼻腔,比如深呼吸然后慢慢呼出。
二、呼吸方式
呼吸是唱歌的重要基础,正确的呼吸方式可以让声音更加稳定。
唱高音时,呼吸要深而有力,要从腹部呼吸,而不是从胸部呼吸。
具体方法如下:
1.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指通过腹部的收缩和放松来呼吸。
唱高音时,要用腹部的力量推动声音,而不是用喉咙的力量。
2. 音高练习:音高练习是提高高音技巧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练习音阶来提高音高,比如从低音到高音逐渐唱出,然后逐渐提高音调。
三、总结
唱高音需要技巧和练习,共鸣控制、呼吸方式和音高练习是提高高音技巧的重要方法。
唱歌如何利用共鸣腔?
唱歌如何利用共鸣腔?歌者学习了歌唱呼吸,还要很好地掌握、运用、调节共鸣,使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
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谈:共鸣、整体共鸣、头声与胸声。
共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再通过空气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声带发出的声音是轻微的,歌者要充分发挥发声器官、共鸣腔体的作用,以使声音丰满、响亮。
人体的歌唱共鸣器官包括鼻腔、鼻窦、咽腔、口腔、气管等。
咽腔又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个部分。
咽腔与口腔为可变共鸣腔,鼻窦等为不可变共鸣腔。
(1)鼻腔:后部与鼻咽相连,可以起到共鸣作用。
(2)鼻窦:为鼻腔附近骨中的空腔,有八个副鼻窦,各窦都有一个小口通于鼻腔,可以起到共鸣作用。
(3)咽腔:分鼻咽、口咽、喉咽三个部分。
咽腔是一个不规则的管状体,咽壁由肌肉构成,腔体是可以改变的。
由于咽部肌肉的收缩可以改变咽腔的粗细和咽壁的强度。
根据这个原则,要适当加强、调节咽部肌肉,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咽腔上接鼻腔,下连气管,是上部共鸣器官与下部共鸣器官的连接环节,能够起到一个桥梁枢纽作用,所以它在共鸣腔体中是很重要的一环,意大利声乐家认为“歌唱家的嘴在咽部',说明对咽腔的重视。
(4)口腔:是可以改变的共鸣腔体,同时通过唇、舌、齿、牙、喉传达语言、情感,并得到共鸣。
(5)气管:它与胸腔构成共鸣器官,可以起到改变音色、扩大音量的作用,使声音浓厚、丰满。
整体共鸣在发声的过程中,歌者要充分运用共鸣整体,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腔体的协调作用。
由于音的高低不同,运用共鸣也要有所侧重。
如唱高音时,要很好地发挥头腔共鸣;在唱低音时,胸腔共鸣要有所增强。
但是无论唱高音还是唱低音,都要注意整体共鸣,做到“高中有低,低中有高”,如果不这样,声音容易变成单薄而尖细,或是压抑而笨拙。
头声与胸声头声,有人称为头腔共鸣,是高部位的声音,仿佛是将声音送入头腔,一种音响在头部得到共振。
头声的位置高,声音不是全部从嘴直接发出,声音在声带之上形成。
为了得到头腔共鸣,人们常常用“哼鸣”带有微笑,有意识地提起面颊来歌唱,使口盖有圆顶的感觉。
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
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我们知道,合唱的主要唱法是美声唱法,那么在美声唱法中如何运用好共鸣呢,一起来学习学习!1、胸腔共鸣胸腔共鸣是气息冲击声带一部分带声的气息回流在胸腔内共振产生的共鸣效果。
由于胸腔共鸣空间大,又在较低的部位,所以共鸣音色显得厚实,低沉,前胸有明显振动感。
控制胸腔共鸣取决于胸腔体积的大小。
体积越大,胸腔共鸣成分越多;反之,胸腔共鸣成分越少。
体会胸腔共鸣,要在正确的声带下压的基础上,不要塌胸,用叹气的感觉去唱。
声音和气息都好像从外向里吞吸的感觉。
2、咽腔共鸣咽腔共鸣(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是由气息冲击声带产生的基音经过咽腔共鸣腔体所产生的共振效果。
咽腔共鸣是连接胸腔共鸣与高位置共鸣之间的通道,是形成与声带下压相适应的声带上压的重要环节,并且与咬字、吐字过程密不可分。
人体发音的声学原理表明:科学的发音必须是在声带声带下压与声带上压的平衡中才能形成。
前面已经说了,正确的声带下压是在气息、声带、喉咙三者协调配合产生的,而且随着声音从弱到强、由低向高的变化,声带下压逐步增强。
这就需要声带上压也要随着声带下压的变化而变化。
声带上方的压力主要产生于咽腔共鸣与高位置共鸣。
而就声带上压来说,咽腔共鸣又是高位置共鸣的基础。
基音通过咽腔共鸣所产生的声带一压与咽腔体积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
咽腔的体积越大,振动压力越大,泛音共鸣越多,声音向上穿透力越强,咽腔的体积越小,振动压力越小,穿透力越小。
所以随着音的升高即声带下压的逐步增大,咽腔的体积也要逐步增大。
而且咽壁越坚实则发出的泛音越结实、明亮,而咽壁越松软则发出的声音愈虚弱、暗淡。
美声唱法则要求把咽腔充分打开。
那么我们如何掌握咽腔共鸣呢?(1)要稳住身体。
由于歌唱是以身体为乐器,但是乐器本身是一个随时可变的活动着的肉体。
这对歌唱状态的建立带来很多困难和障碍。
所以,要首先稳住身体,好似做成一件固定的乐器。
这一固定乐器的形成,全身总的用力感觉是:从前向后,后脑勺向上,后脖子向下,从里向外,(里面收紧),形成身体的前松后紧,外松内紧的用力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唱如何共鸣歌唱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
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
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得多。
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出声响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增强了原物体振动的声响,形成了共鸣现象。
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
由于共鸣时产生的泛音与声带发出的音组成复音,因此,它使声音得到了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
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它发出的声音是微小的,全靠人体许多天然的共鸣腔体(如胸腔、咽腔、头腔等)将它扩大,这些共鸣腔体可以调节声带所发声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变化,并能调整其高度。
1、人体的共鸣腔体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共鸣腔体可以分成不可调节的共鸣腔:胸腔、鼻腔、额窦和蝶窦等,可以调节的共鸣腔:咽腔、喉腔、口腔,这部分是重要的共鸣腔体,可调节共鸣,上联头腔,下联胸腔,是个联络站。
歌唱发声时,应随着音的升高或降低的变化,适当地调节那些可调节的共鸣腔体。
一般来说,高音的共鸣区是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鸣区分布在胸腔。
但这样的分布并不是说可以将各个共鸣腔孤立地来用,而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鸣”。
整体共鸣就是胸、口、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
2、共鸣的运用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
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
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3、歌唱共鸣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获得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
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
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我们也叫硬口盖,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
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2)头腔共鸣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
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
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
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
蝶窦位于鼻孔上,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
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
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3)胸腔共鸣胸腔共鸣常常在比较低的声部运用比较多,也常常在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
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
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继续传送到胸农会引起共鸣。
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4、共鸣练习最好是用哼唱,即常说的“哼鸣”来练习“哼鸣”时,如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把气息的通道留得越宽越好,然后让气息顺利经过这些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进入头农会的蝶窦处,蝶窦处的感觉就是我们前额的眉心处。
感觉到声音向前向上,体会到眉心在震动,从而发出较明亮集中的“哼鸣”声音。
这个发出“哼鸣”的眉心处就是我们要找的头腔共鸣。
为了使三个共鸣腔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歌唱共鸣的整体性,在训练时,还可以选择三个有连带关系的母音组进行练习。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空间比较大,声音较能通畅地进入各个共鸣腔体。
六、歌唱的咬字吐字声乐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这是其它任何形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因此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
1、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歌唱中的咬字,是指字头(声母)而言,即把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予以咬准。
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韵母)而言,即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形予以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
歌唱中咬字吐字的一般规律是:1)字头要唱得短、轻、准汉字的发音,大多是以辅音开头的,字头就是指发音的开头部分,即我们常说的“五音”:唇、舌、牙、齿、喉。
唇音:b,p,m,f舌音:d,t,n,l牙音:j,q,x齿音:z,c,s,zh,ch,sh,r喉音:g,k,h这五大类的发音时,用力部位要分明,出口不能含糊。
唇音字用力部位在唇上,上下嘴唇喷口应有力清晰。
舌音着力在舌尖,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齿音字用力部位在上下齿间,喉音字用力部位在喉。
我们应充分运用“咬”字的技巧,来加强歌曲的感染力。
2)引长字腹字腹(韵母)是字在歌唱发音中的引长部分,它占时值较长,歌唱时响度最大,是字的主体部分,与发声的关系最密切,它需要引长,也能够引长。
它对歌唱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引长部分按照字腹中不同的韵母的口形要求,分为“齐,开,撮,合”四类,我们称“四呼”。
开口呼:a,o,e发音时要求口腔打开。
齐齿呼:ī或以ī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口呈扁平形,气息通过上下齿之间的空隙流出,用力在齿。
撮口呼:ü或以ü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微向前,用力在唇。
合口呼:u可以u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收拢呈圆形。
“四呼”在引长字腹时运用,口形决不能随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应始终保持不变。
歌唱中声音是否圆润、连贯主要取决于吐字发音的准确、连贯与流畅。
3)字尾收音要分明字尾是指字的结尾部分。
在歌唱发声中,凡是有字尾的字,都应把尾音收住,才算唱完整这个字,否则只算唱了半个字。
单韵母的字是没有字尾的,不需要收音,只要元音发音完整不走形。
复韵母的字,应很好地注意收音。
如:收ai,ei,uai,uei的韵尾时,应收i音。
嘴角微向两边咧开。
收ao,ou,iao,iou的韵尾时,应收u音,双唇应向前微撮。
收n为字尾的音时,软腭下降,舌尖抵上齿龈,阻住口腔通路,放气流穿鼻而过,收向前的n音。
收ng为字尾的音时,软腭下降,舌根上升贴住软腭,阻住口腔通路,使气流穿鼻而过。
字尾收音时,要收得自然,要收得短、准、轻。
且收尾的部位要准确,响度要适中,时值要做到收音即停。
国我国的语言文字繁多,变化万千,收尾的部位也各不一样。
在我国的传统演唱中,将汉语语音的韵尾归纳为十三个韵脚,也就是我们常在诗歌中遇到的押韵的意思,我们称它为“十三辙”。
2、关于“十三辙”1)发花辙:凡收aiaua的字均属之,如沙,下,马等。
属元音结尾,收韵时口形不变。
2)梭波辙:凡收o,uo,e的字均属之,如波,歌,多等。
3)乜斜辙:凡收ie,üe,的字均属之,如叠,叶,野等。
4)“一七”辙:凡收i,ü的字均属之,如喜,月,雪等。
5)姑苏辙:凡收u的字均属之,如哭,古,谷等。
6)怀来辙:凡收ai,uai的字均属之,如开,槐,怪等。
7)灰堆辙:凡收ai,uai的字均属之,如内,醉等。
8)遥条辙:凡收ao,iao的字均属之,如高,肖等。
9)油术辙:凡收ou,iu的字均属之,如酒,手,后等。
10)言前辙:凡收an,ian,uan的字均属之,如南,关,边等。
11)人辰辙:凡收en,in,uen,un的字均属之,如分,宾,军等。
12)江阳辙:凡收ang,iang,uang的字均属之。
13)中东辙:凡收eng,ing,ueng,ong,iong的字均属之,如争,表,红等。
3、关于声调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一个音节或字在单独发音时它的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汉语语言中的四个声调在咬字、吐字中,虽然按三部分结构规律把字吐清楚了,但若字的声调不对,唱出来的字仍然容易使人误解。
如果我们把四声搭配得当,就形成了声调的对比,有起有落,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朗读起来好听,唱起来易于上口,这就强调了诗词的节奏美、旋律美。
总之,歌唱的语言离不开字音的声、韵、调这三部分,只有掌握了字音的结合规律,演唱时辩证地处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完整地表现出每个字来,才称得上真正完成了歌唱的咬字吐字。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咬字吐字重要的是要研究语言如何表现感情,一般来说,唱轻快的歌曲,咬字吐字应特别轻快、敏捷、灵活;唱雄壮的进行曲时,咬字应结实有力;唱抒情曲调时,咬字应优美柔和;唱慢速度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圆滑,相连,从而达到“以情带字,字里传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