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湖泊水库绿色低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Shaanxi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Shaanxi](https://img.taocdn.com/s3/m/1563666e9b89680202d82586.png)
(3)吸烟对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受体的调节 大鼠吸香烟烟雾 8 周。取支气管,研究其收缩和受体表达。结果发现,香吸烟雾 增强了 5-HT2A 受体、ETB 和 ETA 受体介导的支气管收缩。受体介导的浓度-收缩曲线 左移,最大收缩(Emax)升高,提示香吸烟雾诱导了支气管的高反应性。此外, 5-HT2A、 ETB 和 ETA 受体的 mRNA 和蛋白质水平升高。进而,香吸烟雾增强 Raf-1 和 ERK1/2 的磷酸化。而 Raf-1 抑制剂(GW5074)能抑制 5-HT2A 和 ETA 受体的表达和受体介导的 气道高反应性。
2. 吸烟对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受体的影响 (1)香烟烟雾溶解物对血管的影响 将香烟烟雾的二甲基亚砜溶解物(DSP)与血管离体培养,研究香烟烟雾对动脉 收缩和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DSP 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降低大鼠肠系膜动脉和 人脑中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损伤血管内皮结构,能上调大鼠肠系膜动脉 的血栓素 A2(TP)受体、ETB 受体、ETA 受体,增加血管的反应性。 (2)吸烟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受体的调节 建立大鼠吸烟模型,研究吸烟上调大鼠动脉受体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 吸烟能增加内皮素 ETA 和 ETB 受体在冠状动脉介导的收缩反应,并增加 ETA 和 ETB 受体 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表明吸烟上调了冠状动脉的 ETA 和 ETB 受体。吸烟左 移 5-HT1B 受体及 ETA 受体介导的大鼠脑基底动脉的浓度收缩曲线,增加了最大收缩, 增加了 5-HT1B 受体及 ETA 受体的 mRNA 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增 强的 ETA 和 ETB 受体表达定位于冠状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增强的 5-HT1B 受体定位于 脑动脉的平滑肌细胞。磷酸化的 Raf-1 和磷酸化的 ERK1/2 在吸烟大鼠明显增高,表
2019 年度拟提名陕西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
![2019 年度拟提名陕西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113e131312b3169a551a431.png)
2019年度拟提名陕西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耐久性抗蚊整理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陕西省教育厅提名意见:蚊蝇等虫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尤其是夏天,不但会扰人睡眠,叮咬皮肤让人疼痒难耐,更严重的是传染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等疾病。
目前防治蚊虫危害的主要办法就是使用化学杀虫剂和蚊虫驱避剂。
化学杀虫剂奏效快,能防治多种传播疾病的生物,适用的范围比较大。
但化学杀虫剂会引起蚊虫的抗药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危害等问题日趋严重。
蚊虫驱避剂能使蚊虫无法识别、发现其叮咬目标,从而远离潜在目标。
本项目利用各类天然蚊蝇驱避剂制备整理剂并对纺织材料进行整理,形成各类防蚊蝇纺织品,以满足家用、户外、职业与军队等纺织服饰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此外,由于目前国内外在防蚊蝇、防虫纺织品的防蚊蝇、防虫性能检测技术研究还很少,一般都是依据一些自行设计的方发进行测试,没有一致的标准方法,可比性差,因此产品的实际防蚊蝇、防虫效果很难保证,导致市场上各类产品良莠混杂,假冒伪劣产品繁多,政府监管困难。
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亦对防蚊蝇纺织品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并与企业一起建立了完善的测试评价方法。
通过与企业合作,本项目所开发的棉、麻、涤纶、锦纶系列防蚊蝇纺织品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推广。
鉴于此,本项目提名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耐久性抗蚊整理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为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及西安精诚职业服装有限公司、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共同申请并承担完成的陕西省2011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现已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工作。
课题按原订计划,经过课题组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植物防蚊成分提取、耐久性防蚊微胶囊的制备和性能表征、织物防蚊性能测试、驱蚊织物服用性能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解决了防蚊材料的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https://img.taocdn.com/s3/m/bb723fc2700abb68a982fbaa.png)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1 项目名称: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陕西省公路学会提名意见:该项目经过七年的联合攻关与应用,优化了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和流程,推荐了适用于不同路面结构的滑动层类型及参数;将滑模摊铺施工技术应用于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实现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机械化摊铺;研发了锚固区装置、移动式混凝土摊铺装备、高强钢丝放线架及灌封机等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设备和装置。
该项目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出版专著1部,编写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7篇,将斜向预应力水泥混凝土技术相关成果成功推广应用于各等级公路的面层、复合式路面、桥面铺装及收费广场,已应用于18项工程,累计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特提名该项目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及以上。
3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经过七年的科技攻关,结合工程特点,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结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攻克了6项工程技术难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开裂设计标准,优化了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提出了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和流程。
2.综合考虑混凝土的力学特性、收缩性能和耐久性能,深化研究了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混凝土材料,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及不同掺合料用量,研制了预应力筋缓凝胶粘材料,推荐了适用于不同路面结构的滑动层类型及参数。
3.首次将滑模摊铺施工技术应用于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该工艺施工速度快,实现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机械化摊铺。
4.首次研发了如锚固区装置、移动式混凝土摊铺设备、高强钢丝放线架及灌封机等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设备和装置,提高了施工技术水平,保证了施工质量。
2019陕西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实施方案
![2019陕西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689bae0c22590102029dd0.png)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精神和《陕西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有关意见,平稳有序做好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省科技厅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相关规则制定和提名评审活动的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
省科技厅根据评奖工作实际,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若干专业评审组,组织开展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工作。
省纪委驻省科技厅纪检组和省科技厅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机关纪委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相关监督工作。
二、奖种设置省科学技术奖包括: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一)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授予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诚信,仍在科研生产一线工作,在本省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转化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或组织。
同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丰富和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2.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引起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或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果实施后为本省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3.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取得卓越成就,为本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促进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二)省自然科学奖。
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组织。
前款所称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2.具有重大科学价值;3.得到国内外科学界认可。
(三)省技术发明奖。
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器件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组织。
前款所称重大技术发明,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2.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实用性和重大技术价值;3.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9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推荐项目公示
![2019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推荐项目公示](https://img.taocdn.com/s3/m/3b81c63a964bcf84b9d57beb.png)
2019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推荐项目公示项目名称:岩土材料细观动态破损机理及3D 打印关键技术研究完成单位: 长安大学,河海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完成人: 田威,王岩,刘钦,柴少波,党发宁,雷光宇项目简介:岩石、混凝土类准脆性材料动态力学性能作为各类工程抗震安全评价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何种手段有效揭示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是岩土材料这一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而能否正确评价其结构的动力稳定性和正确认识其动态破坏机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工程经济安全的基本问题。
目前工程界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研究”(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2009),其中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在各种动力(强地震、强台风)作用下,结构损伤、破坏演化诱致灾变的过程。
这是一个跨越材料、构件、结构的多层次、多尺度的力学问题。
在以往的分析中常把岩石、混凝土材料视为宏观均匀连续体化繁为简进行分析,这对解决工程问题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但是这种研究模式制约了人们对于岩土材料在动态荷载作用下内部微裂纹萌生、扩展、贯通至宏观裂纹形成失稳破裂过程的研究,无法准确反映岩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也无法对混凝土材料的动力特性及其产生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
因此,要探索材料的劣化机制,需要从材料的细观结构试验研究入手。
随着现代试验技术与基于微观、细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技术的进步,结合材料的细观物理特征,探讨材料动态力学破损过程的物理机理。
随着现代试验技术与基于微观、细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技术的进步,混凝上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重视细观力学在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注意区别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不同物理机制各自的影响。
为了充分的反映混凝土材料细观层次的物理,本项目旨在对混凝土材料的动态破坏过程进行研究,结合材料的细观物理特征,探讨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破损过程的物理机制。
试验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细观数值试验提供基础数据,包括试样组成材料的细观力学性质、试样的尺寸等;另一方面,检验数值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申报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内容
![申报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33af884bb68a98270fefa50.png)
申报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秦巴山区植物群落与植物资源调查二、提名者: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三、项目简介秦巴山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植物种质资源宝库之一,也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重要的绿色基因库。
然而,与本区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类型相比,生物资源及其环境因子的研究、调查仍然很薄弱。
项目历时近6年,针对长期以来该区水、土、气、生调查研究方面的薄弱环节,围绕植物群落和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开展系统调查研究、科学数据集成以及实物标本资料汇交这一主要目标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生物资源调查和研究向系统、综合和集成方向发展。
主要成果如下:(1)采集植物标本19563号,7.2万份,完成标本制作、数字化46848 份,搜集整理并完成数字化秦巴山区历史标本90918份,数据资源总量84GB。
(2)完成秦巴山区植物群落调查样地726个,其中秦岭650个,巴山76个,样地数据涵盖了14个植被型,涉及222个群系(群丛),构建了基于WebGIS的秦巴山区植物群落数据库,初步查清了主要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规律。
(3)完成44种国家级、12种省级珍稀濒危植物,1612种药用植物、284种野生观赏植物以及能源、纤维植物等11类经济植物的标本采集、调查和功能分类统计,并评价了开发利用潜力。
(4)构建了具有数据存储、查询、编辑、对外共享等管理功能的“秦巴山区生物资源数据中心”及其网站,包括秦巴山区植物标本数据库、秦巴山区植物图像库、秦巴山区环境因子库、秦巴山区基础资料文献资源库和秦巴山区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数据库。
(5)出版《秦岭植物志第二卷(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秦岭植物志增补:种子植物》、《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和《秦岭野生植物图鉴》4部志书和《秦巴山区森林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专著1部。
(6)培养博士8名,硕士49名,培养从事植物分类、植物群落、经济植物研究的中青年骨干12名。
201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模板】
![201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b77e69baf45b307e87197df.png)
201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智能高效短波通信网二、提名者:陕西省电子学会三、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现有短波无线通信网组网成本高、通信时延不可控,传输容量小、宽带功放线性化要求高等难点,通过采用多模式复合同步组网技术、自适应跳频主动传输技术、子块分解的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深度学习的预失真技术构建了远距离自适应高可靠扁平化网络,成功研制了智能高效短波通信网系列创新性产品。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合作单位共同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研制的智能高效短波通信网系列产品已大量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及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整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意推荐该项目参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二等奖及以上”。
四、项目简介:该智能高效短波通信网属于无线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
1.概述短波通信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传输方式从点对点通信到综合组网,实现了高性能数据传输及智能化的业务管理,紧密联系着国防事业,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无线通信手段之一。
尽管现在的卫星通信蓬勃发展,但是短波通信凭借着具有无需中继便可远距离通信的能力不仅一直无法被取代,反而发展更加迅速。
智能高效短波通信网是针对短波通信频段窄,通信容量小,信号传输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差等缺陷,以及组网性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等实际情况,于2014年开展了本项目研究,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在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工业攻关)的资助下,完成了第一版智能无线通信网(VOS信息传输系统)的研制和交付。
同时又开展了第二版智能无线通信网的研究。
2.主要技术内容1)短波空间分集接收技术为保证短波报文的可通率,在中心站(一般车载可移动)附近可以布置一个或者多个备份中心站(仅接收),备份中心站点可以通过光纤或者其他宽带无线手段与中心站直接连接,需要重点保障的外站短波报文可以由中心站和备份中心同时接收并经过空间分集处理提高接收可通率。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信息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信息](https://img.taocdn.com/s3/m/e04dd285fd0a79563c1e72c9.png)
2019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信息一、项目名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分布特征及勘探目标优选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1.提名单位:陕西省教育厅2.提名意见:致密储层形成及分布研究是一项难度大且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工作,处于当代石油地质研究的前缘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碎屑岩致密储层蕴藏着可观潜力的石油资源。
本项目基于国家对石油资源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践进行选题,项目立足于学科前沿,在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及多项横向课题的支撑下,项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研究对象,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开展了持续、深入以及系统的研究,项目在地层划分与层序地层对比、物源及沉积演化、沉积体系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储层分类及综合评价、致密油藏富集规律和勘探目标优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学术思想新颖、技术先进、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油田实际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有效解决了致密储层预测的难题,为下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地质依据,获得了突出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科,任务来源为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浊流沉积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11JK0746)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石油成藏地质条件研究、致密储层测井沉积微相及成岩相划分研究、华庆地区长9储层特征综合研究、南泥湾油田八连沟南111井区有利相带研究等十余项企事业委托横向课题研究项目。
项目主要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分布及石油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为搞清楚延长组致密储层分布特征、寻找致密油分布规律、确定新的勘探与开发目标提供理论支持,为下一步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理论支撑。
项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为重点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划分方案及层序地层划分方案;②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格局及延长组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③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④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体系及湖岸线演化规律;⑤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⑦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特征;⑧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的分类及综合评价;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藏富集规律及勘探目标优选;⑩项目实施效果及勘探成果。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b1beed96529647d27285266.png)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绿色智能沥青混合料拌合设备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陕西省公路学会提名意见:绿色智能型成套沥青混合料拌合设备解决了传统搅拌设备在粉尘、烟气、噪音等方面的排放问题,实现了花料识别、骨料粒径监测、级配归一化智能辅助设计,达到了节能减排和能源再利用的目标。
该项目经鉴定整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花料识别、骨料粒径监测、级配归一化辅助设计等智能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7项,发表论文18篇。
该项目产品新增销售收入共计7.4亿元。
综上所述,特提名该项目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在2014 年循环经济领域科技计划项目、2015 年交通运输部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2017 年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基础上研制的绿色智能型成套沥青混合料拌合设备项目属于公路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符合当前搅拌设备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
该项目研究工作主要涵盖了设备降噪、粉尘控制回收、沥青烟气治理、再生工艺配套、温拌工艺配套,以及环保组件、再生温拌与搅拌设备的一体化设计等,解决了传统搅拌设备在粉尘烟气噪音方面的排放问题,使之能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并满足对能源再利用。
节能减排方面的需求,远程智能化控制,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花料识别、骨料粒径监测、级配归一化辅助设计等智能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成套设备推广以绿色智能型成套沥青混合料拌合设备环保主机为主推对象,厂拌热再生、温拌装置作为选配项推广,设备实现远程监控、诊断和服务,用户可以成套采购,也可单独选购。
本项目研究成果有SG3000 型、SG4000 型、SG5000 型。
以SG4000 型为例其主机生产能力达到320 吨/小时(额定工况),具备一定超产能力;热拌燃油消耗<6kg/t,温拌燃油消耗<5.2kg/t;再生料添加比例可达50%;静态计量精度的砂石料、再生料±0.3%、粉料±0.2%、沥青±0.1%;粉料排放量小于20mg/Nm3,林格曼黑度小于Ⅰ级,厂界噪音小于70dB,达到国家城市环保要求。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成果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成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2de1c93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d.png)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
术奖励成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9.02.12
•【字号】陕教〔2019〕40号
•【施行日期】2019.02.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奖励
正文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
成果的通知
陕教〔2019〕40号
各有关高等学校:
按照《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经各校推荐,专家评审,奖励委员会审议,省教育厅厅务会审定等程序,共评出授奖成果195项,其中一等奖88项,二等奖81项,三等奖24项,科普奖2项,现将奖励成果予以公布(见附件)。
本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仍为省厅级奖,由省教育厅向获奖主要完成人员颁发证书。
请各高校将奖励成果纳入科研绩效考核。
联系人:秦天红电话:029—88668675
陕西省教育厅
2019年2月12日附件。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43e13c35172ded630a1cb600.png)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二、提名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三、提名意见当前,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亟需工业烟气细颗粒物高效净化技术和装备。
该项目攻克了传统袋式除尘器净化效率低、排放浓度高、运行能耗高的难题,在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海岛纤维”超细面层精细滤料、预荷电袋式除尘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获发明专利10项,是国家倡导的原始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
所研发的预荷电袋滤技术和装置是控制细颗粒物污染的利器。
经专家鉴定和工业应用表明,该技术性能指标和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促进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对PM2.5细颗粒物控制技术和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细颗粒物排放超标是当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该成果及时提供了一种技术先进、节能显著、运行稳定的技术装备,已满足重大市场需求。
成果的应用可使颗粒物排放浓度从20~30mg/m3下降到10mg/m3以下,PM2.5排放总量消减50%以上,运行能耗降低40%以上,环保和节能效益显著,提升了环保装备水平,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
该项目快速完成了成果转化和工业应用。
2014年12月在鞍钢建成示范工程,实现了首台套应用,投运4年以来,装置运行稳定,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m3,运行阻力700~1000Pa,比传统袋式除尘器降低40%,成为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的典型范例,在钢铁行业反响强烈,已在河钢、日照钢铁、新余钢铁、水钢、方大特钢等企业广泛应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是国家“十二五”863计划科技成果,重点研发了强化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超细面层精细过滤材料、预荷电袋滤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与装置等,实现了示范应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钢铁窑炉烟尘微细粒子预荷电技术与装置开展了预荷电装置结构研究,完成了预荷电装置的设计,确定了预荷电极配形式、电场长度、电场高度、电场风速、荷电时间、板型和线型、清灰方式等关键技术,并完成了样机制造。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实施方案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636adcdaef5ef7ba0d3cda.png)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精神和《陕西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有关意见,平稳有序做好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省科技厅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相关规则制定和提名评审活动的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
省科技厅根据评奖工作实际,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若干专业评审组,组织开展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工作。
省纪委驻省科技厅纪检组和省科技厅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机关纪委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相关监督工作。
二、奖种设置省科学技术奖包括: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一)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授予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诚信,仍在科研生产一线工作,在本省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转化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或组织。
同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丰富和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引起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或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果实施后为本省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取得卓越成就,为本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促进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二)省自然科学奖。
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组织。
前款所称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科学界认可。
(三)省技术发明奖。
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器件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组织。
前款所称重大技术发明,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实用性和重大技术价值;.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https://img.taocdn.com/s3/m/29f74fd7f705cc175527094b.png)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2019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二、提名意见(适用于部门、机构提名)三、项目简介四、客观评价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八、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合作者何英利教授为成果第一完成人团队成员,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在成果完成过程中主要负责:(1)从该题最初的构思,项目的实施,实验的设计,患者处理,资料整理及文章发表一直直接参与;(2)从炎症反应、纤维化进展层面阐明肝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3)探索预测肝衰竭预后转归的评估指标;(4)探索肝衰竭的治疗措施;。
合作者刘娜为成果第二完成人团队成员,其所带领的课题组与成果第一完成人团队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且为成果完成单位在读博士,在本成果完成过程中主要负责(1)参与了项目的实施,实验数据的收集、资料整理及论文发表;(2)AMI2受体活化后激活宿主的信号转导反应可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3)探索预测肝衰竭预后转归的评估指标,特别是发现年龄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4)项目研究技术结果的推广应用。
合作者牛迎花为成果第三完成人团队成员,现为成果完成单位主治医师,在成果完成过程中主要围绕免疫学方面研究负责:(1)参与项目的实施,资料整理及发表;(2)Treg细胞/Th17细胞比值的对肝衰竭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3)NKG2A/NKG2D 的失衡在HBV相关ACLF的进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负调控作用;(4)肝衰竭中COX-2与PPAR-γ水平上升,尤其是COX-2在肝衰竭中可能发挥着促炎作用。
合作者韩群英为成果第四完成人团队成员,现为成果完成单位主任医师,聚焦肝衰竭治疗措施方面获得部分有价值的临床结果:(1)提出G-CSF对ALF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D-GalN建立的ALF大鼠模型应用G-CSF后肝损伤程度减轻、肝细胞再生明显、病死率下降、生存时间延长。
陕西省自然科学奖公示信息
![陕西省自然科学奖公示信息](https://img.taocdn.com/s3/m/7d077eb2c8d376eeaeaa3184.png)
□一等奖□二等奖及以上
责任专家
□是□否
提名意见:
说明: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项目,实行按等级标准提名、独立评审表决的机制。提名单者应严格依据省科学技术奖的标准条件,说明提名项目的贡献程度及等级建议。“仅提名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提名项目正式提交后,提名等级建议本年度不得变更。
陕西省自然科学奖公示信息
(2019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二、提名意见(适用于部门、机构提名)
提名者
提名等级
□一等奖□二等奖及以上
提名意见:
说明: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项目,实行按等级标准提名、独立评审表决的机制。提名单者应严格依据省科学技术奖的标准条件,说明提名项目的贡献程度及等级建议。“仅提名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提名项目正式提交后,提名等级建议本年度不得变更。
二、提名意见(适用于专家提名)
姓名
专家类型
□国家最高科பைடு நூலகம்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需注明获奖等次)□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或xxxx年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xxxx年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获奖人)□Xxxx年省科学技术奖第一完成人(需注明获奖等次)
三、项目简介
(限2页)
四、客观评价
【限2页。围绕科学发现点的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进行客观、真实、准确评价。填写的评价内容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2019拟提名陕西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内容项目名称精密
![2019拟提名陕西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内容项目名称精密](https://img.taocdn.com/s3/m/c3c08032a8114431b90dd8f0.png)
2019年度拟提名陕西省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精密塑性变形构件形性调控理论与方法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陕西省教育厅提名意见:形性调控难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最难突破的瓶颈。
随着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与船舶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塑性变形紧密相关的大量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该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课题等资助下,深入系统研究了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塑性流动,形成了多尺度塑性变形理论,应用于关键构件塑性变形过程调控,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多尺度塑性流动、耦合机制与形性一体化调控等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性成果,创立了三尺度效应下微观组织模型,提出了微观组织效应下塑性流动失稳准则,揭示了力场、温度场与激光、置氢效应下多尺度耦合作用机制,发现了塑性变形制造全过程中宏观变形/传热与微观组织的交互作用规律,为解决塑性变形制造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新理论和新方法。
该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本,在本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30篇,8篇代表性论文SCI正面他引404次。
该项目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引用,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应用于大飞机等关键塑性变形构件制造,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推荐该项目为陕西省自然科学奖壹等奖。
三、项目简介精密塑性变形是国际机械工程、航空航天、舰船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挑战性研究课题,多尺度塑性流动及形性调控研究是突破传统塑性变形理论、创新精密塑性变形方法、制造航空航天海洋高端装备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工程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历时10余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课题等资助下,深入系统研究了金属材料塑性流动机理及形性演变规律,形成了多尺度下精密塑性变形理论及方法,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中主承载构件的塑性变形制造过程调控,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
主要科学发现与贡献包括:(1)创立了宏观/微观/纳观三尺度下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的内变量模型。
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公示信息
![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公示信息](https://img.taocdn.com/s3/m/8a25694cff00bed5b8f31d51.png)
责任专家
□是□否
提名意见:
三、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请如实客观地填写候选人为我省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所做的创造性工作;简明扼要表述以候选人为主完成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要点,在学科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对近5年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单列成段表述;总字数不超过5000字。)
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公示信息
(2019年度)
一、候选人基本情况
姓名
从事专业
职称
工作单位
受教育情况:
二、提名意(适用于提名专家)
姓名
专家类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需注明获奖等次)
陕西省技术发明奖公示信息
![陕西省技术发明奖公示信息](https://img.taocdn.com/s3/m/a36067e4a58da0116c17498b.png)
姓名
专家类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需注明获奖等次)□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或xxxx年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xxxx年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获奖人)□Xxxx年省科学技术奖第一完成人(需注明获奖等次)
陕西省技术发明奖公示信息
(2019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二、提名意见(适用于部门、机构提名)
提名者
提名等级
□一等奖□二等奖及以上
提名意见:
说明: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项目,实行按等级标准提名、独立评审表决的机制。提名单者应严格依据省科学技术奖的标准条件,说明提名项目的贡献程度及等级建议。“仅提名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提名项目正式提交后,提名等级建议本年度不得变更。
五、应用情况和效益
1.应用情况(限3页)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限3页)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限10条)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排名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姓名
排名
行政职务
三、项目简介
(限2页)
四、客观评价
(限2页。围绕创新性、应用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进行客观、真实、准确评价。填写的评价意见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做出的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鉴定结论,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湖泊水库绿色低碳水质控制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1.提名者:陕西省教育厅2.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湖泊水库水质原位控制技术的运行能耗高、水下安装维护难,以及湖泊水库水质污染控制技术单一的技术现状,历经近10年致力于湖泊水库绿色低碳水质控制技术体系相关研发与工程推广工作。
项目团队先后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陕西省社会发展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在高效混合充氧、组合生物修复、水上太阳能供电、多元技术集成与优化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湖泊水库绿色低碳水质集成控制技术体系及优化设计方法,开发了零电耗运行、易安装维护、适应性广泛的系列湖库水质控制集成设备;取得了湖库人工诱导内波混合技术、机械提水-表层负压充氧技术、节能型水上太阳能供电技术等突破性原始创新,以及等温层曝气器优计与运行优化、多功能生态浮岛、太阳能混合充氧-生物修复技术集成及设计方法等应用与集成创新。
该项目已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受理发明专利10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26篇、中、英文专著各1部。
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陕西、四川等地七处近180亩湖库水质控制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曾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该项目技术上有创新,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提名材料齐全、规范,经完成单位公示,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环境科学技术领域。
针对湖泊水库水质原位控制技术设备的运行能耗高、水下安装维护难等先天不足,以及湖泊水库水质污染复杂而水质原位控制技术单一的技术现状,项目组先后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重点项目等,围绕湖泊水库绿色低碳水质控制技术及设备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高效混合充氧、组合生物修复、水上太阳能供电、多元技术集成与优化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湖泊水库绿色低碳水质集成控制技术体系及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多项工程应用。
主要技术内容:(1)开展了湖泊水库高效混合充氧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底部水体恒温制冷及垂向自然对流的分层水体制备技术,解决了分层湖库水质控制技术定量研究的载体问题;通过大量中试与理论分析,确定分层水体稳定内波形成的临界扰动条件,突破了经济高效的分层水体内波混合技术,混合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25%-60%,提出了内波强化混合机理及其强化混合技术方法,完善了内波形成理论,完整了分层水体混合理论,填补国内外内波在分层水体混合领域应用的研究空白,解决了传统混合技术的高能耗问题,为新型经济高效水体混合技术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2)创新性发明了机械混合-表层负压充氧的技术,革新了将混合充氧主体单元置于水体底部的传统技术,解决了传统混合充氧设备水下安装维护难的现实问题;建立了不同工况下混合充氧性能的预测方法,确定了文丘里管的最大淹没水深,优化了设备的结构及合理安装间距;(3)对水上太阳能供电技术及设备进行了研究,发明了利用可调式不锈钢支架随时随地调节太阳能电池板最佳倾角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太阳能电池板与支撑浮体的活动连接方法,研制了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组的整体绝缘方法,经济安全地解决了湖库水上机械装置的供电问题;(4)开展了污染水体组合生物修复系统构建技术研究,创造性发明了兼具水生植物吸收与生物膜降解功能的新型高效生态浮岛,提出了大幅增加水生植物有效种植面积的技术方法,使水生植物有效种植面积与浮岛面积的百分比由传统浮岛的20%提高到80%,确定了浮体表面形成生物膜的有效技术措施,构建了集水质净化与生态照明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照明浮岛;发明了对生态浮岛水生植物干燥堆肥技术与设备,解决了生态浮岛大量繁殖的水生植物处置的棘手问题,推动了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5)开展了太阳能混合充氧-生物修复技术集成及设计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充氧性能最优的等温层曝气器优化设计与运行方法,解决了目前等温层曝气器设计不科学和运行不理想的技术难题,促进了等温层曝气器在深水湖库水质控制中的应用;针对不同水深及污染类型的湖泊水库,构建了太阳能内波混合、机械混合-负压充氧、等温层曝气、多功能生态照明浮岛等不同组合的协同除污染集成技术与设备,建立了基于FLUENT和MIKE3的集成技术系统的设计方法,填补国内外湖库水体原位水质集成控制工程计算机设计的研究空白;应用该集成技术于多项湖泊水库水质控制工程。
主要创新点:(1)湖库人工诱导内波混合技术:提出分层水体稳定内波形成的方法及临界条件,突破分层水体内波混合技术,揭示内波强化混合机理,提出内波强化混合技术方法与措施;(2)湖库人工充氧技术:研制机械提水-表层负压充氧技术,采用置于水体表层的叶轮旋转而提升水体产生水体内部混合,利用文丘里系统负压吸入空气对水体充氧,优化了设备结构和安装间距;建立等温层曝气器水动力学及充氧动力学模型,以充氧量和能量效率为指标,提出了等温层曝气器优化运行技术方法;(3)多功能生态照明浮岛:通过浮岛结构设计大幅增加水生植物有效种植面积、高效附着生长生物膜,设置灯光亮化系统可实现夜间水上照明、并加强植物的净水作用,进一步研制生态浮岛水生植物干燥生物堆肥技术与设备,在水质生物修复过程中实现资源化;(4)太阳能混合充氧-生物修复技术集成及设计方法:发明了基于可调式太阳能电池板的节能型水上太阳能供电系统,经济安全地解决了湖库水上机械装置的供电问题;针对不同水深及污染类型的湖库,构建了太阳能混合、充氧、多功能生态照明浮岛等不同组合的协同除污染集成技术与设备,建立了基于FLUENT和MIKE3的集成系统的智能设计方法。
本项目已申请国家核心知识产权25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受理发明专利10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26篇、中、英文专著各1部;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6名。
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陕西、四川等地七处近180亩湖库水体治理工程,零电耗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客观评价1.科技成果鉴定(或验收意见)(1)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8379)、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5KTCL03-15)、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科研专项基金(20106120120012)、陕西省社会发展重点科技项目(2010K11-02-0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JM7009)、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954),开展了基于混合充氧的湖库水质改善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分别于2015、2018、2014、2014、2012、2014年通过结题验收。
(2)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5KTCL03-15)于2018年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的结题验收,主要意见为“针对传统混合充氧技术的高能耗问题,研发了分层湖库人工诱导内波混合技术,研制出机械混合-表层负压充氧一体化装置,研发了基于浮岛结构优化、微生物固定化及生态照明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生态浮岛技术,深度研发诱导内波混合-表层充氧-生物修复一体化水库水质原位改善集成技术与装备,提出了太阳能高效节能技术;在中试研究、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混合充氧-生物修复原位水质改善集成设备的设计方法”。
(3)陕西省社会发展重点科技项目(2010K11-02-03)于2014年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的结题验收,主要意见为“不同水质污染类型的水源水库需要不同的混合充氧技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更加经济高效地解决不同类型的水源水库水质污染问题;等温层曝气是解决水库底层内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国内研究非常缺乏;采用原位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技术手段,会明显改善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4)陕西省科技厅史高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JM7009),评价为“良”。
2.检测报告项目组研发的太阳能混合充氧-生态修复集成水质控制技术,应用于西安曲江龙都景观湖水质保障工程等7项湖库水质控制工程,经过国家城市供水监测网西安监测站等相关检测机构检测和出具检验报告,水体氨氮(以N计)、总氮和总磷(以P计)浓度等主要水质指标范围分别为0.1-0.6 mg/L、2.0-3.0 mg/L、<0.004mg/L,远远低于我国《城市景观用水水质标准》( GB/T18921-2002)对应的指标限值5 mg/L、15 mg/L、0.5 mg/L,其中氨氮(以N计)和总磷(以P计)也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对应的指标限值。
3.工程应用评价(1)应用情况简介:项目核心技术、专利产品、主要设备等已经逐步应用于陕西、四川仪陇等三地六处的景观水体、人工湖、水库等水质控制与改善工程,包括现有混合充氧设施改造和新建整体水质控制系统,累计服务封闭或半封闭性水域面积近180亩, 水体水质远优于我国《城市景观用水水质标准》( GB/T18921-2002),其中氨氮和总磷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以100亩水域计算,采用本技术可以实现水质控制系统零电耗运行、年维护总成本约10万元,而采用传统典型的换水处理和喷水式增氧水泵处理,年运行维护总成本分别约为120万元和1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4.教育部科技查新结论项目组发明的太阳能混合充氧-生态修复集成水质控制技术,主要有4大创新点(见项目简介部分),根据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Z08)的查新报告(编号201936000Z08D188),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中未发现与本项目创新点完全相同的报道。
五、应用情况(1)应用情况简介:项目核心技术、专利产品、主要设备等已经逐步应用于陕西、四川等两地多处城市内湖、景观水体、水库等水质控制与改善工程,包括现有混合充氧设施改造和新建整体水质控制系统,累计服务封闭或半封闭性水域面积近180亩, 水体氨氮、总氮、总磷、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水质指标范围分别为0.1-0.6 mg/L、2.0-3.0 mg/L、<0.004mg/L、<5mg/ L,远远低于我国《城市景观用水水质标准》( GB/T18921-2002)对应的指标限值5 mg/L、15 mg/L、0.5 mg/L、6 mg/L,其中氨氮(以N计)和总磷(以P计)也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对应的指标限值;以100亩水域计算,采用本技术可以实现水质控制系统零电耗运行、年维护总成本约10万元,而采用传统典型的换水处理和喷水式增氧水泵处理,年运行维护总成本分别约为120万元和1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